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特征论文-习丽丽

社会经济特征论文-习丽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经济特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社会经济指数,生态环境指数,协同发展度特征,影响因素

社会经济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习丽丽[1](2019)在《辽河生态长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特征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辽河生态长廊区域规划的科学问题,耦合协调发展度指数模型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讨辽河生态长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2010—2018年辽河生态长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指数均直线上升,且增幅明显。各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同发展度指数呈现明显波动变化特征,总体呈现递增变化。社会、人口以及空间化指数递增是耦合特征的社会经济主要影响因素,而水资源质量和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变化则是影响耦合特征的生态环境因素。(本文来源于《水利规划与设计》期刊2019年11期)

曹雅琴,陈樟昊,黄甘霖,陈力原,姜亚琼[2](2019)在《城市绿地格局与居民社会经济特征关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绿地为居民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是居民接触自然、放松身心的重要场所.居民能否便捷地使用绿地,与其社会经济特征存在一定关联,该关联性是研究者和城市管理者关注的议题.以往的研究多针对单个城市,分析其绿地格局与居民特征的空间关系.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的案例研究进行梳理,通过整合分析,归纳其主要研究结果,并探讨研究区、指标和分析方法的选择对研究结果的可能影响;其次,汇总以往研究所提出的城市绿地格局与居民特征间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整合分析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案例(58.2%)认为绿地格局更有利于优势居民群体,但也有约四分之一的研究(25.4%)得到了相反的结果,发现弱势居民群体能够更便捷地使用绿地,余下(16.4%)的研究认为绿地格局与居民社会经济特征并不存在显着关联.研究者采用的分析单元、指标和分析方法多样,整体而言,没有发现研究方案的选择与研究结论存在明显联系.已有的案例以西方国家的城市为主,其研究地的发展历程和城市特点与我国城市存在很大差异.我国迫切需要依据自身城市的发展特点和时代需要开展本土研究,并分析影响我国城市绿地与居民特征间关系的主要因素.在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为建设人居和谐的可持续城市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姜建芳,侯丽丽,王鑫龙,王丽丽,武高峰[3](2019)在《中国近地面NO_2污染分布特征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7年中国NO_2环境监测站点数据,综合运用全局莫兰指数(Global Moran's I)和热点分析(Getis-Ord G_i~*)方法对中国NO_2污染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探讨NO_2污染空间分布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7年,NO_2质量浓度年均值为31.28μg·m~(-3)。NO_2浓度分布在东西方向上大致以胡焕庸线为界,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南北方向上大致以长江为界,北部地区高于南部地区。(2)NO_2的季节变化规律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秋冬季节,NO_2高污染区由京津冀、河南、陕西等地扩大至山西中部、新疆东南部以及内蒙古的包头、呼和浩特、乌兰察布等地区,其高值与中高值区域面积占比之和分别为13.47%与24.00%,显着高于春夏季。(3)NO_2质量浓度存在以京津冀及周边河南、山西等地区为主的高值集聚,低值区主要分布在在云南、西藏、广西、海南一带。(4)利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NO_2的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的关系,经计算调整后的R~2为0.74,该模型能解释NO_2空间分布的74%,拟合效果较好。在该模型中,城镇化率、森林覆盖率、第二产业占比以及人均电力消费量对NO_2质量浓度影响较大,城镇化率和第二产业占比与NO_2质量浓度呈正相关关系,森林覆盖率和人均电力消费量与NO_2质量浓度呈负相关关系。另外,城镇化率是对NO_2影响最显着的因素,城镇化率的提高对NO_2的影响程度由西向东逐渐递减。(5)NO_2与人均私家车保有量的相关系数r为0.403,华北、东南沿海、东叁省及西部新疆、西藏地区,人均私家车保有量与NO_2空间分布情况基本一致,河南、陕西、湖北以及川渝地区则出现了人均私家车保有量与NO_2质量浓度不匹配的情况。(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李程,王慧,李响,潘嵩,张建立[4](2019)在《近10年福建省风暴潮灾害特征分析及社会经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统计了2008-2017年影响福建省的风暴潮过程,分析了风暴潮时空分布规律、风暴潮灾害经济损失现状以及风暴潮灾害特征。结果表明,福建台风风暴潮灾害具有发生频次高、影响范围广、灾害损失重的特点。此外,风暴潮影响期间,季节性高海平面、天文大潮和风暴增水叁者迭加会增加风暴潮致灾程度。(本文来源于《海洋经济》期刊2019年01期)

陶慧文,张晓,汪圳[5](2018)在《不同医保类型老年人社会经济特征与健康公平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根据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目标,探究参加不同医保类型老年人群健康公平性状况。方法利用2013年中国养老与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库,采用Logistic回归法对基本医疗保险类型的65岁及以上受访者的社会经济特征与健康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叁种基本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健康状况存在显着差异(P<0. 05),医保类型影响了老年人健康状况。结论中国老年人的健康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医疗保障体系亟待完善。(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8年21期)

张海涵[6](2018)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老龄人口规模增加、年龄结构快速老龄化,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养老矛盾凸显,人口老龄化研究已成为学术界普遍关注的课题。该文从时间、空间尺度分析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征,研究认为我国≥65老年人口比重逐年上升,东部发达地区与西北部欠发达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呈现梯级差异,城乡人口老龄化表现出倒置现象;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影响到产业发展中劳动力供给、生产效率,社会养老负担加重、家庭代际矛盾趋于显性化。(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18期)

刘丹[7](2018)在《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堂的运用——以“长江的水文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情景教学法运用于"长江的水文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教学中,构建了关于江豚的一个情景,使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期刊2018年12期)

武鹏[8](2018)在《山西省肺结核时空聚集特征及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研究以县(区)为空间单元建立山西省肺结核地理信息数据库,针对2008-2015年山西省119县(区)肺结核监测数据进行时空聚集特征研究,找出山西省肺结核时空高危聚集区域、聚集半径以及风险强度,并对可能影响肺结核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研究,最终为山西省肺结核区域性防控的精准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方法:本文利用2008-2015年山西省119县(区)肺结核监测数据,从《山西省统计年鉴》和国家地球系统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收集其他相关数据,以县(区)为空间单元采用叁维趋势分析、季节分解法等对山西省肺结核进行流行病学特征描述。同时对山西省肺结核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山西省肺结核空间关联类型,继而进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探测山西省肺结核高发热点区域。然后利用时空扫描分析探测山西省肺结核高危聚集区域、聚集半径以及风险强度。最后应用地理探测器对肺结核及影响肺结核报告发病率的人口密度和人均GDP进行定量探测并探索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人均GDP以不变价计算。利用Arc GIS10.2.2等相关软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1)2008-2015年山西省119县(区)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地理位置上主要呈现南北高中间低,西部高于东部,东西高于中间的趋势。虽然肺结核全年散发,但2008-2015年山西省肺结核仍具有一定的季节特征,主要发生在1月到7月,春季有明显的季节性升高,为发病高峰。(2)全局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2008-2015年山西省119县(区)肺结核报告发病率呈空间正相关,存在空间聚集现象。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发现8年间共探测到24个热点地区和27个冷点地区,其中热点地区主要为广灵、灵丘、静乐、岢岚、岚县、娄烦、襄汾、翼城、曲沃、侯马以及绛县,上述县区为肺结核高发地区,应重点关注。(3)时空扫描分析结果显示2008-2012年时空扫描分析探测到7个有统计学意义的时空聚集区,其中包括1个一类聚集区和6个二类聚集区。其中一类聚集区(LLR=417.71,P<0.0001)聚集时间从2008年的9月1日到2010年的8月31日,以临猗县为中心,半径为149.37km,包括了23个县(区),覆盖了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市的全部县区以及超过临汾市半数的县(区)。相对危险度为1.31。次级聚集区为别为:a.以大同矿区为中心的聚集区(LLR=179.39,RR=1.82);b.以交城县为聚集中心的聚集区(LLR=168.05,RR=1.54);c.以河曲县为中心的聚集区(LLR=120.55,RR=1.45);d.以广灵县为聚集中心的聚集区(LLR=106.07,RR=1.43);e.以代县为中心的聚集区(LLR=97.51,RR=3.25);f.以左权县为聚集中心的聚集区(LLR=58.66,RR=2.22)。(4)地理探测器分析结果显示人均GDP与人口密度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且随着人口密度和人均GDP的升高,肺结核发病率越低。结论:本文利用时空统计分析方法和地理探测器,从生态学角度针对2008-2015年山西省肺结核监测数据进行了探究。结果显示山西省肺结核在时间、空间以及时空上为非随机分布,存在空间聚集现象。发病高峰为春季。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山西省的北部、北中部、中西部和西南部。时空聚集区中,相对危险度最大的是以代县为中心的聚集区,RR=3.25。聚集区域中覆盖范围最广的为以临猗县为中心的聚集区,聚集半径为149.37km,RR=1.31。人口密度与人均GDP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且随人口密度和人均GDP的增加肺结核报告发病率降低。通过本研究可为山西省肺结核区域性防控的精准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同时也为疾病影响因素的探究提供了分析思路和方法学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8-06-08)

刘芳[9](2018)在《准东煤炭开采区周边环境特征及社会经济发展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露天煤田开采区及周边作为以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为主导的复合生态系统,已成为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矛盾相对明显的区域。新疆准东露天煤田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地处西北典型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异常脆弱。对准东煤炭开采区及周边的地表扰动变化、环境污染状况以及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及时的监测和评价,是维护该区域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利用准东煤炭开采典型区域为研究靶区,研究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明确了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与富集转运、大气颗粒物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准东煤炭开采区周边的环境特征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基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探讨了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主要类型与环境污染因子的关系;基于协调发展度模型探讨了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运用恢复成本法和损失成本法核算了准东煤田生态补偿费用并给出生态环境保护建议。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2006—2014年间,土地利用类型以裸地、沙地和植被为主;裸地、采掘区、排土场、建设用地和水域的面积均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植被面积呈现先增长后减少的趋势。2006—2010年采掘区变化幅度较高,均高于90%,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46.762和53.871;2010—2014年裸地变化幅度高于50%,变化强度高于1%,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分别为38.136和43.930。2010年两个开采区土地利用信息熵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均最高。2010—2014年,西部开采区沙地和裸地以增加和不变为主;植被以减少为主;采掘区、排土场和建设用地以增加为主,附近植被减少明显,覆盖度有所降低;东部开采区沙地和裸地以不变为主;植被以不变和减少为主;采掘区、排土场和建设用地以增加为主。(2)Zn、Cu、Pb的含量与新疆背景值相比均未超标,Cr、Hg、As的含量均超标60%以上;0~10cm土层的重金属污染负荷(PLI)、非致癌风险(HI)和致癌风险(TCR)均高于其它两个土层,属于轻度污染,不同深度土壤差异不显着;0~10cm土壤Zn、Cu和As含量高值区位于产业区附近及其北部,Pb含量组合成明显的“V”形高值带,Hg高值区位于中南部,Cr高值区以各产业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状递减;PLI、HI和TCR高值区均位于西北和东北方向,PLI随土壤深度增加中度污染区逐渐减小,HI和TCR随深度增加面积无明显变化。叁个土壤深度的第一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37.896%、37.985%和33.872%,Cu和Zn富集到周围土壤中;第二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25.574%、25.350%和24.093%。Cr和Hg可能来源于生产及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第叁主成分土壤贡献率分别为:16.712%、15.551%和16.157%,有较高荷载的Pb,可能来源于土壤母质;As(0~10cm)在第叁主成分贡献率较高,可能与Cu和Zn的来源相同。(3)研究区4个月份的PM_(10)和PM_(2.5)平均质量浓度均未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日均浓度限值,PM_(10)和PM_(2.5)浓度大小顺序为12月﹥7月﹥5月﹥9月。同一月份PM_(10)和PM_(2.5)浓度空间分布格局几乎相同,高浓度区域基本分布在产业区周边。湿度与PM_(10)、PM_(2.5)质量浓度呈较高正相关,温度与PM_(10)呈负相关;风速与PM_(10)、PM_(2.5)在9月和12月呈负相关关系,在5月和7月呈正相关关系。湿度是影响粉尘质量浓度和分布的主要因素,重金属是PM_(2.5)和PM_(10)的重要组分,但不同季节气候条件下,不同重金属所受到的影响不同。Pb在7月与湿度负相关性最大,降雨对Pb有一定冲刷作用。12月Zn、Cu、A_S、Cr与PM_(2.5)、PM_(10)和风速呈现正相关关系,大气颗粒物浓度较高的同时重金属污染也较为严重。(4)不同样点盐生假木贼、蛇麻黄、梭梭和琵琶柴靠近煤矿区植物对Zn、Cu和Cr的富集能力较强,对As较弱,均转运能力较差。不同样点大部分植物对重金属的富集系数小于1,为较低累积重金属植物。不同植物和不同样点的转运能力基本都大于1,植物有吸收重金属并运送到地上部分的能力;离煤矿周边较近样点的植物转运能力较弱,可能是植物为免受重金属毒害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土壤中重金属Pb与有机质呈显着正相关,Cr与有机质显着负相关,Zn、Cu、Hg和As与有机质相关性较弱,有机质不是影响土壤重金属分布的主要因素。(5)2006—2014年吉木萨尔县和奇台县经济实力显着提升,总体均呈现增长的趋势;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第一和第叁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工业增加值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农牧家庭可支配收入和就业人员数量在2010年以后增加较快;总人口数量有所增加;奇台县地区生产总值高于吉木萨尔县。吉木萨尔县和奇台县综合发展指数最高值分别为2013年的0.7414和2014年的0.8306。吉木萨尔县和奇台县的总人口与社会经济指标的异速生长系数最大分别为0.9813和1.0267,没有正异速增长现象。两县总人口与其他10个指标呈现同速生长模式,反映了总人口与这些社会经济指标成比例的同速增长。(6)准东煤田西部大部分区域的植被面积与重金属含量GWR拟合高度负相关;植被面积比例与As含量关系在中部分布呈“正相关—负相关”的递变,与Cr含量呈负相关和正相关交替出现,与PM_(10)含量在东部呈正相关,在沙地西部和工矿区周边呈负相关。土地利用综合指数2010年的值最低,社会经济综合指数2006年最低;协调度2014年的值最低;发展度2006年的值最低;协调发展度最高值在2010年,最低为2014年;研究区2006、2010和2014年的协调发展度的类型均属于“勉强协调土地利用滞后型”。裸地、采掘区、排土场、建设用地和水域是导致准东煤田西部开采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子。(7)2014年准东煤炭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总费用为117876.30万元。其中植被修复成本最高,占34.94%,水污染治理成本占30.57%,大气与固体废物损失成本占19.14%,土地复垦成本总费用的10.08%,煤矸石污染损失成本、生态服务价值成本和生态环境维护成本均占总费用的1%以下。准东生态补偿费用估算小于准东煤炭销售收入的1/10,属于标准范围内。建议准东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从准东煤田环境管理体制、提高准东煤炭开采企业环境保护意识、重视准东生态环境破坏预防和治理以及多元化生态补偿资金筹措等方面进行完善。(本文来源于《新疆大学》期刊2018-06-04)

姚尧[10](2018)在《湖南省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作为人类赖以生存以及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空间载体,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稀缺性客观地要求人们选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实现土地的集约、高效与可持续利用。当前,在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下,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加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改变了土地的利用方式、结构以及空间分布特征,同时土地利用的转型又反作用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改变人类的生存发展环境。但由于我国建设用地的急剧扩张,其扩张速度已远远超出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开发型、粗放型用地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因此,开展对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提升土地利用潜力与效率,促进城乡统筹、经济稳健以及可持续发展。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一带一路”等系列国家战略的推进,湖南省将会成为承接我国人口、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基于此,本研究以湖南省122个县市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对1990-2015年湖南省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并选取人口城镇化水平变化、人均GDP变化、二叁产业GDP占比变化和人均社会消费品总额变化4个表征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来判定其对不同类型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进而利用典型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机制,最后,利用脉冲响应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了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响应规律与耦合协调模式和机制,并从不同主体功能区域出发提出不同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模式及相应政策建议。取得如下主要结论:(1)系统揭示了湖南省25年间土地利用转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格局从土地利用转型方面来看,湖南省土地利用转型强度在时序的变化上经历了“缓慢-剧烈-缓慢”的倒“U”型的演化规律;从土地利用类型相互转化来看,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用地和绿色生态用地的减少,并且主要向工业生产和城镇生活用地发生转变,工业生产用地和城镇生活用地年均增长量分别达到67.92%和9.60%,说明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提升,区域粮食生产功能与生态保护功能的重要性在逐步降低,主要为工业生产用地和城镇生活用地的扩张提供了主要来源。此外,也说明了人类经历从对高度依赖粮食生产向高度生活品质追求的转变;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异特征来看,土地利用转型强度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主要发展目标影响有较强的正向相关性。从社会经济发展方面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项社会经济指标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人口城镇化进程表现出与人口波动增长相应变化。此外,在农业生产用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农林牧渔业产值仍然持续上涨,说明人们通过加大对农业生产的资金和技术力度,提升耕地单位面积产量和农业产品价值上对农林牧渔业产值的增加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2)基于双向视角初步探究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作用关系从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转型的影响关系来看,社会经济发展与工业生产用地和城镇生活用地均呈现正向相关性,与城镇生活用地的影响均具有显着性,而与农业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的关系不明显且具有波动性,与农村生活用地除二叁产业GDP占比不显着以外,与其它指标的影响均较为显着且多为负向影响。说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对城镇生活用地数量增加以及空间扩张具有极为显着的影响关系;从土地利用转型的社会经济驱动力来看,通过典型相关性分析发现,人口城镇化变化率、GDP变化、工业总产值变化和粮食总量变化等是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社会经济驱动力,说明城市化、工业化、经济增长以及政策制度等因子是驱动区域土地利用转型的主要动力。(3)利用脉冲响应模型(PVAR)进一步深化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双向响应作用关系研究表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驱动土地利用转型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转型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反向作用也十分显着。不同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具有显着的区域差异性,两个系统之间矛盾从强到弱的区域分别为农业主产区>生态保护区>经济发展区。此外,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的贡献度也存在较大差异性,在经济发展区、农业主产区和生态保护区表现显着的地类分别为城镇生活用地转型、农业生产用地和工业生产用地转型以及生态用地和农村生活用地。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与土地利用转型的相互作用方向和程度具有较大差异性: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用地的转型有显着影响,对城镇生活用地和工业生产用地转型具有波动性,其中工业生产用地“负-正-负”变化趋势与方创琳的城市化发展阶段成果中工业水平变化一致,在反馈上,生态用地转型对城市化水平变化冲击响应较为剧烈;经济水平的提升过快会促使农业生产用地表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转变,在反馈上,农业生产用地和工业生产用地分别对经济水平的提升直到制约和促进的影响效应;工业化水平提升过快会促使土地利用转型压力增加,尤其对城镇生活用地转型速度的影响作用要高于其它地类,在反馈上,农业生产用地和城镇生活用地转型分别对工业化发展的进程起到制约和促进的影响效应。(4)从“省域-主体功能区-县域”叁个层面系统评价了土地利用转型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间的耦合协调作用过程,并对耦合协调发展模式进行判别25年间,湖南省县域土地利用转型综合水平得分总体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呈先分散后集聚、空间异质性增强到同质性增强的转化,并通过长沙市、常德市和益阳市等高值区带动周边地区的协同发展;湖南省城市化发展综合水平得分总体呈现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区域差异除2005-2010年有所改善以外,其它时期的区域差异较大、城市化发展综合水平协同能力较差;对于子系统而言,土地利用转型水平的主要驱动力由以转型压力向转型响应与转型压力主要驱动的转变,而社会城市化发展是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主要驱动力。土地利用转型与城市化水平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式经历了从不协调到协调再到不协调的波动演变规律,并没有出现高度协调阶段,说明当前湖南省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与土地利用转型之间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结合土地利用转型速度的综合耦合协调模式,可看出土地利用转型速度持续提升,而城市化发展水平在2010-2015年之后有所放缓,导致在“十二五期间”的土地利用转型强度远远高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求,土地利用转型与城市化发展系统向不协调方向发展,急需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对土地利用转型强度进行适度调控,不断完善土地利用功能结构以适应相应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目标。土地利用转型强度受区域经济水平和发展目标的共同影响,不同区域需要制定不同的耦合协调发展模式:(1)经济发展区,主要以协调城市建设用地和工业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张速度与人口增长、人口城镇化水平以及经济水平增长速度为主;(2)农业主产区,主要以协调耕地利用功能提升速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为主;(3)生态保护区,主要以协调农业生产、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为主。(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05-01)

社会经济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绿地为居民提供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是居民接触自然、放松身心的重要场所.居民能否便捷地使用绿地,与其社会经济特征存在一定关联,该关联性是研究者和城市管理者关注的议题.以往的研究多针对单个城市,分析其绿地格局与居民特征的空间关系.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的案例研究进行梳理,通过整合分析,归纳其主要研究结果,并探讨研究区、指标和分析方法的选择对研究结果的可能影响;其次,汇总以往研究所提出的城市绿地格局与居民特征间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整合分析结果表明:超过一半的案例(58.2%)认为绿地格局更有利于优势居民群体,但也有约四分之一的研究(25.4%)得到了相反的结果,发现弱势居民群体能够更便捷地使用绿地,余下(16.4%)的研究认为绿地格局与居民社会经济特征并不存在显着关联.研究者采用的分析单元、指标和分析方法多样,整体而言,没有发现研究方案的选择与研究结论存在明显联系.已有的案例以西方国家的城市为主,其研究地的发展历程和城市特点与我国城市存在很大差异.我国迫切需要依据自身城市的发展特点和时代需要开展本土研究,并分析影响我国城市绿地与居民特征间关系的主要因素.在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为建设人居和谐的可持续城市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经济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1].习丽丽.辽河生态长廊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特征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9

[2].曹雅琴,陈樟昊,黄甘霖,陈力原,姜亚琼.城市绿地格局与居民社会经济特征关系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9

[3].姜建芳,侯丽丽,王鑫龙,王丽丽,武高峰.中国近地面NO_2污染分布特征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9

[4].李程,王慧,李响,潘嵩,张建立.近10年福建省风暴潮灾害特征分析及社会经济影响[J].海洋经济.2019

[5].陶慧文,张晓,汪圳.不同医保类型老年人社会经济特征与健康公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

[6].张海涵.中国人口老龄化特征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8

[7].刘丹.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地理课堂的运用——以“长江的水文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

[8].武鹏.山西省肺结核时空聚集特征及基于地理探测器的社会经济因素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8

[9].刘芳.准东煤炭开采区周边环境特征及社会经济发展评价[D].新疆大学.2018

[10].姚尧.湖南省土地利用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机制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8

标签:;  ;  ;  ;  

社会经济特征论文-习丽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