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生物降解论文_钟振兴,杜威,吴晓晖,陈王伟,李佳

导读:本文包含了缺氧生物降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降解,沉积物,有机物,吡啶,废水,除虫菊,土霉素。

缺氧生物降解论文文献综述

钟振兴,杜威,吴晓晖,陈王伟,李佳[1](2017)在《缺氧-好氧生物工艺对土霉素的降解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缺氧-好氧(A/O)生物工艺对养猪废水中高含量的COD、NH_4~+-N和土霉素(OTC)进行降解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驯化完成后,A/O工艺对养猪废水中COD和NH_4~+-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3%和81%以上。当养猪废水中OTC投加质量浓度分别达到0.1 mg/L和1 mg/L时,缺氧池对OTC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3%~81%和94%~97%,好氧池仅为6.2%~16.1%和1.1%~2.8%,这说明缺氧微生物降解是OTC去除的主要途径。同时,进水中质量浓度0.1 mg/L的OTC对A/O生物工艺的运行没有任何影响,而进水中质量浓度1 mg/L的OTC能够显着地抑制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但是2种含量的OTC对COD去除没有任何影响。(本文来源于《水处理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董晓璇,王国英,岳秀萍[2](2016)在《吡啶缺氧生物降解特性及其降解产物》一文中研究指出吡啶是焦化废水中较为典型的含氮杂环化合物,难以被生物降解。通过研究吡啶的缺氧生物降解特性,并对其降解产物进行鉴定,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做出铺垫。结果表明,吡啶在本实验条件下的最佳降解浓度为80 mg·L~(-1),对于后期测定降解中间产物,该浓度和其降解周期均较为合适;戊二醛为吡啶在缺氧反硝化降解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间产物,其浓度在反应进行32 h时积累达到最大值。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在底物中加入40 mg·L~(-1)苯酚,其对吡啶的降解产生抑制作用,戊二醛浓度最大值出现在反应进行40 h处,由此推断苯酚对吡啶降解的抑制作用可能产生于吡啶开环脱氮阶段。(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韩洪军,徐鹏,贾胜勇,庄海峰,侯保林[3](2015)在《煤气废水有机污染物缺氧生物降解性能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考察煤制气废水3种典型有机污染物(喹啉、吡啶、邻苯二酚)的缺氧生物降解性能及降解途径,利用缺氧驯化污泥作为接种污泥,以硝态氮为电子受体,考察了3种有机物的缺氧降解过程,并利用UV-Vis和GC/MS分析3种物质缺氧降解机理.结果表明:3种污染物对缺氧微生物抑制与毒害作用随初始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强;缺氧降解48 h后,剩余底物质量浓度随初始质量浓度增加而增大;3种污染物缺氧生物降解速率常数大小顺序为吡啶>邻苯二酚>喹啉.缺氧降解中污染物未被完全氧化成CO2和H2O,部分生成了较底物自身降解性更差的中间产物.葡萄糖共基质可以提高难降解污染物缺氧降解性能,且共代谢作用对自身生物降解性差的污染物降解性能的提高更显着.利用UV-Vis和GC/MS分析了污染物缺氧生物降解途径,结果表明,喹啉和吡啶的降解均始于分子羟基化反应.污染物定量结构-生物降解性关系(QSBR)研究表明,3种物质的缺氧降解速率常数Ks与分子连接性指数1Xv和前线最高占据轨道能EHOMO有很好的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陈燕[4](2015)在《缺氧条件下吡啶的生物强化降解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分批实验和连续流实验相结合,研究了氮杂环化合物吡啶在缺氧条件下的生物强化降解技术。分批实验研究了不同pH值、初始硝氮浓度、初始吡啶浓度、电子受体等操作参数对吡啶缺氧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吡啶可在缺氧或厌氧条件下矿化,并伴随着氨的释放。然而在缺氧条件下,吡啶降解显着增强,电子受体硝酸盐氮的存在对吡啶的降解有促进作用。吡啶缺氧降解的最佳pH值7.5-8.0,高浓度的吡啶或硝酸盐氮对吡啶的缺氧降解有抑制作用。连续流实验采用厌氧折流板-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ABR-MBBR)耦合工艺,运行近一年调查了吡啶的生物降解效果和硝化性能。在ABR中吡啶降解释放的NH4+进入MBBR中发生硝化反应,生成的N03-回流至ABR中作为电子受体参与吡啶的缺氧降解。分析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在缺氧条件下硝酸盐氮的存在对毗啶的生物降解具有强化作用。当回流比从0增加到400%,ABR中吡啶的缺氧降解明显改善,可能由于在高回流比条件下硝态氮的可用性增高、对生物的毒性降低。此外,吡啶浓度对MBBR硝化效果的影响验证实验结果表明,ABR出水中的吡啶对MBBR的硝化效果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为了考察吡啶缺氧降解过程中各微生物发挥的重要作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吡啶缺氧降解系统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鉴定出了Paracoccus、Thiobacillus和Paludibacter为反应器运行初期吡啶缺氧降解过程中的优势菌种,并分析比较了反应器运行后期缺氧条件下和厌氧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异同。结果表明缺氧条件下ABR菌群结构相对更复杂,多样性更高。(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03-01)

张亚红[5](2013)在《城市污水中典型医药类污染物的厌氧、缺氧和好氧生物降解转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医药类污染物作为环境水体中存在的痕量污染物,因其具有环境稳定性、难降解性以及生物累积性等特性,在与人和动物的长期接触后,会引起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不可逆的潜在危害。城市污水处理厂是城市污水的“汇”和水环境污染潜在的“源”,倒置A~2/O(缺氧-厌氧-好氧)工艺是活性污泥法中的常见工艺,因其工艺流程简洁而被污水厂广泛采用,对污水中常规污染物的去除发挥着良好作用,但其对医药类污染物的去除研究才刚刚起步。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套在不影响常规污染物去除效果基础上又能对医药类污染物去除具有良好效果的污水处理工艺。课题以城市污水中普遍存在的4种医药类污染物非那西汀、吉非罗齐、咖啡因、和双氯芬酸为研究对象,以学校教学区实际废水为污水来源,通过实验室模拟的倒置A~2/O工艺装置连续性运行来考察缺氧、厌氧和好氧条件下活性污泥微生物对目标化合物的转化规律。通过开展水力停留时间(HRT)、温度(℃)、污泥回流比(%)和医药类污染物进水浓度(mg/L)等参数变化考察微生物对目标物去除效率的影响研究,确定微生物降解医药类污染物的关键影响因素,从而优化工艺条件来提高城市污水中医药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效率。课题开展了间歇式实验研究,以考察四种目标药物的厌氧、缺氧和好氧生物去除效果及转化途径。实验研究发现,四种医药类污染物中非那西汀是最容易被微生物降解的,16h的水力停留时间下其平均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咖啡因以生物降解为主,平均去除率在85%;微生物对非那西汀和咖啡因的去除效率与药物浓度有关,其去除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医药类污染物吉非罗齐以污泥吸附为主,同时也存在生物降解作用,在泥水混合液中会发生动态吸附解析过程。目标污染物中双氯芬酸是最难去除的,去除方式为污泥吸附和生物降解相结合,平均去除率为56%。与污泥回流比50%相比,100%的污泥回流比运行条件下非那西汀和咖啡因的去除效率提高了10%。实验研究表明,非那西汀、咖啡因和双氯芬酸在好氧条件下的生物去除效率最好,而吉非罗齐则在厌氧条件下的生物降解效果最好。课题的开展为更好地利用微生物去除城市污水中的医药类污染物研究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从而减轻外排污水中医药类污染物的环境风险和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3-05-01)

李文娟[6](2013)在《微藻生物标志物在缺氧海水中降解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来,一些近岸海区底层海水季节性的低氧/缺氧现象日益严重,威胁着河口/近海与陆架浅海生态系统的安全。季节性缺氧区也逐渐成为生物地球化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区域。近些年来,我国一些主要河口及附近海域如长江口、珠江口经常出现的季节性缺氧现象,伴随着频繁发生的赤潮,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研究有机物在这些环境中的降解,对研究近海碳循环和海洋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中国近海常见的赤潮藻中肋骨条藻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一系列模拟实验,追踪该微藻中的多种脂类生物标志物在不同缺氧环境海水中的降解行为,模拟有机物在中国近海缺氧海水中的降解过程。通过调配空气,氮气和CO2体积比例建立氧饱和度分别为0%,25%,50%和100%不同程度的缺氧环境,并在这些环境中对指数生长后期的中肋骨条藻进行系列培养。在不同的培养时间下从模拟培养的藻样中分别提取出其中的中性脂类和脂肪酸类化合物,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测定它们的含量,追踪培养周期内脂类化合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并计算出降解速率常数。结果表明:海水体系中氧气的含量对微藻脂类标志物(中性脂和脂肪酸)降解有重要影响。(1)不同环境体系中,氧饱和度越高,脂类有机物降解越快,相应降解度也越高。培养结束时(T=90天),0%含氧组中仍有一定的残留,且甾醇类残留百分量相对较高;而含氧组中降解程度均较高,甚至完全降解。(2)通过代入有机物降解经典的multi-G模型,对中肋骨条藻中多种脂类化合物的降解进行模拟并计算它们的降解速率,结果显示,培养周期内(90天)中性脂的平均降解速率常数为0.019d-1~0.31d-1,脂肪酸的平均降解速率常数0.15d-1~0.46d-1。而且多数中性脂和脂肪酸的降解速率常数Kav与含氧量(氧饱和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两者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表明氧饱和度对海水中有机物降解影响的显着性不同。(3)通过进一步计算和对比各种脂类化合物在不同含氧体系中降解速率常数与无氧体系降解速率常数比值(Ε)发现,不同含氧体系中的同一化合物Ε值随含氧量的升高而变大,氧饱和度100%体系中的十六烷醇和菜籽甾醇值较高,分别为6.31和7.21;脂肪酸类化合物的Ε值也有类似变化趋势,但各不同含氧体系中脂肪酸的Ε值(100%含氧组的最高值仅为2.85)明显低于相应含氧体系的中性脂的Ε值。结果说明,氧气量的改变对中性脂化合物降解影响更大,且相同环境中有机化合物自身结构的差异也导致它们有不同的降解行为。(4)相同氧饱和度体系中,脂肪酸化合物的降解速率Kav要高于中性脂化合物,表明脂类化合物自身结构以及环境中微生物降解的优先选择性不同对其降解亦有较大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3-04-20)

随伟伟[7](2013)在《微藻生物标志物在季节性缺氧环境海水—沉积物界面降解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一系列培养实验,以中国近海典型的赤潮藻中肋骨条藻为研究对象,对中肋骨条藻中的几种典型脂类生物标志物在不同程度缺氧海水-沉积物界面中的降解行为进行追踪。通过测定不同培养时间获取的不同含氧体系(氧饱和度100%、50%,25%和0%)中样品中的主要脂肪酸和中性脂的含量,分析探讨了不同的脂类生物标志物在不同程度缺氧环境下的降解行为。研究结果表明:1)培养实验中共检测到12种脂肪酸和6种中性脂。各脂类化合物在加藻沉积物样品和空白沉积物样品中的含量具有较大差异;且以不同形式(游离态和结合态)存在的各脂类化合物的含量也不同。2)不同脂肪酸的降解过程随含氧量的变化有明显不同,在4种不同含氧体系中脂肪酸的含量在培养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脂肪酸在沉积物中的浓度先迅速降低再缓慢降低,此类脂肪酸的变化趋势可以根据G-model模拟并计算其在体系中的降解速率。加藻沉积物中的游离态脂肪酸14:0,16:0,16:1(7),20:5和22:6的变化符合这种趋势,它们的降解速率常数kav变化范围分别为在0.12~0.24d-1、0.079~0.17d-1、0.12~0.19d-1、0.56~0.84d-1和0.25~0.80d-1之间。结合态脂肪酸14:0的降解速率常数kav范围在0.05~0.13d-1之间,而不同脂肪酸的kav随含氧量的变化具有显着差异。②脂肪酸在沉积物中的浓度先升高再降低,表明这类脂肪酸在培养初期有积聚现象。游离态16:3、16:1(9)、18:1(9)和18:0的浓度在培养前3~7天出现积聚升高的现象,继而其浓度先迅速下降,再缓慢降解。结合态脂肪酸17:0和15:0在培养开始时其浓度急剧升高,继而起伏变化。③脂肪酸的浓度呈现起伏不定的趋势,如游离态的脂肪酸15:0、17:0和18:1(7),它们的浓度变化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细菌生物量的变化。④脂肪酸在沉积物中的浓度总体呈现升高的趋势,如结合态脂肪酸15:0和17:0在培养期间有明显升高的趋势。3)不同中性脂的含量在不同含氧量体系中随培养时间的变化不同。4种不同含氧体系中中性脂的含量在培养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大体分为以下几种情况:①中性脂在沉积物中的浓度先迅速降低再缓慢降低,此类中性脂的变化趋势可以根据G-model模拟并计算其在体系中的降解速率。4种含氧体系中加藻沉积物中游离态的3种脂肪醇降解速率常数kav的变化范围在0.035~0.39d-1之间,在100%含氧体系中,植醇、胆甾醇和菜籽甾醇的降解速率常数kav分别为0.089d-1、0.0091d-1和0.019d-1。不同中性脂的kav随含氧量的变化明显不同。②中性脂在沉积物中的浓度先降低再升高发生起伏变化,如植醇、胆甾醇和菜籽甾醇的浓度在缺氧海水中的变化。③结合态中性脂在沉积物中的浓度起伏变化,波动升高。4)沉积物中脂肪酸的总含量明显高于中性脂的总含量。对每一个脂肪酸和中性脂而言,其结合态含量与游离态含量的比值Rb/f随培养时间的增加总体上呈现升高趋势。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影响近海缺氧海区沉积物-海水界面中中肋骨条藻中脂类化合物的降解行为的因素除了含氧量之外,脂类化合物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以及环境中微生物作用以及沉积物的吸附-解吸等对其降解也有很大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3-04-20)

韦余芳[8](2012)在《含氮酚类废水缺氧反硝化生物降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含酚废水为有毒难降解的有机废水,某些含酚废水中含有氮类化合物,如来自石油化工厂、煤炼油厂、焦化厂的工业废水。含氮酚类废水的生物处理多采用A/O工艺、A/A/O工艺或A/O/O工艺等,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可利用碳源不足、能耗高、COD处理不彻底等问题,本文基于缺氧反硝化原理,提出以酚类化合物为反硝化碳源,在反硝化过程中实现同时除碳脱氮,旨在提高A/O工艺中缺氧段对酚类化合物的去除效能,减少好氧段的有机负荷、节省能耗。酚类化合物以苯酚、甲酚污染最为严重,本文选用苯酚作为反硝化碳源、投加硝酸盐模拟含氮苯酚废水,重点考察了:1、污泥浓度、COD/NO3--N比、pH值、温度等因素对苯酚缺氧反硝化作用效果的影响,确定了苯酚缺氧反硝化生物降解的最适条件;2、不同的进水苯酚浓度缺氧降解过程中,苯酚、硝态氮、硝酸还原酶活性及TOC的变化过程;3、好氧、厌氧、缺氧生物降解苯酚的特点和规律。并对苯酚缺氧生物降解过程进行了动力学分析。1、污泥浓度对苯酚缺氧生物降解效果有影响。选取污泥浓度(MLVSS)为2000mg/L、2500mg/L、3000mg/L、3500mg/L、4000mg/L进行缺氧反硝化生物降解苯酚试验。结果表明:污泥浓度(MLVSS)宜控制在3000mg/L左右,对应污泥负荷为114.7mg苯酚/(gVSS·d)。2、进水COD/NO3--N比是影响苯酚缺氧反硝化生物降解的主要因素之一。按照COD/NO3--N比为2.5、4、5、6、8进行缺氧反硝化生物降解试验。结果表明:COD/NO3--N比为5时,可满足苯酚缺氧反硝化生物降解时对碳源、氮源的需求,进水浓度为120mg/L的苯酚经8h缺氧反硝化生物降解后,去除率可达97%,硝态氮几乎完全被利用。3、pH值对苯酚缺氧反硝化作用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在进水pH值分别为6.5、7、7.5、8、8.5的条件下进行缺氧反硝化生物降解苯酚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苯酚浓度为120mg/L、COD/NO3--N比为5左右、MLVSS约为3000mg/L、反应时间为8h的条件下,当pH值为7.5时,硝酸还原酶活性达到最高(2.4mg/(g·h))。4、温度对苯酚缺氧反硝化作用效果具有一定的影响。在温度分别为20℃、25℃、30℃、35℃的条件下进行缺氧反硝化生物降解苯酚试验。结果表明:温度为30℃时,硝酸还原酶活性达到最高。5、在苯酚浓度为120mg/L的进水条件下,对比了好氧、缺氧、厌氧生物降解苯酚的效果。结果表明:好氧、缺氧、厌氧生物降解对苯酚的去除率分别为99%、97%、70%。6、在进水苯酚浓度为50mg/L-120mg/L.COD/NO3--N比为5左右,MLVSS约为3000mg/L,pH值为7.5,温度为30℃的条件下,苯酚缺氧反硝化生物降解半速率常数Ks为44.23mg/L,有机底物最大比降解速度Vmax为0.0084h-1;硝酸盐利用动力学参数qDmax为0.0102h-1。研究表明苯酚可作为缺氧反硝化可利用的碳源。该法能够提高A/O工艺中缺氧段的生物脱氮效能,并减轻了由缺氧段进入好氧段的有机负荷,从而节省了曝气所消耗的电能。(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2-05-01)

刘玉龙,陈亮,刘菲,刘光全[9](2012)在《碱性缺氧环境下地下水中苯和甲苯的生物降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缺氧环境下,不额外加入电子受体和营养盐,从长期受原油污染的包气带介质中分离、培养驯化得到了降解苯或甲苯的3种优势菌群:B-bacteria、T-bacteria和M-bacteria,采用批试验方法研究了高pH环境下3种菌群降解苯和甲苯的速率。结果表明:苯和甲苯的降解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在0.22~0.68 mg/(L.d)。初始pH从8.7升高到9.6和10.6时,B-bacteria降解苯的速率降低都在10%以内;T-bacteria降解甲苯的速率降低率从pH9.6时的16.22%剧增到pH10.6时的41.23%;而M-bacteria降解苯和甲苯的速率降低从pH9.6时的30%左右增到pH10.6时的45%左右。高pH环境下微生物仍能完全降解苯和甲苯。故设计化学-生物连续反应格栅治理该类污染羽时,在两个单元中间可不构筑pH调节缓冲单元。(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2年02期)

张冬梅[10](2010)在《渤海海岸带沉积物中典型拟除虫菊酯缺氧生物降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拟除虫菊酯是继有机氯、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之后的生物活性优异、环境相容性较好的一大类杀虫剂,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常在海岸带滩涂养殖场作为消毒剂使用,致使附近海域水环境和沉积环境质量恶化。本研究选取叁种具有代表性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有机污染物衰减法,以气相色谱分析为检测手段,开展了渤海海岸带沉积物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缺氧生物降解特性研究。本研究首先观察了叁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渤海海岸带沉积物中的吸附行为,然后比较了土着菌群与培养后的厌氧活性污泥对海岸带沉积物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缺氧生物降解效果,得到较优菌种。并开展了小分子碳源(葡萄糖、乙酸钠)和重金属(Cu~(2+)、Cd~(2+))对拟除虫菊酯在海岸带沉积物中缺氧生物降解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叁种拟除虫菊酯在海岸带沉积物中的吸附行为较为符合Langmuir模型的等温吸附模型,缺氧生物降解动力学符合二级动力学。以海岸带沉积物土着菌为降解菌时,叁种拟除虫菊酯的缺氧生物降解动力学常数为k(甲氰菊酯)=0.0129 h~(-1)、k(氯氰菊酯)=0.0067 h~(-1)、k(溴氰菊酯)=0.0052 h~(-1),以厌氧活性污泥为降解菌时,缺氧生物降解动力学常数为k(甲氰菊酯)=0.0057 h~(-1)、k(氯氰菊酯)=0.0027 h~(-1)、k(溴氰菊酯)=0.0025 h~(-1),前者降解效果明显优于后者。外加小分子碳源时,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葡萄糖和乙酸钠都能有效促进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缺氧生物降解,且葡萄糖的促进效果优于乙酸钠。但对于甲氰菊酯,外加碳源对其缺氧生物降解呈现抑制作用。外加重金属离子时,Cu~(2+)和Cd~(2+)均抑制拟除虫菊酯的缺氧生物降解,且Cd~(2+)的抑制作用较Cu~(2+)显着,重金属浓度越大抑制作用愈强。(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0-06-30)

缺氧生物降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吡啶是焦化废水中较为典型的含氮杂环化合物,难以被生物降解。通过研究吡啶的缺氧生物降解特性,并对其降解产物进行鉴定,以期为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做出铺垫。结果表明,吡啶在本实验条件下的最佳降解浓度为80 mg·L~(-1),对于后期测定降解中间产物,该浓度和其降解周期均较为合适;戊二醛为吡啶在缺氧反硝化降解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中间产物,其浓度在反应进行32 h时积累达到最大值。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在底物中加入40 mg·L~(-1)苯酚,其对吡啶的降解产生抑制作用,戊二醛浓度最大值出现在反应进行40 h处,由此推断苯酚对吡啶降解的抑制作用可能产生于吡啶开环脱氮阶段。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缺氧生物降解论文参考文献

[1].钟振兴,杜威,吴晓晖,陈王伟,李佳.缺氧-好氧生物工艺对土霉素的降解行为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7

[2].董晓璇,王国英,岳秀萍.吡啶缺氧生物降解特性及其降解产物[J].环境工程学报.2016

[3].韩洪军,徐鹏,贾胜勇,庄海峰,侯保林.煤气废水有机污染物缺氧生物降解性能及机理[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5

[4].陈燕.缺氧条件下吡啶的生物强化降解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

[5].张亚红.城市污水中典型医药类污染物的厌氧、缺氧和好氧生物降解转化规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6].李文娟.微藻生物标志物在缺氧海水中降解的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7].随伟伟.微藻生物标志物在季节性缺氧环境海水—沉积物界面降解的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8].韦余芳.含氮酚类废水缺氧反硝化生物降解特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2

[9].刘玉龙,陈亮,刘菲,刘光全.碱性缺氧环境下地下水中苯和甲苯的生物降解[J].环境工程.2012

[10].张冬梅.渤海海岸带沉积物中典型拟除虫菊酯缺氧生物降解研究[D].燕山大学.2010

论文知识图

工艺污泥减量机制Figure5.1...外加Cu2+时菊酯缺氧生物降解曲...外加Cd2+时菊酯缺氧生物降解曲...无外加金属离子时菊酯缺氧生物降解无硫酸亚铁时DDT缺氧生物降解曲线外加硫酸亚铁时DDT的缺氧生物降解

标签:;  ;  ;  ;  ;  ;  ;  

缺氧生物降解论文_钟振兴,杜威,吴晓晖,陈王伟,李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