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硫酸软骨素自组装膜上草酸钙Liesegang环的AFM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郁璇[1](2014)在《3-巯基丙酸自组装膜诱导草酸钙晶体成核与生长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3-巯基丙酸自组装膜为模板,诱导草酸钙晶体的成核和生长。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为表征方法,研究了不同的生长条件下,自组装膜、添加剂和温度等对草酸钙晶体形貌、晶面取向和尺寸等的调控作用。(1)在3-巯基丙酸自组装膜的诱导下,随着柠檬酸钠浓度的增加,可以使得晶体沿(100)晶面取向生长,当柠檬酸钠含量增加到2.5mmol/L时,(010)晶面特征衍射峰基本完全消失。在水溶液中,随着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溴含量的增加,(010)特征峰加强,当含量为200mmol/L时,(010)晶面特征峰成为最强峰,实现了较难达到的(010)晶面的取向生长。升高温度至60℃也具有同样的变化趋势,但变化更显着。通过添加剂从而实现了对一水合草酸钙晶体最主要的(100)和(010)晶面生长取向的调控,并从自组装膜末端基团与晶体Ca2+的静电作用、柠檬酸钠与晶面(100)的晶格匹配等方面,结合Diomand软件给出了相应的解释。(2)在37℃条件下,以3-巯基丙酸自组装膜为模板,加入柠檬酸钠和乙二胺四乙酸钠添加剂,由SEM图可看到随着柠檬酸钠浓度的增加,晶体形貌从表面粗糙的狭长六边形到表面光滑的棱角圆钝的菱形薄片,且(100)晶面边缘越来越圆钝。而加入乙二胺四乙酸钠后,得到的是较为少见的表面有大量小长方形堆积的长方体。通过添加剂成功得到了与典型的六边形形貌不同的菱形薄片和长方体形貌的草酸钙晶体。(3)研究了离子液体体系中,离子液体浓度对CaOxa晶体的影响。溶液中和3-MPASAMs诱导都只得到一水合草酸钙晶体,在低浓度时,(020)的特征衍射峰随着浓度的增加略微加强,当浓度大于1mmol/L,(020)衍射峰强度明显加强。降低温度从60℃至37℃,可以看到同样的变化趋势。当离子液体浓度为0.20mmol/L和0.30mmol/L时,在溶液中可以得到尺寸均匀、六边形形貌的一水合草酸钙晶体。离子液体存在时还可以得到孪晶体。通过离子液体不但可以调控晶体取向生长,而且可以得到尺寸均匀的晶体或不同形貌的晶体,这也是首次在离子液体体系中进行草酸钙晶体的生长的研究。
邓子夏[2](2012)在《纳米硒溶胶对草酸钙晶体生长的调控作用》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三种纳米硒(nanoSe0)溶胶与草酸钙(CaC2O4)的相互作用,分别探讨了不添加修饰剂的纯nanoSe0溶胶、没食子酸(GA)小分子修饰的nanoSe0-GA溶胶和牛血清白蛋白(BSA)大分子修饰的nanoSe0-BSA溶胶对CaC2O4晶体生长的调控作用和调控机理。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等表征方法,探讨了nanoSe0溶胶影响CaC2O4晶体成核、生长、聚集和相变的四个过程。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nanoSe0溶胶随着浓度的变化,有不同的调控效果。纯nanoSe0溶胶对一水草酸钙(COM)的成核、生长和聚集等有调控作用。低浓度时(0.01-0.02mmol/L)抑制COM晶体的成核,促进COM晶体的生长;中等浓度时(0.04-0.06mmol/L)促进COM晶体的聚集,并能诱导少量三水草酸钙(COT)晶体的生成;高浓度时(0.12-0.4mmol/L)优先抑制COM晶体(010)晶面的生长。小分子GA自身能够抑制COM晶体的成核和聚集,并促进COM晶体的生长。GA修饰在nanoSe0表面上形成聚阴离子团的nanoSe0-GA溶胶,其诱导下生成的COM晶体非常薄,在不同浓度下,调控效果不一。低浓度时(0.005mmol/LnanoSe0-0.02mmol/L GA)诱导出棱角圆钝的近四边形COM晶体;中等浓度时(0.02mmol/L nanoSe0-0.08mmol/L GA和0.04mmol/L nanoSe0-0.16mmol/L GA)则生成一心多晶的针状簇体;高浓度时(0.05mmol/L nanoSe0-0.2mmol/L GA、0.06mmol/L nanoSe0-0.24mmol/L GA和0.1mmol/L nanoSe0-0.4mmol/L GA)则能诱导晶体二次成核,形成多个COM晶体镶嵌或叠生的聚集体。大分子BSA在低浓度时(<1.0×10-5mmol/L)促进COM晶体的成核和生长,高浓度时(>2.0×10-5mmol/L)能够诱导COD和COT晶体的生长。nanoSe0与BSA能够形成复合物,增加了BSA自身的有序性,nanoSe0-BSA复合物能够促进CaC2O4晶体在BSA表面的成核,高浓度时(1.6×10-3mmol/L nanoSe0-2.0×10-5mmol/L BSA、3.2×10-3mmol/L nanoSe0-4.0×10-5mmol/L BSA和4×10-3mmol/LnanoSe0-5.0×10-5mmol/L BSA)形成COM、COD和COT三种晶体混合的圆形状和心形状聚集体。
邓穗平[3](2009)在《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和LB膜缺陷调控下草酸钙的生物矿化》文中研究指明肾结石的形成是在体内的化学调控、细胞调控等多层次的复杂系统中进行的过程。本文在一系列不同层次的体外模拟体系,即在尿液、单分子膜、缺陷Langmuir-Blodgett(LB)膜、受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等体系中,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肾结石矿物草酸钙(CaOxa)晶体的生物矿化过程,研究结果有助于在分子和超分子的水平上进一步了解肾上皮细胞膜损伤后诱导肾结石形成的分子机制,以期为抑制肾结石的形成提供新的启示。1.在结石患者尿液和健康者尿液中,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比较研究了CaOxa晶体在上述两个体系中的结晶规律。在健康者尿液里,在结晶的早期阶段是晶体生长控制过程,在结晶的中晚期阶段则转为成核控制过程。然而,在结石患者尿液里总是晶体生长控制过程,即CaOxa晶粒的尺寸逐渐增加,最后将导致形成较大尺寸的尿结石。两种尿液里CaOxa的结晶存在三种差异:患者尿液里的晶体尺寸较大,而健康者尿液里的晶体尺寸较小;患者尿液里的一水草酸钙(COM)晶体形状较为尖锐,而健康者尿液里的晶体形状较为圆钝;健康者尿液里还形成了二水草酸钙(COD)晶体。上述结果为防治肾石症提供了重要的启示。2.在硬脂酸(SA)单分子膜诱导下,研究了尿小分子柠檬酸钾(K3cit)和pH对不同表面压下膜诱导的COM晶体成核和生长的影响。在较低表面压如0.1、1 mN/m下,SA单分子膜更适配COM的生长,因而得到尺寸较大的COM晶体。K3cit抑制膜下COM晶体的生长,归因于柠檬酸根干扰了SA分子在膜/液界面的有序排列,使SA单分子膜不能和晶核形成较好的晶格匹配。pH的变化改变了柠檬酸根不同物种的分布情况,从而影响COM晶面的生长,且在pH为12时诱导了COD晶体的生长,归因于K3cit对COD的诱导作用和高pH条件下SA单分子膜/液界面高的Ca2+/Oxa2-摩尔比。在二棕榈酰磷酯酰胆碱(DPPC)单分子膜诱导下,研究了尿大分子硫酸软骨素C(C6S)对膜下COM晶体的影响。C6S抑制COM晶体的生长、聚集,诱导COM晶体以((?)01)晶面择优生长,归因于带负电荷的C6S与DPPC亲水头基的带负电位点共同作用于富Ca2+离子的((?)01)晶面。3.LB膜作为一种纳米级材料的应用因其存在的缺陷和不稳定性而受到限制。本文反其道而行之,创新性地利用DPPC的缺陷LB膜来模拟受损伤的肾上皮细胞膜诱导CaOxa晶体生长。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荧光显微镜、SEM、XRD研究了经不同浓度草酸钾处理后得到的缺陷LB膜微结构及其对COM晶体生长的影响。草酸钾的处理可进一步破坏LB膜圆形畴区内的分子列阵,尤其是使液态凝聚相(LC)和液态扩张相(LE)边界处的分子排列无序程度增加,导致形成圆形的缺陷畴区。这些缺陷畴区能够诱导COM晶体排列形成环状晶体图形。随着损伤LB膜的草酸钾浓度c(K2C2O4)从0.3 mmol/L增大至5.0mmol/L,其对LB膜畴区有序结构的破坏作用逐渐增强。当c(K2C2O4)为0.3 mmol/L时,缺陷LB膜诱导形成实心的圆形晶体图形,即晶体紧密排列在畴区内。当c(K2C2O4)增大至5.0 mmol/L时,晶体图形转变为空心的环状,即只在LC/LE边界才有晶体,且尺寸小于20μm的晶体图形数量显着增加。基片种类、温度、制膜参数等通过影响缺陷LB膜的结构,从而影响膜诱导形成的晶体图形。4.在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C)氧化损伤模型体系中,采用细胞增生分析试剂盒(CCK-8)法、SEM、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倒置显微镜、Zeta电位分析仪等,观察HKC损伤前后的变化及其调控CaOxa过饱和溶液在其上的晶体成核、生长的差异。结果表明,(1)H2O2能明显地损伤HKC细胞,降低细胞存活率,且在H202浓度范围为0.3-0.5 mmol/L、作用时间为0.5~1.5 h内具有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HKC损伤程度增加后,其诱导的晶体数量显着增加,但晶体尺寸增加不明显(P>0.05),表明损伤细胞诱导肾石症形成可能是通过增加晶体的成核位点的方式进行。(2)正常的HKC细胞吞噬COD晶体的能力较强,且不引起明显的细胞损伤,表明正常的HKC细胞能够清除一定量的COD晶体。而受到氧化性损伤的细胞对晶体的吞噬能力减弱,且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损伤细胞表面表达晶体粘附分子骨桥蛋白(OPN),表明受损伤细胞可促进晶体滞留在肾小管内,有利于结石的形成。
万牡华[4](2009)在《纳米草酸钙的制备及其生长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泌尿系结石是一种世界范围的常见病、多发病。但至今为止,对尿石的预防和预前诊断尚无十分理想的方法,80%以上的尿石患者病因不清。尿石症形成过程中的许多化学及物理问题还没有弄清。尿液中的纳米晶体是怎样生长聚集?随后又是怎样黏附到尿路细胞膜上并最终形成结石?正常人尿液与尿石患者尿液中纳米晶体的数量和尺寸存在什么样的区别?两类尿液中纳米晶体的生长动力学存在怎么样的差异?这些问题均不清楚。本论文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纳米粒度仪(Nano-ZS)、X-射线衍射分析(XRD)、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等方法,研究了纳米草酸钙的最佳制备条件,比较了尿液抑制剂分别与纳米COM和COD作用的差异以及在纯水体系中纳米COM和COD晶体生长机理的差异。1.采用CaCl2和K2Oxa为原料,NTA为络合剂,通过络合沉淀法成功的合成了直径为150-250 nm的纳米二水草酸钙(COD)。讨论了反应物初始浓度、体系pH等因素对产物粒径和形貌的影响。得出了纳米COD的最佳制备条件,讨论了放置时间、纳米CaOxa悬浮液浓度和分散介质对纳米COD稳定性的影响。初步探讨了纳米COD的形成机理。2.采用CaCl2和K2Oxa为原料,NTA为络合剂,通过络合沉淀法成功的合成了直径为400-600 nm的纳米一水草酸钙(COM)。比较了硫酸软骨素A和柠檬酸三钠与纳米COD和COM作用的区别。结果表明,在不同浓度的硫酸软骨素A(C4S)和低浓度的柠檬酸三钠(Na3cit)溶液中,纳米COD的单分散性好,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上表面了明显的量子尺寸效应;而COM则分散性差,在溶液中容易聚集,紫外吸收峰不明显。3.在纯水体系中,研究了纳米COM和COD晶体的生长差异。结果表明,到第3天COD已全部转化为COM,随着生长时间的增加,COM晶体的((?)01)晶面的衍射峰的强度都明显增大。COM晶体在纯水体系中呈长方形和不规则的菱形的形貌,极易聚集沉淀析出;而纳米尺寸的COD则呈球形的形貌,COD转化为COM长大后主要呈规则的六边形的形貌,COD晶体在纯水体系中的生长一直为生长控制,晶体的大小随结晶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增大。根据理论推导和假设的生长模型,提出了纳米COD在纯水体系中的生长机理。上述结果为研究尿结石的形成机理提供了新的启示。
朱军,沈玉华,谢安建,张莉,高贵珍[5](2007)在《二维琼脂凝胶体系中过渡金属离子对草酸钙晶体生长和周期性沉淀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在二维凝胶圆盘体系中,研究过渡金属离子对草酸钙晶体生长和周期性环状沉淀的影响,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的Fe3+存在下,体系中出现了周期性环状沉淀现象。同时发现在此条件下抑制了一水合草酸钙(COM)晶型生成。此外,加入Zn2+、Co2+、N i2+体系中的晶体都以二水合草酸钙(COD)为主;而加Cu2+离子的圆盘中,三水合草酸钙(COT)占据了主要的成分,这说明不同的过渡金属离子对三种草酸钙晶型的生成影响不同。另外,还对出现的与尿结石有关的特殊现象(白斑和放射状的条纹)进行了探讨。
王萍[6](2006)在《中药对草酸钙晶体生长的抑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尿结石是异常生物矿化的产物,大部分尿结石为草酸钙结石,其主要成分是一水合草酸钙(COM)。由于很难在体内原位研究草酸钙尿结石的形成过程,体外模拟便成了化学工作者最常采用的方法。 中药治疗尿结石历史悠久、疗效显着,但其治疗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因此,通过体外模拟研究中药对草酸钙晶体生长的抑制作用,对预防和治疗尿结石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研究了乌梅、山楂、金钱草及沙苑子等中药在不同模拟体系对草酸钙晶体生长的抑制作用,并探讨了其抑制作用机理,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研究了水体系中加入乌梅提取液对草酸钙晶体生长的抑制作用,通过FT-IR、SEM及XRD等测试方法对晶体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加乌梅的溶液中形成的晶体为COM,而加入乌梅提取液后,形成的是二水合草酸钙(COD)晶体。而COD晶体与肾小管细胞表面结合力较弱,更容易随尿液排出体外,因此,乌梅提取液具有抑制草酸钙晶体生长的作用,且这种抑制作用随乌梅浓度的增大而增大。通过电导率法研究晶体生长的动力学过程,发现乌梅主要能抑制草酸钙晶体的成核过程。 2.研究了硅酸凝胶体系中乌梅提取液、山楂黄酮及山楂多糖对草酸钙晶体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各体系中得到的草酸钙晶体均为COM,但加入乌梅等中药提取液后形成的COM晶体尺寸明显变小,说明乌梅提取液、山楂黄酮及山楂多糖均具有抑制草酸钙晶体生长的作用。结合凝胶中晶体生长的动态观察,可以知道,乌梅提取液对草酸钙晶体生长的抑制作用比山楂黄酮及山楂多糖强。从中药的有效成分及热力学角度分析了以上几种中药提取液抑制草酸钙晶体形成的机理。 3.在正常人尿液中加入金钱草提取液进行草酸钙晶体生长抑制实验,采用FT-IR、SEM及XRD等测试方法对所得晶体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正常人尿液中形成的草酸钙晶体有COM和COD两种,加入金钱草提取液后,COM晶体转变为COD,且晶体尺寸变小。金钱草提取液的浓度越大,所得COD尺寸越小。说明金钱草能很好地抑制尿结石的形成。从生物矿化的角度对金钱草抑制草酸钙晶体生长的可能机理进行了探讨。
朱军[7](2005)在《草酸钙型尿结石的体外模拟与抑制》文中研究指明尿结石是人体内异常矿化的产物,也是危害人体健康的泌尿系统疾病。它是由某些无机盐结晶分散在有机基质中形成的,其中晶体的主要成分为草酸钙,且大都是一水草酸钙(COM),而有机基质主要是蛋白质和多糖等。人们从尿结石的剖面图上发现其具有环状同心层结构,但其形成原因尚不清楚。我们选取多聚糖—琼脂凝胶作为介质,在一维、二维体系中模拟多种因素对草酸钙晶体生长及形成类似尿结石斑图结构中周期性环状沉淀的影响。 本论文主要分为四部分,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在一维凝胶体系中模拟草酸钙晶体的生长。采用XRD、FT-IR对晶体进行表征。结果发现在此条件下,得到了不同晶型的水合草酸钙,有棱角圆滑的薄片状的过渡态型、棒状及类球形等晶体出现。其中晶体组成以最不稳定的三水草酸钙(COT)为主,最稳定的COM次之,较稳定的二水草酸钙(COD)最少。由此说明在晶体生长过程中,琼脂介质体系降低了其界面能,提供成核位点,促进晶体异相成核和高能晶体的生成。 第二部分:在二维凝胶圆盘体系中,研究了加入不同生物分子等络合剂对晶体形貌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未加生物分子等络合剂的草酸钙-琼脂二维体系胶中所产生的晶体为截面为六边形的COM、四方锥形的COD和四边形的COT的三种晶型的晶体,且COM的含量较高;加入植酸、尿酸、天冬氨酸的二维体系中草酸钙晶体的COM、COT和COD三种晶型同时存在,但COM的含量明显降低了;而在加柠檬酸钠、乙二胺四乙酸钠和葡萄糖的草酸钙-琼脂二维体系胶中只存在COT和COD两种晶型晶体,COM被强烈抑制。表明上述生物分子等络合剂在一定环境中可有效地抑制尿结石的主要成分COM的形成。 第三部分:在二维凝胶圆盘体系中,研究稀土离子(La3+、Pr3+、Nd3+、Tb3+和Er3+)对草酸钙晶体生长和周期性环状沉淀的影响,并通过FT-IR、XRD等测试方法对其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轻、重稀土离子都能促进周期性环状沉淀的产生。但环的形成时间、大小、数目又会因稀土离子的种类、浓度、扩散方式而不同。这可能是因为它们与Ca2+的性质十分相似,且与含氧配体结合能力较强,所以能促进周期性环状沉淀的形成。此外
陈德志[8](2005)在《不同体系中对草酸钙生物矿化的体外模拟》文中研究说明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分析(XRD)和原子力显微镜(AFM)等方法在不同模拟体系中研究了尿石矿物草酸钙(CaOxa)晶体的生物矿化过程,这些体系包括NaCl水溶液、凝胶、单分子膜和缺陷LB膜。 1.在NaCl水溶液中,研究了尿大分子粘液素对CaOxa晶体生长的影响。在没有添加粘液素的空白溶液中,生成的一水草酸钙(COM)为无定形的多晶面晶体,其(010)晶面择优生长;而在粘液素存在下,COM晶体的(101)面增强,(010)晶面减弱,且COM晶体的尺寸和数量均减小,表明粘液素同时抑制了COM的成核和生长,并促进COM的(101)晶面生长。 2.在凝胶体系中,研究了四种不同磷酸盐对CaOxa晶体生长的影响。不同磷酸盐抑制COM晶体生长和聚集以及诱导二水草酸钙(COD)生成的能力依次为Na5P3O10>Na4P2O7>>(NaPO3)6>Na3PO4,且随着添加剂浓度的增大抑制COM诱导COD的作用逐渐增强。研究还发现凝胶体系中镁离子对CaOxa晶体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 3.在DPPC单分子膜体系中,研究了硫酸软骨素A(C4S)对COM晶体晶面的调控作用。在DPPC单分子膜和C4S的双重作用下,COM晶体的(101)晶面被双倍重加强,而(010)晶面却被双倍重减弱;随着C4S浓度增大,COM晶体由三维的拉长六边形棱柱变成了准二维的更为拉长的六边形薄片。 4.采用由DPPC制备的缺陷LB膜模拟受损伤的尿路细胞膜,初步探索研究了CaOxa晶体的生物矿化过程。存在缺陷的LB膜更能为CaOxa晶体成核提供位点,增强膜与CaOxa微晶的粘附,这表明,尿路细胞膜损伤在结石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上述结果可为有效治疗结石提供了新的启示。
马豫峰[9](2005)在《壳聚糖/蛋白质/小牛胸腺DNA混合体系的生物相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生物材料表面进行生物分子的自组装修饰,从而改善材料的生物相容性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论文主要利用原子力显微镜、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研究了壳聚糖/蛋白质/DNA体系的生物相容性,均取得了一些基础性的结果。 1.本论文选择多糖中最具代表性的壳聚糖作为基础,以血红蛋白和牛血清白蛋白为相对体,利用壳聚糖的良好生物相容性来研究壳聚糖与血红蛋白、壳聚糖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复合与吸附性能。对前者而言,制备了壳聚糖/血红蛋白复合膜,改变形成膜的不同条件(浓度、组装次数和pH值),运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和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血红蛋白溶液与pH为6的壳聚糖醋酸溶液复合制备的三循环膜结构紧密,壳聚糖和血红蛋白相互作用能较好的达到平衡。为临床应用壳聚糖对血红蛋白进行修饰来改进其作为血液替代品的缺陷方面做了一些基础性的探讨。 2.对壳聚糖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研究,主要是利用壳聚糖作为功能单体,在模板分子牛血清白蛋白的存在下,制备出具有特异识别功能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实验结果表明,科用壳聚糖制备的牛血清白蛋白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牛血清白蛋白具有特异识别功能,显示出明显的印迹效果。这种特异性分子印迹介质的制备,为分离提纯特种结合蛋白提供了一种优良的方法,相信其在分离提纯领域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运用。 3.本论文还通过改变实验条件研究了DNA的形貌;并对公认的致癌物Cr(Ⅵ)化合物对DNA损伤的过程进行了AFM表征,实验是在pH为5.6的条件下进行的体外研究,但其形态学和光谱学结果和医学结论是基本一致的,共同证明了单一六价铬不能致DNA损伤,而有还原剂谷胱甘肽存在时,六价铬可以与谷胱甘肽发生反应致DNA损伤,使DNA链断裂。本研究为开展DNA损伤的AFM观察进行了探索,并使进一步研究发生断裂的位点及断裂的修复情况等成为可能。 最后,本论文结合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一些研究进展,对利用AFM如何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一些概述,为今后深入开展相关研究确定了具体方向。
夏科[10](2003)在《壳聚糖/硫酸软骨素自组装膜体系的AFM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运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壳聚糖和硫酸软骨素两种糖类高分子的相关自组装性质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对于壳聚糖(Chitosan),通过AFM直接对壳聚糖进行分子结构水平的观察研究,发现在浓度低于0.1mg/ml的稀溶液中用AFM可以清楚观察到糖链间形成的环状或螺旋结构,以及链内侧枝绕合排列的树枝状结构,这种现象是由于糖链间和糖链内的氢键缔合所致。同时研究了稀溶液浇铸法制得的壳聚糖薄膜中液晶的精细结构和在内外因素综合影响下其结构随时间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通过稀溶液浇铸法可以制备具液晶性的薄膜,这种液晶结构是壳聚糖胶束颗粒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自组装构型,是一种非平衡状态下的耗散结构。 对于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CS),着重对其自组装的相关性质进行了研究。用AFM研究其形成的凝胶网络结构,并涉及到这种高分子浓度以及金属钙离子对自组装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S浓度为1.2mg/ml时,Ca2+能很好的诱导CS自组装膜的形成,这种自组装结构会随时间发生形态学改变,具有不稳定性。在论文中应用分形理论对自组装膜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显示硫酸软骨素自组装膜的形成过程实质就是分形生长的过程,同时探讨了这种分形生长的机理,并对这种分形结构随时间变化的现象给予了初步解释。另外,也研究了草酸钙在硫酸软骨素自组装膜上受控凝集结晶的现象,发现当硫酸软骨素的浓度为1.0mg/ml时在云母表面形成的网状基底可以诱导过饱和的草酸钙溶液凝集结晶形成Liesegang环,为深入研究尿结石中环结构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另外,基于壳聚糖的聚阳离子和硫酸软骨素的聚阴离子性质,利用AFM研究了二者在云母基底上自组装形成复合双层膜膜的结构特征,发觉复合膜相对单一膜在表面形貌以及粗糙度等方面均有明显改善,体现了壳聚糖和硫酸软骨素之间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对实现壳聚糖这种高分子材料的功能化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硫酸软骨素自组装膜上草酸钙Liesegang环的AFM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硫酸软骨素自组装膜上草酸钙Liesegang环的AFM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3-巯基丙酸自组装膜诱导草酸钙晶体成核与生长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矿化 |
1.2 草酸钙晶体的存在形式 |
1.3 草酸钙晶体的调控 |
1.3.1 无机/有机小分子对草酸钙晶体生长的影响 |
1.3.2 生物大分子对草酸钙晶体生长的影响 |
1.3.3 表面活性剂 |
1.3.4 自组装单分子膜诱导草酸钙晶体的生长 |
1.4 自组装单分子膜 |
1.4.1 SAMs 的结构 |
1.4.2 SAMs 的分类和自组装动力学 |
1.4.3 3-巯基丙酸自组装膜结构研究 |
1.4.4 自组装单分子膜诱导晶体生长作用机制 |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1.5.1 本论文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晶体取向的调控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试剂 |
2.2.2 镀金基片 |
2.2.3 3-巯基丙酸自组装膜的制备 |
2.2.4 草酸钙晶体的生长 |
2.2.5 样品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3-巯基丙酸自组装膜的表征 |
2.3.2 3-MPASAMs/Na3Cit 溶液体系 |
2.3.3 离子液体(IL)溶液体系 |
2.4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晶体形貌的控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 |
3.2.2 草酸钙晶体的生长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3-MPASAMs/柠檬酸钠溶液体系 |
3.3.2 Na2EDTA对草酸钙形貌的影响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离子液体对草酸钙生长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离子液体浓度对草酸钙晶体的影响 |
4.3.2 温度对草酸钙晶体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纳米硒溶胶对草酸钙晶体生长的调控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CaC_2O_4的存在形式 |
1.1.1 水相溶液中的CaC_2O_4结晶 |
1.1.2 CaC_2O_4水合物的晶体结构 |
1.1.3 自然界中无机晶体的结晶过程 |
1.1.4 晶体结晶的机理 |
1.2 调控剂对 CaC_2O_4结晶的影响 |
1.2.1 小分子类 |
1.2.2 生物大分子 |
1.2.3 聚合物 |
1.2.4 有序分子膜 |
1.2.5 单味中药 |
1.2.6 纳米材料 |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2 纳米硒溶胶对CaC_2O_4晶体生长的调控作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试剂及仪器 |
2.2.2 nanoSe~0溶胶的制备 |
2.2.3 CaC_2O_4晶体的生长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nanoSe~0溶胶影响CaC_2O_4晶体生长的SEM分析 |
2.3.2 nanoSe~0溶胶影响CaC_2O_4晶体生长的XRD分析 |
2.3.3 nanoSe~0溶胶影响CaC_2O_4晶体生长的FT-IR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纳米硒-没食子酸溶胶对CaC_2O_4晶体生长的调控作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试剂及仪器 |
3.2.2 nanoSe~0-GA溶胶的制备 |
3.2.3 CaC_2O_4晶体的生长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GA溶液影响CaC_2O_4晶体生长的 SEM 分析 |
3.3.2 GA溶液影响CaC_2O_4晶体生长的 XRD 分析 |
3.3.3 GA溶液影响CaC_2O_4晶体生长的 FT-IR 分析 |
3.3.4 nanoSe~0-GA溶胶影响CaC_2O_4晶体生长的SEM分析 |
3.3.5 nanoSe~0-GA溶胶影响CaC_2O_4晶体生长的XRD分析 |
3.3.6 nanoSe~0-GA溶胶影响CaC_2O_4晶体生长的FT-IR分析 |
3.3.7 nanoSe~0-GA溶胶调控CaC_2O_4晶体生长的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4 纳米硒-牛血清白蛋白溶胶对 CaC_2O_4晶体生长的调控作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试剂及仪器 |
4.2.2 BSA溶液的制备 |
4.2.3 nanoSe~0-BSA溶胶的制备 |
4.2.4 CaC_2O_4晶体的生长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BSA溶液影响CaC_2O_4晶体生长的SEM分析 |
4.3.2 BSA溶液影响CaC_2O_4晶体生长的XRD分析 |
4.3.3 BSA溶液影响CaC_2O_4晶体生长的FT-IR分析 |
4.3.4 nanoSe~0-BSA 溶胶影响 CaC_2O_4晶体生长的SEM分析 |
4.3.5 nanoSe~0-BSA 溶胶影响 CaC_2O_4晶体生长的XRD分析 |
4.3.6 nanoSe~0-BSA 溶胶影响 CaC_2O_4晶体生长的FT-IR分析 |
4.3.7 BSA溶液、nanoSe~0-BSA 溶胶诱导圆状、心形状CaC_2O_4聚集体的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专业实习简介 |
致谢 |
(3)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和LB膜缺陷调控下草酸钙的生物矿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写索引 |
第一章 前言 |
1.1 分子水平上的生物矿化机制 |
1.2 泌尿系结石和草酸钙晶体 |
1.3 有序分子膜体系调控草酸钙晶体的生物矿化 |
1.3.1 自组装膜体系 |
1.3.2 单分子膜体系 |
1.3.3 Langmuir-Blodgett膜体系 |
1.4 Langmuir-Blodgett膜缺陷的原子力显微镜研究 |
1.4.1 针孔缺陷 |
1.4.2 位错缺陷 |
1.4.3 台阶缺陷 |
1.4.4 层与层之间的大规模重排 |
1.4.5 分子微畴结构 |
1.4.6 人工缺陷 |
1.4.7 影响Langmuir-Blodgett膜缺陷形成的因素 |
1.5 肾小管上皮细胞调控草酸钙晶体的生物矿化 |
1.5.1 肾小管上皮细胞系的种类 |
1.5.2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与肾结石的形成 |
1.5.3 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后的微结构变化 |
1.5.4 受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与晶体的相互作用 |
1.6 选题依据 |
1.6.1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6.2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第二章 本体溶液、单分子膜体系中草酸钙的生物矿化 |
2.1 试剂与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尿液样品的收集和处理 |
2.2.2 本体溶液体系中草酸钙亚稳溶液的制备 |
2.2.3 本体溶液体系中草酸钙的结晶 |
2.2.4 单分子膜体系中草酸钙亚稳溶液的制备 |
2.2.5 单分子膜体系中草酸钙的结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本体溶液体系中草酸钙晶体的生物矿化 |
2.3.2 单分子膜体系中草酸钙晶体的生物矿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angmuir-Blodgett膜中缺陷畴区调控草酸钙的生物矿化 |
3.1 试剂与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Langmuir-Blodgett膜中的微畴区 |
3.3.2 Langmuir-Blodgett膜缺陷畴区诱导草酸钙晶体环图形形成 |
3.3.3 影响Langmuir-Blodgett膜中缺陷畴区的因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损伤调控草酸钙晶体成核与生长 |
4.1 试剂与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细胞培养 |
4.2.2 细胞损伤的检测 |
4.2.3 损伤细胞诱导草酸钙晶体生长的方法 |
4.2.4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4.2.5 表面电势测量 |
4.2.6 骨桥蛋白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
4.2.7 统计学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H_2O_2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氧化性损伤 |
4.3.2 正常的人肾小管细胞内吞一定量的二水草酸钙晶体 |
4.3.3 受损伤人肾小管细胞对二水草酸钙晶体的内吞能力减弱 |
4.3.4 受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调控晶体的成核与生长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5.2.1 开展小分子量海藻硫酸多糖药物修复受损伤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研究 |
5.2.2 动物实验、临床研究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
5.2.3 设计流动的结晶体系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准备投稿的论文 |
致谢 |
(4)纳米草酸钙的制备及其生长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纳米晶体的性质 |
1.2 纳米晶体的表征方法 |
1.2.1.扫描隧道显微镜(STM) |
1.2.2.原子力显微镜(AFM) |
1.2.3.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1.2.4.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1.2.5 Zeta电位法 |
1.3 泌尿系结石组分和尿微晶组分 |
1.4 草酸钙结石形成的抑制物 |
1.5 泌尿系结石的形成机理 |
1.5.1 过饱和结晶学说 |
1.5.2 基质学说 |
1.5.3 抑制物缺乏学说 |
1.6 晶体的生长机理 |
1.6.1 完整光滑面理论模型 |
1.6.2 螺旋位错模型 |
1.6.3 粗糙界面理论模型 |
1.6.4 PBC理论模型 |
1.6.5 扩散界面理论模型 |
1.7 病理生物矿化中存在的问题 |
1.8 选题依据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纳米二水草酸钙的制备 |
2.1 实验方法 |
2.1.1 材料和仪器 |
2.1.2 纳米二水草酸钙(COD)晶体的制备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纳米COD的形貌和粒径 |
2.2.2 纳米COD的晶相 |
2.2.3 反应条件对纳米COD粒径的影响 |
2.2.4 影响纳米COD稳定性的因素 |
2.2.5 纳米COD的形成机理 |
2.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抑制剂硫酸软骨素A和柠檬酸盐对纳米级COM和COD性质影响 |
3.1 实验方法 |
3.1.1 材料和仪器 |
3.1.2 纳米草酸钙晶体的制备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SEM |
3.2.2 XRD分析 |
3.2.3 FT-IR分析 |
3.2.4 草酸钙结石抑制剂对COM和COD表面Zeta电位和粒径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不同晶相的纳米CaOxa在纯水体系中的生长动力学 |
4.1 实验方法 |
4.1.1 试剂和仪器 |
4.1.2 晶体生长实验 |
4.2 结果 |
4.2.1 生长时间对CaOxa晶面的影响 |
4.2.2 生长时间对CaOxa晶体形貌和尺寸的影响 |
4.2.3 生长时间对CaOxa晶体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COM和COD晶体的区别 |
4.3.2 COD的生长机理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结论、问题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二维琼脂凝胶体系中过渡金属离子对草酸钙晶体生长和周期性沉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Fe3+对二维凝胶体系中草酸钙晶体生长和周期性环状沉淀的影响 |
(1) Fe3+-氯化钙二维凝胶体系中的周期性环状沉淀 |
(2) Fe3-氯化钙琼脂二维体系胶中晶体形貌 |
(3) Fe3+-氯化钙二维凝胶体系中晶体XRD谱图 |
2.2 不同金属离子对草酸钙二维凝胶体系草酸钙晶体生长的影响 |
(1) 不同金属离子-草酸钙二维凝胶体系 |
(2) 不同金属离子-氯化钙二维凝胶体系胶中晶体XRD |
(3) 不同金属离子-氯化钙二维凝胶体系胶中晶体ICP-AES分析 |
2.3 金属离子-草酸钙体系的特殊现象研究 |
2.3.1 白斑现象 |
2.3.2 条纹现象 |
(6)中药对草酸钙晶体生长的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生物矿化概述 |
§1-2 泌尿结石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1-3 草酸钙尿结石的体外模拟研究 |
§1-4 中药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研究概述 |
§1-5 论文的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乌梅提取液对草酸钙晶体生的影响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凝胶体系中不同中药提取物对草酸钙晶体生长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金钱草提取液对正常人尿液中草酸钙晶体生长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沙苑子提取液对不同体系中草酸钙晶体生长影响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7)草酸钙型尿结石的体外模拟与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尿结石的概述 |
§1-2 生物矿化概述 |
§1-3 草酸钙结石的研究进展 |
§1-4 论文的设计思路及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琼脂凝胶体系中草酸钙晶体的生长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3 结果与讨论 |
§2-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生物分子等络合剂对二维琼脂凝胶体系中晶体生长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3 结果与讨论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稀土离子—草酸钙—二维琼胶凝胶体系中周期性环状沉淀现象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二维琼脂凝胶体系中金属离子对草酸钙晶体生长和周期性沉淀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3 结果与讨论 |
§5-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不同体系中对草酸钙生物矿化的体外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正常生物矿化 |
1.2 异常生物矿化 |
1.3 不同抑制剂在草酸钙结石形成中的影响 |
1.4 不同体系中草酸钙晶体生长 |
1.5 有序分子膜缺陷与草酸钙晶体生长 |
1.5.1 有序分子膜存在的缺陷 |
1.5.2 研究缺陷膜的方法 |
1.5.3 膜缺陷与晶体生长 |
1.5.4 膜缺陷与草酸钙结石的形成 |
1.6 选题依据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水溶液中粘液素对草酸钙晶体生长的影响 |
2.1 实验方法 |
2.2 结果与讨论 |
2.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凝胶体系中无机盐对草酸钙晶体生长的影响 |
3.1 实验方法 |
3.2 磷酸盐对草酸钙晶体生长的影响 |
3.2.1 正磷酸钠的影响 |
3.2.2 焦磷酸钠的影响 |
3.2.3 三聚磷酸钠的影响 |
3.2.4 六偏磷酸钠的影响 |
3.2.5 讨论 |
3.3 镁离子对草酸钙晶体生长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DPPC单分子膜诱导下硫酸软骨素A对一水草酸钙晶体晶面的影响 |
4.1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缺陷LB膜诱导草酸钙晶体生长的初探 |
5.1 实验方法 |
5.2 结果与讨论 |
5.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壳聚糖/蛋白质/小牛胸腺DNA混合体系的生物相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原子力显微镜成像原理及其概述 |
1.1 原子力显微镜(AFM)的诞生 |
1.2 原子力显微镜(AFM)的工作原理和工作模式 |
1.2.1 原子力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
1.2.2 AFM的工作模式 |
1.3 AFM成像的环境特征 |
第二节 AFM应用于多糖、蛋白质和DNA等生物大分子的研究概况 |
2.1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分类 |
2.2 AFM运用于生物大分子研究的优势 |
2.3 AFM运用于生物大分子自组装研究进展 |
2.3.1 生物大分子自组装原理和方法 |
2.3.2 生物大分子自组装膜的表征 |
2.4 AFM应用于多糖、蛋白质、DNA的研究概况 |
2.4.1 在多糖方面的研究进展 |
2.4.2 在蛋白质和DNA方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壳聚糖/蛋白质体系的AFM研究 |
第一节 壳聚糖概述 |
1.1 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 |
1.2 不同浓度下单一壳聚糖的AFM图像 |
第二节 血红蛋白概述 |
2.1 蛋白质体系概况 |
2.2 血红蛋白的结构 |
2.3 血红蛋白稀溶液的AFM表征 |
第三节 壳聚糖修饰血红蛋白的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和仪器 |
3.2.2 壳聚糖/血红蛋白自组装复合膜的形成及表征 |
3.3 FTIR分析检测壳聚糖/血红蛋白复合膜的形成 |
3.4 原子力显微镜对壳聚糖/血红蛋白复合膜的分析 |
3.4.1 循环组装次数对壳聚糖/血红蛋白复合膜的影响 |
3.4.2 pH值对壳聚糖/血红蛋白复合膜的影响 |
3.4.3 不同浓度壳聚糖对壳聚糖/血红蛋白复合膜影响的AFM研究 |
3.4.4 不同浓度血红蛋白对壳聚糖/血红蛋白复合膜影响的AFM研究 |
3.5 结论和展望 |
第四节 壳聚糖/牛血清白蛋白的AFM研究 |
4.1 前言 |
4.1.1 壳聚糖用于吸附分离蛋白质的研究概况 |
4.1.2 分子印迹技术的概念和应用 |
4.1.3 牛血清白蛋白的结构 |
4.2 材料和仪器 |
4.3 壳聚糖分子印迹模板的制备和操作方法 |
4.4 实验结果 |
4.4.1 红外光谱表征壳聚糖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 |
4.4.2 壳聚糖模板特征吸附牛血清白蛋白的AFN表征 |
4.4.2.1 空白壳聚糖印迹介质的AFM图像 |
4.4.2.2 空白牛血清白蛋白纳米颗粒的AFM图像 |
4.4.2.3 壳聚糖介质模板吸附牛血清白蛋白的AFM图像 |
4.4.2.4 壳聚糖介质模板吸附BSA后又洗脱BSA的AFM图像 |
4.4.3 讨论 |
4.4.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脱氧核糖核酸(DNA)的AFM表征 |
第一节 脱氧核糖核酸(DNA)概述 |
1.1 DNA的构成 |
1.2 DNA的功能 |
1.3 AFM应用于DNA相关研究的进展概况 |
第二节 小牛胸腺DNA超微结构的AFM研究 |
2.1 前言 |
2.2 AFM观察样品的制备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未修饰云母和APS-云母表面小牛胸腺DNA超微结构的AFM成像 |
2.3.2 不同浓度小牛胸腺DNA在APS-云母表面的AFM成像 |
2.3.3 DNA在APS-云母表面呈现的不同形状的AFM图像 |
2.4 讨论 |
第三节 铬(Ⅵ)和谷胱甘肽作用致小牛胸腺DNA损伤的AFM研究 |
3.1 铬的理化性质 |
3.2 谷胱甘肽的理化性质 |
3.3 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表征DNA分子断链的研究概况 |
3.3.1 铬(Ⅳ)和谷胱甘肽作用致损小牛胸腺DNA的AFM研究 |
3.3.1.1 试剂和仪器 |
3.3.1.2 AFM成像基片表面处理与样品制备 |
3.3.1.3 重铬酸钾与谷胱甘肽相互作用导致DNA断裂的AFM图像 |
3.3.2 重铬酸钾与谷胱甘肽共同作用导致DNA断裂的紫外光谱分析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DNA和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研究的AFM表征 |
(10)壳聚糖/硫酸软骨素自组装膜体系的AFM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原子力显微镜成像原理及其应用概述 |
第二节 原子力显微镜对多糖高分子的研究 |
2.1 多糖及其相关研究概述 |
2.2 原子力显微镜对多糖高分子自组装的研究 |
2.2.1 高分子自组装定义及其理论 |
2.2.2 高分子自组装成膜的方法 |
2.2.3 高分子自组装膜的表征 |
第二章 AFM对壳聚糖相关性质的研究 |
第一节 壳聚糖概述 |
1.1 壳聚糖的结构和性质 |
1.2 壳聚糖溶液中存在的氢键形式 |
第二节 壳聚糖高分子微观结构的AFM研究 |
2.1 AFM研究高分子微观结构的成像要求 |
2.2 应用AFM研究壳聚糖超微结构的材料与方法 |
2.3 本实验的结果和讨论 |
第三节 壳聚糖的液晶性质研究 |
3.1 高分子液晶概述 |
3.2 溶致性液晶的相变过程 |
3.3 原子力显微镜对壳聚糖溶致液晶的研究 |
3.3.1 导论 |
3.3.2 材料及仪器 |
3.3.3 溶液浇铸膜的制备 |
3.3.4 结果和讨论 |
3.3.5 对壳聚糖溶致液晶的红外光谱法测定 |
3.3.6 壳聚糖浇铸膜中溶致液晶的X-射线衍射表征 |
3.3.7 壳聚糖溶致液晶结构变化的理论探讨 |
第三章 硫酸软骨素自组装膜的AFM研究 |
第一节 硫酸软骨素概述 |
1.1 硫酸软骨素的分子结构式 |
1.2 硫酸软骨素在药理学方面的主要用途 |
第二节 钙离子诱导硫酸软骨素自组装的AFM研究 |
2.1 多糖与金属离子的络合概述 |
2.2 钙离子诱导硫酸软骨素自组装导论 |
2.3 材料和仪器 |
2.4 方法 |
2.5 结果 |
2.6 讨论 |
2.6.1 影响高分子自组装膜结构的因素概述 |
2.6.2 钙离子诱导下硫酸软骨素膜结构变化的理论探讨 |
第三节 运用分形理论研究硫酸软骨素自组装膜结构 |
3.1 分形概述 |
3.2 分形理论在高分子领域的应用 |
3.3 分形理论对钙离子作用下的硫酸软骨素膜结构的表述 |
第四章 壳聚糖/硫酸软骨素复合膜的AFM研究 |
第一节 聚电解质复合膜概述 |
第二节 硫酸软骨素/壳聚糖自组装复合膜的制备和表征 |
2.1 导论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和仪器 |
2.2.2 基片表面处理和自组装复合膜的制备 |
2.2.3 样片形貌观测与表征 |
2.3 结果 |
2.3.1 FTIR检测自组装复合膜的形成 |
2.3.2 原子力显微镜对硫酸软骨素/壳聚糖样品形貌的检测 |
2.3.3 X-RD对样品结晶度的检测 |
2.4 讨论 |
第五章 高分子自组装膜诱导无机盐晶体的生长与聚集 |
第一节 膜控晶体生长概述 |
第二节 硫酸软骨素自组装膜上草酸钙Liesegang环的AFM研究 |
2.1 李寿根图案(Liesegang patterns) |
2.2 导论 |
2.3 材料与方法 |
2.3.1 材料与仪器 |
2.3.2 硫酸软骨素自组装膜的制备和诱导结晶成像实验 |
2.4 结果和讨论 |
2.4.1 草酸钙结晶Liesegang环的形成和在CS自组装膜上的沉积 |
2.4.2 CS膜体系中草酸钙凝集结晶的红外光谱分析 |
2.4.3 CS自组装膜调控CaC_2O_4晶体凝集形成Liesegang环的理论探讨 |
2.4.4 影响Liesegang环形成的因素分析 |
致谢 |
四、硫酸软骨素自组装膜上草酸钙Liesegang环的AFM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3-巯基丙酸自组装膜诱导草酸钙晶体成核与生长的研究[D]. 陈郁璇.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2]纳米硒溶胶对草酸钙晶体生长的调控作用[D]. 邓子夏. 暨南大学, 2012(10)
- [3]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和LB膜缺陷调控下草酸钙的生物矿化[D]. 邓穗平. 暨南大学, 2009(02)
- [4]纳米草酸钙的制备及其生长动力学研究[D]. 万牡华. 暨南大学, 2009(09)
- [5]二维琼脂凝胶体系中过渡金属离子对草酸钙晶体生长和周期性沉淀的影响[J]. 朱军,沈玉华,谢安建,张莉,高贵珍. 化学研究与应用, 2007(05)
- [6]中药对草酸钙晶体生长的抑制研究[D]. 王萍. 安徽大学, 2006(12)
- [7]草酸钙型尿结石的体外模拟与抑制[D]. 朱军. 安徽大学, 2005(04)
- [8]不同体系中对草酸钙生物矿化的体外模拟[D]. 陈德志. 暨南大学, 2005(08)
- [9]壳聚糖/蛋白质/小牛胸腺DNA混合体系的生物相容性研究[D]. 马豫峰. 暨南大学, 2005(08)
- [10]壳聚糖/硫酸软骨素自组装膜体系的AFM研究[D]. 夏科. 暨南大学, 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