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旧城肌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肌理,旧城,城市,街区,上海,历史文化,老街。
旧城肌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玲,孙艺萌[1](2018)在《在城市肌理上“绣花”:房企微改造下的旧城新生》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往往承载着一个时代、多个群体的记忆。中国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行至中盘,风向已非大拆大建,而转为城市内涵的提升和城市文化的修复,业内称之为城市微改造。陆续喊出“美好生活服务商”、“城市综合运营商”口号的万科、华润、绿地、招商蛇口等房企,已在这方面(本文来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期刊2018-11-12)
孙诗萌,商谦,张悦[2](2018)在《北京旧城肌理更新观察2005-2016》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2005与2016北京旧城卫星影像图对比识别,对此间北京旧城肌理更新的规模、类型、空间分布等进行定量分析,呈现2004、2016两版总规之间北京旧城肌理更新的真实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外10种主要更新类型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与更新效果,并略论未来管控与引导更新的对策。(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魏登兴,张鹰[3](2018)在《小城镇旧城空间肌理及其居住环境的整治更新——以南平市顺昌县城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肌理是城镇社会生活的空间表征,反映了城镇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与生活所面临的问题。文章以南平市顺昌县的旧城区为例,分析旧城住区的建筑肌理,从旧城以往发展脉络中梳理旧城现有环境问题,依此探索小城镇旧城居住环境适宜的更新方向与目标,对旧城的环境整治提出相应建议与措施。(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8年05期)
宁雪[4](2015)在《基于地域性城镇肌理保护的旧城更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的需求,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与改造活动正在进行,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对旧城的传统肌理造成建设性破坏,如何处理保护与更新的关系是城镇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以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小金县为研究对象,小金县位于嘉绒藏区核心地带,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相互融合。城镇的形成过程受到地质、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在独特的嘉绒藏族文化体系下显现出小金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城镇肌理。本文基于传统城镇肌理的地域特色保护,对小金县的更新实践进行研究,以期得到具有普适性的城镇更新策略。本文从城市肌理的基础理论出发,结合地域特色的保护进行研究,以小金县为例,强调城镇更新过程中,对传统肌理的延续和对地域特色的保护。小金县城镇肌理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演变,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综合作用,所以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性。文章对县城的肌理的地域性特征进行详细分析,并深入探寻其成因。在城镇肌理更新的过程中,需要采取合理的策略,对城镇的传统肌理及其地域特色进行保护。不同层面的城镇更新活动中,对肌理与地域特色保护的侧重点与方法不同,所以文章从宏观,中观,微观叁个层面,提出保护与更新的策略,最后将理论的研究成果落实在小金县的规划更新实践之中,从项目出发,提出切实有效的肌理延续与地域特色保护策略。论文写作共分四大部分:首先对肌理保护与城市更新的相关理论进行了研究梳理。并深入研究了几个国家的更新实践。接着对小金县城镇肌理的地域特色进行研究,并且深入分析这种地域性的成因。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叁个层面对小金县城镇更新进行研究。最后结合县城的规划分析城镇更新的实践方法。(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05-20)
彭雷,郑远伟[5](2015)在《旧城更新中城市肌理的微观呈现——以武昌旧城解放路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旧城区更新过程中,文脉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城市肌理作为文脉的重要表征方式,理应受到足够的重视。该文通过分析城市肌理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及肌理在街区层面上的微观表达,指出了城市肌理在延续文脉的基础上实现城市有序更新的重要性。结合在武昌旧城解放路商业街的调查研究和更新实践,针对旧城保护更新与城市发展的矛盾,提出了一种以城市肌理作为指导,用建筑比例和街区尺度等要素为手段的旧城区更新方法,为旧城区更新提供了一种思路。(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5年01期)
杨灿[6](2014)在《旧城更新中肌理织补方法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我们已经逐步认识到了旧城对于整个城市的意义,旧城更新愈演愈烈。如何合理的置入新建筑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肌理织补被认为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以芳桥镇老街肌理织补为例,设计从宏观的肌理研究到微观的单体设计,探讨肌理织补的一般方法。作者查阅了国内外一共12个案例,对肌理织补的方法进行总结,得出一般有两种织补方法,即参照原状织补和参照其他区域织补,各自有适用的条件。然后对芳桥老街肌理进行研究,总结其在地块层面和建筑层面的特点,提出基本原型和组织方式以及变化的区间。再对待织补区域的现状进行评估,判断其应该选用的织补方法。在此基础上,选择其中一块织补区域进行建筑单体的设计,要考虑地块肌理织补对单体设计的限制。具体设计时,仍然使用原来的单体原型进行组织,但是在合适的尺寸内进行适当变形,改变其组织模式,以期获得更为丰富的空间。最后获得的建筑单体是一个现代的新建筑,在此基础上,进而对均质肌理中的突变部分作出切片的分析与总结,并获得四种基本变体及其相关的组合变形。这样得到的建筑,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新建筑,满足新的功能条件,拥有丰富的空间,但是保存着传统的尺度,并和传统的参考线对应良好。(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4-05-01)
侯全华,刘丽华,王振[7](2012)在《关中县城旧城肌理保护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肌理是一个地区鲜活的历史血肉,体现了一方水土独有的精神气质。城市肌理形态则是传统城市延续历史文脉与确立城市空间特征的重要标志。对城市肌理的研究有助于对旧城保护规划的有效进行。本文通过对蒲城历史文化名城规划中所涉及的肌理问题展开对关中县城旧城肌理保护的探索,以求从城市肌理的角度更好的实现旧城的复兴。(本文来源于《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设计)》期刊2012-10-17)
刘晶[8](2012)在《旧城空间肌理控制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很多城市对旧城采取推倒重建式改造,不注重城市固有的文化和规模,城市发展与旧城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由此引发了旧城可意向元素的缺失、文化延续的断层、城市空间秩序的紊乱、旧城活力的丧失、人们归属感的降低等问题。这些事实也告诉我们:城市原有的肌理正在遭受无情的破坏,城市特色和人性化场所也在慢慢消失。如何保证新的建设延续旧城的文脉、活力和多样化,旧城的更新改造在保证现有的特色下适应现代人生活是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社旗县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在其高速发展进程中也面临这个问题。城市空间肌理作为城市形态、尤其是城市空间形态的表征,它既是城市发展的结果,又可以作为人们干预城市发展方向、介入城市环境形成进程的手段。对城市空间肌理的控制对旧城改造、城市文脉延续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论文对城市空间肌理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作了一个简要的介绍分析,这是空间肌理控制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其后对城市空间肌理的组成要素进行分析,指出城市空间肌理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物化的元素直观地被人们所感知,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被物化了的元素即城市空间肌理的组成要素来实现对城市空间肌理的控制。论文参照城市设计的分层,将城市空间肌理分为城市级、分区级和地块级叁个层次尺度,不同尺度的城市空间肌理在城市形态的表象上是不一样的,对其的控制深度与方法也不一样,对城市空间肌理的尺度层次上划分的是划分控制体系控制层级的依据。同时,城市空间肌理的形成与发展与其处的自然环境以及城市自身的政治、经济、文化是分不开的,因此,在落实城市空间肌理控制体系时,也必须考虑这些因素,这样才能保证其顺利地实施。而评价一个城市空间肌理的好坏是与其目的性相联系的,旧城以保护为主,那么评价旧城空间肌理好坏的标准就是新建设的城市道路、街区与建筑是否符合原有城市空间肌理。论文在前两章的分析研究和对编制控制体系内容时应遵守的原则的分析基础上,试图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旧城空间肌理控制体系,这个体系包含了地表肌理、街道肌理、院落地块肌理、建筑肌理和城市肌理材质等控制要素,以及期望通过指标量化、图则标定、条文规定这叁种主要方式来实现对这些元素控制,以保证控制体系的可操作性。同时提出对旧城空间肌理的控制应该分两个层级,根据每个层级的控制特点与法定规划相结合,建议将控制体系融入规划体制中,方便对其的管理。此外,还提出与法定规划相结合、建立叁方协调机制等措施来保障控制体系的实施。最后,论文通过对社旗县旧城区的历史文化和现状肌理的分析,并借助于前文的研究,提出建立社旗旧城空间肌理控制体系,其中控制体系内在元素的控制要点与控制方法都是以旧城区历史原有的城市肌理为主要依据,并分城市级与分区级两个层面来具体分析不同尺度空间肌理的控制,提出将旧城空间肌理的控制纳入城市建设管理是很有必要的。论文通过对城市空间肌理的研究,提出通过构建旧城空间肌理的控制体系来寻找一条旧城建设与保护之间矛盾相和谐发展之路。同时以社旗县旧城为例,提出将社旗县旧城空间肌理控制体系的实施与城市建设管理相结合的建议,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对解决现实城市问题起一定指导作用,同时能够为城市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期刊2012-06-01)
周浪浪[9](2012)在《旧城肌理及修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更新是一把“双刃剑”,一面带来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引领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一面却使传统城市空间变得支离破碎,城市文脉断裂,集体记忆磨灭,伴随而来的是旧城肌理大片消亡。在我国,从战争创伤到战后重建再到改革开放叁十多年来的发展,城市建设的步伐越来越快,旧城肌理破坏这一现象及其蕴含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今天的城市里,柏油马路和水泥森林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空间,我们已经很难再切身感受到传统的人性化尺度。残存的城市历史肌理虽然以一个个“历史文化街区”或“历史风貌区”的形式得到保护,但片段化的肌理环境很难再延续一个城市原有的空间特色。代表北京的四合院,代表上海的石库门,代表武汉的里分,代表山西的晋商大院这些传统肌理符号都已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而成为城市文化的奢侈品,远远坐落在文物部门划定的紫线之内,“看得见”却“摸不着”。旧城肌理淹没在高楼大厦的阴影之中,很难进入人们的视野。本文从肌理的基础研究出发,结合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系统梳理了城市肌理相关理论的发展。肌理不再是一种单纯的平面图底关系,而是城市这个复杂巨系统不断运动的外在表现,肌理的形成与演变也是自然过程和人文因素两个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旧城肌理的保护有利于延续城市文化,是城市风貌特征和城市记忆的载体,也有利于形成慎重对待城市历史文化的正确态度,结合当前的发展状况研究和实践旧城肌理的保护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本文以南华门历史文化街区的肌理保护和修复实践为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把握了旧城肌理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完善了旧城肌理修复的技术方法,从实际情况出发对南华门街区肌理的修复工作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分析研究和方法讨论,这样的分析和修复手法同样可在国内其他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实践中进行推广。(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2-02-10)
马非[10](2006)在《城市肌理在福州旧城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的发展总是伴随着新的问题与矛盾的出现。人类文明迈入信息社会,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但随之而来的则是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及人类所熟悉的“城市文脉”的消失。历史文化名城——福州,在行政手段和市场机制双重作用下,历史文脉的破坏尤为严重,正逐步丧失其原有的文化价值和城市个性。现代统一的城市文明对原本多样化的自然和人文历史环境不加区别的吞噬,迫使我们对所生活的城市重新审视。本文关注的是福州的旧城保护和城市更新问题。笔者通过对国内外各种城市空间形态分析方法的综合比较,确立“类型——形态学”为本论文的研究方法。文章由城市肌理的叁个构成元素:“群落”、“骨架”、“界面”入手,剖析历史文化名城丧失自身文脉的原因,结合国内外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更新方面的成功经验,运用“类型——形态学”分析方法,对福州旧城肌理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深入的研究,对未来的形态提出构想并力求传承历史文脉,以求塑造福州城市的独特意象。论文的最后,结合设计实践——“叁坊七巷改造项目”,力图提出一种从城市肌理角度出发的城市保护、更新模式,提出复兴福州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策略。(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6-05-01)
旧城肌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对2005与2016北京旧城卫星影像图对比识别,对此间北京旧城肌理更新的规模、类型、空间分布等进行定量分析,呈现2004、2016两版总规之间北京旧城肌理更新的真实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外10种主要更新类型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与更新效果,并略论未来管控与引导更新的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旧城肌理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玲,孙艺萌.在城市肌理上“绣花”:房企微改造下的旧城新生[N].21世纪经济报道.2018
[2].孙诗萌,商谦,张悦.北京旧城肌理更新观察2005-2016[J].建筑学报.2018
[3].魏登兴,张鹰.小城镇旧城空间肌理及其居住环境的整治更新——以南平市顺昌县城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
[4].宁雪.基于地域性城镇肌理保护的旧城更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5].彭雷,郑远伟.旧城更新中城市肌理的微观呈现——以武昌旧城解放路为例[J].华中建筑.2015
[6].杨灿.旧城更新中肌理织补方法设计研究[D].南京大学.2014
[7].侯全华,刘丽华,王振.关中县城旧城肌理保护探索[C].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4.城市设计).2012
[8].刘晶.旧城空间肌理控制体系研究[D].北京建筑工程学院.2012
[9].周浪浪.旧城肌理及修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10].马非.城市肌理在福州旧城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