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余油饱和度论文-李金宜,陈丹磬,朱文森,信召玲

残余油饱和度论文-李金宜,陈丹磬,朱文森,信召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残余油饱和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相对渗透率,残余油饱和度,孔隙度,渗透率

残余油饱和度论文文献综述

李金宜,陈丹磬,朱文森,信召玲[1](2016)在《一种对残余油饱和度合理值范围的预判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室内实验数据,围绕影响残余油饱和度的两大主控因素——流体性质及岩心物性,深入分析在相同油水黏度比下残余油饱和度随着岩心物性改变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油田稀油相渗残余油饱和度随岩心物性变化会出现阶段性的趋势拐点,且低渗和常规岩心的变化规律具有差异性。将渤海稀油相渗岩心划分为稀油低渗固结岩心、稀油中高渗固结岩心、稀油疏松岩心叁大类,建立各类岩心残余油饱和度预判图版。应用预判图版能够在相渗实验前和已知常规孔渗数据的条件下,根据不同油水黏度比的图版预判残余油饱和度的合理值范围,以指导后续相渗实验数据的质量控制。(本文来源于《断块油气田》期刊2016年03期)

谢明英,代玲,黄军立,涂志勇,缪云[2](2015)在《一种外推残余油饱和度的新方法-线性外推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残余油饱和度值在实验室条件下较难获得,在无长岩心驱替数据及密闭取心资料的情况下,利用相对渗透率曲线外推确定残余油饱和度是一种常用方法。常规多项式回归外推法存在多项式的阶数及对油相相对渗透率开方的次数无取值依据的缺陷,且多项式阶数的选择是否合适无从检验。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残余油饱和度外推方法——线性外推法,同时提出通过反算n值的方法检验外推值的合理性,从而有效地降低外推值的不确定性。与常用外推法相比,线性外推法的外推结果更接近油藏水驱后已能达到的最低含油饱和度。(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5年20期)

王栋[3](2015)在《探讨当前油藏发展过程中残余油饱和度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残余油饱和度对预测采油量模拟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岩心驱替实验所使用的脱气原油在粘度上与油藏原油非常相似,这使得整个油田生成有代表性的ROS分布变得异常困难。对测量新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究了油藏发展过程中残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旨在促使地下ROS测量迈入新高。(本文来源于《能源与节能》期刊2015年01期)

薛永超[4](2013)在《长期水驱后润湿性变化对残余油饱和度影响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普遍认为长期水驱后,储层孔隙度、渗透率、润湿性都会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储层参数的变化对残余油饱和度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此研究甚少。针这一问题,选取两组平行天然岩心开展室内模拟实验。第一组岩心代表"高渗";第二组岩心代表"低渗"。每组岩心包括两块样品,将每组岩心A号样品连续水驱,而B号样品当含水达90%以后,停止驱替,老化岩心90d后再继续驱替。实验结果表明,当长期水驱后,储层岩石残余油饱和度发生大幅度降低,最大降幅达50%以上。根据实验结果指出,开展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研究时,考虑储层岩石残余油饱和度变化,才能使模拟结果准确反映油藏实际特征。(本文来源于《复杂油气藏》期刊2013年02期)

金佩强,杨克远[5](2009)在《评价油藏条件下残余油饱和度的新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残余油饱和度(ROS)在预测采油量的模拟研究中起重要作用。一般用小岩心柱在油藏条件下通过岩心驱替试验确定ROS,小岩心柱不能捕捉到油藏实际非均质性,而且岩心驱替试验使用与油藏原油黏度相似的脱气原油,因此常常难以生成整个油田有代表性的ROS分布。下套管井地层电阻率是石油工业引入的相对较新的技术,应用该技术能够了解老油田未波及到的原油。通过层转换或者布水平井,该方法主要用于生产井的重新完井。为了得到相层中有关注入水的剩余油饱和度,概念化了具有长注水历史的注水井中下套管井地层电阻率的使用。因为延长了注水/冲洗,预计最大吸水层将示出接近ROS的含油饱和度。讨论了2口注水井的结果,在这2口注水井中记录了下套管井地层电阻率以及注水剖面。把最大吸水层的含油饱和度与通过在室内建立以岩心驱替研究为基础的相互关系确定的ROS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含油饱和度比注水最多的油藏区域内岩心驱替试验的ROS低得多,这增加了确定地下ROS测量结果的一个新尺度。(本文来源于《国外油田工程》期刊2009年11期)

裴连君,张君劼,李晓山[6](2008)在《单井化学示踪剂测残余油饱和度段塞解释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用于单井段塞式注入化学示踪剂测残余油饱和度的理论解释模型,即段塞解释模型。与以往脉冲式解释模型比较,该模型既符合矿场实际的注入条件,即段塞式注入,又不要求示踪剂是纯净的,使得示踪剂费用降低90%以上,适用于关井期间地下示踪剂带无显着飘移的矿场测试结果的解释。数值模拟表明,原始示踪剂与次生示踪剂回采剖面体积(称为滞留体积)的比值对扩散不敏感。该解释模型与数值模拟确定的残余油饱和度之间的误差小于0.5%;与单井的脉冲解释模型对比,解释精度提高2%.(本文来源于《新疆石油地质》期刊2008年05期)

王郁欣,金佩强,李维安[7](2008)在《在不同润湿性条件下通过提高压差降低水驱残余油饱和度的系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黏滞力和毛管力的比(一般表示为毛管数N_c)在确定残余油饱和度方面是至关重要的。在从接近中间润湿转变到强水湿的润湿性条件下,确定了通过系统增大N_c对均质白垩岩残余油饱和度的影响。在裂缝性白垩岩油藏中水驱残余油饱和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润湿性。通过测量N_c不同时的可动油量,有助于确定叁次采油的潜在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注水驱油试验,以确定在不同润湿性条件下水驱中残余油量和增大毛管数之间的关系。通过Amott试验,用21个岩心柱样品建立并且量化了各种均匀分布混合润湿性条件。在水的Amott指数为0.3的润湿性条件下,N_c稳定时残余油最少。残余油饱和度随着毛管数增大而降低,在中等水湿到接近中间润湿条件下,水自吸后捕集的大量油开始流动。当增大毛管数时,在白垩岩油藏中得到的结果与在文献中报道的砂岩水驱残余油饱和度(随着润湿性和注入水PV变化)的结果相似。在采收率随着毛管教增加同时提高的情况下,采收率的穹隆形曲线(随着润湿性变化)反映了与较早水驱采收结果的相似性。(本文来源于《国外油田工程》期刊2008年08期)

闫伟[8](2007)在《驱油体系对采收率和残余油饱和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石油资源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变的越来越重要,石油的储量和产量已成为制约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所以,石油开采新技术一直是世界各地石油工程师所重点研究的课题。我国拥有丰富地质储量的石油资源,但大部分主力油田经过一次、二次采油后均已进入高含水阶段,这就迫切地要求我们研究行之有效的叁次采油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化学驱,尤其是聚合物驱逐渐被我国的油藏工程师所接受,发展成为适合我国油藏实际情况的叁次采油技术。通过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及先导性矿场试验,人们对聚合物提高原油采收率机理的认识逐渐加深。大部分人认为,聚合物的驱油机理是降低油水流度比,抑制注入水的突进,扩大面积波及效率,所以注入聚合物溶液与常规注水的最终残余油饱和度是相同的。但是,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粘弹性流体和粘性流体在同样条件下驱替岩心后,前者的最终残余油饱和度明显低于后者,这说明,具有粘弹性的聚合物溶液不但能够提高宏观波及系数,而且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微观驱油效率。本论文在吸收前人理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聚合物及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等不同粘弹性体系的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可为粘弹性理论提供进一步的支持,使粘弹性条件下毛管数及粘弹性对原油采收率影响机理方面的研究更趋完善。实验结果表明,毛管数的提高有利于驱油效率的提高;在聚合物溶液弹性相同的条件下,毛管数越高,体系的采收率越高,残余油饱和度越低。体系的毛管数也是影响聚合物驱提高采收率,降低残余油饱和度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大庆石油学院》期刊2007-02-24)

李建华,王敏杰[9](2004)在《高矿化度地区残余油饱和度对水淹层测井评价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淹层测井解释过程中 ,时常遇到物性较好的中高渗透率储层 ,测井解释的含油饱和度比较高 ,试油投产的结果却是高产水 ,有时产水率达 10 0 % ,其原因可能是储层残余油饱和度较高所致。岩心水驱油实验资料分析证实 ,部分中高渗透率层注水开发后确实存在残余油饱和度较高的现象。分析了高残余油饱和度对目前水淹层测井评价所造成的各种影响及解决办法。(本文来源于《测井技术》期刊2004年04期)

裴连君[10](2004)在《单井化学示踪剂测残余油饱和度段塞解释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单井示踪剂法测试残余油饱和度技术是一种精度较高的测试方法 ,探测深度大且具有控制探测深度的能力。经实验室试验证实 ,示踪剂测试精度为 2 %~ 3%孔隙体积 ,可满足老油田水驱开发和叁次采油评价等工作的需要。首次提出了段塞注入解释模型 ,适用于单层、关井期间地下示踪剂带无显着漂移的矿场试验解释。模型中考虑了试验段塞注入条件和注入液中含有次生示踪剂的校正。应用此解释模型 ,测试费用低 ,解释精度高。(本文来源于《石油钻采工艺》期刊2004年03期)

残余油饱和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残余油饱和度值在实验室条件下较难获得,在无长岩心驱替数据及密闭取心资料的情况下,利用相对渗透率曲线外推确定残余油饱和度是一种常用方法。常规多项式回归外推法存在多项式的阶数及对油相相对渗透率开方的次数无取值依据的缺陷,且多项式阶数的选择是否合适无从检验。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残余油饱和度外推方法——线性外推法,同时提出通过反算n值的方法检验外推值的合理性,从而有效地降低外推值的不确定性。与常用外推法相比,线性外推法的外推结果更接近油藏水驱后已能达到的最低含油饱和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残余油饱和度论文参考文献

[1].李金宜,陈丹磬,朱文森,信召玲.一种对残余油饱和度合理值范围的预判方法[J].断块油气田.2016

[2].谢明英,代玲,黄军立,涂志勇,缪云.一种外推残余油饱和度的新方法-线性外推法[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5

[3].王栋.探讨当前油藏发展过程中残余油饱和度的方法[J].能源与节能.2015

[4].薛永超.长期水驱后润湿性变化对残余油饱和度影响的实验研究[J].复杂油气藏.2013

[5].金佩强,杨克远.评价油藏条件下残余油饱和度的新方法[J].国外油田工程.2009

[6].裴连君,张君劼,李晓山.单井化学示踪剂测残余油饱和度段塞解释模型[J].新疆石油地质.2008

[7].王郁欣,金佩强,李维安.在不同润湿性条件下通过提高压差降低水驱残余油饱和度的系统研究[J].国外油田工程.2008

[8].闫伟.驱油体系对采收率和残余油饱和度的影响[D].大庆石油学院.2007

[9].李建华,王敏杰.高矿化度地区残余油饱和度对水淹层测井评价影响分析[J].测井技术.2004

[10].裴连君.单井化学示踪剂测残余油饱和度段塞解释模型[J].石油钻采工艺.2004

标签:;  ;  ;  ;  

残余油饱和度论文-李金宜,陈丹磬,朱文森,信召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