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豫[1]2003年在《论国有股减持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文中提出公司治理问题因现代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后出现的委托代理关系而产生。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在现代公司中资本的法律上的所有权和资本的经济上的所有权(即出资者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出资者与经营者分离分立和整合基础上,以委托代理的契约关系为连接并规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安排。影响公司治理结构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指出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的重要原因在于股权结构不合理,即国有股“一股独大”且不具流通性。从而提出实施国有股减持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并分析了国有股减持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本文认为股权结构影响公司治理结构。因为不同的股权结构,其股东构成及其比例不同,在公司治理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也不一样,从而对公司治理结构产生的影响程度各异。股权结构可以分为叁种类型:股权高度集中、股权高度分散、股权有一定集中度。叁种不同的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外部接管市场以及代理权之争的影响不同,从而导致公司治理的效率不同。 我国绝大多数上市公司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成。由于历史的局限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我国国有上市公司股权被人为分割成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其中国有股占据较大比重,且国有股和法人股不具有流通性。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是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缺陷,以及整个股市运行不规范的根本原因。因此,减持过高的国有股比例、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是促使上市公司尽快形成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必然选择。 国有股减持从宏观层面来说,对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具有重大意义,从微观层面来讲,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具有深刻的变革作用。首先表现在对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影响:国有股减持实现了政企分开,有利于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对“内部人控制”实施控制;对上市公司经营者激励约束机制的强化;法人治理结构的重构。其次表现在对上市公司外部治理结构的影响: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参与公司治理;使证券市场发展更加规范、完善控制权配置功能;机构投资者获得长足发展;银行对公司的控制机制得到加强。 总之,国有股减持后,上市公可治理结构的面貌将焕然一新。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还离不开各方面制度创新的协同与支持。
王勇[2]2003年在《论国有股减持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及其规范化建设》文中提出20 0 1年下半年以来 ,国有股减持和由此引发的非流通股可流通问题 ,至今仍困惑着中国资本市场。目前 ,制约上市公司提高经营业绩的因素很多 ,而其中非流通股所占比重过高则是诸多问题的关键。但国有股减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国有资产的变现和保值增值 ,更重要的是 ,国有股减持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深层影响将关系到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
李华[3]2003年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特殊股权结构的成因以及特点的分析,股权结构对公司治理影响的分析,各类股东行为模式的博弈分析以及股权结构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的实证分析,解答了一些中国证券市场的热点和实际问题,如国有股减持、全流通、发展机构投资者、保护中小股东权益、制止股市过度投机等。本文通过这些分析证明中国的特殊的国有股 “一股独大”的部分流通的股权结构是造成中国证券市场种种弊端的根源。最终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完善和优化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本文就如何完善和优化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第一章分析了中国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放开和搞活国有企业出发所进行的企业制度改革,中国的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是国有企业改革进入股份制改造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随着证券市场建立和发展形成的。国有股法人股不流通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是渐进式改革的必然结果。本文第二章首先分析了国外的叁种股权结构模式即日德模式、美英模式和东亚模式;而后对股权结构从纵向角度分析各股东比例十几年来变化的情况,从横向角度以2002年上市公司数据为依据分析股权结构在各个上市公司中的分布情况;最后对中外股权结构进行了对比,指出了中国股权结构的特色。本文第叁章在对上市公司的内外治理机制进行了论述以后,相继分析了股权集中度特别是股权过于集中的代表一股独大,以及股权过于分散的结果内部人控制对公司治理影响,讨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有股大股东代理人的内部人控制;还分析了不同的股东如持股经理层股东、国家股东、法人股东、机构投资者、中小个人股东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对公司治理的独特影响;最后分析了中国股权结构中部分股本不流通对公司治理的影响。本文第四章构造了一个各股东博弈的多方博弈模型,在这一框架下,股权结构中各股东出于自身利益极大化的目标,作出了博弈决策。在中国特殊的股权结构和市场环境下,博弈解比较容易达成不利于社会效用极大化的投机解。在该投机解中不流通的国有股大股东倾向于与控制流通股价的机构投资者合作掠夺中小股东,法人股的存在有利于减少这种投机的发生。而后本文用实证数据及模型表明中国股市确实存在过度投机。本文第五章运用实证数据相继分析了经理层持股、职工持股、股权集中度,一股独大对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影响。考虑到为了保配保壳上市公司极有可能在年报的数据中做假,实证分析采用了2002年中报数据,以区别于前人以年报为基础的研究。结果表明,经理层持股和职工持股有利于上市公司业绩的提升。股权集中、一股独大有利于账面收益的提升却不利于主营收益的提<WP=8>升,而账面收益与主营收益之差正好是可能的虚假报表重组所带来的收益,这一个结果从侧面反映了第四章国有股大股东通过报表重组掠夺中小股东的真实性,证实了第叁章股权过于集中以及“一股独大”不利于上市公司提高经营业绩的理论分析结果。本文第六章首先实证分析了股权结构中国有股比例对上市公司账面收益以及主营收益的影响。发现国有股比例越高账面收益越大,但是国有股比例与主营收益却呈现倒U型的一元二次函数关系,能够使主营收益最大的国有股比例为30%。发现法人股比例与主营收益呈现倒U型的一元二次函数关系,能够使主营收益最大的法人股比例为36%。每股收益与法人股比例成正U型的一元二次函数关系,能够使账面每股收益最小的法人比例为42%。上述分析中账面收益与国有股、法人股比例的相关性与第叁章第四章中的理论分析不符,但是主营收益与国有股、法人股比例的关系却正好与第叁章第四章中的理论分析符合。这正好说明第叁章第四章中的理论分析得到了实证的支持,做假账的投机行为确实存在。在第六章中还构建了流通股比例影响上市公司业绩的数学模型,认为流通股比例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业绩,然而,用实证数据验证该模型时发现流通股比例对上市公司业绩并没有明显影响,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本文第七章依据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实证分析得到的最优股权结构结果,对比第一章和第二章现有股权结构的数据,提出了优化股权结构的思路,并把它形象化地描述为股权结构优化流程图。国有股比例应当下降为30%左右,甚至可以考虑放弃作为第一大股东,而成为具有强监控能力的第二大股东,这一章还总结了十大国有股减持方法并进行了分析。法人股比例应当上升到36%-42%之间,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国有股以非流通方式减持转化为法人股,这样还可以减少对市场的冲击。适当允许银行持有由债转股而变成的法人股,不仅有利于解决坏帐问题,还可以优化股权结构。关于全流通问题,由于需要流通的股票数量巨大,集中在短期之内上市会给股市带来毁灭性打击,应当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随着证券市场配套制度的完善,逐步实现全流通。本文第八章首先分析了规范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必要性,认为可以通过发展证券投资基金,将中小股民的力量集合成机构投资者的力量,通过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实现公司核心竞争力提高和业绩改善。发展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QFII,其目的不仅在?
孔伟艳[4]2010年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危机,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商业银行国有化的现象。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却反其道而行之,以2009年1月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为标志,完成了股份制改造。金融危机带来的银行国有化,是不是对过去非国有化改革的否定?股份制改革后,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和对策是什么?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深化产权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在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国内背景与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国际背景下,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在理论上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在实践上有利于推动我国四大银行深化产权改革,提高我国银行的微观经济绩效,进而提高金融业整体效率,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本文遵循“问题→原因→对策”的研究思路,正文内容包括以下叁个部分:1.问题部分(第1、2章)我国四大国有银行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包括大一统阶段、专业化阶段、商业化阶段和股份化阶段。对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按照叁大类七项指标进行评估的结果表明,股份制改革是卓有成效的。但同时也遗留和产生了一些问题,包括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带来的金融安全问题,与国外先进银行相比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差距,以及股改上市、金融创新、混业经营等导致金融监管困难增加的问题。2.原因部分(第3章)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后股改时期存在问题的根源,在于产权改革不够彻底,股权结构高度集中。四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中国有股份(包括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所占比例在70%以上(新建行为57.02%),政策制定主体和市场主体混淆的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真正的公司治理制度就难以建立,高成本低效益的经营现状也就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因此,深化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势在必行。本文接下来从理论综述与实践经验两个方面探索了深化产权改革的方向。首先,国内外大多数学者主张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和国有股减持。其次,世界主要国家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和基本规律也表明:产权多元化是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迁的历史趋势,也必然是中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最后,金融危机引起的银行国有化,只是产权多元化这一主旋律中的插曲。3.对策部分(第4、5章)我国要在尊重客观规律和分析基本国情的基础上,建立中国特色的商业银行产权制度。首先,在股份制改革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产权多元化具有必要性、必然性与可行性,建立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的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是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深化产权改革的必然方向。其次,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首要步骤是优化产权结构,其目标模式应当是有一定集中度又存在相对控股股东的产权结构,其实现途径就是国有股减持。在已经股改上市的叁大银行中,随着国有股减持,全要素生产率(TFP)、股本净回报率(ROE)和总资产净回报率(ROA)呈现上升趋势,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最后,建议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优化产权结构实行“叁步走”战略:中国农业银行加快引资上市,叁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继续优化产权结构,构造股权适度集中、国家相对控股的产权结构。在坚持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改革取向的同时,还要进行与产权改革相关的制度创新。主要包括:完善公司治理制度,使之与产权改革互相促进;稳步推进混业经营,扩大银行利润来源,分散银行经营风险;积极探索政治民主化改革,切断政企不分的根源;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相关法律,保障产权交易自由。论文综合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在分析国有股减持的贡献时,主要使用了定量分析方法。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的创新。(1)论文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y = f ( K , L )= AKαLβ,以已经股改上市的叁大银行为案例,实证分析了国有股减持对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国有股减持对股本净回报率和总资产净回报率的贡献,具有研究方法上的创新。结果表明:①无论是以净资产为投入,以税前利润为产出,还是以总资产为投入,以税前利润加利息支出为产出,无论改革前后劳动力弹性系数β的值是否改变,叁大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的全要素生产率都比改革前明显增加;②随着国有股权比例的下降,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的股本净回报率和总资产净回报率都明显提高。(2)研究结论的创新包括:①分析了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与金融危机的关系,认为产权多元化配合风险管理和有效监管,才能有效防范金融危机。②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其基本内涵为主体明确、约束严格、产权多元、交易自由,核心是产权多元化,目标模式为有一定集中度又存在相对控股股东的产权结构,具体到我国就是股权适度集中、国家相对控股的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有效途径是国有股减持。
方军[5]2003年在《国有资本减持的财务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有资本减持的试点及失败证明,国有资本减持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由于国有资本减持的过程和结果对我国经济的战略重组、证券市场规范发展等有着重要影响,有必要对国有资本减持产生的财务风险进行防范与控制。 本文第一章《绪论》回顾了国有资本减持的历程,通过分析国有资本的现状,从理论和现实上探讨了国有资本减持的意义。 第二章《国有资本减持的理论基础及财务主体设计》探讨了国有资本减持的理论基础和财务主体。 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证明,通过国有资本减持达到国有股权多元化,是国有企业改革不可逆转的方向。国有资本减持是一种特殊的财务运作,应当由具有独立财权的财务主体来进行,以国资委为财务主体进行国有资本减持并承担风险是目前阶段恰当的选择。 长期国企改革形成的路径依赖、产权建设不完善、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以及我国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加入了WTO,是国有资本减持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第叁章《国有资本减持财务风险的原因及类型分析》对此作了详细的阐述,并且分析了国有资本减持财务风险的四种类型——国有资产流失风险、控制权风险、股市波动风险、影响企业财务结构风险。 第四章《国有资本减持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提出了从总体上应当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对国有资本进行监控,循序渐进、分步实施,以防范和控制风险;并针对具体的风险类型,分别提出了具体的防范与控制思路。
殷晓东[6]2006年在《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国有股减持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而国有股减持模式的选择更是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研究的重大方向之一,选择切合实际的减持模式是解决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分置问题、进一步发展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环节。当前,股权分置改革已进行过半,试点公司主要尝试利用送股方式解决问题;然而,国有股减持与股权分置改革并非同一个概念,其完成的方式只能是渐渐而行,不能急于求成。国有股减持是一项意义重大的系统工程。首先,国有股减持是贯彻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步骤,通过减持,使国有资本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行业,实现国有资源优化配置;其次,国有股减持有助于完善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保障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通过降低上市公司过高的国有股比例,优化股权结构、增大公司股份的市场化份额,构造一个有利于改善公司经营业绩的新的股权结构和利益平衡体;此外,国有股减持从长远来看有利于证券市场规范发展,而通过国有股配售方式减持国有股可以有效降低证券市场市盈率并扩大市场容量,以抑制过度投机,增强市场的稳定性。本文立足于从理论角度探讨国有股减持,首先进行国有股减持的理论介绍,随后对我国实行国有股减持的具体行业作出实证分析,最后比较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减持方式,在找出最佳的减持办法之后,再来研究减持价格的确定。总体来说,文章共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国有股减持的历史脉胳进行梳理,从早先的国有股减持开始谈起,一直到当前的股权分置改革;随后回顾相关理论文献,进而对理论和实践中提出的种种国有股减持方案作一个评价介绍,最后得出后文所阐述的两个基本结论:国有股配售是大规模减持国有股的主要方式以及在国有股配售中引入认股权证的必要性和几点设想。第二部分研究国有股减持行业分布及减持比例问题。文中提出我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工作必须遵循国有资本分布规律、依照不同行业实行不同的减持比例的观点,并在搜集大量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基本数据的基础上作出一个初步的实证分析,进一步为文章的立论提供依据。第叁部分着重对国有股配售定价政策进行研究。笔者分析比较了几种股票价值评估方法,最后得出在国有股配售减持中,将每股净资产视为国有股内在价值,并结合市场定价方式是一种相对较为可行的定价方式的结论。
施亚琴[7]2019年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创新研究——以宁波富达股份有限公司资产重组为例》文中指出资产重组是实现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方法,是一项复杂的企业行为,受到多重因素影响。文章以宁波富达股份有限公司资产重组为例,提出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在操作过程中,要遵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创新方式方法,合理优化资产重组方案,让各相关方实现利益最大化。
覃卫国[8]2019年在《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中共十八届叁中全会强调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表现形式,自此混合所有制改革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落脚点,全国拉开了全面混改的序幕,进入国企改革“深水区”。通过系统梳理混改演变历程及政策导向,研究混改的理论发展及实践案例,分析近年来混改遇到的主要问题,对更好地领会、贯彻中央的改革意图具有重要意义,从而为进一步推进国企混改提供现实的启示和借鉴。
陈雪薇[9]2019年在《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业需要有良好的治理结构才能保证企业秩序的有条不紊。越来越多的企业,体会到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怎么样把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良好结合,控制企业风险,实现经营效益和效果,这是现代企业长远发展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论国有股减持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D]. 张豫. 湖南师范大学. 2003
[2]. 论国有股减持对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及其规范化建设[J]. 王勇. 经济体制改革. 2003
[3].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 李华. 复旦大学. 2003
[4]. 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改革问题研究[D]. 孔伟艳. 中共中央党校. 2010
[5]. 国有资本减持的财务风险研究[D]. 方军. 湖南大学. 2003
[6]. 中国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研究[D]. 殷晓东. 厦门大学. 2006
[7].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创新研究——以宁波富达股份有限公司资产重组为例[J]. 施亚琴. 经济师. 2019
[8]. 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及实践研究[J]. 覃卫国. 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9
[9]. 公司治理结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分析[J]. 陈雪薇. 大众投资指南. 2019
标签:金融论文; 证券论文; 投资论文; 国有股减持论文; 国有股论文; 法人股论文; 公司治理结构论文; 公司治理理论论文; 产权理论论文; 股票论文; 股权结构论文; 投资论文; 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