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态论文_王宏伟,肖乃勇,马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集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荧光,诱导,结晶,结晶度,成核,多晶,磷光。

聚集态论文文献综述

王宏伟,肖乃勇,马颖[1](2019)在《超声处理时间对小麦淀粉聚集态结构及理化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小麦淀粉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进行不同时长(0 min,10 min,20 min,30 min)的超声波处理,研究超声处理时长对小麦淀粉聚集态结构、溶解度、膨胀度、糊化特性和流变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处理破坏了小麦淀粉的颗粒结构、结晶结构、短程有序化结构,导致小麦淀粉聚集态结构的无序化程度加深,且随着超声处理时间的延长,无序化程度加深趋势愈加明显;由于超声处理对淀粉聚集态结构的破坏,所以小麦淀粉随着超声处理时间的延长,其溶解度、膨胀度、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和回生值有所提高,但崩解值有所降低,淀粉糊的凝胶强度减弱.(本文来源于《轻工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刘侨,石伟,张杰,杨昶,周心宇[2](2019)在《一种聚集态荧光增强型聚碳酸酯的制备及光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出双羟基取代的四苯乙烯(TPE)单体M1,随后以M1和双酚A (BPA)作为混合酚源,通过与叁光气之间的缩合反应,在二氯甲烷中以均相聚合法成功制备出一种主链含四苯乙烯基元的聚碳酸酯(PC-2)。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凝胶渗透色谱法对其化学结构和分子量进行了表征。通过研究不同比例的四氢呋喃(良溶剂)/水(不良溶剂)混合溶剂体系中的荧光光谱证明PC-2具有聚集态荧光增强(AIEE)特性。研究表明,PC-2在VTHF/VWater=1/99中对2,4-二硝基苯酚及苦味酸展现出明显的荧光淬灭响应。(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9年09期)

周旭林,吉华建,沙金,马玉录,谢林生[3](2019)在《固相拉伸作用对聚丙烯片材聚集态结构与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固相拉伸作用对添加β成核剂等规聚丙烯(iPP)片材微观形貌、宏观物理性能的影响展开了研究。利用X射线衍射仪对片状iPP固相拉伸后的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偏光显微镜对其微观形貌进行了研究;利用万能拉伸试验机、摆锤式冲击试验机、软化点测试仪对其物理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下,对片状iPP施加适当的拉伸作用,将改善其聚集态结构,提高力学性能;在130℃下拉伸时,片状iPP取向最优,片状iPP冲击强度接近于未拉伸的2倍,拉伸强度没有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9年07期)

袁莉莉,崔超,周典瑞,洪伟杰,王志媛[4](2019)在《相对分子质量可控聚酰亚胺薄膜的聚集态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将芳香族二酐(3,3′,4,4′-联苯四酸二酐,BPDA)和芳香族二胺(4,4′-二氨基二苯醚,ODA)在反应性双官能团封端剂(4-苯乙炔苯酐,PEPA)的存在下于极性非质子溶剂中通过缩聚反应制备相对分子质量可控的聚酰胺酸(PAA)树脂溶液,然后将高固含量、低黏度的PAA树脂流延涂敷在玻璃板上,在加热条件下获得聚酰亚胺(PI)薄膜。采用X射线衍射和动态力学热分析手段对PI薄膜的聚集态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热亚胺化反应引发的树脂主链结构的取向大致与高温下链段解取向相抵消,但反应性苯乙炔封端基团的扩链反应约束了醚桥键和联苯键的构型,构成链段规整有序排列的若干个沿面内取向的微晶态区,致使晶体结构快速增长,增强增韧PI薄膜。(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周立伟,王筱梅[5](2019)在《菲衍生物制备与聚集态诱导紫外荧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Suzuki反应合成了两个菲衍生物(9-苯基菲和9,10-二苯基菲)并研究其紫外荧光性能。结果表明:两者的发光峰位在355~408 nm处,在DMF中荧光量子产率(Φf值)相近(~42%)。9-苯基菲具有一定程度的聚集态诱导荧光增强特性,其Φ_f值由41.1%(溶液)提高至50.2%(聚集态);吸收光谱分析表明H-型聚集形式是导致聚集态诱导荧光增强的主要原因。然而,9,10-二苯基菲的聚集态诱导性能则不明显,其原因是该化合物由于扭曲程度高,降低了刚性共轭平面,导致分子间π-π作用力减弱。(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凯[6](2019)在《聚集态下热活化延迟荧光分子发光机理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热活化延迟荧光(TADF)分子材料备受关注,并被广泛应用到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中。TADF分子的特点是:第一单重激发态(S1)和第一叁重激发态(T1)之间的能差较小,电致发光过程中,叁重态激子能有效地上转换为单重态激子,从而实现接近100%的激子利用率,极大地提高了OLED的量子效率。虽然TADF分子材料近年来获得迅速发展,但其性能仍不能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因此,理论研究TADF分子电致发光机制有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其结构-性质关系,为设计高效电致发光分子提供参考。由于TADF分子在器件中主要处于聚集态,为此,开展聚集态下TADF分子发光机理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分子在器件中的发光性质及聚集对TADF分子发光性质的影响,为提高器件中TADF分子的发光性能提供参考。本论文利用量子力学与分子力学(QM/MM)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聚集态下TADF分子基态(S0)及激发态性质;基于电子结构计算及振动分析,利用振动关联函数等方法,计算TADF分子的衰减速率。通过与溶剂下TADF分子发光性质的比较及对分子间弱相互作用的分析,揭示了聚集诱导发光增强、淬灭的发光机制以及聚集态下异构效应对TADF分子发光性质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研究了AI-CZ分子聚集诱导发光增强的机理。该工作选取D-A-D型TADF分子AI-CZ为研究对象,利用QM/MM方法对聚集态下AI-CZ分子基态及激发态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聚集态下,受分子间?-?和CH-?相互作用,分子S0和S1之间的几何结构变化非常小,S1与T1间能隙((35)EST)变宽,激发态跃迁性质相应发生了改变。此外,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有效抑制了AI-CZ分子给体的面外振动和受体的转动,使得S0和S1之间的黄昆因子和重组能在聚集态下明显减小,进而无辐射速率受到明显抑制,荧光效率增强。(2)研究了TPA-QCN分子聚集诱导荧光淬灭机理。该工作采用具有长?共轭的D-?-A型的TADF分子TPA-QCN为研究对象,通过QM/MM的方法对聚集态下TPA-QCN分子激发态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聚集态下分子间相互作用使S1能级降低且(35)EST减小,使RISC速率增大。通过分析各个振动模式对重组能和黄昆因子的影响,我们发现分子弱相互作用有效抑制了给体及?共轭链的转动。而聚集态下N原子和H原子间较强的分子间氢键作用,促使分子内C-H键振动增大及其对重组能贡献的增加,进而使无辐射速率增大。此外,理论研究发现聚集态下TPA-QCN的辐射速率较溶剂下也有所减小。总之,聚集态下分子的辐射速率的减小和无辐射速率的增大,是荧光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3)研究了聚集态下同分异构体PXZT和PXZ-TRZ分子的发光性质。基于对分子结构的柔性扫描,我们发现PXZT和PXZ-TRZ分子在溶剂中均存在A、B两种构象,且B构象能量较低。基于对两种分子不同构象的激发能及激发态衰减速率的计算,我们预测PXZT的TADF机制为:A构象的T1到B构象的S1的反系间窜越。而PXZ-TRZ的TADF机制主要来源于B构象T1到S1的反系间窜越。其次,计算研究表明两种分子聚集态下发光效率较溶剂下明显增强,但两种分子的增强机理不同。最后,我们发现PXZT和PXZ-TRZ的堆积方式非常相似,而且通过对分子间相互作用进行了能量分解,我们发现两种分子在聚集态下的相互作用能也非常相似,因此,我们认为两分子的发光性质差异主要来自两分子本征性质的不同。其次,我们的计算研究发现,PXZT的RISC速率远远小于ISC速率,而PXZ-TRZ的RISC速率则与其ISC速率接近甚至要大,因此,PXZ-TRZ不容易观察到室温磷光,而PXZT则容易出现室温磷光。本论文共有六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简单介绍了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展过程、结构及工作机制,并系统介绍了热活化延迟荧光材料的研究进展和现存问题。第二章简述了研究所用的理论方法,包括DFT、TD-DFT、QM/MM和计算辐射、无辐射速率的理论方法。第叁章到第五章是基于以上理论方法开展的研究工作。第叁章研究了AI-CZ分子聚集诱导发光机理。第四章研究了TPA-QCN分子聚集诱导荧光淬灭机理。第五章研究了聚集态下同分异构体PXZT和PXZ-TRZ分子的发光性质。第六章总结了所做工作,展望了日后工作。(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5)

刘书静[7](2019)在《典型patchy胶体的聚集态结构及相态调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胶体粒子的表面经由物理或化学修饰后可以形成某些特定的功能区域,这些功能区域被形象地称作patch,相应的胶体即为patchy胶体。本文运用热力学微扰理论对A_f类的patchy粒子范德华型、L-J型及偶极Janus粒子分别予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探讨patch间的联结作用得到了相应的平衡自由能和质量作用定律,进一步通过相平衡原理考察了相关参数对相态结构的调控作用。研究内容旨在理解patchy粒子的聚集态结构及相态结构,以期为深入探索其聚集态和相态结构提供可能的理论线索。本文各章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简单介绍了patchy粒子的研究进展,针对有关patchy粒子在实验和理论研究方面的进展予以总结。在实验方面主要从制备patchy粒子的物理和化学方法进行了介绍。在理论研究方面重点介绍了patchy粒子的理论研究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研究方法进行总结。最后对patchy粒子的应用前景予以概述。第2章:根据热力学的统计原理,计算给出了平衡体系的自由能和质量作用定律的表达式,并进一步研究了体系的热力学特征。相应地,获得了体系的数均分子量、重均分子量、多分散性指数、等温压缩系数、内能及比热等热力学物理量的解析表达式。另外,根据相平衡原理,利用热力学微扰理论研究了A_f型patchy粒子分别在范德华和莱纳德-琼斯势作用下的溶胶-凝胶及液-液相分离现象。进一步探讨了patch间相互作用和patch的数目对热力学物理量及凝胶化机制的影响。第3章:基于流体的相平衡原理研究了分别在范德华和莱纳德-琼斯势作用下的A_f类patchy粒子的流体-流体(F-F),流体-晶体的转变。重点研究了patchy胶体的流体相与简立方(SC)、体心立方(BCC)、面心立方(FCC)之间转变的热力学相态结构,讨论了晶态固相的成核机制、临界现象和相变问题。通过这四种相态在不同条件下的相图阐明了patchy胶体间的缔合强度及patch数目对相态结构的调控机制,以期为深入探索其聚集态和相态结构提供可能的理论线索。第4章:从热力学相态转变理论及晶胞理论出发,探讨了在莱纳德-琼斯势作用下的A_f类patchy胶体粒子的流体-玻璃态、玻璃态与凝胶及玻璃态与晶体固态相转变的相图。通过相图探讨了在patchy系统中凝胶和玻璃态的关系,进一步研究了玻璃态与晶体的相态转变。结果表明,系统相态行为明显地依赖于patch间的缔合能量和patch的数目这两种因素而发生变化,从而表明对patchy粒子间缔合相互作用的调控是有效控制patchy粒子聚集态和相态结构的直接方法。第5章:基于热力学微扰理论探究了偶极Janus流体粒子系统,主要考察了粒子间的缔合相互作用、偶极作用及外电场作用对偶极胶体粒子相态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偶极流体的热力学性质和相态结构可以通过以上叁种作用进行调控。不同条件下的偶极Janus流体所呈现出的相图结构特征体现出系统中链型结构与网络结构的竞争过程,其相分离过程本质上归因于不同自组装平衡聚集体间的相分离过程。为了衡量偶极Janus粒子的介电特征,我们计算了偶极Janus粒子的介电常数,探讨了介电常数随粒子间缔合相互作用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外电场强度、偶极-偶极作用、系统中偶极Janus的体积分数和温度可以有效调控偶极Janus粒子的介电常数。(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胡宏毅[8](2019)在《聚乙烯分子聚集态结构对松弛过程及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乙烯及其纳米复合材料是优异的电缆材料。超高压直流输电的快速发展,对电介质材料提出了更高的电气、机械强度要求。空间电荷的注入、消散会直接改变绝缘材料的电场分布,对绝缘材料内部的局部电场强度起到提高或降低的作用。目前国际上已达成共识,由于空间电荷对绝缘材料内部电场分布的畸变作用,空间电荷对电介质材料的电导率、击穿场强、电老化、热老化等各类电性能都有显着的影响。聚乙烯材料的聚集态结构与空间电荷特性存在一定关系,聚乙烯材料的结晶情况,结构的规整度都会对空间电荷造成影响。而聚集态结构的不同,相应的松弛过程也会发生改变,在温度变化过程中,发生片晶偏移或产生缺陷的程度也不同。空间电荷在电介质内部的一系列行为与材料内部的缺陷有很大的关系。本文针对聚乙烯材料的聚集态结构、松弛过程以及空间电荷行为开展研究,探究聚集态结构对松弛过程和空间电荷存储、释放的产生的影响。以低密度聚乙烯及其纳米氧化镁复合材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复合材料。利用不同退火方式和引入氧化镁成核剂的方法改变聚乙烯的聚集态结构。应用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DSC)方法对聚乙烯材料的聚集态结构进行表征,利用动态热力学分析(DMA)、热刺激电流(TSC)来测试材料的松弛过程,利用电声脉冲法(PEA)测试材料的空间电荷特性。在脉冲电声法的测试中,采用不同电场强度和短路时间,测量聚乙烯材料的空间电荷分布情况,研究空间电荷行为与聚合物分子聚集态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聚乙烯材料的结晶度对空间电荷特性有重要影响,提高材料的结晶度有助于空间电荷消散。(本文来源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涛[9](2019)在《基于热场诱导的非富勒烯光伏电池聚集态调控及性能提升》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非富勒烯有机太阳能电池的效率不断提高。虽然新型小分子受体材料的合成设计发展迅速,但我们对其分子有序性、聚集态结构和器件构效关系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非富勒烯分子的高有序性是获得高的电荷传输速率的前提,但高有序性往往导致大的聚集体尺寸,削弱了给受体间的电荷分离,导致器件效率的降低。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发展了基于热场诱导的分子有序性和聚集体调控策略,发现热场辅助干燥可以抑制非富勒烯受体INPIC-4F在溶液涂膜过程中形成大尺寸球晶,转而形成尺寸较小的π-π堆积,从而降低了相分离尺寸,获得超过13%的电池效率。热场诱导还成功实现了COi8DFIC小分子受体从侧立(edge-on)和直立(flat-on)取向的层晶向平躺取向的(face-on)H型和J型层迭的转变。该转变不仅极大地拓宽了光伏活性层的吸光范围,而且使得给受体取向一致,缩短了二者共轭平面的接触距离从而提高了激子解离效率,将PTB7-Th:COi8DFIC二元体系电池的效率从12%提高到13.8%。基于热场诱导的聚集态调控为进一步制备更高效率的非富勒烯太阳能电池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05-25)

邵波[10](2019)在《有机发光分子的聚集态结构与发光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于有机发光材料具有独特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能,倍受科学研究者的关注与重视。随着科学家们对有机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不断深入,使其在发光二极管、激光器、传感器、生物成像等领域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其中,有机多刺激响应发光材料由于其结构可调性和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这些材料能够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光电元件、传感器、光开关、存储等。由于有机发光分子的晶体具有特定的构象和堆积方式,因此可以提供一个直观的模型来精确地研究聚集态与其发光性能之间的关系。本论文是以二苯乙烯基蒽为基本骨架,引入吡啶基团,得到新材料并研究了不同的聚集态结构对材料的光物理性能以及对多刺激响应荧光转换性质的影响,并且初步探索了这类多刺激智能材料的应用。此外,本论文也以苯甲酮取代的咔唑为基本骨架,通过引入不同基团,获得新的室温磷光材料并研究了不同的取代基团对材料的光物理性能的影响。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9,10-二-((E)-4-(吡啶-3-基)苯乙烯基)蒽分子(BP3SA),目的是调节有机发光分子的调节共轭程度,从而实现发光颜色以及对外界刺激响应的调控。利用溶液法获得了该材料的两种晶相(G-phase和O-phase),系统地研究了其晶体结构/聚集态与光物理性质、压致变色和质子化-去质子化之间的关系。G-phase是典型的J-聚集,具有高的荧光量子效率0.98,而O-phase是典型的H-聚集,其荧光量子效率为0.48。首先,对两种晶相进行研磨处理,两种晶相的发射光谱发生不同程度红移,继续加热,其发射光谱呈现出不同程度的蓝移。通过X-射线粉末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测试,发现O-phase经研磨的加热处理之后能够转换成G-phase。为了进一步理解该材料的压致变色性质,静压力被执行在两种晶相上。由于O-phase晶体存在少的分子之间相互作用,使得O-phase具有较高的压力敏感度。由于该材料存在对酸有响应的吡啶基团,因此,我们也执行了质子化-去质子化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由于G-phase晶体中分子之间存在C-H···N相互作用,从而使得G-phase具有对酸碱较明显的荧光转换。2.合成了两种咔唑的衍生物,命名为CMTPM和CFMTPM。CFMTPM分子是典型的D-A结构分子,由于叁氟甲基的引入,使得材料的分子轨道电荷分布不同,使得其单线态和叁线态能量差降低。利用溶液法,我们获得了两种材料的晶体。从发光光谱上,两种材料均是荧光-磷光双通道发射。其中,CMTPM晶体是强磷光弱荧光发射,然而CFMTPM晶体是强荧光弱磷光发射,这种差异也是由叁氟甲基基团的引入所导致的。CMTPM晶体的磷光寿命为404 ms,CFMTPM晶体的磷光寿命为830 ms。晶体结构分析可知,CMTPM晶体中相邻分子之间存在强的π···π相互作用,CFMTPM晶体中相邻分子之间不存在π···π相互作用,但是羰基和咔唑中的苯环之间存在耦合作用。由于叁氟甲基的引入,使得CFMTPM晶体中相邻分子之间存在更丰富的弱作用,从而使得CFMTPM晶体具有更长的磷光寿命830 ms。此外,在低温条件下,分子运动减慢,大大地降低了非辐射跃迁通道,从而使得在低温下室温磷光的强度增强,寿命增长。(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聚集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制备出双羟基取代的四苯乙烯(TPE)单体M1,随后以M1和双酚A (BPA)作为混合酚源,通过与叁光气之间的缩合反应,在二氯甲烷中以均相聚合法成功制备出一种主链含四苯乙烯基元的聚碳酸酯(PC-2)。通过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及凝胶渗透色谱法对其化学结构和分子量进行了表征。通过研究不同比例的四氢呋喃(良溶剂)/水(不良溶剂)混合溶剂体系中的荧光光谱证明PC-2具有聚集态荧光增强(AIEE)特性。研究表明,PC-2在VTHF/VWater=1/99中对2,4-二硝基苯酚及苦味酸展现出明显的荧光淬灭响应。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集态论文参考文献

[1].王宏伟,肖乃勇,马颖.超声处理时间对小麦淀粉聚集态结构及理化性能的影响[J].轻工学报.2019

[2].刘侨,石伟,张杰,杨昶,周心宇.一种聚集态荧光增强型聚碳酸酯的制备及光学性质研究[J].分析试验室.2019

[3].周旭林,吉华建,沙金,马玉录,谢林生.固相拉伸作用对聚丙烯片材聚集态结构与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J].中国塑料.2019

[4].袁莉莉,崔超,周典瑞,洪伟杰,王志媛.相对分子质量可控聚酰亚胺薄膜的聚集态结构[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5].周立伟,王筱梅.菲衍生物制备与聚集态诱导紫外荧光研究[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张凯.聚集态下热活化延迟荧光分子发光机理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7].刘书静.典型patchy胶体的聚集态结构及相态调控研究[D].河北大学.2019

[8].胡宏毅.聚乙烯分子聚集态结构对松弛过程及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9

[9].王涛.基于热场诱导的非富勒烯光伏电池聚集态调控及性能提升[C].第六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10].邵波.有机发光分子的聚集态结构与发光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9

论文知识图

利用金属配合物4孵育SM-7721细胞后暗...微晶纤维素高添加量的PU合成革断面未添加和添加微晶纤维素PU合成革结构...苯基乙烯类衍生物联苯类衍生物溶液pH值对介孔材料37的荧光光谱影响...

标签:;  ;  ;  ;  ;  ;  ;  

聚集态论文_王宏伟,肖乃勇,马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