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伟王光胜陈孝东
江苏沭阳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江苏宿迁223600
摘要:目的:探讨成人急性中毒性脑病的病因,对34例成人急性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有机磷农药12例(35.29%),白酒10例(29.41%),一氧化碳中毒6倒(17.65%),氯硝安定2倒(5.88%).多虑平中毒1例(2.94%),二氯乙烷中毒1例(5.88%),硫丹中毒1侧(2.94%),氯胺酮中毒l侧(2.94%)
结论:成人急性中毒性脑病的病因诊断需详细询问病史,结合查体并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能及时明确病因并及时治疗,预后好于病因不明确者。
关键词:中毒性脑病;临床分析;病因
急性化学物质中毒性脑病是成人常见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由于起病急,病情凶险,如不尽早诊断和积极治疗,会危及患者生命及产生众多的并发症及后遗症。现将我院2007年7月至2009年2月所收住的34例急性中毒性脑病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20侧,女l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78岁。
1.2病因诊断:有机磷农药12例,白酒10例,一氧化碳中毒6倒,氯硝安定2倒.多虑平中毒1例,二氯乙烷中毒1例,硫丹中毒1侧,氯胺酮中毒l侧。
1.3临床表现:发热8例,嗜睡昏睡16例,抽搐9例,昏迷18例,烦躁不安6例,头痛呕吐16例,口中有蒜臭味5例,口中酒味伴面色潮红10例,双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应迟钝6例,双瞳孔缩小9例,单侧巴氏征阳性9例,双侧巴氏征阳性5例。
1.4辅助检查:查头颅cT31例.示脑水肿12例,脑梗塞1例,脑萎缩6例,点状脑出血1例;头颅MR6例,脑梗塞1例,双侧脑白质弥漫性对称性损害2例;脑电图10例,异常2例;腰穿12例,7脑脊液压力轻度增高,1例脑脊液蛋白轻度增高,但常规生化正常;血胆碱脂酶降低5例。心电图异常者15例,心肌损害10例;肝功能损害13例,肾功能损害7例。
1.5治疗:积极补液、解毒、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止痉,降颅压,加强护理,改善各脏器功能,恢复期应用高压氧等。
1.6转归:本组34例中,治愈20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82.35%。
2讨论
中毒性脑病是毒物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可出现多种临床表现,早期症状有头痛、头晕、嗜睡、恶心、呕吐等,然后出现幻觉、抽搐、意识障碍等,严重患者可出现脑疝。急性中毒性脑病常是由铅、铊、有机汞、苯、汽油、二硫化碳、溴甲烷、有机磷、有机氯农药等亲神经性毒物及一氧化碳、氰化物、硫化氢等窒息性毒物急性中毒引起的。脑病理变化有弥漫性充血、水肿,点状出血,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神经纤维脱髓鞘[1]。
急性中毒性脑病的诊断应从现场情况、症状、体征及有关的实验室检查资料进行综合判断。而病因诊断非常重要,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及进行相应的实验室检查。如本文34例病人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抽搐、昏迷,通过追问病史,有29例发病前有明确的毒物接触史,另有2例病人因口中有蒜臭味,双侧瞳孔缩小,分泌物增多,立即查血胆碱脂酶<30%,按有机磷中毒处理清醒,后承认喝过有机磷农药。10例酒精中毒患者发病前均有饮酒过量史,其中6例为情绪不佳而过量,查体均发现口中有酒味;有机农药中毒13例,12例为有机磷农药中毒,1例为有机氯农药硫丹中毒,9例因轻生而服毒,4例为接触中毒,查体见5例口中有蒜臭味,6例双侧瞳孔缩小,3例散大。6例一氧化碳中毒均在密闭的房间中被发现,房间布满煤气味,查体4例见口唇呈樱红色。1例二氯乙烷中毒有工作接触史;4例药物过量中毒中2例有抑郁症因轻生而服药,1例因情绪不佳服药过量中毒;氯胺酮中毒者为被投毒所致。因此,在临床上,对出现下列情况者,应考虑到中毒的可能。1、对于无明显的神经系统疾病危险因素而发病前情绪状态不稳或者有焦虑、抑郁等基础疾病而突发头晕、头痛、抽搐、昏迷的患者;2、可疑药物、毒物接触史而突发头晕、头痛、抽搐、昏迷的患者;3、对病因不明确的抽搐昏迷患者同时伴有其它脏器损害的,应详细查体并且进行中毒方面的实验室检查。4、由于某些化学物质常对脑组织造成选择性损害,故而对病因未明的急发的中枢神经系统对称性损害的患者应想到中毒的可能;5、对出现特征性症状体征的患者,如一氧化碳中毒口唇呈樱红色。
中毒性脑病患者脑脊液检查可有压力和蛋白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白细胞计数可有轻度增高或正常,脑脊液中找不到致病菌。脑脊液表现无特异性,结合相应的病史、症状、体征可以与脑炎或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鉴别。急性中毒性脑病若病因明确、治疗及时,大多数能在24-48小时恢复正常,后遗症及并发症较少;病因能够及时明确并及时治疗,效果均好于病因未能明确者。部分患者病因虽明确但由于昏迷时间长,抽搐频繁,脑部损害重或不能及时解除病因导致治疗效果差,预后不良。对于自服药物而中毒的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情绪异常或基础心理疾病,应加强心理疏导及防护;因意外中毒者,如一氧化碳中毒,对此应广泛宣教,做好预防及监督工作,警惕此类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陈清塘,余宗颐,鲍圣德等.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70-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