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时工作记忆理论论文_张妍妍

导读:本文包含了长时工作记忆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记忆,工作,信息检索,理论,论文,信息。

长时工作记忆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张妍妍[1](2008)在《基于长时工作记忆理论分析交替传译中的信息存储与检索》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工作记忆建立在短时记忆的基础上,容量为7加减2个单位,持续时间为几秒钟。这使它无法解释交替传译中译员表现出来的惊人记忆容量,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译员在口译结束后仍然能够回忆起原语的信息。本文尝试以一种建立在长时记忆基础上的工作记忆理论来解释交替传译中的记忆。本文提出,在交替传译中,译员把听到的信息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在回忆的时候工作记忆中只需保留少数信息,这些信息起到检索指引的作用,将之前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重新激活。这种信息存储与检索过程就是Anders Ericsson与Walter Kintsch在1995年提出的长时工作记忆理论。由于长时工作记忆理论还未与口译研究结合过,因此找到这一理论与交替传译的结合点至关重要。本文以交替传译中的信息存储与检索为切入点,将这个模式与口译记忆研究相结合。在信息存储的分析部分,首先讨论了将信息选择性地存入长时记忆的两个条件:大量与需要存储的信息相关的知识,以及对此类信息检索的熟悉程度。然后探讨了在存储阶段将信息连接成检索结构的重要性。在信息检索的分析部分,设计了对比试验,例证了长时工作记忆对于口译中信息回忆质量的影响。一位对长时工作记忆有一定了解的专业译员与一位在信息回忆方面遇到很大困难的口译初学者参加了实验,她们回忆结果的对比为长时工作记忆信息检索的机制提供了生动的例证。实证分析之后,还讨论了通过检索指引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的前摄和后摄影响。随后,本文总结了影响交替传译中信息检索质量的几个因素,并以此为依据专门用一章对口译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学生应该在训练中着重培养四个方面的能力:译前准备,预计检索需求,建立检索结构,以及制作检索指引。由于研究条件和时间的限制,本文的实验部分和教学建议部分还有待改进。实验部分需要更加接近真实的交替传译场景,并且增加实验人数,教学建议需要放入实践得到考验,从而增强它的说服力与实用性。这些不足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够得到改善。(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8-12-01)

长时工作记忆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长时工作记忆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张妍妍.基于长时工作记忆理论分析交替传译中的信息存储与检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论文知识图

梅耶的SOI模型1 认知负荷的结构空中多媒体学习认知加工模型简化工作记忆模型的双编码理论

标签:;  ;  ;  ;  ;  ;  

长时工作记忆理论论文_张妍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