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圣坛走向衰微——从中国文学和思想文本看父权的演变

从圣坛走向衰微——从中国文学和思想文本看父权的演变

王丹[1]2004年在《从圣坛走向衰微》文中认为本文讨论的是中国父权从兴起到衰微的演变过程。共叁章。 第一章主要以神话、传说等古代文学文本为例,论证了父亲的发现。 血缘意义上的父亲身份的确认一方面出于人们对生命起源的探求,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则在于父亲(男人)为同母亲(女人)争夺生育权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直观性的女性生育之上,图腾感生神话的产生可看作是初民在追溯生命本源上所做出的最早努力。作为可能的父亲,图腾此时的父亲身份是暧昧不明的。及至父亲与母亲争夺生育权斗争的胜利,父亲的身份才慢慢得以确认。 第二章主要从中国古代的思想文本出发论述了父权的兴起。 父权的兴起与父亲的发现几乎是同步进行的。父亲身份的确认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变的结果,为经营以父亲血统为中心的父系社会,父亲们从社会文化、伦理规范以及政治制度等各方面开始了他们书写父系文明的征程,父权随之兴起。与君权的结合使父权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始终处于强势地位,直至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的覆灭。父权由此从圣坛走上了衰微之路。 第叁章主要以中国五四时期的启蒙文学为范例论述了父权的衰微。 在中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将启蒙国民性的重点放在了批判传统儒家思想上,家族制度和家族伦理作为儒家思想的重中之重不可避免地成为启蒙思想家们的矛头所向,而家族制度和家族伦理正是封建父权得以安身立命的栖身之处。作为启蒙理论的文本呼应,五四文学中大量出现的以儿女争取婚恋自由为题材的作品用文学的形式、艺术的笔调对父权进行了颠覆与反叛。

曹娴[2]2007年在《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父子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父子关系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最重要和最典型的伦理关系之一,在小说这一片广阔的天地中,“父”和“子”从来就不缺乏崭露头角的舞台。本文以新时期以来(1978—2006年)小说中的父子书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剖析父和子的形象模式,挖掘他们在文化、历史、民族层面的理性意义,考察和解读父子书写的伦理和叙事意义。全文除结语外,共分四章。第一章:绪论。梳理了整个二十世纪以来小说中的父子书写状况,将其作为一个研究背景和参考系,对新时期以来的“父子小说”研究概况进行总结归纳。第二章:父子书写中的父、子形象模式。这一章主要是立足于显性层面的形象剖析。“父亲”对于子辈来说,是温情的血缘至亲,是家族中的权威和秩序,也是权力欲望的发泄者,还是所有苦难和责任的首要承担者;而年轻的“儿子”在父辈的荫蔽下,他们或承继或超越,或服从或反抗,不管是想传承还是想挣脱,他们作为崭新的个体和力量,往往是自由和欲望的不懈追求者。第叁章:父子书写的价值诉求。我们这个时代总有一些大写的“父亲”形象,他们是时代改革浪尖上的“开拓之父”,是浴血革命战斗的“红色之父”,是一直矗立在广袤土地上的“农民之父”。这些“大写的父亲”实质上是创作者内心振兴民族、强大祖国、关怀民生等价值诉求的代言人,这一类父子书写也就成为一种民族/国家寓言的宏大叙事。同时,在备受现代性冲击的中国社会,代表传统的“父亲”和代表“现代”的儿子有着价值观和伦理观等多方面的严重分歧和冲突。价值观冲突主要集中在消费价值观和道德价值观两点;伦理观冲突则表现为代际关系的紧张,现代代际伦理对于传统父子伦理来说无疑是一种更切合时代发展的修正和补充。第四章:父子书写的叙事探索。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论者尝试从叙述视角、叙事伦理、背景形态和叙事模式这四个具体的方面,对父子这一伦理关系进行叙事学角度的解读和意义探索。

参考文献:

[1]. 从圣坛走向衰微[D]. 王丹.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2]. 新时期以来小说中的父子书写研究[D]. 曹娴. 湖南大学. 2007

标签:;  ;  ;  ;  ;  ;  

从圣坛走向衰微——从中国文学和思想文本看父权的演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