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学要警惕“去数学化”——兼评一节数学好课的真正标准

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学要警惕“去数学化”——兼评一节数学好课的真正标准

郭鹏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应用整个过程中为基本理念、核心理念。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如何体现数学的本质,使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教学手段必须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服务。我们不能为着“形”的好看而忽视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出现了“去数学化”,这种倾向将会危及数学教育的生命。

关键词:“去数学化”;数学本质;好课;标准

作者简介:郭鹏,任教于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

新课程改革下要求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应用整个过程中为基本理念、核心理念。但一些教师没有真正领会精神,只从形式上去迎合而出现了“去数学化”的问题。本文重在揭示“去数学化”的种种表现,以及数学的本质和一节数学好课的标准。

一、课堂教学“去数学化”的表现

笔者近两年参加了一些高中的新课程展示课和研讨课、评优课,仔细想来有些隐隐担忧:一些教师的数学教学正在“去数学化”。有些教师为了迎合评委,迎合领导,迎合新课程改革的形式,对授课都做了一些“形”的加工,其实质上并没有一些创新的东西,只不过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披了一层新衣而已。

1.凡事多媒体化

(1)在新课的引入上,挖空心思、想尽办法用多媒体去展现,或故事讲解或动画展示,以图声情并茂去引起学生的注意或兴趣。从形式上看好像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实际上不一定非要这样,因为在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意向比较明显,指向性比较强,即使不用多媒体引入,学生还是很愿意听讲下去的。有些时候如果引入过于新奇、花哨,还有可能对学生产生前摄抑制,让学生思维停留在原始问题上,影响后续问题的讲解。比如在一次评优课中,课题是《数列》第一课时,不少教师都是采用讲国王赏麦粒的故事并用多媒体很形象化地把它予以展现出来,这样一引入,确实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达到了引入的目的。这样本无可厚非,但有的教师却把这个故事展现的过于精彩,声音、图画、动画把学生吸引在了故事中,一节课都沉浸在这个故事里,影响了后面的内容。实际上,这个故事只是告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研究一列数而已,不必搞得过于复杂。

(2)解答过程不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而是用多媒体予以直接投出,或是让学生说出再投出来。这样做忽略了教师的示范作用,学生不仅需要向教师学习知识,也需要学习教师的解题技术和经验。看似投出答案潇潇洒洒,并且一节课的容量很大,实际上学生自己动起手来仍然是不知所措。这恐怕也是学生一听就会、一做就错或不会的原因吧。

(3)复杂问题用多媒体予以形象化。比如有些立体几何问题、向量的平移问题,本来高考就是要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结果一用多媒体予以动态展示,学生问题解决了,能力却没有得到训练和提高。

2.组讨论化

一个问题提出后,往往都是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让学生起来说看法,形式化非常明显。讨论时学生虽然也都在说着什么,但他们是不是都认真思考并且都有自己的见解呢?深入后我们就会发现,大多学生都是人云亦云,根本没有进行成熟的思考。我们知道,数学这门学科称之为“思维的体操,理性的音乐”,它需要学生静下心来,冷静地、独立地思考,这样才符合数学的特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估计是为迎合新课程改革的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参与的要求。但这个要求却被他们曲解了。从形式上看,学生全都动起来了,课堂很是活跃。事实上忽略了数学的特点,学生全都动起来并不是都在一起简单地讨论就行了,而是让学生的大脑都动起来,思维活跃起来。

3.鼓励儿童化

当某学生提出或解出一个问题时,有些教师便让全班学生鼓掌予以鼓励。这对高中学生来说鼓励效果并不好,往往有形式之嫌,有些儿童化。

4.小结程式化

在教学过程的最后通常要对当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这时通常让学生起来说,然后教师予以点评总结,给人以学生为主体的感觉。这时往往学生说不全的,最后还得教师补充。

由上,有些课只是为了迎合目前教改的要求,沾染上了形式主义色彩,而忽视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因为现在评价一节课的优劣都注重于形式上是否符合要求。著名的数学教育专家张奠宙结合目前数学教学的现状,在《当心“去数学化”》一文中这样写道:“数学教育自然是以‘数学’内容为核心,可惜的是,这样的常识,近来似乎不再正确了。君不见,评价一堂课的优劣,只问教师是否创设了现实情境,学生是否自主探究,气氛是否活跃,是否分小组活动,用了多媒体没有。至于数学内容,反倒可有可无起来。‘去数学化’倾向会危及数学教育的生命。实际上,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是如何体现‘数学的本质’,使学生高效率、高质量地领会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二、判断一节好数学课的真正标准

数学的本质是什么呢,一节数学好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数学的本质的内涵就是: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数学规律的形成过程;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数学理性精神的体验。因此,是不是一节好课就看能否去真正体现“数学的本质”。具体地说,判断一节数学课是不是好课主要是三个方面:

一是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是否掌握了所要求的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有没有具备。比如在研究二次函数在指定定义域上的值域问题时,学生不仅要掌握二次函数在定义域上的值域的相关知识及其内在联系,还要能具体地解决问题。不论教学形式如何,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就是硬道理。

二是思想和方法的培养。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是否从中受到了思想方法的培养,数学思想和方法是数学知识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它蕴含于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因此,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比如在上个例子中,在分析二次函数在指定区间上的值域时,我们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的思想,及配方、换元等方法。

三是数学理性精神的体验。数学是抽象性和严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在数学课上应该受到这种熏陶,使学生得到体验崇尚数学理性精神,形成审慎的思维习惯。

总之,数学的教学不在于外表与形式,而是在于其实质上的教学效益。教学手段必须为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服务。我们不能为着“形”的好看而忽视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出现了“去数学化”,这种倾向将会危及数学教育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当心“去数学化”[J].数学教学,2005(6).

标签:;  ;  ;  

新课程改革下数学教学要警惕“去数学化”——兼评一节数学好课的真正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