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愈颗粒论文-李帮国

促愈颗粒论文-李帮国

导读:本文包含了促愈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跌打促愈颗粒,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研究

促愈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李帮国[1](2018)在《跌打促愈颗粒治疗气滞血瘀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跌打促愈颗粒与接骨七厘胶囊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验证该药物在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促进关节功能恢复方面的的治疗作用,从而推广该药物的使用。 方法:自2017.01-2018.01共收集合适病例64例,依照患者入院顺序对应编号,利用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对照组,两组后期均脱落2例。所有患者手法整复夹板固定均由同一实验团队施行,分别口服跌打促愈颗粒、接骨七厘胶囊治疗,连用4周。复位后定期复查,从疼痛VAS评分、肿胀指数评分、骨痂评分、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四个方面评价两组药物疗效。结果:1、减轻疼痛方面第2、4、6天两组VAS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复位前、第14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2、肿胀消退方面第2、4、6两组两组肿胀指数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复位前、第14天两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3、骨痂生长方面第3、6、9周两组骨痂评分无统计学有意义(P>0.05)。4、关节功能方面第6周两组关节功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腕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第9周两组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跌打促愈颗粒早期消肿止痛优于接骨七厘胶囊,有利于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在骨痂生长方面作用与接骨七厘胶囊相似。由于该药物价格较低、制作方便、疗效显着,临床可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5-01)

周慧芳[2](2013)在《促愈颗粒对乙酸胃溃疡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促愈颗粒是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剂,且具有治愈后复发率低的优点。我们通过前期实验发现,促愈颗粒能提高胃溃疡大鼠再生黏膜的组织学和功能成熟度,说明其促进溃疡愈合及防复发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溃疡愈合质量(QOUH)有关;为进一步明确其疗效机制,我们设计了本实验,从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的角度,更深层次地研究促愈颗粒对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的影响,并探讨其与QOUH的关系。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1.1.1实验动物清洁级SD雄性大鼠32只,体重(200±20)(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杂志》期刊2013年11期)

冯云霞,时昭红,张介眉,郝建军,张书[3](2011)在《促愈颗粒对乙酸胃溃疡大鼠血清一氧化氮、胃泌素和血浆神经降压素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促愈颗粒对乙酸胃溃疡(GU)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胃泌素(Gas)和血浆神经降压素(NT)的影响。方法:用乙酸制备大鼠胃溃疡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促愈颗粒组(28.8 g.kg-1)和雷尼替丁组(27 mg.kg-1)。pH计测量胃液酸度,硝酸还原法检测血清NO的水平,放免法检测血清Gas,血浆NT含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促愈颗粒使GU大鼠胃液pH值和血清Gas,NO含量显着增高水平显着增高(P<0.05),血浆NT含量显着降低(P<0.05);与雷尼替丁组相比,促愈颗粒组胃液pH值、血清Gas含量、血浆NT含量均无明显差异。但NO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促愈颗粒能提高再生黏膜质量,提高胃液pH值,调节NO,Gas,NT是其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1年17期)

王高云,时昭红,张介眉[4](2009)在《促愈颗粒对胃溃疡患者胃液EGF含量和胃粘膜组织PGE2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促愈颗粒对胃溃疡患者胃液EGF含量和胃粘膜组织PGE2含量的影响。方法从武汉市第一医院消化内科门诊184例胃溃疡活动期HP阳性患者中筛选出68例,随机均衡分到促愈颗粒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在治疗第1周给予根除HP叁联疗法(耐信+凯力达+克拉霉素缓释片),第2-8周给予耐信口服维持治疗,促愈颗粒治疗组在治疗第2-3周加用促愈颗粒6g,每天3次口服。疗程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胃液EGF含量和胃粘膜组织PGE2含量进行测定,并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后胃液EGF含量、胃粘膜PGE2含量比较,差异显着(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5)。结论促愈颗粒可以提高胃溃疡愈合质量,减少溃疡复发,其机制可能与提高胃液EGF含量和胃粘膜组织PGE2含量有关。(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杂志》期刊2009年07期)

时昭红,张介眉,周慧芳,杨海芳,陈洲[5](2007)在《促愈颗粒对大鼠乙酸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促愈颗粒对大鼠乙酸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方法:用冰醋酸制备大鼠慢性胃溃疡模型,所有大鼠随机分为4组(空白模型组、促愈颗粒组、雷尼替丁组和正常对照组).HE染色观察大鼠愈合性胃溃疡再生黏膜腺体成熟度和炎症细胞浸润情况;硝酸还原法检测血清NO含量;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PGE2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胃黏膜EGF的表达情况;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再生黏膜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给药28d后与模型组和雷尼替丁组比较,促愈颗粒组再生黏膜囊性扩张腺体数量及炎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再生黏膜囊性扩张腺体数量:1.43±0.53 vs 3.84±1.08.2.36±0.79,P<0.01和P<0.05;炎细胞数量:9.92±2.66 vs 28.32±6.96,17.92±4.76,P<0.01和P<0.05);血清NO及血浆PGE2含量显着增高(NO:105.41±8.02μmol/g vs 67.35±16.85,79.1 8±28.05μmol/g,P<0.0 1或P<0.05;PGE2:125.50±11.95 ng/L vs 97.33±11.84,118.83±13.25 ng/L,P<0.01和P>0.05);胃黏膜EGF表达明显增强(25.38±5.17 vs 16.82±2.13,21.12±6.08,P<0.05和P<0.05);促愈颗粒组超微结构的恢复亦优于模型组和雷尼替丁组.结论:促愈颗粒能提高溃疡再生黏膜结构,功能成熟度及电镜下成熟度,从而提高溃疡愈合质量.(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07年15期)

时昭红,张介眉,周慧芳,杨海芳,冯云霞[6](2007)在《促愈颗粒对胃溃疡实验大鼠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促愈颗粒对乙酸烧灼型胃溃疡(GU)大鼠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其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促愈颗粒组和雷尼替丁组。乙酸制备慢性GU大鼠模型后,于给药14 d和28 d后分2次处死大鼠,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大鼠胃黏膜EGF及EGFR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促愈颗粒组和雷尼替丁组囊状扩张腺体数量均显着减少(P<0.01,<0.05),EGF及EGFR水平均显着增高(P<0.01,<0.05),且促愈颗粒组作用均优于雷尼替丁组(均P<0.05)。[结论]促愈颗粒可能通过增加胃黏膜EGF和EGFR的水平,进而提高GU再生黏膜结构和功能成熟度,从而促进溃疡愈合,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并防止溃疡复发。(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期刊2007年01期)

杨海芳[7](2006)在《促愈颗粒提高胃溃疡大鼠溃疡愈合质量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系列实验来观察促愈颗粒(Cuyu granule,CYG)对胃溃疡(Gastric ulcer,GU)大鼠胃黏膜溃疡指数(Ulcer index)、黏膜肌缺损宽度(Width of defective muscular mucosa)、再生黏膜厚度(Thickness of regenerative mucosa)的影响,以及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胃黏膜转化生长因子-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alpha,TGF-α)、胃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含量的改变,从而揭示出CYG提高溃疡愈合质量(Quality of ulcer healing,QOUH)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GU大鼠为实验对象,采用乙酸烧灼法造模,并将动物随机分为A(正常)组、B(模型)组、C(促愈颗粒)组和D(雷尼替丁)组,共四组,A、B两组给生理盐水,C组给促愈颗粒,D组给雷尼替丁,均通过灌胃途径给药,取材部位为溃疡黏膜周围3mm范围内,观察治疗前后及各组间各项指标的变化,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以胃黏膜溃疡面的最大长径、最大宽径、黏膜肌缺损宽度以及再生黏膜厚度为采集指标,观察不同治疗组间胃黏膜的病理改变,以及各组治疗前后胃黏膜的病理学改变。 2.以硝酸还原法检测血清NO的水平,观察不同治疗组间,各组治疗前后胃黏膜的病理改变。 3.用免疫组化检测法测定溃疡病灶周围3mm内黏膜中VEGF的表达。 4.用免疫组化检测法测定溃疡病灶周围3mm内黏膜中TGF-α的表达。 结果: 1.与模型组相比,促愈颗粒组溃疡指数明显减小(P<0.05),粘膜肌层缺损宽度显着减小(P<0.01),再生黏膜厚度显着增大(P<0.05);与雷尼替丁组相比,促愈颗粒组溃疡指数明显减小(P<0.05),粘膜肌层缺损宽度显着减小(P<0.05),再生黏膜厚度显着增大(P<0.05)。 2.与模型组相比,促愈颗粒组血清NO水平显着增高(P<0.05);与雷尼替丁组相比,促愈颗粒组NO水平明显增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促愈颗粒组的NO水平略低,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 3.与模型组相比,促愈颗粒组黏膜TGF-α水平显著增高(P<0.01);与雷尼替丁组相比,促愈颗粒组TGF-α水平显著增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 4.与模型组相比,促愈颗粒组黏膜VEGF水平显着增高(P<0.01);与雷尼替丁组相比,促愈颗粒组VEGF水平明显增高(P<0.01);与正常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 结论: 促愈颗粒能通过影响GU大鼠的黏膜肌缺损宽度、再生黏膜厚度以及调节NO、VEGF及TGF-α的表达从组织、功能学角度共同改善溃疡周围环境,提高胃黏膜的组织、功能成熟度,从而达到提高QOUH的目的。其可能的细胞、分子机制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促愈颗粒通过使溃疡病灶及其周围再生粘膜厚度增加、粘膜肌层缺损宽(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学院》期刊2006-04-20)

周慧芳[8](2006)在《促愈颗粒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通过观察促愈颗粒对乙酸性胃溃疡大鼠的溃疡指数、再生粘膜腺体成熟度、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血浆前列腺素E_2含量、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以及胃黏膜超微结构的影响,明确其与溃疡愈合质量的关系,揭示其促进消化性溃疡愈合及抗复发的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清洁级SD雄性大鼠为实验对象,用冰醋酸制备大鼠慢性胃溃疡模型,随机分为四组(正常对照组、空白模型组、促愈颗粒组和雷尼替丁组),分别灌服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促愈颗粒和雷尼替丁。然后分期处死大鼠,观察不同组别之间及各组治疗前后以下各指标的变化: 1 观察大鼠的溃疡指数。 2 通过HE染色对大鼠愈合性胃溃疡再生粘膜腺体成熟度、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进行观察; 3 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大鼠血浆PGE_2的含量; 4 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大鼠胃黏膜EGF及EGFR的表达情况; 5 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再生黏膜超微结构的变化。 结果: 1 对大鼠溃疡指数的影响:与治疗前比,促愈颗粒组和雷尼替丁组的溃疡指数均较给药前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治疗后各组均有显着差异(P<0.05),且促愈颗粒组疗效优于雷尼替丁组(P<0.05)。 2 对大鼠胃溃疡再生粘膜腺体成熟度的影响:正常对照组无囊状扩张腺体;给药14天和给药28天后,与治疗前比,空白模型组、促愈颗粒组和雷尼替丁组囊状扩张腺体数量均显着减少(P<0.01,P<0.05);与空白模型组比,治疗后促愈颗粒组与雷尼替丁组均有显着差异(P<0.01,P<0.05);与雷尼替丁组比,促愈颗粒组疗效优于雷尼替丁组(P<0.05)。 3 对大鼠胃溃疡再生粘膜炎症细胞浸润情况的影响:正常对照组无炎症细胞浸润;给药14天和给药28天后,与治疗前比,空白模型组、促愈颗粒组和雷尼替丁组炎症细胞浸润数量均显着减少(P<0.01,P<0.05);与空白模型组比,治疗后促愈颗粒组与雷尼替丁组均有显着差异(P<0.01,P<0.05);与雷尼替丁比,促愈颗粒组疗效优于雷尼替丁组(P<0.05)。 4 对大鼠血浆PGE_2含量的影响:正常对照组大鼠血浆PGE_2含量较高;溃疡形成后各治疗组PGE_2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给药14天和给药28天后,与治疗前比较,空白模型组、促愈颗粒组与雷尼替丁组血浆PGE_2含量均显着提高(P<0.01,P<0.05);与空白模型组比,促愈颗粒组和雷尼替丁组血浆PGE_2含量均有明显提高(P<0.01,P<0.05);与雷尼替丁比,促愈颗粒组和雷尼替丁组无显着差异(P>0.05)。 5 对大鼠胃黏膜EGF及EGFR表达的影响:正常对照组EGF及EGFR表达为弱阳性;溃疡形成后,各治疗组表达均较正常组增强(P<0.05);给药14天和给药28天后,与治疗前比,空白模型组、促愈颗粒组和雷尼替丁组EGF及EGFR表达均显(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学院》期刊2006-04-01)

周慧芳,时昭红,张介眉,杨海芳[9](2006)在《促愈颗粒对大鼠乙酸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促愈颗粒对大鼠乙酸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方法:用冰醋酸制备大鼠慢性胃溃疡模型,随机分为叁组(模型组、促愈颗粒组和雷尼替丁组),分别灌服生理盐水、促愈颗粒和雷尼替丁。然后用HE染色对大鼠愈合性胃溃疡再生粘膜体成熟度、炎症细胞浸润情况进行观察,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PGE2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促愈颗粒组再生粘膜囊性扩张腺体数量及炎细胞数量均明显减少(P<0.01),血浆PGE2含量显着增高(P<0.01),且作用优于雷尼替丁组。结论:促愈颗粒可提高溃疡再生粘膜结构和功能成熟度,从而提高溃疡愈合质量;溃疡愈合质量的提高是促愈颗粒临床抗消化性溃疡复发的可能机理之一。(本文来源于《湖北中医杂志》期刊2006年03期)

杨海芳,时昭红,张介眉,周慧芳[10](2006)在《促愈颗粒对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促愈颗粒对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方法:用冰醋酸制备大鼠慢性胃溃疡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促愈颗粒组、雷尼替丁组3组,分别以生理盐水、促愈颗粒和雷尼替丁灌胃。用HE染色定量观察胃溃疡大鼠黏膜肌缺损宽度和再生黏膜厚度,用Masson染色观察并计算胶原纤维密度,用硝酸还原法检测血清NO的含量。结果:促愈颗粒组和雷尼替丁组再生黏膜厚度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黏膜肌层缺损宽度小于生理盐水组(P<0.01),血清NO含量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促愈颗粒组再生黏膜厚度高于雷尼替丁组(P<0.05),黏膜肌层缺损宽度小于雷尼替丁组(P<0.05),血清NO含量高于雷尼替丁组(P<0.01)。结论:促愈颗粒能提高溃疡愈合质量,这可能是促愈颗粒临床抗消化性溃疡复发的机理之一。(本文来源于《山西中医学院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促愈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促愈颗粒是临床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方剂,且具有治愈后复发率低的优点。我们通过前期实验发现,促愈颗粒能提高胃溃疡大鼠再生黏膜的组织学和功能成熟度,说明其促进溃疡愈合及防复发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溃疡愈合质量(QOUH)有关;为进一步明确其疗效机制,我们设计了本实验,从组织细胞超微结构的角度,更深层次地研究促愈颗粒对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的影响,并探讨其与QOUH的关系。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材料1.1.1实验动物清洁级SD雄性大鼠32只,体重(200±20)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促愈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李帮国.跌打促愈颗粒治疗气滞血瘀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2018

[2].周慧芳.促愈颗粒对乙酸胃溃疡大鼠胃黏膜超微结构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3

[3].冯云霞,时昭红,张介眉,郝建军,张书.促愈颗粒对乙酸胃溃疡大鼠血清一氧化氮、胃泌素和血浆神经降压素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

[4].王高云,时昭红,张介眉.促愈颗粒对胃溃疡患者胃液EGF含量和胃粘膜组织PGE2含量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09

[5].时昭红,张介眉,周慧芳,杨海芳,陈洲.促愈颗粒对大鼠乙酸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7

[6].时昭红,张介眉,周慧芳,杨海芳,冯云霞.促愈颗粒对胃溃疡实验大鼠胃黏膜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7

[7].杨海芳.促愈颗粒提高胃溃疡大鼠溃疡愈合质量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6

[8].周慧芳.促愈颗粒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6

[9].周慧芳,时昭红,张介眉,杨海芳.促愈颗粒对大鼠乙酸胃溃疡愈合质量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06

[10].杨海芳,时昭红,张介眉,周慧芳.促愈颗粒对大鼠胃黏膜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

标签:;  ;  ;  

促愈颗粒论文-李帮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