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软土隧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意法,预加固,挤出位移,拱顶下沉
软土隧道论文文献综述
刘宁,秦鲜卓,辛海生[1](2019)在《饱和软土隧道不同开挖方式下的预加固施工效果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新意法理论,结合东垣隧道的工程背景,在管棚超前支护的台阶法开挖与掌子面锚杆预加固的全断面开挖工况下,采用有限差分程序模拟。通过对比挤出变形、拱顶下沉的情况,对不同工况预加固效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台阶长度的增长,上断面挤出位移量及拱顶下沉量都相应减小;(2)管棚的施作,对于隧道掌子面挤出位移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可以明显减小开挖面附近的拱顶下沉;(3)针对东垣隧道,要使掌子面整体挤出位移量和拱顶下沉量变化速率小,需要将台阶长度控制在4~8m;(4)在控制拱顶下沉方面,施作管棚的台阶法(6m台阶)开挖相较掌子面玻璃纤维锚杆预加固的全断面开挖具有相当的优势。(本文来源于《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期刊2019年07期)
曹淑学[2](2019)在《软土隧道盾构近距离下穿U形公路的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盾构隧道施工经常会穿越各种既有建筑物,因此,保证既有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及隧道施工的安全是盾构隧道施工的重中之重。以宁波地铁双线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钢筋混凝土U形公路为例,对盾构掘进过程进行了叁维数值模拟计算,以综合判断盾构所引起的软土地层变形规律和对上部U形公路的影响,从而给出施工合理化建议,可为类似的盾构穿越工程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建筑施工》期刊2019年06期)
潘雨[3](2019)在《考虑流变特性的软土隧道开挖土体变形及邻近桩基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化的深入推进,城市地铁建设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但与之相应的地铁隧道建设过程所面临的问题也更加突出。在软黏土广泛分布的地区,地铁隧道的建设不可避免地需要穿越软黏土层,而软黏土的显着特点之一就是长期沉降较大。当土体沉降较大或发生不均匀沉降时,有可能对地铁隧道及附近建筑物产生不良影响。针对地铁穿越软黏土层时周围土体长期变形以及变形引起的桩基响应的相关问题,本文基于土体弹黏塑性本构模型,对隧道开挖引起的土体瞬时变形与长期变形进行了数值与理论分析以预测土体变形,并对土体变形引起的桩基响应进行数值模拟来评估土体变形对邻近桩基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叁点:(1)总结了流变元件模型的基础元件及其相应串并联组合元件的应力应变特征,分析了文中主要采用的CVISC元件模型的应力应变曲线发展规律。对于流变变形的叁个发展阶段:初始阶段,减速蠕变阶段,加速破坏阶段,CVISC模型均有较好的模拟效果。(2)推导了平面应变条件下软黏土隧道周围土体长期位移的理论公式,并在此基础上推导了考虑叁维效应后的理论解,以考虑隧道开挖速率对沉降的影响;分析了土体体积模量、开挖速率、内聚力、摩擦角等因素对土体长期位移的影响。结果表明:文中理论解可以有效应用于软黏土层中隧道周围土体长期位移的预测;土体体积模量、内聚力、摩擦角对长期沉降的增加速率及最终沉降都有较大的影响;隧道开挖速率在开挖期间对长期沉降的增加速率影响较大,但对最终沉降的影响较小。(3)采用两阶段分析方法来探讨隧道施工引起的桩基瞬时与长期响应。在第一阶段,当隧道处于开挖阶段时,采用位移控制法模拟隧道开挖过程,与现有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在第二阶段,在隧道开挖完成后,考虑土体的流变特性,探究流变变形引起的桩基附加响应,拟合流变元件模型中4个流变物理参数与沉降槽之间的关系,进而预测软土长期沉降中的流变变形。结果表明:考虑土体的流变特性时,桩基的内力与变形均有明显的增加。(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4](2019)在《软土隧道工程运营期结构安全关键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完成单位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获奖情况2014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城市轨道交通担负着重要的城市公共客运交通功能,已成为城市正常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结构安全是运营安全的首要条件,针对网络化运营隧道结构安全的快速检测、评估、治理和信息化管理研究较少,开展结构安全的系统化研究尤为重要。(本文来源于《上海建设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潘雨,郑俊杰,崔岚[5](2018)在《流变性软土隧道施工与运营期群桩响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软土隧道施工与运营期间,隧道周围土体沉降会对附近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文章采用两阶3D段分析方法,借助有限差分软件FLAC探讨在考虑软土流变特性时隧道施工期与运营期的土体沉降与邻近群桩受力情况。在第一阶段,当隧道处于开挖阶段时,采用位移控制法分析隧道开挖引起的土体短期沉降,将模型中的土体沉降槽曲线、桩体挠度、沉降、弯矩、轴力与相关文献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数值模型的正确性。在第二阶段,当隧道处于运营期时,采用CVISC流变模型对土体长期沉降与群桩附加受力进行计算,探究CVISC模型中4个参数对土体变形及群桩响应的影响,并提出隧道运营期长期沉降拟合公式。(本文来源于《现代隧道技术》期刊2018年05期)
杜俊,傅立磊,陈永照[6](2018)在《浅埋软土隧道地层预加固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特征曲线法原理,运用数值模拟,以分级释放地层应力的方法,通过绘制不采取预加固措施和采取预加固措施两种工况下的围岩和支护特征曲线,对浅埋软土隧道地层预加固机理进行了研究,对两种工况下地层的塑性区发展,支护刚度和支护施作时机进行了比较,并做了实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浅埋软土隧道,采取地层预加固措施改善了围岩原有的应力应变状态,提高了围岩的承载能力,围岩塑性区出现时间延迟,塑性区面积减小,而且预加固范围内的围岩对塑性区的开展会起到阻断作用。对地面沉降控制要求严格的城市浅埋软土隧道而言,支护刚度及支护施作时机的选择是隧道安全施工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9-27)
吴贤国,张文静,张立茂,姚春桥,曾铁梅[7](2019)在《相依性条件下滨海软土隧道盾构施工渗漏水风险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滨海地区多为海相和湖相沉积的软土,施工难度大,渗漏水病害多发,因此,应对盾构施工过程的渗漏水风险进行评价来保证隧道安全施工。构建渗漏水风险评价叁级指标体系,将云模型与Copula函数结合,基于Copula函数对于风险指标中相关风险因素的相依性处理,云理论对于定性与定量概念的处理与转换优势,构建相依性条件下的二维和叁维云-Copula模型。以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利用云-Copula模型计算二级指标对于各个风险等级的隶属度,确定危险性较大的二级指标为注浆质量、止水条、衬砌混凝土自防水。利用D-S证据理论进行证据融合确定该检测区段渗漏水病害的风险状态为安全,但有向基本安全状态发展的趋势。通过对危险性较大的指标加强监控,使渗漏水得到有效控制,为软土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渗漏水病害的风险评价与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铁道标准设计》期刊2019年01期)
周志光,任永强[8](2018)在《地震作用下软土隧道的易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隧道结构地震易损性是指在不同强度地震作用下隧道结构发生各级破坏的概率,对隧道结构的地震易损性评估不仅能为隧道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必要的指导,也能为隧道结构的未来震害情况提供必要预测。本文在国内外隧道结构地震易损性研究的基础上,建立有限元模型对上海软土地铁隧道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并采用一维等效线性方法考虑土层的非线性特性,以获取上海软土隧道的分析易损性曲线,并与文献的分析易损性曲线及美国生命线联盟(ALA)指南中的地下隧道经验易损性曲线进行对比,验证了得到的软土隧道易损性曲线的合理性以及本文软土隧道地震易损性分析流程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8年S1期)
张成龙[9](2017)在《大坡度并小半径曲线软土隧道连续穿越建筑群盾构法施工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天津地铁3号线水上北路站至天塔站区间盾构施工为背景,研究大坡度及小半径盾构推进施工技术,以及姿态控制技术、大坡度及小半径交汇处连续穿越建筑物时盾构参数选择施工技术。区间设计半径较小、坡度较大对于推进参数的要求较高,施工难度较大,需要对各种坡度和曲线半径提前进行理论模型的计算,通过对盾体相对线路的各工况进行模型计算,确定计算推力的大小和方位是大坡度并小半径曲线段盾构操作与纠偏的中心结论,同时分析了该线型下设置纠偏曲线和纠偏量计算要领。选用ABAQUS有限元程序,采用数值模拟和有限元分析法对在河床~河漫滩淤泥质地层盾构推进时引起的地层变形叁维数值和地表移动与变形对结构的影响进行分析,概括了该地层下地表纵向和横向变形规律以及建筑物沉降的变形规律,得出了大坡度、小半径交汇处不间断穿越建筑物时盾构参数选择,为保证安全顺利通过建筑物提供技术支持。结合监测数据分析了盾构穿越建筑物时的地表沉降以及建筑物的沉降情况,论证了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的可行性,对下穿建筑物时的施工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期刊2017-06-01)
王庆国,唐益群[10](2016)在《地铁列车荷载作用下软土隧道沉降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铁运营中所产生的长期沉降的预测和产生原因分析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和管理单位重视,其中列车振动被视为其中主要因素之一。研究发现列车振动将会引发土体塑性变形,同寸循环振动还将引起孔隙水压力消散,在此过程中也会产生相应的土体沉降。相关学者针对上述过程提出了相关模型用于预测土体变形的发展规律,但模型的参数选取必须基于土体的振动特性。因而文章在基于上海软黏土振动特性研究基础上,对不同频率条件下塑性累计变形和孔压消散模型进行参数拟合分析,结合土体的动力附加应力计算结果对上海地铁隧道的长期沉降发展规律作了研究和预测。(本文来源于《“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国际大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16-11-17)
软土隧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盾构隧道施工经常会穿越各种既有建筑物,因此,保证既有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及隧道施工的安全是盾构隧道施工的重中之重。以宁波地铁双线盾构隧道近距离下穿钢筋混凝土U形公路为例,对盾构掘进过程进行了叁维数值模拟计算,以综合判断盾构所引起的软土地层变形规律和对上部U形公路的影响,从而给出施工合理化建议,可为类似的盾构穿越工程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软土隧道论文参考文献
[1].刘宁,秦鲜卓,辛海生.饱和软土隧道不同开挖方式下的预加固施工效果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9
[2].曹淑学.软土隧道盾构近距离下穿U形公路的数值分析[J].建筑施工.2019
[3].潘雨.考虑流变特性的软土隧道开挖土体变形及邻近桩基响应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9
[4]..软土隧道工程运营期结构安全关键技术[J].上海建设科技.2019
[5].潘雨,郑俊杰,崔岚.流变性软土隧道施工与运营期群桩响应分析[J].现代隧道技术.2018
[6].杜俊,傅立磊,陈永照.浅埋软土隧道地层预加固机理研究[C].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7].吴贤国,张文静,张立茂,姚春桥,曾铁梅.相依性条件下滨海软土隧道盾构施工渗漏水风险评价[J].铁道标准设计.2019
[8].周志光,任永强.地震作用下软土隧道的易损性分析[J].结构工程师.2018
[9].张成龙.大坡度并小半径曲线软土隧道连续穿越建筑群盾构法施工技术研究[D].石家庄铁道大学.2017
[10].王庆国,唐益群.地铁列车荷载作用下软土隧道沉降特性研究[C].“世界城市日”系列活动——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国际大会论文集(下册).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