导读:本文包含了格林威尔造山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格林,威尔,中元,作用,造山运动,岩浆,古代。
格林威尔造山带论文文献综述
王誉桦,曾令森,高利娥,张立飞,侯可军[1](2014)在《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拉布拉多期和格林威尔期造山作用的记录》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喜马拉雅东构造结西北部的南迦巴瓦复合体,是构造应力最强、隆升和剥蚀最快、新生代变质和深熔作用最强的地区。为厘定该地区早期的变质岩浆作用,本文对南迦巴瓦复合体北部的花岗片麻岩和混合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年代学研究。花岗片麻岩原岩为富钾的偏铝质花岗岩,具有岩浆弧花岗岩的成分特征。花岗片麻岩中的锆石具有岩浆锆石的环带结构,记录了487.9±1.6Ma的一期构造岩浆事件;混合岩的锆石具有明显的核-边结构,核部和边部的不协和线交点年龄分别为1559±13Ma、1154±12Ma。对比印度大陆东部的西隆高原、东高止造山带,发现叁者都经历了拉布拉多期、格林威尔期以及泛非期的造山作用。因此,我们认为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与这两个地区密切相关,可能是他们向北的延伸,这叁者可能组成统一的印度大陆东部造山带,一起经历了哥伦比亚超大陆、Rodinia和冈瓦纳超大陆的聚合与裂解过程。(本文来源于《岩石学报》期刊2014年08期)
王生伟,廖震文,孙晓明,周邦国,郭阳[2](2013)在《会东菜园子花岗岩的年龄、地球化学——扬子地台西缘格林威尔造山运动的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报道了康滇地区中部,会东县菜园子地区Ⅰ、Ⅲ号岩花岗岩中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1040.4±6.1Ma(MSWD=0.53,n=18)和1063.2±6.9Ma(MSWD=1.15,n=11),与全球格林威尔造山运动的时间高度一致。花岗岩的常量元素表现为高SiO2(SiO2平均为74.96%)、过铝质(绝大多数样品A/CNK值大于1.1)、碱含量中等(Na2O+K2O平均为6.4%)、低MgO(平均为0.17%)、TiO2(平均为0.28%)、CaO(平均为0.09%)含量。稀土元素总量低(14个样品的平均∑REE为36.99×10-6),LREE/HREE平均值为3.34,(La/Yb)N平均为8.57,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弱,δEu平均为0.41,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为较平缓、右倾的海鸥型;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Th、U以及La相对富集,Ba、Eu和高场强元素(HFSE),如Nb、Zr、Ti等亏损,上述特征说明,菜园子为典型的S型重熔花岗岩。地球化学表明,菜园子花岗岩的源区为以泥质岩(主)和杂砂岩(辅)为源岩的副片麻岩组成。计算显示,熔体形成于深约25km、温度约850℃的中上地壳内块体碰撞后的板内伸展环境,经历过黑云母和斜长石的结晶分异。中元古代末期,东川群、汤丹群沿菜子园-踩马水-麻塘断裂向北侧的会理群俯冲碰撞,形成菜子园蛇绿岩和菜园子花岗岩的侵位、天宝山组中酸性火山岩的喷发事件,此类碰撞、拼贴造山过程有可能在滇中地区的昆阳群和东川群之间同时发生。扬子板块西缘的基底可能是由不同时代的小陆块碰撞、拼贴导致陆壳的增生扩大,并经历多次拉张、碰撞过程。(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周金城,王孝磊,邱检生[3](2008)在《江南造山带是否格林威尔期造山带?——关于华南前寒武纪地质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世纪初这几年利用SHRIMP和La-ICP-MS锆石U-Pb法及其他新的定年方法已获得的定年结果表明,扬子与华夏板块的拼合发生在870~820Ma之间,形成格林威尔造山带的"陆-陆碰撞"发生在1190~980Ma期间,江南造山带的碰撞事件要滞后320~160Ma。江南造山带形成过程中普遍发生绿片岩相的区域变质作用,未找到格林威尔造山带中广泛存在的麻粒岩相的高级变质记录。根据这两点,目前无法确认江南造山带是格林威尔期造山带。江南造山带可能是Rodinia向Gondwana超级大陆过渡过程中两相邻陆块拼合的产物。在江南造山带西段,作为基底出露的四堡群、梵净山群、冷家溪群等曾被认为是中元古代地层,这些地层中砂岩的碎屑锆石定年表明,这些基底地层的最大沉积年龄为870~860Ma,属于新元古代。沿着江南造山带分布的S-型花岗岩可作为板块间碰撞、造山事件的岩石学记录,并非地幔柱岩浆作用的产物。江南造山带西段~760Ma的部分基性火山-侵入岩、扬子地块周边及华夏地块某些新元古代"双峰式火山岩"(803~818Ma)中的基性火山岩具OIB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的规模很小,是造山后伸展阶段、软流圈局部上侵形成的,不能作为Rodinia裂解的岩石学证据。(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张传恒,高林志,武振杰,史晓颖,阎全人[4](2007)在《滇中昆阳群凝灰岩锆石SHRIMP U-Pb年龄:华南格林威尔期造山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滇中地区出露的昆阳群是一套与华南格林维尔期造山密切相关的沉积岩系.隶属黑山头组的富良棚段上部发育厚近百米的安山质熔结凝灰岩、层凝灰岩,是昆阳群最早出现的中性火山岩系,与昆阳群沉积由陆源碎屑岩转化为碳酸盐岩,以及震积岩开始大量发育同步.在这套凝灰岩下部、顶部分别采获样品G3-29-2,G3-29-3,选出百余粒锆石.样品G3-29-2获得的锆石Th/U大于0.65,并具清晰的振荡环带结构,表明为岩浆成因的锆石.该样品获得的SHRIMPU-Pb加权平均年龄为(1032±9)Ma.样品G3-29-3获得多种类型的锆石.其中,最老的继承性单颗粒碎屑锆石谐和年龄为(1938±26)Ma,显示滇中地区存在早前寒武纪基底.基于以上定年数据,结合康滇地区火山岩发育特征,进一步论证了康滇南部格林维尔期造山存在的可能性.(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07年07期)
王砚耕,张慧[5](2004)在《梵净山区格林威尔造山作用记录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1 概述梵净山区位于贵州省的东北部,是武陵山系西南段最高大的山体,峰高险峻、层峦迭障、气势磅礴,景观奇特。该区出露有保存完好、发育较全中、新元古代地质记录,是上扬子陆块晚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窗口,深入对其研究具有重大的地球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4-06-30)
张传林,赵宇,郭坤一,董永观,王爱国[6](2003)在《青藏高原北缘首次获得格林威尔期造山事件同位素年龄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西昆仑北缘中元古代变质双峰式火山岩中变质矿物角闪石和黑云母进行Ar Ar测年 ,获得角闪石理想的坪年龄为 1 0 5 0 .85± 0 .93Ma ,黑云母理想的坪年龄为 1 0 2 1± 1 .0 8Ma。这是在青藏高原北缘首次获得的格林威尔期造山事件同位素年代学的可靠证据 ,为研究该区中 新元古代构造演化、塔里木板块在Rodinia超大陆中的位置提供了新的地质素材(本文来源于《地质科学》期刊2003年04期)
秦松贤,章泽军,张志,赵温霞,蔡雄飞[7](2002)在《赣北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低变质强变形行为与格林威尔期造山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广泛分布于赣北地区的中元古界双桥山群 ,以低级区域变质作用、强烈构造变形、具陆内造山带构造变形特征 ;其成因系在华夏古陆与扬子古陆的碰撞拼接过程中 ,其应力向陆内传递的结果 ;时间大致在 110 0~ 80 0 Ma,与全球格林威尔期造山作用相当(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02年02期)
王砚耕[8](2001)在《梵净山区格林威尔期造山带与Rodinia超大陆》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梵净山区有保存完好、发育齐全的中元古代的地质记录 ,是扬子陆块晚前寒武地质研究的理想场所和重要窗口。现有地质和同位素年代学等资料表明 ,该区存在格林威尔期造山带 ,其形成时间为ca 10 0 0Ma±。它同原始江南造山带一起成为华南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 ;对其进行探讨 ,必将促进我国Rodinia超大陆聚合、裂解及其演化的研究 ,并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本文来源于《贵州地质》期刊2001年04期)
吴根耀[9](2000)在《华南的格林威尔造山带及其坍塌:在罗迪尼亚超大陆演化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南的格林威尔造山运动始自约1200MaB.P.,在约1000~950MaB.P.扬子与湘赣—华夏微大陆发生碰撞 ,继之以岩石圈的拆沉作用和造山带的快速坍塌 ,在仰冲板片和下插板片上分别形成华南裂谷的北支和南支 ,部分地区可能有新生洋壳出现。裂谷以北地区的造山活动持续到约740MaB.P.,碰撞高原控制了长安冰期的沉积 ,至南沱冰期沉积时它已近剥蚀夷平。文章重塑了新元古代时华南裂谷的演化 ,探讨了它在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中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大地构造与成矿学》期刊2000年02期)
李江海,穆剑[10](1999)在《我国境内格林威尔期造山带的存在及其对中元古代末期超大陆再造的制约》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元古代超大陆Rodinia 再造研究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围绕全球格林威尔期(1.0Ga)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对比,详细的构造分析表明,我国境内至少存在两条格林威尔期造山带(北秦岭造山带及江南造山带),它们以活动陆缘增生型造山带为主,涉及板块俯冲、岛弧- 弧后盆地的发育,以及微陆块的碰撞作用。这些造山带发育的时代主要集中于10—0.9Ga,它们在时代上与北美、欧洲格林威尔期造山带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成为制约我国主要陆块(华北、扬子)在超大陆中拼合方式最主要的证据之一。(本文来源于《地质科学》期刊1999年03期)
格林威尔造山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报道了康滇地区中部,会东县菜园子地区Ⅰ、Ⅲ号岩花岗岩中锆石的SHRIMP U-Pb年龄,分别为1040.4±6.1Ma(MSWD=0.53,n=18)和1063.2±6.9Ma(MSWD=1.15,n=11),与全球格林威尔造山运动的时间高度一致。花岗岩的常量元素表现为高SiO2(SiO2平均为74.96%)、过铝质(绝大多数样品A/CNK值大于1.1)、碱含量中等(Na2O+K2O平均为6.4%)、低MgO(平均为0.17%)、TiO2(平均为0.28%)、CaO(平均为0.09%)含量。稀土元素总量低(14个样品的平均∑REE为36.99×10-6),LREE/HREE平均值为3.34,(La/Yb)N平均为8.57,轻重稀土元素分异较弱,δEu平均为0.41,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为较平缓、右倾的海鸥型;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Rb、Th、U以及La相对富集,Ba、Eu和高场强元素(HFSE),如Nb、Zr、Ti等亏损,上述特征说明,菜园子为典型的S型重熔花岗岩。地球化学表明,菜园子花岗岩的源区为以泥质岩(主)和杂砂岩(辅)为源岩的副片麻岩组成。计算显示,熔体形成于深约25km、温度约850℃的中上地壳内块体碰撞后的板内伸展环境,经历过黑云母和斜长石的结晶分异。中元古代末期,东川群、汤丹群沿菜子园-踩马水-麻塘断裂向北侧的会理群俯冲碰撞,形成菜子园蛇绿岩和菜园子花岗岩的侵位、天宝山组中酸性火山岩的喷发事件,此类碰撞、拼贴造山过程有可能在滇中地区的昆阳群和东川群之间同时发生。扬子板块西缘的基底可能是由不同时代的小陆块碰撞、拼贴导致陆壳的增生扩大,并经历多次拉张、碰撞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格林威尔造山带论文参考文献
[1].王誉桦,曾令森,高利娥,张立飞,侯可军.喜马拉雅造山带东构造结拉布拉多期和格林威尔期造山作用的记录[J].岩石学报.2014
[2].王生伟,廖震文,孙晓明,周邦国,郭阳.会东菜园子花岗岩的年龄、地球化学——扬子地台西缘格林威尔造山运动的机制探讨[J].地质学报.2013
[3].周金城,王孝磊,邱检生.江南造山带是否格林威尔期造山带?——关于华南前寒武纪地质的几个问题[J].高校地质学报.2008
[4].张传恒,高林志,武振杰,史晓颖,阎全人.滇中昆阳群凝灰岩锆石SHRIMPU-Pb年龄:华南格林威尔期造山的证据[J].科学通报.2007
[5].王砚耕,张慧.梵净山区格林威尔造山作用记录及其意义[C].2004年全国岩石学与地球动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4
[6].张传林,赵宇,郭坤一,董永观,王爱国.青藏高原北缘首次获得格林威尔期造山事件同位素年龄值[J].地质科学.2003
[7].秦松贤,章泽军,张志,赵温霞,蔡雄飞.赣北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低变质强变形行为与格林威尔期造山作用[J].地质科技情报.2002
[8].王砚耕.梵净山区格林威尔期造山带与Rodinia超大陆[J].贵州地质.2001
[9].吴根耀.华南的格林威尔造山带及其坍塌:在罗迪尼亚超大陆演化中的意义[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0
[10].李江海,穆剑.我国境内格林威尔期造山带的存在及其对中元古代末期超大陆再造的制约[J].地质科学.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