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兆亮山东省昌邑市北孟镇塔耳堡小学261321
我国受应试教育的干扰,学校教育工作出现了“重智轻德”的现象,小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养成教育的主阵地,还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未能真正做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小学思想品德课,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家庭,重于“说教”,形成了知行不能统一的问题,甚至造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背离的现象,造成了学生是非观念的混淆。
我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实践探索建立起了生活化的小学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方式,强化了思想品德教育的生活指导功能,让学生在充分体验中构建起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了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日常教学中,从我校学生生源和教学现状来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我们偏远的农村学校的孩子,这种状况尤甚。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家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当前我们偏远的农村学校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成为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一、切实提高认识,思想上要重视
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育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二、结合实际,道德教育
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教学必须面向偏远农村,紧密结合偏远农村学生实际,突出偏远农村学生的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热爱农村、热爱劳动的教育。
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结合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方式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一课时,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一说参与劳动的不同感受,从而教育学生要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热爱农村、热爱人民。劳动最光荣,任何一种成功,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天才出自勤奋”,这句俗语不仅揭示了一个朴实的真理,还要求我们要脚踏实地、立足本职、发奋努力。只有勤奋开拓、敢于进取,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学《春天的种植》一课,还有《春天来了》一课,先是让学生观察校园的春天,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所见所闻;再来播放多媒体课件,做“农事8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种子发芽”的条件讨论;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课堂教学,多角度地展开
我们偏远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再加上这次国培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我探索出了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对策:
1.明理激情导行对策。
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如:我在教学《我送老师一支花》一课、《太阳》一课时,提出了“老师像红烛,老师像太阳,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谈他们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
2.“问题——讨论”思考。
这种教学思考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以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资源开发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思考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
这种模式是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总之,针对我们偏远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理解它、钻研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我们偏远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标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地走进偏远的农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