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转换论文_王德义

导读:本文包含了接收转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地幔,函数,腾冲,平面波,可编程,长白山,青藏高原。

接收转换论文文献综述

王德义[1](2019)在《光纤接收系统设计与信号转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发射台的实际情况,为实现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本文介绍了一款用于模拟信号的数字光纤传输以及收发系统。在A/D转换后,采取时分复用的方式传输多路数字信号,并考虑接收部分的同步。(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9年01期)

陈莉,张晨阳,王秉森,刘宝航[2](2018)在《无线电力传输接收系统RF-DC转换模块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桥式全波RF-DC变换电路在设计过程中忽略了二极管导通损耗,从而影响系统效率。采用了E类零电压开关(Zero Voltage Switching,ZVS)RF-DC变换电路,设计了谐振频率为8 MHz,输入功率为1.21 W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接收模块。并利用multisim软件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降低了二极管导通损耗,有效避免了传统桥式全波RF-DC变换电路存在的缺陷,效率可达92%。(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应用》期刊2018年05期)

白一鸣,艾印双,姜明明,何玉梅,陈棋福[3](2018)在《利用P波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幔转换带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深部结构对于理解印度—欧亚板块的碰撞机理和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对布设在研究区域内566个固定和流动地震台站的波形资料进行了处理,获得77853条高质量P波接收函数,应用接收函数共转换点(CCP)迭加技术获得了研究区域下方精细的地幔转换带间断面起伏形态及转换带厚度变化图像.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南北方向上具有两个明显的转换带增厚异常区,南侧异常区位于滇中次级块体与印支块体下方,可能是新特提斯洋板片与上部印度板块间断离并部分滞留在转换带底部的结果;北侧川西地区异常增厚可能与上方岩石圈拆沉并降至转换带有关;腾冲火山起源可能是板块俯冲过程中发生断离造成软流圈物质部分熔融,湿热物质上涌所致.(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蒋红阳[4](2016)在《高速LVDS信号接收及基于FPGA的串并转换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主要介绍高速LVDS差分信号转单端信号接收模块的设计,通过TI公司的SN65LVDS386芯片,接收差分信号并转换为单端信号,并基于FPGA实现串行数据转换为并行数据。(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期刊2016年23期)

徐弥坚[5](2016)在《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幔转换带结构的接收函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生代以来,缅甸板块(或印度板块)向东俯冲至青藏高原东南缘下方,并且腾冲地区下方出现相关的火山活动,这些构造活动是青藏高原演化过程中重要的构造事件。前人通过地震层析成像反映了缅甸板块俯冲至~660 km深度,腾冲火山下方的热物质从~410 km延伸至地表。然而对于俯冲作用和火山活动是否影响地幔转换带结构,这些问题尚存在争议。论文选用398个来自ChinArray项目CSN台网的宽频带数字台站的远震数据,通过接收函数和共转换点迭加方法获得了青藏高原东南缘下方410 km间断面(d410)和660 km间断面(d660)起伏以及地幔转换带结构的横向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研究区西部由d660下沉(10~30 km)引起了地幔转换带增厚,厚度为260~280 km,结果与出现在转换带内的高速异常呈现明显的对应关系,认为较冷的缅甸板片俯冲或下沉至下地幔,或者缅甸板块俯冲至地幔转换带导致了地幔转换带底部含水量增加。腾冲火山下方由d410下沉造成地幔转换带减薄10~20 km,结合岩石物理研究,认为由于缅甸板块俯冲至地幔转换带使该处瓦兹利石的含水量增加,使瓦兹利石经过d410向α橄榄石发生相变的过程中脱出更多的水,在d410上方形成的部分熔融层。这种部分熔融使d410下沉地幔转换带减薄,并可能上涌形成形成腾冲火山下方的热物质。论文证实了缅甸板块的深俯冲,为腾冲火山下方的低速异常提出了新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04-20)

刘桢卓,梁小东,戴一堂,易圣杰[6](2015)在《色散控制展宽光脉冲对接收端转换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微波光子链路是以光子为载体,传输和处理微波/毫米波信号的链路。与传统电子技术相比,微波光子链路具有低损耗、高带宽、抗电磁干扰、动态范围大等诸多优势,在雷达、卫星通信、无线通信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基于微波光子链路的脉冲采样链路,利用光欠采样技术实现射频信号下变频,有效避免了电混频器的非线性损耗且系统噪声小,更利于长距离传输,因此有很大的应用前景。本论文针对光脉冲采样链路,通过可编程光处理器(Wave Shaper)对锁模激光器(Mode-Locked Laser,MLL)产生的重复频率为12.2MHz,脉宽约760fs的激光脉冲进行色散控制,实现了脉宽13倍以上的展宽。从理论上分析了光电探测器(photodetector,PD)接收的信号功率变化并加以验证,研究了光脉冲展宽对其接收端光电转化效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全国第17次光纤通信暨第18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光纤与传输物理学专辑》期刊2015-12-18)

王兴臣,丁志峰,朱露培[7](2015)在《浅析接收函数共转换点迭加成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了接收函数迭加成像方法的发展过程,发现现在仍被广泛用于接收函数成像的共转换点(CCP)迭加成像方法存在着一定的缺点.通过计算转换波射线路径,得到不同深度、不同震中距转换波射线参数,发现共转换点迭加方法适合于P波接收函数迭加成像,对S波接收函数迭加成像却可能产生错误.结果显示在震中距为60°左右时,真正的转换点位置与共转换点迭加方法追踪到的转换点位置在深度为140km处水平方向偏离约200km,在震中距70°-80°之间时,真正的转换点位置与传统共转换点迭加方法追踪到的转换点位置之间的偏差小于S波接收函数的水平分辨率.利用不同深度产生的转换波射线参数进行反投影,能将转换点归位到更接近于真实的转换点位置上,从而使得通过S波接收函数获取的地球内部结构更加可靠.在岩石圈厚度变化剧烈的地区,建议优先采用震中距在70°-80°之间的远震S波事件进行岩石圈结构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5年06期)

朱洪翔,田有,刘财,冯晅,刘才华[8](2015)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长白山地区地幔转换带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长白山地区受火山活动和西太平洋板块俯冲共同影响,上地幔转换带结构复杂,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目前研究认为,在128°E~130°E,42°N~44°N地区660km间断面深度为700km左右(Ai et al.,2003;Li&Yuan,2003;Liu&Niu et al.,2014)。然而,对于该地区410km间断面是否受到岩浆的作用而产生下陷、板块俯冲造成660km间断面下沉的范围以及是否局部穿透660km间断面还没有准确的结论。因此,对长白山地区上地幔间断面进行更加细致、精确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专题7大陆岩石圈地幔属性与过程、专题8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专题9深部地幔物质成分与结构探测》期刊2015-10-10)

田磊[9](2014)在《双补偿结构Ⅰ-Ⅴ转换电路在红外接收芯片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了一款用于红外通信中的Ⅰ-Ⅴ转换电路,该电路包含了一个跨阻放大器和两个补偿结构。直流补偿电路用来补偿由环境光产生的直流光电流,避免后级电路出现饱和;交流补偿电路用来提高输入交流阻抗,从而保持电路对输入信号的灵敏度。研究表明,通过对Ⅰ-Ⅴ转换电路实现双补偿,整体电路的增益控制及灵敏度均有显着提高。该电路采用VIS0.6μmBiCMOS工艺进行设计与流片,在3V工作电压下,对10nA到300μA的直流光电流具有良好的抑制能力,使电路的增益恒定在110 dB,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4年07期)

黄淳,宋洋[10](2014)在《提高参量接收阵转换效率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参量接收阵的转换效率较低,其发展和应用受到了很大限制。文章分析了提高参量接收阵转换效率的方法,并对信号波频率35kHz、泵波频率160kHz的参量接收阵分别在硅橡胶和水中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单纯在水中相比,硅橡胶的使用可减小参量接收阵的波束宽度,有效提高其指向性和转换效率。(本文来源于《2014年水声对抗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4-06-25)

接收转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桥式全波RF-DC变换电路在设计过程中忽略了二极管导通损耗,从而影响系统效率。采用了E类零电压开关(Zero Voltage Switching,ZVS)RF-DC变换电路,设计了谐振频率为8 MHz,输入功率为1.21 W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接收模块。并利用multisim软件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设计方法降低了二极管导通损耗,有效避免了传统桥式全波RF-DC变换电路存在的缺陷,效率可达9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接收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1].王德义.光纤接收系统设计与信号转换[J].西部广播电视.2019

[2].陈莉,张晨阳,王秉森,刘宝航.无线电力传输接收系统RF-DC转换模块的设计[J].电子技术应用.2018

[3].白一鸣,艾印双,姜明明,何玉梅,陈棋福.利用P波接收函数研究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幔转换带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18

[4].蒋红阳.高速LVDS信号接收及基于FPGA的串并转换的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6

[5].徐弥坚.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幔转换带结构的接收函数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2016

[6].刘桢卓,梁小东,戴一堂,易圣杰.色散控制展宽光脉冲对接收端转换效率的影响[C].全国第17次光纤通信暨第18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光纤与传输物理学专辑.2015

[7].王兴臣,丁志峰,朱露培.浅析接收函数共转换点迭加成像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5

[8].朱洪翔,田有,刘财,冯晅,刘才华.接收函数方法研究长白山地区地幔转换带结构[C].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叁)——专题7大陆岩石圈地幔属性与过程、专题8岩石圈结构与大陆动力学、专题9深部地幔物质成分与结构探测.2015

[9].田磊.双补偿结构Ⅰ-Ⅴ转换电路在红外接收芯片中的应用[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4

[10].黄淳,宋洋.提高参量接收阵转换效率的实验研究[C].2014年水声对抗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4

论文知识图

车载道路试验测试系统操作界面正则变换示意图超宽带时域接收编码激励超声流量测量系统总体结构光伏电池光电效率与接收能流关系图四相双轨与双轨单通道转换电路仿真波...

标签:;  ;  ;  ;  ;  ;  ;  

接收转换论文_王德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