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物候论文-王磊

叶物候论文-王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叶物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植物物候,功能性状,落叶木本,叶片寿命

叶物候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1](2018)在《黄土高原常见落叶木本植物叶物候及功能性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对周围环境的响应和适应备受生态学家关注。植物的物候格局和功能性状都能反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策略,除此之外,物候还反映了生物学现象与季节性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本文以黄土高原子午岭52种落叶木本(包括31种灌木和21种乔木)为研究对象,观测了相关的8个物候性状,测定了5个形态学性状和7个化学计量性状,对比了乔木与灌木物种物候性状和功能性状的差异,并对物候性状之间的关系及功能性状如何影响物候性状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如下:(1)灌木物种的出叶起始时间(Timing of leaf emergence,TLE)更早且出叶持续时间(The duration of leaf emergence,LE)更长,叶片掉落起始(Timing of leaf shedding,TLS)和终止时间(Ending of leaf shedding,ELS)更晚,叶寿命(Leaf Life Span,LLS)比乔木更长。灌木叶面积(Leaf Area,LA)、叶片氮含量(Leaf Nitrogen Content,LNC)、叶片氮磷比(Nitrogen and phosphorus ratio of leaves,N/P)和比叶面积(Specific Leaf Area,SLA)比乔木小,叶片磷含量(Leaf Phosphorus Content,LPC)、叶片碳氮比(Carbon and nitrogen ratio of leaves,C/N)比乔木高、叶片厚度(Leaf Thickness,LT)和茎密度(Stem density,SD)比乔木更大。(2)叶寿命(LLS)与大部分物候性状密切相关。叶寿命与叶片出现(LE)和掉落的持续时间(The duration of leaf shedding,LS)、繁殖期(The duration of plant reproduction,R)相关性显着。叶片出现的起始时间(TLE)与终止时间(ELE)呈正相关关系,但与叶片出现的持续时间(LE)负相关。叶片掉落的终止时间(ELS)与起始时间(TLS)和持续时间(LS)正相关。繁殖期(R)与叶片出现的持续时间(LE)、叶片掉落的起始(TLS)和终止时间(ELS)均呈正相关。(3)叶片形态性状对物候影响较大,其中叶片面积(LA)、比叶面积(SLA)和叶片厚度(LT)与物候性状密切相关。叶片面积(LA)和比叶面积(SLA)越小、叶片越厚的物种叶片出现的起始时间(TLE)越早、叶片掉落的起始(TLS)和终止时间(ELS)较晚,叶片出现的持续时间(LE)、叶片寿命(LLS)和繁殖期(R)较长。茎密度(SD)小的物种叶片出现的持续时间(LE)越短。叶片氮含量(LNC)越低、叶片磷含量(LPC)越高的物种叶片出现的起始时间(TLE)越早。叶片氮含量(LNC)与叶寿命(LLS)和出叶持续时间(LE)负相关。综上所述,灌木与乔木物候性状和功能性状差异显着,物候差异减少时间维度上的资源竞争,有助于物种共存和物种多样性维护。功能性状的差异体现了资源利用及分配方式的不同,灌木消耗大部分物质构建防御机制。叶寿命与其他物候性状联系紧密,不仅出、落叶的模式会影响叶寿命,生殖器官的构建和维护成本也与叶寿命密切相关。功能性状中叶片形态性状对物候性状的影响更大,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和叶片厚度(LT)与物候性状关系密切,说明植物的建成代价、防御机制会影响植物叶片物候。(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黄千容[2](2017)在《江南油杉苗期根叶物候相关性及其节点养分含量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江南油杉作为中国特有树种,是稀有的速生用材树种和优良的山地造林树种,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宜于园林、旷野栽培,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植物的物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的生活史对策,可直观地体现植物的生存繁衍、营养循环和能量流动。研究江南油杉苗期根叶的物候特征及其生理特性,揭示江南油杉物候特征及其物候节点上的养分含量的变化,可为开发利用江南油杉种质资源及其良种选育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通过观测江南油杉苗期叶和根系的物候特征,总结出江南油杉树叶和根系的物候变化规律,并通过对比分析,弄清江南油杉树叶和根系物候变化的相关性。在相对应的物候节点上,采集江南油杉根与树叶样品进行养分分析,测定各节点上根叶的养分含量,总结出变化规律,进而揭示江南油杉物候节点上养分含量与生长指标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江南油杉幼苗根系生长及其物候特征的观测可通过“全根清洗扫描分析法”较好实现,江南油杉苗期根、叶物候均可划分为4个物候期,且每个物候期年周期均出现2次。江南油杉苗期叶的物候参照《中国物候观测方法》和木本植物观测标准进行观测,按春梢和秋梢两个生长阶段分为芽初露期(2月16日和8月5日)、芽膨大期(3月8日和8月27日)、芽开发期(3月14日和9月2日)、展叶期(展叶始期(3月18日和9月7日)和展叶盛期(4月13日和9月30日))。江南油杉苗期根的物候初步确定两次生长周期分为萌动期(2月23日和7月17日)、根茎伸长期(3月19日和8月22日)、根茎增粗期(4月9日和9月24日)和休眠期(6月13日和12 月 26)。(2)在一年的生长周期中,江南油杉苗期根系和叶片均有2次快速生长期,各部位不同生长指标间的快速生长期具有明显差异,春夏季快速生长阶段的根叶生长量明显高于秋冬季快速生长期。(3)在一年的生长周期中,江南油杉苗期各物候节点根叶养分元素含量随苗木生长呈现单峰型或双峰型的变化周期,且各元素变化周期中均存在2次快速增长期;除Mg元素外,在相同物候节点或发育阶段根系其养分元素含量均明显低于同期叶片养分元素含量。(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7-11-30)

赵小雷[3](2017)在《上海滨海盐土地绿化树种叶物候格局及适应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大批滨海新城涌现并建立在滨海围垦区。由于土壤含盐量高,大部分园林植物无法正常生长,新城绿化非常困难。叶片的发育和寿命长短直接影响到植物的光合能力和物质积累,而且,叶片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和逆境条件十分敏感,叶物候格局不同将影响到植物的生长和适应能力。为了探讨绿化树种叶物候对滨海盐土地的适应性,本项研究从2012年3月到2014年1月,以上海市崇明东滩滨海盐土地种植的28种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非盐土地(上海闵行区)种植的7种相同绿化树种作为对照,通过野外定株、定枝条和定期观测,分析了滨海盐土地绿化树种的叶物候格局、种间差异及可能的适应策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爆芽格局:滨海盐土地绿化树种的爆芽物候发生在3月上旬至5月上旬。根据爆芽开始和持续时间,27个树种可分为爆芽最早-持续较长、爆芽较晚-持续最短、爆芽较晚-持续最长和爆芽最晚-持续较短四类。爆芽类型包括单峰型、双峰型和多峰型3种,主要为单峰型和双峰型。苦楝(Melia azedarach)、紫藤(Wisteriasinensis)、枣树(Zizyphusjujube)和合欢(Albiziajulibrissin)个体间同步性最高,叁角枫(4cerbuergerianun)和榔榆(Ulmus parvifolia)最低,其它树种处于中间。(2)出叶格局:滨海盐土地绿化树种的出叶物候发生在3月中旬至5月下旬。根据出叶开始和持续时间,28个树种可分为出叶最早-持续最长、出叶较早-持续最短、出叶较晚-持续较短和出叶最晚-持续较长四类。出叶类型包括单峰型、双峰型和多峰型,单峰型树种最多、双峰型次之、多峰型最少。苦楝、皂荚(Gleditsia sinensis)和朴树(Celtis tetrandra ssp.sinesis)等5个树种个体间同步性最高,而叁角枫最低,其它树种于中间。(3)落叶格局:滨海盐土地绿化树种的落叶物候发生在10月上旬至12月下旬。根据落叶开始和持续时间,28个树种可分为落叶最早-持续最长、落叶较早-持续最短、落叶较早-持续较短、落叶较晚-持续较长和落叶最晚-持续较短五类。落叶类型包括单峰型、双峰型和多峰型,以双峰型和多峰型为主。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山麻杆(Alchornea davidii)和紫荆(Cercis chinensis)等5个树种个体间同步性均较高,而叁角枫、枣树和银杏(Ginkgo biloba)等5个树种均较低,其它树种落叶处于中间。(4)总体格局:根据出叶和落叶时间,28种树种划分为出叶最早-落叶最晚、出叶最晚-落叶最晚、出叶较早-落叶较晚、出叶最晚-落叶较晚、出叶最晚-落叶较早、出叶较早-落叶最早和出叶较晚-落叶最早七类。27种树种的叶物候类型分为单峰爆芽-单峰出叶-双峰及多峰落叶、单峰爆芽-双峰及多峰出叶-双峰及多峰落叶、双峰及多峰爆芽-单峰出叶-单峰落叶、双峰及多峰爆芽-单峰出叶-双峰及多峰落叶、双峰及多峰爆芽-双峰及多峰出叶-双峰及多峰落叶五类。枣树、苦栋和合欢3种叶物候个体间同步性最高,国槐(Sophora japonica)、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和银杏等22种较低,叁角枫和榔榆2种最低。(5)适应对策或响应方式:绿化树种叶物候对滨海盐土综合环境因子可能的适应策略或响应方式表现为在春季推迟爆芽和出叶时间、延长爆芽持续时间,在秋季提前落叶、延长落叶持续时间,缩短叶寿命,多个爆芽或落叶高峰,以及叶物候个体间同步性低等特点来适应滨海盐土地不稳定的环境条件。研究结果不仅可以丰富植物适应生态学理论知识,而且对上海及周边地区盐碱地的绿化具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5-26)

杨华蕾[4](2016)在《基于红外相机的植物叶物候和GPP生产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物候学研究植物周期性生长过程的生命周期时间,例如发芽、开花、结果和凋亡等。物候与生态系统功能、生物化学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相关。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之一表现为物候的变化,植被物候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响应主要表现为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延迟,整个生长季相对延长。而植被物候特征的变化又决定了生长季的长短,从而影响光合作用以及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和地球热量平衡。植被物候在传统上是由肉眼观测和记录的,比如在中国、日本和欧洲可以找到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物候记录。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遥感数据,比如 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和 AVHRR(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数据,能帮助我们测量大尺度(250m,8000m 或更粗的分辨率)的植被物候特征。这些地面观测数据和遥感数据能够帮助我们获取物候变化信息,比如,获取的物候数据表明近几十年来植被随着气候变化变暖展叶期普遍提前。然而,人们往往获得的是低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数据,从而降低了物候数据的准确性,需要地面观测数据验证。基于人工观测和卫星遥感观测的局限性,本文引进一种新的物候观测方法——近地遥感观测(相机物候),即利用放射性仪器或成像传感器量化植被表面光学性质的季节性变化,从而反映植被物候变化,它拥有高时空分辨率和一定程度的空间整合(即将整个林冠层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着眼于某一株植物)。近年来,"近地"遥感发展迅速,许多研究者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把遥感技术、植株分析和产量分析相结合起来,试图利用植被可见光波段的反射信息,从植物冠层的光学特性探测植物生长状况。显然,"近地"遥感比卫星遥感更有针对性,高清晰的数字图像亦可作为地面验证信息,而且数字图像处理起来比卫星图像容易得多。但是,大多数相机遥感采用的是基于红绿蓝叁波段的普通相机,很多研究已表明这种普通相机提取的绿度指数并不能准确反映植被的生长状况及其生理生化性质。卫星监测的基于红外波段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已经被证明可以用来反映植被生长变化,而在近地面使用红外波段结合可见光波段来记录物候信息的相机遥感数据还没有见到报到。因此,本研究利用数码相机(传统的红绿蓝叁波段相机和红外相机)连续监测落叶阔叶林物候的季节变化,比较红绿蓝叁波段相机和红外相机哪一个更能准确捕捉林冠叶片的生理属性(叶绿素浓度和氮含量)和结构特征(叶面积指数)。另外,我们发明了一种统计方法——贝叶斯变化点检测(Bayesian Change Point detection)——从冠层绿度指数的时间序列中提取关键物候信息(第3章)。结果表明,Camera-NDVI比普通相机的绿度指数更能够准确表征落叶林关键植被物候期,如展叶期、夏季成熟期、落叶期,而且红外相机提供了新的手段来解译植被的生理和结构特性,如叶绿素浓度、氮含量和叶面积指数。根物候在研究全球变化下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研究指出,根产量在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占据的初级生产力的50-90%,由根呼吸释放CO2和CH4。而以往的物候研究往往忽视了植被地下部分(根)的季节变化及其与地上部分(叶)物候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因此,本文将物候研究从地上部分延伸到地下部分,利用特制的根物候相机监测落叶阔叶林地下根的季节变化,研究地上物候和地下物候的差异性;并且利用自动土壤碳通量观测系统测量根呼吸(总土壤呼吸与异养呼吸之差)的动态变化,比较植被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气体交换能力的差异性(第4章)。我们发现地上物候和地下物候不是同步发生的,地上部分比地下部分开始时间要提前两周,相应的地上部分气体交换开始时间比地下部分开始也要提前两周。这是由于叶片物候主要受空气温度影响,而根物候主要受土壤温度影响,而在早春,土壤温度开始上升的时间要迟于空气温度上升的时间。此研究将更新对传统物候观测研究的认识,叶片物候或许并不能准确反映森林生态系统中整个植被物候特性。物候变化的另一影响就是对碳循环的作用。生态系统的叶片物候状况决定了生长季的长短,而生长季的长短反过来又影响着年度总初级生产力(GPP)。GPP可以通过延长植物生长季长度或增强其光合作用能力来提高。生态系统尺度上,研究这往往利用Monteith模型(植被吸收光能与光合利用率的乘积)来估算植被GPP。然而,由于植被生理因素环境因子影响,人们很难在大尺度上获取准确的植被吸收光能与光合利用率,也就降低了估算的GPP的准确性。因此,本研究试图寻找另一种估植被GPP的方法。植被叶绿素荧光作为光合作用的副产品,是由叶子释放回大气。最近,遥感技术的发展使人们有可能从卫星图像中提取植被叶绿素荧光solar-induced fluorescence(SIF)。卫星数据的提取的SIF和GPP存在很强的相关性,这也提供了另一种估算光合作用(GPP)的方法。当然,这种由SIF估算GPP的方法还需要地面实验和实地测量。然而,连续在叶片-冠层-生态系统尺度来测量叶绿素荧光的季节变化仍然少见,这就限制了我们在空间尺度下利用叶绿素荧光估算植被光合能力的精确性。本文探索了在叶片、冠层和卫星遥感尺度叶绿素荧光是否可以作为温带落叶林光合作用的指示器(第5章)。结果表明,在叶片、冠层和卫星遥感尺度上叶绿素荧光和光合作用都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叶绿素荧光可以被用作光合作用的探针,用于研究植被光合作用的动态变化。(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12-20)

龙凤,余传琼,吴承祯,涂育合,林照授[5](2016)在《不同种源雷公藤叶物候特征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以21个不同种源雷公藤为研究对象,观测其一个生长季的叶物候,分析不同种源雷公藤叶物候特征,探讨各叶物候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1)不同种源雷公藤叶物候存在差异.a)不同种源的雷公藤出叶开始时间相差较大,出叶最早种源是福建叁明清流(3月28日),出叶最晚种源是广西柳州融水(4月27日),出叶开始时间最早与最晚相差30 d,并且出叶开始时间越早的种源出叶结束时间越早;b)不同种源的雷公藤落叶开始时间相对集中,云南临沧云县为落叶开始最早种源,比最晚开始落叶的浙江金华武义早13 d,而落叶结束时间存在差异,落叶结束时间最早与最晚相差19 d,落叶持续时间越长,落叶结束时间越晚.2)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表明雷公藤的出叶时间和落叶时间与叶寿命之间具有显着相关性,出叶时间越早或者落叶时间越晚,叶寿命越长,不过出叶物候与落叶物候之间不存在显着关系.综合雷公藤叶物候观测结果表明,叶寿命较长有利于雷公藤获得竞争优势,对于雷公藤良种筛选和引种驯化有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庄平[6](2014)在《四川都江堰迁地保育的42种杜鹃属植物开花–展叶物候节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有研究表明被子植物类群中单一的开花或展叶物候模式可能具有遗传性,但两类物候事件的节律关系是否受遗传因素控制,各种节律模式的形成与演化机制及其与生物系统演化的关系仍不清楚。作者对四川都江堰市迁地保育的2个海拔点的杜鹃属(Rhododendron)4亚属4组13亚组42种植物的开花–展叶节律模式进行了5年的观察研究。作者假定杜鹃属的开花–展叶节律模式为进化遗传特性,包括先花后叶(F→L)、先花后叶部分重迭(F+L)、叶期包花期(L∈F)、先叶后花部分重迭(L+F)和先叶后花(L→F)等5种类型。同一地点不同年份以及不同地点同一物种的相关物候观察结果均显示,尽管它们5年的物候发生时间随年度和观察点海拔不同而有波动,但物候发生次序和开花–展叶节律模式均未见随年份而变化,即每个物种只对应一种节律模式,支持了上述假设。作者进一步提出了开花–展叶节律模式与物种的系统演化存在进化程度上的差异和序列关系的假设。不同节律模式的物种其区系地理以及不同海拔和分类群中的物种数量分布特征表明:(1)进化程度不同的节律模式分别对应于古老的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和年轻的中国–喜玛拉雅森林植物亚区物种,较原始的节律模式倾向于出现在中高山海拔区域,并与杜鹃属可能起源山地的一定海拔区域构成关联,而进化程度较高的节律模式倾向于出现在更高或更低的海拔地段;(2)节律模式的进化程度与有关亚属、组、亚组的系统位置和进化程度有一定关联;(3)节律模式的演化与生活型、叶性进化同步,环境胁迫、生长期长度变化、光资源竞争等都可能是节律模式演化的外部动力。研究还表明,在气候波动条件下物候事件间的发生次序比单一物候事件的时间属性更加稳定。(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4年04期)

郑亚琼,冯梅,李志军[7](2015)在《胡杨枝芽生长特征及其展叶物候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5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 Oliv.)个体为研究对象,观测记录了枝芽展叶物候、枝芽生长特征和叶形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胡杨个体以及同一个体树冠的不同层次,其枝芽生长及其展叶物候期表现出不同的时空特征。随着树龄的增加和树冠层次的增高(由基向顶),当年新生枝条长度、枝条叶片数和叶形指数逐渐减小,但叶面积和叶片干重逐渐增大。5个不同发育阶段胡杨个体均表现出展叶物候始于树冠顶层,依次向下结束于树冠基部;展叶物候期共性表现在枝芽萌动期均在4月上旬,起始展叶期集中在4月中旬,展叶终期则在5月上旬到下旬;树龄较大的个体其枝芽萌动期、起始展叶期、展叶终期较树龄较小的个体早;其枝芽萌动期到展叶终期的时间进程较树龄较小的个体短;不同发育阶段的个体枝芽萌动期出现的时间较为离散,起始展叶期和展叶终期出现的时间较为集中。相关分析表明,出叶周期与枝条长度、枝条叶片数量和叶形指数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叶面积和叶片干重呈显着负相关。(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Caroline,A.,Polgar,Richard,B.,Primack,杜彦君[8](2013)在《温带森林展叶物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物候学是研究自然事件的周期性变化的科学, 是一门古老的传统学科。在全球温带地区, 春季开始时间已经显着提前。随着气候变化日益得到关注, 物候学也重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植物在春季的展叶对温度特别敏感,展叶时间决定着许多基本的生态系统过程, 因此, 近年来生态学家们对展叶物候学表现出极大兴趣。本文综述了最新文献, 介绍了展叶物候的不同研究方法、温带木本植物展叶的控制因子, 以及气候变化对展叶物候的影响。除了传统的地面监测方法之外, 一些使用遥感和专用相机的新方法已经被用来在更大尺度上监测春季开始时间。未来的研究工作应聚焦于植物的展叶物候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及其对不同营养级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生物多样性》期刊2013年01期)

王睿芳,冯玉龙[9](2009)在《叶物候、构建消耗和偿还时间对入侵植物碳积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生物入侵已成为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外来种入侵打破了物种生存的自然平衡,导致生态系统趋于均质化,并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然而,目前人们对外来种的入侵机理仍不十分清楚。叶物候如叶片发生时间、凋落时间、及由二者决定的叶寿命和叶片发育进程是植物在季节和非季节性变化的环境中为了获得碳收益所采取的适应策略。叶构建消耗是植物碳收获过程中必要的成本投入,反映了植物在叶片水平上的能量分配策略。偿还时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叶片碳的积累情况。从叶物候、构建消耗和偿还时间入手,分析了入侵植物的资源捕获能力和成本对其碳积累的影响,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9年05期)

杨乐[10](2009)在《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植物春季叶物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亚热带地区,具有许多与其他自然带森林不同的特征。虽然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已有大量的研究,但关于常绿植物叶物候的研究尚不多见。对常绿植物叶物候系统的研究对研究群落的动态、植物发育的节律以及动植物之间关系有很大帮助。春季是常绿植物叶物候期最为集中阶段,为了全面地研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春季叶物候的特征,本文选取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主要木本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的定株、定期观测,分析了爆芽、出叶、展叶、枝条生长和落叶等物候的同步性和动态格局,并根据每种植物物候的动态特点,进行初步的分类。主要的结论如下:(1)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植物主要集中在3月下旬开始爆芽,多数植物在3月底、4月初达到爆芽高峰,爆芽结束时间则集中在4月上旬。爆芽开始越早的植物,达到爆芽高峰的时间就越早,爆芽结束也越早。多数单峰型植物爆芽的峰值出现的时间在3月24至30日之间,多数双峰型植物分别在3月27日和4月7日达到峰值,而多峰型植物峰值出现时间不定,峰值也较小。不同类型植物种间比较表明:落叶植物的爆芽开始、高峰和结束时间均比常绿植物早,乔木爆芽比灌木稍早,但差异不显着,优势种和伴生种爆芽几乎同时开始,但是优势种比伴生种晚结束爆芽。爆芽同步性研究表明,爆芽同步性高的植物,爆芽动态图以单峰图为主,同步性居中的植物,爆芽动态图以双峰、叁峰图为主,而同步性较低的植物,爆芽动态图以多峰型为主,曲线起伏不大。(2)天童大部分植物在3月下旬、4月上旬开始集中出叶,出叶高峰时间集中在4月上旬,出叶结束时间则集中在4月上、中旬,比爆芽物候略晚。单峰型多数植物的出叶高峰处于4月上旬,双峰型多数植物出叶峰值分别处于3月下旬和4月上旬,而多峰型植物的峰值出现时间差异较大,且峰值较小。不同类型植物种间比较表明:落叶植物出叶开始、高峰、结束均比常绿植物早;灌木的出叶物候参数均早于乔木,差异不显着;优势种的出叶物候参数均比伴生种早。对出叶同步性研究表明,植物出叶持续时间越短,出叶同步性较高,出叶的同步性与爆芽的同步性不相关(p>0.1)。(3)天童植物的展叶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分别集中在3月下旬和5月上旬,展叶平均持续时间约为34.5天,展叶开始早的植物,结束展叶时间也早,持续时间越长,结束时间越晚,展叶的开始时间与持续时间无关。比较不同生活型植物成熟叶的叶面积大小发现:在中乔木的叶片中,大型叶、小型叶各占一半,小乔木植物以小型叶为主,灌木植物都属于小型叶。(4)天童植物的小枝开始生长时间主要集中在3月下旬和4月上旬,而结束时间集中在4月下旬和5月上旬,小枝持续时间越长,结束时间越晚,但小枝开始生长时间与结束生长时间无关。小枝与幼叶几乎同时开始生长,但72%植物的小枝比叶片先停止发育。对不同生活型小枝生长与展叶关系表明:乔木树种中,除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外,属于类型Ⅰ,而灌木中,类型Ⅰ和类型Ⅱ的植物各占45.5%,此外,类型Ⅲ占9.1%。(5)在春季3到5月,多种植物枝条上的10%-40%的老叶陆续凋落,以近叁年生的老叶为主。不同种类的植物通常具有不同的落叶格局,平均每个枝条上,高龄老叶的数量比低龄老叶少,且高龄老叶落叶比低龄老叶快。对植物叶寿命期望值大小与落叶组成比例回归分析表明:植物的叶寿命期望值越大,落叶组成中07年老叶所占的百分比越小,而06年老叶所占百分比越大,但与05年老叶所占百分比无关。(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5-01)

叶物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江南油杉作为中国特有树种,是稀有的速生用材树种和优良的山地造林树种,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宜于园林、旷野栽培,值得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植物的物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植物的生活史对策,可直观地体现植物的生存繁衍、营养循环和能量流动。研究江南油杉苗期根叶的物候特征及其生理特性,揭示江南油杉物候特征及其物候节点上的养分含量的变化,可为开发利用江南油杉种质资源及其良种选育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通过观测江南油杉苗期叶和根系的物候特征,总结出江南油杉树叶和根系的物候变化规律,并通过对比分析,弄清江南油杉树叶和根系物候变化的相关性。在相对应的物候节点上,采集江南油杉根与树叶样品进行养分分析,测定各节点上根叶的养分含量,总结出变化规律,进而揭示江南油杉物候节点上养分含量与生长指标的相关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江南油杉幼苗根系生长及其物候特征的观测可通过“全根清洗扫描分析法”较好实现,江南油杉苗期根、叶物候均可划分为4个物候期,且每个物候期年周期均出现2次。江南油杉苗期叶的物候参照《中国物候观测方法》和木本植物观测标准进行观测,按春梢和秋梢两个生长阶段分为芽初露期(2月16日和8月5日)、芽膨大期(3月8日和8月27日)、芽开发期(3月14日和9月2日)、展叶期(展叶始期(3月18日和9月7日)和展叶盛期(4月13日和9月30日))。江南油杉苗期根的物候初步确定两次生长周期分为萌动期(2月23日和7月17日)、根茎伸长期(3月19日和8月22日)、根茎增粗期(4月9日和9月24日)和休眠期(6月13日和12 月 26)。(2)在一年的生长周期中,江南油杉苗期根系和叶片均有2次快速生长期,各部位不同生长指标间的快速生长期具有明显差异,春夏季快速生长阶段的根叶生长量明显高于秋冬季快速生长期。(3)在一年的生长周期中,江南油杉苗期各物候节点根叶养分元素含量随苗木生长呈现单峰型或双峰型的变化周期,且各元素变化周期中均存在2次快速增长期;除Mg元素外,在相同物候节点或发育阶段根系其养分元素含量均明显低于同期叶片养分元素含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叶物候论文参考文献

[1].王磊.黄土高原常见落叶木本植物叶物候及功能性状研究[D].西北大学.2018

[2].黄千容.江南油杉苗期根叶物候相关性及其节点养分含量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

[3].赵小雷.上海滨海盐土地绿化树种叶物候格局及适应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

[4].杨华蕾.基于红外相机的植物叶物候和GPP生产力[D].南京大学.2016

[5].龙凤,余传琼,吴承祯,涂育合,林照授.不同种源雷公藤叶物候特征比较[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6

[6].庄平.四川都江堰迁地保育的42种杜鹃属植物开花–展叶物候节律[J].生物多样性.2014

[7].郑亚琼,冯梅,李志军.胡杨枝芽生长特征及其展叶物候特征[J].生态学报.2015

[8].Caroline,A.,Polgar,Richard,B.,Primack,杜彦君.温带森林展叶物候学[J].生物多样性.2013

[9].王睿芳,冯玉龙.叶物候、构建消耗和偿还时间对入侵植物碳积累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

[10].杨乐.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植物春季叶物候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标签:;  ;  ;  ;  

叶物候论文-王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