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双金属氮化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过渡金属氮化物,水分解,析氢反应,析氧反应
双金属氮化物论文文献综述
贾珺然[1](2019)在《过渡金属氮化物的制备及其在电解水领域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化石能源的使用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近年来酸雨、雾霾现象频发,温室效应和大规模环境污染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此外,化石能源储量有限,需求量却不断扩大,开采和使用成本将会越来越高昂。为此,开发清洁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势在必行。其中氢能是十分理想的选择,其具有热值高、无污染、来源广等优点。电催化水分解是未来最有前景的大规模制氢方式,目前影响其发展的最大阻碍是电解水过程中由过电势引起放热造成的电能浪费,因此需要充分探索理解电解水机理,设计性能更强大、成本更低廉的新型催化材料。贵金属基催化剂往往具有较好的电解水性能,但由于其成本高昂难以被大规模应用。位于第四、五周期的过渡金属衍生物一直以来被认为是贵金属催化剂的潜在替代品,但即使经过了几十年不懈的探索与发展,目前其性能和稳定性表现和贵金属催化剂相比仍有明显不足。过渡金属氮化物通常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化学稳定性,N原子的掺入会调节过渡金属的d电子能带,使其具有和贵金属接近的能带结构,以上特点使过渡金属氮化物在电解水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相比于金属合金、氧化物、碳化物、硫化物等,针对过渡金属氮化物的研究起步较晚。为开发新型高效的电解水催化剂,本论文利用双金属的协同效应、杂原子掺杂、原位生长等策略,在泡沫镍基底上制备特定形貌的双过渡金属氮化物材料,研究其在电催化水分解方面的性能。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水热法,在泡沫镍上原位生长镍钻氧化物,将其作为前体,在氨气及高温条件下进行氮化,合成在泡沫镍上原位生长的镍氮化物和镍钴氮化物。泡沫镍-镍钴氮化物在1.0 M的KOH溶液中表现出优异的析氢反应性能,在1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具有110 mV的低过电位,并在此电流密度下保持25小时以上的电位稳定。结果表明,Co和N元素的掺入对Ni的析氢反应具有促进作用。2.通过水热法在泡沫镍上原位生长镍钼氧化物纳米棒,将其做作为前驱体,通过在氨气气氛中高温氮化制备了在泡沫镍上原位生长的镍钼氮化物纳米棒。泡沫镍-镍钼氮化物在1.0 M KOH中表现出优异的析氢反应和析氧反应性能,在1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分别具有15 mV和218 mV的低过电位,均优于相同负载量的商业基准材料Pt/C和RuO2。使用泡沫镍-镍钼氮化物同时作为阳极和阴极组成的双电极电解槽,仅需要1.49 V的电池电势即可达到10 mA/cm2的电流密度并且保持1 10小时以上电池电势稳定。泡沫镍-镍钼氮化物性能优异的原因可总结为原位生长降低了材料与电极间接触电阻、Ni物种与Mo物种之间的协同作用、氮原子的掺入调变了过渡金属原有的d电子能带,同时氮化物的形成使Mo物种不易流失,大大提高了水分解测试稳定性。本论文所采用的制备策略,即先通过“原位生长”的方式,在导电基底表面负载不同类型的前体,再经过高温氮化制备各种氮化物,该制备策略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探索价值,可望被用来开发更多性能优异、成本低廉的新型水分解催化剂。(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赵浩[2](2019)在《过渡金属氮化物在锂硫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便携电子设备、交通运输以及固定储能电网等对可充电电池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过去二十年中被广泛应用的锂离子电池已无法完全满足需求。因此,设计并开发一种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的新型二次电池体系成为现阶段相关研究人员的共同目标。作为现阶段最有潜力的二次电池之一,锂硫(Li-S)电池有着非常高的理论比容量(1,675mAh g-1)和能量密度(2,500W h kg-1),有希望成为将来的主流储能电池体系。不仅如此,锂硫电池还有着低成本、低毒性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本文主要研究了过渡金属氮化物在锂硫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应用,设计并制备了高导电性、高载硫量以及结构稳定的锂硫电池正极复合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氧化锌硬模板法,使用纳米ZnO颗粒在层状V205中造孔,通过NH3还原后得到一种多孔层状氮化钒(PLVN)材料。该材料有着优异的电子和离子传导性能(室温下电导率为1.17× 106Sm-1),高的比表面积(27.8m2g-1)和含硫量(≈70%),并且对多硫化物有着强吸附能力。在0.2C的电流密度下,PLVN-S电极的初始放电容量达到1,314mA h g-1,循环100次后,放电容量保持为903mA h g-1,相对于初始电容量的保持率达68.7%,表现出高的比容量以及优异的循环性能。2、基于一种自支撑的超薄多孔钛板,通过表面氮化在材料表面包覆一层金属氮化物(TiNx),再通过化学液相沉积法在其表面均匀负载上纳米硫颗粒,最终获得SNPT-S复合材料。SNPT-S电极不仅免去了导电剂和粘结剂的使用,而且将硫载体与集流体巧妙地集成为一体,使电极的整体含硫量达到38.7wt.%,相比于普通锂硫电池的硫正极提高20%以上。另外,SNPT-S电极内部的金属钛叁维结构提供了稳定的电子传输网络,而同时表面的TiNx层又对多硫化物起到了有效的吸附作用。在0.2C的电流密度下,SNPT-S电极的初始放电容量达到1,346mAh g-1,循环100次后,SNPT-S电极的电容量保持为1,111mA hg-1,相对于初始电容量的保持率达到82.5%,库伦效率超过99.5%,表现出非常优异的电化学循环性能。(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01)
李瑞鑫[3](2019)在《应变对二维过渡金属氮化物结构和磁性的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两年,实验相继制备出了具有强磁各向异性的内禀铁磁性单层CrI_3,VSe_2和Fe_3GeTe_2以及内禀铁磁性二维材料Cr_2Ge_2Te_6等。理论上,单层1H-MoN_2被报道是内禀铁磁性金属,有近420 K的居里温度,并在实验上能被剥离出单层结构。更为重要的是,研究发现在拉伸应变作用下,单层1H-MoN_2中上下N层的原子由非成键态变为成键态,导致在拉伸应变作用下单层1H-MoN_2发生了结构相变。对应于结构相变,单层1H-MoN_2的磁矩由N原子提供变为Mo提供,并且发生了从铁磁态到反铁磁态的磁性相变。本文选取了单层1H-NdN_2和1H-TcN_2作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单层在1H-NdN_2和1H-TcN_2应变下的结构,电学和磁学性质。得到了如下结论:1.单层1H-TcN_2是内禀的铁磁性金属,磁矩主要来源N原子p轨道的贡献。其中上下N原子层的N原子没有成N-N键。在拉伸应变下,当晶格常数a从3.16?变为3.17?时,单层1H-TcN_2发生结构相变,上下N原子层的N原子由不成N-N键变为成N-N键。对应地,两个N原子层间的垂直距离突然减小了25%。同时,单层1H-TcN_2由内禀的铁磁性金属变为非磁性金属。2.单层1H-NbN_2是内禀的铁磁性金属,磁矩主要来源Nb原子d轨道的贡献。其中上下N原子层的N原子成N-N键。在压缩应变下,当晶格常数a从3.19?变为3.18?时,单层1H-NbN_2发生结构相变,上下N原子层的N原子由成N-N键变为不成N-N键。对应地,两个N原子层间的垂直距离突然增加。同时,单层1H-NbN_2的磁矩由Nb原子d轨道的贡献变为由N原子p轨道的贡献。单层1H-NbN_2一直是内禀的铁磁性金属。(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晓苇,赵开封,刘森,周盛楠,张雪[4](2019)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过渡金属氮化物对电极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电极作为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s,DSSCs)的核心部分之一,其材料的价格、性能和制备方法直接影响DSSCs的发展和应用.DSSCs常用Pt对电极价格昂贵,因此寻找低成本高性能的催化材料代替Pt对电极是降低DSSCs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过渡金属氮化物的电子结构与Pt相似,具有高的催化活性和耐腐蚀性,价格低廉,使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综述了利用载体与过渡金属氮化物的协同作用或将过渡金属氮化物制备成独特的纳米结构(纳米管和高度有序的阵列等)来解决过渡金属氮化物易团聚和大规模的物质运输受限制等问题.最后提出,开发双组元或多组元过渡金属氮化物和柔性过渡金属氮化物对电极可以作为未来发展方向.(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邢万东,孟凡研,于荣[5](2018)在《过渡金属氮化物与碳化物的结构稳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辨电子显微学与第一性原理计算都在原子与电子层次讨论材料的微观结构及其稳定性,以及结构与性能关系。作者结合近年来在过渡金属碳氮化物方面的工作,讨论了晶体弹性、结构相变、金属-绝缘体转变、费米能级调控、以及点缺陷与组态熵对结构稳定性与晶体性能的影响,阐述了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稳定化规则。对理解材料的微观结构与材料设计有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电子显微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张彩霞[6](2018)在《铂/金属氮化物—氮掺杂石墨烯二维多层结构催化剂的构筑及醇电催化氧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经济快速发展而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环保能源将为人类提供发展的动力,为人类创造更好的生活。环保能源就是在更好的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低温燃料电池,尤其是直接醇类燃料电池(DAFC),因其较高的能量转换效率、较低的污染排放物、便携等特点被大家公认为一种新型能源的利用方式。但直接甲醇燃料电池中阳极催化剂的昂贵,不稳定和易中毒严重阻碍其市场化进程,不同于改变Pt基催化剂或改性碳载体的传统研究,本论文以过渡金属氮化物M-N(M=Ti,Nb,Ta)和氮掺杂石墨烯的复合物为载体,利用金属氮化物和氮掺杂石墨烯的高Pt利用率、高稳定性和催化活性、实现Pt基催化剂的醇类电催化氧化过程中的低Pt、长效、抗中毒“叁效合一”。具体内容如下:1.我们主要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Pt/TiN@N石墨烯复合结构,系统研究了石墨烯层厚度对该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样品的晶形、形貌等进行了测试,并通过电化学测试技术(循环伏安法、交流阻抗法等)对该催化剂在酸性条件下测试,结果显示该催化剂乙二醇具有较高的电催化活性,这可能是由于Pt/TiN@N石墨烯复合载体对乙二醇具有选择性催化增强效应。2.同样采用高温固相法合成Nb_4N_5/N掺杂石墨烯多层二维复合载体,再利用室温还原法负载Pt,通过控制碳源的量调控载体中石墨烯的厚度。采用XRD,SEM,TEM,X-射线光电子谱(XPS),元素分析等多种手段对其进行表征,最后通过对比该催化剂对甲醇、乙醇、乙二醇的电化学催化性能,发现石墨烯含量较高的Pt/Nb_4N_5/N掺杂石墨烯催化剂表现出更好的电催化活性,同时发现其对乙醇的催化活性高达商业Pt/C的2倍以上。3.为了探究过渡金属氮化物的电催化活性,我们同样利用高温固相法合成Pt/TaON/N掺杂石墨烯复合二维多层催化剂,采用丁醇作为溶剂,提高了催化剂中石墨烯碳材料的含量,并研究了石墨烯层厚度对催化剂电催化性能的影响,通过对催化剂的结构和表面化学分析、以及电化学等测试,发现石墨烯化程度较高的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抗一氧化碳中毒能力,以及在多种醇的电催化氧化性能上都表现出优于商用Pt/C的高活性。(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10-15)
黄秋婵[7](2018)在《碳纳米管负载铂-金属氮化物催化剂结构及氧还原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燃料电池的工作效率主要由电极上的催化剂决定。目前,商业化的Pt/C催化剂存在载体碳与金属活性组分铂结合不牢固的缺点,在燃料电池长期运行过程中,炭黑容易被腐蚀,导致Pt催化剂的团聚或脱落,致使催化剂的使用寿命下降的缺点。因此,开发具有高活性、高稳定性和耐腐蚀性的新型催化剂并研究其催化机理很有必要。本论文针对目前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成本高、稳定性差的缺点,着重从合成方法、助催化剂的添加、载体选择叁方面对铂基催化剂进行研究,探讨了催化剂组成与催化剂性能的关系。具体内容如下:1.本论文以CoCl_2?6H_2O、TiCl_4为原料,碳纳米管(CNT)为载体,经溶胶凝胶法制备CNT负载钴、钛金属氧化物前驱体;经NH3气氛中高温还原法成功制备Co-Ti-N/CNT的催化剂。研究表明,通过溶胶凝胶法并氨气还原的方法成功制备了系列不同钴、钛配比和碳纳米管载体加入量的Co-Ti-N/CNT催化剂。其活性成分为钴金属氮化物Co-N,同时,反应还生成了Ti-N,作为助催化剂,负载在碳纳米管上。合成催化剂过程中碳纳米管可以与氮结合,生成C-N结构。其系列催化剂的氧还原峰电位在0.4 V(vs.RHE)左右,起始点位约为0.7 V(vs.RHE)。其中,酸泡前后n Co:n Ti=1:10样品活性变化不大,氧还原起始峰电位维持在0.73 V左右,催化剂活性较好。Co-Ti-N/CNT催化剂催化氧还原的过程主要是由二电子反应路径控制。2.采用NaBH_4还原法,以CoCl_2?6H_2O、H_2PtCl_6?6H_2O为原料制备的Pt-Co负载在溶胶凝胶法制备好的Ti N-CNT载体上。催化剂Pt-Co/Ti N-CNT具有很好的氧还原活性。XRD结果显示铂钴以合金形式负载在Ti N-CNT上。从SEM图中可以看到催化剂表面结构比较均匀。制备的不同铂钴原子比,载量为20 wt%催化剂根据起始峰电位的高低,活性大小可以排序为:Pt1Co3/Ti N-CNT>Pt3Co1/Ti N-CNT>Pt/Ti N-CNT>Pt1Co1/Ti N-CNT。该系列催化剂的氧还原反应主要是一个四电子的反应过程。与40 wt%商业Pt/C相比,制备的催化剂在使用了较少量的Pt同时,拥有了较高的活性。3.采用溶胶凝胶法,以H_2PtCl_6?6H_2O、CoCl_2?6H_2O和TiCl_4为原料,加入CNT,柠檬酸作为络合剂,热处理后随后氨解的方法首次被运用到Ti N-CNT载Pt-Co合金催化剂的制备上。从SEM和TEM谱图中看出,Pt-Co N/Ti N-CNT样品中CNT表面有均匀的颗粒产生。结合XRD、TEM和XPS分析,该均匀微小颗粒为为Pt、Co N和Ti N的纳米颗粒。其中,Pt0.3Co N/Ti N-CNT催化剂的氧还原起始电位在0.812 V(vs.RHE),40 wt%商业Pt/C的氧还原起始电位为0.789 V,而Pt0.3Co N/Ti N-CNT中Pt的载量仅为22.5 wt%。通过K-L曲线,计算各样品电子转移数,Pt-Co N/Ti N-CNT的催化剂电子转移数较接近4,催化剂表面发生的氧还原反应是一个四电子的反应路径,氧气直接被还原成H_2O。Tafel曲线分析结果表明,在低电流密度区,Pt-Co N/Ti N-CNT接近纯铂催化剂的理论值-60 m V?dec-1。同时,耐酸、耐甲醇稳定性测试表明Pt0.3Co N/Ti N-CNT和Pt0.5Co N/Ti N-CNT样品的耐甲醇性优于商业Pt/C,助催化剂Co N和Ti N对提高甲醇耐受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期刊2018-06-01)
马勤,完彦少君,朱雪斌,火照燕,韩莉[8](2018)在《溶胶-凝胶法制备叁元金属氮化物薄膜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元金属氮化物薄膜是一类在电子、铁磁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新材料,主要有立方金属(反)钙钛矿和立方η碳化物(η-carbide)两种结构类型,由于其卓越的性能如高硬度、超导性、催化性以及各种不同的磁学性能而引起人们广泛的研究。本文主要介绍了叁元氮化物结构特性以及溶胶-凝胶法(Sol-gel)在这些氮化物制备方面的应用,阐述并分析了溶胶-凝胶法的优缺点;简述了溶胶-凝胶法制备其他叁元金属氮化物薄膜(如铁磁薄膜)的应用;最后指出了溶胶-凝胶法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来源于《材料导报》期刊2018年S1期)
于慧敏[9](2018)在《盐模板法制备二维过渡金属氮化物及其电化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传统化石能源不断被消耗以及随之而来的环境恶化问题,人们迫切开发新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氢能具有质量能量密度高并且零排放等特点备受关注。电催化水分解是制备氢能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高昂的催化成本限制了其大规模生产,因而发展更加有效的非贵金属基催化剂成为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此外,超级电容器作为一种能源存储系统,能够持续供能而不受外界条件影响,然而其能量密度有限,因此在保证高功率密度的前提下,开发更多性能优异的电极材料提高能量密度是能源存储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本文围绕二维过渡金属氮化物的制备及其在电催化析氢以及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盐模板法,以水溶性NaCl,KCl作为模板,过渡金属氧化物作为前驱物制备多种二维过渡金属氮化物,如2D MoN,2D V_2N,和2D W_2N纳米片材料。该方法具有普适性,适用于非层状结构的二维形貌的合成。并在此基础上对该方法进行改进,直接利用盐模板与过渡金属氮化物的晶格匹配,首次合成二维富氮W_2N_3材料。晶格匹配能够有效克服钨氮成键的较大能垒,同时实现二维形貌的可控生长。(2)研究二维MoN纳米片的电化学性能,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得出二维MoN是金属相材料,且由实验制备的二维MoN单片器件所表现出的电导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同样得出二维MoN的金属相特性,因此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均表明二维MoN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将其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探究其储能特性。结果显示二维MoN在超高倍率下具有良好储能特性,在1 M H_2SO_4电解液中其最大体积电容高达928 F cm~(-3),当扫速达到20 V s~(-1)时,其体积电容仍然可维持在200 F cm~(-3)。(3)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制备出不同氮缺陷含量的二维W_2N_3材料,从而调控其表面电子结构。本文对二维W_2N_3表面氮缺陷进行详细表征,并将不同缺陷含量的二维W_2N_3纳米片作为催化剂应用于电催化析氢。发现氮缺陷含量为6.7%时,二维W_2N_3材料电催化析氢性能最佳(起峰电位为-30.9 mV,在电流密度为10 mA cm~(-2)时的过电位为-98.2 mV)。进一步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不同氮缺陷含量二维W_2N_3材料的氢吸附能,探究其催化机理,发现氮缺陷含量在7.5%时电催化性能最佳,该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基本相符。(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廖亚祺[10](2018)在《金属氮化物、硫化物对锂硫电池中间产物的调控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锂硫电池因为高比能(2500 Wh kg~(-1))而备受关注。同时硫元素在地球上储量丰富,成本廉价,无毒无害,这些优点使得锂硫电池逐渐向占据市场的锂离子电池发出挑战。但是,锂硫电池的实用化进程还饱受着许多制约,其中正极方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1)充电态的S和放电态的Li_2S都属于绝缘体,电子传输阻抗过大;(2)充电态S和放电态Li_2S密度不同,放电过程中会产生超过80%的体积膨胀;(3)硫电极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多种不同长度的链状多硫离子,这些中间产物会溶于电解液从而在正负极之间来回穿梭,使库伦效率降低。针对以上正极问题,本文通过设计复合正极结构来实现对中间产物溶解扩散行为的调控,改善电池性能。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实验结果如下:(1)通过静电纺丝设计合成了一种树根状TiN/C复合材料作为集流体制得自支撑锂硫电池正极。在这个体系中,树根状结构的多腔室网络结构极大的促进了多硫离子和电子的高效传输,TiN对多硫离子可以发生有效的化学吸附,同时有效促进硫化锂成核。实验结果表明,硫的面负载量在4 mg cm~(-2)的条件下,可逆的放电比容量平均衰减率仅为0.1%。即使面负载量增大到6 mg cm~(-2)和8 mg cm~(-2)时,电池依然表现出稳定的循环。当电池的面载量达到一个超高值(10.5 mg cm~(-2))时,在0.2C的电流密度下,100圈次充放电过程中的可逆放电面容量能达到790 mAh g~(-1),按面容量计算为8.4 mAh cm~(-2),是现在锂离子电池面容量(4 mAh cm~(-2))的两倍之多。(2)设计合成了一种核壳结构的C@MoS_2中空纳米球用作硫载体。在电极过程中,中空碳球可以作为S/Li_2S氧化还原反应的微区,碳球内部原位生长形成的MoS_2纳米片对多硫离子的吸附作用可以限制其向负极的扩散。在本体系中MoS_2在吸附多硫离子的同时还可以有效传导电子,促进多硫离子进一步转化从而提高电池倍率性能:在2C的电流密度下,比容量依然有706 mAh g~(-1);500圈内的平均衰减率只有0.1%。(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8-05-01)
双金属氮化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便携电子设备、交通运输以及固定储能电网等对可充电电池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过去二十年中被广泛应用的锂离子电池已无法完全满足需求。因此,设计并开发一种高能量密度、低成本的新型二次电池体系成为现阶段相关研究人员的共同目标。作为现阶段最有潜力的二次电池之一,锂硫(Li-S)电池有着非常高的理论比容量(1,675mAh g-1)和能量密度(2,500W h kg-1),有希望成为将来的主流储能电池体系。不仅如此,锂硫电池还有着低成本、低毒性以及环境友好等优点。本文主要研究了过渡金属氮化物在锂硫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应用,设计并制备了高导电性、高载硫量以及结构稳定的锂硫电池正极复合材料。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氧化锌硬模板法,使用纳米ZnO颗粒在层状V205中造孔,通过NH3还原后得到一种多孔层状氮化钒(PLVN)材料。该材料有着优异的电子和离子传导性能(室温下电导率为1.17× 106Sm-1),高的比表面积(27.8m2g-1)和含硫量(≈70%),并且对多硫化物有着强吸附能力。在0.2C的电流密度下,PLVN-S电极的初始放电容量达到1,314mA h g-1,循环100次后,放电容量保持为903mA h g-1,相对于初始电容量的保持率达68.7%,表现出高的比容量以及优异的循环性能。2、基于一种自支撑的超薄多孔钛板,通过表面氮化在材料表面包覆一层金属氮化物(TiNx),再通过化学液相沉积法在其表面均匀负载上纳米硫颗粒,最终获得SNPT-S复合材料。SNPT-S电极不仅免去了导电剂和粘结剂的使用,而且将硫载体与集流体巧妙地集成为一体,使电极的整体含硫量达到38.7wt.%,相比于普通锂硫电池的硫正极提高20%以上。另外,SNPT-S电极内部的金属钛叁维结构提供了稳定的电子传输网络,而同时表面的TiNx层又对多硫化物起到了有效的吸附作用。在0.2C的电流密度下,SNPT-S电极的初始放电容量达到1,346mAh g-1,循环100次后,SNPT-S电极的电容量保持为1,111mA hg-1,相对于初始电容量的保持率达到82.5%,库伦效率超过99.5%,表现出非常优异的电化学循环性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双金属氮化物论文参考文献
[1].贾珺然.过渡金属氮化物的制备及其在电解水领域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9
[2].赵浩.过渡金属氮化物在锂硫电池正极材料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9
[3].李瑞鑫.应变对二维过渡金属氮化物结构和磁性的调控[D].吉林大学.2019
[4].李晓苇,赵开封,刘森,周盛楠,张雪.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过渡金属氮化物对电极研究进展[J].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邢万东,孟凡研,于荣.过渡金属氮化物与碳化物的结构稳定性[J].电子显微学报.2018
[6].张彩霞.铂/金属氮化物—氮掺杂石墨烯二维多层结构催化剂的构筑及醇电催化氧化性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8
[7].黄秋婵.碳纳米管负载铂-金属氮化物催化剂结构及氧还原性能研究[D].广州大学.2018
[8].马勤,完彦少君,朱雪斌,火照燕,韩莉.溶胶-凝胶法制备叁元金属氮化物薄膜及其最新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8
[9].于慧敏.盐模板法制备二维过渡金属氮化物及其电化学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8
[10].廖亚祺.金属氮化物、硫化物对锂硫电池中间产物的调控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