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振动混合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观测器,自适应,混合动力,模糊,分岔,弹性体,阻尼。
振动混合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班朋,朱由锋,王强,孔小飞[1](2019)在《一种混合控制半主动悬架的非线性振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混合控制中簧上质量和簧下质量绝对速度检测精度难保证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混合控制策略。首先建立磁流变阻尼器的动力学模型以及混合控制模型,并建立整车七自由度力学模型。考虑悬架弹簧和轮胎非线性运用能量法和拉格朗日方程建立系统非线性微分方程。然后基于连续减速带激励下分别对被动,优化前的混合控制半主动悬架以及优化后混合控制半主动悬架的簧上质量垂直、俯仰和侧倾加速度以及悬架动挠度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混合控制半主动悬架在提高测量精度的同时能够有效的降低系统的振动。最后从非线性的角度对系统进行分析,发现在整个频域内系统产生了分岔、混沌等丰富的非线性振动。(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9年09期)
魏玉兰,李兵,欧鹏飞,张清珠[2](2019)在《基于多模态控制的混合输入整形控制策略减小机器人振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典型的多模态输入整形器(MMIS)可有效同时减小机器人或机械手多个模态的残余振动。但各模态的频带宽度相差较大时,MMIS就不能在快速响应下消除更多的残余振动。本文介绍了多种典型的和混合控制的正脉冲多模态输入整形控制策略及其构建原理。建立了六种3自由度机器人的正脉冲两模态混合输入整形器。利用数值仿真绘制振动响应曲线和灵敏度曲线,评估这六种输入整形器抑制残余振动的能力及鲁棒性。零振动-零振动与零导数(ZV-ZVD)的响应时间最快,但鲁棒性最低。零振动与零导数-极不灵敏(ZVD-EI)的鲁棒性最好,而响应时间最长。根据每个模态的频带宽度和所需的系统响应时间,可选择最适合的多模态混合输入整形器(MMHIS),从而实现在减小更多残余振动的条件下加快系统响应时间。(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期刊2019年06期)
王肖东[3](2019)在《水平作用下建筑结构隔震与调谐质量阻尼器混合振动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震灾害不仅给人们造成经济损失更严重的是造成人员的伤亡。近些年来风振灾害常有发生,对土木结构造成许多结构性的损伤乃至整体结构破坏,影响了正常的使用功能。风灾害和地震灾害是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主要自然灾害,而且引起建筑物的裂缝,损伤甚至倒塌,所以控制风振和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隔震与调谐质量阻尼器(Tuned Mass Damper,TMD)的单一振动控制已经比较成熟,因此本文将隔震和调谐质量阻尼器结合起来抵抗地震和风振作用。采用第3阶段20层非线性钢框架Benchmark模型,研究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第3阶段20层非线性钢框架Benchmark的ANSYS有限元模型;并根据TMD阻尼器和隔震层的特点,分别建立带TMD阻尼器的ANSYS有限元模型、带隔震层的ANSYS有限元模型和隔震与TMD混合振动控制的ANSYS模型。(2)利用MATLAB模拟脉动风荷载数据并在ANSYS中进行动力时程分析,进行TMD阻尼器、隔震、隔震与TMD混合振动控制的抗风振动控制效果对比。(3)水平地震单独作用下以及竖向和水平地震共同作用时,TMD阻尼器、隔震、隔震与TMD混合振动控制,水平向和竖向控制效果对比。(4)刚度和质量参数摄动15%时,TMD阻尼器、隔震、隔震与TMD混合振动控制的振动控制鲁棒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合理设计的隔震结构,在风振作用下隔震层不发生屈服,顶层水平位移和水平加速度略有增加。TMD阻尼器具有良好的抗风减振作用。在地震作用下,隔震结构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TMD阻尼器在地震作用下有一定的减振效果,但地震作用的减震效果不如抗风减振效果好。隔震结构和TMD结构体系均有一定的减振效果,但是振动控制鲁棒性较差,隔震与TMD混合振动控制有良好的减振效果和振动控制鲁棒性。竖向地震作用和水平地震作用共同作用时,TMD阻尼器和隔震结构会增加竖向的地震作用。(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9-04-01)
王博,张振东,于海生,程辉军,王晨[4](2019)在《发动机起动引起的混合动力汽车振动分析与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搭载了某新型功率分流机构的混合动力车辆在发动机点火瞬间车身抖动的问题,开展了试验研究和数据分析。建立了传动系统振动模型,分析了系统的激励源和传递路径。在不改变悬置悬架类型和动力传递系统固有特性的前提下,采用减弱激励源的方法进行优化,重点分析了影响发动机输出转矩的因素,推导了发动机输出转矩的计算公式,给定了目标优化转矩曲线,使用粒子群算法求出了点火瞬间发动机转矩的优化控制参数,最后在实车上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汽车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岳中英,刘玉龙,谢凯,赵海澜,顾鹏云[5](2018)在《混合动力汽车噪声和振动特性及其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双行星排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车型存在的噪声及振动冲击问题,基于其结构特点分析了由于激励源变化而带来的噪声和振动特性的变化,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试验结果表明,对附件连接管路进行隔振处理或将附件单体布置在动力总成上,可有效降低附件工作噪声;整车控制程序优化以及悬置刚度曲线合理设计可解决启停冲击问题;通过齿形修形可降低合成箱齿轮啸叫;通过优化悬架衬套刚度及胎面胶的结构可降低振动的传递,达到降低路面噪声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汽车技术》期刊2018年11期)
王靖安,王海[6](2018)在《基于主、被动混合模式的柔性薄板振动抑制的控制位置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薄板结构被广泛应用在各种领域中,但其自身具有较高柔性,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易产生较大振动.采用各类主动或被动方式的抑振装置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采用一种主被动混合抑振策略可实现对薄板结构振动的有效控制.首先建立了薄板结构的等效矩形板的动力学模型,设计了主、被动混合控制器,并利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分别对纯被动、主被动混合控制两种抑振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比较.仿真结果显示,在薄板的一阶、二阶、叁阶振动下,纯被动抑振方案的抑振率分别为37.195%、40.88%、11.395%,主被动混合模式抑振方案的抑振率分别为74.43%、67.68%、24.395%,主被动混合模式抑振方案有更好的抑振效果.(本文来源于《安徽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宋勇,沈刚[7](2017)在《基于前馈解耦的振动与加载电液混合试验系统力加载跟踪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振动与加载电液混合试验系统力加载跟踪过程中的多余力抑制问题,分析了振动与加载电液混合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建立了混合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对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混合系统加载多余力的产生机理,提出了振动与加载电液混合系统力加载前馈解耦控制算法。搭建了振动与加载电液混合试验台及嵌入式控制系统,利用振动与加载电液混合试验台进行了力加载控制策略的试验研究。结果证明,与传统PI控制器相比,提出的力加载前馈解耦控制算法可以更有效地抑制系统多余力,提高力加载的跟踪精度。(本文来源于《液压与气动》期刊2017年12期)
苏攀,吴杰长,刘树勇,刘冶[8](2017)在《混合自适应振动主动控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振动主动控制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传统的控制方法有着明显的缺点,为了改善这些缺点,国内外学者提出将智能算法引入振动主动控制。因此,混合自适应控制的发展是近年来振动主动控制的一种新趋势。本文介绍了几种典型的混合自适应振动主动控制策略,综述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本文来源于《2017年全国声学设计与噪声振动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7-05-16)
王昌盛[9](2016)在《高层工业厂房的被动、半主动及混合控制和振动台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建筑体型的多样化和非对称结构在地震区的日益增多,对建筑结构平扭耦联振动控制的研究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和关注的焦点。历次震害表明,偏心的不规则建筑结构易引起明显的扭转破坏。平扭耦联振动使得结构抗震性能退化,从而使得偏心结构比对称结构更容易破坏。在有些情况下,扭转响应可能会成为结构破坏的主要因素。传统的设计方法是增加结构的抗扭刚度和调整结构布置来提高偏心结构的抗震性能。但在建筑功能既定的情况下,结构布置调整的余地很小,增加抗扭刚度,结构构件的截面将增大,同时节点构造复杂,所以传统的依靠结构自身抵御振动的方法具有局限性。消能减震抗震思想的普及和结构振动控制理论的发展,为工程结构的抗震研究与设计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利用在结构上设置振动控制装置来减小偏心结构振动反应的研究也相继展开,但是对于偏心工业厂房振动控制的研究存在不足。针对高层工业厂房等偏心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平动和扭转振动的特性,本文对偏心结构体系的振动控制进行了研究,该项研究属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层工业厂房结构振动控制理论研究(项目编号:51278393)”的一部份,并获得如下创新性成果:(1)针对单层偏心结构体系,利用动力平衡得到结构体系的非比例阻尼运动方程。提出了近似实空间解耦方法对运动方程解耦,提高了结构在实数域内的动力响应求解精度。(2)对考虑地面转动分量的双向偏心隔震结构进行了振动控制研究,并采用隔震装置控制地面转动分量对结构扭转响应的影响。地面转动分量会加剧结构的扭转振动,在对一些重要的建构筑物和显着偏心的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应考虑地面转动分量的影响,采用隔震装置可减弱地面转动分量对结构扭转响应的影响。(3)采用悬吊质量板控制双向偏心结构的地震动响应。研究结果表明:悬吊质量板对于结构的平动和扭转振动都有控制作用,且悬吊质量板对结构扭转振动的减震率较大,使得悬吊质量板可作为控制结构扭转振动的有效措施。(4)以江苏索普醋酸厂的钢结构化工厂房为研究对象,该厂房为带有设备的偏心工业厂房,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该厂房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自振特性和动力响应分析,弄清了钢框架结构平动和扭转振动较大的楼层,并将其确定为薄弱层;同时分析了厂房中设备的地震响应;这些为制定结构控制策略提供了依据。(5)继续以江苏索普醋酸厂的钢结构化工厂房为研究对象,研究偏心结构的混合振动控制。针对设备和钢框架结构的振动控制问题,提出了3种振动控制方案:全部采用粘滞阻尼器对设备和钢框架进行振动控制、全部采用磁流变弹性体阻尼器对设备和钢框架进行振动控制、采用粘滞阻尼器和磁流变弹性体阻尼器进行混合振动控制(粘滞阻尼器控制设备振动、磁流变弹性体阻尼器控制钢框架振动)。通过对这3种减震方案的减震效果、控制策略难易和经济角度等方面的对比,优选粘滞阻尼器和磁流变弹性体阻尼器的混合振动控制方案。即采用12个粘滞阻尼器控制设备的振动,采用12个磁流变弹性体阻尼器控制钢框架的振动。装设在设备四周的12个粘滞阻尼器使设备的位移响应减震率达到了37.06%,但对于钢框架结构的振动控制效果很小。装设在钢框架平动和扭转振动较大楼层处的12个磁流变弹性体阻尼器使得钢框架结构第2层、第6层和第8层X向位移的平均值分别减小了37.86%、33.45%和36.57%,第5层的扭转响应减小了37.37%(第6层与第5层突变处的相对扭转大大减小)。当粘滞阻尼器和磁流变弹性体阻尼器共同作用时,对钢框架结构的平动和扭转振动控制效果要好于单一阻尼器作用时的减震效果。(6)选取1:8的缩尺比设计制作了振动台试验缩尺模型;通过振动台试验测试了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分别对无控制、设备上装设粘滞阻尼器、同时在设备上装设粘滞阻尼器和在钢框架结构上装设磁流变弹性体阻尼器这叁种工况进行了振动台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验测得的结构基频与时程响应和ANSYS计算的结果吻合的较好,即振动台试验模型能较好地反应原结构的特性和振动响应;在设备上装设12个粘滞阻尼器对设备减震效果显着,但对钢框架结构的减震效果很小;同时装设了粘滞阻尼器和磁流变弹性体阻尼器对钢框架结构和设备的振动都有显着控制作用。(本文来源于《武汉理工大学》期刊2016-12-01)
程靖,陈力[10](2016)在《柔性空间机械臂捕获目标后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运动、振动混合轨迹控制方案》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空间机器人系统能够替代人类完成重复性高的太空任务,在探索太空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3]。空间机器人技术作为太空探索的关键性部分,其理论及研究仍在不断发展中,由于发射技术和发射费用上的原因,在实际应用当中,空间机器人的机械臂往往质量较轻、惯量较小,因此空间机器人的机械臂具有柔性,这使得机械臂在捕获操作过程中容易产生高频振动。在太空无重力环境下,空间机器人系统表现出非完整动力学约束,各部分在运动过程中还存在强烈的耦合作用,捕获操作过程存在动量、动量矩与能量传递变化,这些情况增加了系统控制设计的难度。针对柔性杆组成的空间机器人系统捕获操作后的关节空间运动控制及柔性振动抑制问题,首先结合多刚体动力学理论及假设模态法,建立了空间机器人的系统及目标的动力学模型。利用运动几何关系及动量定理,可最终获得混合体系统的动力学方程。之后,对于完成捕获操作后的混合体系统,利用虚拟力概念生成表征的柔性运动及刚性运动的混合轨迹,设计了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ESO)的载体姿态、关节运动及柔性振动抑制的一体化控制方案,利用扩张状态观测器对模型不确定部分进行动态估计和补偿,并利用状态反馈控制保证了系统的控制性能。传统的奇异摄动法将组合体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分解为慢变和快变两子系统,分别设计刚性运动镇定控制算法和弹性振动抑制控制算法形成复合控制方案[4-5],两种控制算法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干扰影响。所提控制方案与传统基于奇异摂动法的控制方案相比,具有控制器结构简单,计算量小,有利于在线实施的优点。最后通过数值仿真实验模拟、分析了碰撞冲击响应,并验证了上述镇定运动控制方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可展开空间结构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23)
振动混合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典型的多模态输入整形器(MMIS)可有效同时减小机器人或机械手多个模态的残余振动。但各模态的频带宽度相差较大时,MMIS就不能在快速响应下消除更多的残余振动。本文介绍了多种典型的和混合控制的正脉冲多模态输入整形控制策略及其构建原理。建立了六种3自由度机器人的正脉冲两模态混合输入整形器。利用数值仿真绘制振动响应曲线和灵敏度曲线,评估这六种输入整形器抑制残余振动的能力及鲁棒性。零振动-零振动与零导数(ZV-ZVD)的响应时间最快,但鲁棒性最低。零振动与零导数-极不灵敏(ZVD-EI)的鲁棒性最好,而响应时间最长。根据每个模态的频带宽度和所需的系统响应时间,可选择最适合的多模态混合输入整形器(MMHIS),从而实现在减小更多残余振动的条件下加快系统响应时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振动混合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班朋,朱由锋,王强,孔小飞.一种混合控制半主动悬架的非线性振动分析[J].计算机仿真.2019
[2].魏玉兰,李兵,欧鹏飞,张清珠.基于多模态控制的混合输入整形控制策略减小机器人振动(英文)[J].Journa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2019
[3].王肖东.水平作用下建筑结构隔震与调谐质量阻尼器混合振动控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9
[4].王博,张振东,于海生,程辉军,王晨.发动机起动引起的混合动力汽车振动分析与控制[J].汽车工程.2019
[5].岳中英,刘玉龙,谢凯,赵海澜,顾鹏云.混合动力汽车噪声和振动特性及其控制[J].汽车技术.2018
[6].王靖安,王海.基于主、被动混合模式的柔性薄板振动抑制的控制位置设计[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8
[7].宋勇,沈刚.基于前馈解耦的振动与加载电液混合试验系统力加载跟踪控制研究[J].液压与气动.2017
[8].苏攀,吴杰长,刘树勇,刘冶.混合自适应振动主动控制研究进展[C].2017年全国声学设计与噪声振动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2017
[9].王昌盛.高层工业厂房的被动、半主动及混合控制和振动台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6
[10].程靖,陈力.柔性空间机械臂捕获目标后基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运动、振动混合轨迹控制方案[C].第二届可展开空间结构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