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交雌体论文_单喜双,崔晓翠,王建国,王洲,陈俊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混交雌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轮虫,幼体,密度,培养液,百分率,存活率,品系。

混交雌体论文文献综述

单喜双,崔晓翠,王建国,王洲,陈俊杰[1](2017)在《密度和雌雄比例对隆线溞混交雌体生殖方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密度及雌雄比例对隆线溞混交雌体生殖方式的影响。[方法]将产过1次冬卵的隆线溞雌体按不同密度和不同雌雄比例进行分组,研究不同密度及雌雄比例对隆线溞混交雌体生殖方式的影响。[结果]当密度为0.1、0.2、0.5、0.8、1.0个/mL时,冬卵率和夏卵率无显着差异;当密度为2.0个/mL时,冬卵率显着高于其他5组(P<0.05),而夏卵率显着低于其他5组(P<0.05)。不同雌雄比例对隆线溞混交雌体产冬卵的量没有显着影响(P>0.05)。[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将枝角类作为水产动物饵料生物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7年15期)

贺蓉,汪明丽[2](2012)在《不同雌雄比例对隆线溞混交雌体生殖方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旨在研究不同雌雄比例对隆线溞混交生殖方式的影响。将产过一次冬卵的隆线溞按雌雄比例分为全雌、5∶1、2∶1,1∶1四组,分别命名M0、M1、M2、M3,每组设置5个重复,培养。结果显示,在这4种比例下培养,隆线溞混交雌体都能再次产休眠卵,并且4个组隆线溞产休眠卵的百分率差异不显着(P>0.05)。而产夏卵的量,M0组的产夏卵量显着高于另外3个组(P<0.05),有M0>M2>M1>M3。但4个组隆线溞产夏卵的百分率差异不显着。(结论)不同雌雄比例对隆线溞混交雌体生殖方式的影响不显着。(本文来源于《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1-06)

李大命,孙显,杨家新[3](2010)在《萼花臂尾轮虫非混交雌体SOX基因的克隆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根据SOX基因蛋白序列设计的1对兼并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萼花壁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非混交雌体基因组DNA。结果显示:实验得到1个约220 bp的片段。经过克隆和测序分析,共获得2个有差异的DNA片段,其中一个DNA片段证明为萼花臂尾轮虫SOX2蛋白编码序列,与人和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DNA序列碱基组成相似性分别为68.98%和75.93%,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人、秀丽隐杆线虫SOX2蛋白相似性分别为为84.72%和81.94%。另一个DNA片段长209 bp,用BLAST程序在GenBank数据库中搜索,没有找到相似性序列,用该序列推导氨基酸序列,发现两个终止密码子,推测该片段是受到自然选择作用失去功能的SOX基因。同时对多个物种的SOX2基因保守序列进行比对,发现萼花臂尾轮虫SOX2基因是一种古老的基因形式,具有高度的保守性。(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0年05期)

殷旭旺,牛翠娟[4](2009)在《pH对5种臂尾轮虫后代存活率和混交雌体率及种群内禀增长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水生生态系统中,pH是重要的非生物因子之一。pH可以通过影响水生生物的存活和繁殖,进而影响其在水体中的分布和多度,最终决定水生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1]。在自然水体中,由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和水生动物的呼吸作用,水体的pH经常地于6到9之间变动,只有在某些(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09年02期)

李大命,陆建明,杨家新,许晓风[5](2008)在《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非混交雌体与雄体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RAPD分析技术对萼花臂尾轮虫2种不同性别个体的基因组DNA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萼花臂尾轮虫非混交雌体和雄体性别分化的遗传背景.所用的30条随机引物中,有10条引物在两者基因组中扩增出多态性片段,其中有二者共有条带,也有二者差异条带,显示了萼花臂尾轮虫非混交雌体和雄体遗传背景上的差异.其中引物B15和B18扩增条带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重复性,进一步选取了用此二引物扩增出的雌雄特异性片段各一条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已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序列号分别为:AY907696和AY898611,同源比较未发现有高同源性的已知序列与之匹配,表明它们可能是2条新的DNA序列.(本文来源于《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陆建明[6](2005)在《萼花臂尾轮虫非混交雌体与雄体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克隆”培养萼花臂尾轮虫,培养过程中定投喂蒜头藻,在显微镜下挑取非混交雌体轮虫,通过急剧冷休克的方法刺激产生雄体,为了探讨引起萼花臂尾轮虫性别分化的遗传背景,采用RAPD分析及克隆和测序技术对非混交雌体和雄体的基因组DNA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在所用的30条随机引物中,有10条引物在两个群体中扩增出多态性片断,其中有二者共同的条带,也有二者差异条带,揭示了萼花臂尾轮虫非混交雌体和雄体遗传背景上的差异;鉴于引物B15和B18在多次重复试验中的稳定性和重现性,进一步选取了用此二引物扩增出的雌雄特异性片段各一条进行回收、克隆和测序,测序结果已提交到GenBank数据库,序列号分别为:AY907696和AY898611,同源比较未发现有高同源性的已知序列与之匹配,表明它们可能是两条新的DNA序列。(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05-06-30)

陈芳[7](2005)在《萼花臂尾轮虫混交雌体繁殖生物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是淡水常见轮虫种类之一,广泛分布于各类水体中,在自然水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水产养殖和水环境监测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主要研究了藻类食物浓度对萼花臂尾轮虫混交雌体的形成和其生活史特征的影响,比较了两品系萼花臂尾轮虫混交雌体的交配行为和受精作用:1、运用群体培养法,研究了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浓度对萼花臂尾轮虫混交雌体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食物浓度为2.0×10~6cells/mL 时,产雄卵的混交雌体、雄体和产休眠卵的混交雌体的出现时间分别为第0.5、1.5 和2 天;当食物浓度为5.0×10~6cells/mL 时分别为第0.5、1.5 和3 天;当食物浓度为8.0×10~6cells/mL 时则分别为第0.5、1 和1.5 天。在10 天的培养过程中,非混交雌体和产雄卵的混交雌体的平均密度和生产量均在食物浓度为8.0×10~6cells/mL 时最高,食物浓度为2.0×10~6cells/mL 和5.0×10~6cells/mL 之间无显着差异;产休眠卵的混交雌体的平均密度和生产量以食物浓度为2.0×10~6cells/mL 时最低,其余两浓度间无显着差异;雄体的平均密度和生产量在各食物浓度下无显着差异。雄体生产量和总雌体生产量的比值以食物浓度为2.0×10~6cells/mL 时最大,其余两浓度间无显着差异。当食物浓度为8.0×10~6cells/mL 时种群中的平均混交雌体百分率最低;2.0×10~6cells/mL 和5.0×10~6cells/mL 时较高,且两者间无显着差异。而平均混交雌体受精率则随食物浓度的升高而显着增大。2、实验室内对芜湖和青岛两品系萼花臂尾轮虫的交配行为和受精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轮虫品系内和品系间的交配行为相同,且交配历(本文来源于《安徽师范大学》期刊2005-05-01)

席贻龙,胡好远,黄祥飞[8](2002)在《“拥挤效应”对萼花臂尾轮虫混交雌体产生和休眠卵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于两个体积均为100ml的轮虫培养液中分别接种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50 和100个,在温度为27℃、光照强度约900lx(L:D=14:10)的光照培养箱中,以浓度为6.0×106cells/ml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食物对轮虫进行培养。5天后,当轮虫种群密度分别达39.9和120ind./ml时,用双层网滤去轮虫,将所得培养液经孔径为0.45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后用于轮虫的培养实验。(本文来源于《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02-11-01)

杨家新,黄祥飞[9](1996)在《密度和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产卵量和混交雌体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用小球藻(Chlorella sp.)为食培养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食物浓度约1×10~6cells/mL,温度25℃,光照强度约40001x,昼长比LD=18:6。在1.0mL、0.5mL和0.25mL培养液中同时进行单个体和群体培养。结果发现:1)单个体培养时每个母体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2.0,13.8和7.8个;后代个体中混交雌体的百分比分别是46.38%,53.49%和55.83%。2)群体培养时,每个母体平均产卵量分别为8.7、3.1和2.65个,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后代个体中混交雌体百分比分别为41.70%,53.59%和54.26%,群体培养的密度为4.0ind./mL与2.0ind./mL,2.0ind./mL与1.0ind./mL混交雌体的百分比差异不明显。母体密度高低与后代混交雌体百分比间具有明显相关性。在上述培养条件下,轮虫为1.0ind./mL时,进行单个体培养,分别用急剧冷休克(SS)、逐渐冷休克(GS)和恒温对照(C)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个体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0.8、9.2和12.6个。后代混交雌体百分比分别为32.85、20.7和16.87,SS和C处间后其混交雌体比例具显着差异,而SS和GS,GS和C处理间没有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湖泊科学》期刊1996年04期)

混交雌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旨在研究不同雌雄比例对隆线溞混交生殖方式的影响。将产过一次冬卵的隆线溞按雌雄比例分为全雌、5∶1、2∶1,1∶1四组,分别命名M0、M1、M2、M3,每组设置5个重复,培养。结果显示,在这4种比例下培养,隆线溞混交雌体都能再次产休眠卵,并且4个组隆线溞产休眠卵的百分率差异不显着(P>0.05)。而产夏卵的量,M0组的产夏卵量显着高于另外3个组(P<0.05),有M0>M2>M1>M3。但4个组隆线溞产夏卵的百分率差异不显着。(结论)不同雌雄比例对隆线溞混交雌体生殖方式的影响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混交雌体论文参考文献

[1].单喜双,崔晓翠,王建国,王洲,陈俊杰.密度和雌雄比例对隆线溞混交雌体生殖方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7

[2].贺蓉,汪明丽.不同雌雄比例对隆线溞混交雌体生殖方式的影响[C].2012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2

[3].李大命,孙显,杨家新.萼花臂尾轮虫非混交雌体SOX基因的克隆与分析[J].淡水渔业.2010

[4].殷旭旺,牛翠娟.pH对5种臂尾轮虫后代存活率和混交雌体率及种群内禀增长率的影响[J].水生生物学报.2009

[5].李大命,陆建明,杨家新,许晓风.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ciflorus)非混交雌体与雄体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

[6].陆建明.萼花臂尾轮虫非混交雌体与雄体基因组DNA的RAPD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5

[7].陈芳.萼花臂尾轮虫混交雌体繁殖生物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5

[8].席贻龙,胡好远,黄祥飞.“拥挤效应”对萼花臂尾轮虫混交雌体产生和休眠卵形成的影响[C].甲壳动物学分会成立20周年暨刘瑞玉院士从事海洋科教工作55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02

[9].杨家新,黄祥飞.密度和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产卵量和混交雌体的影响[J].湖泊科学.1996

论文知识图

混交雌体-轮虫的生殖周期轮虫动物门-图 轮虫不同UV-B辐射条件对萼花臂尾轮虫混不同pH条件下萼花臂尾轮虫的平均混交不同起始密度培养时萼花臂尾轮虫的混不同起始密度培养时萼花臂尾轮虫的混

标签:;  ;  ;  ;  ;  ;  ;  

混交雌体论文_单喜双,崔晓翠,王建国,王洲,陈俊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