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脱钙骨基质颗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基质,硫酸钙,颗粒,相容性,蛋白,生物,脊柱。
脱钙骨基质颗粒论文文献综述
项舟,梁新刚,杨志明,李秀群,黄光平[1](2013)在《异种脱钙骨基质颗粒的生物相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过深低温冻存、去脂、脱钙等去抗原处理后的异种(猪)脱钙骨基质颗粒作为腔隙性骨缺损修复材料的生物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市售新鲜健康猪四肢长骨皮质骨,深低温冻存后粉碎,标准筛选取250-810微米粒径范围骨颗粒,脱脂,脱钙,冻干成为材料A。脱钙后冻干前一部分用进行进一步的去细胞处理后得到材料B,环(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暨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成功50周年庆典论文集》期刊2013-01-11)
谢幼专,张蒲,富灵杰,李华,赵杰[2](2011)在《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在颈椎椎体间融合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应用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作为植骨替代材料促进颈椎椎体间融合的效果。方法对35例患者﹙59个节段﹚行颈椎前路间隙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术,椎体间植骨采用填充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的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32~65岁,平均53.2±12.5岁。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2例,脊髓型颈椎病15例,混合型颈椎病8例。术后观察JOA评分、颈椎曲度、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 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个月。JOA评分术前为7.7±2.1,随访终止时为14.2±2.9﹙<0.01﹚,恢复率为69.9%。术后无钛板、螺钉断裂或松动,无融合器移位现象发生。所有融合节段均融合。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使用填充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的PEEK椎体间融合器能够获得满意的椎体间融合。(本文来源于《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期刊2011年05期)
谢幼专,张蒲,赵杰,朱振安[3](2010)在《应用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促进腰椎后外侧融合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应用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作为植骨替代材料促进腰椎后外侧融合的效果。方法应用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与局部自体骨颗粒混合后进行腰椎后路横突间融合31例。其中男19例,女12例,年龄45~70岁,平均(57.3±9.5)岁。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18例,腰椎滑脱3例,腰椎管狭窄症10例。通过定期X线摄片评估脊柱融合效果。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系列X线平片观察显示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随植入时间的推移逐渐消失,融合节段的横突逐渐出现新骨,最后形成了骨桥。融合节段的Lenke评分随植入时间逐步改善,术后1.5月与3月评分、术后3月与6月评分、术后6月与12月评分有显着性差异(<0.05)。结论应用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与局部自体骨粒混合是一种安全、有效地促进腰椎后外侧融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期刊2010年01期)
杜尧,柯珍勇[4](2009)在《不同比例脱钙骨基质颗粒和骨水泥复合物修复兔股骨骨缺损》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新近研究表明骨水泥诱导成骨能力较差、在体内降解过慢,其单独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型,希望研制出一种能克服上述缺点的新型材料运用于临床。目的:观察脱钙骨基质颗粒、丙烯酸树脂骨水泥复合物填充修复股骨骨缺损的能力,从而确定该复合材料的最佳配方。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5/09在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将脱钙骨基质颗粒和丙烯酸树脂骨水泥按不同质量比例(2∶8,3∶7,4∶6,5∶5,6∶4)构成复合材料。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骨制备骨缺损填充模型,将各比例复合材料植入骨缺损处,以单纯丙烯酸树脂骨水泥材料作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对复合材料和单纯材料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在术后4,8,12周时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病理学、X射线片观察,比较其修复填充骨缺损的能力。结果:脱钙骨基质颗粒与丙烯酸树脂骨水泥质量比在3∶7~6∶4的范围内,复合材料中存在较多100μm以上的裂隙,当质量比小于3∶7时,材料内部的大部分间隙<100μm,质量比大于6∶4时两种材料不能有效地凝固在一起。随质量比的增加,材料抗压极限强度递减,各组数据经方差分析,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在各时间点大体标本观察、组织病理学、X射线片观察显示骨缺损填充部位均有不同程度新骨形成。12周时脱钙骨基质颗粒与丙烯酸树脂骨水泥质量比在4∶6时骨结合率最高。结论:随着脱钙骨基质颗粒质量比的增加,孔隙越丰富而材料力学强度逐渐降低。脱钙骨基质颗粒与丙烯酸树脂骨水泥质量比为4∶6时修复低承重部位松质骨的骨缺损效果较好。(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9年21期)
杜尧[5](2009)在《不同比例脱钙骨基质颗粒和骨水泥复合填充物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目前较为理想的骨缺损治疗方法是自体骨移植,但存在着来源受限,影响功区功能,增加手术痛苦及感染等缺点,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寻找自体骨的替代物已成为骨科研究的热点。骨水泥因其独特的优点,已成为被寄希望的骨折修复材料。但新近研究表明由于骨水泥诱导成骨能力较差、在体内降解过慢等缺点,其临床单独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人们纷纷对其进行改型,希望研制出一种能克服上述缺点的新型材料运用于临床。目的探讨脱钙骨基质颗粒(DBM)、丙烯酸树脂骨水泥(ABC)及重组人骨形成蛋白(BPM)复合物填充修复的能力,及该复合材料的最佳配方。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年5月~2008年9月在重庆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骨制备骨缺损填充模型,将DBM和ABC按不同质量比例构成复合材料(分别为2:8、3:7、4:6、5:5、6:4、),测试其生物力学及电镜扫描其结构;并将该复合材料植入骨缺损动物模型处,以ABC材料作为对照。主要观察指标:对复合材料和单纯材料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在第4、第8、第12周叁时间点分别进行大体标本观察、组织病理学、X线片观察,比较其修复填充骨缺损的能力。结果①复合材料DBM质量在3:7~6:4的范围内,复合材料中存在较多100μm以上的裂隙,当DBM质量比小于3:7时,材料内部的孔径大部分和ABC材料相近,质量比大于6:4时DBM和ABC不能有效地凝固在一起。②脱钙骨基质颗粒与丙烯酸树脂骨水泥质量比在0.2~0.6时,复合材料抗压极限强度小于单纯丙烯酸树脂骨水泥(P < 0. 05)。③在各时间点大体标本观察、组织病理学、X射线片观察显示骨缺损填充部位均有不同程度新骨形成。12周时脱钙骨基质颗粒与丙烯酸树脂骨水泥质量比在0.2~0.6时骨结合率为(87.35±3.62)%、(89.67±4.38)%、(92.83±3.97)%、(90.12±4.01)%及(88.36±3.65)%。各组数据经方差分析,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 < 0. 05)。结论随着脱钙骨基质颗粒质量比的增加,孔隙越丰富而材料力学强度有降低,脱钙骨基质颗粒与丙烯酸树脂骨水泥质质量比为0. 4时结合率最高,此时的复合材料修复低承重部位松质骨的骨缺损有较佳的效果。(本文来源于《重庆医科大学》期刊2009-05-01)
梁新刚,杨志明,项舟,李秀群,黄光平[6](2009)在《异种脱钙骨基质颗粒的生物相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制备的异种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植入体内的生物相容性,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取猪四肢长管状骨皮质骨经理化处理后,制备脱脂脱钙(材料A)和脱脂脱钙去细胞(材料B)两种粒径为250~810μm的DBM颗粒和浸提液,骨颗粒脱脂脱钙后测钙、磷含量。采用标准的毒理学方法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皮肤刺激实验、热原实验、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和肌肉植入实验。结果未脱钙皮质骨钙、磷含量分别为(189.09±3.12)mg/g和(124.73±2.87)mg/g;DBM颗粒的钙、磷含量分别为(3.48±0.09)mg/g和(3.46±0.07)mg/g;DBM颗粒钙、磷含量分别为未脱钙皮质骨的1.87%和2.69%。急性毒性实验:各组小鼠活动正常,7d内小鼠无死亡,各组动物未见中毒症状或不良反应;7d后各组小鼠体重日平均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内刺激实验观察显示,注射材料A、B浸提液和生理盐水处无明显红斑、水肿和皮肤坏死,极轻微刺激。热原实验两组动物体温升高最高均为0.4℃,符合<0.6℃的国家标准。材料A浸提液的溶血率为1.14%,材料B为0.93%,符合<5%的国家标准。异种DBM的细胞毒性为0~1级。肌肉内植入实验显示动物术后生存良好,各植入部位均未见组织坏死、积液及化脓感染。术后不同时间点植入材料A、B组局部细胞免疫定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BM颗粒的毒性程度为无毒,皮肤无刺激,无热原性,溶血率<5%,对细胞无明显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一定的骨诱导性。目的评价制备的异种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bonematrix,DBM)植入体内的生物相容性,为进一步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取猪四肢长管状骨皮质骨经理化处理后,制备脱脂脱钙(材料A)和脱脂脱钙去细胞(材料B)两种粒径为250~810μm的DBM颗粒和浸提液,骨颗粒脱脂脱钙后测钙、磷含量。采用标准的毒理学方法进行急性毒性实验、皮肤刺激实验、热原实验、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和肌肉植入实验。结果未脱钙皮质骨钙、磷含量分别为(189.09±3.12)mg/g和(124.73±2.87)mg/g;DBM颗粒的钙、磷含量分别为(3.48±0.09)mg/g和(3.46±0.07)mg/g;DBM颗粒钙、磷含量分别为未脱钙皮质骨的1.87%和2.69%。急性毒性实验:各组小鼠活动正常,7d内小鼠无死亡,各组动物未见中毒症状或不良反应;7d后各组小鼠体重日平均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内刺激实验观察显示,注射材料A、B浸提液和生理盐水处无明显红斑、水肿和皮肤坏死,极轻微刺激。热原实验两组动物体温升高最高均为0.4℃,符合<0.6℃的国家标准。材料A浸提液的溶血率为1.14%,材料B为0.93%,符合<5%的国家标准。异种DBM的细胞毒性为0~1级。肌肉内植入实验显示动物术后生存良好,各植入部位均未见组织坏死、积液及化脓感染。术后不同时间点植入材料A、B组局部细胞免疫定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BM颗粒的毒性程度为无毒,皮肤无刺激,无热原性,溶血率<5%,对细胞无明显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一定的骨诱导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期刊2009年01期)
任民,文益民,周勇,杨彤涛,范清宇[7](2008)在《优化配方的磷酸钙骨水泥/脱钙骨基质颗粒/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复合材料降解性能的影像学和组织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CPC)/脱钙骨基质颗粒(DBM)/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复合材料在体内的影像学征象和组织学特征,评价该材料的降解性能。方法预制兔DBM,将其与rhBMP-2充分混匀,真空下形成rhBMP-2/DBM复合物,后者与CPC按DBM∶CPC质量比2∶8的比例制作CPC/DBM/rhBMP-2复合材料,其中含rhBMP-2的量约1.2mg/cm3。将复合材料(A组,n=12)、CPC(B组,n=12)分别植入兔股骨髁部骨缺损和股后肌肉内,于植入后6、12、24周每组各处死4只实验动物,进行X线摄片和组织学观察。结果X线摄片观察显示:A组术后6周植入髁部缺损的材料边缘变得不规则;第12周材料失去原有外形,轮廓变小;第24周材料大部分被吸收,髓腔部分再通。术后6~24周,A组植入肌肉内的复合材料轮廓逐渐变小,密度逐渐减低,B组植入髁部缺损和肌肉内的CPC轮廓、密度均无明显变化。组织学观察显示:A组术后第6周可见编织骨样结构长入植入髁部的复合材料内部;第12周材料内部产生新骨;第24周骨缺损已修复,材料残留少部分未被吸收,大部分被新骨替代。A组术后6~12周可见纤维组织长入植入肌肉内的复合材料内部,第24周仅少部分材料残留未被吸收。B组植入髁部缺损和肌肉内的CPC材料于术后6~12周未见新骨和纤维组织长入,第24周骨缺损部位仍为CPC填充,材料内部未见新骨和纤维组织出现。结论与CPC比较,优化配方的复合材料在体内易降解并容易被自体骨替代。(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2008年12期)
肖军,杨述华,勘武生,李鹏,李鲲[8](2007)在《应用脱钙骨基质和硫酸钙颗粒治疗骨缺损的初期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使用骨移植替代物脱钙骨基质(DBM)和硫酸钙颗粒(OSTEOSET)治疗骨缺损的疗效。方法对同期手术治疗的52例骨缺损患者的缺损处,分别于术后第1、4、8周及3、6、12个月进行随访并摄X线片直至骨缺损愈合。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X线片辅助分析骨缺损修复程度和并发症。结果随访8~12个月,植骨术后6、12个月分别有95%和99%患者的骨缺损显示有明显的新骨形成,修复水平为60%~100%。并发症为3例(5.77%),经换药后治愈,未发生骨缺损不愈合。结论DBM和OSTEOSET在骨愈合早期可加速骨缺损的修复,并可作为新鲜自体髂骨的替代物。(本文来源于《临床骨科杂志》期刊2007年03期)
赵廷宝,卢兆桐,张云昌,张晓君,林世德[9](2006)在《牛骨形成蛋白与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及骨水泥复合修复椎体骨缺损:3个月效果随访》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骨形成蛋白-脱钙骨基质颗粒-骨水泥复合材料用于临床修复椎体骨缺损,观察其临床效果,分析椎体骨缺损的修复与重建方法。方法:以2004-04/2006-02在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脊髓修复科就诊的脊髓损伤患者23例为观察对象,男15例,女8例。提取牛骨形成蛋白,制备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将二者按1∶25的质量比复合后,与骨水泥以1∶1的质量比制成复合材料,经充分的动物实验评价后应用到临床。手术方法:所有患者均行气管插管全麻。T10,S1采用后方入路,其余均取前路,前路以CT和(或)MRI示脊髓受压较重的一侧进入。彻底清除对脊髓形成压迫的部分,对局部遗留的空洞清理干净,待骨水泥到拔丝期时将骨形成蛋白-脱钙骨基质颗粒复合物加入混匀复合在一起,复合物固化前植入椎体骨缺损部位,剩余的复合物在台下观察,完全固化后冲洗切口,缝合。为了加强重建椎体的稳定性,同时应用内固定。其中1例因椎体外壳坚硬且完整,复合材料重建后稳定性很好,故未用内固定。术后定时随访,以患者主观感觉和复查时的影象学资料为判定标准。结果:23例患者获得平均9个月的随访。①X射线片示复合材料填充的骨缺损处在术后1个月时可见复合材料与宿主骨边缘模糊,于3,6,9,12,18个月模糊程度缓慢增加,外围骨痂逐渐重新塑建。23例患者无椎体移位,与复合材料相邻的椎体无塌陷,复合材料所在的脊柱节段无侧弯,内固定物无断裂和松动。1例没用内固定的患者,也没有发生椎体移位和脊柱侧弯。②17例获得了3~12个月(平均(9±2)个月)的MRI随访。MRI示术后脊髓减压充分,复合材料处在T1像上呈低信号,复合材料与宿主骨之间没有间隙。在T2像上,复合材料所在部位呈高信号。③患者脊柱无畸形,应用后无不良反应。结论:骨形成蛋白-脱钙骨基质颗粒-骨水泥复合材料是修复椎体骨缺损的理想材料,在体内可与宿主骨最终形成“生物铆定”。(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康复》期刊2006年45期)
肖军[10](2006)在《评价应用脱钙骨基质(DBM)和硫酸钙颗粒(OSTEOSET)治疗骨缺损的初期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骨缺损通常需要接受松质骨移植,本文目的在于研究使用骨移植替代物医用脱钙骨基质(DBM)和硫酸钙颗粒(OSTEOSET)混合物治疗骨缺损的患者,分析其临床和影像学的早期结果,从而对该骨移植替代物的功效进行评估,并为临床使用医用脱钙骨基质(DBM)和硫酸钙颗粒(OSTEOSET)混合物提供一定依据。方法:对2005年3月~2005年7月我院共手术治疗的52例骨缺损患者的缺损处植入1:1的医用脱钙骨基质(DBM)和硫酸钙颗粒(OSTEOSET)混合物。分别于术后第1、4、8、12、24周、1年及以后每年一次进行患者随访并拍摄X线片直至骨缺损愈合。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X-光片辅助分析骨缺损修复程度、并发症和功能恢复程度测定(MSTS)。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0月(8~12月),植骨术后6月和12月,分别有75%和95%的患者的骨缺损显示有明显的新骨形成,修复水平为60~100%,1例修复水平60%,38例修复水平为90%~100%。平均94%的病例术后功能得到完全恢复。并发症为3例(占全部患者的5.77%)。伤口有淡黄色或浅红色清亮稀薄液体渗出,细菌培养阴性经换药后治愈出院,未发生骨缺损不愈合、假关节形成及肿瘤复发等并发症。结论:运用医用脱钙骨基质(DBM)和硫酸钙颗粒(OSTEOSET)混合物治疗骨缺损在临床上是可行的。DBM和OSTEOSET颗粒混合物可加速患者骨缺损的修复,术后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较佳,可作为新鲜自体髂骨的替代物,应用于临床骨缺损的治疗中。(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6-04-01)
脱钙骨基质颗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应用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作为植骨替代材料促进颈椎椎体间融合的效果。方法对35例患者﹙59个节段﹚行颈椎前路间隙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固定术,椎体间植骨采用填充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的聚醚醚酮﹙PEEK﹚融合器。其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32~65岁,平均53.2±12.5岁。其中神经根型颈椎病12例,脊髓型颈椎病15例,混合型颈椎病8例。术后观察JOA评分、颈椎曲度、椎体间融合情况。结果 3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个月。JOA评分术前为7.7±2.1,随访终止时为14.2±2.9﹙<0.01﹚,恢复率为69.9%。术后无钛板、螺钉断裂或松动,无融合器移位现象发生。所有融合节段均融合。结论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使用填充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的PEEK椎体间融合器能够获得满意的椎体间融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脱钙骨基质颗粒论文参考文献
[1].项舟,梁新刚,杨志明,李秀群,黄光平.异种脱钙骨基质颗粒的生物相容性实验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10届全国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暨世界首例断肢再植成功50周年庆典论文集.2013
[2].谢幼专,张蒲,富灵杰,李华,赵杰.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在颈椎椎体间融合中的应用﹡[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1
[3].谢幼专,张蒲,赵杰,朱振安.应用硫酸钙/脱钙骨基质颗粒促进腰椎后外侧融合的临床研究[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0
[4].杜尧,柯珍勇.不同比例脱钙骨基质颗粒和骨水泥复合物修复兔股骨骨缺损[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
[5].杜尧.不同比例脱钙骨基质颗粒和骨水泥复合填充物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
[6].梁新刚,杨志明,项舟,李秀群,黄光平.异种脱钙骨基质颗粒的生物相容性实验研究[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9
[7].任民,文益民,周勇,杨彤涛,范清宇.优化配方的磷酸钙骨水泥/脱钙骨基质颗粒/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复合材料降解性能的影像学和组织学评价[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8
[8].肖军,杨述华,勘武生,李鹏,李鲲.应用脱钙骨基质和硫酸钙颗粒治疗骨缺损的初期结果[J].临床骨科杂志.2007
[9].赵廷宝,卢兆桐,张云昌,张晓君,林世德.牛骨形成蛋白与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及骨水泥复合修复椎体骨缺损:3个月效果随访[J].中国临床康复.2006
[10].肖军.评价应用脱钙骨基质(DBM)和硫酸钙颗粒(OSTEOSET)治疗骨缺损的初期结果[D].华中科技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