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潮”版面贵在“新”(论文文献综述)
赵凯[1](2021)在《中江潮起——芜湖早期党组织的创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芜湖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是安徽革命运动的发生地、全省党的领导机构所在地、皖江抗日的主阵地、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突破地。从1926年4月芜湖第一个中共党组织——中共芜湖特支诞生,到1949年5月中共芜湖市委成立,中共芜湖地方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芜湖革命运动的领导核心,率领芜湖人民英勇奋斗、前仆后继,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马克思主义在芜湖的传播芜湖是安徽唯一的通商口岸,交通便捷,通信发达,教育基础雄厚。五四运动发生后,芜湖在安徽省的城市中第一个响应,从此,芜湖成为安徽革命运动的中心城市之一。受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众多进步青年开始转向马克思主义。
许丽萍[2](2020)在《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困惑”(1955-1970) ——以崑南、王无邪、李英豪的逐“梦”历程为视点》文中认为现代主义文学作为香港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一直都备受重视与研究,然而仍遗留下许多未被解决的问题。香港本土青年作家崑南、王无邪、李英豪一开始便对现代主义表现出高涨的热情,在《文艺新潮》上大量发表创作,后又创办“现代文学美术协会”,创刊《新思潮》与《好望角》,并通过大量的翻译、介绍和创作不遗余力地进行现代主义文学的宣传与实践,将之作为自己极力追逐和实现的文学之“梦”。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三人对现代主义文学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从一开始的热情坚定,逐渐变为怀疑退却,甚至最终“背弃”现代主义文学转而走上另外一条与之截然相反的道路,这种现象背后似乎隐含着现代主义文学在香港场域中的“困惑”。因而,本研究以“现代文学美术协会”主要成员崑南、李英豪、王无邪在追逐现代主义文学之“梦”历程中的态度及创作变化为切入点,去探究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困惑”的原因,从而理解香港严肃文学在发展中所遭遇的困境,进而感知其价值所在。本文由七个部分构成:绪论、正文四章、结语以及附录。绪论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述及论文的研究缘起、研究对象及意义,从宏观上明确了研究的切入点和重点所在;其次是对“现代文学美术协会”以及崑南、王无邪、李英豪三人的研究状况进行综述,明确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价值;最后通过对研究思路的阐述,交代论文的结构由来及原因。第一章详细论述了香港五十年代的文坛状况,重点爬梳《诗朵》和《文艺新潮》的创刊经过,以了解崑南、王无邪、李英豪所追逐的文学之“梦”是如何萌芽、成长的。本章重点述及五十年代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兴起的条件和背景,并通过分析这一时期崑南、王无邪的创作情况感知其二人在逐“梦”的初始阶段对现代主义文学抱有的热情。第二章论述了“现代文学美术协会”与《新思潮》创立的过程。通过探析崑南、王无邪选择“文学”和“美术”两种形式的原因,进而理解“现代文学美术协会”取道现代主义发起“文化再造运动”背后所蕴含的政治意识及二人的文学报负。其次述及为了实现这一文学报负,“现代文学美术协会”所要走的理论路线: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现代主义”的反思。最后通过举例分析此一时期崑南、王无邪发表在《新思潮》和《香港时报·浅水湾》上的作品,从而得出结论:在“现代文学美术协会”成立不久,崑南和王无邪便对文学和自我力量产生了怀疑。第三章经由“现代文学美术协会”的暂停与重组揭示了《好望角》创刊背后崑南文学之“梦”的动摇,并从经济社会背景、文化环境及香港现代主义文学自身的局限性等多个角度探寻了“梦”动摇的原因。另外,对此时加入“现代文学美术协会”的李英豪在现代主义批评上的热情、建树与思想进行论述,以与此时崑南、王无邪的动摇后退形成对比。第四章通过对“现代文学美术协会”解散之后崑南、王无邪、李英豪的创作转变进行论证梳理,明确此阶段其三人文学之“梦”的坠落及表现,并结合三人文学转向上的时间共性,探究六十年代的经济社会背景及个人的反思对现代主义文学发展的影响。结语对全篇加以总结,从“现代文学美术协会”主要成员崑南、王无邪、李英豪追逐现代主义文学之“梦”历程中的态度变化洞悉严肃文学在香港生存与发展的困境,进而感知香港现代主义文学所作的坚持与价值。
王娟娟[3](2014)在《《新潮》与问题小说的发端》文中认为《新潮》是五四时期产生的由北大学生集体编辑的学术期刊,它对启蒙思潮的传播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将以《新潮》月刊作为基本的研究对象和出发点,力图在还原和把握20世纪20年代前后的中国文化生态和文学发展形态的基础上,从《新潮》的品格和话语实践特征出发,结合《新潮》同人的创作旨趣和具体的文学作品阐释“问题小说”的形态特征,以此廊清《新潮》与“问题小说”的关系;进而剖析《新潮》“问题小说”在中国现代小说开创期的文学史意义及其沉寂的原因。本文在吸收以往学者关于《新潮》思想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成绩的基础上,试图梳理《新潮》小说的发生因子并证明其对“问题小说”发端所起的作用;我将在对《新潮》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打破历史学、新闻学与文学的界限,深入探究思想革命与文学革命的关系:即政治氛围下鼓噪文学的意义和作为工具的文学所肩负的政治使命,从而为研究现代文学的发生与政治、文化的紧密关系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通过还原《新潮》杂志的创刊品格和创作旨趣,并结合同人创刊时在文学和学术间的游移心态说明《新潮》“问题小说”产生的主客观因素。二是结合当时的文化环境和文学语境深入而全面地梳理《新潮》“问题小说”出现的原因及由此引发的小说形态变革,说明《新潮》对“问题小说”的发端所起的重要作用。
苏曼华[4](2014)在《只有敢于做梦才能美梦成真——着名美籍华人方李邦琴的美丽人生》文中研究说明引言她是美国总统乔治·布什和罗纳德·里根的朋友华盛顿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之一。当然,这里指的是美国首都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简称华盛顿D.C.的那座城市,而不是美国最靠西北角的那个州,也不是其他五个叫做华盛顿的地方。阿那卡斯蒂亚河和波托马克河好似圣母玛丽亚的两条玉臂,托举出这片178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是造物主特地为美国造就的一片圣土。乔治·华盛顿总统慧眼识珠,当这里还是一片原始森林和沼泽地的时候,他用指挥棒轻轻一划,便决定了要在这里建造美利坚合众国的首都,使她日后成为举世瞩目、亿众瞻仰的地方。真是"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在处女地上建造一座全新的城市比在旧城上修修补补、拆拆改改要好得多。华盛顿D.C.是全世界第一个先选定城址、然后专门规划设计修建的首都。这样的操作顺序对于她日后成为
李冀[5](2014)在《免费地铁报特色与创新》文中研究指明在新媒体已高度发展到自媒体时代的今天,免费地铁报成为传统媒体寻求发展突破的路径之一。纵观国际国内,免费地铁报以其特有的优势拥有相对稳定的读者群。稍加考量即可发现,成功的免费地铁报基本上契合了人们想充分使用碎片时间的潜意识心理,用强有力的高品质的短小精干的新闻整合了读者的碎片时间。在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今天,读者量仅因地铁支线的增加就会持续扩大,这就为扩大广告份额和提升广告价位带来了发展空间,而广告商最看重的优质目标客户群恰与地铁报读者群相吻合。因此,在拥有各类特殊免费发行渠道的前提下,只要新闻能
杨妍[6](2013)在《传统媒体“参与式传播理念”的运作与实施 ——以《东莞时报》为例谈传统媒体的转型》文中研究表明从“电子版”到“报网互动”,从“手机报”到“全媒体”转型,传统媒体在不断受到新媒体冲击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求着转型,但由于存在种种误区和问题,收效甚微。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受众的媒介素养也在发生极大的变化,应对新的传媒格局,“参与式传播理念”正在悄然产生并得到传统媒体的运用与实施。本文以“参与式传播理念”的产生及发展为切入口,通过对东莞本地最大的都市化早报《东莞时报》在“参与式传播理念”上的运用进行梳理,分析了其取得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其次,论文从微观分析转入宏观讨论,通过梳理国外报业(主要以美国报业为主),及我国报业(主要以大陆报业为主)的已有转型实践,分析“参与式传播理念”对转型的启发,寻找传统媒体转型的突破口。具体而言,传统媒体一是要突破技术壁垒,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发展机遇,利用技术建立开放式的内容生产模式,并丰富媒体形态,加快内部数据库的建立,以满足受众的便利性及个性化需求;二是要实施内容、流程的优化再造。要从纸质版面、数字化呈现两方面入手,满足受众的参与性、创造新的需求。三是进驻移动互联网终端,建立起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并注意内容整合、版式呈现及盈利模式的问题。最后,要对人才需求及人才能力结构有全新的认识,要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及吸纳方案。推进传统媒体转型,“受众需求”才应该是核心及目标,传统媒体必须要进行观念的转型:变“读者理念”为“用户理念”;变“新闻导向”为“市场导向”;变“新闻价值”为“商业价值”,一切围绕增强受众参与、互动、反馈这个中心点出发。
朱春华[7](2012)在《傅斯年改造思想略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傅斯年是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改造中国,是其一贯的理念与思想方向。他不仅具有近代以来改良派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民主与科学的主题。纵观傅斯年改造思想与实践的轨迹,可以在以下几个阶段得到清晰认识:北京大学求学时期,傅氏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改造思想初步形成,这个时期傅氏的改造还仅仅是对中国社会的不满和抨击阶段;留学英德时期,西方社会先进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发达的科技文化深深地刺激了傅氏,他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及各种思想主张,努力使自己成为“大百科知识全书”式的人物,以便用西方文化来改造愚昧落后的中国社会。在科技方面他信奉西方的科学主义,在社会政治方面,信奉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即其所说的:自由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思想变化是吸收了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想。民族主义是傅氏改造中国的原动力,一切思想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留学归国至其病逝是其改良思想的实践时期,这一阶段他的突出特点是,在国民参政会猛烈抨击官僚腐败的行动。傅斯年依托日益腐败的国民政府去实践自己的改造主张,频繁地活跃在政教两界,他不愿深入官场,以自由主义洒脱身份,对国民政府进行鞭策、谏讽很难奏效,无法实现改造政治的理想。在傅斯年改造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他在求学时期对于各种社会思潮和主张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既有西方的民主科学,也有俄国革命的影子,还有本土传统文化和近代以来的革命思潮的影响。新文化运动是其改良思想萌芽的催生剂,俄国十月革命是其改造思想的样本,留学收获的知识进一步丰富了其改造思想。
汪睿婷[8](2010)在《当代中国文化领导权的演变 ——以《羊城晚报》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半个多世纪以来,当代中国的社会历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导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消费文化这几种文化形态的生成、消长与演变,导致了当代中国传媒内在结构的深刻变化。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聚焦《羊城晚报》这一典型个案,运用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作为本文的理论依据与分析工具,以内容分析、框架分析、文本分析为方法,探究1957年创刊至今,《羊城晚报》的媒介文本和建构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可以折射出怎样的文化内涵和文化领导权的演变。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绪论”:阐明研究的背景与目的,提出研究问题,界定研究对象和范围,并对全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做了简要介绍。第一章“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回顾和探讨了文化领导权与传媒研究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确定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向和角度。第二章“《羊城晚报》内容分析”:通过对四种文化形态的概念界定,进行文本内容数量和比例上的统计分析,实证分析文化领导权的演变。第三章“《羊城晚报》框架分析”:通过对《羊城晚报》版面结构的历史梳理,对版面的结构、位置变化进行分析,探究文化形态的变化。第四章“《羊城晚报》文本分析”:结合具体文本,从社会新闻、国际新闻、副刊以及新闻报道问题特征四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五章“结论与局限”:对本文做出相应判断和分析,总结出研究的发现、结论,并对研究的不足和局限进行反思。在上述各章的论述过程中,本文对所涉及的有关论题作了细致论述,对有关概念、理论、话语的内涵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和阐释,运用内容分析、框架分析、文本分析的方法和角度,结合典型个案和文本进行研究,从而为理解更宏大的国情、民情提供参照。
张琳[9](2008)在《对提高高校校报可读性的几点认识》文中指出质量是报纸的生命,如何发挥校报在学校宣传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如何增强报纸的可读性来提高校报的质量谈几点自己的认识。
林如鹏[10](2004)在《广东报业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研究》文中认为
二、“新潮”版面贵在“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潮”版面贵在“新”(论文提纲范文)
(1)中江潮起——芜湖早期党组织的创建(论文提纲范文)
马克思主义在芜湖的传播 |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芜湖地方组织的建立 |
芜湖早期党组织的创建 |
(2)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困惑”(1955-1970) ——以崑南、王无邪、李英豪的逐“梦”历程为视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研究对象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对象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梦”的萌芽与成长—历史语境 |
第一节 萌芽:《诗朵》与五十年代香港文坛 |
第二节 成长:《文艺新潮》的试炼 |
第三节 热情的火花:崑南与王无邪的现代主义创作 |
一、崑南:梦想“不减价” |
二、王无邪:“火焰”的力量 |
第二章 “梦”的成形:“现代文学美术协会”与《新思潮》的创立 |
第一节 如何成形—背景溯源 |
一、“文学”与“美术”思路之由来 |
二、“文化再造”背后—“梦”的政治意识 |
第二节 成形路线:反思“五四”与“现代” |
第三节 成形之后—“梦”动摇的预兆 |
一、对文学与自我力量的怀疑 |
二、《香港时报·浅水湾》上的拉锯 |
第三章 “梦”的动摇:“现代文学美术协会”的暂停与重组 |
第一节 《好望角》创刊的背后 |
一、“梦”的隐喻及其表现 |
二、“梦”动摇的原因:多向度 |
第二节 批评家李英豪的热情与建树 |
第四章 “梦”的坠落:“现代文学美术协会”解散及以后 |
第一节 “梦”坠落的表现 |
一、崑南:向“流行文化”与“通俗文学”的转向 |
二、李英豪:寄情生活与传统 |
三、王无邪:弃诗文而从画 |
第二节 “梦”坠落的原因 |
一、经济与社会对文学的影响 |
二、关于现代主义“实用”价值的个人之思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崑南发表作品情况统计 |
附录2: 王无邪发表作品情况统计 |
参考文献 |
谢辞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新潮》与问题小说的发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新潮》小说与文化生态 |
第一节 启蒙语境下的《新潮》小说 |
一、晚清以降的启蒙语境 |
二、启蒙与《新潮》合谋 |
三、《新潮》与小说共长 |
四、启蒙、小说与《新潮》的融合 |
第二节 《新潮》规约下的小说话语形态 |
一、“学术救国”理想与小说的工具理性 |
二、公共空间的开放与自由的小说体式 |
三、以生为本的定位与小说的时代主题 |
第二章 《新潮》小说与文学革命 |
第一节 文学革命中的《新潮》小说 |
一、晚清新小说的导引 |
二、现代“人的文学”观的实践 |
三、翻译文学的助力 |
第二节 “问题小说”的创作旨趣 |
一、问题优先的创作 |
二、“有修饰”的小说 |
第三章 “问题小说”的滥觞与沉寂 |
第一节 “为人生”文学的创作热潮 |
第二节 “问题小说”的沉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免费地铁报特色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免费地铁报商业新闻的特色化 |
免费地铁报运营依靠广告创新 |
(6)传统媒体“参与式传播理念”的运作与实施 ——以《东莞时报》为例谈传统媒体的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独创及新颖之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参与式文化的兴起 |
2.1 参与式文化的发展、成熟:参与式新闻的兴起 |
2.2 新闻传播理念变革:参与式传播理念 |
3 参与式传播理念在传统媒体中的运作——以《东莞时报》为例 |
3.1 积极运用微博互动 |
3.2 调整版面,积极开辟“参与式版面” |
3.3 活动营销,精准定位 |
3.4 互动效果分析 |
4 参与式传播理念在传统媒体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存在的问题 |
4.2 原因分析 |
5 “参与式传播理念”的运用与传统媒体转型 |
5.1 西方报业的转型探索——以美国报业为例 |
5.2 国内传统媒体的转型探索——以大陆媒体为例 |
5.3 “参与式传播理念”对传统媒体转型的启示 |
5.4 探索传统媒体转型之路 |
6 结论 |
尾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傅斯年改造思想略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
(二) 研究状况及回顾 |
(三) 研究内容和方法 |
(四) 创新之处 |
一、 傅斯年改造思想的逐步形成 |
(一) 傅斯年改造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
(二) 新文化运动的启蒙 |
(三) 傅斯年改造思想的初步形成 |
1 《新潮》时期改造思想之发轫 |
2 五四时期改造思想之酝酿 |
(四) 傅斯年改造思想最终形成 |
1 带着问题,寻求改造道路 |
2 留学英国,沐浴欧风 |
3 辗转德国改造思想最终形成 |
二、 傅斯年改造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 传统“士大夫”思想 |
1 不折不扣的谏议大夫形象 |
2 忠、孝、节、义的准则 |
(二) 民族主义思想 |
(三) 自由社会主义思想 |
1 同鲁迅一起“呐喊”批判独裁专制 |
2 吸收李大钊社会主义的理想 |
(四) 科学主义思想 |
1 师承胡适改良道路 |
2 西方近代学科的影响 |
3 中西医之争 |
三、 傅斯年改良思想的实践 |
(一) 以科学主义改造学术 |
1 变帝王“家史”为“科学史学” |
2 以学术机构研究改造“家学”研究的状况 |
3 以西方科学精神扩张学术,坚持学术自由 |
(二) 以民族主义提高民族凝聚力,扞卫祖国利益 |
1 不自强,必被辱 |
2 维护民族团结,中华民族是一个 |
3 在国际上追求民族平等 |
(三) 以自由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的政治 |
1 以自由主义改造中国的官制 |
2 以“社会主义”改善民生 |
(四) 自由主义和国家主义思想的交融 |
结语 |
(一) 改造思想的时代价值 |
(二) 改造思想的历史局限 |
参考文献 |
(8)当代中国文化领导权的演变 ——以《羊城晚报》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目的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对象和范围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理论回顾与讨论 |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讨论 |
第二章 《羊城晚报》内容分析 |
第一节 类目建构与操作化 |
第二节 统计与内容分析 |
第三章 《羊城晚报》框架分析 |
第一节 版面结构的历史梳理 |
第二节 版面结构及位置的变化 |
第四章 《羊城晚报》文本分析 |
第一节 社会新闻的变化 |
第二节 国际新闻的变化 |
第三节 副刊的变化 |
第四节 新闻报道文体特征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局限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局限 |
参考文献 |
附录:文本内容分类及定义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 |
后记 |
(10)广东报业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
第一章 新时期广东报业的崛起 |
一、 新时期广东报业发展的三个阶段 |
1 报业的恢复和发展时期 |
2 报纸大扩版及报业多种经营蓬勃发展阶段 |
3 报业的战略性集团竞争阶段 |
二、 新时期广东报业发展的四大特点 |
1 广告收入急剧增长 |
2 率先进入厚报时代 |
3 引进先进技术设备 |
4 创新内部管理机制 |
第二章 广东报业竞争战略分析 |
一、 广东报业竞争三境界 |
1 同质化竞争 |
2 差异化竞争 |
3 品牌与战略竞争 |
二、 四大报业集团竞争战略分析 |
1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党报市场化发展战略打下江山 |
2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多品牌战略涅盘重生 |
3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动态定位老树发新枝 |
4 深圳报业集团:从双峰对峙到强强联合 |
三、 广东报业竞争战略基本特征 |
1 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广东报业制胜的关键 |
2 质量品牌战略使广东报业焕发勃勃生机 |
3 人本战略构筑广东报业核心竞争力 |
第三章 广东报业竞争优势研究 |
一、 岭南文化的熏陶使广东报业得先行之风 |
二、 经济高速增长为广东报业发展培育沃土 |
三、 宽松舆论环境使报业具充分的发展空间 |
四、 地缘优势为报业提供了对外交流的便利 |
第四章 广东报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一、 广东报业发展的机遇 |
二、 广东报业面临的挑战 |
第五章 广东报业给中国报业的启示 |
一、 党报优势与市场竞争 |
二、 创新精神与报业竞争 |
三、 异地扩张与资源整合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新潮”版面贵在“新”(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江潮起——芜湖早期党组织的创建[J]. 赵凯. 党史纵览, 2021(06)
- [2]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困惑”(1955-1970) ——以崑南、王无邪、李英豪的逐“梦”历程为视点[D]. 许丽萍. 山东大学, 2020(10)
- [3]《新潮》与问题小说的发端[D]. 王娟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14(09)
- [4]只有敢于做梦才能美梦成真——着名美籍华人方李邦琴的美丽人生[J]. 苏曼华. 中国作家, 2014(06)
- [5]免费地铁报特色与创新[J]. 李冀. 新闻前哨, 2014(02)
- [6]传统媒体“参与式传播理念”的运作与实施 ——以《东莞时报》为例谈传统媒体的转型[D]. 杨妍. 暨南大学, 2013(01)
- [7]傅斯年改造思想略论[D]. 朱春华. 河南大学, 2012(10)
- [8]当代中国文化领导权的演变 ——以《羊城晚报》为个案[D]. 汪睿婷. 暨南大学, 2010(10)
- [9]对提高高校校报可读性的几点认识[J]. 张琳.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17)
- [10]广东报业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研究[D]. 林如鹏. 复旦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