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开放网格服务架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网格,架构,关注点,服务体系,客户端,实例,模块。
开放网格服务架构论文文献综述
葛君伟,沈玉,方义秋[1](2009)在《面向方面的开放网格服务架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开放网格服务体系架构(OGSA)中存在的多约束性问题,提出了一种面向方面的开放网格服务架构(AO-OGSA)。AO-OGSA通过方面模块构建网格公共需求,实现了网格应用软件中横切关注点和核心关注点的分离,以此来降低模块间的耦合度。最后,以光子网格中服务封装和资源调度实现为例,分别基于OGSA和AO-OGSA构建仿真模块,并根据软件系统性能指标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期刊2009年12期)
孙英,李洁颖[2](2009)在《浅谈开放的网格服务体系架构(OGSA)》一文中研究指出网格已经成为当前网络计算领域的最新研究热点。该文主要讲述了一种重要的网格体系结构——开放网格服务结构,分析了它的基本思想、具体结构及特点。(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09年09期)
龙涛[3](2007)在《开放网格服务架构下的安全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一个动态、异构、跨域的开放网格服务架构下实现资源的广泛共享,必须解决身份鉴别、信息保密、访问控制、审计等一系列安全问题。由于构建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网格系统不得不面对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安全威胁。从网格技术的长远发展来看,结构良好、灵活可靠、可扩展的安全策略,对网格系统的应用和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身份鉴别是保护网格系统免遭敌手侵入的第一道防线。普通的分布式系统所采用的集中认证管理方式在网格环境下应用时将面临认证中心的效率瓶颈和保持第叁方在线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离线公钥证书的网格身份鉴别策略,该策略运用组合公钥密码理论,突破了公钥基础设施的用户管理规模和鉴别方式,简化了密钥管理过程,提高了鉴别效率,降低了系统的建设和维护成本。描述了在网格应用中实施这种身份鉴别策略的过程,通过模拟实验和传统方式进行对比,说明了该策略的可行性和高效性。针对可能出现的资源越权使用问题,访问控制机制可将网格用户的活动限制在合法的范围内。传统访问控制模型通常采用静态的授权策略,难以适应网格环境下的主动授权需要。常见的分布式系统访问控制策略在网格中应用时,也会出现一些实际问题。提出了基于任务的计算网格访问控制模型,给出了模型的基本定义和访问控制算法,并在此基础上引入角色概念,将该模型扩展为基于任务和角色的计算网格访问控制模型,使安全管理工作得到了简化。根据目前访问控制理论的最新发展情况,分析了使用控制模型在网格环境下的应用前景,描述了基于上下文感知的网格使用控制模型基本思路和实现方法。在网格这样的动态环境中,无法保证加入网格的节点都是善意的实体,需要根据实体在一段时间内的行为判断其可信任、可依靠的程度,并根据这种程度确定实体的权限。分析了信任管理对网格系统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一般网格信任模型对恶意推荐缺乏惩罚,对有效推荐缺乏奖励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带推荐反馈机制的网格域间信任模型,对模型相关的信任度、信誉值以及推荐反馈的计算给出了详细的说明。利用网格仿真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了模拟,测试了网格域间信任度的预测情况和推荐信任反馈效果。审计是信息系统安全机制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保障网格安全的重要手段。在网格环境中实施安全审计,需要解决分布在互联网上各个节点所产生的审计记录的收集和分析问题。针对网格动态和异构的特点,运用分布式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基于移动代理的网格安全审计策略,介绍了该策略的系统结构和实现过程,通过在实验平台下实施该策略并与普通审计策略进行对比,表明了基于移动代理的网格安全审计策略的可行性和高效性。网格的安全问题在身份鉴别、访问控制、信任管理和安全审计四个方面得到了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研究。提出的各种安全策略,从不同层次和角度解决了网格环境下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对网格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和商业化应用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07-11-08)
王强华,周明全,耿国华,许锑[4](2006)在《开放式网格服务架构的安全设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网格是一种开放的分布式系统环境,它的目标是实现分布的、异构的、动态的、虚拟组织之间的资源共享。安全性是网格环境中的关键因素之一,网格的安全性主要包括数据的一致性、私有性、认证、授权与审计。深入分析了开放式系统环境中的安全模型与认证、授权框架,讨论了开放式网格服务架构中的网格服务安全的协议与设施。(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期刊2006年11期)
陈志强[5](2006)在《开放网格服务架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格是21世纪发展起来的构筑在互联网上以实现资源可控化共享为目的的基础设施。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等连接在一起,建立起开放的、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消除资源孤岛,向用户提供点播式和一站式的服务。网格资源不仅包括计算机、网络、软件等物理资源,还包括虚拟化的计算、存储和专家等逻辑资源。 基于网格和Web服务技术,开放网格服务架构(OGSA)是目前最新的网格体系结构。OGSA强调的是服务实例的位置透明性和多协议绑定,支持对本地底层平台设施的集成。OGSA的诞生标志着网格不再仅仅局限于科学计算领域,还能够对各种商业应用提供广泛的、基础性的网格环境的支持,实现更方便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理想的网格计算应类似于当前的Web服务,它可以构建在现有的硬件和软件平台上,为用户提供完全透明的计算环境。 本文研究分析OGSA的设计思想、运行机制以及网格服务所涵盖的相关技术。详细揭示OGSA中网格服务的各种机制:Factory机制、服务生命周期管理、句柄和引用管理、服务数据和服务发现、通知机制、改变管理和相关接口。结合Globus对构成OGSA计算环境的核心组件进行研究,考察它们如何协作为各种应用提供一个动态、虚拟、可控的网格计算环境。最后设计一个简单管理域内的网格应用原型系统,介绍了该系统的开发过程,给出网格服务的开发方法,从实践的角度演示了OGSA体系结构在网格资源整合方面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6-05-01)
王逸泉,樊爱华,李宗伯[6](2005)在《开放网格服务架构(OGSA)中的安全规范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OGSA是Globus标准与以商用为主的WebServices的标准相结合的产物。伴随着WebServices技术中安全规范的制定,OGSA安全的标准化工作正在进行。文章介绍了WebServices和OGSA的基本结构,分析了OGSA中安全规范的制定情况,为OGSA研究和实施人员提供了安全规范的初步参考。(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数字工程》期刊2005年06期)
张立红,凌世焱,杨雷,毛顿[7](2003)在《面向金融服务的开放网格服务架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引言网格(Grid)技术以大规模的资源协作共享、开放性创新应用以及高性能计算等特点,区别于传统的社会息化及电子商务技术模式,被看作是网络领域继In-ernet(国际互联网:解决了计算机等设备节点间的物理通问题)和WWW(万维网:浏览器/网站体系,解决(本文来源于《中国金融电脑》期刊2003年09期)
[8](2002)在《开放网格服务架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布式计算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在60年代,为了完成对于一台计算机来说太过庞大的任务,人们就把这些任务分配给其他的几台机器来一起完成。但是它仍然是一项深奥而高深的技术:对于核弹头的建模很合适,但和小的商业应用无关。 所有的情况都在迅速地变(本文来源于《网络世界》期刊2002-07-15)
开放网格服务架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网格已经成为当前网络计算领域的最新研究热点。该文主要讲述了一种重要的网格体系结构——开放网格服务结构,分析了它的基本思想、具体结构及特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开放网格服务架构论文参考文献
[1].葛君伟,沈玉,方义秋.面向方面的开放网格服务架构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9
[2].孙英,李洁颖.浅谈开放的网格服务体系架构(OGSA)[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
[3].龙涛.开放网格服务架构下的安全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4].王强华,周明全,耿国华,许锑.开放式网格服务架构的安全设施[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6
[5].陈志强.开放网格服务架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
[6].王逸泉,樊爱华,李宗伯.开放网格服务架构(OGSA)中的安全规范初探[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5
[7].张立红,凌世焱,杨雷,毛顿.面向金融服务的开放网格服务架构[J].中国金融电脑.2003
[8]..开放网格服务架构[N].网络世界.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