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氮动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氮素,氮肥,形态,动态,土壤,水分,籽粒。
水氮动态论文文献综述
肖雪玉,朱文博,杨丹,闫颖,何娜[1](2018)在《施用控释氮肥对早稻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南是中国重要的水稻(OryzasativaL.)产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施用更多化肥成为水稻增产的主要途径,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风险。通过水稻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了不施氮肥(WN)、常规施用尿素(CF)、控释氮肥(N100)、90%氮量控释氮肥(N90)、80%氮量控释氮肥(N80)、70%氮量控释氮肥(N70)6个处理,对田面水中各形态氮素含量进行动态监测,研究施用控释氮肥对早稻田面水各形态氮素动态变化特征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期探寻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控释氮肥最佳用量,实现稻作清洁生产。结果表明:早稻田面水各形态氮素浓度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以施用尿素处理浓度较高或最高,不施氮肥处理最低,控释氮肥各处理居中;各形态氮素浓度均在施用基肥或追肥后1~4 d内达到峰值,随后不断降低;综合考虑施用基肥和追肥后各形态氮素浓度变化规律可知,施肥后10 d内是防止田面水氮素流失的关键时期;控释氮肥各处理水稻产量与尿素处理无显着性差异,施用控释氮肥能达到减氮、稳产效果。本试验中,理论施用控释氮肥101.46 kg·hm~(-2)时是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施肥方案。(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斯林林,周静杰,吴良欢,胡兆平[2](2018)在《生物炭配施缓控释肥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及径流流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太湖流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控释肥(CRF)、生物炭配施控释肥(BC+CRF)、生物炭配施稳定性肥(BC+SF)、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BC+CRF+SF)4种施肥处理对稻田田面水p H、氮素动态变化、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面水平均p H介于5.64~8.15,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田面水p H降低3.16%~4.48%.田面水平均全氮(TN)质量浓度介于19.05~25.23 mg·L~(-1),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田面水TN质量浓度显着降低4.75%~6.58%.田面水无机氮素以铵态氮(NH_4~+-N)为主,NH_4~+-N和硝态氮(NO_3~--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介于0.01~17.26 mg·L~(-1)和0.24~3.11mg·L~(-1).与单施控释肥相比,各处理田面水NH_4~+-N和NO_3~--N质量浓度分别显着降低35.89%~48.78%和20.54%~37.01%.生物炭配施稳定性肥显着降低了田面水NH_4~+-N和NO_3~--N质量浓度,有效减少无机氮素径流流失风险.TN、NH_4~+-N、NO_3~--N径流流失量分别介于16.24~18.09、1.76~2.22、0.76~1.38 kg·hm~(-2).与单施控释肥相比,各处理TN、NH_4~+-N、NO_3~--N径流流失均有不同程度削减.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显着削减了氮素径流流失,有效降低区域稻田氮素面源污染风险.(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12期)
胡钧铭,黄忠华,罗维钢,李婷婷,蒙炎成[3](2018)在《蕉肥间作下微喷灌对蕉园土壤水氮动态及香蕉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香蕉—粮肥兼用绿豆间作模式(简称蕉肥间作)下微喷灌对蕉园土壤水氮动态及香蕉产量的影响,试验设置4种不同灌溉定额处理:MSI2(900 m~3·hm~(-2))、MSI3(1 350 m~3·hm~(-2))、MSI4(1 800 m~3·hm~(-2))、MSI5(2 250 m~3·hm~(-2)),以不灌溉和清耕栽培为对照。结果表明:蕉肥间作下绿豆生长期间各灌溉处理土壤棵间蒸发量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香蕉清耕栽培MSI0土壤棵间蒸发量呈上升趋势。随着灌水量的增加,香蕉棵间蒸发量逐渐增高,MSI5棵间累积蒸发量最高达385.6 mm,分别比MSI2、MSI3、MSI4高12.2%、7.6%、4.9%,导致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微喷灌处理提高表层土壤含水量,MSI2、MSI3、MSI4和MSI5处理0~30 cm土层含水量显着高于MSI0和MSI1,在30 cm以下,土壤含水量开始递减。微喷灌还可改善土壤耕层结构,提高土壤有效氮含量。以MSI2处理土壤叁相比(2∶1∶1)较为理想,MSI3处理表土层有效氮含量最高。MSI4处理产量高达48 218 kg·hm~(-2),MSI3处理蕉果含糖量高达25.67%。因此,蕉肥间作下通过微喷灌方式,适量灌溉有利于提高香蕉产量和改善品质。(本文来源于《广西植物》期刊2018年06期)
吕亚敏,吴玉红,李洪达,雷同,吕家珑[4](2018)在《减肥措施对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变化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大,过量施肥后稻田氨挥发、氮磷径流和渗漏等途径会引起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而水稻淹水阶段田面水中氮、磷浓度是关键控制因子。通过设置田间小区隔板,开展肥料减量试验,研究稻季田面水不同形态氮、磷动态变化特征,同时探讨其潜在的环境效应。结果表明,磷肥施入后田面水总磷(TP)、总可溶性磷(TDP)和颗粒态磷(PP)浓度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9 d内下降迅速;基肥施入9 d,当氮、磷水平分别为214、90kg·hm~(-2)时,TP、TDP和PP质量浓度分别为0.76、0.71和0.03 mg·L~(-1);晒田结束后,田面水中TP和TDP浓度出现1次回升。各处理铵态氮和硝态氮浓度分别在基肥施入后第2天和第5天达到峰值;当施氮量为214、182和162 kg·hm~(-2)时,田面水铵态氮浓度分别为对照的15.83、9.16和7.86倍,5 d内铵态氮浓度下降迅速且不同施肥处理间差异趋同。此外,增施氮磷肥料并不能显着增加水稻产量,当氮、磷水平分别为214、90 kg·hm~(-2)时,水稻产量反而降低。因此,提出施磷后9 d内和晒田复水后是控制田面水磷流失的关键时期,而控制氮损失的关键时期是施肥后5 d内。综合水稻产量和肥料农学效率,证实试验田氮肥或磷肥减量25%是可行的,但仍需进一步通过大田试验验证其产量的持续性。(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柳云龙,卢小遮,龚峰景,赵永才[5](2017)在《稻田施肥后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具有独立排灌系统的田间试验分析研究了施氮后水稻田面水总氮、铵态氮、硝态氮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氮能明显提高田面水氮素含量,其中铵态氮和总氮的含量远高于硝态氮含量,并且总体上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后田面水总氮、铵态氮浓度均在次日达到最大值,并随时间的推移而快速下降。第1次追肥后9 d,各小区田面水总氮浓度降至施肥后1 d的7%~12%,田面水铵态氮浓度则降为1.66%~3.96%,接近于对照小区,施氮后1周是防止水稻田面水铵态氮和总氮流失的关键时期。(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21期)
谢勇,荣湘民,何欣,石敦杰,唐丽[6](2017)在《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南方丘陵地区春玉米土壤渗漏水氮素动态及其损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我国南方丘陵地区旱地土壤作物种植的氮肥利用率,减少资源浪费和降低环境污染风险,通过采用田间小区定位试验进行土壤养分渗漏观测,研究比较了不施肥处理(T1)、普通尿素处理(T2)以及不同施氮量的控释氮肥处理(T3~T6)的TN、NO3-—N和NH4+—N的流失浓度变化及其损失负荷特征。结果表明:在168~240kg N/hm~2施氮水平变化内,渗漏水量在3 888~3 948L之间,即施肥量的增加或减少对渗漏体积的影响不显着(P>0.05);控释氮肥处理T3的TN、NO3-—N和NH4+—N的平均流失浓度分别是32.66,29.41,0.26 mg/L,比等氮量施用的T2处理分别降低了24.99%(P<0.01),25.56%(P<0.01)和25.71%(P<0.05);同样T3在损失负荷方面TN、NO3-—N和NH4+—N分别为53.07,47.14,0.47kg N/hm~2,较T2分别降低了24.10%(P<0.01),25.62%(P<0.01)和18.97%(P>0.05)。当控释氮肥减氮10%,20%,30%时,其TN损失浓度为28.81,26.50,24.34mg/L,较T3分别降低了11.79%(P>0.05),18.86%(P<0.05),25.47%(P<0.05);损失负荷为41.78,36.62,33.90kg N/hm~2,较T3分别降低了21.27%(P<0.01),31.00%(P<0.01),36.12(P<0.01)。NO3-—N是渗漏氮素损失的关键成分,占TN损失负荷88.83%~92.75%,DON次之。控释氮肥在192kg N/hm~2的投入下能够有效的减少氮素渗漏损失,降低环境污染风险,并且还可以增产增效。(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曹琦,支金虎[7](2017)在《水氮耦合对新疆苜蓿田中土壤水分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两因素四水平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及水氮耦合对苜蓿田中土壤水分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灌水量在160 m~3/666.7m~2和200 m~3/666.7m~2施氮量在2.5 kg/666.7m~2和7.5 kg/666.7m~2时,可获得较高产量。因此,合理灌水、施肥能提高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技》期刊2017年02期)
李正鹏,宋明丹,冯浩[8](2017)在《水氮耦合下冬小麦LAI与株高的动态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阐明灌水施氮对小麦生长(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和株高)和产量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在2012-2014年2a大田试验基础上,采用修正的Logistic和Richards数学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灌水施氮处理对LAI和株高的动态发育的影响,以及LAI和株高动态变化过程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回归关系。结果表明灌水能显着提高LAI的最大扩展速率(LRmax),从而增大最大LAI和平均LAI。施氮通过降低达到最大速率和最大LAI时的积温、增大LRmax来提高最大LAI和平均LAI(分别由不施氮下的1.87、1.35 cm~2/cm~2增大到施氮210 kg/hm~2条件下的4.57、3.82 cm~2/cm~2,继续施氮,增加效果不显着)。灌水通过延长株高生长时间来增大株高。施氮通过缩短株高进入快速生长期的时间和延长株高生长时间来增大株高,最大株高由不施氮下的58 cm提高到施氮105 kg/hm~2条件下的65 cm,继续施氮对株高增加不显着。年份对株高的生长影响显着。产量及产量构成与株高、LAI过程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产量由平均LAI和最大株高共同决定,平均LAI主要决定了每平方米穗数,而最大株高主要决定了千粒质量,平均LAI对产量贡献更多。该研究为揭示水肥对作物生长过程和产量形成提供理论依据,为合理调控作物群体结构提供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4期)
朱焱,刘琨,王丽影,史良胜,杨金忠[9](2016)在《土壤水氮动态及作物生长耦合EPIC-Nitrogen2D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计算农业区不同作物生长条件下土壤水氮迁移转化过程,该文基于Erosion/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EPIC)作物模型建立了作物根系生长子模块,将其进行有限元数值离散,与土壤氮素迁移转化模型Nitrogen2D耦合,使模型能计算作物生长条件下土壤水氮迁移转化过程。该作物生长模块可计算多种胁迫下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和氮素的动态吸收速率,及作物收获时的生物量和吸氮量。采用武汉大学灌溉排水试验场冬小麦生长条件下土壤水氮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并用于土壤水氮分布和作物生物量预测,土壤含水率、氮素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0.97、0.52~0.98,Nash效率系数为0.59~0.90(含水率)、0.44~0.93(土壤氮素),说明模拟结果与实测值吻合度较高。同时,分别采用该文的作物生长模块和简单根系吸收模块计算根系吸氮过程,结果显示,简单根系吸收模型会显着高估作物吸氮量,而作物生长模型则由于考虑了根系生长和各环境因子的胁迫作用,计算结果更符合作物实际吸氮过程,计算的根系吸氮量相对均方根误差为3.4%~46%。(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21期)
臧贺藏,张英华,张兴娟,曹莲,王志敏[10](2016)在《水氮限量供给下高产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及氮磷钾积累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华北地区两个主栽小麦品种济麦22和石麦15,在大田条件下,设置2个灌溉水平:春灌一水(W1)和春灌二水(W2);在每个灌溉水平下设置2个施氮处理:192kg/hm2(N1)和270kg/hm2(N2)。研究并探讨了在水氮限量供给下高产高效群体强、弱势粒灌浆特性及其籽粒氮磷钾积累的变化。结果表明,在籽粒灌浆期,两小麦品种强、弱势粒重均呈"S"型的变化趋势,而灌浆速率呈"抛物线"的变化趋势;且强势粒的粒重和灌浆速率显着高于弱势粒。在相同灌溉水平下,N1处理强、弱势粒灌浆持续天数均高于N2处理,而灌浆速率则低于N1处理;在相同施氮水平下,W2处理强、弱势粒灌浆持续天数高于W1处理。在不同水氮模式下,济麦22强、弱势粒重、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天数均高于石麦15。在籽粒灌浆期,两小麦品种籽粒氮磷钾积累量均呈"S"型变化趋势。在相同灌溉水平下,两小麦品种N2处理籽粒氮磷钾素积累量总体高于N1处理。在相同施氮水平下,W2处理籽粒氮磷钾素积累量均高于W1处理。在不同水氮模式下,济麦22籽粒氮磷钾素积累量高于石麦15。综合研究认为,适当水氮投入,提高了两小麦品种灌浆后期强、弱势粒灌浆速率,延长了灌浆持续期,促进了强、弱势粒均衡灌浆和籽粒中营养元素均衡分配,最终实现高产高效,对提高粒重和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6年09期)
水氮动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太湖流域,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控释肥(CRF)、生物炭配施控释肥(BC+CRF)、生物炭配施稳定性肥(BC+SF)、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BC+CRF+SF)4种施肥处理对稻田田面水p H、氮素动态变化、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田面水平均p H介于5.64~8.15,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田面水p H降低3.16%~4.48%.田面水平均全氮(TN)质量浓度介于19.05~25.23 mg·L~(-1),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田面水TN质量浓度显着降低4.75%~6.58%.田面水无机氮素以铵态氮(NH_4~+-N)为主,NH_4~+-N和硝态氮(NO_3~--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介于0.01~17.26 mg·L~(-1)和0.24~3.11mg·L~(-1).与单施控释肥相比,各处理田面水NH_4~+-N和NO_3~--N质量浓度分别显着降低35.89%~48.78%和20.54%~37.01%.生物炭配施稳定性肥显着降低了田面水NH_4~+-N和NO_3~--N质量浓度,有效减少无机氮素径流流失风险.TN、NH_4~+-N、NO_3~--N径流流失量分别介于16.24~18.09、1.76~2.22、0.76~1.38 kg·hm~(-2).与单施控释肥相比,各处理TN、NH_4~+-N、NO_3~--N径流流失均有不同程度削减.生物炭配施控释肥和稳定性肥显着削减了氮素径流流失,有效降低区域稻田氮素面源污染风险.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氮动态论文参考文献
[1].肖雪玉,朱文博,杨丹,闫颖,何娜.施用控释氮肥对早稻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和水稻产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8
[2].斯林林,周静杰,吴良欢,胡兆平.生物炭配施缓控释肥对稻田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及径流流失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8
[3].胡钧铭,黄忠华,罗维钢,李婷婷,蒙炎成.蕉肥间作下微喷灌对蕉园土壤水氮动态及香蕉产量的影响[J].广西植物.2018
[4].吕亚敏,吴玉红,李洪达,雷同,吕家珑.减肥措施对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变化特征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8
[5].柳云龙,卢小遮,龚峰景,赵永才.稻田施肥后田面水氮素动态变化特征[J].江苏农业科学.2017
[6].谢勇,荣湘民,何欣,石敦杰,唐丽.控释氮肥减量施用对南方丘陵地区春玉米土壤渗漏水氮素动态及其损失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7
[7].曹琦,支金虎.水氮耦合对新疆苜蓿田中土壤水分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技.2017
[8].李正鹏,宋明丹,冯浩.水氮耦合下冬小麦LAI与株高的动态特征及其与产量的关系[J].农业工程学报.2017
[9].朱焱,刘琨,王丽影,史良胜,杨金忠.土壤水氮动态及作物生长耦合EPIC-Nitrogen2D模型[J].农业工程学报.2016
[10].臧贺藏,张英华,张兴娟,曹莲,王志敏.水氮限量供给下高产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及氮磷钾积累动态[J].草业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