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氢同位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同位素,烷烃,塔里木盆地,脂肪酸,盆地,材料,青藏高原。
氢同位素论文文献综述
解玉栋,杨钟时,濮阳寿安,李克栋,念飞飞[1](2019)在《钨材料中不同来源缺陷对氢同位素滞留影响的最新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钨材料中不同来源缺陷对氢同位素滞留的影响是目前聚变材料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材料本身固有缺陷、不同类型等离子辐照导致的缺陷和中子辐照导致的缺陷等,分别总结了上述不同来源缺陷对于钨中氢同位素滞留情况的研究进展,为以后相关研究方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孙奕婷,田兴旺,马奎,彭瀚霖,戴鸿鸣[2](2019)在《川西北地区双鱼石气藏中二迭统天然气碳氢同位素特征及气源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气碳氢同位素组成、烃源岩和储层沥青生物标志化合物是天然气成因鉴别和气源对比研究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关于川西北双鱼石地区中二迭统天然气成因和来源研究较少。根据最新钻井成果和野外资料,应用天然气组分、组分碳氢同位素数据,结合不同层系烃源岩和储层沥青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分析,对川西北地区中二迭统天然气来源进行了判识,结果表明:(1)川西北地区双鱼石气藏中二迭统天然气均为干气,CH_4含量高,平均为96.28%,C_2H_6含量低,平均为0.11%,C_3H_8、C_4H_(10)几乎没有,H_2S含量低,平均为0.32%;(2)双鱼石气藏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分布较为集中,介于-30.5‰~-29.5‰之间,乙烷碳同位素值介于-29.9‰~-26.7‰之间,天然气成因为原油二次裂解气;(3)通过天然气碳氢同位素、储层沥青—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认为,双鱼石气藏中二迭统栖霞组天然气来源为混源,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部分来源于中二迭统梁山组。(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赵萍,刘卫东,李瑜龙[3](2019)在《自制低温氢同位素气体分离色谱柱性能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浸渍-沉积-蒸发法在γ-Al_2O_3上负载了不同质量分数的Cr_2O_3(5wt%、19wt%、30wt%、50wt%)或20wt%的Mn Cl_2,并将其作为色谱柱填料装填到内径为0.8mm或2mm、长为560mm的不锈钢管中,制备成可用于低温(77K)氢同位素分析的色谱柱。基于He载带含氘氢同位素气体色谱分离实验,系统研究了填料种类和内径大小对色谱柱分离氢同位素气体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内径为0.8mm、填料为19wt%Cr_2O_3/γ-Al_2O_3及内径为2mm、填料为20wt%Mn Cl_2/γ-Al_2O_3的两种色谱柱具有最佳的氢同位素气体分离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信息》期刊2019年16期)
刘虎,柳中晖,赵成,刘卫国[4](2019)在《水生植物烷基脂类含量和分布特征及其单体氢同位素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生植物是湖泊沉积物中内源有机质的主要来源,但目前研究者对水生植物正构烷烃和脂肪酸分布特征的研究有限,极大地限制了湖泊沉积物同位素地球化学在环境变化研究中的应用.文章总结了全球湖泊已报道水生植物脂类结果,结合在中国主要湖泊新获得的脂类数据,系统讨论了湖泊水生植物脂类分布特征.我们发现水生植物基本以中等链长脂类(C_(23)~C_(25)正构烷烃和C_(22)~C_(24)脂肪酸)为主峰碳,与陆生植物存在差别(以长链脂类为主峰碳),但一些水生植物样品的长链正构烷烃(如C_(27)和C_(29))和长链脂肪酸(如C_(26)和C_(28))也具有较高丰度.沉水植物具有较高含量的长链正构烷烃(平均47μg g~(-1))和长链脂肪酸(平均170μg g~(-1)),与陆生植物脂类含量接近,表明当湖泊中沉水植物大量生长时,其可能对沉积物的长链脂类存在较大贡献.但藻类长链正构烷烃和长链脂肪酸的含量较低(平均含量分别为2和9μg g~(-1)),表明其对沉积物长链脂类的影响可能较小.通过对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脂类分子指标进行比较,我们发现ACL_(14-32)和ATR_(14-18)值能有效将藻类和其他植物来源的脂肪酸区分开,Paq′值能很好地将沉水植物和陆生植物来源的正构烷烃区分开.每个水生植物样品不同奇碳数正构烷烃(C_(21)~C_(31))和不同偶碳数脂肪酸(C_(20)~C_(30))分子间δD值无明显差别,表明湖泊沉积物脂类分子间δD值的差异可能具有区分其输入来源,以及反映湖泊水文条件的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9期)
倪云燕,廖凤蓉,姚立邈,高金亮,张蒂嘉[5](2019)在《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氢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水体咸化的指示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的组分和碳氢同位素分析,结合前人对川西和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及四川盆地其他层系天然气研究成果和区域地质背景,开展天然气成因和来源、氢同位素特征与指示意义等研究。结果表明,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以烃类气体为主,甲烷含量为67.89%~98.05%,重烃气(C_(2~+))含量为0.42%~16.62%,非烃气体(CO_2、N_2)含量较低,除岳121井N_2和CO_2含量较高外,N_2含量平均值为0.82%,CO_2含量平均值为0.26%。元坝须家河组天然气干燥系数平均高达0.991,为干气;川中其他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干燥系数皆小于0.95,为湿气。天然气δ~(13)C_1值介于-43.8‰~-29.2‰之间,δ~(13 )C_2值介于-33.5‰~-20.7‰之间,δ~(13 )C_3值介于-33.6‰~-19.3‰之间,δ~(13 )C_4值介于为-27.2‰~-22.2‰之间;天然气δD_1值介于-191‰~-148‰之间,δD_2值介于-165‰~-115‰之间,δD_3值介于-153‰~-107‰之间。甲烷及其同系物(C_(2-4))基本上为碳氢同位素正序排列(δ~(13 )C_1<δ~(13 )C_2<δ~(13 )C_3<δ~(13 )C_4、δD_1<δD_2<δD_3),与典型的有机成因烷烃气碳氢同位素特征一致。元坝须家河组天然气成熟度R_O值为1.09%~1.78%,川中其他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成熟度R_O值为0.64%~0.92%。川中须家河组天然气主要为来自须家河组煤系源岩的煤成气,元坝须二段天然气为来自须家河组煤系源岩的高成熟煤成气混入下寒武统(及下志留统)原油裂解气的混合气。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天然气甲烷δD值偏高,都大于-200‰。与来自淡水湖沼相烃源岩的吐哈盆地台北凹陷的煤成气相比,尽管两者成熟度相近,但甲烷δD值差异高达90‰,说明须家河组煤系源岩形成于水体咸化的沉积环境。(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邓珂[6](2019)在《基于氢同位素研究核石墨中氚的去污工艺》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石墨由于其优良的性质在核反应堆中被大量使用,而当这些反应堆到了使用年限后,就需要退役。其中,需要退役的核石墨体积大,内部所含的放射性物质复杂,成为反应堆退役过程中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核石墨中含量最高的放射性核素为氚和碳-14。热处理去污是现阶段核石墨中除氚最现实有效的方法。氚的去除效率与热处理温度、载气种类、流速、核石墨种类等因素有关,然而对于核石墨中碳-14的去除来说,700oC为最佳的热处理温度,因此研究700oC时氚的去除工艺就非常重要。本研究拟通过理论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研究氢、氘在核石墨中低温环境下的吸附与解吸行为,并以此推断氚在核石墨中的行为,为核石墨中氚的去污工艺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本论文基于第一性原理,理论计算模拟了氢在石墨中的吸附与解吸附行为。计算所使用的是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维也纳从头算软件包VASP,石墨模型为6×6碳原子超胞。利用该模型,本论文分别计算了单个氢原子上在完整石墨表面、氢分子在完整石墨表面以及含点空位的石墨表面上的吸附能,结果表明氢分子的吸附能较小,氢分子的吸附主要以物理吸附的形式吸附,而点空位的存在有助于氢的吸附。为了模拟氢的解吸,本研究首次基于第一性原理模拟了氢原子从单空位石墨晶格边缘上解吸的过程,通过计算所得的解吸能垒为2.17eV,对应的解吸温度为600oC左右。该计算结果与本研究中的实验结果吻合,因此本研究证明了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理论计算能够模拟核石墨中氢同位素的解吸过程。最后,本研究通过计算氢及其同位素的零点振动能,计算了氢、氘、氚在核石墨中与碳原子成键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碳与氚成键稳定性最高,因此氚的吸附更牢固,解吸更困难。针对氢及其同位素在高温环境中易渗透的特点,本论文基于气相色谱系统,研制了一套研究核石墨中氢及其同位素去污工艺的实验装置。通过对气相色谱系统测量方法的改进与升级,初步实现了尾气中高浓度氢、氘的分离与测量。利用该装置系统,本论文中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研究核石墨中氢及其同位素的实验方法,并以此方法研究了叁种不同核石墨中氢、氘的动态吸附与解吸附行为。结果表明,日本核石墨IG-110、德国核石墨NBG-18以及中国核石墨NG-CT-10的总吸附量分别为9.9×10~(-3)±3.1,3.4×10~(-3)±0.9,5.8×10~(-3)±0.8 mL/g,其中稳定吸附量占比分别为33%、6%、49%。日本核石墨中氢的总吸附量最大,国产核石墨中氢的稳定吸附量最大,本论文认为总吸附量上的差异主要是样品石墨化程度的不同导致的,而稳定吸附量的不同主要是因为样品平均孔径的不同引起的。叁种核石墨中氢的解吸并没有体现出比较明显的差异,当温度低于600oC时,解吸的量都不到吸附总量的1%,当温度提升至700oC后,由于热处理所提供的能量克服了解吸能垒,较大量的氢被释放出来,该实验现象与模拟计算中所得到的解吸能垒相对应。通过对解吸数据的动力学分析,发现核石墨中氢的解吸是由扩散主导的,解吸的速率主要是由氢扩散快慢决定的,剩余未解吸出来的氢位于石墨结构内部,当碳与氢的键断裂后,所提供的能量不足以让其扩散出石墨结构。在氘的吸附与解吸附实验中,氘在日本核石墨中的吸附量比氢的吸附量大,但是由于本研究中氘的检测不够完善,在吸附量方面没有在氢与氘之间做对比。此外,由于扩散系数的不同氘的吸附比氢的吸附要慢。与氢类似,解吸也是在热处理温度提升至700oC后才开始的,同样由于扩散系数的不同,氘的解吸要比氢的慢。基于理论计算与实验研究,本论文对氚在核石墨中的行为进行了推测。首先,氚在核石墨中的吸附应该与氢、氘的相似,可分为稳定吸附与不稳定吸附两部分。且由于扩散系数的不同氚的吸附饱和时间更长。其次,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都表明核石墨中氢、氘的解吸都需要将温度提升至700oC,因此氚的解吸能垒应该与氢或氘的相近,其有效解吸温度应该还是在700oC左右的。此外,本研究还证明了700oC的热处理对核石墨中氚去污的可行性,说明氚与碳-14的去污工艺是可能有机结合的。但是,在700oC下氚的去污效率还有待通过改变载气种类、流速等关键工艺参数来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刘虎[7](2019)在《中国湖泊水生植物叶蜡氢同位素地球化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叶蜡是覆盖于植物叶片表层的一层蜡质,由一系列长链化合物组成,其分子分布和同位素组成大量应用于古环境变化分析,其中正构烷烃和脂肪酸是最常见的有机生物标志物。湖泊沉积物的长链正构烷烃和长链脂肪酸通常认为完全来自于陆生植物贡献,用于重建陆地气候变化历史,但水生植物是湖泊中体量很大的一个生态群,其是否会对湖泊沉积物的长链正构烷烃和长链脂肪酸存在影响并不清楚,且目前对于湖泊水生植物叶蜡氢同位素(δD)的研究十分有限,极大地限制了湖泊沉积物叶蜡δD值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因此,本研究对我国主要湖泊(青藏高原、云南和内蒙)的水生植物正构烷烃和脂肪酸的含量、分子分布特征和δD值进行了系统调查,结合湖水δD值和钻孔沉积物δD值的分析,我们得到以下主要认识:(1)水生植物正构烷烃主要以C_(23)或C_(25)为主,但其C_(27)和C_(29)一般也有较高丰度。水生植物中,沉水植物C_(27)-C_(33)正构烷烃含量较高,与陆生植物接近,因此它们对湖泊沉积物长链正构烷烃的贡献可能较大,而藻类C_(27)-C_(33)正构烷烃含量很低,表明它们可能对湖泊沉积物长链正构烷烃的贡献较小。(2)水生植物正构烷烃δD值很好地记录了湖水δD值变化,但干旱半干旱地区,水生植物仅在封闭湖记录了湖水由于蒸发作用导致其相对于降水富集δD值的信号,而开放湖泊中水生植物δD值直接响应于降水δD值。每一个水生植物样品不同碳数正构烷烃δD值差别很小,表明单一来源的水生植物不同碳数的氢同位素不存在分馏,同时可以利用湖泊沉积物中不同链长正构烷烃δD差值分析湖泊沉积物中正构烷烃的输入来源,以及判断古湖泊盆地的沉积类型。(3)水生和陆生植物C_(14)-C_(32)脂肪酸基本以C_(16)为主峰碳,其中水生植物的C_(20)-C_(32)脂肪酸基本以C_(24)为主峰碳,C_(26)一般也具有较高丰度。沉水植物C_(26)-C_(32)脂肪酸含量较高,与陆生植物平均含量接近,表明其可能对湖泊沉积物长链脂肪酸存在较大影响,而藻类C_(26)-C_(32)脂肪酸含量均较低,表明其对沉积物C_(26)-C_(32)脂肪酸的影响较小。同时,我们发现ACL_(14-32)和ATR值能有效地将藻类与陆生植物、沉水植物来源的脂肪酸区分开,STR能很好地将沉水和陆生植物来源的脂肪酸进行区分。(4)水生植物C_(20)-C_(30)脂肪酸的δD值差别不大,但C_3-like植物(刚毛藻)C_(16)的δD值明显偏负于C_(26)脂肪酸的δD值(平均偏负-48‰),而C_4-like植物(包括眼子菜、川蔓藻和轮藻)的C_(16)和C_(26)脂肪酸δD差值较小。因此我们认为生物合成机制的差别可能是这些水生植物C_(16)和C_(26)脂肪酸δD值相对大小存在差异的原因。轮藻C_(26)脂肪酸δD值与其碳酸盐δ~(18)O值正相关,说明藻类表面覆盖碳酸盐会影响其脂类δD值对湖水δD的响应,进而影响其脂肪酸δD变化。(5)通过对云南和内蒙主要湖泊水生植物叶蜡分子分布和含量的调查,我们发现水生植物的长链正构烷烃(如C_(27)和C_(29))和长链脂肪酸(如C_(26)和C_(28))通常具有较高丰度,且沉水植物的长链正构烷烃和长链脂肪酸含量普遍较高,与陆生植物接近,藻类长链正构烷烃和长链脂肪酸的含量较低。因此,湖泊中水生植物(尤其是沉水植物)具有较高丰度和含量的长链正构烷烃和长链脂肪酸具有广谱性,其对湖泊沉积物长链叶蜡的贡献不容忽视。(6)水生植物正构烷烃的氢同位素分馏值(ε)基本保持稳定,而其脂肪酸ε值存在较小的变化,其正构烷烃和脂肪酸氢同位素生物合成分馏平均值分别为-161‰和-145‰,它们ε的差值可能与脂肪酸用于合成正构烷烃的比例高低有关。(7)青海湖早全新世(8-12 ka)C_(31)δD值偏负,表明该时期此区域季风增强,降水量较大;4-8 ka时期C_(31)正构烷烃δD值逐步偏正,表明此时季风减弱,降水逐步减少;而在晚全新世(4 ka以来)C_(31)δD值偏正,表明该时期此区域季风减弱,降水量较小。此外,青海湖12 ka以来的C_(29)和C_(31)正构烷烃δD值有相似的变化趋势,但C_(29)δD值明显偏正于C_(31)δD值,尤其是早全新世C_(29)δD值明显偏正于C_(31)δD值,表明此时期水生植物贡献很大,青海湖水面较低,这可能是由于早全新世温度较高,湖水蒸发较强。(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期刊2019-06-01)
朱信旭[8](2019)在《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及深层原油正构烷烃的碳-氢同位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普遍处于高-过成熟阶段,可溶有机质含量较低,容易受到后期运移烃的影响。盆地海相深层原油成熟度高且遭受二次作用的影响,生物标志物检测难度大。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已经成为近年来研究塔里木盆地海相原油主力烃源和混合过程研究的重要手段。结合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组成可以进一步限定原油热演化趋势。已有研究主要利用传统的抽提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进行了游离态可溶有机质的碳同位素研究,缺乏自由态与干酪根键合态正构烷烃的碳同位素组成对比分析以及烃源岩中正构烷烃的碳-氢同位素联合分析。本文以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中-上寒武统、下奥陶统、中-上奥陶统四套烃源岩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传统抽提方法获取四套烃源岩游离烃并测定其正构烷烃碳-氢同位素组成,进一步采用高压催化加氢热解技术提取了干酪根键合态正构烷烃并测定了其碳同位素组成。在此基础上,结合塔中地区部分奥陶系海相原油正构烷烃的碳-氢同位素分析,探讨了高-过成熟阶段正构烷烃碳-氢同位素组成对油-源对比和主力烃源的意义。通过这些工作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塔里木盆地塔中轻质油与下寒武统及中-上奥陶统剖面烃源岩中的正构烷烃普遍具有单峰型的分布特征,但寒武-奥陶系钻井样品抽提与氢解产物在nC_(14)~nC_(20)间大多具有明显的偶碳优势特征,明显区别于下寒武统与中-上奥陶统剖面样品以及塔中轻质油。部分钻井烃源岩抽提产物的Pr/nC_(17)与Ph/nC_(18)相关参数分布特征与成熟度演化程度不一致,对烃源特征的指示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2)塔里木盆地寒武统-奥陶系干酪根碳同位素组成整体呈现奥陶系样品>寒武系钻井样品>下寒武统剖面样品的分布特征,并且下寒武统烃源岩干酪根碳同位素本身也具有明显的区域变化,反映了母源生物输入类型和沉积环境的控制作用。(3)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剖面样品抽提产物正构烷烃有最轻的δ~(13)C值,在-34‰~-31‰间,氢解产物δ~(13)C值也在这一范围内;寒武-奥陶系盆地内钻井烃源岩抽提产物δ~(13)C值整体在-32‰~-29‰之间,氢解产物变化范围相对较大,整体比抽提产物偏重,范围在-31‰~-28‰之间;中-上奥陶统萨尔干与印干组样品抽提产物δ~(13)C值在-33‰~-30‰之间,氢解产物范围也较为一致;塔中轻质油正构烷烃δ~(13)C值在-35‰~-31‰之间。(4)塔里木盆地下寒武统剖面样品抽提产物正构烷烃δD值偏重,范围在-90‰~-60‰之间;萨尔干组与印干组剖面样品δD值在-110‰~-80‰间,略轻于下寒武剖面样品;盆地内钻井样品抽提产物正构烷烃有最轻的δD值,在-125‰~-95‰之间,其中英东2井中寒武统样品明显偏轻。塔中轻质油的δD值在-110‰~-60‰间。(5)烃源岩抽提产物与塔中轻质油正构烷烃的平均碳-氢同位素对比分析发现,塔中轻质油有较轻的碳同位素组成和较重的氢同位素组成,与下寒武统剖面以及中-上奥陶统剖面烃源岩较为接近。结合成熟度对碳-氢同位素组成的影响评价,推测塔中轻质油主要来自下寒武统斜坡相烃源岩,中-上奥陶统盆地相烃源岩也可能有一定贡献。(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刘皓东[9](2019)在《氢同位素在聚变堆材料及部件中的渗透滞留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氘氚核反应是地球上最容易实现的核聚变反应,托卡马克被认为是最具希望实现磁约束可控核聚变反应方式之一。欧盟、日本、美国、中国、俄罗斯、韩国、印度七方共同出资合作推进ITER计划,我国提出进行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工程建设。由于燃料氚的稀缺性及放射性,其在聚变堆中渗透滞留问题关系到聚变堆的经济性与安全性。为了对氢同位素在聚变堆材料及部件中渗透滞留问题有系统性的认识,本文利用实验室热脱附谱设备、气体驱动渗透设备、等离子体驱动渗透设备及EAST等离子体辐照平台MAPES,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正电子湮没谱PAS等材料分析表征手段对氘在聚变堆结构材料及面向等离子体材料中的渗透滞留行为进行了系统研究,最后对面向等离子体部件模块进行了氘等离子体驱动渗透研究。其中,聚变堆结构材料包括低活化铁素体/马氏体RAFM钢(CLF-1钢、CLAM钢和Euro fer钢)、钒合金(纯钒和V-4Cr-4Ti合金)和铜合金(纯铜、无氧铜、氧化铝弥散铜AL15和CuCrZr合金),面向等离子体材料包括轧制钨和再沉积钨,面向等离子体部件主要针对偏滤器穿管型部件。通过本文工作,在实验室建设了国内第一台等离子体驱动渗透实验设备,并利用该设备首次测得了氘在国产RAFM钢、国产钨等聚变堆材料的表面再结合系数。同时,在EAST托卡马克中建设了等离子体驱动渗透实验平台,并在壁处理过程中测得了氘渗透信号。等离子体驱动渗透实验结果表明:(1)对于RAFM钢,随着离子入射能量的增大,氘在RAFM钢上表面的再结合系数增大,等离子体驱动渗透量减少,这与不同离子入射能量下RAFM钢表面的杂质溅射情况有关。对于以RAFM钢为结构材料的测试包层模块TBM,清洁的表面有助于减少气渗透量,减小对包层气增殖能力评估的影响;(2)氖通过V-4Cr-4Ti合金的等离子体驱动渗透量高于同气压下的气体驱动渗透量,等离子体驱动渗透量也随离子入射能量增大而减少;(3)对于铜合金,氘通过CuCrZr合金的等离子体驱动渗透量与退火态纯铜接近;(4)氘在钨表面再结合系数与表面杂质溅射状况有关,其激活能随表面杂质化学吸附能变化;(5)与裸RAFM钢相比,6 μm厚度的钨层覆盖于RAFM钢表面可降低氘渗透量,30 nm厚度的钨层覆盖于RAFM钢表面可增大氘渗透量;(6)国际上首次开展了针对穿管型部件的等离子体驱动渗透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氚粒子不必通过较厚的铠甲材料(8mm厚钨),可直接通过较薄的结构材料(1.5 mm厚CuCrZr合金或0.4 mm厚RAFM钢)进入冷却剂。在ITER偏滤器区域,通过电荷交换产生的中性粒子入射通量可达1024 m-2s-1,进入冷却剂中的氚量将是可观的,增大氚水处理量,可能引起氚安全问题。如果CFETR偏滤器采用目前EAST钨铜上偏滤器设计,即在钨块缝隙中加入钨环,既可以起到定位作用又可减少经结构材料的氚渗透量。本文获得了氘在聚变堆材料中的输运系数(渗透系数和扩散系数)。实验结果表明:(1)国产RAFM钢具有与国际上其他RAFM钢接近的渗透系数和扩散系数;(2)氘在纯钒和V-4Cr-4Ti合金中的渗透系数接近,均比RAFM钢高两个数量级,氘在V-4Cr-4Ti合金中的扩散系数比纯钒中的扩散系数低,这与合金元素Ti的添加有关,使用V-4Cr-4Ti合金作为结构材料的包层应对阻氚性能、氚安全、氚循环等提出更高要求;(3)在铜合金中,氘在CuCrZr合金中的扩散系数最低,氧化铝弥散铜AL15次之,纯铜最高,但氘在叁种样品中的渗透率均接近;(4)氘在轧制钨中的有效扩散系数远低于氘在钨中的晶格扩散系数,这与轧制钨中存在大量位错缺陷有关,对轧制钨高温退火处理可大大减少位错浓度。本文对氘在聚变材料中滞留行为进行了评估。主要结论有:(1)对于RAFM钢,浅表面(~0.16μm)的辐照损伤增大氘滞留量,较深处(~1.2μm)的辐照损伤对氘滞留量几乎没有影响,浅表面(~0.03μm)注入氦离子对氘的捕获作用更强,较深处(~6.1 μm)注入氦离子对氘的渗透阻挡作用更强,预注入氦对RAFM钢中氘滞留量的影响取决于氦的捕获效应与阻挡作用之间的竞争关系;(2)氘在V-4Cr-4Ti合金中的滞留量比纯钒略高,比RAFM钢高两个数量级;(3)对于铜合金,氘在CuCrZr合金中的滞留量最高,氧化铝弥散铜AL15次之,纯铜最低,氘在CuCrZr合金中滞留量主要与基体中Zr的溶解量有关,溶解Zr对氘的捕获能约为0.98 eV,在制备CuCrZr合金过程或后续热处理过程中降低基体中Zr的溶解量可降低氘在CuCrZr合金中的滞留量;(4)与裸钢相比,30 nm厚度的钨沉积于RAFM钢表面对氘滞留行为几乎没有影响,6 μm厚度钨沉积于RAFM钢表面可降低氘滞留量;(5)EAST托卡马克等离子体辐照样品的热脱附行为与实验室ECR等离子体辐照样品的热脱附行为表现出一定差异,这可能是因为托卡马克中等离子体环境(如杂质情况,粒子种类,粒子能量分布以及粒子通量分布等)较实验室ECR等离子体更为复杂。为了对未来聚变堆中氚的渗透与滞留量进行准确评估,需要对聚变堆中粒子种类,粒子能量,粒子通量和材料的表面状态有更多了解。(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23)
李存林,马素萍,常福宣,何晓波,王利辉[10](2019)在《青藏高原北部土壤正构烷烃氢同位素及物源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正构烷烃及其单体氢同位素组成特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青藏高原北部多年冻土区表层土壤正构烷烃(C_(21)~C_(33))的生物来源.研究表明:表层土壤中正构烷烃呈双峰型和叁峰型的分布特征,表明其具有多个生物来源.长链长正构烷烃(C_(25)~C_(33))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表层土壤中长链长正构烷烃(C_(25)~C_(33))中奇碳数正构烷烃的δD值比偶碳数的整体偏轻,原因可能是两者的生物合成途径不同.对中等链长正构烷烃聚类分析后分为两种类型,类型Ⅰ的中等链长正构烷烃(C_(21)~C_(24))主要来源于陆源高等植物,类型Ⅱ的中等链长正构烷烃主要来源于细菌等微生物降解的产物.表层土壤样品(FHS-10、TG2-10和TG3-10)中等链长的正构烷烃δD值最轻,应为δD值偏轻的水源和细菌等微生物降解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氢同位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天然气碳氢同位素组成、烃源岩和储层沥青生物标志化合物是天然气成因鉴别和气源对比研究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目前关于川西北双鱼石地区中二迭统天然气成因和来源研究较少。根据最新钻井成果和野外资料,应用天然气组分、组分碳氢同位素数据,结合不同层系烃源岩和储层沥青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分析,对川西北地区中二迭统天然气来源进行了判识,结果表明:(1)川西北地区双鱼石气藏中二迭统天然气均为干气,CH_4含量高,平均为96.28%,C_2H_6含量低,平均为0.11%,C_3H_8、C_4H_(10)几乎没有,H_2S含量低,平均为0.32%;(2)双鱼石气藏天然气甲烷碳同位素值分布较为集中,介于-30.5‰~-29.5‰之间,乙烷碳同位素值介于-29.9‰~-26.7‰之间,天然气成因为原油二次裂解气;(3)通过天然气碳氢同位素、储层沥青—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认为,双鱼石气藏中二迭统栖霞组天然气来源为混源,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烃源岩,部分来源于中二迭统梁山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氢同位素论文参考文献
[1].解玉栋,杨钟时,濮阳寿安,李克栋,念飞飞.钨材料中不同来源缺陷对氢同位素滞留影响的最新进展[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9
[2].孙奕婷,田兴旺,马奎,彭瀚霖,戴鸿鸣.川西北地区双鱼石气藏中二迭统天然气碳氢同位素特征及气源探讨[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3].赵萍,刘卫东,李瑜龙.自制低温氢同位素气体分离色谱柱性能影响因素[J].中国科技信息.2019
[4].刘虎,柳中晖,赵成,刘卫国.水生植物烷基脂类含量和分布特征及其单体氢同位素组成[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9
[5].倪云燕,廖凤蓉,姚立邈,高金亮,张蒂嘉.川中地区须家河组天然气氢同位素特征及其对水体咸化的指示意义[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9
[6].邓珂.基于氢同位素研究核石墨中氚的去污工艺[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9
[7].刘虎.中国湖泊水生植物叶蜡氢同位素地球化学[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2019
[8].朱信旭.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及深层原油正构烷烃的碳-氢同位素特征[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9
[9].刘皓东.氢同位素在聚变堆材料及部件中的渗透滞留行为[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10].李存林,马素萍,常福宣,何晓波,王利辉.青藏高原北部土壤正构烷烃氢同位素及物源意义[J].中国环境科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