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谈知识经济对会计业的影响及其应对(论文文献综述)
冀涛[1](2021)在《新收入确认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整体经济形势日益完善,企业服务模式创新性发展凸显,特别是国家规划的全新收入准则,有助于强化企业收入会计核算工作的规范程度,增强会计数据信息质量。我国企业逐步呈现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为更好地应对国际市场变革,需要注重企业会计制度准则的国际性特点。我们必须对会计核算变化有充分的了解,认知新收入准则与会计核算之间的变化过程,提出必要的应对策略措施,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本文针对新收入准则下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注意点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研究,识别准则存在的创新性变化,为提高我国整体的经济水平,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速度尽一份力。
李建军[2](2014)在《谈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会计创新》文中研究说明管理会计学具有研究对象多取自企业内部、与企业战略高度符合,与其他管理深度符合、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特点。管理会计学在知识经济时代为提高企业经营的管理水平,提高效益水平,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创新主要有观念创新、研究方式方法创新、工作的组织架构创新。海尔集团管理会计创新带来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案例,说明管理会计创新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洁[3](2012)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化的发展,中国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国际经济业务中,国际化逐渐成为我国会计师行业发展的重要目标。拥有国际化的注册会计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而人才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要确定走向国际背景下注册会计师应具备的什么样胜任力。关于注册会计师胜任力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从理论研究看,尽管对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框架已有多方面研究,但国内对国际视野下胜任力标准进行的系统性研究较少,采用实证方法进行的胜任力研究更少。因此,有必要从国际化的角度,采用实证方法,进行注册会计师胜任力要求的研究。从实践角度看,我国注册会计师胜任力的总体框架和相关体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制约了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发展。因而,对胜任力标准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将有益于对注册会计师胜任力的考察、评价、检验和培训,有助于改进和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胜任力的总体框架。本文采用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定量分析及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模型进行构建研究。首先,对本研究中的关键概念,包括胜任力、胜任力模型、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模型进行了理论界定。对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和模型应用进行研究,总结出胜任特征的不同识别方法、胜任力模型的不同构建途径和胜任力模型的不同检验方法,比较这些方法和途径的优缺点、适用性,找出适合本研究的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相关概念界定和胜任力模型的一般研究共同构成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第二,本文研究了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以及主要发达国家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德国、法国、日本的会计职业团体发布的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框架,对胜任力标准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出共性的特征。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代表人物的关键事件进行分析,作为对国际上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标准的重要补充。结合以上两种方法的研究结果,形成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特征词典。第三,构建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模型。在对胜任特征的识别中,作者选择了我国会计行业领军人才11名(优秀组)和由事务所经理以上级别管理者指定的普通注册会计师10名(合格组)进行行为事件访谈,访谈全程录音,形成共计有18.9万字的录音文本作为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模型的原始数据。使用胜任特征词典对录音文本进行编码,比较胜任力特征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将优秀组和普通组之间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的胜任特征提取出来,作为“优秀注册会计师胜任特征”;两组之间无显着差异的胜任特征作为“合格注册会计师胜任特征”。第四,对4个会计师事务所和2个企业的注册会计师发放调查问卷,获得有效问卷164份。通过调查问卷形成的数据分别对两个胜任力模型进行检验。在对胜任力模型进行了重要度检验之后,对两个模型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因子分析所形成的胜任力模型结果如下:中国优秀注册会计师的胜任力模型由三个层次的十项胜任特征组成:国际业务能力(多地点审计与集团审计能力、熟悉全球经济和商业环境、战略思想、国际交流能力)、沟通能力与开创精神(管理与领导能力、沟通能力、市场开拓能力)、高层次职业技能(风险控制能力、职业判断与决策能力、项目管理能力)。中国合格注册会计师的胜任力模型由四个层次的十四项胜任特征组成:专业知识和技能(审计相关业务知识、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报告和研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经济和法律知识、企业会计准则)、协作能力(创造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适应变革的能力)、职业道德(独立客观公正、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积极进取、社会责任感)。最后,在本研究构建的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模型的基础上,作者对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力的培养提出了初步的政策建议,包括完善高等院校会计教育体制、改进注册会计师准入制度、加强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以及形成国际资格互认的机制。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表现在:(1)首次运用胜任力模型建模方法对注册会计师胜任力进行模型构建。胜任力模型是当今世界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已有学者对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胜任力模型研究。然而,有关会计人员尤其是注册会计师的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迄今在国内尚未展开。本文关于注册会计师胜任力的模型研究以及作者构建的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模型,尚未见文献报导,研究具备充分的独创性。(2)作者以国际上主要国家职业团体发布的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框架和我国注册会计师代表人物的关键行为为蓝本,构建了注册会计师胜任特征词典。本文构建的胜任力模型既包括优秀注册会计师胜任特征,也包括注册会计师共有的胜任特征,即合格注册会计师胜任特征。这是在胜任力模型构建方法上的创新。(3)本文将中国注册会计师的胜任力模型放在行业走向国际的背景下进行研究,文中构建的胜任力模型以大量的数据和实际调查为基础。这不仅是注册会计师胜任力研究思路的创新,而且对我国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框架的改进以及胜任力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现实意义。
徐雷[4](2012)在《T值视阈下的企业“双能力”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现实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概念,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不仅如此,企业发展历程表明,无论何种市场经济制度,企业竞争力的获取不仅与企业应对市场的能力相关,而且还与企业应对政府的能力相关。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对于企业竞争力的获取是至关重要的,企业需要把资源在政府和市场方面进行合理的分配才能得到理想的竞争力优势。由此,本文认为企业竞争力由两个要素构成,一是应对政府的能力,二是应对市场的能力,我们称之为企业竞争力的“双能力”。企业为了获取竞争力,必须把自己拥有的资源分配给两种能力,而这个分配比例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经济中存在着一个真实的比例,该比例会因为不同行业的产业特性和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制度环境以及文化上的差异而不同,而该比例在国家间的差异又影响到了国家竞争力。我们把该比例定义为T值,企业只有按照该真实比例去分配资源才能获得它所能达到的最大竞争力,也就是说,只有企业把其资源的T部分分配给应对市场的能力,并把1-T部分分配给应对政府的能力,企业才能达到其所能达到的最大竞争力。但企业却无法准确获知该比例,只有依据自身经验去判断和估计,因此,企业不是按照T去分配资源而是按照其估计出的Ti值去分配资源,而每个企业的Ti值又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另外,企业自身的产权结构、管理制度等因素会影响到企业获取两种能力的难易程度,从而对企业竞争力产生影响。为了获取最大的竞争力,企业应该尽可能按照这个真实的也是“最优”的比例把所拥有的资源分配于这两种能力。这样的话,企业对T值判断能力的不同会影响企业的成长,另外企业所有权属性的不同会影响到企业获取两种能力的难易程度。并且,企业对于资源的分配会影响到市场规模的扩大。这是因为,当企业用于获取应对市场的能力的资源用于生产方面,从而创造出财富,而企业用于获取应对政府能力的资源则没能用于生产方面,仅是财富的转移。因此,企业分配资源的方式影响了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的大小又会影响企业的成长。基于此,本文探讨了企业的“双能力”与市场规模在企业成长过程中重要作用,比较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不同制度条件下的相对优势。经验研究方面,本文首先用一个古诺模型分析了市场集中度与企业政治参与程度之间的关系,继而利用美国行业的游说成本和市场集中度数据进行了经验研究,研究结果支持理论模型的结论。本文还以上海证券交易所2001-2010年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双能力”理论所包含的三个理论假说进行了实证检验。该三条假说为:企业竞争力与企业应对政府的能力相关;企业竞争力与其投入到应对市场和应对政府的资源分配率相关,我们把企业投入到应对市场能力的资源占其资源总量的比例设定为Ti,检验结果表明Ti越是接近T值企业的绩效就会越好,而T值则是由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制度、文化和行业的市场结构等因素决定的“天然的”或者说是最优的比例;最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财富水平与该国或地区的T值正相关。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了该三条假说,在此基础上,我们探讨了经济发展是否需要政府干预以及需要什么样的政府干预。最后,基于本文的理论与经验研究,我们给出了“双能力”视角下的企业战略和政府行为的解释、分析与建议。
陈颖秋[5](2012)在《基于文化视角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文中指出当代社会,会计在企业、政府乃至整个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会计行业面临着发展壮大的机遇,也迎来了道德风险的挑战。道德和职业是分不开的,尤其会计这样一个事关公司财务紧要部门的职业,其职业道德水平不仅会决定着行业的生命力,也影响着市场经济的运行基础,最终影响到和谐社会的构建。近年来,新闻媒体不断报道出一系列的会计舞弊欺诈案件以及与之相连的审计失败的案例,凸显出了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缺失,损坏了会计人员的社会公众形象,使会计业的公信力受到怀疑,也动摇了我国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人们在对会计人员提出置疑的同时也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会计职业道德是我国会计体系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理论研究促进会计职业道德体系的构建,将会计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国家财会体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我国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一般、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且不规范,对会计职业道德体系如何构建缺乏深入研究。
王恒晖[6](2010)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探析》文中指出网络会计是以Internet为物质基础的,它具有三大特点,即时空压缩、双向互动和虚拟空间。正是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快捷性、动态性、开放性和无国界,使得网络会计的实施和发展必须解决好数据存储和信息传输的安全问题、相关的法律环境问题等。对网络安全和会计控制的技术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和开发,将成为数字化网络环境下的现代会计安全控制应用的一个永恒主题。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每一次重大科学发明和技术进步对于人类改造自然和促进文明进步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先进的科学技术永远都是一把双刃剑,人类在用之对付自然的同时,又用之对付自己。如火药的发明使人们开矿修路、移山填海成为可能,但将它运用到武器制造中,则使战争变得更为残酷可怕,对人类和自然的毁灭性更大。同样,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处理技术,使人类的大脑得以延伸,使人类的智力得到极限的发挥,但是,数据滥用、信息窃取、金融犯罪、制造病毒、散播不良信息等高科技犯罪又给人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危害。以互联网为核心动力驱动的新经济,正在全球范围内创造着空前的发展机会。互联网将为国家、企业和个人在e时代的竞争产生根本影响,因为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改变着延续了上百年的商业竞争方式。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我们将看到网络基础设施会变得像工业时代的高速公路、自来水、电信网络、电力系统一样。企业实施电子商务是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在经济日益全球一体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显然,企业要开展电子商务就离不开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我们知道,财务数据反映的是企业的资金情况和经营状况,是企业的机密信息。财务信息一旦被窃取或泄露,就会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甚至破产。在网络会计中,信息的载体已从纸介质转变为比特流,其安全问题是最核心和最关键的问题。首先,网络会计信息系统所依托的Internet/Intranet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存在着搭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篡改和伪造信息、抵赖及恶意破坏等安全隐患。其次,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全面支持电子商务,电子商务涉及到许多电子单据的传送、电子货币的转移等,也是很容易受到不法攻击的环节。再次,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分布式操作使得网络攻击可以从多个地方进行,而对于企业内部使用者来讲,如果使用权限划分不当,内部控制不严,也容易造成信息滥用和向外流失。最后,推行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后,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实现了一体化,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几乎完全依赖于网络系统,如果企业对网络的管理和维护水平不高或疏于管理监控导致网络系统瘫痪将严重影响企业的整体运作。网络会计所面临的外部和内部侵害,使得我们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对策。当前,无论是用户还是系统提供商,在解决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问题时总是从技术的角度出发,过度地把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寄托在计算机及网络硬件产品和技术上,而忽视了管理制度、管理体制的建设,更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实际上,计算机系统安全与否,主要取决于使用和接近计算机的人,管理比技术更重要。本文主要从管理制度和技术两个方面研究建立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机制。本文在会计信息的价值特性和系统安全等理论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当前我国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进而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从多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为建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防范系统提供了指导,丰富了我国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对我国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这一选题进行探析,期望可以为建立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更好的建立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控制制度。
祝滨滨[7](2009)在《东北亚区域经济演变的过程、格局与机理研究》文中认为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特征,参加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各国发展的战略性选择。近年来,欧盟和北美的自由贸易区区域经济迅猛发展,东北亚各国也采取多种方式,建立各种经济合作机制,积极追赶区域经济的发展潮流。由于历史时期东北亚地区国家政治经济关系复杂多变,导致现实条件下的地缘政治关系、区域经济发展条件较欧美地区更为复杂,这也为区域的整合发展留下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对东北亚地区一体化进程不无影响。如果不能从根源上找到各国发展的症结所在,则表面化的问题难以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学术界始终关注并积极推动东北亚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展开多方面的探索,但大都针对现实提出的问题或问题的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热点也多集中在东北亚经济合作问题上,基本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大体一致,即从背景、条件、制约因素到问题、对策、展望等,但现有条件产生由来是什么?制约因素是如何生成的?经济演变的动因何在?诸如此类的深层次问题尚未获得系统性、机理性的解答,缺乏从时空角度对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及格局演变的系统分析。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就是基于相关理论深入研究东北亚区域经济关系与格局的演变过程,探究影响这个过程和格局形成的各种因素和作用机理,从而把握各国关系的主要问题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加科学的提出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绪论:根据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国际社会背景和各国对东北亚经济合作问题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研究的课题;阐述研究价值、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国内外研究综述。本章首先对与国际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相关的国际区域分工理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等理论进行综述;然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分阶段的总结和概括。第二章:相关的区域经济演变理论。以国际分工理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和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作为主要的理论支撑,从概念入手,将分工与合作的演变历程纳入理论体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东北亚区域经济关系的演变。本章概括阐述了东北亚区域经济演变的历史过程,即从古代到近代时期东北亚地区区域关系的巨大变化,再到冷战时期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关系,最后是开放与合作时期东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及地区合作开发情况。第四章:东北亚区域经济演变的格局。这一部分所表达的核心内容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和演变的结局,即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变化,它包括:东北亚区域经济要素配置格局,区域产业结构格局和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格局三部分。第五章:东北亚区域经济演变与格局形成的机理分析。分析地理位置的相关联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促进区域经济关联与合作的影响;分析古代的人口迁徙和文化交流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关系变化存在现实的意义;阐述近代东北亚的政治关系对现代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从现代经济关系角度分析生产要素、产业梯度差异对东北亚各国经济合作关系的影响;揭示出现代各国经济发展的利益需求与发展战略是实现经济合作时各方博弈的要点所在;研究制度、体制的差异对东北亚区域经济关系的约束;分析东北亚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形成与完善。第六章:分析东北亚区域经济演进的发展趋势。在分析区域产业分工体系转变的基础上,选择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分析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路径;最后为区域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整治、东北亚区域协调机制的形成和完善提出建议。
闫肃[8](2008)在《基于价值链的物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研究》文中提出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合作日益加强、用户需求越来越个性化的环境下,价值链管理正日益成为企业一种新的竞争战略,它的出现给会计信息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基于传统会计理论的会计信息系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的企业管理与决策需要,因此,研究如何构建适应新竞争环境的会计信息系统是企业实现管理信息化的重要课题。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结合利用价值链相关理论重新构建的物流企业业务流程,设计出物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框架。论文主要采用理论和案例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以具体流配送有限公司为研究个案,分析现今物流企业的环境、特征等;并在价值链、事项会计等理论的基础上,对价值链管理下的物流企业进行系统需求分析和功能分析,期间将杨周南教授提出的会计管理信息化的ISCA模型融入到其中,运用REA会计模型方法详细列述了各功能子系统的业务过程模型矩阵;最后,在此基础上运用事项法会计理论对基于价值链的物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框架进行设计。最终所构建的系统能够使企业中各子系统和会计信息系统融为一体,以业务流程为系统的功能主线,并配以内部控制和审计子系统,加强了企业的控制性,系统中所有与业务活动相关的数据都集中在业务事件数据库中,企业各层次、各部门可直接调用这一数据库中的原始数据,并进行加工处理,真正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统一以及财务会计和业务的协同。
倪江陵[9](2008)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防范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会计信息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帮助企业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运作,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财务管理,支持电子单据与电子货币,改变财务信息的获取与利用方式。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诞生及应用,在给人类带来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的同时,由于其自身的开放性、数据存储介质的脆弱性等特点,也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因此,加强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研究及防范已经显得尤为重要。论文在会计信息的价值特性和系统安全等理论基础上,详细地分析了当前我国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指出当前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主要面临着财务信息被窃取,内部控制制度失效,会计信息系统相关人员安全意识薄弱等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管理和技术两个角度出发,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硬件系统本身存在的安全缺陷,软件系统本身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网络系统的安全技术缺陷,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以及会计信息系统相关人员的道德风险是导致会计信息系统出现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明确了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产生原因的基础上,针对这些因素,从组织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两个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指出了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的内部控制主要是加强会计数据的安全控制、会计数据的保密控制以及会计数据的完整性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的外部控制主要是加强物理控制、存取控制以及网络端口控制,并以具体案例分析了这些安全防范措施在实际中的应用。
乔安华[10](2005)在《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挑战与对策》文中提出知识经济的兴起,使传统财务会计的管理及运行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财务会计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和切实可行的对策,即强化理财理念,重视人力资本会计和无性资产会计,建立网络财务,改进财务会计报告。
二、试谈知识经济对会计业的影响及其应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谈知识经济对会计业的影响及其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1)新收入确认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收入准则实施的背景 |
二、新收入确认准则影响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 |
1. 合同履约成本、合同取得成本。 |
2. 合同结算。 |
3. 合同负债。 |
4.“合同资产”科目。 |
三、加强企业会计核算在新收入准则背景下的策略措施 |
1. 增强对新收入准则的认知。 |
2. 依照正确的合同管理机制。 |
3. 应用先进的企业评估系统。 |
4. 提高财务人员工作能力。 |
(2)谈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会计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管理会计与传统会计的区别 |
(一) 管理会计所衡量和研究的对象更多取自于企业内部 |
(二) 管理会计与企业战略高度符合, 与运营管理、市场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深度结合 |
(三) 管理会计大量应用数学工具并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
二、管理会计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意义 |
三、管理会计学的发展创新要点 |
(一) 管理会计的观念创新 |
1. 市场观念。 |
2. 动态管理观念。 |
3. 企业价值观念。 |
4. 企业整体观念。 |
(二) 管理会计的内容与研究方式方法创新 |
1. 管理会计内容创新。 |
2. 管理会计研究方式方法创新。 |
(三) 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组织架构创新 |
四、海尔集团管理会计创新带来效益突飞猛进发展的案例 |
(3)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 |
1.2.1 研究的必要性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1.5 创新点与局限性 |
1.5.1 创新点 |
1.5.2 局限性 |
2. 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胜任力 |
2.1.2 注册会计师胜任力 |
2.1.3 胜任力模型 |
2.2 胜任力模型构建的一般研究 |
2.2.1 胜任力模型构建的经典研究 |
2.2.2 胜任特征的识别 |
2.2.3 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
2.2.4 胜任力模型的检验 |
2.3 胜任力模型的应用 |
2.4 国际化背景下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力的培养 |
3. 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设计 |
3.1 模型构建的目标及假设 |
3.1.1 模型构建的目标 |
3.1.2 模型构建的假设 |
3.2 构建模型的具体方法 |
3.2.1 文本分析法 |
3.2.2 专家评议法 |
3.2.3 行为事件访谈法 |
3.2.4 问卷调查法 |
3.3 模型构建的过程 |
4. 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力要素分析 |
4.1 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框架的国际比较研究 |
4.1.1 全球范围内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框架的三种模式 |
4.1.2 国际上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框架的一般特点 |
4.1.3 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标准的国际比较 |
4.2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代表人物的胜任特征分析 |
4.3 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特征词典 |
5. 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
5.1 行为事件访谈研究描述 |
5.2 行为事件访谈研究结果与分析 |
5.2.1 访谈长度分析 |
5.2.2 胜任特征发生频次、平均分数和最高分数的分析 |
5.2.3 胜任特征评价法的信度分析 |
5.2.4 差异检验 |
5.3 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结果 |
6. 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模型的检验 |
6.1 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
6.2 重要度检验 |
6.3 因子分析 |
6.3.1 因子分析原理 |
6.3.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6.3.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4 信度检验 |
6.4.1 分层一致信度检验 |
6.4.2 内部一致信度检验 |
6.5 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模型表述 |
6.5.1 中国优秀注册会计师的胜任力模型 |
6.5.2 中国合格注册会计师的胜任力模型 |
7.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培养 |
7.1 完善高等院校会计教育体制 |
7.2 改进注册会计师准入制度 |
7.3 加强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 |
7.4 形成国际资格互认的机制 |
8.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附录三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后记 |
(4)T值视阈下的企业“双能力”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录 |
绪论 |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 竞争力理论 |
0.2.2 政府干预理论 |
0.2.3 政府俘获与政治腐败 |
0.3 研究方法 |
0.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0.5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章 “双能力”理论构建 |
1.1 企业竞争力的“双能力” |
1.2 应对政府的必然性——企业竞争博弈 |
1.3 企业背景与制度条件——各参数值的影响因素 |
1.3.1 企业背景:R、k、h 值的影响因素 |
1.3.2 制度背景:T 值的影响因素 |
1.4 “双能力”视角下的企业和政府 |
1.4.1 “双能力”视角下的企业 |
1.4.2 “双能力”视角下的政府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T 值与企业成长 |
2.1 固定的 T 值与企业成长轨迹 |
2.1.1 两家企业对 T 值有准确的判断 |
2.1.2 只有一家企业对 T 值有准确判断 |
2.1.3 两家企业对 T 值都没有准确判断 |
2.2 不固定的 T 值与企业成长轨迹 |
2.2.1 两个相同的企业 |
2.2.2 两个不同的企业——国企与民企 |
2.2.3 企业家才能不同 |
2.2.4 企业性质与企业家才能均不同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T 值与市场结构 |
3.1 模型 |
3.2 模型分析 |
3.3 经验证据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能力”视角下的企业竞争力——以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 |
4.1 相关研究回顾 |
4.2 研究假说 |
4.3 实证检验模型及检验结果 |
4.3.1 假说一的检验模型及结果 |
4.3.2 假说二的检验模型及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T 值与地区财富 |
5.1 装备制造业企业比例与各地财富 |
5.2 地方政府行政罚没收入与各地财富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双能力”视角下的企业行为 |
6.1 设立应对政府的专职部门 |
6.1.1 为企业总部提供与政府行为相关的信息 |
6.1.2 帮助企业获得政府的合同 |
6.1.3 针对政府的游说活动 |
6.2 政治关联 |
6.2.1 政治关联与企业资源配置 |
6.2.2 政治关联与企业价值 |
6.2.3 政治关联与行业壁垒 |
6.3 寻租与政府俘获 |
6.4 企业社会责任 |
6.4.1 何为企业社会责任 |
6.4.2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双能力”视角下的政府行为 |
7.1 政府干预的类型 |
7.1.1 扶持式干预 |
7.1.2 掠夺式干预 |
7.1.3 中性干预 |
7.2 T 值变动与中国经济增长 |
7.3 避免政府俘获和行政腐败的策略 |
7.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5)基于文化视角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综述 |
1.2.2 国外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二章 文化视角下的会计职业道德 |
2.1 文化的概念 |
2.1.1 文化的起源 |
2.1.2 文化的特征 |
2.2 会计职业道德概念 |
2.3 会计职业道德文化 |
2.3.1 会计职业道德文化的形成 |
2.3.2 会计职业道德的人文精神 |
2.3.3 会计职业道德文化的基本内容 |
2.4 会计职业道德文化的特点及作用 |
2.4.1 会计职业道德文化的基本特征 |
2.4.2 会计职业道德文化的基本功能 |
第三章 文化视角下的会计职业道德现状 |
3.1 我国会计职业道德现状及表现 |
3.2 会计职业道德失衡原因分析 |
3.2.1 内因层面 |
3.2.2 外因层面 |
3.3 新形势下会计职业道德面临的挑战 |
第四章 会计职业道德关系中的文化因素 |
4.1 文化是会计职业道德内容确定的主要因素 |
4.2 文化对会计实务工作的趋向性影响 |
4.3 会计变革中的文化冲突 |
4.4 中西方文化下不同的会计道德表现 |
4.4.1 中西方文化比较 |
4.4.2 中国会计职业道德发展历程 |
4.4.3 中国文化环境下的会计道德内容 |
4.4.4 西方文化环境下会计道德内容 |
第五章 文化视角下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建议 |
5.1 发展会计物质文化 |
5.2 优化会计行为文化 |
5.3 强化会计制度文化 |
5.4 整合会计精神文化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引言 |
0.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0.2 文献综述 |
0.2.1 国外文献综述 |
0.2.2 国内文献综述 |
0.2.3 文献综述评析 |
0.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思路 |
0.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1.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研究的相关理论 |
1.1 网络安全理论 |
1.2 信息安全理论 |
1.3 会计信息安全理论 |
1.4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理论 |
1.4.1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 |
1.4.2 PDR循环理论 |
2.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及原因分析 |
2.1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现状分析 |
2.1.1 通过网络技术实行联机操作 |
2.1.2 档案保存采用磁介质等载体 |
2.1.3 采用集中数据处理功能 |
2.1.4 建立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 |
2.1.5 相关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加强 |
2.2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 |
2.2.1 财务信息容易被窃取 |
2.2.2 网络信息系统极易遭到病毒和黑客攻击 |
2.2.3 会计档案保存可能失效 |
2.2.4 会计数据存在失真风险 |
2.2.5 企业内部控制存在失效的可能性 |
2.2.6 企业缺乏网络会计人才 |
2.2.7 专业人员可以利用权利舞弊 |
2.3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产生原因分析 |
2.3.1 网络系统的共享性与开放性 |
2.3.2 硬件系统的不合规配置和管理 |
2.3.3 软件系统的不合理开发和使用 |
2.3.4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控制制度不健全 |
2.3.5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相关人员的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
3.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的经验借鉴 |
3.1 国际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规定 |
3.1.1 电子数据处理(EDP)审计委员会和IIA研究基金会的规定 |
3.1.2 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的规定 |
3.2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的规定 |
3.3 日本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的规定 |
3.4 西方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经验对我国启示 |
4.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防范对策 |
4.1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整体安全方案 |
4.1.1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基本思路 |
4.1.2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对策应考虑的一般原则 |
4.1.3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整体安全方案 |
4.2 加强网络平台的安全防范能力 |
4.2.1 使用防火墙技术 |
4.2.2 利用虚拟专用网(VPN) |
4.2.3 运用入侵检测技术 |
4.3 加强硬件系统的管理和合理配置 |
4.4 进行软件系统的有效开发和使用 |
4.4.1 操作系统的规范使用和开发 |
4.4.2 数据库系统的合理开发与管理 |
4.5 健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控制制度 |
4.5.1 应用控制 |
4.5.2 数据安全和保密性控制 |
4.5.3 建立操作人员的访问控制和权限管理 |
4.5.4 建立安全管理体系 |
4.5.5 加强内部审计 |
4.6 强化相关人员的道德素质和专业胜任能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东北亚区域经济演变的过程、格局与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一) 东北亚区域经济问题提出的背景 |
(二) 问题的提出 |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三、论文的主要内容、结构框架 |
(一) 主要研究内容 |
(二) 论文结构框架 |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国内外相关经济学理论文献综述 |
一、国际分工理论 |
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二节 国内外关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进展 |
二、国外相关研究 |
第二章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基础理论 |
第一节 国际分工理论 |
一、国际分工的概念 |
二、影响国际分工的主要因素 |
三、国际分工的类型 |
四、国际分工演变的历史过程 |
五、国际分工的经济影响 |
第二节 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一、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与内涵 |
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类型 |
三、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形态 |
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演变的历史过程 |
第三节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与内涵 |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类型 |
三、区域经济交易费用理论 |
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变迁 |
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影响因素 |
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 |
第三章 东北亚区域经济关系的演变过程 |
第一节 古代东北亚的区域经济关系 |
一、古代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关系 |
二、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
第二节 近代东北亚各国经济关系的巨大变化 |
一、日本对东北亚各国的侵略和掠夺 |
二、沙俄对远东地区的侵略和扩张 |
三、日本与沙俄对东北亚的争夺和瓜分 |
第三节 冷战时期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关系 |
一、以援助为主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
二、日韩经济的复苏发展及对东北亚各国的影响 |
第四节 开放与合作时期东北亚各国经济关系的调整 |
一、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东北亚经贸合作 |
二、东北亚各国的经贸合作 |
三、图们江地区国际合作开发 |
四、东北亚经济圈的建设 |
第四章 东北亚区域经济演变的格局 |
第一节 东北亚区域要素的配置与流动 |
一、劳动力资源分布与流动 |
二、资本的分布与流动 |
三、技术的分布与流动 |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格局的变化 |
一、区域产业结构类型的转变 |
二、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 |
第三节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格局 |
一、以日本为中心的区域经济结构的演变 |
二、中、俄、韩空间经济地位的增强 |
三、多中心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 |
第五章 东北亚区域经济演变的机理分析 |
第一节 区位与自然环境的区域关联 |
一、空间临近性促进区域联系 |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强化区域联系 |
第二节 历史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 |
一、历史移民与各国经济联系的深化 |
二、文化交流与区域经济关系演变 |
第三节 近代政治关系动荡与摩擦 |
一、东北亚政治冲突的历史起因 |
二、历史冲突对区域经济合作的制约 |
第四节 现代资源、产业的差异与互补 |
一、资源禀赋差异与经济联系的形成 |
二、产业分工差异和与经济合作深化 |
第五节 现代区域经济利益关系的变化 |
一、东北亚各国的区域利益追求 |
二、各国经济合作对经济格局的影响 |
第六节 区域制度差异与经济关联约束 |
一、区域制度差异的形成及其原因 |
二、区域制度差异对经济关联的约束 |
第七节 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形成与完善 |
一、区域协调机制的形成与发展 |
二、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重要作用 |
第六章 东北亚区域经济演进的发展趋势 |
第一节 区域产业分工体系的转变 |
一、东北亚各国产业功能的提升 |
二、日韩产业升级与技术转移 |
三、中国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 |
四、俄罗斯能源基地的巩固 |
第二节 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 |
一、经济合作模式选择的背景 |
二、世界区域合作模式的比较 |
三、渐进式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选择 |
第三节 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路经 |
一、双边或多边合作区建设 |
二、区域技术扩散与产业分工 |
三、区域能源开发的合作 |
四、区域统一市场的建设与完善 |
五、教育、科技与文化合作 |
第四节 区域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整治 |
一、区域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
二、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协调 |
第五节 区域协调机制的形成与完善 |
一、区域协调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
二、区域协调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8)基于价值链的物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价值链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
1.2.2 会计信息系统研究现状 |
1.2.3 价值链理论应用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小结 |
第二章 价值链管理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理论 |
2.1 价值链管理理论 |
2.1.1 价值链涵义 |
2.1.2 价值链管理 |
2.2 REA 模型及相关概念 |
2.2.1 E-R 模型 |
2.2.2 REA 会计模型 |
2.3 事项会计理论 |
第三章 物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现状分析 |
3.1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基础及局限性 |
3.1.1 构建基础 |
3.1.2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 |
3.2 物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案例分析 |
3.2.1 华凌物流的基本情况 |
3.2.2 基于价值链的华凌物流企业的环境分析 |
3.2.3 华凌物流的业务流程分析 |
3.3 物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现状分析 |
3.3.1 物流企业的行业特征分析 |
3.3.2 物流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征和所存在的问题 |
3.3.3 物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现存问题分析 |
3.3.4 物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特征 |
第四章 基于价值链的物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分析 |
4.1 价值链管理下的会计信息系统分析 |
4.1.1 价值链管理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目标 |
4.1.2 价值链管理下的会计信息系统的优点 |
4.2 基于价值链的物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4.3 价值链管理下的物流企业业务流程构建 |
4.3.1 业务流程重组的方法 |
4.3.2 基于价值链的物流企业业务流程分析 |
4.4 基于价值链的物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功能分析 |
4.4.1 物流业务操作子系统 |
4.4.2 物流业务管理子系统 |
4.4.3 内部控制子系统 |
4.4.4 信息系统审计子系统 |
4.5 基于价值链的物流企业各子系统业务过程模型矩阵 |
第五章 基于价值链的物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框架设计 |
5.1 设计原则 |
5.2 构建基于价值链的物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 |
5.3 构建会计业务流程 |
5.4 基于价值链的物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结构 |
5.5 物流企业组织结构设计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9)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防范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会计信息系统 |
1.2.2 网络安全分析 |
1.2.3 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会计信息的价值特性与信息安全 |
2.1.1 会计信息价值特性 |
2.1.2 会计信息安全 |
2.2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 |
2.2.1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 |
2.2.2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 |
2.3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策略 |
2.3.1 相关描述 |
2.3.2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策略 |
第3章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 |
3.1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现状 |
3.2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安全问题 |
第4章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产生因素分析 |
4.1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技术的不安全性 |
4.1.1 硬件系统的不安全因素 |
4.1.2 软件系统的不安全因素 |
4.1.3 网络系统的不安全因素 |
4.2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控制制度不健全 |
4.3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相关人员的道德风险 |
第5章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防范对策 |
5.1 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 |
5.1.1 会计数据安全控制 |
5.1.2 会计数据保密控制 |
5.1.3 会计数据完整性控制 |
5.1.4 会计信息资源控制 |
5.1.5 系统开发控制 |
5.1.6 系统应用控制 |
5.1.7 系统维护控制 |
5.1.8 系统管理控制 |
5.1.9 加强内部审计 |
5.2 会计信息系统的外部控制 |
5.2.1 物理控制 |
5.2.2 存取控制 |
5.2.3 网络端口控制 |
5.2.4 周界控制 |
5.2.5 大众访问控制 |
5.2.6 电子商务控制 |
5.2.7 远程处理控制 |
5.2.8 数据通讯控制 |
5.2.9 防病毒控制 |
5.3 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防范实例――湖南科技学院财务会计系统的安全防范实例分析 |
5.3.1 学院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的内部控制措施 |
5.3.2 学院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的外部控制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挑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挑战 |
(一)推行人力资源会计。 |
(二)无形资产成为投资决策的重点 |
(三)会计服务范围广泛化。 |
(四)会计手段现代化。 |
二、知识经济时代财务会计发展的方向 |
(一)人力资源会计。 |
(二)研究与开发会计。 |
(三)无形资产会计。 |
(四)网络会计。 |
三、知识经济时代发展财务会计的对策 |
(一)强化知识会计的理财理念 |
(二)人力资源与知识资本应确认为无形资产并加以计量 |
(三)建立网络财务 |
四、试谈知识经济对会计业的影响及其应对(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收入确认准则对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研究[J]. 冀涛. 河北企业, 2021(05)
- [2]谈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会计创新[J]. 李建军. 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4(01)
- [3]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D]. 王洁.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01)
- [4]T值视阈下的企业“双能力”实证研究[D]. 徐雷. 辽宁大学, 2012(02)
- [5]基于文化视角的会计职业道德建设[D]. 陈颖秋. 内蒙古大学, 2012(05)
- [6]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探析[D]. 王恒晖. 江西财经大学, 2010(03)
- [7]东北亚区域经济演变的过程、格局与机理研究[D]. 祝滨滨. 东北师范大学, 2009(07)
- [8]基于价值链的物流企业会计信息系统研究[D]. 闫肃. 石河子大学, 2008(01)
- [9]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防范对策研究[D]. 倪江陵. 湖南大学, 2008(12)
- [10]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挑战与对策[J]. 乔安华. 中国科技信息, 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