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射线防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射线,防护,屏蔽,伽马射线,铅玻璃,红光,纺丝。
射线防护论文文献综述
窦立平[1](2019)在《一种活动式射线防护房在CT设备最终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CT是计算机X射线断层造影术(Computerized Tomography)的简写,分为常规CT和多层螺旋CT两种[1]。在临床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CT设备在出厂前均需做产品的最终检测,本文提供了一种活动式射线防护房用于辅助CT设备的最终检测。1产品简介本产品采用环保型屏蔽铅板和吸音阻燃的岩棉夹芯板为主要材料构建而成,严格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和《医用X射线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130-2013)来设计、(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2019医学装备展览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7-18)
Khalid,Hajnuor,Osman,Abdelwahid[2](2019)在《环境X射线防护板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X射线在医疗领域应用的不断发展,X射线的防护成为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的关键技术问题。传统X射线防护方案关注X射线的透射率,即降低X射线对外部环境和人员的损伤,而在医疗检测过程中X射线的反射率直接影响了病人的辐射损伤。本文设计了一种新的X射线防护方案,该方案同时兼顾降低X射线防护板的透射率和反射率,其是由不同金属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主要材料有:BaSO4、Fe3O4、NMnO2、Cu、Smo、Gdo、Bio、Wo和不饱和聚酯树脂,并采用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的MCNP软件对该X射线防护方案性能进行了计算,在模拟中所选取的X射线能量在60keV到200keV之间,防护板的厚度取在1mm到9mm之间,同时计算X射线的反射率和透射率。由于不同金属原子对不同波长和能量的光子的吸收能力不同,本文所采用的X射线防护板是由不同原子所组成的,其比单金属原子制作的防护板(比如铅板)具有更高的吸收率,能有效降低透射率和折射率。本文的模拟主要是分为以下两个部分:首先,对给定能量的X射线,计算了不同厚度防护板的反射率和透射率。其次,对于最佳厚度的防护板,计算了防护板的反射率和透射率。最后,由不同板厚、成本以及给定板厚效率的角度出发,选择出最合理的防护厚度。本文的研究结果为X射线防护板的工程设计和产业化提供了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19-06-01)
许云川[3](2019)在《PbWO_4纤维及其Ce、Eu掺杂结构的可控合成和γ射线防护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伽马射线是一种能导致生物体细胞损伤、癌变甚至基因突变的高能光子,潜在地威胁人类健康及环境安全,需要对其进行有效防护与控制。目前,伽马射线防护柔性材料存在笨重、体积大等缺点,制成的可穿戴制品难以满足当前辐射防护要求,其根本原因在于伽马射线防护功能结构的吸收系数低、功能单一等不足。因此,研究伽马射线吸收系数高且多功能化的功能结构有助于提升伽马射线防护柔性材料的综合性能。首先,本文利用沉淀法组合两种伽马射线吸收系数高的重元素Pb和W并获得形貌和尺寸可控的PbWO_4晶体。在调控PbWO_4晶体结构过程中,以硅烷偶联剂(3-巯基丙基)-叁甲氧基硅烷(KH590)作为表面活性剂,可以驱动PbWO_4晶体沿着某一特定的方向生长。通过XRD、SEM和TEM测试,表明PbWO_4晶体首先由最初不规则的PbWO_4纳米颗粒逐渐转变为形貌、尺寸均一的PbWO_4纳米纤维,然后再转变为双锥形(正八面体)的PbWO_4微晶。电子万能试验机、热导率分析仪和伽马探测仪性能测试结果表明,PbWO_4纳米纤维不仅具有优异的伽马射线防护性能,还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能和机械性能,能提升伽马射线防护柔性材料的综合性能,有助于拓展其在可穿戴辐射防护中的应用。其次,Pb存在伽马射线弱吸收区(40 keV~88 keV),为了确保已合成PbWO_4晶体在低能伽马射线防护中的应用,本文采用沉淀法进行了Ce、Eu稀土元素掺杂PbWO_4晶体。采用XRD、SEM、TEM、XRF对掺杂前后的PbWO_4晶体进行了结构、形貌、组成等表征与测试。结果表明,Ce掺杂PbWO_4晶体后,XRD图谱中主峰峰位先向右发生了偏移然后又向左发生了略微的移动,而Eu掺杂后的PbWO_4晶体,主峰峰位往大角度方向发生了微小的偏移;SEM、TEM图显示,随着Ce、Eu掺杂量的增加,PbWO_4晶体的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晶格条纹间距减小;XRF数据显示,Ce离子可以取代部分的Pb离子和W离子,Eu离子只能取代Pb离子。伽马射线防护性能测试结果证实掺杂后,伽马射线防护性能得到明显提升,当Ce、Eu掺杂量分别为10 mol%和15 mol%时,伽马射线衰减系数值最大,依次是2.61 cm~2/g和2.52 cm~2/g。(本文来源于《西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马新安,陈功,张莹,侯琳[4](2019)在《核射线防护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核辐射产生的原理、种类及危害,以及防护核辐射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评测标准进行全面分析和综述,提出核射线防护主要是中子辐射的防护;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轻质、高效、质密的无铅型核防护服设计理念,阐述了轻质核防护服的研究进展,并对轻质核防护服的功能性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服装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楼鹏飞,贾清秀,安超[5](2019)在《宽X射线防护稀土/聚丙烯纤维的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稀土氧化镧、氧化铕、氧化镱作为射线屏蔽剂,采用KH-560对稀土进行有机改性,通过密炼机将稀土和聚丙烯(PP)共混,然后对共混物进行熔融纺丝,得到了单一稀土填充以及稀土并用填充的复合纤维。采用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方法对所得纤维进行结构性能表征,并将短纤维层压作防辐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稀土氧化物在聚丙烯基体中分散更均匀。当稀土填充总量一样时,在各铅当量测试电压下,3种稀土氧化物并用复合材料的P值都比单一稀土氧化物复合材料的P值高,当测试电压为90 keV时,3种稀土氧化物并用复合材料的P值比氧化镱稀土复合材料的P值高37.2%。当铅当量测试电压范围为80~120 keV时,3种稀土氧化物并用复合材料的P值可达到0.5 mmPb/(g·cm~(-2))。(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4期)
顾平平,郭素萍,徐莹[6](2019)在《伯格曼医用射线防护喷剂应用于放射治疗皮肤损伤肿瘤病人的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伯格曼医用射线防护喷剂应用于放射治疗皮肤损伤肿瘤病人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8年2月收治的90例放射治疗肿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病人予以康复新液外喷预防干预,观察组病人给予伯格曼医用射线防护喷剂预防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后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干预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干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病人放射性皮肤损伤发生率为6.67%,显着低于对照组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病人SAS、SDS、SF-36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改善,观察组干预后SAS、SDS、SF-36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满意率高达95.56%,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伯格曼医用射线防护喷剂应用于放射治疗皮肤损伤肿瘤病人,可有效降低病人皮肤损伤发生率,改善病人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病人总满意率高。(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9年01期)
尚守玉[7](2019)在《医用X射线防护装备在介入导管室的使用与管理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医用X射线防护设备在介入导管室中的应用及其管理经验。方法:随机抽取2016年11月~2017年12月介入导管室投入使用的医用X射线防护设备的日常使用和管理情况。结果:在介入导管室中使用医用X射线的防护设备和管理经验的总结。结论:在介入导管室使用过程中,医用X射线防护装备数量庞大,价格昂贵,使用频繁,合理使用和有效的管理措施非常重要。(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器械信息》期刊2019年01期)
老田[8](2019)在《工作中不容忽视的射线防护》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研究表明,X线辐射对人体的损伤效应遵循着"剂量——效应关系"的准则:即辐射效应的发生与否或发生概率高低与人体受照剂量密切相关。现今医疗技术飞速发展,开展介入治疗的科室越来越多,如介入科、心内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血管科、肿瘤科,等等,因此需要更多从事介入治疗的医生。影像相关专业毕业的医学生,经过系统的学习,对射线防护更加熟悉一些,(本文来源于《青春期健康》期刊2019年02期)
莫冬,黄兴兰,熊英[9](2018)在《射线防护喷剂联合红光治疗对预防放射性皮炎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射线防护喷剂联合红光治疗对预防放射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4例放射治疗的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放射治疗前给予放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每次放射治疗前30min在放射治疗区喷防护剂再给予红光治疗仪局部照射。[结果]观察组发生放射性皮炎分级低于对照组、发生放射性皮炎时间长于对照组、对放射剂量的耐受性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射线防护喷剂联合红光治疗对预防放射性皮炎效果好,疗效确切,可提高皮肤射线耐受量,减轻病人痛苦,保证放射治疗顺利进行。(本文来源于《全科护理》期刊2018年31期)
魏薇,张增梅,赵海运,陶晓坤,孙立群[10](2018)在《射线防护在术中放疗联合乳腺癌保乳术中应用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铅防护用具在术中放疗联合乳腺癌保乳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铅围脖和铅眼镜应用于29例术中放疗联合乳腺癌保乳术的患者,热释光计量仪采集患者甲状腺及眼晶体皮肤表面防护前后所接受的散射剂量,评估射线防护效果。结果:患侧乳腺同侧甲状腺在铅围脖防护前后皮肤表面接受散射剂量分别为(3 934.89±21.67)和(5.05±1.03)μSv,患侧乳腺对侧甲状腺在铅围脖防护前后皮肤表面接受散射剂量分别为(3 845.13±26.71)和(4.69±0.89)μSv,患侧乳腺同侧眼晶体在铅围脖防护前后皮肤表面接受散射剂量分别为(2 518.29±29.62)和(4.72±0.75)μSv,患侧乳腺对侧眼晶体在铅围脖防护前后皮肤表面接受散射剂量分别为(2 418.69±21.63)和(3.98±0.84)μSv,4个测量点防护后散射剂量均低于防护前(P<0.001)。结论:在术中放疗联合乳腺癌保乳术中应用铅防护用具,可有效减少患者的辐射伤害。(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射线防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X射线在医疗领域应用的不断发展,X射线的防护成为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的关键技术问题。传统X射线防护方案关注X射线的透射率,即降低X射线对外部环境和人员的损伤,而在医疗检测过程中X射线的反射率直接影响了病人的辐射损伤。本文设计了一种新的X射线防护方案,该方案同时兼顾降低X射线防护板的透射率和反射率,其是由不同金属材料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其主要材料有:BaSO4、Fe3O4、NMnO2、Cu、Smo、Gdo、Bio、Wo和不饱和聚酯树脂,并采用基于蒙特卡罗模拟方法的MCNP软件对该X射线防护方案性能进行了计算,在模拟中所选取的X射线能量在60keV到200keV之间,防护板的厚度取在1mm到9mm之间,同时计算X射线的反射率和透射率。由于不同金属原子对不同波长和能量的光子的吸收能力不同,本文所采用的X射线防护板是由不同原子所组成的,其比单金属原子制作的防护板(比如铅板)具有更高的吸收率,能有效降低透射率和折射率。本文的模拟主要是分为以下两个部分:首先,对给定能量的X射线,计算了不同厚度防护板的反射率和透射率。其次,对于最佳厚度的防护板,计算了防护板的反射率和透射率。最后,由不同板厚、成本以及给定板厚效率的角度出发,选择出最合理的防护厚度。本文的研究结果为X射线防护板的工程设计和产业化提供了理论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射线防护论文参考文献
[1].窦立平.一种活动式射线防护房在CT设备最终检测中的应用[C].中国医学装备大会暨2019医学装备展览会论文汇编.2019
[2].Khalid,Hajnuor,Osman,Abdelwahid.环境X射线防护板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9
[3].许云川.PbWO_4纤维及其Ce、Eu掺杂结构的可控合成和γ射线防护性能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9
[4].马新安,陈功,张莹,侯琳.核射线防护服的研究进展[J].服装学报.2019
[5].楼鹏飞,贾清秀,安超.宽X射线防护稀土/聚丙烯纤维的制备与性能[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6].顾平平,郭素萍,徐莹.伯格曼医用射线防护喷剂应用于放射治疗皮肤损伤肿瘤病人的效果研究[J].全科护理.2019
[7].尚守玉.医用X射线防护装备在介入导管室的使用与管理体会[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
[8].老田.工作中不容忽视的射线防护[J].青春期健康.2019
[9].莫冬,黄兴兰,熊英.射线防护喷剂联合红光治疗对预防放射性皮炎的疗效观察[J].全科护理.2018
[10].魏薇,张增梅,赵海运,陶晓坤,孙立群.射线防护在术中放疗联合乳腺癌保乳术中应用效果观察[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