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蔗糖多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蔗糖,催化剂,替代品,脂肪,脂肪酸,法相,大豆油。
蔗糖多酯论文文献综述
马琳侨[1](2018)在《日化用蔗糖多酯的合成和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蔗糖多酯(SPE)是近年来开发的具有广泛发展前景的“绿色”天然表面活性剂。它是通过在蔗糖分子上接一定链段的亲水基或者亲油基得到的表面活性剂,在具有良好表面性能的同时,还具有了石油化工产物为原料的表面活性剂所欠缺的可再生性、安全性、温和性及生物降解性。本文先用相转移法研究了蔗糖多酯的合成路线,针对蔗糖与脂肪酸甲酯反应的产物收率低、后处理路线长、废物多、成本高等缺陷,又创新地提出了将蔗糖先进行适当的聚氧乙烯醚化,使其转化为液态中间产物,然后与脂肪酸甲酯进行液液反应生成蔗糖聚醚脂肪酸酯的工艺路线。合成产物的理化指标和使用性能接近蔗糖多酯,但是后处理大为简化,废物大量减少,成本大幅降低,符合绿色环保要求,达到了预期的研究成果。首先,利用相转移法合成蔗糖油酸多酯,对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得出了相转移法合成蔗糖油酸多酯的优化反应条件:相转移剂采用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用量(占反应物总质量的比例,下同)为2.5%,分散剂油酸钾皂用量为5%,油酸甲酯/蔗糖摩尔比为8/1,反应温度为130℃,反应时间为10h,催化剂为甲醇钠溶液(质量分数为30%),用量为1%。粗产物精制条件:先用与产物等质量的饱和氯化钠水溶液,在60 ℃洗涤1次;再用与产物等质量的乙醇,常温洗涤5次。用气相色谱测得残留的油酸甲酯质量分数为1.5%;用原子吸收光谱测得残留的油酸钾皂为116.8 ppm。蔗糖油酸多酯的酯化度为7.15,蔗糖的转化率为80.5%,产物的收率为77.2%。采用蔗糖和环氧乙烷开环反应合成了蔗糖聚氧乙烯醚。确立了合成蔗糖聚氧乙烯醚的优化反应条件:正庚烷作为溶剂,溶剂/蔗糖质量比为1/1,催化剂NaOH,用量为反应物总质量的0.4%,反应温度为90~100 ℃,搅拌转速为500 r/min。环氧乙烷/蔗糖摩尔比为4/1时,蔗糖的转化率为98.5%,蔗糖接上环氧乙烷的链节数为3.9。用红外光谱法分析产物结构,证明蔗糖接上了环氧乙烷链节,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其中乙二醇的含量只有0.7%。再用蔗糖聚氧乙烯醚和脂肪酸甲酯反应,确立了合成蔗糖聚醚油酸多酯的优化反应条件:油酸甲酯/蔗糖聚醚摩尔比为8/1,反应温度为140 ℃,反应时间为8h,催化剂甲醇钠溶液(质量分数为30%)用量为1%。粗产物精制条件:用与产物等质量的乙醇,常温洗涤3次。用气相色谱测得残留的油酸甲酯质量分数为0.8%。产物酯化度为7.67,蔗糖聚醚的转化率为95.8%,产物的收率为92.6%。还分别研究了不同分子量的蔗糖聚醚和油酸甲酯的反应表现,以及不同脂肪酸甲酯(如椰油酸甲酯、硬脂酸甲酯)对合成蔗糖聚醚脂肪酸酯反应的影响。可以得到具有不同物化性质和使用性能的产物。最后,对蔗糖多酯和蔗糖聚醚油酸多酯的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测定HLB值,发现比较接近;二者在香波和洁面膏中的表现也相似,应用于香波中,蔗糖油酸多酯和蔗糖聚醚油酸多酯代替硅油,都能使头发顺滑,且不油腻,能够明显地改善其干梳理和湿梳理性质;应用于洁面膏配方中,能够增加洁面膏的滋润程度,改善使用肤感。(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1-01)
张景煌,王玲[2](2017)在《微波辐射法制备蔗糖多酯》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蔗糖和硬脂酸乙酯为原料,以活性炭附载磷钨酸为催化剂,在微波辐射下合成脂肪替代品——蔗糖多酯。考察了反应条件对酯得率的影响,优化出合成蔗糖多酯的较佳工艺条件为:糖酯比为1:13,催化剂的用量为原料的3%,辐射功率为456W,反应时间为40min,在该条件下合成蔗糖多酯产物的收率可达84.16%。该催化剂对蔗糖多酯的合成具有良好催化活性,微波辐射与传统加热方式相比,具有反应时间短、产率高等特点,微波辐射还可改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采用蔗糖和硬脂酸乙酯为原料能合成蔗糖多酯,平均酯化度为6.578。(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与装备》期刊2017年09期)
卢安根,莫建光,杨克迪,葛利,李扬华[3](2012)在《蔗糖多酯制备高粘度食品机械润滑油》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高酯化度的蔗糖多酯为主要原料,筛选出粘度高、粘温特性优越的食品机械润滑油的初步配方:蔗糖多酯83.5%,聚异丁烯15%,聚甘油脂肪酸酯0.5%,叔丁基对苯二酚1.0%。该配方油品的常规理化性能指标基本上达到GB 12494-1990规定的68号粘度高、粘温特性优越的食品机械润滑油的要求,可以用于食品机械的润滑。(本文来源于《广西科学》期刊2012年04期)
杨克迪,邓军玉,莫建光,卢安根,葛利[4](2012)在《响应面法优化蔗糖多酯的合成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油酸甲酯和蔗糖为原料,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采用两步无溶剂法合成蔗糖多酯。以蔗糖多酯收率和酯化度为指标,考察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反应物摩尔比对蔗糖多酯合成效果的影响,用响应面法对蔗糖多酯的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蔗糖多酯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时间5.1 h,反应温度139.5℃,催化剂用量2.86%,油酸甲酯与蔗糖的摩尔比10∶1。在最佳条件下,蔗糖多酯收率达到86.20%,酯化度为6.69。(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2年07期)
高金玲,孙太凡,曲红杰[5](2011)在《功能性食品添加剂——蔗糖多酯的合成与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蔗糖多酯的结构及国内外研究概况,对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总结,重点综述了蔗糖多酯的各种合成方法。(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期刊2011年16期)
高金玲,王鉴,张成林[6](2010)在《蔗糖多酯的合成应用及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蔗糖多酯的结构及主要性质,重点综述了蔗糖多酯的合成方法,包括酰氯酯化法、直接脱水法、酯交换法,其中酯交换法包括有无溶剂两种方法。同时对蔗糖多酯的分析方法和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总结。(本文来源于《化工科技市场》期刊2010年11期)
王利宾[7](2010)在《相转移法合成蔗糖多酯及其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随着肥胖人群的日益增多,脂肪代用品风靡全球。蔗糖多酯作为一种表现优良的脂肪代用品,将拥有一个广阔的市场前景。但目前蔗糖多酯的合成仍存在着原料单一、毒性甲醇存在、反应时间长等不足。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蔗糖多酯原料脂肪酸乙酯的合成、相转移催化合成蔗糖多酯、蔗糖多酯分离纯化及性质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蔗糖多酯原料-脂肪酸乙酯合成工艺研究以大豆油、无水乙醇为原料,KOH作催化剂合成脂肪酸乙酯,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分析法中的Box-Behnken模型优化出了脂肪酸乙酯的最佳合成工艺为:催化剂用量1.3%,醇油比8.3:1,反应温度74.8℃,反应时间130min。在此条件下,酯转化率为98.93%。并采用红外光谱法对产品进行了结构表征,证明酯交换反应较满意。2、相转移催化合成蔗糖多酯工艺研究筛选出了催化效率较高的相转移催化剂-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前期制备的脂肪酸乙酯、蔗糖作原料,采用两步法合成蔗糖多酯。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设计法优化出了蔗糖多酯在油浴加热和微波加热下的两条工艺条件。油浴加热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35℃、催化剂用量4.1%、酯糖摩尔比13.5:1、反应时间5.5h。在此条件下蔗糖多酯产率达90.72%,平均酯化度达7.1。微波加热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433W,反应时间33min,催化剂用量2.3%。在此条件下蔗糖多酯产率为88.81%,平均酯化度达6.5。采用微波辐射法所用反应时间缩短到近1/10,综合能耗等因素微波工艺更具优势。3、蔗糖多酯的分离纯化、结构鉴定质量分析研究在蔗糖多酯分离纯化工艺研究中,确定的最佳柱层析分离纯化蔗糖多酯工艺条件为:100~200目的硅胶作为填充料,石油醚:无水乙醚:乙酸(90:10:1,V/V/V)作洗脱液,流速2.0mL/min,柱填充高度为60cm。对柱子的再生条件进行了研究,用4-5倍柱体积的乙醇进行洗脱,层析柱可重复使用4次。进一步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法、红外光谱法和核磁共振对产品进行结构表征,产品中羟基基团基本消失,酯基和呋喃环、毗喃环出现,说明分离纯化后的样品为蔗糖多酯。最后对分离纯化后的蔗糖多酯产品进行了质量分析,各项指标均符合GB 8272-1987蔗糖脂肪酸酯标准,且油脂特性指标也与原料油比较接近。4、原料对蔗糖多酯性质影响研究最后按照前面工艺以大豆油、菜籽油、棕榈油为原料,经酯交换合成蔗糖多酯,对不同原料的理化性质、酶解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原料对蔗糖多酯的溶解性和酶解无影响,对其它理化性质有一定影响,根据其不同影响,大豆油蔗糖多酯可以用作煎炸用油,菜籽油蔗糖多酯开发成减肥胶囊,而棕榈油蔗糖多酯可以用作低热量的巧克力食品中的代可可脂。产品自身的酯化度对其酶解有影响,酯化度低于六有分解,但高于六便没有分解。(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王利宾,李文林,张强,黄凤洪[8](2010)在《响应曲面法优化合成大豆油蔗糖多酯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豆油脂肪酸乙酯和蔗糖为原料,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作相转移催化剂,采用两步法合成大豆油蔗糖多酯。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法中的Box-Behnken模型对影响大豆油蔗糖多酯产率的4个主要因素(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酯糖物质的量比、反应时间)进行优化。优化出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反应温度135.6℃、催化剂用量4.1%、酯糖物质的量比13.5:1、反应时间5.5h。在此条件下,蔗糖多酯的产率达90.72%,酯化度达7.1。(本文来源于《食品科学》期刊2010年08期)
王利宾,李文林,张强,何江,杨湄[9](2010)在《微波辐射相转移催化下合成大豆油蔗糖多酯》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微波辐射技术,以大豆油脂肪酸乙酯和蔗糖为原料,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作相转移催化剂,用两步法合成大豆油蔗糖多酯。用响应曲面分析法中的Box-behnken模型对影响大豆油蔗糖多酯产率的3个主要因素(催化剂质量分数、微波功率、反应时间)进行了优化。优化出的最佳合成条件为:微波功率433W,反应时间33min,x(催化剂)=2.3%。在该条件下蔗糖多酯的产率达88.81%,酯化度达6.5。(本文来源于《精细化工》期刊2010年02期)
王利宾,李文林,张强,何江,黄凤洪[10](2010)在《相转移催化合成大豆油蔗糖多酯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大豆油和蔗糖为原料,十六烷基叁甲基溴化铵为相转移催化剂,采用两步法合成大豆油蔗糖多酯。初步筛选了合适的助熔剂(脂肪酸皂),并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蔗糖粒度120目,搅拌速率500 r/min,催化剂用量3%,反应温度130℃,n(乙酯)∶n(蔗糖)为12∶1,反应时间6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反应得到蔗糖多酯产率达到89.12%,酯化度6.8。对蔗糖多酯和大豆油的理化特性进行了比较,两者性质接近。最后借助薄层色谱(TLC)、红外光谱(IR)对产品结构做了初步鉴定,产品达到预期目标,可以作为普通食用油替代品。(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0年01期)
蔗糖多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蔗糖和硬脂酸乙酯为原料,以活性炭附载磷钨酸为催化剂,在微波辐射下合成脂肪替代品——蔗糖多酯。考察了反应条件对酯得率的影响,优化出合成蔗糖多酯的较佳工艺条件为:糖酯比为1:13,催化剂的用量为原料的3%,辐射功率为456W,反应时间为40min,在该条件下合成蔗糖多酯产物的收率可达84.16%。该催化剂对蔗糖多酯的合成具有良好催化活性,微波辐射与传统加热方式相比,具有反应时间短、产率高等特点,微波辐射还可改善催化剂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采用蔗糖和硬脂酸乙酯为原料能合成蔗糖多酯,平均酯化度为6.578。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蔗糖多酯论文参考文献
[1].马琳侨.日化用蔗糖多酯的合成和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8
[2].张景煌,王玲.微波辐射法制备蔗糖多酯[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7
[3].卢安根,莫建光,杨克迪,葛利,李扬华.蔗糖多酯制备高粘度食品机械润滑油[J].广西科学.2012
[4].杨克迪,邓军玉,莫建光,卢安根,葛利.响应面法优化蔗糖多酯的合成工艺[J].中国油脂.2012
[5].高金玲,孙太凡,曲红杰.功能性食品添加剂——蔗糖多酯的合成与研究进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1
[6].高金玲,王鉴,张成林.蔗糖多酯的合成应用及研究进展[J].化工科技市场.2010
[7].王利宾.相转移法合成蔗糖多酯及其性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8].王利宾,李文林,张强,黄凤洪.响应曲面法优化合成大豆油蔗糖多酯工艺[J].食品科学.2010
[9].王利宾,李文林,张强,何江,杨湄.微波辐射相转移催化下合成大豆油蔗糖多酯[J].精细化工.2010
[10].王利宾,李文林,张强,何江,黄凤洪.相转移催化合成大豆油蔗糖多酯初步研究[J].中国油脂.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