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年人民币不贬值(论文文献综述)
覃莹莹[1](2021)在《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后,人民币持续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多次对中国施压,使人民币升值问题备受关注。因此,通过我国汇率政策改革历程及人民币汇率的历史波动,分析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阶段性特征及人民币升值对促进我国进口贸易的发展,提高人们对进口商口的购买力,使我国企业出口竞争力下降,加剧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最后从贸易、产业机构、对外投资以及金融市场四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孙如雪[2](2020)在《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及其异质性探讨》文中研究表明汇率作为衡量国际市场商品价格的基本货币工具,对国际贸易发展具有深远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制度经历了从单一制到双轨制再到单一制,从固定汇率制到浮动汇率制,人民币汇率在改革中逐步向市场化和国际化迈进,与我国进出口贸易之间的联系也愈发紧密。2005年汇改后,人民币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基于市场供求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但其不确定风险也随之增多。在人民币汇率饱受争议的当下,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也变得更加复杂。本文基于汇率与国际收支理论,利用2000年到2017年我国与149个国家的双边进出口贸易和汇率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其在2005年汇改与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的异质性差异。本文在传统的贸易引力模型基础上,引入人民币汇率及其他控制变量,分别构建人民币汇率影响进口和出口的贸易引力模型,从整体上考察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并将全部样本分为2005年汇改前后和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进行异质性探讨。实证研究结论如下:(1)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对我国进口和出口均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2)人民币汇率的以上影响具有异质性特征。2005年汇改前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不显着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2005年汇改后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显着抑制进出口贸易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前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对进口无显着作用,但显着抑制出口。2008年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减少进口,对出口无显着抑制作用;(3)国内生产总值、人口规模、地理距离、国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自由贸易协定签订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
姬振天[3](2019)在《“东盟10+3”框架下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经济风险持续上升,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负面影响加大,中国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领域的纠纷日益加剧。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全球产业格局和金融稳定受到严重冲击,经济运行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美国单方面加征关税,挑起贸易争端对我国经济特别是企业预期的影响不断显现。就人民币国际化而言,当前正是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时刻,如何结合“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建设,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高质量发展,是破解中美贸易摩擦等外部经济对中国经济发展负向冲击的关键一招。本文的切入点是在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引入货币国际化相关理论,深入研究在与中国具有密切经贸联系且合作机制较为成熟的“东盟10+3”范围内,人民币成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相关问题。主要思路是:经济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发展,并使区域内商品、货币、生产要素和技术等加速流动,打破了传统的国别界限,扩大了市场,促进了区域内各成员国间的经贸交流。在此过程中,为了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降低交易成本,避免汇率风险,区域内各国会根据自身情况,基于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小化原则,选择适合的货币作为贸易开展的计价结算货币,该货币使用的国家越多,越说明该货币在区域内具有较强影响力。本文通过参考借鉴英镑、美元、欧元、日元等国际货币成为主要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历程,研究人民币在“东盟10+3”范围内成为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相关问题,以便为今后我国人民币国际化发展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意见建议。基于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本文重点探讨了3个方面的问题:(1)找出人民币在“东盟10+3”区域内被选择作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决定因素;(2)分析人民币在“东盟10+3”区域内成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需要具备的条件;(3)研究在中国与“东盟10+3”各伙伴国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产生的影响效应。本文在以下3个方面对现有文献有所贡献:第一,本文针对当前中国资本项目尚未实现完全开放,人民币尚未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短期内人民币难以具备全面国际化条件,但人民币走出国门又势在必行、不可避免的背景下,立足与中国具有密切经贸联系且合作机制较为成熟的“东盟10+3”这一特定区域,聚焦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发挥的计价结算功能,研究人民币在该区域内被选择作为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决定因素、需要具备的条件以及对中国与伙伴国间贸易产生的影响效应,以期通过相关结论的得出,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发展,并为今后在诸如RCEP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等更大区域,依托人民币某项职能,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相关问题,提供前期研究准备。第二,长期以来受到数据等的限制,以往文献对选择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决定因素和影响因子的研究,以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为主,缺乏一个能够接受实证检验的系统性数理分析框架。本文的创新在于构建了一个在两国间贸易往来中,一国货币被另一国接受并成为计价结算货币的模型,通过运用“东盟10+3”各伙伴国使用人民币结算的面板数据,对模型推导得出的8个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得到选择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决定因素。第三,本文借鉴国外分析货币联盟或使用共同区域货币给区域内各国带来贸易创造效应的研究方法,运用基于原产国可贸易品消费者CES效用函数的Armington模型进行理论分析,通过引入引力模型,运用OLS和LSDV两种方法,在不同样本中对理论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分析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对中国与“东盟10+3”伙伴国间贸易产生的影响效应。经过分析研究本文的基本结论为:第一,综合英镑、美元、欧元、日元等成为国际贸易主要计价结算货币的路径和经验,给人民币的启示有:在网络外部性作用下,国际货币在一定时期内有其使用惯性,因此人民币不可能一蹴而就地成为关键的、被国际广泛认可的,能充分发挥国际货币职能属性的主导型国际货币,而应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抛开英镑和美元特定且难以复制的历史因素,英美两国无一例外的都抓住了产业革命的契机,在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产业变革中获得先机,这对今天正处于转型升级与结构调整关键期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另外,美元在资源类产品及原材料等大宗商品贸易中取得的计价结算货币地位,值得人民币学习、借鉴与争取。德国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国际贸易基础,高异质性的贸易商品,低通货膨胀率且马克币值稳定的经验值得人民币借鉴。日本出口产品差异化程度偏低,对美国市场具有较大的依赖性,资本账户开放后,导致日元的计价结算与国际储备功能发展不平衡,出现“再贷款”现象,最终使日元被过度高估,造成泡沫经济的教训值得人民币深刻汲取。就目前中国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发展而言,贸易类型仍以货物贸易为主,跨境贸易人民币使用主要集中在亚洲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除了香港份额最高外,其次就是在“东盟10+3”范围内,所以当前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的重点应主要集中在“东盟10+3”范围内,因为只有明确研究重点,才能有的放矢,最终得出对本文研究对象富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有效结论。第二,在进一步验证并明确了“东盟10+3”这一本文研究的重点范围后,通过构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模型,推导得出8个关于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决定因素的理论假设,并运用面板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分析结论为:在“东盟10+3”范围内,一国经济规模,中国与伙伴国间的议价能力,伙伴国国内市场条件,伙伴国通货膨胀率及汇率波动程度,中国与伙伴国间货币的交易成本,伙伴国货币与人民币的联动性以及中国与伙伴国间贸易品异质性程度等是决定人民币被选择作为计价结算货币的关键因素,但是现有模型和数据暂无法判定金融市场发展以及其开放程度对“东盟10+3”伙伴国选择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影响,这也是本文今后的研究重点。第三,在初步论证了人民币在“东盟10+3”区域内被选择作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决定因素的基础上,通过与其他主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以及区域内各国货币的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得出:从经济规模上看,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为人民币在“东盟10+3”范围内充当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国际贸易层面上看,中国对外贸易结构仍然存在大而不优的状况。从国际金融层面上看,中国在汇率制度的灵活性,金融市场的开放度,资本交易管制程度,以及通货膨胀、货币交易成本、人民币汇率波动性等方面与区域内部分伙伴国或与主要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发行国相比都不具备显着竞争优势,甚至在个别领域发展仍然滞后。从货币风险上看,人民币的汇率风险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及复杂性,在货币流通、交易的风险管控竞争力上仍弱于其他主要的贸易计价结算货币。从对区域内各国货币的影响程度上看,美元仍然是区域内最具影响力的货币,欧元与英镑对特定国家货币具有一定影响力,人民币近年来的影响力总体呈上升趋势,相比之下日元呈下降趋势。第四,分析了在“东盟10+3”区域内选择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的决定因素和需要具备的条件后,本文通过测算市场提供不对称依赖度(MSAD)和产品提供不对称依赖度(PSAD),将研究数据分成3种不同类型的样本进行分类回归,在使用基于原产国可贸易品消费者CES效用函数的Armington模型,对两国间贸易状况进行模拟,并推导得出了4个理论假设的基础上,运用引力模型对3个不同类型的样本,分别使用OLS法和LSDV法回归分析得出:在中国与“东盟10+3”各伙伴国贸易中,就总体样本而言,使用人民币作为贸易的共同计价结算货币,将会使两国贸易增加近35%,就MSAD>1的样本而言,将会使两国贸易增加40%左右,就PSAD>1的样本而言对两国贸易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着性。这一结论也验证了在条件分析中,人民币作为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虽在部分领域具有显着优势,但仍有部分领域相较主要的贸易计价结算货币还有较大差距,并依然存在相关配套措施发展滞后等问题,而这也是下一步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努力方向。
赵志君[4](2018)在《人民币汇率改革历程及其基本经验》文中提出运用统计归纳和历史分析法,对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考察。将汇率改革划分为官方单一汇率体制、双轨汇率体制、钉住美元的单一浮动汇率体制和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单一汇率体制等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又按不同阶段特征进行分类,考察了历次汇率改革的国内外社会经济背景,分析了汇率体制变化的决定因素以及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和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等理论的局限性,总结和概括了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基本经验,得到了一些规律性认识。
王少楠[5](2018)在《人民币与东亚货币汇率动态联动效应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9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已取得了巨大进展,虽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但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没有取得与其相适应的地位。自2013年首次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到2015年正式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至2017年“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举办,“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加强了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的合作,同时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东亚地区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一环,同时又是与中国邻近且经贸往来关系最为密切的区域,其也将成为推进人民币“走出去”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东亚各国之间的直接投资的增加、跨境银行联系的加深、金融市场关联度的加强使得东亚各国在金融合作之间取得长足发展,尽管如此,汇率稳定仍然是不可忽视的问题。出于宏观稳定等考虑,东亚各国长期以来以盯住美元为主,但2008年的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欧债危机的加深让东亚各国(东盟10+3)开始反思并再一次关注区域金融稳定与合作的问题。首先,本文在此背景下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以及其在东亚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一方面,本文通过文献的梳理以及投资、贸易及金融数据分析对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进行了总结,得出人民币无论在支付结算还是储备等职能方面,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计算货币国际化指数,对人民币在东亚地区的地位与各国货币进行了对比,来分析人民币在东亚地区的地位,发现人民币国际化水平发展迅速但在东亚地区内与传统货币日元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其次,本文对人民币与东亚各国货币汇率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利用TVP-VAR模型以及DCC-GARCH对人民币汇率之间的联动关系、波动溢出效应进行分析,来研究当人民币汇率变动时,将对东亚其他国家货币产生何种影响以及人民币汇率波动与其他国家汇率波动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关系。结果得出,人民币与东亚各国货币之间存在明显的动态联动关系但不同货币在不同时期表现不同,日元韩元表现为替代关系而大部分东南亚国家的货币表现为正向联动关系。同时在遇到较大系统性风险时,长期关系会失去稳定性。第三,本文对东亚地区货币之间的溢出效应进行了测算,并研究了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溢出效应的关系,并与日元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人民币总体上表现为正的对外溢出效应,但人民币对外国货币具有较大溢出效应的同时自身也承受着外国货币对人民币的溢出效应。同时,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这种外部冲击效应会更加显着,即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也是中国金融市场开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人民币将受到更大的外部冲击,因此人民国际化的推进过程中应重视由货币联动所产生的金融风险。
李晨阳[6](2018)在《国家货币声誉与汇率政策选择 ——一个比较历史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什么在国际货币体系内流动性大幅升高时期,英国作为大国会选择更易于招致投机压力与导致货币危机的固定汇率制?本文将主要探究有关国家货币声誉的考虑如何塑造英国在20世纪两次具有重要意义的汇率政策选择。从历史上看,1925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随后的经济波动后,英国选择按战前的黄金平价恢复英镑和黄金的兑换,完成金本位制的重建。类似的场景在1990年重现:英国加入作为欧洲货币体系重要部分的欧洲汇率机制,在约定的有限汇率区间内维持自己的货币的汇率。两个历史案例的共同点是:在国际货币体系资本流动性显着升高的时期,英国均选择了不同形式的固定或者钉住汇率制。那么,这两次汇率选择的背后,决策者们是否有着相同或类似的考虑呢?本文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英国选择固定汇率政策是为了维护英镑作为国家货币的声誉,固定汇率作为一种汇率政策选择,起着用于维护国家货币声誉的昂贵信号的作用。在两个历史案例中,英国意图选择固定汇率来展现自身拥有足以维护自身国家货币声誉的决心与能力,尽管英国自身实力已不如以往。通过比较历史案例研究和过程追踪方法,本文将分别对两个案例进行回顾并按照上述逻辑路径进行分析。除此之外,本文还引入了两个辅助案例——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选择维持美元与黄金官方比价以及20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坚持维持原有汇率水平——来从更一般的意义上展示本文的逻辑。
何秋琴[7](2017)在《资本开放下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冲突:识别、估计与模拟》文中认为国家对资本项目的开放一直是谨慎而行。然而,由于当今市场的国际化,难以避免资本开放下,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冲突,严重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基于大数据关注“是什么”的相关性分析理念,不再强求“为什么”的因果分析,本研究提出一种利用利率去识别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冲突的非参数方法,并估计出冲突的程度,以及模拟可能权衡冲突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本研究目标不是讨论相机抉择的政策操作是否真实加剧了政策冲突,以及研究从长期的政策机制视角,提出战略性的协调冲突的政策建议,而是假设冲突已经形成,当下如何用定量方法识别发现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冲突,进而如何设计协调冲突的决策支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第一部分:冲突识别。首先,追述现有文献提及的1994-2014年我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冲突典型事实:第一次冲突发生在1994-1996年,主要表现为紧缩货币与抑制升值的政策冲突;第二次冲突发生在1997-2000年,主要表现为稳健货币与抑制贬值的政策冲突;第三次冲突发生在2001-2008年,主要表现为稳健货币和稳定升值的政策冲突;第四次冲突发生在2009-2010年,扩张货币政策与保持汇率稳定的政策冲突;第五次冲突发生在2012-2014年,稳健的货币与稳定汇率的政策冲突。其次,根据定性描述的冲突历史事实,基于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冲突的“三元悖论”分析,本研究推广了线性Taylor规则,构建一组半参数Taylor-type路径识别模型,提出从利率视角识别1994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冲突事实。年度结果识别了 45%的政策冲突,季度结果识别了 49%的政策冲突事实。最后,考虑常系数半参数路径识别模型的缺陷,建立时变半参数Taylor-type路径识别模型,全面识别出1994年以来中国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冲突事实。年度和季度结果分别都识别出了 85%的政策冲突,较好地描述了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冲突的历史进程。第二部分:冲突估计。首先,在时变半参数路径识别框架下,估计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冲突的强度。在识别的69期政策冲突中,政策冲突强度超过20%的占到56.5%,在1999年1季度和2009年3季度的冲突强度甚至超过100%,存在严重的政策冲突。其次,分别从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总效应,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分析现实利率偏离理论利率(即政策冲突)的路径传导机制,回答货币和汇率政策冲突结果“是什么”的结果。当政策冲突表现为现实利率低于理论利率时,总效应来源于货币和汇率交替变换,直接效应源于汇率,间接效应主要源于通货膨胀,预期通货膨胀和预期产出缺口传导;当政策冲突表现为现实利率高于理论利率时,总效应和直接效应都来源于货币和汇率交替变换,间接效应主要源于通货膨胀和预期通货膨胀传导。第三部分:冲突模拟。基于路径识别框架,模拟研究了当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冲突事实发生时,如何调整以及该调整多少,以便协调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冲突。研究发现政策冲突表现为现实利率低于理论利率时,如果采取政策措施:①减少货币供给量,需要调整的范围为0.3到10.3个百分点;②减少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需要调整的范围为0.06到5.45个百分点;③同时减少货币供给量,仅需要调整的范围为0.3到2.4个百分点,和减少人民币汇率升值幅度,仅需要调整的范围为0.03到2.7个百分点。政策冲突表现为现实利率高于理论利率时,如果采取政策措施:①增加货币供给量,需要调整的范围为0.5到13.7个百分点;②增加人民币汇率贬值幅度,需要调整的范围为0.1到5.7个百分点;③同时考虑增加货币供给量,仅需要调整的范围为0.3到3.7个百分点,和增加人民币汇率贬值幅度,仅需要调整范围为0.08到0.35个百分点。第四部分:进一步的讨论。首先,假设政策重演历史,则季度货币政策效应发生正负反转约占62%,季度汇率政策效应发生正负反转约占45%。这意味着,无需改变政策,货币政策相比较汇率更易于发生政策效应的反转变化。其次,两种不同处理方式检验了路径模型收敛于基准模型,研究结论表明所有的政策效应终将消失为常数,其时间长度不会超过本文样本的六倍。本文主要贡献:第一,建立创新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冲突的利率识别框架。基于三元悖论,将半参数时变路径模型融入到泰勒规则中,发现现实利率和理论利率的明显偏离,较好的描述了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冲突的历史进程。第二,发现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冲突路径的传导机制。当冲突表现为现实利率低于理论利率,直接效应源自于是汇率,间接效应源自于通货膨胀,预期产出缺口和预期产出缺口;当冲突表现为现实利率高于理论利率,直接效应源自于货币和汇率交替变换,间接效应源自于通货膨胀和预期通货膨胀。第三,探索性地给出当下如何去识别发现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冲突,以及如何设计去协调冲突的决策支持,以及历史如果重演,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效应将会如何改变。不同于现有研究,去争论相机抉择的政策操作是否真实加剧了政策冲突,以及从长期的政策机制视角提出战略性的协调冲突的政策建议。本文可能不足:第一,本研究是在一组模型化的研究框架内完成,虽然基于三元悖论,泰勒规则等经济学理论,以及非参数统计学方法,但是,如所已知,这些经济学理论的适应和统计学方法的运用需要满足一系列理想的条件。于是,作为研究模型框架中的许多假设未必符合现实,其变量选择也存在局限。本文仅仅是依据大数据的理念,不去强求“为什么”的因果关系,而是力图证实得到“是什么”的相关性结果。第二,作为一个完全由数据驱动,探索性的研究结果,仅仅从模型估计理论利率视角去识别货币和汇率政策的冲突,结果完全可能存在作者的偏向。因为完全可以考虑估计理论汇率,利用现实汇率与理论汇率明显偏离来研究冲突问题。当然,由于存在国际化因素,控制变量较复杂,这使得理论汇率估计的难度明显大于理论利率的估计。第三,未考虑半参数模型参数的相合性检验,虽然本研究也讨论了模型估计问题。本研究通过路径识别模型的收敛设计,验证了研究模型相对于基准模型,结论具有“唯一性”。
李建伟,杨琳[8](2017)在《影响因素、管控机制与人民币汇率波动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从盯住美元向盯住一篮子货币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机制改革过程中,人民币有效汇率一度出现持续大幅度升值,致使人民币汇率出现高估现象。2015年汇改以后,人民币有效汇率持续贬值,直接因素是热钱大量流出引致的资本净流出规模扩大,实际上是对前期人民币汇率高估的合理修正。未来人民币有效汇率进一步贬值的空间有限,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高估已得到完全修正,再度被动贬值的空间有限,但对欧元、日元和周边国家货币汇率仍有较大幅度的贬值空间。保持人民币有效汇率稳定在合理均衡水平,需要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和管理机制。
李迪[9](2012)在《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汇率作为一国货币的对外价格,不但是货币国际购买力的反映,而且也是调节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及其相关关系的杠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变化对于一国经济的影响是巨大的。自2005年7月21日中国启动新的汇率形成机制以来,人民币一直处于一个升值状态。人民币的长期升值必然会对中国社会、经济等各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各产业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也必然会对正在兴起并即将成为国家支柱产业的文化产业产生大的影响。本文基于人民币升值这个社会现实,选取正在发展的文化产业做为研究对象来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具体影响。本文包含绪论及结论一共六个章节,其中绪论主要是对论文选题、研究意义和方法以及创新做了一个简单说明。第一章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文化产业的产生、定义、分类、特点以及中外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简单的梳理;第二部分是对汇率、汇率制度以及人民币升值的缘由和走向做了一个初步的介绍。第二章是研究人民币升值对于我国文化产业宏观发展的影响。该章从文化产业的国际发展环境、文化产业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位置和作用、文化产业的就业以及文化消费四个方面分析了人民币升值对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影响,得出人民币升值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国际发展环境的改进,有利于促进国家宏观政策制定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倾斜,有利于文化产业的就业,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居民文化消费的增长。第三章是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影响。依据文化产业分类的特殊性把我国对外文化贸易分核心与非核心两类产品来研究人民币升值所产生的影响,得出人民币升值对核心文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影响难以确定,而对非核心文化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是弊大于利。第四章同第三章一样把文化产业分核心与非核心生产领域来研究人民币升值对文化产业FDI的影响,得出人民币升值对外资进入核心类文化产品生产领域的影响难以确定,对进入非核心文化产品生产领域是利弊皆有,但对于我国文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却是百利而无一弊。最后一章是对前面主要研究结论做了一个回顾后综合得出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是利大于弊的最终结论,并就应对人民币升值对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影响提出了一些建议。
翁成[10](2012)在《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研究》文中认为汇率制度的选择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汇率制度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人民币汇率制度也经历了几次大的变迁,这其中1994年汇率制度改革的意义尤为突出,它结束了我国之前长达十几年的汇率双轨制,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揭开了新的篇章;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名义上的有管理浮动、实质上的盯住美元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对这次汇改的评价学术界也是褒贬不一,本文试图通过对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全面分析来正确看待这次汇改。本文首先对1994年汇改之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迁史进行详细的阐述,分析这一阶段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化特点和1994年汇改的历史原因,进而引出1994年汇改的相关内容;紧接着详细阐述1994年汇改的具体内容和本次汇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里主要是分三个部分来阐述的:第一个部分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第二个部分是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第三个部分是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至2004年。随后对94汇改做出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即94汇改是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的。接下来以相对购买力平价为理论基础对1985年2004年人民币汇率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和前文理论分析基本吻合,即1994年汇改从购买力平价角度即汇率形成的市场化角度来说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改革,但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逐渐暴露出一些新问题,人民币存在持续的升值压力。全文的最后对前文内容作了总结以及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所得出的政策含义做了简要说明。
二、2002年人民币不贬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人民币不贬值(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民币汇率现状及汇率改革历程 |
(一)人民币汇率变化分析 |
(二)我国人民币汇率改革历程 |
1.1993年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 |
2.1997年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 |
3.2005年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 |
4.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的调整 |
5.2015年人民币汇率机制调整 |
二、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
(一)提高进口商品购买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
(二)降低进口产品成本,促进进口贸易发展 |
(三)利于我国的对外投资,加强“走出去”战略 |
(四)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
(五)出口商品价格提高,我国出口竞争力下降 |
(六)产生资产泡沫,加剧金融市场风险 |
三、政策建议 |
(一)调整出口退税政策 |
(二)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 |
(三)加强对短期资本的管制 |
(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 |
(五)促进消费和投资,扩大内需 |
四、结论 |
(2)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及其异质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
1.3.1 研究创新 |
1.3.2 研究不足 |
1.4 文献综述 |
1.4.1 汇率对进口贸易的影响 |
1.4.2 汇率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
1.4.3 其他因素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1.4.4 文献评述 |
2 汇率影响进出口贸易的理论基础 |
2.1 弹性分析法 |
2.2 吸收分析法 |
2.3 汇率不完全传递理论 |
3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基本概况 |
3.1 人民币汇率的历史演进 |
3.1.1 1979年到1993年人民币汇率变动 |
3.1.2 1994年到2004年人民币汇率变动 |
3.1.3 2005年后人民币汇率变动 |
3.2 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概况 |
3.2.1 1979年到1993年:初步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 |
3.2.2 1994年到2017年:正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 |
4 人民币汇率影响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 |
4.1 实证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4.1.1 贸易引力模型构建 |
4.1.2 变量说明 |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2.1 样本选择 |
4.2.2 数据来源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人民币汇率影响我国进出口的总体回归结果分析 |
4.3.2 人民币汇率影响我国进出口的异质性回归结果分析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东盟10+3”框架下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框架与内容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研究框架和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新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2.1.2 货币一体化理论 |
2.1.3 货币搜寻理论 |
2.1.4 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
2.1.5 货币替代理论 |
2.1.6 网络外部性与货币转换成本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 |
2.2.2 选择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决定因素 |
2.2.3 国际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需要具备的条件 |
2.2.4 使用相同货币计价结算对贸易的影响效应 |
2.2.5 东盟10+3区域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关系 |
2.3 评述 |
2.3.1 相关理论评述 |
2.3.2 国内外文献评述 |
3.经验借鉴与启示 |
3.1 主要国际货币实现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路径和经验 |
3.1.1 英镑实现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路径和经验 |
3.1.2 美元实现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路径和经验 |
3.1.3 欧元实现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路径和经验 |
3.1.4 日元实现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路径和经验 |
3.2 人民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起步和发展 |
3.2.1 人民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发展背景 |
3.2.2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现状 |
3.2.3 对人民币的启示 |
3.3 本章小结 |
4.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的选择 |
4.1 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基本模型和理论假设 |
4.1.1 基本模型构建 |
4.1.2 理论分析与提出假设 |
4.2 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的实证分析 |
4.2.1 研究说明及背景介绍 |
4.2.2 计量模型设定 |
4.2.3 数据来源及解释 |
4.2.4 实证结果及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人民币成为计价结算货币的条件分析 |
5.1 主要指标测算及分析 |
5.1.1 经济规模层面 |
5.1.2 国际贸易层面 |
5.1.3 国际金融层面 |
5.2 人民币货币性质判断 |
5.2.1 理论模型构建 |
5.2.2 实证变量选取 |
5.2.3 实证结果分析 |
5.3 人民币货币影响力评估 |
5.4 本章小结 |
6.人民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的效应研究 |
6.1 样本选取 |
6.2 使用人民币计价结算的效应分析 |
6.2.1 模型推导与提出假设 |
6.2.2 实证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结论、建议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政策建议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4)人民币汇率改革历程及其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汇率双轨制阶段的人民币汇率改革 |
(一) 官方汇率和贸易决定汇率阶段 (1980~1985年) |
(二) 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阶段 (1985~1993年) |
二、单一的、与美元挂钩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改革 |
(一) 汇率并轨过渡期 (1994~1997年) |
(二) 亚洲金融危机后面临的贬值压力期 (1998~2001年) |
(三) 亚洲金融危机后面临的升值压力期 (2001~2005年) |
三、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改革 |
(一) 国际金融危机前的短边升值时期 (2005~2008年) |
(二) 国际金融危机期间的稳定控制期 (2009~2010年) |
(三) 单边升值过程的延续期 (2010~2014年) |
(四) 稳定和双向振荡期 (2014年至今) |
四、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
(5)人民币与东亚货币汇率动态联动效应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选题意义 |
1.4 研究目标 |
1.4.1 货币国际化的测度与分析 |
1.4.2 人民币与东亚各国货币汇率之间的动态联动效应分析 |
1.4.3 人民币国际化与货币汇率联动效应的分析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1.7 创新与不足 |
2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相关研究 |
2.1 理论基础 |
2.1.1 蒙代尔-弗莱明模型 |
2.1.2 货币的区域化与国际化 |
2.1.3 跨货币的汇率溢出效应 |
2.2 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 |
2.2.1 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
2.2.2 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选择 |
2.2.3 关于货币国际化水平测度的研究 |
2.2.4 人民币国际化所产生的影响 |
2.3 关于货币汇率的联动效应的研究 |
2.3.1 关于货币汇率联动效应的研究 |
2.3.2 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 |
3 人民币与东亚货币合作 |
3.1 人民币汇改历史 |
3.2 东亚货币合作进程 |
3.3 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 |
3.3.1 人民币国际化与贸易活动发展 |
3.3.2 人民币国际化与投资活动发展 |
3.3.3 人民币国际化与金融市场发展 |
3.4 小结 |
4 货币国际化水平的度量与分析 |
4.1 货币国际化水平概述 |
4.2 人民币与其他货币国际化水平的度量 |
4.3 人民币与东亚货币国际化水平的比较与分析 |
4.3.1 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分析 |
4.3.2 东亚其他国家货币国际化水平的分析 |
4.4 小结 |
5 人民币与东亚货币汇率动态联动效应的分析 |
5.1 模型设定 |
5.1.1 TVP-VAR模型 |
5.1.2 DCC-GARCH模型 |
5.1.3 溢出效应指数 |
5.2 数据选取与来源 |
5.3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
5.4 基于TVP-VAR的货币联动性的实证分析 |
5.4.1 MCMC抽样 |
5.4.2 波动方差分析 |
5.4.3 脉冲响应分析 |
5.5 基于DCC-GARCH的汇率波动性相关关系的分析 |
5.6 基于溢出指数的不同外汇间的溢出效应分析 |
5.7 小结 |
6 东亚区域内人民币与东亚货币汇率动态联动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变量设定与说明 |
6.2 模型选择 |
6.3 结果分析 |
6.3.1 货币国际化 |
6.3.2 经济规模 |
6.3.3 贸易与投资 |
6.3.4 通胀与经济自由度 |
6.4 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国家货币声誉与汇率政策选择 ——一个比较历史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对问题讨论范围的界定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 |
1.5 写作安排 |
第二章 文献回顾:汇率选择的政治经济 |
2.1 以国家为中心的视角:权力、强制与合作 |
2.2 以社会与国内政治为中心的视角:偏好结构与国内制度 |
2.3 以理念为中心的视角:信念、规范与市场情绪 |
2.4 小结 |
第三章 本文的解释逻辑 |
3.1 国家货币的兴起:一个历史回顾 |
3.2 本文的解释逻辑:一个理论上的讨论 |
3.3 小结 |
第四章 1925 年英国重建金本位的政策选择 |
4.1 金本位的建立与中断 |
4.2 重建金本位制 |
4.3 政策后续影响与后果 |
4.4 评价与小结 |
第五章 1990 年英国加入欧洲汇率机制的政策选择 |
5.1 从―洞中的蛇‖到欧洲汇率机制 |
5.2 英镑成为欧洲汇率机制一员 |
5.3 政策后续影响与后果 |
5.4 评价与小结 |
第六章 两个辅助案例 |
6.1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维持官方黄金平价 |
6.2 20世纪90年代末的中国坚持人民币不贬值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启示 |
7.1 主要结论以及两点扩展讨论 |
7.2 研究启示 |
7.3 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7)资本开放下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冲突:识别、估计与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理论研究 |
二、实证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一、论文思路 |
二、论文结构 |
第五节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难点 |
二、主要贡献 |
三、存在不足 |
第二章 货币和汇率政策冲突典型事实 |
第一节 内外均衡与政策冲突 |
第二节 货币和汇率政策冲突典型事实 |
一、紧缩货币与稳定汇率的政策冲突: 1994-1996 |
二、稳健货币与抑制贬值的政策冲突: 1997-2000 |
三、稳健货币与稳定升值的政策冲突: 2001-2008 |
四、扩张货币与保持汇率稳定的政策冲突: 2009-2010 |
五、稳健的货币与稳定汇率的政策冲突: 2012-2014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元悖论”下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冲突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三元悖论”的内涵与演进 |
第三节 “三元悖论”的统计描述 |
一、资本管制效率 |
二、货币政策独立性 |
三、人民币汇率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货币和汇率政策冲突识别: 常系数路径识别模型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Taylor-type半参数路径识别模型 |
一、模型设计 |
二、半参数回归模型估计 |
第三节 Taylor-type识别求解 |
第四节 Taylor-type识别结果 |
一、变量选取 |
二、冲突识别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货币和汇率政策冲突识别: 时变半参数路径识别模型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时变半参数路径识别模型设计和求解 |
一、模型设计 |
二、时变半参数模型估计 |
第三节 时变半参数泰勒规则冲突识别结果 |
一、年度识别结果 |
二、季度识别结果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货币和汇率政策冲突估计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冲突估计 |
一、政策冲突强度 |
二、总效应 |
三、直接效应 |
四、间接效应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货币和汇率政策冲突模拟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政策模拟设计 |
第三节 政策模拟结果 |
一、理论货币供给量模拟 |
二、理论汇率波动模拟 |
三、理论货币供给量和汇率波动模拟 |
四、冲突协调小结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进一步的讨论 |
第一节 历史重演时的政策变化 |
一、问题提出 |
二、历史重演模拟结果 |
第二节 路径识别模型的收敛性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识别研究 |
二、估计研究 |
三、模拟研究 |
四、进一步的讨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影响因素、管控机制与人民币汇率波动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民币汇率管理体制改革与人民币汇率波动特点 |
(一)1994~2005年:从双轨制到单一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小幅升值 |
(二)2005~2015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浮动汇率制,人民币汇率持续大幅升值 |
(三)2015年汇改以来:完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人民币汇率快速贬值 |
二、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 |
(一)经济增速放缓是近年来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基本因素 |
(二)资本净流出扩大引致的外汇储备规模下降是近期人民币汇率贬值的直接因素 |
(三)利差收窄是助推人民币汇率贬值的诱发因素 |
(四)近期人民币贬值是对前期人民币汇率高估的合理修正 |
三、人民币汇率波动面临的挑战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
(一)良好的经济发展前景决定未来人民币汇率不存在大幅度贬值空间 |
(二)未来我国资本净流出压力趋于减缓 |
1. 热钱流出对人民币汇率形成的贬值压力已基本释放 |
2. 直接投资净流出将成为常态 |
3. 居民海外旅游与投资是资本外流的重要风险源 |
4. 进出口贸易仍将保持顺差,境外投资收益规模难以确定 |
(三)对前期人民币汇率高估的进一步修正空间有限 |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
(9)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理论创新 |
五、几点说明 |
第一章 文化产业与人民币升值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文化产业概述 |
一、文化产业的产生 |
二、文化产业的定义及分类 |
三、文化产业的特点 |
四、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
五、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
第二节 人民币升值概述 |
一、汇率与汇率制度 |
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历程 |
三、人民币升值的缘由 |
四、人民币汇率走势 |
第二章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文化产业宏观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发展环境的影响 |
第二节 由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进而影响文化产业的发展 |
一、汇率变动与产业结构调整之关系阐释 |
二、从产业属性角度分析 |
三、从贸易品与非贸易品角度分析 |
四、从产业级别(或层次)上分析 |
第三节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文化产业就业的影响 |
一、汇率与就业的理论阐述 |
二、人民币升值对文化产业就业的影响 |
第四节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文化消费的影响 |
一、文化消费与文化产业之关系 |
二、人民币对外升值是对内贬值的有力推手 |
三、对内贬值对文化消费的影响 |
第三章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影响 |
第一节 对外文化贸易概述 |
一、对外文化贸易阐释 |
二、文化产业与对外文化贸易的关系 |
三、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现状 |
第二节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额的影响 |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收支影响的理论概述 |
二、数据来源及几点说明 |
三、人民币升值对核心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额影响的实证分析 |
四、人民币对非核心文化产品及服务进出口额影响的实证分析 |
五、结论 |
第三节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文化贸易竞争力的影响 |
一、对核心文化产品贸易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二、对非核心文化产品贸易竞争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三、结论 |
第四章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 |
第一节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简述 |
第二节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 |
一、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文化产业FDI的研究现状 |
二、人民币升值对外来资本进入我国文化产业领域的影响分析 |
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文化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 |
四、结论 |
第五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回顾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人民币汇率方面:要保持人民币稳定升值 |
二、文化消费方面:要努力促进文化消费需求 |
三、对外文化贸易方面:要加大对核心文化产品及服务贸易的政策扶持 |
四、FDI方面:努力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文化产业 |
五、企业方面:增强创新能力,打造有中国特色文化品牌 |
六、人才方面:加快文化经济人才的培养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10)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章结构和研究方法 |
一、 文章结构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第四节 论文创新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简介 |
第一节 汇率和汇率制度的相关概念 |
一、 汇率的相关概念 |
二、 汇率制度的相关概念 |
第二节 购买力平价相关理论 |
一、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
二、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
三、 购买力平价对 1994 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解释的合理性 |
四、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局限性 |
第三章 1994 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由来——回顾改革开放到1994 年期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历程及相关背景 |
第一节 官方汇率和贸易内部结算价并存的双轨汇率制时期(1981 年~1984 年) |
一、 人民币汇率制度变动及其背景分析 |
二、 对本次汇改的评价 |
第二节 官方汇率与外汇市场调剂价并存的双轨汇率制时期(1985 年~1993年) |
一、 人民币汇率制度变动及其背景分析 |
二、 对本次汇改的评价 |
第三节 人民币汇率双轨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及人民币汇率变化特点 |
一、 双轨制形成的深层次原因 |
二、 1981 年~1993 年人民币汇率时代特征 |
第四章 1994 年~2004 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动以及相关分析 |
第一节 1994 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相关内容 |
一、 改革内容 |
二、 人民币汇率并轨的背景分析 |
三、 本次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新机制的特点 |
四、 银行结售汇制相关分析 |
第二节 1994 年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变动特点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相关分析 |
一、 1994 年~1996 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前汇率变动以及我国宏观经济分析 |
二、 1997 年~2004 年人民币汇率变动特点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相关分析 |
第三节 对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人民币钉住美元汇率制度的评价 |
一、 实行盯住美元制的积极影响 |
二、 1994 年汇改运行几年之后出现的新问题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利用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进行实证分析 |
一、 指标的选取 |
二、 研究方法 |
三、 计量检验 |
四、 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对人民币汇率的估算 |
五、 购买力平价对人民币汇率解释能力较弱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致谢 |
作者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四、2002年人民币不贬值(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J]. 覃莹莹. 广西经济, 2021(Z1)
- [2]人民币汇率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及其异质性探讨[D]. 孙如雪.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东盟10+3”框架下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研究[D]. 姬振天. 西南财经大学, 2019(12)
- [4]人民币汇率改革历程及其基本经验[J]. 赵志君. 改革, 2018(07)
- [5]人民币与东亚货币汇率动态联动效应问题研究[D]. 王少楠.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6]国家货币声誉与汇率政策选择 ——一个比较历史分析[D]. 李晨阳.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7]资本开放下中国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冲突:识别、估计与模拟[D]. 何秋琴. 浙江工商大学, 2017(06)
- [8]影响因素、管控机制与人民币汇率波动趋势[J]. 李建伟,杨琳. 改革, 2017(01)
- [9]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文化产业的影响[D]. 李迪.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2(07)
- [10]1994年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研究[D]. 翁成. 云南财经大学,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