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白沙镇潘桥中学435241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的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注重语言训练,注重领悟过程,注重方法指导,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注重语言训练
语文课是广义的语言课,应当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学生外部语言交际能力,使学生内部语言和外部语言、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现代文阅读中,我们要自觉地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重要词语主要包括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对文章结构起连接作用的词、指示代词等方面。
理解词的含义,就是在结合语境的基础上,或推断出这些词的特殊含义,或判断出指示代词所指示的内容,或指出词语的作用,在反复的品味中、在反复的诵读中、在反复的涵泳咀嚼中理解、感受,从而训练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注重领悟过程
缺乏领悟的阅读教学是苍白无力的。阅读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消化、理解、吸收、积累知识,达到“不需要教”的境界。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反思,抓住课文情感性诱导物、哲理性诱导物和意向性诱导物,诱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启迪学生在课文内涵丰富处发现疑点,让学生领悟文章内涵,感受文中种种的美。
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第四单元“多彩四季”时,《春》《三峡》《济南的冬天》《夏》都是经典名篇,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涵泳咀嚼文中的美点,口诵心惟,一段段文字便在学生头脑中切换成一幅幅或明丽或鲜艳或素雅或热烈的画面,一曲曲或欢快或雄浑或舒缓或急促的旋律也在学生的耳畔回荡。在轻松愉悦的美感中,阅读能力水到渠成地提高了。
在教学沈从文的《赛龙舟》这一课时,学生们被“赛龙舟”的热烈场面所感染,犹如身临其境,自己就是龙舟上的一员或是岸上呐喊助威中的一个,或者已经来到硝烟弥漫、摇旗呐喊、奋力厮杀的“古战场”,当那种团结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在年轻学生血液里激荡时,他们的阅读能力也提高了。让学生去聆听冰心发自肺腑对妈妈的挚爱之声,让学生沉醉在“康桥”那“柔波”的“艳影”里,让学生徜徉在浓郁的民族风情里……
三、注重挖掘人物
培养人文精神是当代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人文精神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课文中,就在师生共同品读过程中。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深层次地挖掘人物内涵,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人文精神浓厚的佳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这篇文章,从感性上接受“背影”中的父爱;再进一步深入分析,让学生体会一个困顿中的父亲,一个窘迫中苦苦挣扎的父亲,那给与孩子丝毫不少的父爱;还要让学生体会“我”泪眼朦胧中父亲“背影”的高大,以及弥漫在文中的淡淡的哀愁和挥之不去的思念中的忧伤……
《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冷酷、自私,对自己的亲兄弟,有钱无钱出现迥然不同的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菲利普夫妇的言谈举止、神态动作,从而透析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形象描写背后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四、注重培养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正确、灵敏、丰富的感受,是积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阅读能力,当然就谈不上学好语文。所以,学好语文,积累是一个关键环节。落实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阅读面,扩大阅读范围,拓宽阅读渠道,在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格言、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语言材料。这些语言材料的积累,将成为学生的终生营养,它们一旦被激活,学生的阅读能力将会大幅度上升。在学生大量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中,还要培养他们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不外乎就是要指导学生好好读书,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离开了读书就谈不上培养语感,犹如离开了游泳池就谈不上学习游泳。
五、注重方法指导
在学生对阅读已有所爱好的基础上,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朗读的形式应多样化,如范读、领读、个别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对于一篇文章也应采取多种形式朗读,不应拘泥于一种方法。如果采用的形式过于单一,往往会抑制孩子们的创造力、表现力。但是,也不是每篇文章朗读的形式越多越好,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善于选择学生感兴趣、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朗读教学,以提高学生在阅读中的朗读能力。同时,教师还要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学生掌握了技巧,读起文章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读出感情,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总之,有效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因材施教,注重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