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理解俄语文艺语篇的特点

中国学生理解俄语文艺语篇的特点

傅利琴[1]2004年在《中国学生理解俄语文艺语篇的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篇是人类交际的最重要的载体。人们交流思想、交换信息、意见和情感往往要借助于口语的或书面的语篇来完成。准确地、成功地理解语篇内容就成了实现语篇内容的价值、达到交际目的的必要条件。这一切都表明,对语篇理解的研究对于人类交际和教学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于与语篇理解相关的问题,现代俄罗斯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界的很多学者们都作过相应的研究,其中最有价值的研究应当归功于着名俄罗斯心理语言学家。在很多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她总结出了一系列的对语篇理解的观点,比如逻辑—语言学观点、认知学观点、心理语言学观点以及心理诗学的观点等;同时应当指出的是,中国国内也不乏致力于该问题研究的学者,例如刘晓玲的《语篇理解过程及其心理学机制》、张宏文的《语言外知识对语篇的影响》、杜国宁的《语境和语篇理解》等,他们分别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语篇理解。 尽管国内外对于语篇理解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的论着比比皆是,观点也层出不穷,但是根据我们的观察,以某种特定的语言及某一特定的读者群为限定条件来研究语篇理解的学者目前并不多见。这也就是本文的创新点所在。 本文着重致力于分析影响中国学生理解俄语文艺语篇的因素,全文由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前言。在前言里我们简单介绍了近年来对语篇理解的研究、文章的新意、任务、采用的论述方法以及论文主要内容。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分四个章节。第一章主要解释了一系列术语,介绍了语篇理解的几个模式和理论;第二章在分析文艺语篇理解的叁个层次及俄语的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两大类可能影响中国学生理解俄语文艺语篇的语言学因素;在第叁章里,我们通过论述语言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分析了不同语言层面上的民族文化特点的表现,借助“文化空缺”和“文化休克”这两个概念阐明了俄罗斯民族文化特点对中国学生理解俄语文艺语篇的影响;最后一章,我们选读了六篇俄罗斯经典文艺作品,详细地分析了民族文化特点对中国学生理解产生的具体的影响。第叁部分即为结论部分:我们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对中国学生阅读和理解俄语文艺语篇有所帮助。

安利红[2]2003年在《俄语写作理论与教学》文中提出本论文是针对目前我国高校俄语专业进行的俄语写作理论与教学研究,旨在弥补目前我国高校俄语专业写作教学研究这一领域的不足。 写作是一门综合性的实践学科。本文从写作者主体出发,考虑与写作密切相关的修辞、篇章等方面的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试验,拟建适合初、中、高级不同阶段学生使用的俄语写作训练体系。 第1章(绪论)阐述选题的依据,分析国内外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我国目前高校俄语写作教学面临的窘境。 第2章(写作者主体因素研究)对写作者主体—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分析,提出欣赏、情感、系统、全面发展等原则,并将其作为写作教学的基本理念和训练体系的设计思路之一。第3章(写作与修辞)探讨修辞意识在篇章建构中的作用,论述写作与修辞学的关系。第4章(写作与篇章)对篇章建构的动态生成—写作过程进行研究,对篇章的信息及篇章优控述位进行探讨,为我们设计缩写、扩写、作文等写作训练形式奠定理论基础。 第5章(俄语写作训练体系)在前几章的基础上设计拟建适合不同阶段学生使用的俄语写作训练体系。对训练体系的构想与设计是本文的重点。我们将所有训练分为A模式—教师操作为主、B模式—学生与教师合作、C模式—学生操作为主的3种训练模式。 第6章(教学法建议)是我们针对在写作教学试验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所做的思考和建议。

GAVRILYUK, MARINA(赵琳娜)[3]2017年在《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与概念体系中。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是人们用某一熟悉的概念来理解或说明另一不熟悉概念的一种认知活动。同时,隐喻又与文化密切相关,它深深地根植于文化土壤中,是文化的沉淀和载体。动物隐喻作为隐喻中的一个类别,是人们在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对动物各种特点的感知和体验来认知和理解其他概念或事物的一种思维方式。人类的语言中存在的大量动物隐喻表达就是这种思维方式在语言层面的体现。由于人类都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他们对同类动物的理解和体验或多或少有着共性;但同时,由于各民族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观念、价值观念、民俗传统等因素的影响,人们对动物形象的认知必然存在着某些差异。这使得各个语言中都出现了蕴含着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思维特点、数量丰富的动物隐喻表达。这些隐喻表达的真实意义,对于本族语者来说是不言而喻的,但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则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在面对不熟悉的目的语动物隐喻时,缺少对这种文化的特别体验,不具备相似的思维方式的二语学习者很难正确地理解该隐喻所隐含的意义。他们往往会凭借母语文化的生活经验图式或者母语习惯来处理目的语隐喻表达,而这势必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甚至导致对隐喻的误解。因此,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理解加工过程的特点,寻找能帮助学习者克服理解困难的途径,对第二语言的教学与习得来说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本文从二语习得的角度出发,在俄汉语动物隐喻的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调查俄汉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的理解状况,找出并分析他们所采用的理解策略,揭示影响他们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理解的因素和产生误解的原因,以期为二语隐喻教学提供有益的启示,并促进目的语动物隐喻的习得。本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理论依据,根据概念隐喻的映射关系对俄汉语动物隐喻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认知对比分析,描述了两者之间客观存在的共性和差异,并从中俄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和语言因素的影响叁个角度阐释了俄汉语动物隐喻异同的原因。然后,在跨文化对比和隐喻差异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俄汉语动物隐喻的一些异同点设计了问卷,并针对俄、汉学习者分别进行了目的语动物隐喻的理解调查。接着,通过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找出了俄汉语学习者在处理目的语动物隐喻意义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理解策略以及导致误解的原因,并据此揭示了俄汉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的认知加工机制。最后,我们探讨了本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对二语隐喻教学带来的启示。全文共分为6章,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概要性地介绍了国内外对本选题的研究状况,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以及提出了研究的创新点和基本框架。第二章是俄汉动物隐喻的认知对比分析。在这一章中,我们对从语料库和词典中收集的俄汉语动物隐喻语料按照概念域的不同映射关系做了分类整理,对每一组映射关系所包含的动物隐喻进行了跨文化对比,找出了俄汉两种语言中的动物隐喻所反映出的文化异同。这部分研究结果为调查设计所用。第叁章是制约俄汉语言中动物隐喻差异的因素。本章对俄汉语动物隐喻的异同状况作了全面的总结,并从中俄地理环境、传统文化和语言因素的影响叁个角度对俄汉语动物隐喻差异的成因进行了整体性的分析。该分析的结果有利于加强跨文化的比较深度,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具有民族特色的动物隐喻,同时也为理解问卷的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第四章是俄汉动物隐喻理解现状调查。在这一章中,我们首先明确了调查的目的和对象,阐明了设计思路及执行调查程序,分析和对照了俄汉语两项调查的结果,找出了俄汉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所采用的理解策略,总结了影响动物隐喻理解的因素和导致理解误解的原因,并据此揭示了俄汉语学习者对目的语动物隐喻的理解加工过程。第五章是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本章从国内外二语隐喻教学状况入手,发掘了当前二语隐喻教学的特点和不足点,讨论了本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对二语隐喻教学带来的启示,并从隐喻意识的形成、隐喻思维训练和文化教学等方面提出了俄汉语动物隐喻教学的一些适宜的教学途径。第六章是结语部分。本章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概括了本研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张惠芹[4]2002年在《教学演讲学》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риторика(古典修辞学、演讲学)的复兴,在俄罗斯出现了以риторика理论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演讲学研究。尽管研究刚刚起步,但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却已给人不少启迪。本文就是按照这一研究方向,以外语教学领域为主要考察范围(旁及其他学科教学),探讨教师语言艺术的理论和实践问题。Риторика是一门多维的理论,涉及面十分广泛。因此,对于以这一理论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演讲学,不同的研究者难免有不同的理解和侧重。我们的理解是:教学演讲学是一门以риторика基本思想为核心、多学科交叉的实用性学科,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听众的因素,充分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在此基础上运用能与听众交流的语言技巧和讲解艺术,保障各项教学原则的贯彻实现,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论文由绪论、正文叁章、结束语和参考文献组成。在绪论中主要介绍了课题的由来、研究对象的界定、论文的主要任务等。第一章简要论述亚里士多德риторика理论的主要思想以及риторика理论原则在教育学中的反映。亚里士多德修辞学理论的核心,是关于演讲活动叁要素(этос,логос,пафос)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无论演说者人品的表现、演说内容的选择与论证,还是对听众情感的诉求,最终目的都是要影响听众的判断,使听众作出演讲者希望得到的决定。所以重视听众因素,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典修辞学的精髓和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修辞学和教育学从它们产生之日起就密不可分。在“苏格拉底对话”的基础上,产生出启发式教学的基本原则。古罗马时期着名的演讲理论家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不仅包含修辞学的内容,实质上也为教育学构建起一个基本框架。考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吸收了昆体良《雄辩术原理》的思想,为教学论奠定了基础。现代修辞学家和教育学家也充分肯定了教师应成为演说家的思想,揭示了教师语言艺术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教学演讲学以риторика基本思想为基石,但它并不是一门单一的、封闭的理论。它既然研究教学,必然和教育学、教学论有交叉;它作为一门探讨教师

赵海霞[5]2006年在《图式理论与俄语阅读教学》文中提出在俄语学习中,阅读作为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之一,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直是人们研究的重要领域,它与心理学、语言学等邻近学科的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对阅读的研究无非是从阅读材料和读者两方面进行的,这两方面的研究贯穿了整个阅读研究的历史。其实,这两方面并非对立的,阅读实际上是一个双重的或分离的心理活动过程:一方面,读者需要集中注意力于阅读材料本身;另一方面,又需要不断地检查自己正在实际地进行的心理操作。因此,一个好的读者必须同时具备两方面的知识,既清楚阅读的心理过程又明白阅读材料的特点。 图式理论在这方面作出了解释,该理论认为阅读理解是读者所具备的知识与阅读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在阅读方面,图式理论主要分析了母语阅读,认为影响阅读的主要有两种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在此,我们用来分析以俄语作为外语的阅读过程,在借鉴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阅读的图式,除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外,还应包括语言知识图式和阅读策略图式。 本文以图式理论为基本框架,同时借助语篇语言学的知识来分析了阅读活动中主客体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提出了阅读教学的一系列建议性改革措施。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目前在俄语阅读教学领域的研究现状;第二章介绍了高校俄语阅读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包括阅读课程的开设、学生的阅读方法等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的解决;第叁章介绍了图式理论,分析了在以俄语作为外语的阅读过程中影响和制约阅读理解的主要因素;第四章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提出了阅读教学的改革措施,并配以教案分析。

林秀艳[6]2010年在《西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在西藏,对藏族中小学生的汉语教学,是我国对内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归属于第二语言教学范畴。作为一门学科,西藏中小学汉语教学,其本体属性是汉语,应用属性是对藏族学生的教学。哲学理论、语言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文化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等构成其支撑理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和学习(习得)理论是其核心理论,第二语言教学中的课程设计理论、教材编写理论、课堂教学理论、语言测试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等直接作用于教学实践的理论是其应用理论。随着西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族融合的不断加深,人口数量的稳步增长,人口素质的不断提高,再加上西藏基础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和教育设施日益现代化,汉语教学形式和汉语教学体制不断完善,这一切都为西藏中小学的汉语教学的发展提高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同时,西藏汉语教学在国内外双语教学的宏观背景之下,又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背景。本文依据西藏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从语言要素教学、语言技能教学、古诗词教学、文化教学以及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汉语教材和汉语测试六大方面,探索西藏汉语教学的对策。在语言要素教学方面,通过汉藏语元音、辅音、音节、声调等方面的对比分析,确定了语音教学重难点及其相应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技巧;通过汉藏语基本句式语序的比较以及汉语特殊句式、虚词用法、交际语法点的特点,确定了语法教学的重难点以及相应的教学原则和教学对策。在语言技能教学方面,根据国内外语言能力理论以及西藏中小学各阶段现行教材要求达到的听说读写技能总目标,分别确定了小学、初中、高中叁个阶段听说和读写各项微技能的具体内容,制定了详细而具体的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古诗词教学是西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在现行教材中占有一席之地。利用叶嘉莹的“兴发感动”理论,结合西藏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结合大量古诗词教学案例分析,研究了从作者、文本、师生叁个方面的古诗词教学策略,即探求作者“兴发感动”之源、挖掘文本“兴发感动”之点、强化教师“兴发感动”之能,点燃学生“兴发感动”之火,使古诗词中的生生不息的感发力量,浸润学生的情感,砥砺学生的意志。藏族和汉族都是中国文明古老民族之一,都拥有博大深厚的文化积淀,藏语和汉语作为这两种文化的载体,以“汉”东“藏”西,涵括其它同源亲属语言。对藏族中小学生的汉语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本文从西藏中小学藏族学生学汉语的文化障碍谈起,分析了西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探讨了文化教学的原则和策略。西藏中小学汉语教材随着西藏双语教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60年代初创,80和90年代进一步繁荣和完善,2000年后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通过对西藏中小学现行汉语教材的评介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教材选择、教材内容本身、教材培训、教辅供需矛盾等问题,总结了经验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拓宽培训范围、广泛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和灵活运用教材、适当增删。语言测试是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相关的语言测试理论对西藏中小学各级汉语测试试卷,主要包括小升初试卷、中考试卷和高考试卷,进行了详细的评析,得出了“各级测试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应该都没有问题,只是听和说两项测试项目的缺失以及语用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的缺失,导致了测试还不能非常准确地测出学生运用汉语的实际水平”的结论。提出西藏中小学汉语测试的对策和建议:以成绩测试和诊断测试为基石、以潜能测试为手段、以水平测试和交际测试为方向、改革考法,与PSC、HSK、MHK接轨。

吕婧[7]2010年在《俄汉笔译心理过程分析》文中提出翻译研究已经从翻译结果“译文”的研究转入翻译过程的研究。所谓翻译过程研究是指对译者翻译过程中的言语理解和言语生成的研究。言语理解和言语生成的心理过程是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所以,本文借助心理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以俄语为语料分析笔译的心理过程。本文从特点、心理机制和心理模型叁个方面对翻译的言语理解和言语生成简要概述。对比翻译言语理解、言语生成过程与一般言语理解、言语生成的异同点。然后重点分析翻译言语理解和言语生成的具体过程以及对它们具有制约作用的因素。最后,对试卷翻译试题中的错误进行分析,并提出本论文研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陈伟[8]2006年在《学理反思与策略重构》文中研究说明根据功能翻译理论,任何翻译活动都是一种目的性行为,并且正是这种目的性,决定着翻译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例证翻译同样如此,因而,例证翻译所依附的目的性就成为例证翻译系统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性的基本问题。鉴于现有例证翻译研究所呈现的经验性与主观性特点,本论文首先立足理论词典学与翻译学理论,并借助实证研究方法,对现有例证翻译的目的性思想进行了学理反思,以澄清例证翻译研究新概念构建过程中非法的认识论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现有例证翻译思想中“译者的目的性”取向虽然在语言认知层面上是可行的,但本质上只是“翻译”作为一种语言实践活动而具有的基本功能,无法作为一根思想主轴显现例证翻译特殊的操作理念、操作原则、操作策略等质素,同时也缺乏学理上的归宗与逻辑上的照应;“交际的目的性”取向中,旨在对词目意义进行阐发的思想的确有着实践上的现实性与学理上的可行性,而旨在体现原有例证语法功能与句法特征的观点则不具有充分的理据性,既不符合翻译活动基于意义的交际特性,也与例证自身所归属的“言语”本性相悖;“策略性的目的性”取向中,直译策略思想不仅具有学理性,而且合乎目的性,而活译策略思想则因为词典文本的意义取向与语言风格取向以及例证语境的特殊性,在词典学理论规范内并不能得到圆满的阐释。 反思的目的在于新概念的构建。例证翻译特殊性的终极根源就在于例证译者(双语词典编纂者)这个实际操作者受制于一个更大操控者,这就是词典文本的特殊属性:“双语共现性”决定了例证译文对于原语例证的依附关系,例证翻译必须在词典学规范内对不同语言体系起着一种协调与指导作用,而“规范性”则决定了例证翻译必须承受汉语语言客观性和科学性的制约与擎肘;这两种特性又共同决定了例证翻译必须把词典使用者放置在操作视域之内,以服务于他们从事正确、规范的语言学习为己任。所以,例证翻译的目的性不是取决于委托人、译者等的主观意愿或要求,而只能发轫于词典作为一种特殊文本自身的客观规范,这就是词典例证功能,它最终决定着例证翻译目的性的具体内容。但是,例证并不等同于同层级的其它语言单位,它是一种双功能语言构体,既具有普通言语单位的交际功能(隐性功能),又具有作为辅助词典释义手段之一的例证功能(显性功能)。不过,一方面,在理论词典学范畴中,例证是以词目为核心,是因词目而衍生出相应的显性功能;另一方面,在翻译学范畴中,例证翻译作为一种真正的翻译实践活动,在本质上完全类似于普通翻译,都以“(翻)译(意)义”为中心内容。基于这两点,例证翻译的目的性就是要使例证中的词目翻译能够彰显出例证基于“意义”的显性功能,具体细化为意义实证功能、意义阐发功能、

伍家文[9]2009年在《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教育的内容、价值取向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的。中学英语课程是中学英语教育的核心,是中学英语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是实现中学英语教育目标的基本载体。本文从课程论的角度梳理了我国1978年到2008年这段历史时期(为行文方便,本文将这一时期简称为“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实践改革与发展的历程,具体分析了这一时期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英语教材、教学法和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的发展变化及特点,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及相关理论。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研究的内容、意义、理论和方法以及论文的基本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全面分析了相关研究的现状,总结了学术界在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研究中已经取得的成就和不足,阐明了本研究欲弥补的薄弱环节。第叁章,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理论的发展。阐述了中学英语课程及相关概念的发展。在梳理、分析英语课程及其相关概念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英语教材、英语教学法、英语教学评价等概念演进历程的基础上,厘清这些概念的实质,掌握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理论发展的脉络,把握中学英语课程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和趋势,提出适合我国中学英语课程实际的理论观点,以便为研究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奠定基础。第四章,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轨迹。阐述了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轨迹,按照这一时期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实际,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每一阶段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社会背景以及采取的具体的课程措施,分析、总结了各阶段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第五章,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基本要素的具体实践及分析。分别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制定、英语教材的使用、英语教学法的应用、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等课程要素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进行了较深入的梳理和分析,以进一步阐述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具体实践。同时对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教法、教学评价等课程要素在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焦点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我国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材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第六章,对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思考。在全面分析、总结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是中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费时低效”和“英语过热”的问题和现象,指出要确保我国中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成功,就必须对我国现有的英语教育体制进行相应的改革,建立适合我国实情的中学英语课程理论,准确定位我国中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建立和中学英语新课程相配套的英语测试体系。另外,课程发展必须重视教师专业的发展,课程改革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基础。

晁丽坤[10]2016年在《俄语人物和事件先例现象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先例现象是民族文化记忆代代相传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正是它让民族的语言、文化和精神紧密相连。正确地理解并使用先例现象可以更准确地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并以此为前提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人物”和“事件”是每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国内外俄语语言学界中,对俄语人物和事件先例现象的研究仍属罕见。在不了解这些先例现象的情况下,常常会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因此,研究俄语人物和事件先例现象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对俄语人物和事件先例现象进行研究也是十分迫切的。全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第一章——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相关研究的现状,选择俄语人物和事件进行先例现象研究的理论依据,俄语人物和事件先例现象的研究目的和意义,以及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章——按照具体来源对俄语人物和事件先例现象进行详细阐述。包括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先例现象,俄语熟语中的人物和事件先例现象,以及俄罗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先例现象。第叁章——对俄语人物和事件先例现象进行文化语言学分析,阐释俄语人物和事件先例现象的分类、特点,以及该类型先例现象在现代俄语中的体现形式。第四章——对俄语人物和事件先例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包括该类型先例现象的功能,在现代俄语中的使用情况,对俄语言语交际的影响,并提出克服俄语人物和事件先例现象阻碍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应对策略。最后是本文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本论文主要研究的问题,以及本论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 中国学生理解俄语文艺语篇的特点[D]. 傅利琴. 浙江大学. 2004

[2]. 俄语写作理论与教学[D]. 安利红. 黑龙江大学. 2003

[3]. 俄汉语动物隐喻的认知研究[D]. GAVRILYUK, MARINA(赵琳娜). 武汉大学. 2017

[4]. 教学演讲学[D]. 张惠芹.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02

[5]. 图式理论与俄语阅读教学[D]. 赵海霞. 辽宁师范大学. 2006

[6]. 西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林秀艳. 中央民族大学. 2010

[7]. 俄汉笔译心理过程分析[D]. 吕婧. 黑龙江大学. 2010

[8]. 学理反思与策略重构[D]. 陈伟.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06

[9]. 我国新时期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与发展研究[D]. 伍家文. 西南大学. 2009

[10]. 俄语人物和事件先例现象的研究[D]. 晁丽坤. 东北林业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中国学生理解俄语文艺语篇的特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