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单链探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荧光,抗体,探针,杆菌,结核,李斯特,纳米。
单链探针论文文献综述
杜恩辅,徐霖,周选民,刘梅讯,张晓龙[1](2018)在《荧光探针偶联GPC3单链抗体对肝癌的体内外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使用单链抗体偶联荧光染料构建探针进行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阳性肝癌的体内外检测。方法通过Overlap聚合酶链反应(PCR)采用柔性肽G4S将罗氏公司开发的Codrituzumab轻链与重链连接,构建工程载体,并通过毕赤酵母进行表达纯化,获得靶向GPC3的单链抗体;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单链抗体对GPC3阳性肝癌细胞Huh-7的结合能力;将单链抗体与碱性荧光染料罗丹明B偶联,使用激光共聚焦检测单链抗体在体外对Huh-7细胞的靶向能力;将单链抗体与近红外荧光染料NIRB-NHS偶联,通过CCD照相机实时收集荧光信号检测偶联探针在荷瘤裸鼠体内的靶向能力,并判断其开发为检测试剂的潜力。结果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和毕赤酵母表达,成功获得抗GPC3单链抗体,经WB鉴定结果说明单链抗体AntiGPC3scFv表达及装配正确。流式细胞术检测Anti-GPC3scFv与肝癌细胞Huh-7的结合率为40.3%。体外靶向性试验验证单链抗体Anti-GPC3scFv可在体外很好地靶向肝癌细胞Huh-7,单链抗体组细胞平均荧光强度为218.61±9.0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1.74±5.28。体内近红外成像试验中,通过Huh-7细胞移植荷瘤裸鼠给药后的荧光信号分析结果显示,单链抗体探针可以很好地靶向至肿瘤部位,分析热点区域的最大肿瘤/正常组织荧光信号比可知,单链抗体组信号比为8.27±2.94,明显强于对照组的1.09±0.63。结论采用毕赤酵母表达体系成功构建并表达了单链抗体Anti-GPC3scFv。单链抗体保留了母本抗体的结合能力,并体现了很好的体外和体内靶向能力,其靶向能力可应用于GPC3阳性肝癌的检测领域,拥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与临床》期刊2018年11期)
王星星,李盼盼,何婧琳,欧阳文,肖慧[2](2017)在《富含胞嘧啶单链DNA-银纳米簇荧光探针用于S1核酸酶的灵敏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富含胞嘧啶(C)的单链DNA为模板合成银纳米簇,将其作为功能化探针,建立了一种无标记荧光检测S1核酸酶的方法.S1核酸酶可以特异性识别单链DNA,在最适的酶催化反应条件下,可将其降解为单核苷酸或寡核苷酸片段.当S1核酸酶不存在时,富含C的单链DNA可以有效地合成荧光银纳米簇;当S1核酸酶存在时,单链DNA模板被特异性识别并降解,导致无法形成银纳米簇,使体系荧光信号降低.实验结果表明,银纳米簇的荧光强度随着S1核酸酶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优化的条件下,体系荧光信号(F/F0)与S1核酸酶的浓度在5.0×10~(-5)~4.0×10~(-3)U/μ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10~(-6)U/μL.该荧光探针选择性好,可用于RPMI 1640细胞培养基中S1核酸酶的检测,回收率达到91.8%~109.5%.(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刘爱平,叶子熊,马榆,张周莉,熊清[3](2017)在《基于抗单增李斯特菌单链抗体的胶体金探针制备及其活性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制备抗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的单链抗体,以胶体金作为示踪物,优化胶体金探针的制备,并经免疫渗滤法鉴定胶体金探针的活性。结果表明该胶体金探针应用于免疫渗滤法时,具有高度特异性,通过胶体金探针的直接显色,可判断阳性样品;对Lm的最低检测限约为107 CFU/m L;完成检测过程仅需10 min左右。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可用于食品中Lm的检测。(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朱宏伟,余晓冬,徐静娟,陈洪渊[4](2015)在《聚胸腺嘧啶单链DNA-铜纳米簇新型荧光探针检测水中硫离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立了一种快速灵敏检测水中硫离子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聚胸腺嘧啶单链DNA保护的铜纳米簇为荧光探针。以聚胸腺嘧啶单链DNA为模板制备了具有荧光性质的铜纳米簇,当加入S2-后,铜纳米簇荧光显着猝灭。铜纳米簇荧光猝灭量与S2-浓度在0.125~8μmol/L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检测限为22nmol/L。该方法对S2-有较好的选择性,实际样品检测结果显示回收率良好,说明该方法可以用于实际水样中S2-的检测。由于聚胸腺嘧啶单链DNA为模板制备的铜纳米簇制备过程简单快速,可在5min内完成,使得检测时间大大缩短。(本文来源于《化学通报》期刊2015年11期)
刘莉[5](2014)在《NSCLC中EGFR、HER2、CXCR4相关性及抗EGFR单链抗体特异性分子探针靶向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1.研究NSCLC患者肿瘤组织中EGFR与HER2、CXCR4的相关性及意义。2.构建特异性基因工程抗EGFR单链抗体(scFv)融合蛋白,并对其进行亲和、内化活性分析。3.研究特异性EGFR-scFv纳米分子探针(scFv@GoldMag)在裸鼠体内、外与EGFR阳性细胞结合的特异性。方法:1.选择未经治疗NSCLC原发肿瘤组织标本75例,所有标本均经4%甲醛固定,石蜡常规包埋、切片,按照免疫组化PV两步法对EGFR、HER2及CXCR4进行染色。以PBS做阴性对照,已知阳性片做阳性对照。显微镜下观察EGFR、HER2及CXCR4的表达情况。免疫组化结果分析:采用半定量积分法计数阳性细胞,在光学显微镜高倍视野(×20)下随机选择5个视野,计数500个细胞,根据阳性细胞比例及阳性着色强度,采用的评分标准:阳性细胞数<5%,5%-24%,25%-50%,51%-74%及≥75%,分别判定为0、1、2、3、4分。每张切片阳性细胞的着色强度按无着色、淡黄色、棕黄色和棕褐色分别判定为0、1、2、3分。根据两项积分之和判定结果,0分为阴性(-),1-2分为弱阳性(+),3-5分为中等阳性(++),6-7分为强阳性(+++)。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两个(或多个)样本率比较的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检验水准P=0.05。2.构建抗EGFR单链抗体融合蛋白(EGFR-scFv):将测序正确的抗EGFR单链抗体质粒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转化大肠杆菌E.coli.BL21(DE3),经过IPTG诱导表达后,通过Ni-NTA纯化,应用SDS-PAGE检测EGFR-scFv表达情况,通过Westernblot检测带6×his标签的目的蛋白(EGFR-scFv-His)表达。检测EGFR-scFv融合蛋白体外活性:用含10%胎牛血清(FBS)RPMI1640培养液体外培养EGFR阳性NSCLC(SPC-A1)及EGFR阴性SCLC(H69)细胞株,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检测EGFR-scFv融合蛋白在细胞中的内化活性。3.构建EGFR特异性纳米金磁探针:将金磁颗粒作为靶向对比剂标记scFv,以非共价键偶联法构建NSCLC特异性分子探针EGFR-scFv@GoldMag。体外实验:在SPC-A1及H69细胞株中,通过激光共聚焦、流式细胞术及透射电镜的方法,检测该探针在EGFR阳性细胞中的内化活性及抗原特异性。体内实验:用含10%胎牛血清(FBS)RPMI1640培养液体外培养SPC-A1及H69细胞,分别皮下注射SPC-A1或H69细胞悬液,构建SPC-A1以及H69细胞荷瘤裸鼠模型,采用透射电镜方法,观察EGFR-scFv@GoldMag探针在裸鼠体内与NSCLC阳性细胞结合的特异性。结果:1.EGFR、HER2及CXCR4在NSCL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66%(44/75),28%(21/75),60%(45/75)。EGFR、HER2及CXCR4在NSCLC中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组织类型无关(P>0.05),而与患者淋巴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EGFR与HER2,EGFR与CXCR4,HER2与CXCR4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296(P<0.01),r=0.578(P<0.01),r=0.426(P<0.01)。叁种基因均无表达、单基因表达、两种基因表达及叁种基因联合表达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8.3月、16.3月、6.3月及3.6月。2.成功制备带6-His标签的抗EGFR单链抗体(EGFR-scFv-His),经SDS-PAGE证实表达成功。经Westernblot证实表达产物带6-His标签。并且该融合蛋白与EGFR阳性的肿瘤细胞株SPC-A1有特异性结合,与EGFR阴性的肿瘤细胞株H69无结合。3.成功构建了NSCLC特异性分子探针scFv@GoldMag,并且该探针与EGFR阳性的肿瘤细胞株SPC-A1有特异性结合,与EGFR阴性的肿瘤细胞株H69无结合。透射电镜观察SPC-A1细胞靠近细胞膜可见较多团块样絮状致密颗粒聚集,而H69细胞附近未见致密颗粒聚集。结论:NSCLC患者组织中存在EGFR、HER2及CXCR4表达,其表达与NSCLC组织类型无关,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的NSCLC患者表达率明显增高,与预后不良有关。EGFR、HER2及CXCR4在NSCLC中的表达均呈正相关,其中EGFR与CXCR4相关性最高。叁种基因同时表达预后最差。EGFR-scFv有特异性抗原结合活性并能内化入EGFR阳性肿瘤细胞。成功构建了NSCLC特异性分子探针scFv@GoldMag,并且证实scFv@GoldMag无论在体外培养细胞还是荷瘤裸鼠体内,都能特异性与EGFR阳性细胞结合并内化。该探针在裸鼠体内具有肿瘤组织细胞的靶向特异性,为下一步在体内研究以该探针作为MRI分子探针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4-05-01)
郑爱华,朱庆,向东山,何治柯[6](2013)在《基于荧光标记核酸探针及核酸染料SYBR GreenⅠ定量检测单链DNA》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了同步双色荧光定量检测单链DNA的方法。利用氧化石墨烯将荧光标记核酸探针的荧光猝灭,而当其与待测液中的目标DNA发生杂交反应,生成的双链DNA脱离氧化石墨烯而使得染料荧光得以恢复,同时生成的双链DNA与核酸染料SYBR GreenⅠ结合,使荧光增强。在优化条件下,目标DNA浓度在1×10"10~2×10"9mol/L范围内时,两种荧光染料的荧光强度之和与目标DNA的浓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拟合的回归方程为y=63.388x+9.3862,R2=0.9954,检出限为85 pmol/L。本方法灵敏度高、准确性及选择性好。(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3年03期)
刘靖元,李仁龙,徐亚军[7](2012)在《应用单链探针反向杂交试验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链探针反向杂交试验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评价此方法在耐药性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探针反向杂交试验技术,PCR扩增50株结核分枝杆菌rpoB、katG、rpsL、rrs、embB耐药基因,将标记生物素的基因扩增产物与固定在硝酸纤维膜上的核酸探针杂交,通过链亲和素碱性磷酸酶,BICP/NBT显色系统检测分析基因突变,同时与传统药物敏感实验比对分析。结果 PCR-LiPA方法分析50株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耐RFP菌株中检出4株,耐INH菌株中检出5株,耐SM菌株中检出7株,SM敏感株检出1株,50株rrs基因均未检测到相应位点的突变;耐EMB菌株1株、EMB敏感株1株检测到embB基因突变。结论应用PCR-LiPA可快速、简便地检出部分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株,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科学》期刊2012年13期)
胡亮亮,张文艳,刘蓓,高强[8](2010)在《荧光探针氨氯吡咪对DNA双链中单链断裂损伤的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氨氯吡咪选择性地嵌入ds-DNA中单链断裂损伤所形成的缺口位点,并通过氢键与缺口位点处的碱基结合从而导致氨氯吡咪荧光猝灭,据此建立了荧光检测DNA单链断裂损伤的新方法.氨氯吡咪荧光的猝灭程度与缺口位点处碱基类型相关,当缺口位点处的碱基为T碱基时,荧光猝灭程度最大.荧光滴定实验表明氨氯吡咪和存在缺口位点的ds-DNA是1∶1结合,结合常数为105mol/L数量级.在正常ds-DNA和存在单链断裂损伤的ds-DNA的溶液中加入氨氯吡咪,在紫外灯照射下通过目视法即可分辨出二者荧光强度的不同.(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梁疆莉,林琳,刘渠,徐亚军,刘衡川[9](2010)在《单链探针反向杂交试验快速检测结核分支杆菌5种耐药基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可同时检测结核分支杆菌rpoB、katG、rpsL、rrs、embB基因突变的单链探针反向杂交试验技术(PCR-LiPA),评价该技术检测结核分支杆菌利福平、异烟肼、链霉素、乙胺丁醇耐药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临床标本,按照实验规程培养、鉴定结核分支杆菌,并对分离到的结核分支杆菌进行药敏试验;PCR扩增结核分支杆菌rpoB、katG、rpsL、rrs、embB耐药基因,单链探针反向杂交试验技术检测耐药基因。将PCR-LiPA结果与DNA测序比较验证方法的准确性,将PCR-LiPA结果与药敏结果比较,了解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性表型与耐药基因突变的相关性。结果:50株结核分支杆菌传统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12株耐INH,7株耐RFP,15株耐SM,2株耐EMB。PCR-LiPA方法分析结果:耐RFP菌株中4株rpoB基因突变;耐INH菌株中5株KatG基因突变;耐SM菌株中7株、SM敏感株1株rpsl基因突变;耐EMB菌株1株、EMB敏感株1株embB基因突变。与DNA测序结果的符合率为100%。结论:用PCR-LiPA可简便、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出一部分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株的rpoB、katG、rpsL、rrs、embB基因突变,可用于临床结核分支杆菌耐药性的辅助诊断手段。(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检验杂志》期刊2010年06期)
张小敏[10](2010)在《人黑素瘤单链抗体—量子点纳米探针的制备及其特异性结合黑素瘤细胞》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黑素瘤又名恶性黑素瘤(Malignant melanoma, MEL),主要起源于表皮的黑色素细胞,是恶性程度极高的一种皮肤肿瘤,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但多见于皮肤,发病机理尚未明确,侵袭力强,一旦发生转移可以迅速地扩散到全身,死亡率很高,与一般皮肤肿瘤的治疗方案不同,目前对于转移性黑素瘤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早期黑素瘤若治疗及时是可以痊愈的,因此近年来通过抗体等生物小分子对细胞表面或者细胞内进行靶向定位的分子影像,成为了研究黑素瘤发生发展的一个热点,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带来了希望。抗黑素瘤相关抗原的抗体可作为探针用于黑素瘤的诊断和治疗。至今为止发现的黑素瘤相关抗原有很多,其中神经节苷脂和高分子量相关抗原的研究较多。本研究所采用的是抗人黑素瘤神经节苷脂单链抗体(anti-human melanoma gaglioside single chain variable fragment antibody, GD/ScFvMEL), ScFv是基因工程抗体中的新成员,其大小只有完整抗体的六分之一,体积优势使其在血液和正常组织中的清除率快且更容易渗透到肿瘤组织当中,故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把ScFv与荧光染料连接上,就可以观察该ScFv在体内外与肿瘤细胞结合的效果。量子点(quantum dots, QDs),尤其是水溶性、高量子产率的QDs是近年来生物医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其超强的荧光稳定性明显优于传统有机染料,利用不同尺寸的QDs在单一波长光源激发下可发射出不同颜色的光,可同时观察活细胞内或其表面的多个靶分子,从而研究这些分子的生物特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研究把GD/ScFvMEL基因片段与pET28a(+)以及pET32a(+)组成新的重组子,在大肠杆菌中进行表达,并对表达产物进行纯化,在此基础上与QDs结合,探讨以GD/ScFvMEL为新的靶向分子用于体外成像和诊断的可能性,为黑素瘤的早期检测提供了基础。目的:把GD/ScFvMEL基因分别克隆到pET28a(+)和pET32a(+)载体上,进行表达纯化后,将纯化产物与碲化镉量子点(CdTe quantum dots, QDs)连接,制备成GD/ScFvMEL-QDs纳米探针,观察该纳米探针对恶性黑素瘤细胞的特异性结合效果。方法:1.参考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说明书对质粒进行小量提取。设计带有Nde I、EcoR I和Xho I酶切位点的PCR引物,参考TaKaRa公司DNA聚合酶说明书通过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PCR扩增程序为:94℃,5min→(94℃,30sec→55℃,30sec→72℃, 1min)×35 cycle-72℃,7min。参考TaKaRa公司产品说明书进行DNA片段胶回收并将回收产物与pMD18-T载体连接。2.把带有目的片段的T载体与pET28a (+)同时用NdeI与XhoI双酶切,载体大片段和目的基因体外连接,得到重组子pET28-GD/ScFvMEL。参照天根公司DH5α感受态细胞产品说明书,把重组子pET28-GD/ScFvMEL转化克隆宿主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在含有50μg/mL Kana的平板上筛选重组质粒。同理,将带有目的片段的T载体与pET32a(+)同时用EcoR I与XhoI双酶切来处理,对DNA片段进行胶回收和连接处理后得到带有GD/ScFvMEL基因的重组子pET32-GD/ScFvMEL,转化克隆宿主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carben抗性的平板上筛选重组质粒。3.对2个重组子阳性菌分别进行PCR和双酶切鉴定,并委托上海桑尼公司进行序列测定。4.确认2个重组子中的目的基因片段序列均正确后,把pET28-GD/ScFvMEL和pET32-GD/ScFvMEL在E.coli BL21 (DE3)细菌中进行诱导表达,用SDS-PAGE对表达产物进行分析。将过夜培养的阳性克隆菌液,以1:100的比例扩大培养2-3 h后,加入IPTG至终浓度为1mmol/L,诱导4小时。取1 ml菌液17000×g离心收集菌体,加入30μl SDS加样缓冲液,重悬,混匀,煮沸10 min,离心取上清,存于-20℃备用。制备5%的浓缩胶和15%的分离胶。取蛋白样品20μl上样,行SDS-PAGE电泳。5. GD/ScFvMEL表达产物的纯化摸索使蛋白得到最大表达的条件,GD/ScFvMEL表达产物的纯化和复性按照Qiangen公司的Ni-NTA Superflow Cartridges说明书。取800 ml IPTG诱导后菌液,离心后加入12 ml裂解液重悬后,离心取上清注入His标签纯化柱,用10 ml洗涤缓冲液洗涤除去非特异性蛋白后,加入10 ml洗脱缓冲液洗脱目的蛋白。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后,用稀释液缓冲液(4mol/L尿素、0.1mol/L Tris-Cl、0.1mol/LNaH2PO4)将蛋白稀释至0.1 mg/ml,注进透析袋中,在复性缓冲液Ⅰ(2mol/L尿素、0.1mol/L Tris-Cl, 0.1mol/L NaH2PO4、0.9mmol/L还原型谷胱甘肽、0. 1mmol/L氧化型谷胱甘肽、0.4mmol/L CuSO4/ 0.1mol/L EDTA/0.5mol/L L-精氨酸)中4℃透析12 h,换成复性缓冲液Ⅱ(1mol/L尿素、0.1mol/L Tris-Cl、0.1mol/L NaH2PO4、0.9mmol/L还原型谷胱甘肽、0.1mmol/L氧化型谷胱甘肽、0.4mmol/L CuSO4、0.1mol/L EDTA、0.5mol/L L-精氨酸)中4℃透析12 h。更换为PBS,4℃继续透析24 h。取出透析袋内蛋白液体,用超滤管浓缩后放4℃保存。SDS-PAGE电泳分析纯化过程的各组成成分。电泳结束后,对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 blotting分析:把PAGE胶转印到硝酸纤维膜上,5%BSA4℃封闭过夜,加入抗His抗体(1:3000稀释),室温孵育1 h,用TBST洗涤3次,每次10 min,再加入辣根过氧化物酶偶联(HRP)的羊抗鼠IgG二抗(1:5000稀释)室温孵育1h, TBST洗涤3次,加入TMB使底物显色。6.CdTe量子点由崔大祥教授研究室合成并提供。制备的QDs用高分辨透射电镜、荧光分光光度计进行表征分析。7.纯化后的蛋白分别与量子点连接制备成纳米探针:将N-羟基琥珀酰亚胺(NHS)及1-乙基-3-(3-二甲氨基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EDC)以1:1的比例混合后,加入300μl去离子水,加入600μl制备的QDs,超声下混合反应5 min。加入2 mg/ml的纯化的目的蛋白300μl,混匀后,在旋转混合器上反应2 h。采用亲和层析柱纯化,去除未结合的量子点。制备的纳米探针,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与SDS-PAGE电泳进行分析。8.纳米探针(GD/ScFvMEL-QDs)靶向黑素瘤细胞的成像实验将黑素瘤A375细胞和胃癌MGC-803细胞用含10%小牛血清的DEME培养基,置37℃、5%CO2细胞培养箱中培养。细胞贴壁后,用4%多聚甲醛固定15 min,0.1%PBS溶液洗涤3次,每次5 min,3%BSA封闭10 min,然后,分别加入20μl GD/ScFvMEL-QDs,4℃孵育过夜,次日用0.1%PBS溶液洗涤3次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结果:1.GD/ScFvMEL基因的克隆和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GD/ScFvMEL基因片段被成功扩增,扩增后的目的基因片段和pET28a载体,经Nde I和Xho I双酶切后连接构建成重组表达载体pET28a-GD/ScFvMEL。同样,扩增后的目的基因片段和pET32a载体,经EcoRI和Xho I双酶切后,连接构建成重组表达载体pET32a-GD/ScFvMEL。重组质粒经PCR、Nde I和Xho I (pET28a-GD/ScFvMEL)或EcoR I和Xho I(pET32a-GD/ScFvMEL).双酶切鉴定,PCR产物(729bp)与酶切片段(729bp)的大小与预期结果相符。阳性重组质粒委托上海桑尼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测序,验证结果与预期相符。2.构建的质粒载体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和纯化构建的质粒载体在大肠杆菌中以1 mmol/L IPTG诱导7 h,间隔1 h取样一次进行SDS-PAGE分析,以未诱导的菌液作为阴性对照,结果显示表达蛋白分子质量为29000 (pET28a-GD/ScFvME)和45000 (pET32a-GD/ScFvMEL),与预期蛋白大小相一致;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表达的蛋白量增加,在诱导4 h时,蛋白表达量增加到最大;4 h以后,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蛋白表达量并不再增加,表达的蛋白几乎占总蛋白量的40%。利用anti-His抗体作为第一抗体,羊抗鼠-HRP抗体作为二抗,Western检测显示制备的GD/ScFvMEL蛋白能够特异性结合anti-His抗体,出现阳性条带。3.碲化镉QDs的表征与纳米探针的鉴定高分辨电镜照片清晰地显示出制备的量子点大小均匀,直径在5 nm;X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量子点含有碲元素与镉元素,与预期的一致,是碲化镉QDs。QDs标记的GD/ScFvMEL探针的荧光分析光谱显示,量子点荧光光谱波峰左移了20nm,表明QDs成功地标记上了GD/ScFvMEL,而且,标记后的量子点荧光强度增强了一些,表明蛋白质具有增强量子点荧光信号的功能,与部分报道一致。制备的纳米探针电泳分析结果显示,制备的抗体在电泳中位于29000 (pET28a-GD/ScFvMEL)和45000 (pET32a-GD/ScFvMEL)处,而制备的纳米探针则位于样品孔,不能进入凝胶中,进一步证明抗体与量子点完全结合在一起,纳米探针被成功制备。4.免疫荧光显微镜观察纳米探针GD/ScFvMEL-QDs与肿瘤细胞结合的特异性黑素瘤A375细胞与胃癌MGC-803细胞与纳米探针孵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黑素瘤A375细胞能发出红色荧光信号,表明制备的GD/ScFvMEL-QDs纳米探针能特异性地与A375细胞结合;而胃癌细胞MGC-803不能与制备的纳米探针结合,只有散在的非特异荧光信号。结论:1.通过上述实验,获得了人源的GD/ScFvMEL基因,并首次在pET系统中获得高效表达;2.将量子点与制备的GD/ScFvMEL抗体成功地连接在一起,制备的纳米探针能够与黑素瘤A375细胞结合,不结合对照细胞MGC-803,表明制备的纳米探针具有很好的特异性,能够靶向黑素瘤细胞,这为进一步研究GD/ScFvMEL与抗原的结合机制、构建双功能抗体,以及为黑素瘤分子影像的诊断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0-03-31)
单链探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富含胞嘧啶(C)的单链DNA为模板合成银纳米簇,将其作为功能化探针,建立了一种无标记荧光检测S1核酸酶的方法.S1核酸酶可以特异性识别单链DNA,在最适的酶催化反应条件下,可将其降解为单核苷酸或寡核苷酸片段.当S1核酸酶不存在时,富含C的单链DNA可以有效地合成荧光银纳米簇;当S1核酸酶存在时,单链DNA模板被特异性识别并降解,导致无法形成银纳米簇,使体系荧光信号降低.实验结果表明,银纳米簇的荧光强度随着S1核酸酶浓度的增加而降低.在优化的条件下,体系荧光信号(F/F0)与S1核酸酶的浓度在5.0×10~(-5)~4.0×10~(-3)U/μ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10~(-6)U/μL.该荧光探针选择性好,可用于RPMI 1640细胞培养基中S1核酸酶的检测,回收率达到91.8%~109.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链探针论文参考文献
[1].杜恩辅,徐霖,周选民,刘梅讯,张晓龙.荧光探针偶联GPC3单链抗体对肝癌的体内外检测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
[2].王星星,李盼盼,何婧琳,欧阳文,肖慧.富含胞嘧啶单链DNA-银纳米簇荧光探针用于S1核酸酶的灵敏检测[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7
[3].刘爱平,叶子熊,马榆,张周莉,熊清.基于抗单增李斯特菌单链抗体的胶体金探针制备及其活性鉴定[J].食品科学.2017
[4].朱宏伟,余晓冬,徐静娟,陈洪渊.聚胸腺嘧啶单链DNA-铜纳米簇新型荧光探针检测水中硫离子[J].化学通报.2015
[5].刘莉.NSCLC中EGFR、HER2、CXCR4相关性及抗EGFR单链抗体特异性分子探针靶向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4
[6].郑爱华,朱庆,向东山,何治柯.基于荧光标记核酸探针及核酸染料SYBRGreenⅠ定量检测单链DNA[J].分析化学.2013
[7].刘靖元,李仁龙,徐亚军.应用单链探针反向杂交试验检测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
[8].胡亮亮,张文艳,刘蓓,高强.荧光探针氨氯吡咪对DNA双链中单链断裂损伤的识别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9].梁疆莉,林琳,刘渠,徐亚军,刘衡川.单链探针反向杂交试验快速检测结核分支杆菌5种耐药基因[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
[10].张小敏.人黑素瘤单链抗体—量子点纳米探针的制备及其特异性结合黑素瘤细胞[D].南方医科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