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级医院在医疗保险中的重新定位(论文文献综述)
吕玉环[1](2020)在《《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其可持续性》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翻译实践报告所选文本《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其可持续性》(以下简称《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是由山口大学大学院东亚研究科成员编着的国际经营管理类书籍,于2018年3月23日由日本中央经济社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国际视角出发,分三部分共14个章节阐述了以东亚国家为主的医疗福利制度的构建及医疗经营现状,主要介绍了东亚各国医疗制度基本情况、医疗经营及地区医疗福利状况。其中,第一部分“东亚各国医疗制度简介”主要从六个视角介绍了日本、韩国、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同时介绍了英国的医疗保障制度与之进行比较;第二部分“医疗经营”主要从三个视角分别介绍了不同规模的公立医院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影响护士离职的因素、老后所需资金的推测分析;第三部分“地区医疗养老”则从五个视角分析了日本各地区预防医疗的动向、医疗地域变迁及其可持续性、地区全民医疗的公私协作及针对残疾人和老年人的必要医疗合作。本书属于企业管理专业类书籍,其分析的主要内容是医疗·福利系统的构建与相关设施的有效经营。以日本为首,从经营学和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考虑东亚医疗与养老的可持续性方案。本翻译报告通过分析原文,将专业术语和长句分为经济、医疗、护理3类。文中专业词汇表述严谨、准确,需要准确充分的把握原文信息,避免漏译、错译。为此,有必要在翻译过程中考虑中文译文读者的思维习惯,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例如直译、变译、加注解释法等。此外,由于中日语言上的差异,且日语文章的逻辑性与汉语不同,因此翻译时语言的逻辑转换也是不可缺少的。原文的逻辑性如果直接套用在译文上,原文的本意可能会有所偏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翻译时需要通过逻辑补充、逻辑转换、逻辑重构等翻译方法来保障译文的逻辑性。此外,该文本由不同作者共同编着而成,所以各章节之间的语言表达存在差异,所以本翻译报告在保证译文内容准确的前提下,尽力还原作者的语境语气及写作风格?只有把握医疗、养老类书籍的文体特征,才能在翻译过程中体现其语言结构特色,并做到有的放矢,翻译出更为地道、专业的译文文本?本翻译实践报告参考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所提出的翻译标准“信、达、雅”,对文本中所出现的专有名词、复杂长句等翻译重点及难点进行分析。对原文要遵守“信”,对译文要保证“达”,对译文表达要追求“雅”。原文主要是以医疗为研究目的的着作,在本次翻译中对“信、达、雅”的理解为:“信”是对原文的理解;“达”是译文与原文的契合度;“雅”是译文表述的可接受度。在实际进行翻译工作时,针对专业词汇采用了直译、变译及加注解释的翻译方法;针对文本翻译采用了逻辑增补、逻辑转换与逻辑重组的翻译策略。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保证行文流畅,处理好译文与原文的关系,结合上下文语境探究文中所蕴含的逻辑关系,进而翻译出译文读者所能接受的文本。本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章:对笔者所选文本的执笔机关、文本特点及在翻译过程中所参考的翻译理论进行简单介绍;第二章:主要从词语和句子两个方面结合严复的“信、达、雅”翻译理论进行分析,简析医疗经营类文本的翻译特点并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第三章:此次翻译实践的总结及感想。随着现代医疗、福利制度的快速发展,为促进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完善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医疗、福利制度相关书籍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翻译报告的目的是了解东亚各国的医疗及福利制度,分析原文语言的特征和表达的逻辑性。在此基础上,以编写专业且易懂的译文为目标。
韦芸[2](2020)在《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民健康是国家富强和民族昌盛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医疗保障的要求正在由疾病治疗向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转变。然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历经了十几年快速扩张后预期功能被过分放大,设计和实施都背离了“保基本”的原则,承担了太多本不属于它的功能,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被严重削弱。为解决医疗保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国政府于2012年决定在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框架中引入大病保险,专门用来解决因住院、门诊大病治疗、公共卫生危机疫病救治等引发的高额医疗费用,防止居民发生支出型贫困,弥补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障功能的不足。大病保险工作自提出后得到迅速推广,并于2016年前后实现了全国范围的覆盖。那么,大病保险的出现会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产生哪些影响,能否有效缓解居民的大病费用负担?目前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尚不够深入。研究大病保险对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效应,有助于评估大病保险的政策效应并深入认识效应背后的传导机制,对全面建成全民覆盖、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开创健康中国新局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是关于大病保险与居民医疗费用支出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首先从制度需求视角出发,分析大病保险政策的发展变迁和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状况,在此基础上借助健康需求和医疗服务利用理论构建大病保险影响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的理论分析框架并提出研究假设,利用2014-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CLDS),采用两部模型、logit模型、OLS回归等进行实证检验。本文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选题背景以及本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意义,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可能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阐述了本研究所涉及的大病风险、大病保险以及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等核心概念以及需借鉴的健康需求理论和医疗服务利用理论,为后续关于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影响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制度变迁分析。通过回顾大病保险发展历经的自发探索、试点推广、全面覆盖并继续完善三个阶段,梳理其政策设计的变化以及实践探索的创新,在理论认识层面明确大病保险的功能定位应该是更大力度的保基本和与医疗救助托底保障的配合。第四部分为描述性分析。分别从总体均值和分性别、城乡、区域、经济状况、参保状态等多个角度对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和医疗服务利用状况展开纵向与横向比较,全面立体地考察了当前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现实情况。第五部分为大病保险对城乡居民医疗费用支出影响效应的实证分析。从医疗费用总额、住院费用总额、住院自付费用三个维度检验了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产生的需求释放效应和减负效应,并考察了这些效应在不同收入阶层中的差异,同时对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进行处理,并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第六部分为大病保险影响效应传导机制的实证分析。首先通过对传导机制进行理论分析,找出大病保险影响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两条传导途径,然后利用logit模型、OLS回归以及处理效应模型检验这两条传导途径所发挥的作用,最后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七部分是研究的结论部分。介绍了文章的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分析结论中问题的成因,并据此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最后对未来的研究做出展望。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本文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大病保险具备明显的医疗需求释放效应。一方面,大病保险能刺激居民进一步释放医疗需求:大病保险全面实施后,参保居民医疗总费用支出的可能性提高了8个百分点,医疗总费用支出金额也增加了3个百分点;大病费用支出存在类似的情况,住院费用支出的可能性虽然没有显着提高,但住院费用支出金额增加了13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大病保险在需求释放上展现出了鲜明的“亲穷人”特征,中等、较低、最低这三个阶层的总体医疗需求和中等、最低这两个阶层的大病医疗需求都得到了有效释放。在考虑了内生性和城乡异质性的稳健性检验后,这一基本结论不变。值得注意的是,大病保险释放的医疗需求既可能是受经济条件限制而一直被压抑的必要医疗需求,也可能存在因就医门槛降低而加剧的需方道德风险导致的过度需求。第二,大病保险尚未发挥出足够的减负效应。在大病保险全面实施之前,基本医疗保险尚能有效降低居民的住院自付费用;大病保险全面实施后,这种减负效应却不再明显,并且从对住院自付费用支出影响的估计值大小来看,减负能力还减弱了12个百分点。这可能跟大病保险刺激居民释放大病医疗需求的同时尚无力填补住院费用总额与住院自付费用之间的缺口有关。收入阶层分组回归的结果发现,在大病保险出现后,只有中等收入阶层的大病负担得到了切实减轻,而其他收入阶层尚未享受到足够明显的减负成效。从政策设计角度来观察,主要归因于整齐划一的分段补偿模式,既忽略了不同收入阶层购买力的差异,又无法抑制患者的道德风险,削弱了大病保险资金抵御大病风险的能力,就难以实现对低收入阶层的精准支付。第三,传导机制分析表明,大病保险通过参保和受益可及性两条途径对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产生影响。“已参保”的状态能促进居民做出积极的就医决策,尤其能激励穷人及时就医;受益可及性的提高能增加居民对医疗服务的利用,但比起低收入者,高收入阶层在大病保险中更多地利用了医疗服务,不同收入阶层之间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平等状况正在扩大,原因同样跟大病保险补偿政策不具差异性和排斥性有关。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立足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的建设与完善,提出如下政策建议:探索差异化补偿政策,切实提升大病保险的减负能力;创建动态调整的筹资模式,确保大病保险财务可持续发展;做好大病保险与其他保障层次的衔接,助力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一是在研究了整体样本政策效应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不同收入阶层受大病保险影响所发生的医疗费用支出的差异,深入讨论了大病保险政策带来的医疗服务消费公平性问题。这些内容在以往有关大病保险的研究中鲜有涉及,探索这些问题有利于丰富大病保险政策效应的研究内容,也能为优化大病保险政策提供更为全面的建议。二是本研究所用资料不再像以往研究那样只采用区域数据或面向特定群体的调研数据,本研究使用的样本覆盖全国,具有地域广、特征多样化、年龄跨度大等特征,得出的估计结果更具客观性,同时调研时间正好分别处于大病保险全面实施前与后,为因果推断提供了合适的数据条件。
夏敬[3](2019)在《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文中提出人民健康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富强昌盛的重要标志,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更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体现,社会保障权是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作为基本人权的健康权的保障,是各国政府重要的社会目标。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截至2017年,人口总量达13.93亿,其中,农村人口占比41.48%。医疗卫生是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的民生事业,为广大公民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政府职能的体现。党的十七大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在改革基本原则中提出:向全民提供作为公共产品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将“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①,”确定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在中央部署与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进程中,随着新医改的进一步深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正在由理论到实践,由局部向整体全面推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为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向城乡居民均等地提供是现代文明政府的重要职能,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城乡居民无论身份高低、收入水平如何,均能依据自身的需求获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它是基于公平正义原则提出的一项公共性的制度安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城乡二元的经济、政治、社会结构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转变。由于政府投入、城乡医保制度、区域经济发展、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我国基本医疗卫生的服务在很多方面仍呈现出较大的城乡差异,无论是医疗卫生费用的筹资、医疗卫生资源的占有、医疗保障水平乃至健康消费等方面均表现为城乡的不均等。这种不均等不仅影响着广大人民的健康水平的整体提高,也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深化医改的当下,让城乡人民如何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是一个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问题。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均等化的内涵、发展逻辑、测量评价、原因分析等多方面,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做系统、全面的分析研究,围绕着所构建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及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践,提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政策建议。全文共分九个章节,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即1、2章,是论文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在阐述了论文的立题意义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均等化的内涵、属性、内容进行了界定,同时,阐述了公共品理论,公平正义理论、福利经济理论,及共享发展理论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支撑理论。为本论文的主题研究提供经度与维度的基础。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点。即文中的第3、4、5章。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在回顾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依据投入-产出-结果的视角,从卫生筹资,资源配置,服务利用,质量与效率、健康水平等多项指标综合考量,构建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指标,利用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和各年度的卫生与计划生育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统计分析了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均等化水平)。同时,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指标的可代表性(参照性),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趋势做了定量评价与相关分析。同时在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现状把握的基础上,探求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的成因。重点从国家发展战略、医疗卫生财政制度以及医疗保障制度等制度根源探究了造成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均等的原因。第三部分,即第6章。基于我国目前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尚不均等的现实,依据本人对我国某地区(D市)农村的实地调查,了解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诉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现实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在供给方面,侧重对新农合的覆盖范围与保障水平等制度目标实现程度,以及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保障能力的考察。在需求方面,则注重对农村居民的就医选择、新农合以及定点医疗机构提供的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相关满意度的调查。以点概面,为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尤其是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农村居民的健康权益,提供有针对性建议的现实依据。第四部分,是对策和建议部分。即文中第7、8章。在借鉴国外相关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理顺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立足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提出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理念,并重点从财政制度、医疗保障制度等角度探讨了均等化的实现路径以及相关配套机制。第五部分,为结论部分。提炼基本观点和建议,对全篇论文研究进行概括总结。本文在以下几方面有所尝试和创新:一是强调公平公正的立场与原则,站在统筹城乡、共享、发展的视角,思考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实现。每个人都能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是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的基本保障,是促进卫生正义价值的创新理论支持和阐释。资源的稀缺性,使得人类的经济及一切活动都将面临着选择,人的需求是无限的,对保障健康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也是无限的,而相对于人们无限的需求,医疗卫生资源无论是总量还是相对量都是有限的。如何将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利用较为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是各个国家政府以及医疗卫生服务研究人员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众所周知,医疗行业素以供需矛盾突出饱受争议。在我国,医疗资源呈现出优质的医疗资源稀缺,而基层的医疗资源闲置的双重性。如何以共享经济发展的内核,促进医疗资源在不同机构之间、不同地域之间、城乡之间更好的优化配置,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定位,无疑是对医疗供给侧改革,国家多点执业、分级诊疗等政策落地的有力推动,从而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二是基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结合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进展,对我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进行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研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国家发展理念、总体规划与战略,医疗卫生事业的相关政策直接影响着均等化的实现。本文结合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进程,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从动态的角度,予以认识与判断。试图从投入-产出-结果的视角设立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现程度和发展趋势做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三是在文献综述、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深入农村地区做实地调研,从供需角度,对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现状有了更直观、更明确、更清醒的认识。调研结果表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推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效果显着。但是,应该看到,现阶段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与城市尚有较大差距。为满足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保障农村居民健康的权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尊重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的现实利益诉求,加强财政支持、医疗卫生等配套改革,合理优化配置农村的卫生医疗资源,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和可及性。当然,由于“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研究”涉及到人口学、社会学、健康经济学,卫生管理学、政治学乃至哲学等诸多学科,因此,尽管已作了大量工作,但是对相关主题的文献和理论梳理仍旧存在着不足,论文的理论广度与深度尚有待提升。同时,基于我国长期以来,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涉及的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医疗保险等边界不清、内容交叉,加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城乡边界问题,与此相关联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全统一,尤其涉及到乡乡村村最基层的城乡对比基础数据更为缺乏,这对准确把握和测度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水平并予以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本人所构建的均等化指标体系,或许尚不能完全反映均等化的全貌。同时,基于我国地区发展、城乡发展不平衡,我国医疗卫生服务无论是地区间、城乡间、甚至人群间差异很大,同时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与我国目前进行的新医改密切相关,涉及到财政、医疗卫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等多部门的配合联动,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各部门也出台了一些相关的政策,本人也及时做了跟进,但是,围绕“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主题,提出因地制宜更加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的政策建议,尚需做进一步的研究。-----健康中国 2020、2030.......!
陈遥[4](2019)在《优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促进分级诊疗 ——以A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伴随着全民医保制度的逐步完善和医改工作的不断深化,群众就医需求不断释放,而医疗资源却愈发向上级医疗机构会集的趋势,医疗体系呈现“倒金字塔”形态,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现象依然存在,问题亟待解决。在当前医疗环境下,医保制度通过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经济杠杆作用,成为调节各层级医疗服务机构利益关系,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实现的有效工具。本文通过对A市医保制度促进分级诊疗的逻辑关系分析,利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了国内外医疗保险和分级诊疗关系的研究成果,使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分析了A市分级诊疗实施现状和阻碍因素,指出在促进分级诊疗方面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尚且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依据A市分级诊疗模式下医保制度效果发挥情况,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优化策略建议。基于理论分析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结合A市实际情况,分析了当前促进分级诊疗的医疗保险制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1)医保制度建设对医疗“需方”引导力不足;(2)医保制度建设对医疗“供方”调节力度不足;(3)医保对分级诊疗缺乏强制制度设计;(4)制度实施过程社会响应度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医疗保险制度促进分级诊疗的策略建议:(1)优化医保报销差异化制度;(2)完善医保对医疗机构的支付制度;(3)加强医疗保险制度强制力;(4)提高制度实施社会响应度。希望通过这些优化策略,能够充分发挥医保制度的经济杠杆作用,重新定位医疗保险在医疗卫生体制中的角色,完善与分级诊疗建设相适应的医保制度,使之成为平衡各层级医疗机构医疗资源和患者资源的有效工具。
朱莉[5](2019)在《大数据背景下商业医疗保险精准定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疾病发生率的持续增高以及新型病的涌现,医疗费用持续上涨,普通家庭因病致贫的现象越来越多,“看病贵”成为老百姓普遍面临的问题。这给健康保险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来看,我国已经形成了包含各种保障形式在内的医疗保障体系。其中基本医疗保险是以“低水平、广覆盖”为指导思想的,这就给商业医疗保险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从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历程和现状来看,不难发现,目前,商业健康保险经营过程中仍有较多问题亟待解决。例如,对于费用补偿型的医疗保险产品,并未通过差别定价准确反映风险。而随着保险公司自主定价的范围不断扩大,保监会也加强了对于费率的监管力度,因此建立科学的医疗保险产品定价机制来保障保险公司自身的经营效益,通过进一步的差别定价准确反映风险,不仅可以扩大保障范围,还能吸引更多人投保,降低逆选择。同时保险行业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大量数据,从信息量来看,保险行业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提前到来。所以现有的商业健康保险定价方法越来越难以处理这些不断增长的、多样的海量数据,且越来越不符合现在的新的需求,迫切要求转变。目前,随着科技的进步,大数据已经进入了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将大数据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目前,在保险领域中,大数据为保险业的各经营环节都带来了巨大机遇,同时也对经营过程中的数据基础和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保险业在大数据领域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大数据基础和大数据人才等方面都面临挑战。定价作为保险公司的重要经营环节,探索大数据与商业医疗保险定价的结合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与难点。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目前对大数据、大数据技术、医疗大数据以及大数据在保险中的应用方面都有许多研究,但是探讨大数据与商业医疗保险定价融合的研究较少,更鲜有采用定量分析方式来进行的研究。所以本文试图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探索大数据对商业医疗保险定价的影响,分析大数据是否可以与商业医疗保险定价结合,是否有必要与商业保险定价相结合,最后试图找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与商业医疗保险定价结合的具体方法。并利用所获得的数据通过实证分析的方式科学地说明差别定价的必要性,以及传统的方法难以实现个性化的定价,再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个体疾病发生率和个体的治疗费用进行预测,进而说明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个性化定价的可行性,同时也说明随着维度的增加,可以使预测的可靠性提高。最后对传统定价和随机森林定价结果作比较,发现随机森林定价可以更准确地度量风险,可以实现个性化的精准定价。另外,基于医疗大数据处理的商业医疗保险定价也是大数据与商业医疗保险定价的一种方案,且医疗大数据又是定价的前提和基础,所以通过明确界定医疗大数据概念及特征,探索数据的准备和处理的方法,为今后基于医疗大数据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论文采用文献综述法、实证分析法以及跨学科法等研究方法,对精准定价的基础、方法以及医疗大数据的处理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结构如下:论文的结构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首先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明确本文中大数据、大数据技术、医疗大数据以及“精准定价”的概念,了解商业医疗保险定价方法以及大数据在保险中应用的研究现状,为接下来的研究作铺垫。然后对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进行说明,最后介绍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是传统商业医疗保险定价概述。首先对传统商业医疗保险定价原理即大数定律和收支平衡原则进行了介绍。再对传统商业医疗保险定价方式方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为之后说明传统商业医疗保险定价方法难以满足定价的需求,从而探索其与大数据结合的可行性方法,以及之后的实证分析作铺垫。第三部分为大数据背景下商业医疗保险精准定价的可行性分析。首先分析大数据对传统精算定价的影响,包括精算原理和商业医疗保险定价的影响,再对大数据和商业医疗保险定价的结合进行分析,最后探索精准定价的具体方法,为之后的实证做铺垫。第四部分是医疗大数据的准备与整合。医疗大数据是定价的基础和前提,且基于医疗大数据处理的商业医疗保险定价也是两者结合改善定价的一种方案,所以该部分对医疗大数据的收集和预处理进行了介绍,再对数据整合现状和问题进行说明,提出解决措施。第五部分是大数据背景下商业医疗保险精准定价实证分析。首先对数据的来源、预处理和研究对象进行了说明,接着利用传统的基于损失分布的定价方法对住院医疗保险的住院率和住院费用进行了测算,并以一种简单的产品为例得出产品价格,说明差别定价的必要性以及传统方法难以实现精准定价,然后利用随机森林的方法对个人疾病发生率和个体治疗费用进行测算,说明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实现精准定价。最后仍以一种简单产品为例,说明大数据技术可以针对个人进行更加准确的风险度量,实现更精准的定价。第六部分是结论建议及研究展望。主要结合本文的分析,对保险公司提供建议和对策。同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在深刻理解“商业医疗保险定价”和“大数据”的基础上,分析了商业医疗保险定价在大数据背景下会走向个性化精准定价的趋势,并且对“精准定价”进行了较为精准恰当的界定。其次,论文将大数据对商业医疗保险定价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理论和实证说明了商业医疗保险传统定价的不足,探索了大数据背景下商业医疗保险精准定价的方法,并通过实证说明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定价的可行性。(1)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商业医疗保险定价的定量研究薄弱。目前学者们对大数据技术与商业医疗保险定价的融合都停留在理念层面,从目前参考的文献中未找到实证研究。因此本文选取了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精准定价这一落脚点,将大数据技术应用到了商业医疗保险精准定价上,提出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商业医疗保险定价的思路,并进行了实证研究。(2)本文综合分析了传统的医疗保险定价方法,结合目前的大数据技术,提出采用随机森林的方法,计算每个人对不同病种的疾病发生率,以及个人患不同病种的治疗费用,从而实现对个人的精准定价。并且通过实证分析,说明方法的可行性。(3)结合现有文献中“精准定价”的相关定义对其概念和内涵进行了明确界定,为今后对精准定价的研究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数据难以获得以及研究能力有限,论文实证研究不够细致和深化,笔者将进一步探究如何更为具体地对商业医疗保险精准定价。
席晓宇[6](2019)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9年我国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作为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提出“要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明确指出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支出责任的转型和强化。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实现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重大目标,逐步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确定为中央与地方的共同财政事权,同时明确各承担主体的职责,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促进各级政府更好履职尽责。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指出“国家需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近年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改革几乎都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相关,而广泛的税收来源也为政府保障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有效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健康挑战,医疗卫生支出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支出,尤其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的财政支出,也大幅增加。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建设带给政府更大的财政职责和支出压力,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譬如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支出责任承担主体与财政支出规模如何具体界定、中央与地方相关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及分配比重如何合理划分、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如何系统构建等。为解决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相关问题,首先需要对基本医疗保险和财政有关内涵进行研究界定:一是基本医疗保险的概念。基本医疗保险是由国家立法规范,主要以保险形式为广大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获取提供有效保障,基于一定报销比例补偿参保者的部分门急诊、住院费用,在日常劳动生活中人们更广泛地称其为“医保”。目前我国根据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对象的差异,将基本医疗保险分为三大类,分别是“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面向职工群体)、“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面向城镇居民)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面向农村居民),针对不同群体实施差别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二是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内涵。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主要由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等多方共同筹集,在基金筹集环节中,政府的财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不仅仅是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施的重要保障,也是资源的再次分配。政府在市场分配的基础上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资源进行再分配,促进公众健康水平的均衡发展。三是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内涵。公共服务项目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政府转型、完善财政管理、缓解收支矛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基本医疗保险公共服务项目的财政支出绩效管理也对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医疗卫生投入产出效益提升、民众健康公平性改善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其次,就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来看,健康权理论指出人人都应享有健康权利,不因支付能力或社会、文化、地域的差异而减损或丧失该项权利。在健康权基础上,提出基本医疗保险体系是保障个体健康水平、提升社会总体福利的重点项目,其中公共财政是维护和实现大多数人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力保障。国内外研究普遍着眼于政府在基本医疗保险中的支出责任承担、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合理划分,其中政府应该承担的支出责任大小存在较大争议,一些研究认为政府应该承担几乎全部的支出责任,即无限性支出责任,另一些研究则认为这种无限性的支出责任对财政而言往往是不可持续的,政府应该承担部分支出责任,即有限性支出责任。此外,从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发展现状来看,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支出责任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动态变化,不同时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在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建设实践的进程中,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结构和水平也不断变化。从建国起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即医疗保障制度建立的初级阶段,政府几乎承担起全部责任,包括立法、管理和财政支出等,以城镇公费医疗制度、劳保医疗制度及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要保障形式;但是随着财政负担不断增加和经济体制转变(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也走上市场化改革的道路,政府的财政支出责任逐步退出舞台;2007年党的十七大将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推上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我国为全体社会成员分别建立起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1994年开始)、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07年开始)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003年开始),基本医疗保险体系又转回到政府主导的改革方向上来,既不像计划经济时期的大包大揽,也不是改革开放时期的放任不管,而是在市场机制的前提下承担部分责任。但是基于现状的深入分析发现,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支出责任界定仍较为模糊,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也不够清晰,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依然缺乏系统的绩效评价体系。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分别从三方面内容展开深入探讨。(1)分析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支出责任。本部分首先基于不同国家政府对医疗保险服务的支出责任情况展开对比研究,探讨不同支出责任负担水平下的基本医疗保险运行模式,同时也为我国合理借鉴国外经验提供基础;进而结合我国对基本医疗保险的公共产品属性、社会主义型福利国家属性认知、政府与市场活动界限,从理论上界定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支出责任;最后运用实证数据,分析影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水平的关键因素,并结合经济发展、财税体系、人口结构和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等多方面因素考察具体的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水平。(2)研究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本部分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结合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理论,展开我国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支出责任的划分分析,首先明确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分担主体,其次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具体管理、财政支持等职责分担。为进一步确定中央与地方政府各自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的分配比重,本部分主要利用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有关数据,基于基本医疗保险收支平衡可持续视角展开分配比重测算,从而为建立起权责清晰、财力协调的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责任架构提供理论和实践性指导,并基于现阶段的责任划分策略展开研究结果的对比和分析。(3)构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本部分主要基于质性研究构筑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从运行效率绩效、健康效果绩效、区域公平绩效、社会经济绩效方面选取科学合理的指标;搜集相关实证数据并运用实证方法,评价分析我国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支出绩效情况,为我国的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提供方向和思路。通过以上问题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果。(1)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支出责任承担范围,政府的支出责任可分为有限性的财政支出责任和无限性的财政支出责任,承担有限性支出责任的政府通常与社会、个人共担基本医疗保险筹资责任,而无限性的财政支出责任则恰恰相反,这类政府往往承担了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几乎全部的筹资责任。然而,市场机制的引入不仅能有效提升基本医疗保险的运行效率,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的财政压力,结合我国现实情况分析,有限性的财政支出责任更为适宜。(2)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责任划分原则,是保证基本医疗保险有效实施的关键内容。依据我国当前基本医疗保险的受益空间层次性,可以将之归类为混合型公共产品,由中央与地方共同承担其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也更为合理;而在厘清中央与地方政府基本医疗保险具体职责中发现,相对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在供给基本医疗保险公共服务时更能准确把握本区域内的居民偏好,因此将基本医疗保险的具体实施工作职责交由地方政府承担更为适宜,而战略制定、规划和监督工作等宏观职责则交由中央政府来承担;至于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划分比重,通过外部性理论和实证数据分析发现,不同省份的地方政府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负担能力具有较大差别,基于此可将各省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情况划分为五类,分别为不可持续、短期可持续、中期可持续、中长期可持续和长期可持续,进而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支出分担水平也可依据这五类划分为五档。(3)基于绩效评价理论“4E”原则和质性研究,构建出符合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特点的绩效评价体系,包括运行效率绩效、健康效果绩效、区域公平绩效、社会经济绩效四个一级评价指标,并且依据实证数据评测发现,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纯技术效率偏低,健康效果绩效却有明显提升,但是区域公平绩效有待改善,并对经济发展有积极影响。基于分析结果,本研究为政府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管理的建议。首先是结合多方面的影响因素来考量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契合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界定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支出,同时考虑人口老龄化问题以减缓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过快增长;其次为有效控制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不可持续风险,进一步强化可持续目标来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并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两方面出发均衡收支水平;最后依据绩效评价情况,提升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效率以缓解财政压力、拓宽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来源以保障基本健康需求、均衡中央与各地方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划分以提升区域公平性,为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卫生事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最终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战略。
陈梅[7](2019)在《个旧市九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加速,有限的城市地理空间难以完全容纳工业发展的需要,对土地需求量大增的城市建设将目光投向乡村地区的广大农业用地。在此过程中,大量农用土地被转换为建设用地,涌现出一大批失地农民。失地农民是我国城镇化迅速推进、城市空间不断向郊区扩展,导致农用土地被大量征用所产生的特殊群体。只依靠有限的一次性征地补偿款难以维持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建立健全长效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尤为重要。本文选取云南省个旧市大屯村委会的九村失地农民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失地农民的形成与现状展开研究,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分为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保障及基本养老保障三类项目进行调查分析。在每一类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项目中,又从现状、运行过程、社会功能及存在问题四个方向全面阐述九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状况。调查研究发现,九村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确实对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保证了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水平,改善了失地农民的医疗健康状况,提高了失地农民抵御养老风险的能力。但是,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再就业保障体系不完善、形式及实质公平有待提高、社保部门之间区隔严重等突出问题。针对九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要坚持政府主导、夯实民生之本、推进部门联动、嵌入社会工作,构建以政府为主导、就业保障完善、部门联动顺畅、社会工作嵌入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在实际工作中,要着重加强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的支持,共建共享失地农民社保信息平台,管理过程中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进行核查评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要充分发挥好底线保障之网与发展提升之梯的功能,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生存权与发展权。
黄茜[8](2019)在《长沙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构建了涵盖教育、就业和收入、社会保障、脱贫、健康中国建设这样一个具有更加丰富内涵的民生体系,使得中国特色的民生工程内容更加丰富,包括医改在内的健康中国建设已经成为了我国民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开,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初步建立,医疗服务体系能力明显提升,就医秩序得到改善,城市三级医院普通门诊就诊人次占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的比重明显降低;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卫生总费用增幅与本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幅相协调;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就医费负担明显减轻,总体上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下降到30%以下[1]。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作为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为、引导医疗资源合理配置的经济杠杆成为进一步深化医改的重要环节,合适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不仅可以保证基金的平稳运行,还可以对医疗服务行为起到监督和规范,对区域性医疗中心的定位起到顶层设计作用,并保障参保人员的权益。新时期公立医院应主动适应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提高医疗保险管理精细化水平,重视对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研究。本文致力于研究当前医疗保险管理制度中的最关键问题---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通过文献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沙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实施情况及费用情况;总结了长沙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了现阶段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了国内外不同医疗保险付费方式的经验。研究发现,长沙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实施改革后,定点医院医保结算人次和医疗总费用保持增长,医保基金支出风险降低,同时参保患者的次均费用、平均住院日和药占比呈下降趋势,最主要的提高了医疗机构主动控费的意识,促进医院医保管理。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有来自政策、信息系统、医院执行情况等方面的影响。本研究结合自身医保管理工作经验,对长沙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我们今后应该结合采取复合式多元支付方式,合理制定病种分值表和临床使用的诊疗规范,定点医疗机构加强认识,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夯实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医疗保险管理精细化水平,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配套措施,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建立谈判机制。
丁希[9](2019)在《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理论的嵌入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公立医院是国家实现卫生政治意志的有效载体。国家和政府通过投资举办公立医院,目的是保障公共健康,维护健康公平,促进公共福祉,履行维护公民生命健康权的基本责任和政治使命。公立医院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产品,是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天然的垄断者,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特征,比如信息不对称、外部性、不确定性等,导致了卫生资源无法有效配置的市场“失灵”,加之政府在公立医院监管及投入上的缺位,产生政府“失灵”效应,两者叠加之下使得公立医院改革中出现了效率与公平价值失衡、医疗服务的公平可及性下降、群众满意度低、医患矛盾日益尖锐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目前学术界对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的思路和大方向上主要存在“政府倾向”及“市场倾向”两种不同的观点,倘若以此思路简单套用以“回归公益性”的政府主导论或者以“去行政化”为导向的市场化改革思想,都不是解决公立医院改革现实中所遇到种种问题的最佳方式和路径。尤其是,他们无法回应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关于效率、责任和公平之间的价值性平衡问题。因此,本文尝试需要寻找一种更具包容性的理论框架来解决以上难题,希望能够通过“公共价值理论”的引入,为公立医院改革的未来发展提供新的治理理论范式及实践思考。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马克·穆尔(Mark H.Moore)的《创造公共价值:政府战略管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公共价值理论的兴起。之后该理论在本世纪初与公共治理理论耦合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新的公共治理范式,成为人们反思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缺陷和不足的工具。公共价值存在于公共领域,是公民对政府期望的集合,是公众所获得的一种效用和意义。公共价值理论,强调的是政府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公共效用,体现的是政府的行为逻辑,是政府作为管理主体追求公共利益的价值诉求以及政府在行动过程中对公众行为主张的公共利益价值导向。公共价值塑造着公民的公共生活,促进公共福祉和个人福祉。因此,本文拟通过公共价值理论的输入,为公立医院改革路径提供一个以价值为基础的新的视角。从公共价值理论中的“战略三角模型”出发,将公共价值管理理论作为不同于传统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学范式,指导公立医院改革,强化公立医院改革公平正义的正确价值导向,以创造公立医院公共价值为目的,致力于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公立医院改革的合作共治格局,实现“基于价值的连续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构建“大健康”医疗服务体系,为公立医院进一步深化改革路径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分为六个部分,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首先是导论。介绍选题背景和意义,通过对公共价值理论嵌入我国公立医院改革研究的意义进行阐述,为公立医院改革路径提供研究框架。然后回顾评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相关概念的界定,凸显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第一章系统梳理了相关理论,阐述了公共价值视角下公立医院改革的思想基础和逻辑起点,其理论基础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公平正义思想;第二,公共产品理论;第三,政府责任思想。第二章是对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实践的历史进行考察。主要从我国公立医院历史发展沿革、改革中每个阶段的公共价值定位分析以及目前国内试点公立医院改革的实践等方面进行考察。分别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阶段、医院市场化启动阶段时期、市场化改革阶段、改革转折调整阶段和新医改阶段进行分析历史发展脉络,每个阶段特征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整体发展战略相辅相成。并进一步分析每段改革中,所凸显的公共价值的定位,同时,选取国内若干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地方和地区改革经验,为公立医院改革的公共价值实践积累有益经验。第三章是对现阶段我国公立医院公共价值实践的主要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依托公共价值理论,分别从公共价值导向、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以及公共诉求等视角对公立医院存在“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突出,“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严重,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低,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公益性和可及性下降等问题进行阐述。针对上述问题,从公共价值理论框架出发,从改革价值目标模糊、政府的自利性、政府权力分散、医院绩效管理体系及考核评价机制扭曲等方面进行分析我国公立医院公共价值实践困境的深层次原因。第四章通过对国外具有代表性的公立医院改革模式的发展沿革及制度特色进行阐述,并着重对公共价值理论在各国家和地区公立医院改革中的初步实践进行总结提炼,从而得出对我国公立医院未来改革的借鉴与启示。第五章重点对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理论嵌入的实践路径展开讨论。公共价值理论重新定位了政府的核心职能,为公立医院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由此本文分别从核心目标、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四个维度确定了公共价值理论下公立医院改革的战略蓝图框架。基于该框架,本文对公立医院改革的具体路径进行深入探索。主要从回归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公共价值导向、构建整合式医疗服务体系和加强公立医院绩效评估改革等三个方面,对公立医院改革嵌入公共价值理论的制度方案进行设计。一是要回归公立医院卫生服务的公平性,落实公立医院改革中的政府责任。二是要实现医疗服务体系顶层设计的整合,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内部联动改革和供给侧改革,实现医疗服务流程管理与再造,构建“价值医疗”的整合式医疗服务体系。三是构建公共价值导向的考核目标,加强社会满意度的指标考核评价,构建各方协同下的绩效评价机制,加强公立医院绩效评估改革。
陈宏伟[10](2019)在《罗氏诊断公司体外诊断产品云南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体外诊断产品是医疗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约80%的临床诊断信息来自体外诊断,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随着中国医疗行业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瑞士罗氏公司作为第一批外商独资企业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罗氏诊断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一直都是我国体外诊断行业中的领导者。然而,近年来,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如一系列医改政策的推出、民族品牌的出现、渠道模式的转变等。罗氏公司以往的营销策略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本文以市场营销理论为指导,对罗氏诊断公司云南市场环境进行分析,并对该公司在云南省体外诊断行业中的竞争情况全面了解,结合罗氏诊断公司云南市场营销现状,总结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市场细分不足,定位偏重高端,产品进口模式面临挑战,价格居高不下,渠道动力下降,促销方式单一等问题。在此基础上,经过深入研究,得出罗氏诊断公司在云南省体外诊断市场发展方向,为罗氏诊断公司体外诊断产品在云南省市场发展给出新的可行的营销策略。通过STP分析,可将云南市场分为三级医院、二级/一级医院、民营医院三个细分市场。在继续重视高端市场的同时,将广大的基层医院和民营医院市场纳入目标市场,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进行重新定位,为三级市场提供最高端的设备,最全面的试剂项目,搭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为二级和一级医院推出为经济型入门产品,实现大品牌和经济性的平衡。依托民营医院快速的决策,批量的采购,降低客户成本,提供高性价比的全品类产品。进一步提出了营销组合策略。产品方面,建议在中高端市场产品基础上,推出针对中低端市场的经济型产品。试剂盒包装方面,针对不同规模医院进行多样化设计。价格方面,在三级医院市场,实行价值导向定价。在二级和一级医院,实行成本导向定价。在民营医院,尝试直销模式。渠道方面,现有一级经销商要尽快转型适应集中采购模式;在二级和一级医院市场,发展既往在基层医院资源好的经销商。促销方面,三级医院强调专家讲者,塑造意见领袖;二级和一级医院侧重分阶段的全院普及型学术讲座;民营医院含独立实验室,重视促进民营和公立的医院交流学习;加大针对医院高层的品牌宣传;扩展销售团队规模,人员架构与三个细分市场进行匹配,加强人员促销。通过该研究,期望能够促进罗氏诊断产品在云南市场的发展,为罗氏诊断公司及类似公司的区域市场营销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三级医院在医疗保险中的重新定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级医院在医疗保险中的重新定位(论文提纲范文)
(1)《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其可持续性》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第一章 翻訳任务の绍介 |
1.1 原书の绍介 |
1.2 原书の特徴 |
1.3 厳复の翻訳理论 |
第二章 翻訳事例の分析 |
2.1 语汇の翻訳 |
2.1.1 医疗?福祉専门用语 |
2.1.2 组织名称 |
2.1.3 その他の语汇 |
2.2 文の翻訳 |
2.2.1 论理补完 |
2.2.2 论理変换 |
2.2.3 论理再构成 |
第三章 翻訳実践报告のまとめ |
3.1 翻訳実践のまとめ |
3.2 翻訳についての心得 |
参考文献 |
付録Ⅰ:原文 |
付録Ⅱ:訳文 |
谢辞 |
(2)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及简要述评 |
三、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基础理论 |
第一节 核心概念 |
一、大病风险 |
二、大病保险 |
三、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 |
第二节 基础理论 |
一、Grossman健康需求理论 |
二、Andersen医疗服务利用理论 |
第二章 大病保险政策的发展演进 |
第一节 大病保险的发展历程 |
一、前期探索阶段:2006 年—2012年 |
二、试点推进阶段:2012 年—2015年 |
三、全面实施与完善阶段:2015 年底至今 |
第二节 大病保险的功能定位 |
一、更大力度的保基本 |
二、与医疗救助的托底保障配合 |
第三章 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现状 |
第一节 居民处理大病风险采取的主要手段 |
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
二、城乡居民大病保险 |
第二节 我国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状况 |
一、数据来源及样本选取介绍 |
二、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总体情况 |
三、不同群体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状况 |
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关系 |
第三节 我国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状况 |
一、居民的发病率与医疗服务利用状况 |
二、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不同群体居民医疗服务利用关系 |
三、居民利用大病医疗服务的原因及对服务机构的选择 |
第四章 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效应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影响的理论机制 |
二、研究假设 |
三、模型设定 |
四、数据来源 |
五、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大病保险对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 |
二、大病冲击下大病保险对居民受益的影响 |
三、异质性检验 |
第五章 大病保险影响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传导机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大病保险影响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传导机制分析 |
二、研究假设 |
三、数据来源 |
四、模型设定 |
五、变量选取及处理 |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
一、大病保险参保对居民就医决策的影响分析 |
二、大病保险的受益可及性对居民医疗服务利用的影响分析 |
三、异质性检验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大病保险具备明显的医疗需求释放效应 |
二、大病保险尚未表现出足够明显的减负效应 |
三、大病保险通过参保和受益可及性两条途径影响居民的医疗费用支出 |
第二节 讨论与政策建议 |
一、讨论 |
二、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相关研究述评 |
1.2.1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其均等化内涵的研究 |
1.2.2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测度(评价)方法的研究 |
1.2.3 关于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因素(非均等原因)的研究 |
1.2.4 关于促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策略的研究 |
1.2.5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与不足 |
1.4.1 主要创新 |
1.4.2 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的界析 |
2.1.1 城乡 |
2.1.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2.1.3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
2.1.4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 |
2.2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础理论 |
2.2.1 公共经济理论 |
2.2.2 福利经济理论 |
2.2.3 公平正义理论 |
2.2.4 共享经济理论 |
2.2.5 医疗服务市场的一般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变迁历程 |
3.1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变迁阶段 |
3.1.1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低水平均等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 |
3.1.2 社会化、市场化改革时期(1979—2005年) |
3.1.3 强化政府责任,公益性回归的新医改时期(2005年至今) |
3.2 本章小结 |
4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现状评价 |
4.1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评价指标 |
4.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与构成 |
4.1.2 评价方法 |
4.2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现状的统计分析 |
4.2.1 医疗卫生筹资 |
4.2.2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
4.2.3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
4.2.4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
4.2.5 健康水平 |
4.3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评价 |
4.3.1 国际组织的评价 |
4.3.2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现状的实证测度与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影响因素 |
5.1 国家发展战略对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
5.1.1 二元经济结构,“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 |
5.1.2 “重城轻乡”下的区域发展战略的侧重点不同 |
5.1.3 以GDP衡量政绩的弊端 |
5.2 公共财政体系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
5.2.1 卫生财政总量投入不足 |
5.2.2 财政支出偏向城市的惯性 |
5.2.3 政府间事权划分改革滞后,卫生财权与事权的长期不匹配 |
5.2.4 收入分配制度的偏失,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
5.3 医疗保障体系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
5.3.1 保障对象以正规就业为标准进行制度设定和人群划分 |
5.3.2 统筹层次低弱化了医疗保险的风险分担机制、保障水平差异大 |
5.3.3 多头管理有失效率 |
5.4 供给主体结构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
5.5 农民的参与意识及“话语权”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影响 |
6 我国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满意度与意愿分析-基于D市的调查 |
6.1 样本点选择与调查方法 |
6.2 调查地区农村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现状 |
6.2.1 调查地区农村居民的就医选择 |
6.2.2 调查地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情况 |
6.2.3 调查地区农村居民对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
6.3 调查结论 |
7 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国际经验 |
7.1 主要国家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实践 |
7.1.1 英国的国家卫生服务体系 |
7.1.2 德国的社会医疗卫生保障服务体系 |
7.1.3 日本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
7.1.4 美国的混合式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 |
7.2 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 |
7.2.1 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 |
7.2.2 强调政府责任 |
7.2.3 发挥基层基本医疗保障功能,有效合理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资源 |
7.2.4 坚持政府和市场相结合 |
7.2.5 高度的政策可操作性与规范的医疗法制体系 |
7.3 本章小结 |
8 推进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
8.1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的总体思路 |
8.1.1 公平、正义、共享的价值理念 |
8.1.2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基本思路 |
8.2 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
8.2.1 统筹城乡,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
8.2.2 明确政府主导地位,合理配置基本医疗卫生资源 |
8.2.3 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转移支付制度 |
8.2.4 整合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全民健康保险 |
8.2.5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健全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
8.2.6 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畅通参与渠道保障农民话语权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优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促进分级诊疗 ——以A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分级诊疗研究 |
1.3.2 分级诊疗与医疗保险关系研究 |
1.3.3 医保支付方式研究 |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重点和难点 |
1.4.1 主要内容 |
1.4.2 论文重点 |
1.4.3 论文难点 |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及逻辑关系 |
2.1 相关概念 |
2.1.1 分级诊疗 |
2.1.2 医疗保险 |
2.1.3 医保支付方式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利益相关理论 |
2.2.2 激励相容理论 |
2.2.3 帕累托最优准则 |
2.3 医疗保险制度与分级诊疗的逻辑关系 |
2.3.1 医保制度对分级诊疗的作用原理 |
2.3.2 医保制度促进分级诊疗的内在逻辑 |
第3章 A市医疗保险制度和分级诊疗现状 |
3.1 A市整体医疗卫生情况 |
3.1.1 卫生费用情况 |
3.1.2 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情况 |
3.1.3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及床位情况 |
3.2 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情况 |
3.2.1 基层首诊制度 |
3.2.2 双向转诊制度 |
3.2.3 急慢分治制度 |
3.2.4 上下联动制度 |
3.3 A市分级诊疗效果 |
3.3.1 基层就诊趋势有所增强 |
3.3.2 双向转诊增幅显着 |
3.3.3 慢性病诊疗趋向基层 |
3.4 A市促进分级诊疗的医疗保险制度概况 |
3.4.1 制度措施 |
3.4.2 实施现状 |
3.5 调查问卷情况汇总 |
3.5.1 受调查民众基本情况 |
3.5.2 分级诊疗知晓情况调查 |
3.5.3 基层首诊意愿和就诊选择的调查 |
3.5.4 分级诊疗满意度调查 |
第4章 A市分级诊疗阻碍因素分析 |
4.1 A市医疗资源分配因素 |
4.2 分级诊疗的制度因素 |
4.2.1 双向转诊标准尚需完善 |
4.2.2 医疗保险制度对接不畅 |
4.2.3 缺少相关的配套政策支持 |
4.3 就诊者因素 |
4.4 基层医疗机构的因素 |
4.4.1 医疗设施药品缺乏 |
4.4.2 卫生技术人才缺乏 |
4.4.3 缺乏工资分配激励机制 |
4.4.4 缺少监管机制 |
4.5 医疗机构体制和利益关系因素 |
4.5.1 医联体建设流于形式 |
4.5.2 公立医院利益因素 |
第5章 推动分级诊疗的医保制度存在的不足 |
5.1 医保制度建设对医疗“需方”引导力不足 |
5.1.1 起付标准差距带动力不足 |
5.1.2 报销比例差距调控力欠佳 |
5.1.3 自付比例条件设置不够精细 |
5.2 医保制度建设对医疗“供方”调节力不足 |
5.2.1 医保制度缺乏调整医疗机构间利益关系能力 |
5.2.2 医保机构缺乏与医疗机构、医药的谈判能力 |
5.2.3 医保制度对社会办医限制过多 |
5.3 医疗保险对分级诊疗缺乏强制制度设计 |
5.3.1 基层首诊缺乏强制医保措施 |
5.3.2 双向转诊缺少硬性制度要求 |
5.3.3 急慢分治模式有待继续完善 |
5.3.4 上下联动机制需要不断健全 |
5.4 制度实施过程社会响应度不高 |
5.4.1 缺乏针对双向转诊的医疗保险制度设计 |
5.4.2 促进分级诊疗相关医疗保险制度知晓度偏低 |
5.4.3 缺乏健康管理观念 |
第6章 促进分级诊疗的医保制度优化策略 |
6.1 医保报销差异化制度优化策略 |
6.1.1 深入优化起付标准设置 |
6.1.2 科学设定报销比例差距 |
6.1.3 细化自付比例设置策略 |
6.2 完善医保对医疗机构的支付制度 |
6.2.1 探索多种形式的医保支付方式 |
6.2.2 加强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 |
6.2.3 不断扩大医保支付范围 |
6.2.4 建立医保签约医师制度 |
6.3 加强医疗保险制度对分级诊疗强制力 |
6.3.1 建立基层首诊的制度约束 |
6.3.2 建立具有强制约束力的双向转诊制度 |
6.3.3 建立有规可依的急慢分治体系 |
6.3.4 建立互联互通的上下联动机制 |
6.4 提高制度实施的社会响应度 |
6.4.1 优化制度激励带动社会参与度 |
6.4.2 加大分级诊疗及医保制度宣传力度 |
6.4.3 树立健康管理观念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问卷 |
(5)大数据背景下商业医疗保险精准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保险精准定价的相关概念界定 |
1.2.2 商业医疗保险定价方法 |
1.2.3 大数据在保险中的应用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2.传统商业医疗保险定价概述 |
2.1 传统商业医疗保险定价的精算原理 |
2.1.1 传统商业医疗保险保费测算的数理基础 |
2.1.2 传统商业医疗保险保费测算的基本原理 |
2.2 传统商业医疗保险定价的定价过程 |
2.2.1 传统商业医疗保险的定价方式 |
2.2.2 传统商业医疗保险的定价方法 |
2.3 传统商业医疗保险定价存在的问题 |
2.3.1 传统定价方法具有局限性 |
2.3.2 传统定价的数据基础的问题 |
2.3.3 传统定价方式存在的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3.大数据背景下商业医疗保险精准定价的可行性分析 |
3.1 大数据对传统精算定价的影响 |
3.1.1 大数据对精算原理的影响 |
3.1.2 大数据对商业医疗保险定价的影响 |
3.2 大数据与商业医疗保险定价的结合 |
3.2.1 大数据与商业医疗保险定价结合的可行方案 |
3.2.2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商业医疗保险定价的可行方法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医疗大数据的准备与整合 |
4.1 医疗大数据的准备 |
4.1.1 医疗大数据的收集 |
4.1.2 医疗大数据的预处理 |
4.2 医疗大数据的整合 |
4.2.1 医疗大数据整合的现状 |
4.2.2 医疗大数据整合的问题 |
4.2.3 医疗大数据整合的解决措施 |
4.3 本章小结 |
5.大数据背景下商业医疗保险精准定价实证分析 |
5.1 实证分析数据准备 |
5.1.1 数据来源 |
5.1.2 数据预处理 |
5.1.3 研究对象 |
5.2 利用传统医疗保险定价方法定价的实证过程 |
5.2.1 传统医疗保险定价的实证分析步骤和方法 |
5.2.2 住院费用拟合及参数估计 |
5.2.3 针对目标病种的选取和住院费用分析 |
5.2.4 住院医疗保险费率测算 |
5.3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商业医疗保险定价实证过程 |
5.3.1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商业医疗保险定价的建模目标及思路 |
5.3.2 利用随机森林对个体疾病发生率的计算 |
5.3.3 利用随机森林对个体的目标病种治疗费用的计算 |
5.3.4 个体住院医疗保险费率测算 |
5.4 本章小结 |
6.结论建议及研究展望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逐步完善预测模型 |
6.2.2 建立医疗大数据融合平台或运营仓库 |
6.2.3 开发精准定价系统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实证代码过程(PYTHON) |
附录1 个人每种疾病的期望发病率预测代码 |
附录2 针对目标疾病的个人的治疗费用预测代码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6)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概述 |
一、背景及问题提出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概念界定 |
一、基本医疗保险内涵界定 |
二、公共财政收支内涵界定 |
三、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内涵界定 |
四、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内涵界定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相关研究综述 |
二、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划分相关研究综述 |
三、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相关研究综述 |
四、文献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研究内容 |
第六节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一、重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二章 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基本医疗保险相关理论 |
一、健康权理论 |
二、福利经济学理论 |
三、社会正义理论 |
第二节 公共产品的财政支出相关理论 |
一、公共财政理论 |
二、公共产品理论 |
三、公共选择理论 |
第三节 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理论 |
一、公共产品层次性理论 |
二、偏好识别理论 |
三、外部性理论 |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四节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理论 |
一、委托代理理论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4E”原则 |
三、绩效系统评价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 |
第一节 我国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支出责任及其规模演变 |
一、政府支出责任随医保制度改革而转变 |
二、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规模逐年扩增 |
三、小结 |
第二节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现状 |
一、政府间基本医疗保险统筹责任分担层级 |
二、政府间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划分 |
三、小结 |
第三节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效果现状 |
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总体保障水平 |
二、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效果 |
三、小结 |
第四节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主要问题 |
一、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规模增加导致政府支出压力增大 |
二、中央与地方关于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暂不明晰 |
三、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缺乏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 |
四、小结 |
第四章 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分析 |
第一节 国际上不同国家的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情况比较 |
一、基本医疗保险有限性财政支出的典型——以美国、瑞士、新加坡为例 |
二、基本医疗保险无限性财政支出的典型——以丹麦、英国为例 |
三、国外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对我国的启示 |
第二节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界定 |
一、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承担主体界定 |
二、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
三、小结 |
第三节 影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因素分析 |
一、基于因素分析法构建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影响因素框架 |
二、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关键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三、小结 |
第四节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规模测算 |
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规模分析框架 |
二、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前期补贴支出规模测算 |
三、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后期补贴支出规模测算 |
四、我国基本医疗保险总体支出规模测算结果 |
第五章 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
第一节 我国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划分 |
一、明确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的分担主体 |
二、厘清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
三、确定中央与地方各自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分配比重 |
四、小结 |
第二节 基于可持续视角划分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 |
一、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可持续的研究基础 |
二、基于可持续划分我国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 |
第三节 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分档对比与分析 |
一、分档层次对比与分析 |
二、分档比例对比与分析 |
三、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第一节 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一级指标体系构建 |
一、质性研究设计 |
二、质性研究结果分析 |
三、小结 |
第二节 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二级指标体系构建 |
一、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运行效率绩效二级指标的选取 |
二、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健康效果绩效二级指标的选取 |
三、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区域公平绩效二级指标的选取 |
四、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社会经济绩效二级指标的选取 |
五、小结 |
第三节 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
一、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运行效率绩效分析 |
二、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健康效果绩效分析 |
三、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区域公平绩效分析 |
四、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绩效分析 |
五、小结 |
第七章 完善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管理的建议 |
第一节 基于影响因素考量基本医疗保险的财政支出 |
一、结合经济发展水平考量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责任与规模 |
二、促进城镇化发展转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结构 |
三、基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管控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 |
第二节 均衡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划分以控制可持续风险 |
一、强化可持续目标以划分中央与地方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分配比重 |
二、根据地方政府财力可持续以科学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支出责任 |
三、进一步平衡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水平 |
第三节 根据绩效评价提升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绩效 |
一、提升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运行效率以缓解财政压力 |
二、拓宽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来源以保障基本健康需求 |
三、平衡各地方政府的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划分以提升区域公平性 |
局限与展望 |
附录1 :质性研究访谈提纲 |
附录2 :词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7)个旧市九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题目缘起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文献回顾 |
(一)失地农民现状研究 |
(二)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 |
(三)文献简评 |
三、基本概念 |
(一)失地农民 |
(二)社会保障 |
四、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深度访谈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个旧市九村失地农民的产生与现状 |
一、九村概况 |
(一)九村地理区位 |
(二)九村社会发展 |
二、九村失地农民的产生 |
(一)建设红河湾休闲度假区 |
(二)创建滇南中心城市 |
(三)打造大屯特色制造小镇 |
三、九村失地农民的现状 |
(一)被访者基本情况 |
(二)土地征用状况 |
(三)就业收入现状 |
四、九村失地农民的困境 |
(一)角色转换困境 |
(二)就业技能困境 |
(三)自我认同困境 |
(四)个体健康困境 |
第二章 个旧市九村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 |
一、失地农民低保产生的原因 |
(一)经济收入减少 |
(二)“可行能力”贫困 |
(三)失地农民的“武器” |
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运行 |
(一)申请与初审 |
(二)审批与发放 |
(三)核查及退出 |
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功能 |
(一)补偿利益受损群体 |
(二)维护社区秩序稳定 |
(三)体现“底线公平” |
四、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问题 |
(一)群体内部不平等 |
(二)核查机制不到位 |
(三)动态管理流于形式 |
(四)产生双重道德风险 |
第三章 个旧市九村失地农民的医疗保障 |
一、九村居民的医疗保障现状 |
(一)医疗资源分布情况 |
(二)失地农民就医偏好 |
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运行 |
(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 |
(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重叠 |
(三)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整合 |
三、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功能 |
(一)保基本——分担患者经济风险 |
(二)保持续——减轻医患道德风险 |
(三)保发展——促进城乡医疗资源整合 |
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问题 |
(一)保基本存在缺口 |
(二)保大病不够充分 |
(三)托底线仍有漏洞 |
第四章 个旧市九村失地农民的养老保障 |
一、九村居民的养老形式 |
(一)家庭养老 |
(二)政府养老 |
二、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运行 |
(一)参保对象 |
(二)资金来源与筹集 |
(三)缴费与给付 |
三、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功能 |
(一)有效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 |
(二)缓解老年失地农民的贫困 |
四、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问题 |
(一)财政激励机制不足 |
(二)村民参保意愿不高 |
(三)投保档次比较低 |
第五章 个旧市九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
一、九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
(一)再就业保障体系不完善 |
(二)形式及实质公平有待提高 |
(三)社保部门之间区隔严重 |
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 |
(一)有利于维护失地农民的生存与发展 |
(二)有利于健全现行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
(三)有利于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
三、完善九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
(一)坚持政府主导:保基本与促发展相结合 |
(二)夯实民生之本:完善就业保障体系 |
(三)推进部门联动:打破社保信息区隔 |
(四)嵌入社会工作:引进第三方核查机制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附录 B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8)长沙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2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研究理论 |
2.1 基本概念 |
2.1.1 基本医疗保险 |
2.1.2 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 |
2.2 相关研究理论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疾病风险理论 |
2.2.3 需求与供给理论 |
第3章 长沙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分析 |
3.1 长沙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概况 |
3.1.1 改革的必要性 |
3.1.2 改革的初期阶段 |
3.1.3 改革的实施阶段 |
3.2 长沙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成效分析 |
3.2.1 降低了医保基金支出的风险 |
3.2.2 促进了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
3.2.3 加强了医疗机构成本管理 |
3.3 长沙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问题分析 |
3.3.1 配套政策同步性差 |
3.3.2 病种分值表实用性欠缺 |
3.3.3 病种信息采集口径不一 |
3.3.4 医疗服务档次降低 |
3.4 长沙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中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政府欠缺主导功能 |
3.4.2 总额预付下的按病种分值支付标准难以合理制定 |
3.4.3 支付方式改革中医疗机构协同性不够 |
3.4.4 支付方式改革的协商谈判机制不健全 |
第4章 国内外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经验借鉴 |
4.1 国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 |
4.1.1 英国模式 |
4.1.2 美国模式 |
4.1.3 国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借鉴 |
4.2 国内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 |
4.2.1 上海市医疗保险付费方式 |
4.2.2 北京市医疗保险付费方式 |
4.2.3 国内支付方式的借鉴 |
第5章 完善长沙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研究 |
5.1 继续推行长沙市基本医疗保险按病种分值付费 |
5.1.1 科学制定病种分值标准 |
5.1.2 采取按病种分值为主的多元复合式支付方式 |
5.1.3 建立标准化的诊疗规范 |
5.2 充分调动医疗机构协同性 |
5.2.1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
5.2.2 职能部门联合督查促进三医联动 |
5.2.3 夯实医保信息系统基础建设 |
5.3 完善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配套措施 |
5.3.1 各级统筹区域政策统一 |
5.3.2 建立协商谈判机制 |
5.3.3 完善监督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理论的嵌入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主要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价值与公共价值 |
(二)公共价值管理理论 |
(三)关于公立医院的概念 |
(四)公立医院改革内涵 |
五、本文可能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公共价值理论下公立医院改革的思想基础 |
一、公平正义思想 |
(一)公平正义理论的概述与评析 |
(二)正义理论视角下公立医院改革的价值起点 |
(三)差别原则彰显公共价值在改革中的重要意义 |
二、公共产品理论 |
(一)公立医院公共产品属性的溯源与适用 |
(二)公立医院是卫生制度公共产品化的体现 |
(三)实现公立医院公共产品价值的主要原则 |
三、政府责任理论 |
(一)政府责任实现的两极状态 |
(二)政府责任的履行是实现公立医院价值的重要保证 |
(三)公立医院改革中政府责任实现的主要方式 |
第二章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实践的历史考察 |
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总体回顾 |
(一)计划经济管理模式阶段与评价(1949-1978年) |
(二)医院市场化启动阶段与评价(1978-1993年) |
(三)市场化改革阶段与评价(1994-2003年) |
(四)改革转折调整阶段与评价(2003-2009年) |
(五)新医改阶段与评价(2009年至今) |
二、公共价值在公立医院改革中的定位 |
(一)公立医院改革计划经济阶段价值定位 |
(二)公立医院改革市场化启动阶段价值定位 |
(三)公立医院改革市场化改革阶段价值定位 |
(四)公立医院改革转折调整阶段价值定位 |
(五)公立医院改革在新医改阶段价值定位 |
三、试点公立医院改革的公共价值实践经验 |
(一)江苏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及医联体推进分级诊疗 |
(二)安徽省市县级公立医院委托商业保险经办基本医保 |
(三)福建高位推进医改工作机制公益性回归 |
(四)全国部分试点区域医改初显成效 |
第三章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实践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实践的主要问题 |
(一)公共精神内涵缺失,公立医院价值导向发生偏差 |
(二)公共治理路径偏离,政府市场社会关系定位不清 |
(三)公共服务协同不足,医疗卫生服务碎片化问题严重 |
(四)公共诉求无法满足,政府提供医疗服务主动性不足 |
二、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实践困境的深层次原因 |
(一)改革价值目标模糊,工具理性扩张与价值理性式微 |
(二)政府公共责任缺失,公立医院改革合法性受到质疑 |
(三)政府过度分权让利,公立医院医疗网络受严重冲击 |
(四)绩效管理导向不明,公立医院考核评价公众满意度低 |
第四章 境外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的探索与实践 |
一、国外和地区公立医院改革与实践探索 |
(一)西方发达国家的公立医院改革 |
(二)(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公立医院改革 |
(三)亚洲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公立医院改革 |
(四)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公立医院改革 |
二、境外公立医院改革实践对我国的启示 |
(一)在改革中重新思考效率与公平及责任间的价值竞争 |
(二)重构公立医院的治理模式成为初探公共价值的重要尝试 |
(三)强有力的私营医院是实现公共价值多元供给主体之一 |
第五章 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理论嵌入的实践路径 |
一、公共价值理论嵌入公立医院改革的战略框架 |
(一)核心目标;创造公共价值的公立医院改革 |
(二)政策制定:重视公众偏好的改革框架 |
(三)政策执行:网络治理模式下的改革框架 |
(四)政策评估:基于公共价值绩效评价的改革框架 |
二、回归公共价值导向路径: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基本定位 |
(一)回归公立医院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性 |
(二)落实公立医院改革中的政府公共责任 |
三、打造公共价值治理路径:构建整合式医疗服务体系 |
(一)实现层设计与资源整合,构建大健康医疗体系 |
(二)加强内部联动改革,打造协同一致利益共同体 |
(三)加强供给侧改革,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利益平衡 |
(四)实现流程管理与再造,构建疾病综合治理平台 |
四、重构公共价值评价路径:加强公立医院绩效评估改革 |
(一)构建以公共价值为导向的考核目标 |
(二)加强社会满意度的指标考核评价 |
(三)构建各方协同下的绩效评价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 |
后记 |
(10)罗氏诊断公司体外诊断产品云南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营销相关理论 |
2.2.1 STP营销三要素 |
2.2.2 营销组合理论 |
2.3 相关分析工具 |
2.3.1 PEST分析法 |
2.3.2 SWOT分析法 |
2.3.3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第三章 罗氏诊断公司体外诊断产品营销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治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体外诊断全球行业分析 |
3.2.2 体外诊断中国行业分析 |
3.2.3 体外诊断行业发展阶段 |
3.3 竞争分析 |
3.3.1 行业内部竞争 |
3.3.2 潜在竞争对手 |
3.3.3 上游供应商 |
3.3.4 下游购买者 |
3.3.5 可替代产品 |
第四章 罗氏诊断公司体外诊断产品云南市场营销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罗氏诊断公司及体外诊断产品介绍 |
4.1.1 罗氏诊断公司简介 |
4.1.2 体外诊断产品简介 |
4.2 罗氏诊断公司营销现状分析 |
4.2.1 营销战略现状 |
4.2.2 营销策略现状 |
4.3 罗氏诊断公司营销问题分析 |
4.3.1 市场定位问题 |
4.3.2 产品策略问题 |
4.3.3 价格策略问题 |
4.3.4 渠道策略问题 |
4.3.5 促销策略问题 |
第五章 罗氏诊断公司体外诊断产品云南市场营销战略 |
5.1 营销战略分析 |
5.2 市场细分 |
5.3 目标市场选择 |
5.4 市场定位 |
第六章 罗氏诊断公司体外诊断产品云南市场营销策略 |
6.1 产品策略 |
6.2 价格策略 |
6.3 渠道策略 |
6.4 促销策略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三级医院在医疗保险中的重新定位(论文参考文献)
- [1]《东亚医疗及社会福利制度:探索其可持续性》翻译实践报告[D]. 吕玉环.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2]大病保险对居民医疗费用支出的影响研究[D]. 韦芸.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3]我国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研究[D]. 夏敬.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4]优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促进分级诊疗 ——以A市为例[D]. 陈遥. 南昌大学, 2019(01)
- [5]大数据背景下商业医疗保险精准定价研究[D]. 朱莉.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6]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财政支出研究[D]. 席晓宇.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7]个旧市九村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研究[D]. 陈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8]长沙市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研究[D]. 黄茜. 湖南大学, 2019(07)
- [9]我国公立医院改革中公共价值理论的嵌入与实践研究[D]. 丁希. 苏州大学, 2019(06)
- [10]罗氏诊断公司体外诊断产品云南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陈宏伟.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标签:基本医疗保险论文; 商业医疗保险论文; 医疗卫生论文; 财政支出论文;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