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格氏拷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格氏栲,米槠种群,直径结构规律
格氏拷自然保护区论文文献综述
刘森勋[1](2008)在《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种群直径结构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福建叁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的米槠林种群直径分布进行调查研究,应用5种概率分布规律对米槠、木荷、杉木、石栎4个主要树木种群的直径结构进行拟合,比较不同类型的拟合效果,分析其直径分布结构特征,预测各径阶株数,为该区域米槠林经营管理和森林调查等提供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林业勘察设计》期刊2008年02期)
刘森勋[2](2007)在《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种群数量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应用数量统计学方法对福建叁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群落优势种群生态学特性进行了分析讨论,包括米槠种群直径结构特征、种群分布格局、种群生命过程分析、种群增长动态、主要种群竞争规律、群落结构以及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等研究。研究结果具体如下:(1)应用5种概率分布律对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天然林的米槠、木荷、杉木、石栎4个主要树木种群的直径结构进行拟合,比较不同类型的拟合效果,探索各种群直径分布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威布尔分布对4个林木种群直径分布拟合效果最好,经X2检验(α=0.05)全部符合;β分布对各群落米槠直径分布拟合效果均理想;正态分布除群落2的米槠直径分布和木荷直径分布外,其它直径分布拟合效果均较好;r分布对米槠群落类型3、5以及木荷、石栎的直径分布拟合不理想,对数正态分布对米槠群落类型3、木荷、杉木的直径分布拟合不理想。不同群落类型的米槠种群直径分布均符合威布尔分布和β分布函数,偏度大部分为正偏,峰度均为负,表明优势米槠种群直径分布范围较大,中小径材占多数,同时米槠种群直径的β分布参数与林分平均胸径等特征因子存在显著关系,其研究成果对米槠林的合理经营及森林调查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种群生命表,绘制死亡密度函数曲线、危险率函数曲线及生存曲线,分析种群动态趋势。结果表明,米槠种群有1个死亡高峰,出现在第Ⅰ龄级;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引入生命表中的几个函数能较好地说明种群的结构和动态变化。(3)应用聚集度指标、lwao方程和Taylor幂法则模型等测定方法研究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米槠种群在幼树阶段和成树阶段的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4)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定量地分析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天然林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结果表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林种内竞争强度随着胸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种内与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米槠>木荷>石栎>杉木>南酸枣>甜槠>格氏栲>绒楠>香桂>山矾>山杜英>椤木石楠。竞争木对对象木的竞争强度与对象木的胸径大小服从幂函数关系,竞争强度和对象木个体的大小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并模拟和预测木荷种内和种间的竞争强度。对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林种内与种间竞争关系的数量研究,不仅拓展了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天然林物种竞争规律的探索,而且为保护区内米槠林的经营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依据。(5)以胸高断面积代替种群生物量,采用刘金福等提出的Logistic改进模型对米槠种群的增长动态进行研究,运用改进单纯形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拟合结果表明米槠种群的最大增长速度出现在第6龄级,即胸径为26cm-32cm时期。(6)以群落组成类型资源轴上取样地段为一维资源状态,以重要值为生态位计测的资源状态指标,对米槠群落中各树种进行了生态位的计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米槠具有较大的是生态位宽度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各优势树种,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环境适应的相似性和生态位重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从而为米槠林的保与动态预测等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7-10-01)
王兆杰[3](2007)在《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评价及区划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格氏栲是我国中亚热带南缘特有珍贵濒危植物,自然分布狭窄,象福建叁明格氏栲保护区上千hm~2几乎纯林状态的格氏栲林实属国内外罕见,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目前格氏栲种群的数量急剧减少,揭示格氏栲种群受危机制,已成为保护格氏栲的当务之急。本文试图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重点解决旅游开发与格氏栲保护之间的矛盾,从而为探讨格氏栲种群受危机制问题、保护和扩大格氏栲种质资源及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这无疑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内容如下:(1)运用定性和定量(特征值法)法对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得出:各级旅游资源搭配比较合理,生态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二级旅游资源上,四级旅游所占比例最少,应在加强改善叁、四级旅游的基础上,提高一级旅游资源的数量。(2)基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林业基本图(1∶10000),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支持下,从景观总体特征、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斑块数等角度对景观格局和破碎化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其它硬阔林、松林地和格氏栲保存的较为完整,旱地的破碎化程度最高;从总体来说,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景观破碎化程度较小,景观具有较好的完整性.(3)利用马尔科夫模型,预测了在保持当前人为干扰不变的情况下1997年后的景观变化趋势:①格氏栲林、其它硬阔林、人工林、道路和农田的面积减少;②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旱地和水库的面积增加;③经济林的面积先增加后减少。(4)利用GIS技术和分形理论对保护区各个景观要素进行分析,并讨论了分形及结构特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森林景观分布趋于复杂化;2)格氏栲林分维数增加;3)74林班最稳定,表明受到的干扰最小;4)整体上看,保护区破碎化程度加剧。(5)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探讨了格氏栲自然保护区主要植被类型在地形因子各梯度级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格氏栲林主要分布在200m-400m之间的阳坡和半阳坡,以斜坡为主;马尾松林大都分布在300m-500m之间的半阳坡和阳坡上,以斜坡为主:杉木林主要分布在200m-300m之间的斜坡和陡坡上;毛竹林在各海拔高度上均有分布,主要位于200m-300m之间的阳坡和半阳坡,以斜坡为主;经济林主要分布在200m-300m之间的缓坡上,坡向上没有明显的规律;人工林与经济林的情况相类似;其它硬阔林大部分分布在200m-500m之间的斜坡上,坡向上也无明显规律。(6)在GIS支持下,基于景观格局分析,采用多因子加权迭加法对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适宜度进行了评价。按适宜度的高低将研究区划分为5类:最适宜、中等适宜、一般适宜、勉强适宜和不适宜,分别占研究区的1.61%、6.97%、27.36%、41.96%和22.1%。(7)基于景观生态安全、自然保护区设计、最小累积阻力模型等理论,提出利用最小费用距离模型进行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安全格局划分的方法。(8)使用游道测算法以中青年旅客的游览速度和观景时间为标准,计算出保护区的风景环境日容量为3692人次,年容量为771997人次;旅客日容量为1356人,年容量为283539人;采用边际满意度函数得出的最佳心理容量为1632人次。(9)综合旅游容量、格局、过程及适宜性评价的主要结论提出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区划方案,从资源和游客两方面提出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管理建议。(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期刊2007-04-01)
王兆杰,刘金福,洪伟,阮训清,李英豪[4](2007)在《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分析及破碎化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林业基本图(1∶10 000),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view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支持下,从景观总体特征、斑块面积、斑块周长、斑块数等角度对景观格局和破碎化程度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其它硬阔林、马尾松林和格氏栲保存的较为完整,旱地的破碎化程度最高;从总体来说,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景观破碎化程度较小,景观具有较好的完整性。(本文来源于《福建林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1期)
宋育红,张君诚,刘希华[5](2006)在《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数量分类》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群落22个样地的调查,以群落样地中乔木层树种的重要值为指标,采用纸条排队法、群落相似系数分类法、最近邻体法和组平均法对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进行数量分类。结果表明:4种分类结果基本相似,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样地可分为格氏栲群系、米槠群系、甜槠群系、刨花楠群系、沉水樟群系、观光木群系和闽楠群系等7个群系,并论述了各群系的群落学特征,各群系基本处于稳定的顶极阶段。(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06年05期)
宋育红,阮训清,李家和[6](2005)在《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米槠群落是叁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第二大群落类型。在6个样地,总面积为3000 m2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该保护区米槠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分布区类型和不同样地、不同层次的物种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米槠群落有维管植物44科74属106种;属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成分占优势,温带成分占有一定比例。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的各项物种多样性指标在群落各样地间均有一定的差异;在群落垂直结构中灌木层的多样性指数最大,乔木层次之,草本层最小。(本文来源于《叁明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宋育红,张新文,周斌[7](2005)在《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1 000 m2样地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叁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种类组成、乔木种群的重要值、群落外貌、物种多样性、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特征。该群落计有维管植物223种,隶属于80个科159 属,其中单种属占总属数的80.5%,包括藤本在内的高位芽植物占总种数的85.2%。重要值高的乔木种群是格氏栲、木荷、米槠、马尾松、刮槠和山黄皮。主要乔木种群均服从聚集分布。群落垂直结构复杂,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生活型谱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介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05年03期)
宋育红,邱瑾,阮训清,李家和[8](2005)在《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植物组成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11 000m2样地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分析了福建叁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分布区类型和物种多样性特点。结果显示,群落共计有维管植物223种,隶属于80个科159属,其中单种属占总属数的80.5%;地理成分复杂,具有中国15个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中的12个,且以热带亚热带成分为主,其中泛热带分布属的比例最高,其次为热带亚洲分布属,温带成分占有一定比例;群落不同层次多样性指数由大到小的变化规律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植物分布区类型与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分析表明,该群落是介于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本文来源于《亚热带植物科学》期刊2005年03期)
宋育红,阮训清,李家和,邱瑾[9](2005)在《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类型及其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对22个样地,共计11000m 2面积的群落调查,以群落样地中乔木层树种的重要值为指标,探讨了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组成类型及其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常绿阔叶林可分为格氏栲林、米槠林、甜槠林、刨花楠林、沉水樟和苦槠林、观光木林、闽楠林等7个类型,不同类型的植物组成成分和物种多样性变化较大;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本文来源于《叁明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宋育红[10](2005)在《福建叁明格氏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格氏栲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叁明市西南部,地处中亚热带南部,地理座标26°07′~26°10′N,117°24′~117°27′E,面积为1125.6 hm~2。保护区内分布着我国占地面积最大、纯度最高的格氏栲天然林,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一个罕见的群落类型,其物种价值、生态价值和科研价值极高,引起了中外科学家的极大关注。本文采用典型取样法,设置了22个25m×20m的样地,对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进行植物区系分析、群落数量分类、种间联结及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 1.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中有维管植物223种,分属于80科159属,其中蕨类植物12科14属18种:裸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物65科142属202种。 2.植物区系特征: (1) 植物区系复杂,具有明显的过渡性质。除世界分布的6个属外,属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性属占优势,热带性属99个,占总属数的71.2%,且以泛热带和热带亚洲分布性属为主;温带性属38个,占总属数的27.3%:中国特有属2个,占总属数的1.44%。 (2) 植物区系起源古老,保留有大量第四纪冰期前区系成分。 (3) 珍稀濒危植物丰富。 3.以群落样地中乔木层树种的重要值为指标,采用纸条排队法、群落相似系数分类法、最近邻体法和组平均法对群落样地进行数量分类。四种分类法的结果表明,所调查的22个常绿阔叶林群落样地分为7个群系。7个群系是: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群系、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群系、甜槠(Castanopsis eyrei)群系、刨花楠(Machilus pauhoi)群系、沉水樟和苦槠(Cinnamomum micranthum,Castanopsis sclerophylla)群系、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群系和闽楠(Phoebe bournei)群系。 群落中的各个群系基本处于稳定阶段,仅有少数样地受到人为的干扰,一些阳生性(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期刊2005-04-01)
格氏拷自然保护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应用数量统计学方法对福建叁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群落优势种群生态学特性进行了分析讨论,包括米槠种群直径结构特征、种群分布格局、种群生命过程分析、种群增长动态、主要种群竞争规律、群落结构以及群落主要种群生态位特征等研究。研究结果具体如下:(1)应用5种概率分布律对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天然林的米槠、木荷、杉木、石栎4个主要树木种群的直径结构进行拟合,比较不同类型的拟合效果,探索各种群直径分布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威布尔分布对4个林木种群直径分布拟合效果最好,经X2检验(α=0.05)全部符合;β分布对各群落米槠直径分布拟合效果均理想;正态分布除群落2的米槠直径分布和木荷直径分布外,其它直径分布拟合效果均较好;r分布对米槠群落类型3、5以及木荷、石栎的直径分布拟合不理想,对数正态分布对米槠群落类型3、木荷、杉木的直径分布拟合不理想。不同群落类型的米槠种群直径分布均符合威布尔分布和β分布函数,偏度大部分为正偏,峰度均为负,表明优势米槠种群直径分布范围较大,中小径材占多数,同时米槠种群直径的β分布参数与林分平均胸径等特征因子存在显著关系,其研究成果对米槠林的合理经营及森林调查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以种群生命表及生存分析理论为基础,编制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种群生命表,绘制死亡密度函数曲线、危险率函数曲线及生存曲线,分析种群动态趋势。结果表明,米槠种群有1个死亡高峰,出现在第Ⅰ龄级;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Ⅲ型;引入生命表中的几个函数能较好地说明种群的结构和动态变化。(3)应用聚集度指标、lwao方程和Taylor幂法则模型等测定方法研究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米槠种群在幼树阶段和成树阶段的空间分布呈聚集分布。(4)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定量地分析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天然林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结果表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林种内竞争强度随着胸径的增大而逐渐减少;种内与种间竞争强度的顺序为:米槠>木荷>石栎>杉木>南酸枣>甜槠>格氏栲>绒楠>香桂>山矾>山杜英>椤木石楠。竞争木对对象木的竞争强度与对象木的胸径大小服从幂函数关系,竞争强度和对象木个体的大小呈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并模拟和预测木荷种内和种间的竞争强度。对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林种内与种间竞争关系的数量研究,不仅拓展了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天然林物种竞争规律的探索,而且为保护区内米槠林的经营管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重要的依据。(5)以胸高断面积代替种群生物量,采用刘金福等提出的Logistic改进模型对米槠种群的增长动态进行研究,运用改进单纯形对模型参数进行优化,拟合结果表明米槠种群的最大增长速度出现在第6龄级,即胸径为26cm-32cm时期。(6)以群落组成类型资源轴上取样地段为一维资源状态,以重要值为生态位计测的资源状态指标,对米槠群落中各树种进行了生态位的计测和分析。结果表明,米槠具有较大的是生态位宽度值,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各优势树种,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对环境适应的相似性和生态位重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规律,从而为米槠林的保与动态预测等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格氏拷自然保护区论文参考文献
[1].刘森勋.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种群直径结构规律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08
[2].刘森勋.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种群数量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
[3].王兆杰.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景观评价及区划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7
[4].王兆杰,刘金福,洪伟,阮训清,李英豪.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分析及破碎化评价[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7
[5].宋育红,张君诚,刘希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的数量分类[J].生态科学.2006
[6].宋育红,阮训清,李家和.格氏栲自然保护区米槠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J].叁明学院学报.2005
[7].宋育红,张新文,周斌.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J].生态科学.2005
[8].宋育红,邱瑾,阮训清,李家和.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植物组成特征分析[J].亚热带植物科学.2005
[9].宋育红,阮训清,李家和,邱瑾.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类型及其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J].叁明学院学报.2005
[10].宋育红.福建叁明格氏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群落特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