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大与小

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大与小

内蒙古工业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010000

摘要:通过学习了《中西建筑文化比较》这门课,我对中西方建筑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知道了由于中国和西方历史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中西方民族各自发展出有明显差异的哲学观念、文化传统、性格气质和审美心理等。这些无形的因素内在地影响着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因此中西建筑在材料与结构、建筑布局、装饰色彩、艺术风格、美学价值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传统建筑在“大与小”上的差异。

关键词:中西建筑;差异;地域;文化;体量;布局

前言:中西方建筑在“大与小”的差异上的主要区别我认为是体现在单体建筑的体量的不同和群体建筑的布局不同上。两者在体量和布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各自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文化,而这不同的建筑文化又各自影响着两者今后的建筑发展方向。

1.体量的不同

纵观中西历史上有名的建筑,位于埃及的世界上最大的金字塔,第四王朝第二个国王胡夫的陵墓,建于公元前2690年左右。在1888年巴黎建筑起埃菲尔铁塔以前,它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原高146.5米,因年久风化,顶端剥落10米,现高136.5米;底座每边长230多米。可以说它的体量可以说是无比的巨大,所耗的人力和物力也是空前的。而中国现存的最大单体建筑是太和殿,它是紫禁城内体量最大同时也是等级最高的建筑物,并且是紫禁城内规模最庞大也是等级最高,体量最大的建筑。它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长64米,宽37米,建筑面积2377.00㎡,高26.92m,连同台基通高35.05m,这样的体量在胡夫金字塔的面前可以说是不值一提,所用的人力物力也与之相去甚远。如此大的体量差异有许多的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是地域原因。中国多森林,树木较多,所以传统的中国建筑以木头为主要原材料,且木构架建筑有许多的优点,比如具有很高的耐久性,施工周期短,抗震性强,设计布置灵活等等,因此传统中国建筑大多以木头为原材料。而欧洲由于木材稀少而石材很多,因此传统的西方建筑大多是以石头为主要的原材料。中国古建筑从皇家宫殿建筑到百姓所住的居民建筑,基本上都是木构架建筑。以木头为原材料,墙只成为分隔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能用于承重,故而建筑的高度有所限制,一般是横向构筑建筑。而以石头为材料的欧洲建筑质地坚硬,可以直接作为称重构建,所以建筑的高度可以相应的有所提升,从而单体建筑的体量也就相对较大。

中西方建筑不仅在建筑的外部的体量上有着很大的“大与小”的差别,同时建筑的内部体量也有很大的区别。教堂建筑是欧洲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这其中很多的教堂采用了体量又高又大的中厅,这其中不乏很多举世闻名的教堂,如巴黎圣母院、米兰大教堂、科隆大教堂等等,单单一个中厅就占据了整座建筑的一大部分。而中国的建筑则是内部分得很细致,很少出现非常大的空间。两者差异如此巨大的原因有很多,文化的差异是主要的原因。欧洲由于宗教的思想根深蒂固,又高又大的中厅可以营造一种肃穆的氛围,体现了人们对上帝的敬畏,而中国建筑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建筑的内部空间体现了一种中庸、和谐的思想。

2.布局的不同

中国文化深受“礼”的影响,反映在建筑上则是认为建筑应该和谐有序,认为建筑也体现着伦理。中国的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的时间因素,通过时间这一因素来体现建筑的主次关系。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增加建筑的进深、运用连绵的建筑群体组合来体现建筑群的时间顺序,从而区分出建筑的主次。同时为了体现皇权至上,建筑群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有明显的中轴线。主体建筑均布置于中轴线之上,而次要的建筑则位于中轴线的两侧对称布置,从而体现出中央至尊的皇权理念,因此中国的建筑群都是非常的宏大。这在皇家建筑中体现地淋漓尽致,比如中国北京的故宫建筑群,从大清门到神武门这条线构成了整个故宫建筑群的中轴线,在这条中轴线上按照时间顺序分别是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其它建筑则是对称地分布在中轴线的两边,整个建筑群十分的宏大雄伟,最后通过时间顺序和中轴线体现了太和殿的至尊地位。而颐和园与故宫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它的建筑群也有着明显的轴线,建筑主次分明,同样是通过轴线和时间顺序突出了佛香阁的主体地位,其他的建筑则位于轴线的两侧,整个建筑群亦是非常的宏大雄伟。而反观西方的建筑,建筑群很少,基本是单个建筑独自矗立于地平线上,就算是有建筑群,建筑群的规模也是相当的小,并且没有明显的轴线和时间顺序,而是通过主体建筑自身与其他建筑的不同来自我突出。西方的建筑强调的是空间因素,这其中尤其是以哥特式建筑为代表,它们都有着强烈的向上冲击的意识,体现了人们对天空的向往以及对上帝的敬仰和崇拜之情。作为米兰地标的米兰大教堂则是其中的典范之作,整座建筑融合了哥特、文艺复兴、新古典等多种建筑风格,它雄伟的气势,令人望之而生仰慕之心,其中教堂正面以三角形状构建而成,四周有数百座尖塔与高达108公尺的主塔相衬,直冲蓝天,展现出了哥特式建筑的特色,具有强烈的宗教的肃穆色彩。因此可以说中国建筑是从平面出发,横向“变大”从未来营造建筑群的宏伟,通过中轴线和时间顺序突出主体建筑,而西方建筑则是通过自身强烈的向上冲击感,竖向“缩小”突出自身。

结论:无论是从胡夫金字塔到太和殿,从教堂内部的中厅到中式的小隔间,或是从故宫建筑群的三大殿到米兰大教堂,都体现了不同的地域因素和文化因素对双方建筑文化的影响,都可以明显地看出中西方建筑在单体建筑的体量和群体建筑布局上的“大与小”的差异。因此,我们需要重视地域和文化因素的不同,从而以此为出发点,研究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不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存自己建筑文化的优点,同时吸收西方建筑文化的精华。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王贵祥;中西方建筑空间[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3]《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谢辞

在此论文撰写过程中,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王卓男老师的指导,感谢他每次上课之前精心的准备和课上风趣幽默的教导,没有王卓男老师的帮助我很难完成这篇论文。感谢他的无私奉献,使得我们的学习过程不再是那么的枯燥无味,使得一直不想学习建筑史的我对建筑史有了浓厚的兴趣,并逐渐对建筑学这个专业有了不同的看法——学建筑不仅要看当代的大师作品,还要熟知古代的建筑,熟知古代建筑的美,对已美得追求是永远不会断的。学习的过程是辛苦的,但又是充满乐趣的,每当我学到新的知识,我都会特别地开心。衷心地感谢他为我们全班无私的奉献,不求回报。同时也感谢陪伴我一路走来的各位同学,学长,学姐,有了他们的悉心指引,我才能如此顺利地完成学业。

标签:;  ;  ;  

中西方建筑文化比较——大与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