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离子分离论文_赵国彪

导读:本文包含了铜离子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离子,核黄素,层析,滤膜,闪锌矿,纳米,乳状液。

铜离子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赵国彪[1](2019)在《自掺杂和铜离子增强制备壳聚糖复合纳滤膜及Cr(Ⅵ)膜分离》一文中研究指出纳滤膜是介于超滤膜和反渗透膜之间的压力驱动膜,广泛应用于二价盐、染料以及有机溶剂的分离。制备纳滤膜的方法有相转化法、表面涂覆法、界面聚合法以及层层自组装法等,不同的制膜方法会产生不同的膜性能及膜应用。但每种方法仍有各自的不足,新的纳滤膜制备方法仍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本文首次采用自掺杂和铜离子(Cu(Ⅱ)增强的新方法制备壳聚糖基复合纳滤膜,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壳聚糖纳米颗粒悬浮液制备。采用离子交联法,将多聚磷酸钠(SPP)加入到壳聚糖(CS)溶液中,制备壳聚糖纳米颗粒悬浮液。结果发现,当CS/SPP质量比在2.8-5.2范围内时,CS在悬浮液中以壳聚糖纳米颗粒(CSP)和游离CS分子两种形式存在。形成CSP的尺寸约为40-50 nm。(2)自掺杂和铜离子(Cu(Ⅱ))增强的新方法制备壳聚糖基复合纳滤膜。将CSP悬浮液中的CSPs与游离CS分子同时静电吸附到碱化的聚丙烯腈(mPAN)基膜表面,通过CSPs自掺杂制得壳聚糖分离层(CSPM)。最后将制得CSPM/mPAN膜浸入硫酸铜(CuSO4)溶液中进行螯合交联,得到CSPM-Cu(Ⅱ)/mPAN膜。结果表明,CS/SPP质量比以及Cu(Ⅱ)螯合对复合膜的性能有显着影响。当CS与SPP比例为3.4时,CSPM3.4-Cu(Ⅱ)/mPAN膜的纯水通量为74.8 L·m-2h-1,Na2SO4截留率为93.3%。与CSPM3.4/mPAN膜相比,CSPM3.4-Cu(Ⅱ)/mPAN膜的纯水通量和Na2SO4截留率同时分别提高了24.0%和30.3%。与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的壳聚糖纳滤膜相比,CSPM3.4-Cu(Ⅱ)/mPAN膜表现出3.6倍的纯水通量和基本相同的截留性能。CSPM34-Cu(Ⅱ)/mPAN 膜具有良好稳定性,同时牛血清蛋白污染后通量恢复率达到96.1%,对大肠杆菌的抑制率达到100%,表现出良好的抗污染和抗菌性能。(3)CSPM-Cu(Ⅱ)/mPAN膜对Cr(Ⅵ)分离。测试了CSPM-Cu(Ⅱ)/mPAN膜对不同pH值、不同浓度Cr(Ⅵ)的分离性能。结果发现,当pH值为9.0时,C SPM3.4-Cu(Ⅱ)/mPAN膜对浓度为10 mmol/L的Cr(Ⅵ)溶液的截留率达到93.6%,渗透通量为53.9 L·m-2·h-1,与已有的工作相比,表现出对高浓度Cr(Ⅵ)更优异的分离性能。这项工作为纳滤膜的制备、性能改进以及Cr(Ⅵ)分离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9-01-21)

鲁毅,魏星,陈明丽,王建华[2](2018)在《功能化纳米胶囊的制备及其在分离铜离子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种类的金属元素及同一金属元素的不同化学形态在各种生命化学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1,2],因而有必要对细胞中金属及其各种化学形态进行分析检测。细胞成分复杂,使用常规的分析方法如质谱、紫外、荧光、原子吸收发射光谱对细胞样品直接进行检测往往存在细胞内物质间的相互干扰。为了能使用常规的分析方法实现对成分复杂的细胞样品中特定的含金属物质的检测,需将待检测物质从基质中分离出来。近些年,核酸在化学传感分析中有诸多应用,例如核酸适配体能对特定金属离子或金属伴侣蛋白产生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结合~([3]),且其筛选较为容易,可以复性,释放靶分子也较为简便,因而我们希望将其开发作为一种有效的适用于分离生物样品内金属形态的材料,并最终在生物体内实现不同金属形态的分离和检测。然而核酸作为一种生命物质存在于细胞中有被细胞内源酶等分解的可能,因而若欲使其在细胞中发挥功能,需要对它进行保护。当适配体结合的待分析物质为小分子(如Cu~(2+))时,为避免适配体直接暴露于细胞环境中而被降解,可将其装入具有半透性的纳米聚合物胶囊~([4])中,胶囊壁应仅允许小分子透过而阻挡酶等大分子进入。此外,在制备的材料中引入磁性纳米颗粒有助于实现对材料方便的操控和回收~([5])。综上所述,本研究拟制备具有磁性和包含适配体的功能化纳米胶囊并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实现对特定金属离子、金属蛋白等的分离和检测。(本文来源于《第五届全国原子光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20)

张艳彬[3](2018)在《离子液体Aliquat 336萃取分离水中铜离子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铜是重要的有色金属,在日常生活和生产过程中铜及其盐具有广阔的应用背景。然而在铜产品的开采冶炼和使用过程中必将产生大量含铜污水进入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使得人们不得不针对这一迫切的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本论文主要研究了离子液体Aliquat 336对模拟水中Cu(Ⅱ)的萃取分离性能,考察了离子液体Aliquat 336的再生回用性能以及对同时含有Cu(Ⅱ)和Fe(Ⅲ)废水中Cu(Ⅱ)和Fe(Ⅲ)的萃取分离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比较Aliquat 336、[H_3C_(14)P]Cl、[Omim]PF_6、BPyNTF_2四种室温离子对水溶液中Cu(Ⅱ)的萃取率,发现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Aliquat336对水溶液中Cu(Ⅱ)的萃取率远优于其它3种离子液体,因此选择Aliquat336作为萃取剂。研究了络合剂EDTA辅助Aliquat 336(叁辛基甲基氯化铵)对模拟废水中铜离子的萃取性能,考察了EDTA与Cu(Ⅱ)的摩尔比、离子液体与水溶液的体积比、Cu(Ⅱ)初始浓度、萃取温度以及pH值等因素对萃取率的影响,优化了实验条件。结果表明:当萃取实验选用的离子液体相与水相的体积比为1:5、废水中Cu(Ⅱ)的初始浓度为600 mg/L、pH值为4时,加入等摩尔的EDTA可以使Aliquat336对水中Cu(Ⅱ)的萃取率从未用EDTA时的5.0%,提高到85.5%以上。(2)针对萃取Cu(Ⅱ)后离子液体Aliquat 336的再生以及回用问题,开展了萃取饱和后Aliquat 336中Cu(Ⅱ)的反萃性能研究。通过比较NaCl、HCl、Milli-Q水、H_2SO_4、HNO_3、NH_3·H_2O、NaOH七种反萃剂对从萃取饱和后的Aliquat 336中反萃Cu(Ⅱ)的反萃率,在同实验条件下筛选反萃效率最优且价格低廉的NaCl作为反萃剂。考察了反萃剂NaCl浓度,反萃时间等条件对反萃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liquat 336中Cu(Ⅱ)的负载浓度为14 g/L、离子液体相和反萃液水相的体积比(V_(ILs):Vaq)为1:5、室温条件下,使用浓度为1 mol/L NaCl作为反萃剂对Aliquat 336中Cu(Ⅱ)的反萃率可达97.2%;Aliquat 336循环回用四次后对废水中Cu(Ⅱ)的萃取率仍可达80%以上。(3)针对废水中铜离子与其它共存金属离子的分离问题,以Cu(Ⅱ)和Fe(Ⅲ)分离为例开展研究。考察了模拟废水酸度、萃取温度、两相接触时间、离子液体与水溶液的体积比、水相中Cu(Ⅱ)与Fe(Ⅲ)不同浓度配比等因素对Aliquat336萃取分离Cu(Ⅱ)和Fe(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溶液中盐酸的浓度为0.5mol/L、室温下、离子液体与水溶液的体积比(V_(ILs):Vaq)为1:5时,在10 min的萃取时间内,Aliquat336对Fe(Ⅲ)的萃取率可以达到91.2%,而此时Cu(Ⅱ)的萃取率仅4.1%,达到了从含铜废水中分离铁的目的。对反萃后的Aliquat336循环利用,在7次回用后都可达到较好的铜铁分离效果,到第8次后分离效果明显降低。(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8-06-01)

滕文[4](2017)在《酸性溶液中铜离子的萃取分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铜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原料,成为新时代高端技术发展的关键原料,在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铜资源日益得到开采和使用,铜离子分离和回收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内容。萃取法具有操作简单,可连续化进行、杂质分离效率高、产品质量稳定、环境友好等优点,成为理想高效的金属分离回收手段。(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7年28期)

闫朝阳[5](2014)在《矿浆铜离子对铜锌分离浮选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某铜矿选矿厂开展矿浆铜离子对铜锌浮选分离影响的专项研究,考察矿浆中铜离子含量与浮选指标之间对应关系,研究铜离子对铜锌矿物浮选分离过程中的走向和分离行为。研究表明:二价铜离子影响铜锌矿物可浮性差异,适宜的硫化钠等组合抑制剂可改善铜锌分离效果。(本文来源于《新疆有色金属》期刊2014年06期)

武小芬[6](2012)在《鸡蛋清中核黄素结合蛋白分离纯化及其与核黄素、铜离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黄素结合蛋白(riboflavin binding protein, RBP)是禽蛋中天然存在的一种糖磷蛋白,分别具有一个核黄素和二价铜离子结合位点,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关于RBP与核黄素及铜离子的结合机制仍不完善。本文采用硫酸铵盐析结合离子交换法的工艺对蛋清中RBP进行分离纯化后,分别运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电化学法研究其与核黄素及铜离子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硫酸铵盐析和离子交换层析相结合的工艺分离纯化RBP。研究了硫酸铵饱和度对核黄素结合蛋白粗提的影响,采用55%-85%两步(NH4)2SO4盐析,可以去除部分卵白蛋白、卵转铁蛋白和几乎所有的卵黏蛋白。同时对DEAE-Toyopearl650M离子交换层析纯化工艺条件进行研究,得出Na2HPO4-NaH2PO4缓冲液pH值6.5,浓度0.1mol/L,NaCl洗脱浓度为0.25mol/L,最佳上样量200mL(样品浓度20mg/mL)。纯化后样品经HPLC鉴定纯度高达95.32%,总回收率为57.36%。荧光猝灭实验说明纯化获得的RBP保留了结合核黄素的活性。2.为了阐明Apo-RBP与核黄素的结合机制,运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Apo-RBP与核黄素的相互作用。荧光实验结果表明核黄素对Apo-RBP的猝灭机理是通过两者的结合而发生的静态猝灭。其中,二者的结合常数为5.35×108L·mol-1.结合过程中热力学参数AH为-88.87kJ/mol,ΔS为-131.34J/(K-mol),两者均小于零,说明核黄素与Apo-RBP间主要靠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同时,Forster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核黄素与Apo-RBP的作用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分别为0.70nm和0.39。结合核黄素后Apo-RBP紫外可见光谱及同步荧光光谱,表明核黄素的加入使Apo-RBP芳香族氨基酸残基的微环境疏水性增强。比较了结合核黄素前后的Apo-RBP FT-IR光谱发现蛋白的二级结构没有显着变化(P>0.05)。最后研究了不同金属离子对核黄素与Apo-RBP结合常数的影响,结果表明Zn2+、Cu2+、K+、Ca2+加入后核黄素与Apo-RBP的结合常数分别变化为3.26×109L-mol-1、3.69×108L-mol-1、0.72×107L-mol-1、9.83×105L-mol-1,说明Zn2+对两者之间的结合有增强作用,Ca2+、K+两种离子将降低两者间的结合,Cu2+对两者间的结合常数影响不大。3.采用光谱法研究Cu(II)与Apo-RBP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Cu(II)对Apo-RBP的荧光猝灭机理属于静态猝灭。考察了温度、pH、核黄素、NaCl浓度对Cu(II)与蛋白质结合的影响,发现pH对Cu(II)与Apo-RBP结合影响作用较大,随着pH的升高Cu(II)与Apo-RBP的结合常数先升高达到平衡后又降低,最适pH为7.0-8.0;温度和NaCl浓度对两者间的结合常数影响不显着;由核黄素对两者结合影响的结果推测Cu(II)和核黄素与蛋白质非同一结合位点。另外通过ANS实验表明Cu(II)与Apo-RBP结合位点可能位于蛋白质疏水区域内。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研究了Apo-RBP与Cu(II)结合后Apo-RBP的构象变化,发现酪氨酸残基所处环境的疏水性增强,结合Cu(II)后RBP的α-螺旋由26.45%下降至17.48%、β-折迭由18.15%下降至14.01%、β-转角由18.40%下降至14.01%,同时无规卷曲由13.05%增大至23.91%,说明结合Cu(II)使Apo-RBP蛋白质结构伸展,结构由有序向无序转变。4.为了进一步探讨Cu(II)与Apo-RBP的结合机制,采用循环伏安法和差分脉冲伏安法研究了Cu(II)与Apo-RBP结合前后的电化学行为。结果发现pH7.0Tris-HCl缓冲液中Cu(II)有两个氧化峰和两个还原峰,而核黄素结合蛋白在扫描范围0.2V--1.0V内没有氧化还原峰,说明核黄素结合蛋白在该电压范围内没有电化学活性。加入Apo-RBP后,铜离子的循环伏安图中两个氧化峰电流分别从11.23μA和6.19μA下降至5.63μA和3.24μA;两个还原峰电流分别从5.03gA和14.28gA下降至3.03μA和11.02μA,同时差分脉冲伏安法测定的Cu(II)的两个氧化峰电流分别从16.14μA和15.69gA下降至15.69gA和5.55μA,表明Cu(II)与Apo-RBP相互作用形成非电化学活性的化合物,由此说明Apo-RBP具有稳定Cu(II)的氧化还原态,防止鸡蛋储存过程中有害氧化还原反应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王红霞,屠振威[7](2012)在《“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的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晒出观点—动手体验—实验原理—实验反思—创新实验"教学环节的实施,引导学生学会纸层析法的基本原理及基本操作,并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实验细节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本文来源于《化学教学》期刊2012年01期)

冯其明,周荣[8](2011)在《经铜离子活化后的某铅锌硫混合精矿中闪锌矿的浮选分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经铜离子活化后含有大量捕收剂和起泡剂的某铅锌硫混合硫化矿精矿,采用方铅矿和黄铁矿混浮、抑制闪锌矿的部分混合浮选工艺,在活性炭脱药、硫化钠和硫酸锌联合抑锌的药剂制度下,实现了闪锌矿从硫酸铜活化后的铅锌硫混合精矿中的有效分离。对于铅、锌品位分别为9.32%和20.01%的原矿,闭路试验分离出了锌品位为36.04%、回收率为89.41%的锌精矿。(本文来源于《矿冶工程》期刊2011年05期)

杨雯雁,周冬梅,柳畅先[9](2010)在《乳状液膜体系分离提取铜离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Span80-对氨基苯磺酸(APS)-NH3液膜体系分离提取Cu2+。最佳分离条件为:制乳搅拌速度3500r/min,制乳时间及乳水混合时间分别为10min和20min,乳水比和油内比分别为0.38和0.44,APS、Span80和液体石蜡浓度分别为11%、4.4%和2.2%,内相NH3和外相HCl浓度分别为4.0mol/L和0.5mol/L。用该体系分离提取了模拟样中的Cu2+。(本文来源于《分析科学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谢德华,施周,谢鹏,陈世洋,刘佳[10](2010)在《颗粒物对无电压作用下离子交换膜分离去除铜离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外加电压条件下研究了颗粒物对阳离子交换膜分离去除铜离子效果的影响。选用硅酸、二氧化硅、氧化铝和水杨酸等4种物质作为颗粒物分别进行实验,其添加量均为50 mg/L。Cu2+及其补偿离子K+的浓度分别为0.0787mmol/L(5 mg/L)和0.787 mmol/L,水温为25±1℃,搅拌强度为600 r/min,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在所述实验条件下运行96 h后,水中无颗粒物干扰时,铜离子去除率为84%;水中存在带负电荷颗粒物(硅酸)和不带电荷颗粒物(二氧化硅和氧化铝)时,铜离子去除率略为下降至81%;而当水中存在带正电荷颗粒物(水杨酸)时,铜离子的去除率进一步下降为79%。研究结果表明带正电荷颗粒物对铜离子的交换去除影响较带负电荷或不带电荷颗粒物大,因为带正电荷颗粒物更易迁移至阳离子交换膜表面甚至进入膜内,并与膜表或膜内离子交换基团结合,从而导致铜离子交换去除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0年06期)

铜离子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不同种类的金属元素及同一金属元素的不同化学形态在各种生命化学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1,2],因而有必要对细胞中金属及其各种化学形态进行分析检测。细胞成分复杂,使用常规的分析方法如质谱、紫外、荧光、原子吸收发射光谱对细胞样品直接进行检测往往存在细胞内物质间的相互干扰。为了能使用常规的分析方法实现对成分复杂的细胞样品中特定的含金属物质的检测,需将待检测物质从基质中分离出来。近些年,核酸在化学传感分析中有诸多应用,例如核酸适配体能对特定金属离子或金属伴侣蛋白产生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的结合~([3]),且其筛选较为容易,可以复性,释放靶分子也较为简便,因而我们希望将其开发作为一种有效的适用于分离生物样品内金属形态的材料,并最终在生物体内实现不同金属形态的分离和检测。然而核酸作为一种生命物质存在于细胞中有被细胞内源酶等分解的可能,因而若欲使其在细胞中发挥功能,需要对它进行保护。当适配体结合的待分析物质为小分子(如Cu~(2+))时,为避免适配体直接暴露于细胞环境中而被降解,可将其装入具有半透性的纳米聚合物胶囊~([4])中,胶囊壁应仅允许小分子透过而阻挡酶等大分子进入。此外,在制备的材料中引入磁性纳米颗粒有助于实现对材料方便的操控和回收~([5])。综上所述,本研究拟制备具有磁性和包含适配体的功能化纳米胶囊并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实现对特定金属离子、金属蛋白等的分离和检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铜离子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赵国彪.自掺杂和铜离子增强制备壳聚糖复合纳滤膜及Cr(Ⅵ)膜分离[D].天津工业大学.2019

[2].鲁毅,魏星,陈明丽,王建华.功能化纳米胶囊的制备及其在分离铜离子中的研究[C].第五届全国原子光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3].张艳彬.离子液体Aliquat336萃取分离水中铜离子性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8

[4].滕文.酸性溶液中铜离子的萃取分离研究[J].科技视界.2017

[5].闫朝阳.矿浆铜离子对铜锌分离浮选影响的研究[J].新疆有色金属.2014

[6].武小芬.鸡蛋清中核黄素结合蛋白分离纯化及其与核黄素、铜离子相互作用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2

[7].王红霞,屠振威.“纸层析法分离铁离子和铜离子”的教学[J].化学教学.2012

[8].冯其明,周荣.经铜离子活化后的某铅锌硫混合精矿中闪锌矿的浮选分离研究[J].矿冶工程.2011

[9].杨雯雁,周冬梅,柳畅先.乳状液膜体系分离提取铜离子[J].分析科学学报.2010

[10].谢德华,施周,谢鹏,陈世洋,刘佳.颗粒物对无电压作用下离子交换膜分离去除铜离子的影响[J].环境工程学报.2010

论文知识图

修饰铜离子的磁性纳米粒子的合成及磁...1.丨铜离子修饰磁性浸渍介孔硅泡沫材料...泡沫吸附分离流程示意图3 Span801.2中空结构磁性硅酸铜组氨酸蛋白吸附...泡沫浮选萃取处理铜锌废水工艺流程

标签:;  ;  ;  ;  ;  ;  ;  

铜离子分离论文_赵国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