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与社会的互动论文_于建嵘

导读:本文包含了媒介与社会的互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互动,媒介,社会,在线,公信力,社会关系,媒体。

媒介与社会的互动论文文献综述

于建嵘[1](2019)在《公信力:社会政治与媒体互动——评《传播信任——转型期电视媒介公信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传媒产业经过信息化、全球化浪潮席卷之后,媒体,特别是新媒体为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日趋多元的社会,既搭建了强有力的信息交流平台,又提供了转型社会所需的媒介资源。而自从媒体诞生以来,公信力就作为其生命基因而伴随其演进发展。媒体公信力直接受到包括政府公信力在内的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影响,它的变化又是以社会语境为背景,因此,它被人们视为社会信用的感应器,受到社会公众、媒体从业人员和相关学术研究者的特(本文来源于《中国广播影视》期刊2019年19期)

王彦博,周德仓[2](2019)在《书信媒介在习近平参与社会互动中的传播优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书信媒介具有深厚的情感价值、浓厚的个人情怀、信息指向性明确等特点。本文在传播学视角下,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的53篇书信,总结书信这种传统媒介在现代信息环境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探究书信媒介在现代传播环境中的传播优势,指出书信媒介也是习近平参与社会互动的有效方式之一。(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09期)

尹志山[3](2019)在《媒介、舆论与社会治理方式的互动及适从》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不同的媒介生态会催生与之相应的舆论结构,而这都对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换言之,从原始社会的身体口头传播到今天的自媒体时代,每一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的构建都可以从中发现与媒介技术、舆论结构互动和适从的吻合关系。(本文来源于《传媒论坛》期刊2019年14期)

李蕊[4](2019)在《媒介与社会性别互动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在社会性别理论指导下,指出媒介与社会性别理论存在某种紧密互动关系。媒介与社会性别两者并非孤立存在,可放置于统一系统体系观察讨论,既要看到媒介对社会性别之建构作用,也要看到社会性别影响下使媒介报道呈现"矛盾体"。通过对两者互动关系的总结,揭示媒体涉及性别报道中存在社会性别偏见现象,并以此为鉴,提出对媒介和社会性别发展建议,从而整体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及文化发展。(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9年01期)

王佶[5](2018)在《从准社会关系角度看新媒介环境下的广播主持人与听众互动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准社会关系是受众对媒介人物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依恋,并以此为基础发展出的一种想象的亲密关系,与社会关系相比具有单向性和想象性的特点,本研究立足在当前新媒体技术普遍运用的大环境下,针对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介的具体工作特性,探讨广播主持人与听众所形成的新互动关系模式,并列举了广播主持人在具体工作中担任"信息守门人"、"信任代理人"、"专家主持人"和"社群组织者"时与听众建立的互动关系,以期预测未来广播主持人与听众形成的关系发展进程。(本文来源于《东南传播》期刊2018年10期)

徐兰格[6](2018)在《以“媒介审判”为导向谈新闻和社会的互动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审判"是在信息快速发展的当下催生的一种畸形产物,它不符合甚至与当前的法治精神相悖,属于新闻媒体职能错位的一种现象。然而现阶段,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促使"媒介审判"的持续发酵,如何正确看待在"媒介审判"为前提下新闻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成为新闻媒体与司法机关的争述要点。文章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8年09期)

姚姚[7](2018)在《论女性主义电影与社会媒介文化的互动——以电影《摔跤吧,爸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发展,女性主义电影不仅成为热门,同时也被赋予了随时代演变的进步思想,反映出社会文化的革新。本文以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作为研究对象,借以说明女性主义电影与社会媒介文化的内在关联性。(本文来源于《传播力研究》期刊2018年07期)

连新元[8](2017)在《互动与转型——广播媒介与社会变迁的双向作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社会学、发展传播学、广播媒介理论等研究基础出发,试图探究社会转型过程之于广播媒介的影响,以及广播之于社会转型与发展的建构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期刊2017年02期)

吕鹤颖[9](2016)在《移动媒介塑造社会互动形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信息极大丰富的今天,伴随4G网络覆盖深度与广度的飞跃和智能手机的普及等物质条件的展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或社会互动形式正逐渐形成。这种以微型机器载体(手机、平板电脑)和网络新媒体平台等技术为基础的潮流,既是个体深度依赖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生活实践的结果,又(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6-12-14)

于奇赫[10](2016)在《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媒介:中外博物馆网络在线藏品数据库的调查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全球信息时代数字化与网络化的高速发展,以及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媒介设备的更新换代,世界各大博物馆也利用新的媒体技术通过互动塑造博物馆在公众眼中的形象。互联网自由和开放的精神也打破了博物馆的高墙壁垒,让博物馆由过去的以保存文物为主的职责逐渐转向了对社会教育的关注,并且加强了同社会公众的互动。正是由于媒介更新带来的便利,人们在参观博物馆时不再受到地域与时间的制约,可以随时随地用互联网在网上浏览展览与获取详细信息,在遵守相关资料使用条例(本文来源于《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6年“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11-14)

媒介与社会的互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书信媒介具有深厚的情感价值、浓厚的个人情怀、信息指向性明确等特点。本文在传播学视角下,基于习近平总书记的53篇书信,总结书信这种传统媒介在现代信息环境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探究书信媒介在现代传播环境中的传播优势,指出书信媒介也是习近平参与社会互动的有效方式之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媒介与社会的互动论文参考文献

[1].于建嵘.公信力:社会政治与媒体互动——评《传播信任——转型期电视媒介公信力研究》[J].中国广播影视.2019

[2].王彦博,周德仓.书信媒介在习近平参与社会互动中的传播优势分析[J].视听.2019

[3].尹志山.媒介、舆论与社会治理方式的互动及适从[J].传媒论坛.2019

[4].李蕊.媒介与社会性别互动关系研究[J].新闻传播.2019

[5].王佶.从准社会关系角度看新媒介环境下的广播主持人与听众互动模式[J].东南传播.2018

[6].徐兰格.以“媒介审判”为导向谈新闻和社会的互动关系[J].科技传播.2018

[7].姚姚.论女性主义电影与社会媒介文化的互动——以电影《摔跤吧,爸爸》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8

[8].连新元.互动与转型——广播媒介与社会变迁的双向作用探析[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7

[9].吕鹤颖.移动媒介塑造社会互动形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

[10].于奇赫.博物馆与社会公众的互动媒介:中外博物馆网络在线藏品数据库的调查与研究[C].中国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学专业委员会2016年“博物馆的社会价值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6

论文知识图

大型体育赛事媒介传播的利益相关者Figu...大众传媒与受众攻击性人格的形成高校危机事件媒介作用概念模型在适度竞争机咭明要推行人:“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环节示意...数字化时代的危机信息传播模式

标签:;  ;  ;  ;  ;  ;  ;  

媒介与社会的互动论文_于建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