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雁斌[1]2008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妥善处理银行的巨额不良资产己经成为世界各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商业银行体系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资产,极大的影响了金融业的发展。资产证券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全世界范围内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的处置手段不能很好地满足快速、批量处置巨额不良资产的要求。利用证券化手段化解不良资产,对我国金融业平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以分散和降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改善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提高资本充足率,提高商业银行资产的流动性,提高金融体系效率。不良资产证券化最突出的问题是,大部分不良资产无法带来稳定的现金流,这导致不良资产的定价非常复杂,不确定性相当大。加上我国资本市场不够成熟,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不良资产如何证券化对资产管理公司、证券中介机构以及金融研究人员而言的确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首先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入手,介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相关概念与基本原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其次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剖析国外发达国家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与我国实际操作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最新实例——“东元2006-1重整资产支持证券”,从而发现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的特点以及运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最后,针对我国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情况,提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模式与交易结构改进设计方案,以及相应得生态环境建设。现阶段受制于目前的法律环境, SPV采取信托模式是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的现实选择,但是在交易结构的细节方面需进行改进,主要表现在以风险分散理念构建资产池;加强内部增级,扩展外部增级,扩大信用评级的时间范围与空间范围;放宽申购利率区间等方面。另外,为促进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应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环境建设、资本市场建设等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对资产证券化理论研究分析和我国目前不良资产证券化实际案例的经验总结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杨广宇[2]2008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测量与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不良资产问题一直阻碍着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成为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培育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瓶颈”。有关部门采取了一定的措施,但效果并不显着。而国外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成功经验给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一种考虑问题的新思路。我国于1996年首次引入资产证券化的概念,并于2003年首次将资产证券化引入不良资产处置中。但基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证券化仍属于一种探索性行为,缺乏成熟的实践经验,加上法律、信用评级、会计和税收制度等都尚未完善,难以有效地支持其运作,使其存在诸多风险,最终阻碍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问题的解决。本文在研究和撰写过程中,着眼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市场实际情况的调研、测量模型的选择比较、数据的分析说明等,研究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风险的测量与控制问题。首先,本文由定性分析,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作了科学、系统的划分,以明确该操作模式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然后通过模型,测算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各类风险的影响程度。最后,根据定性、定量分析的结果,有针对性的提出各种风险的控制方法。同时,特别关注了国外不良资产证券化的范例,及近期全球金融市场次贷危机的问题,为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施,及风险控制提供了参考意见。
林淑贞[3]2017年在《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会计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受宏观经济调控和微观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在逐年攀升,而不良贷款率也有相似的特征。2016年叁季度末统计数据显示,其不良贷款率已达到1.75%(1),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受监管部门的监管警戒线要求,以及国有资产管理公司消化不良资产能力的限制,商业银行迫切需要找到一条新的途径处置不断增加的不良资产。资产证券化做为20世纪的一项金融创新,为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会计是记录经济活动过程和明确经济活动责任的工具,资产证券化业务能够顺利开展,离不开会计业务的支持。从国外、国内资产证券化实务中看,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如何对资产证券化业务进行准确的会计计量,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也是各国专家探索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起步较晚,并且坚持“边试点,边立法”的原则,财政部陆续出台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等一系列会计制度和政策,但迄今为止还未形成一套规范的模板用于实务操作套用。作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原始资产持有人——商业银行,对此类业务进行准确的会计计量,防范商业银行放大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产生的金融风险。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商业银行为主体,旨在探索一套可用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中会计业务处理模板,在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实务操作中可以引用和借鉴。本文第一章以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对其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出现的相关会计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其背景,理清探究思路,掌握探究方式。第二章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不良资产证券化会计基本制度的研究历程,概述了资产证券化的会计理论基础,以及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会计制度规定。第叁章介绍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商业银行对原始资产的初始确认、后续计量和信息披露方面的相关规定。第四章依托真实实务案例,对国内商业银行在将其不良资产转换为证券的操作进程加以解析,并将案例情况进行拓展,解析过程中摸索一套操作模板。最后,提出我国商业银行在对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进行会计操作时可能涉及的问题以及对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会计制度和规范建设方面提出建议。
林琳[4]2006年在《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及其案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写作之时,正值我国宏观经济已持续高速增长多年,外向型经济、多元化发展,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挑战,商业银行自主程度的提高也对经营管理、金融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资产证券化是证券技术和金融工程技术相结合的杰作,既是信用体制的创新,又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对我国金融市场、商业银行有多方面功能。2005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推出了开元、建元两支证券,标志着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的正式启动。在此背景下,本文以逻辑方法、数理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展开研究,探讨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常规化发展需具备的条件。本文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了理论阐述,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类介绍并归纳了各自的特点;对其基本原理、流程、风险作了总体介绍。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资产证券化实践,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的沿革,包括其起源、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分析了其在我国应用的现状、特点、发展障碍,论证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和定位。为进行实证分析,本文选取了我国第一支正式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开元05-1A进行了介绍,对其进行了定价、定性分析,总结其成功发行的要点,探讨其交易障碍,并提出改进意见。基于对资产证券化理论、实践的介绍和对开元证券的分析,文章最后得出了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保持生命力稳步深入发展需从不同方面对市场进行培育和完善的看法,提出了继续完善法规体系、市场体系、技术体系的观点。
贺文慧[5]2018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实体企业呈现经营风险,关联最紧密的银行业受此影响,贷款质量下降。自2012年,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余额呈连续增长态势,不良资产率也随之连续上升,不但影响商业银行的盈利性及流动性,而且影响银行体系的安全性,更有可能引发金融体系的风险和动荡。现阶段,处理好不良资产问题的路径很多,资产证券化是最适合的重要路径,不仅使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提高,还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因此,进行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意义重大。本文采用比较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理论结合实际等方法进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首先,通过对不良资产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产生原因及现状分析,以及对不良资产处置方式的比较,提出不良资产进行证券化处置是最有效方式,并进一步对不良资产证券化是否可行作出分析。然后,通过学习国外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经验,比较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的几种模式,最终认为信托模式最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并介绍信托模式的相关概述、特点、原理、参与主体及职责,运作流程。随后,以YSL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处置为例,对产品的基础资产池、产品结构及运作流程、风险隔离机制、增信设计作出具体阐述。最后,关于我国当前信托模式下的不良资产证券化,从资产池构建及定价、优化交易结构、丰富市场参与主体、规范中介结构、加强风险管控及提倡税收优惠几个方面提出政策和建议,期望可以为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贡献可行性建议。本论文的创新之处表现为:(1)本文通过研究美国及韩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系统归纳整理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证券化方式。(2)对YSL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方式作出模式设计,以YSL产品为例,为国内同类商业银行关于不良资产处置给予很好的借鉴意义。
闻特[6]2017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设计》文中指出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规模的持续增长,传统的不良资产处置方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需求,不良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的处置方式而呼声渐高。2016年5月26日,随着“和萃2016-1”和“中誉2016-1”两单产品的发布,标志着暂停了近八年的不良资产证券化正式重启。不良资产证券化有助于盘活商业银行的资金存量、提高资产流动率和收益性,进而达到减轻商业银行的压力的目的。而作为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产品发行成功的关键因素,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产品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有利于其在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上快速稳健的发展。论文首先对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史进行了整理归纳,再结合我国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分析总结出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然后,论文在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原理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基础资产池与交易结构的特点,并对不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相关的参与机构与具体操作流程进行详细介绍。进而,结合对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设计的分析,论文从基础资产池、交易结构、产品结构叁个方面解析了不良资产证券化实际案例——“和萃2016-1”的产品设计。基于对“和萃2016-1”产品设计各要素优缺点的剖析,分别从基础资产池设计和证券设计两个方面总结该案例的特点,并提出该案例在实现规模经济效益以及参与机构的分离方面尚存在不足之处。最后论文在对“和萃2016-1”的产品设计进行经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如何优化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产品设计提出叁条实质性的建议,即要注意合规的选择基础资产、在信用增级以及主要参与机构的分离方面对交易结构进行改善、以及通过改进贷款服务机构的激励机制来实现产品结构的优化。论文在案例选取方面做了新的尝试,选取的案例较为新颖,有助于反映出目前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产品设计的现状,对未来不良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的设计提供借鉴。但是选取的案例较为单一、代表性有限,并且因数据和时间的限制,缺乏对产品设计过程中的证券估值定价的定量实证模型分析,以及对实际操作的详细阐述,对论文的不断加以完善仍是本文尚需努力的方向。
蒲桂通[7]2012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文中认为资产证券化是近四十年来世界金融领域发展最迅速的金融创新之一。由于其能够将资产负债表内的信贷资产实现表外化,在集中式、批量化处置不良资产的同时,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自上个世纪80年代由美国将其运用到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之后,被许多国家认识进而运用到银行不良处置中。低损、快速、高效地处置不良资产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必须把握的原则,传统的处置方式(如诉讼、重组、核销)等处置方法尽管行之有效、各有特点,但均是单项处置方式,甚至只是商业银行内部的账务处理(如核销),整体效率不高,而引入不良资产证券化,利用市场机制来处置不良资产是一种全新的探索,有利于提高不良资产的处置水平,在提高处置速度、实现批量化处置的同时,通过广泛招商,向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提供不同风险的投资产品来实现不良资产处置价值最大化,同时,丰富了资本市场的投资品种,有利于提高不良资产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尽管不良资产证券化已成为国际活跃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途径,但我国商业银行真正意义上的首例不良资产证券化仅为2008年1月由建设银行成功发行的建元2008-1重整资产证券化项目。同时,近年来国内研究者也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但研究成果多限于理论层面,对我国商业银行具体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指导性不强。本文主要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比较法、实证分析等方法,借鉴国内外不良资产证券化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结合国内部分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项目,以建元2008-1重整资产证券化为例,对不良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运用进行研究。首先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理论和运作机制进行概述,重点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特点进行阐述和分析,重点介绍不良资产证券化理论、运作机制和操作流程,其次采用对比法,对国外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实践进行介绍,并介绍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实践和案例,再次对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分析,然后对建元2008-1重整资产证券化实例进行整体分析,主要介绍交易结构、基础资产池组建与估值分析、信用增级和证券定价,最后结合我国不良资产处置的现状,从会计政策、债权转让通知形式、抵/质押登记变更、培养机构投资主体、简化明晰产品结构等方面对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提出政策和建议,以期能为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意见和建议。
丁晓娟[8]2004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是以制度为基础,以利益主体为参与元素,以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为纽带,所组成的立体的流程架构。本文以此为思路,采取由基础至本体、由个体至整体的研究顺序,结合我国当前的现实情况,综合运用比较分析和个案分析的方法对交易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力图为利用资产证券化方式处置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提供客观的参考意见。 在制度分析中,借鉴制度经济学中的方法,重点对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进行了产权分析和交易成本分析,同时介绍了我国当前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制度环境。在利益主体分析中,在简单介绍了利益主体的范围后,对它们各自的设立方式和运作职能进行了归纳分析;对于各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结构,分别运用横向和纵向的多层次分析法进行了分解分析。在流程分析中,首先通过比较普通贷款证券化,来分析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流程;其次通过比较理论探讨模式中的交易流程,深入分析距今较近的两个案例,对于实践中的创新点进行重点分析,对于实践中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方案和制度建议。 随着不良资产证券化外部制度环境的日渐完善,交易结构也将从单一的微观制度约束功能走向约束与增效并进的双重职能。
易守辉[9]2017年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商业银行不良率不断提高、不良贷款总额连续攀升,不良贷款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16年初国家重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并选取六家商业银行作为试点发行,拟通过不良资产证券化手段处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在此大背景下,本文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课题对于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与完善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首先,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对不良资产处置手段的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证券化方式处置不良资产的可行性与其在处理不良资产过程中的意义,并分析了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发行主体、增信方式等基本内容。其次,本文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信贷资产证券化及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并从金融系统稳定性、金融市场效率、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等宏微观角度阐述了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必要性,同时从政策、市场、内在动因等多方面阐述了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并指出我国当前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存在的障碍。在案例分析方面,本文选取2016年首批不良资产支持证券的四个项目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从基础资产池构建、现金流测算、交易结构、发行主体、增信方式等多个角度研究我国在当前状况下如何突破现有障碍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并得出我国推行不良资产证券化必须多方面措施并行的结论,这些措施包括完善基础资产池构建与现金流测算方式、并行发展多种发行主体、灵活构建多种交易结构、发展多样化的增信方式、培育专业的投资者和服务机构等。最后,本文从法律制度、监管制度、税务制度、会计制度等多个角度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并对我国不良资产证券化业务前景进行展望。
林治海[10]2004年在《银行资产证券化:借鉴 创新》文中研究指明一、选题背景 与国际上混业经营趋势不同,我国在金融业的经营和管理上采取的是分业模式,在这个大框架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缺乏联系机制,发展不协调,其中的债券市场又滞后于股票市场:银行体系功能错位,为巨额的不良资产所困,流动性隐患明显,风险增加;等等,解决这些问题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但有一种金融工具既可以架起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桥梁,又能解决银行的流动性,实现银行风险与收益组合的优化,这就是——资产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创新浪潮中崛起的一种主流融资技术,在国际资本市场上被大量采用,跨国界交易迅速增长。它的出现,不仅为市场提供了新的融资工具,而且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着巨大挑战。由于资产证券化兼有风险转移创新、提高流动性创新和信用创造创新的功能,所以引发了金融市场多方面的深刻变革。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因为经济、法律基础薄弱被排斥在资产证券化的国际运作之外,恰恰相反,它们往往是国际资产证券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在许多创新案例中成为证券结构安排中的主要角色。在中国,自90年代早期以来,学术界和金融产业界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了不懈的努力,90年代中后期,中国进行了中集集团、中远集团、珠海高速在内的叁个离岸证券化的操作。之后,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包括人民银行在内等许多部门对资产证券化的推动作了大量的工作。但直至目前,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还没有浮出水面,有的只是在现有框架下的变通做法,包括在业内影响甚大的华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工行宁波分行的财产信托。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障碍,久不实施的原因何在?能否在目前的市场和法律环境下,将国外这一成熟的技术引入国内,针对我国金融领域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新,这就是本文选题的初衷所在。 本人毕业后曾从事过五年的金融理论研究与教学工作,而后又分别在监管部门、信托公司和证券机构等从事具体的实务工作,亲历了我国金融改革的整
参考文献:
[1].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D]. 董雁斌. 天津财经大学. 2008
[2].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风险测量与控制研究[D]. 杨广宇.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会计问题研究[D]. 林淑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7
[4]. 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及其案例分析[D]. 林琳. 华中科技大学. 2006
[5].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模式研究[D]. 贺文慧. 东南大学. 2018
[6].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产品设计[D]. 闻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7
[7].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D]. 蒲桂通. 山东大学. 2012
[8].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交易结构研究[D]. 丁晓娟. 中南大学. 2004
[9].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研究[D]. 易守辉. 厦门大学. 2017
[10]. 银行资产证券化:借鉴 创新[D]. 林治海. 东北财经大学. 2004
标签:金融论文; 证券论文; 投资论文; 不良资产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不良资产证券化论文; 交易结构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证券论文; 交易银行论文; 交易风险论文; 银行论文; 国商金融论文; 会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