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油源对比及运移示踪

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油源对比及运移示踪

论文摘要

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是江陵凹陷最重要的烃源岩之一,本文以江陵凹陷不同地区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和原油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显微组分、镜质体反射率、干酪根碳同位素、色谱-质谱、单体烃碳同位素分析以及原油含氮化合物分析等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开展了对本区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的综合地化研究,在对江陵凹陷全区原油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从源岩地化特征和油源追踪正反两方面查明各地区烃源岩贡献,进而查明各凹陷油气资源潜力。经过对新沟嘴组烃源岩的分析统计发现烃源岩发育环境的地层颜色与TOC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性,其中新下段Ⅰ油组主要为杂色岩,有机质丰度较低,而Ⅱ油组和Ⅲ油组颜色较暗,反映沉积环境相对还原,有机质较为发育。从有机质丰度来看,新沟嘴组下段Ⅰ油组总体上有效烃源岩较不发育,仅限于荆西、花园和八岭山地区有一定有机质丰度的有效烃源岩;Ⅱ油组总体上在全区均较为发育有效烃源岩,其中TOC高值区主要集中在荆西到万城凹陷一带,资福寺凹陷到南斜坡也有一定的高丰度烃源岩分布;泥隔层总体也广泛发育有效烃源岩,高值区在资福寺向斜带西侧到万城向斜一带;Ⅲ油组高TOC分布在万城向斜带和资福寺向斜带。从有机质类型来看,江陵凹陷各地区各层位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万城地区的两个层位有机质类型较好,为Ⅰ-Ⅱ1型,荆州背斜带中X-Ⅰ和泥隔层主要为偏腐殖型有机质,而X-Ⅱ层位相对较好为混合型偏腐泥型有机质,荆州背斜带北部的两个层位则主要是以Ⅲ型有机质为主。从有机质成熟度来看,江陵凹陷新下段烃源岩样品均已达成熟阶段,荆州背斜带的X-Ⅱ层位和北部地区的X-Ⅱ和X-Ⅲ层位的烃源岩成熟度相对较低。通过系统采集江陵凹陷新沟嘴组原油样品,开展了生物标志物分析、单体烃碳同位素和含氮化合物等的分析。研究区原油全部显示出成熟原油的特征并且形成于水体较深,还原性相对较强的沉积环境。根据生标参数之间的差异,将研究区原油分为两类:Ⅰ类原油来自于万城地区以及南部地区,此类原油升藿烷系列含量极低,成熟度高并且陆源有机质贡献少;另一类原油全部来自于荆州背斜带,成熟度低于第Ⅰ类原油,存在部分陆源有机质贡献,升藿烷系列化合物存在一定丰度,并且位于荆州背斜带西北部原油成熟度要明显大于中部及东南部。油源对比结果显示,两类原油在不同区域可能存在不同层位的烃源岩贡献,荆州背斜带北部两个层位都为两类原油的主要烃源岩,只是不同层位的贡献存在差异,并且万城地区的两个层位对Ⅰ类原油和分布于荆州背斜带的中部及东南部的Ⅱ2类原油还存在部分贡献。从油气运移角度来看,荆州背斜带西北部以及万城地区北部的新沟嘴组原油应该来源于万城地区东南部,而江陵凹陷南部地区则作为油源区向荆州背斜带东南部进行运移。除此之外,经分析认为荆州背斜带陵66-P8井的原油应该具有来自万城以及南部的双重油源贡献,而荆州背斜带中部的李3-10和李3-12两口井可能还存在部分本地近源原油的贡献。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江陵凹陷构造分区
  •   2.2 沉积地层
  •   2.3 区域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
  • 第3章 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   3.1 沉积环境控制下的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特征
  •   3.2 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分布特征
  •   3.3 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及热演化特征
  • 第4章 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
  •   4.1 荆州背斜带新下段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
  •   4.2 万城地区新下段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
  •   4.3 荆州背斜带北部新下段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
  •   4.4 江陵凹陷新下段烃源岩生物标志物特征综合对比
  • 第5章 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   5.1 原油物理性质及族组成分布
  •   5.2 原油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特征
  • 第6章 油源对比
  •   6.1 油-源生物标志物对比
  •   6.2 油-源单体烃碳同位素对比
  • 第7章 江陵凹陷新沟嘴组油气运移特征及规律分析
  •   7.1 基于原油物性的油气运移特征分析
  •   7.2 基于原油成熟度梯度的油气运移特征分析
  •   7.3 基于原油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参数的油气运移特征分析
  •   7.4 基于原油含氮化合物的油气运移特征
  • 第8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李梦茹

    导师: 唐友军,刘岩

    关键词: 江陵凹陷,原油,地球化学,油源对比,古近系,油气运移

    来源: 长江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工业

    单位: 长江大学

    分类号: P618.13

    总页数: 119

    文件大小: 20245K

    下载量: 140

    相关论文文献

    • [1].洪湖油田新沟嘴组储层四性关系研究[J]. 江汉石油科技 2016(01)
    • [2].二氧化碳助排在新沟嘴组油藏中的应用[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9(03)
    • [3].新沟嘴组油藏注入水伤害分析及对策研究[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4(06)
    • [4].新沟嘴组深层油藏压裂优化技术研究与应用[J]. 云南化工 2020(04)
    • [5].江陵凹陷江口洼陷新沟嘴组烃源潜力评价[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20(02)
    • [6].江陵凹陷新沟嘴组钻井油层伤害机理与保护对策研究[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20(03)
    • [7].建新地区新沟嘴组地震储层预测[J]. 江汉石油科技 2014(01)
    • [8].新沟嘴组致密油甜点主控因素与选区技术[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8(03)
    • [9].江汉新沟嘴组油藏注入水水质指标体系研究与应用[J].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2008(04)
    • [10].江陵凹陷新沟嘴组下段沉积环境与沉积特征[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11].江汉油田新沟嘴组油藏采出水微生物群落分析[J]. 化工管理 2015(02)
    • [12].江汉盆地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沉积相发育特征[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1(06)
    • [13].新沟油田新沟嘴组下段Ⅱ油组非常规油气藏研究[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8)
    • [14].潜江凹陷马王庙地区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物源分析[J]. 海洋石油 2010(04)
    • [15].潜东南新沟嘴组精细沉积微相目标优选[J]. 江汉石油科技 2010(03)
    • [16].潘场向斜及周缘新沟嘴组成藏模式研究[J]. 中国建材科技 2014(S1)
    • [17].马王庙油田马89井区开发对策探讨[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9(03)
    • [18].潜江凹陷马王庙地区新沟嘴组下段成岩作用[J]. 海洋石油 2013(04)
    • [19].沔阳凹陷洪湖油田新沟嘴组下段油源研究[J].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4(12)
    • [20].潜江凹陷新沟嘴组岩性油藏勘探实践[J]. 江汉石油科技 2009(03)
    • [21].沔南-陈沱口地区新沟嘴组泥质白云岩勘探潜力评价[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6(06)
    • [22].新沟嘴组储层防膨固砂剂评选及矿场试验[J]. 江汉石油科技 2014(01)
    • [23].毛场斜坡带新沟嘴组储层特征研究[J]. 江汉石油科技 2016(03)
    • [24].新沟油田新沟嘴组层序地层特征[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 2019(01)
    • [25].江汉盆地新沟嘴组非常规油藏成油潜力分析[J]. 矿物学报 2013(S2)
    • [26].潜江凹陷新沟嘴组油藏滚动勘探开发技术研究[J]. 江汉石油科技 2010(03)
    • [27].荆州背斜带入井液伤害评价及增产对策研究[J]. 石化技术 2019(04)
    • [28].江汉盆地新沟嘴组泥质白云岩烃源岩特征[J]. 江汉石油科技 2017(01)
    • [29].潜江凹陷马王庙地区新沟嘴组下段储层成岩作用[J]. 石油地质与工程 2014(02)
    • [30].江陵凹陷新沟嘴组页岩油岩性岩相特征研究[J]. 江汉石油科技 2013(02)

    标签:;  ;  ;  ;  ;  ;  

    江陵凹陷古近系新沟嘴组下段油源对比及运移示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