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柴达木盆地中东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柴达木盆地,石炭系,地层,生态,荒漠,因子,土壤。
柴达木盆地中东部论文文献综述
王利[1](2019)在《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油气资源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柴达木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含油气盆地,石炭系是近年来我国北方含油气盆地油气勘探的新层系,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残余厚度大,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前景,开展油气资源评价是进一步开展油气勘探的重要基础和依据。针对石炭系烃源岩发育机制、主控因素及空间分布研究需要精细刻画,地史、热史与油气生成及运聚史需要深入研究,油气资源评价关键参数研究需要由点及面的深入扩展等科学问题,开展油气地质调查和资源评价工作。本次研究开展了野外地质剖面调查和采样、钻井岩心描述和采样以及室内分析测试,以沉积学、有机地球化学、有机岩石学理论和技术方法为指导,开展烃源岩成因及类型、烃源岩评价、油气资源评价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以下认识:1.在岩相古地理划分和有机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有机相进行了划分。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主要发育滨岸潮坪-泻湖有机相(Ⅰ)、滨岸沼泽有机相(Ⅱ)、开阔台地有机相1(Ⅲ_1)和局限台地有机相(Ⅳ)4类沉积有机相,滨岸潮坪-泻湖有机相、滨岸沼泽有机相和局限台地有机相是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最为有利的3类沉积有机相。2.根据有机相划分和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分析,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来源进行了研究。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生物来源构成复杂,不同有机相陆海生物来源贡献不相同。滨岸沼泽有机相(Ⅱ)发育的泥岩、炭质泥岩和煤以陆源高等植物输入占绝对优势,为陆源型烃源岩;滨岸潮坪-泻湖有机相发育的泥岩、粉砂质泥岩存在二者的混合,为海相混合型烃源岩;局限台地和开阔台地相中发育的泥岩、灰泥岩和泥灰岩以海洋水生生物为主,发育海相内源型烃源岩,不同成因类型决定了烃源岩的生烃特性。3.通过平衡剖面技术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经历的构造期次及对应的剥蚀厚度进行了研究。从海西到喜山期,在侏罗纪早期、白垩纪末、始新世晚期,中新世晚期及上新世末-更新世早期,柴达木盆地东部发生了6期大规模的构造抬升。利用古温标法和地震地层趋势延伸法进行剥蚀量恢复显示,在海西-印支期剥蚀量为2100~4300 m,剥蚀量总体由盆地南缘往北缘逐渐减小,到晚喜山期,剥蚀量变化范围为200~4400m,总体表现为盆地边缘或构造隆起部位剥蚀量大,往凹陷内或构造活动平缓部位的剥蚀量相对较小。4.通过野外剖面测量、地震解释、钻井及样品分析测试分析,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空间分布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从烃源岩厚度的空间分布来看,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的扎布萨尕秀组、克鲁克组、怀头他拉组、城墙沟组都存在潜在烃源岩。但从综合对比上来看,研究区克鲁克组烃源岩的厚度大,150-400m,泥岩烃源岩以Ⅲ型有机质为主,镜质体反射率在1.3%附近,属于成熟到高成熟阶段,70%泥岩TOC大于1.0%,属于好的烃源岩,部分达到极好烃源岩的标准。5.基于构造、沉积相、生物来源分析,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发育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柴达木东部烃源岩是由沉积有机相、物源和构造演化共同控制。沉积期构造控制了烃源岩空间分布,后期演化控制了烃源岩的残余厚度,有机沉积相决定了烃源岩岩性特征和发育特征,海陆不同的物源贡献控制了烃源岩生油或生气为主的特性。6.通过关键参数研究,采用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方法,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油气资源量进行了计算。石炭系的生烃量94.9亿吨(油当量),油气资源量达到3.833亿吨(石油当量)。克鲁克组的生油气量最大,对油气资源的贡献最大;泥岩的生油气量最大,对油气资源的贡献最大。7.根据资源潜力评价,成藏分析,盆地模拟等结果来看,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可以划分欧南、欧龙布鲁克、德令哈叁个有利区带。根据叁个有利区带的筛选结果来看,欧龙布鲁克构造带为有利勘探区,其次为埃姆尼克构造带,最后为德令哈构造带。(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19-06-04)
唐文惠[2](2019)在《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发展枸杞产业的气候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的气候条件及枸杞生长发育适宜的气候条件,指出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利于枸杞生产的气候条件,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为当地枸杞产业发展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徐汝汝[3](2019)在《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纪水文地质条件对当地农业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纪水文地质条件一直是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该地有地层新、规模大、成因特殊等特点,从资源的角度出发,该地区的植物资源以及其他相关资源的勘探受到了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天然气的运输和地层水的关系极为密切,而植物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有充足的地层水,且地层水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因此选择这一领域进行了研究。论述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第四纪水文地质条件对当地农业的影响,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山西农经》期刊2019年05期)
牛慧慧,陈辉,付阳,杨祎,张斯琦[4](2019)在《柴达木盆地东部荒漠植物生态位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柴达木盆地东部27个典型样地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迭指数计算,分析该区13种优势植物在土壤含水量、容重、有机质、pH、全盐、全氮维上的生态位特征,以期为柴达木盆地植被恢复重建和荒漠系统生态保护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①13种植物在6个土壤因子上平均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是:驼绒藜、琵琶柴、芨芨草、芦苇、合头草、蒿叶猪毛菜、白刺、盐爪爪、小嵩草、麻黄、沙拐枣、柽柳和梭梭,其中,驼绒藜在土壤含水量、容重和有机质上占据最高值,琵琶柴在土壤pH、全盐、全氮维上占据最高值;②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在生态位重迭上并不占据最高重迭值,而是处于一个中游的位置;③驼绒藜和琵琶柴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迭上均占相对高的位置,对群落的建群起重要作用;④78个种对在每一个土壤因子上的生态位重迭值<0.3的占总对数的比例为76%,柴达木盆地东部植物总体生态位重迭偏低,竞争较小,群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苗运法,方小敏,聂军胜,宋春晖,闫晓丽[5](2018)在《柴达木盆地东部新近系怀头他拉剖面炭屑初步结果》一文中研究指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物在亚洲内陆干旱环境演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地层年代的不确定性和环境代用指标的多解性,在认知干旱化过程、捕捉重大干旱事件以及驱动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较多争议。选取年代控制可靠、沉积连续、颗粒均匀的剖面,选取对气候变化响应直接的指标进行研究可以减少争议。过去我们已经在柴达木盆地西部湖相沉积的KC-1钻孔中开展了晚新生代(18-5 Ma)炭屑研究,探讨了炭屑浓度变化和古火演化的基本特征,并与孢粉资料相结合探讨其代表的气候环境意义。结果表明:炭屑浓度整体上表现为增加趋势,代表古火的持续增强,与孢粉揭示的干旱持续增加同步。这一现象被理解为在全球变冷的情况下,从海洋蒸发进入空气中的水汽含量会随之减少,导致能够达到亚洲中纬度地区的降水量减少,进而促使植被在同等点火频率的情况下,相对干燥的植被更易被点燃。然而,由于研究点相对单一,该结果还无法评估沉积过程的影响,为此我们选择了盆地东部具有多层哺乳动物化石约束的、具有高分辨率古地磁年代控制的怀头他拉剖面开展了初步的炭屑研究,结果表明在15 Ma以来,炭屑浓度先与柴西的结果同向变化;12 Ma之后开始变小;最后在8 Ma之后又趋于同向,推测沉积相变对炭屑浓度变化起到了一定的干扰作用。同时,在10-6 Ma稳定的湖相沉积地层中高分辨率的炭屑浓度变化表明古火存在周期性变化,可能与天体轨道周期变化密不可分。未来将加密样品,进一步详细探讨这一结果,并给出较为合理的解释。(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16: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专题17:新构造、地表过程与地质灾害机理》期刊2018-10-21)
祁柯宁,彭博,李宗星,刘成林,谢庆宾[6](2018)在《柴达木盆地东部上石炭统克鲁克组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柴达木盆地上石炭统克鲁克组是该区重要的古生界勘探层位,组内发育多套良好的碎屑岩层。为探究其岩石物性特征及控制因素,本次以野外露头调查为基础,利用普通薄片、铸体薄片鉴定及扫描电镜等手段,结合物性测试和压汞资料,对克鲁克组碎屑岩纵向分布规律,储层岩性、物性、孔喉特征及孔隙类型进行分析。认为克鲁克地层中克2段发育的叁角洲前缘亚相和克3段的具障壁海岸潮坪相的大套含砾粗砂岩、粗砂岩砂体原生、次生孔洞发育,孔喉大、分布集中、分选好,为有利的碎屑岩储层。早成岩期压实作用、重结晶及胶结作用对克鲁克组砂岩的原生孔隙破坏严重,晚成岩期储层改造形成的溶孔、裂缝—溶孔是油气成藏的主要储存空间。该研究为预测柴东石炭系克鲁克组油气有利区域提供依据,为今后该地区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地质论评》期刊2018年05期)
牛慧慧[7](2018)在《柴达木盆地东部荒漠植物生态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生态位研究是近年生态学和地理学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生态位不仅可以展现群落种间关系的现实结果,而且是群落特性的发生与发展、种间竞争和进化的动力和原因。从资源环境梯度着手,分析植物种群生态位是目前生态位研究的重要方法,可以探讨不同植物对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同一植物对不同资源的利用程度以及物种间的共存关系。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在内陆干燥和高寒条件下发育形成了十分显着的荒漠地貌,是国内典型荒漠盆地的代表。荒漠灌木是其主要的优势植物,其群落的存在有益于荒漠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因此准确地评估该地区荒漠植物的生态位具有重要生态意义。本文以柴达木盆地东部27个典型样地所采集的土壤和植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土壤含水量、容重、有机质、pH、全盐、全氮等土壤因子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利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公式和Pianka生态位重迭公式计算了13种优势荒漠植物在6个土壤维度上的生态位特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理化因子空间分布特征在水平方向上,土壤含水量差异显着,德令哈-都兰一线以东样地土壤含水量显着较高,越靠近盆地中部土壤含水量越低。土壤容重变化较小,数据分布集中,盆地中部地区土壤容重质量均高,反映土壤结构性差,土质差。都兰以东样地有机质含量显着高于盆地内其他样地,盆地中心地带有机质含量均较少且各典型样地之间差异不明显。盆地内土壤严重偏碱性,水平方向上,pH值波动较缓,其变异程度在6个理化因子中最小(6%)。土壤全氮总体含量低,变异程度高。水平分布上与土壤含水量有相似之处,但其变化更为突出,除了自然状态下的草甸土壤含氮量高外,弃耕地也呈现出较高的含氮量,说明人对土地的改造影响深远。土壤全盐:总体含量高,水平方向上变化显着,含盐量高者多见于盆地各盐湖周围小洼地、河流冲积平原及洪积扇边缘地带,以尕海附近最为突出。垂直方向上,土壤含水量表现为,亚表层含量略高于其他两层,但叁者差异不大。垂直变化程度随着地表群落的不同而不同,草甸地区土壤含水量垂直波动大于荒漠植物地区。土壤容重表现为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而缓慢递增的趋势,这一规律在相对湿润的草甸样地表现的更为强烈。从土壤剖面上看,每一层的土壤容重值占整体的比列几乎是均匀分布,每一层所占比例大约在33%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垂直分布规律较为明显,多数样地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层加深而递减,这一规律在环境相对湿润样地表现更为显着,有机质含量土层间差异显着。土壤pH值各层间差异小,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在垂直方向上土壤全氮表现规律比较复杂,其中在生境较好的样地垂直方向上表现为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步递减的规律,这一趋势在越是干旱的地带表现越不好。(2)荒漠植物生态位特征13种荒漠植物在6个土壤因子上平均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驼绒藜、琵琶柴、芨芨草、芦苇、合头草、蒿叶猪毛菜、白刺、盐爪爪、小嵩草、麻黄、沙拐枣、梭梭、柽柳等,其中,在土壤含水量、容重和有机质上,藜科类物种驼绒藜均占据最广生态位宽度,在土壤pH、全盐、全氮维上,柽柳科物种琵琶柴占据最广生态位宽度。其次,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在生态位重迭上并不占据最高重迭值,而是处于一个中游的位置;驼绒藜和琵琶柴在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迭上均占相对高的位置,对群落的建群起重要作用;78个种对在每一个土壤因子上的生态位重迭值<0.3的占总对数的比例为76%,说明柴达木盆地东部植物总体生态位重迭偏低,竞争较小,群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期刊2018-05-15)
张成[8](2018)在《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非饱和页岩突破压力与渗流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突破压力和渗透率在页岩气的流动、开采及盖层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页岩被认为具有很好的页岩气开采潜力,因此,对其进行突破压力及渗透率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取自该地区柴页2井、石浅1井两口井的六个页岩岩芯进行了一系列的突破压力及渗透率实验,来分析含水率及二氧化碳摩尔百分比对其影响。在进行实验之前,首先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测试及微观孔隙结构测试(低压CO_2吸附、低压N_2吸附、高压压汞及场发射扫描电镜)。六个样品分别作了至少5个含水率条件下的突破压力实验,并拟合了突破压力随含水率变化,发现突破压力随含水率呈指数升高的关系。含水以后孔隙中产生的结合水膜导致的有效孔隙半径的减小与黏土矿物遇水产生的膨胀是导致突破压力升高的主要原因。当含水率达到约60%的时候,由于含水率的增加,很多的小的孔隙被水封闭,大孔也部分饱和水,导致孔隙连通性大大下降,突破压力迅速上升。渗透率变化则恰恰相反。孔径分布分析测试表明样品中存在很多纳米级的微孔,这些微孔很容易被水所封闭而导致孔隙的连通性大大下降,因此渗透率随含水率增加而下降。通过分析突破压力与孔隙结构的关系,发现由宏孔所控制的孔隙度与突破压力呈负相关。这是由于宏孔尺寸较大它们对孔隙度与孔隙通道的连通性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分析主要矿物(石英、黏土、TOC)与突破压力的关系,发现只有TOC与突破压力表现出相关性。结合扫描电镜结果,在TOC分布的区域多存在微裂缝,这些微裂缝对宏孔孔容及孔隙度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突破压力随着混合气体中CO_2摩尔百分比增大而下降,渗透率则相反。CO_2-水的界面张力小于CH_4-水导致了突破压力随CO_2百分比而下降。混合气的粘度随着CO_2百分比升高而增大,且CO_2分子直径小于CH_4分子,相比之下CO_2分子更容易通过气流通道,因此渗透率随之上升。气体突破之后,出口端气体CO_2,摩尔百分比低于所注入气体,而且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升高,最终达到所注入气体的混合成分比例。这是因为刚开始突破的时候有部分CO_2溶解在水中及吸附在岩石颗粒表面,但是CH_4的溶解度及吸附量相比CO_2很小。(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王轶嘉[9](2018)在《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盆地原形分析与后期改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柴达木盆地北缘的东段地区(以下简称为柴东地区)是研究中国大陆构造演化的热点所在,在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研究的工作中是工作的重点,在青藏高原隆升研究的课题中更是研究的重中之重。随着这几年对柴东地区勘探进程的深入,我们发现柴东地区的石炭系地层存在十分有利的一套生烃层系。对于柴东地区石炭系地层原型盆地的复原工作存在以下叁个问题,即(1)对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大地构造演化阶段认识仍然不够明朗;(2)对石炭纪的古大地构造环境做出的判定结论仍然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探究:(3)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的石炭系后期构造改造研究仍需进一步深化,主要分析其对于石炭系构造变形(包括圈闭形成)的影响以及对地层剥蚀的影响。本文将通过野外露头观察结合前人资料,对不整合对应的柴东盆地的大地构造演化阶段进行逐一的分析:在得出柴达木盆地东部的沉积岩性岩相特征后,结合地化方面的相关资料,对石炭纪时期的大地构造环境进行重新的判断与认识;利用平衡剖面技术和原型盆地恢复技术,在得出盆地变形特征及构造样式,分析出石炭纪时期柴达木盆地东部不同区域的盆地类型的基础上,推测和分析出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纪的盆地原形;利用平衡剖面技术,结合石炭纪之后不同地质时期大地构造演化运动性质与在柴东地区的响应结果,分析其盆地原形的后期改造作用,并对每个时期的应变程度做出定量的计算。(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刘文静[10](2018)在《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灰沟地区石炭系地层叁维结构和孔渗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水是油气资源的驱动力量,油气的运移、聚集和成藏都离不开地下水资源,为较好的反应柴达木东部地区地层结构并研究柴东盆地的水文地质参数分布状态,同时兼顾地质模型叁维可视化程度,方便后期油藏数值模拟的进一步研究,需利用petrel软件建立研究区地层模型和孔渗模型。实际岩芯数据测量是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取研究区钻井岩样,加工后通过实验的方法实测柴东部分灰岩和砂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分析岩芯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大小分布情况和变化规律;叁维地质建模技术是地质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通过地质建模更形象客观的反应研究区地层及地质参数在叁维空间的展布。根据前期对柴东盆地区域调查和地球物理探测和解释结果,初步预测石灰沟地区石炭系具有油气成藏条件,根据地震解释资料和测井资料建立基于petrel软件柴东石炭系的地层叁维结构模型、岩相模型以及属性模型(包括孔隙度和渗透率)。论文测试孔渗实验样品300个左右,研究发现孔隙度大小分布较为均匀,平均为4.5%,渗透率大小差异较大,灰岩的渗透率普遍集中在0.1md以下,砂岩的渗透率比灰岩的渗透率大一个数量级左右。所测得孔渗数据也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数据大小可以作为孔渗建模优选的参考。建立石灰沟地区的叁维地层模型,反应该区石炭系地层出露特点,该区发育有5条NWW型的逆断层,石炭系地层从上到下依次为扎布萨尕秀组、克鲁克组、怀头他拉组、城墙沟组和穿山沟组,其中克鲁克组和怀头他拉组厚度大,通过进一步研究其精细地层,采用沉积相控制下基于象元的贯序指数随机模拟的方法建立该区岩相模型和孔渗模型,经过数据分析处理、模型优选等步骤确定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的地质模型,研究区克鲁克组主要发育潮坪—滨岸沉积,以砂岩、灰岩、泥页岩为主;怀头他拉组主要发育台地沉积,以碳酸盐岩和泥岩为主。初步推测研究区克鲁克组中部地区,怀头他拉组东部地区孔隙度较大,渗透率较大分布在研究区东部地区且发现渗透率有大小互层的现象,有利于油气储藏。该区分布特征和规律为进一步的储层预测、全区参数评价以及后期油藏数模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柴达木盆地中东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分析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的气候条件及枸杞生长发育适宜的气候条件,指出了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不利于枸杞生产的气候条件,并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为当地枸杞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柴达木盆地中东部论文参考文献
[1].王利.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油气资源评价[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9
[2].唐文惠.柴达木盆地东部地区发展枸杞产业的气候条件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9
[3].徐汝汝.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纪水文地质条件对当地农业的影响[J].山西农经.2019
[4].牛慧慧,陈辉,付阳,杨祎,张斯琦.柴达木盆地东部荒漠植物生态位特征[J].生态学报.2019
[5].苗运法,方小敏,聂军胜,宋春晖,闫晓丽.柴达木盆地东部新近系怀头他拉剖面炭屑初步结果[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八)——专题16:青藏高原隆升与风化剥蚀和气候变化、专题17:新构造、地表过程与地质灾害机理.2018
[6].祁柯宁,彭博,李宗星,刘成林,谢庆宾.柴达木盆地东部上石炭统克鲁克组碎屑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J].地质论评.2018
[7].牛慧慧.柴达木盆地东部荒漠植物生态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8
[8].张成.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非饱和页岩突破压力与渗流特征[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9].王轶嘉.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盆地原形分析与后期改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10].刘文静.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灰沟地区石炭系地层叁维结构和孔渗模型[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