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方政府融资问题研究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问题研究

王玉婷[1]2016年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货款信用风险研究》文中提出为应对全球经济危机,2008年,我国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地方政府要负责其中2.82万亿的资金筹措。在这场政策盛宴中,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地方政府的融资主体呈现出超常规的增长态势,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也出现爆发性增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在商业银行全部贷款中的占比也日益提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不断增长的贷款规模,以及贷款信用风险对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的绑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目前,虽然国家取消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地方政府融资的功能,随着空壳类平台公司的关闭和实体类平台公司的市场化转型,银监会平台名单中的平台公司将逐步减少。但事实上,自银监会实施平台名单制管理以来,各地方政府陆续设立的“隐性平台公司”不在少数,加上为数众多市场化转型的平台公司,这部分“隐性平台公司”仍然担负着为地方公共项目建设融资的功能,仍然作为公共项目建设的融资主体向银行贷款,仍然在还款来源上与地方政府财政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本文认为深入挖掘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风险特征和影响因素,探索对平台贷款进行风险度量的方式方法,研究防控平台贷款信用风险的措施建议是意义重大的课题。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具有浓烈的中国特色,因此国外学者对其研究甚少,目前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内学术界。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平台贷款产生的原因、平台贷款的风险特征、度量和管理等方面,对于平台贷款信用风险度量,不同学者采用不同度量模型,以部分省市区域内平台贷款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某国有商业银行2012-2013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为研究对象,基于Logit模型,引入平台公司自身财务数据和地方政府财政数据为变量,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违约风险进行了实证研究,为商业银行对地方公共项目建设融资主体的信用评级提供了优化思路,也为商业银行如何防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信用风险指明了方向;同时,基于CCA模型,以某大型商业银行96家省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省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违约风险的变化趋势,最后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政府融资产生的理论基础——公共产品理论和财政分权理论,以及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第叁部分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概述。阐述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内涵、分类和历史沿革,提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本质实际上是地方公共项目建设的融资主体之一,与PPP模式、政府购买服务项下的融资主体一样,都是地方公共项目建设的融资主体。同时,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为平台贷款信用风险影响因素及度量指标分析。本章首先将平台贷款几何式增长的原由归结为四大要素:压力、借口、机会和动机,其中城镇化提速给地方政府带来融资压力,分税制成为平台贷款大规模扩张的借口,银行的政府项目偏好为地方政府盲目举债提供机会,GDP导向的政绩考核是平台盲目扩张的动机。然后,从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和银行叁个方面分析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最后,从地方政府财政状况和平台公司财务状况两个方面,提出平台贷款信用风险的度量指标,为第六章实证分析的原始变量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五部分为基于Logit模型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风险实证研究。本章选取了某国有商业银行2012-2013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相关数据为实证样本,以样本贷款分类结果为因变量,以平台自身财务数据和地方政府财政数据为自变量,利用因子分析法解决原始变量存在线性关系的问题并实现降维,在此基础上构建了logit模型,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违约风险进行研究。同时,将上述模型实证结果与单纯基于融资平台财务指标的logit模型的实证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了结论,引入地方政府相关变量后的实证结果比单纯基于融资平台财务指标的实证结果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违约风险的拟合效果和预测效果均有改进。该实证研究结论为商业银行对地方公共项目建设融资主体的信用评级提供了优化思路,也为商业银行如何防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信用风险指明了方向。第六部分为基于CCA模型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信用风险实证研究。本章选取某大型商业银行96家省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为研究对象,以其2009-2014年财务数据为样本,应用CCA模型对省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违约风险的变化趋势进行实证研究。从实证结果看,在无法解决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权益市值、权益波动率准确估算的前提下,CCA模型不适合于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违约风险的绝对值进行估算,但CCA模型用于分析平台贷款违约风险的趋势变化是有效的。在国家层面、监管层面和商业银行不断加大平台贷款风险防控力度的情况下,平台公司整体信用风险状况不断趋好。同时,经济发达地区平台贷款整体违约风险要小于欠发达地区,平台贷款信用风险大小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第七部分为主要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对全文研究进行总结,并从国家宏观政策方面、监管层面、地方政府层面和商业银行层面对隐性融资平台公司贷款的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政策建议,最后分析了本文的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戴传利[2]2014年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方政府通过负债进行资金融通更是现代许多国家一种普遍现象。虽然早期的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和大卫·休漠等认为地方政府不应当举债,举债有悖于政府职能,是有害的。但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衰退引发了经济学理论人关于政府债务的新思考,提出了政府债务有益于社会的“政府债务新理论”。现代实践中,债务融资已经是大多数国家的正常的政府经济行为。近些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规模不断扩大,引发了依法监管的热议。我国关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立法非常滞后,监管的经验也不足。我国《预算法》要求地方政府“收支平衡,不列赤字,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国务院同意方可发行债券”,赤字的禁止以及发行债券权的近乎缺失与地方政府的发展需求以及中央政府分配给地方的事权任务是截然不符的。伴随着我国城市化需求的加快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显然不能满足其财政支出的需求。我国一方面鼓励地方政府进行债务融资发展,另一方面又担心地方政府债务过度膨胀。缺乏系统监管的无序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多名国家领导人都提出要加强地方债务管理,防止地方性债务危机以及系统性的金融危机,确保财政和金融安全。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立法明显落后于现实需要,亟待构建比较完善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律体系,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的监管。本文尝试把与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相关的所有法律综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为主线,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上研究成果为依托,从监管法律规则构建视角进行分析。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之逻辑顺序而展开。导论部分在描述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乱象的基础上,提出本文选题的由来;分析了国内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国外的研究现状,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跨学科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主要创新之处以及研究不足之处。本文从六个方面就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律制度进行了全面阐述。第一,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律问题进行了一般性研究,澄清地方政府债务、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及监管法律几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律法的特点和性质,提出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属于经济法性质的观点;从法律视角提炼了国内外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的主体范围及监管权力。第二,采用实践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主要载体——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平台(公司)的主要特点以及对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建设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对平台公司监管立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评析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及其相关文件的利弊得失,为完善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监管研究提供了前提。第叁,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联邦制和单一制国家各选出叁个典型,对其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立法现状进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国外相关法律体系的特点进行了概括,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立法模式的选择提供经验参考。国外在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监管规则框架,本文从国外地方政府债务危机介绍入手,系统概括了国外监管法律体系的构成的主要规则,以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时间为切入点,比较了国外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管的主要制度设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构建我国监管法律体系很有借鉴意义。第四,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律体系的现状及其特点、存在的问题等,在概括了国外叁种立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采用第二种立法的模式的建议,为构建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法律体系提供理论分析。第五,在第四章立法模式选择分析的基础上,就制定我国《地方债务融资监管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立法目的和立法原则等内容提出了具体建议。第六,在前述实证分析、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定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法》的若干建议。主要从两个方面提出构想,提出我国地方政府政府融资监管法事前、事中、事后制度构建的若干建议,并对实践监管的重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监管提出完善建议。

卢兴杰[3]2012年在《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就开始出现在神州大地上,不过真正引起国人高度关注还是在2008年末国家反经济周期的经济振兴计划出台之后。客观来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应对经济外生冲击力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投资建设步伐均衡基建成本成果的代际分布、助推城镇化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增强发展后劲、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创新投融资体制加快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暴露出今明两年偿债高峰兵临城下、偿债能力不强、公司治理规范化不够、中西部地区成为风险洼地等严峻问题,加之2008年起冰岛、迪拜、西班牙、意大利等亚欧国家一系列的主权债务危机连锁性爆发,引起了国家领导人对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国家经济安全的极大担忧。因此,研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对于国家经济安全、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十二五”国民经济能否“稳中求进”、乃至中国能否抓住战略机遇期实现从“崛起”到“超越”的转变,都是意义重大、功在当下、利在未来、影响深远。本文试图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分类特征、历史演进、债务通道入手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基本面进行勾勒,然后运用宏观经济分析、微观财务异化行为等相关分析工具,从动力、动机、借口、机会、底气、途径六大方面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膨胀原因进行深入剖析。长期以来被西方主流理论批判的中国式经济管控,在国际金融危机中经受住考验,终于受到西方主流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逐步认同和虚心借鉴。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问题,妥当的解决办法还是要靠中国式治理。因此,本文从政府的视角出发,贯彻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的理念,多管齐下、多措并举探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问题的解决之道;同时,考虑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又处于核心地位,而银行业平台贷款背后潜伏的金融风险状况同样深刻影响着国家经济安全,为此,本文还从银行业的视角出发,探讨平台贷款的风险管控之策。本文的行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导论。在这个部分,本文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对象的界定、研究方法,以及行文结构和技术路线图进行总体的介绍。第二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概述。该章具体介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类型与特点、叁大历史演进阶段、五大融资通道,为后面章节提供必要的背景交代。第叁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与问题。基于前述理论章节的叙述,本章对我国融资平台的积极作用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探讨,目的是找准融资平台问题所在,为后文探讨融资平台债台高筑的原因作铺垫。第四章,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膨胀的理论分析。在本章中,从动力、动机、借口、机会、底气、途径这六大要素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深入挖掘平台债务膨胀的根源,梳理内在的机理,为后文平台债务治理和银行风险管控树立了靶子,力求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第五章,政府部门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治理。本章立足政府部门的角度,从扭转政绩考核导向、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改进政府会计系统、扩容地方债券发行、加强平台规范管理等思路,摸索适合我国国情的以政府为主导的融资平台债务治理办法。第六章,商业银行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管控。本章立足银行业的角度,对平台信贷资产的风险进行分析,从强化贷前审批、做实贷后管理、重启信贷资产证券化、延展平台贷款期限的思路探索银行业平台贷款的风险管控办法。第七章,结论。本章作为全文的总结,在前述六章论述的基础上,归纳了全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明确了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展望了未来后续研究的方向。本文的主要结论有如下几点:1.平台债务疯狂膨胀是六大因素合力作用所导致。城市化提速是地方政府加快基础建设投资的外在动力;政绩考核的经济化是地方政府投融资冲动的内在动机;分税制下财权与事权不对称是地方政府举债建设投资的借口;松弛的财政货币政策是地方政府大举借债的绝好机会;财政联邦制下的预算软约束是地方政府大胆举债的底气;设立融资平台作为特殊目的载体,表外化或有化政府债务是地方政府规避现行法律障碍举债的有效途径。2.此次平台债务问题,金融风险只是表象,财政风险才是实质。财力不足又追求经济政绩的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借入大量的中短期债务后,把相当部分投放到现金流回收周期较长或者不太理想的建设项目,结果债务和现金流的期限结构产生错配,债务到期缺乏足够的现金流偿还,进而引起银行业不良资产和坏账飙升的隐忧。3.平台债务风险分布具有不均衡性、不对称性。平台债务风险在全国并不是均匀分布,而是在不同地区、不同的平台层级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具体来说,从地区来看,风险集中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融资平台;从层级来看,风险集中在市县级融资平台,因此,平台债务风险的洼地就是这两个风险集中点的交汇之处——中西部地区市县级融资平台。这就更加精准定位了平台债务治理的目标,着眼点紧紧盯在中西部市县融资平台债务,施以“外科手术式管控”。4.平台债务治理举措贯穿多角度、多主体、多维度的中国式管控理念。治理融资平台债务必须与时俱进、统筹兼顾、开拓创新,摈弃片面、孤立、静止的落后观念,既立足现在又放眼未来,既短期严防又长期谋划,既宏观着眼又微观着手,既扬汤止沸又釜底抽薪,做到远近结合、堵疏结合、发改结合,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多方联动,方能正本清源、标本兼治、长治久安。对于政府部门要有堵有疏,既要扭转政绩考核导向、改进政府会计系统,又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扩容地方债券发行。对于融资平台,要做到改革与发展并举,要“边规范清理,边升级转型”,“在规范中谋转型,在转型中促规范”;对于银行业,既要“以时间换空间”,允许展期平台贷款,为后续风险管控腾出时间,又要“在风险管控促进结构调整,在稳重求进中消化信用风险”。5.平台债务风险从短期来看形势严峻,但长期来看又总体可控。今明两年融资平台到期债务峰值兵临城下,融资平台现有的现金流难以抵御债务到期本息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形势确实不容乐观,更不能掉以轻心。但是如果给予融资平台适当的展期延迟债务本金,那么风险又是总体可控,一方面,清理整顿后融资平台得到注资增信,资金实力得到增强,以及在到期债务的展期时间里,随着投资项目现金流逐渐走上正轨,融资平台对债务本息的偿付能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银行业调整业务结构寻找新的增长点,不断滚存增长的银行利润能够消化融资平台贷款转化的呆坏账。更让人宽心的是,政府手上还有有价值超百亿的国有股、自然资源等国有资产作为平台债务的靠山。因此,只要中国经济能够平稳增长,平台债务风险确实是可控的。

刘凌菘[4]2016年在《金诚城投公司融资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取得了巨大成果,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而这个过程中,以城投公司为主的各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融资平台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以县级融资平台的融资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发现当前融资平台的融资问题并加以合理解决对于其继续发展和保障后续投融资能力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取某县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金诚城投公司为例,以公共产品理论、基础设施可销售性理论、金融成长周期理论、优序融资理论等为基础,探讨了金诚公司的融资现状。金诚公司作为该县唯一的政府融资平台,虽在政府的支持下迅速成长,但基于外部融资环境的约束和自身条件的限制,其当前融资存在一些问题,如融资成本较高、融资结构不合理、依赖政策性资金以及面临集中还款压力等。随后本文分析了这些融资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问题的成因,如未充分利用内源融资、信用等级不高、市场化程度不够以及缺乏融资规划等。最后,针对问题的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够解决公司的融资问题并增强其后续投融资能力。

周雪敏[5]2011年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世界经济因此进入了一个低谷。为应对危机,2008年第四季度,中国政府宣布了规模为四万亿的经济刺激计划,随后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推出了多项投资计划。但在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能短时间内迅速增加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就只能通过负债融资来满足自身的资金需求。由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不允许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就意味着地方政府不存在市场化融资的体制通道。地方政府为绕开现行体制和政策障碍,就另辟蹊径,成立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地方融资平台集融资、经营、建设和债务偿还为一体,它实际上是代替地方政府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和间接融资,以实现地方政府市场化融资的目的。该论文分析阐述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内涵、功能、特征及意义;通过对国内外政府融资平台现状的描述,来进一步说明融资平台的运行机制、融资途径和方式,特别是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行流程及制度。分析了政府信用在融资平台当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及融资平台是如何以政府信用为依托在资本市场上发挥替地方政府融资的作用。论文重点分析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出现的风险问题,如蕴藏的债务风险以及连带的财政金融风险等,并通过数据资料和一定的数值分析方法对融资平台进行综合评价。准确认识地方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和其他金融机构之间的背景关系,全面分析了融资平台的经营状况,理清其中各种潜在风险和隐患。为化解和防范可能以此引发的系统风险,加强对融资平台的监管力度,该论文提出了相关的措施和建议。该论文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研究对建立和完善政府融资平台资产管理体制,优化地方政府的资源配置,使地方政府能更好地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与服务,都具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王艺蓉[6]2016年在《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违约风险法律规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2014年8月31日修改后的《预算法》在2015年1月1日正式施行,中国地方政府的举债权最终在法律上被承认,地方债管理随之被纳入法治轨道。地方债和国家治理息息相关,从其基本属性来看,地方债既是地方治理的重要工具与核心对象,也是中央、地方、企业与银行间多方博弈、风险权衡的结果;以其主要功能观之,地方债串联起了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关系,无论对于增进辖区内公民福祉还是促进国家整体经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若是运用得当,地方债将助推国家之善治,有助于催生现代地方政府。但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交相辉映,“风险社会”全面来临,地方公共债务的拖欠或违约在世界范围内已不是个案,轻者会扰乱地方财政的正常运行,重者将引发一国宏观经济的系统性动荡。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身处转型与改革浪潮中的中国要想在地方债的困局中拨云见日、冲出重围,就亟待倚赖依法治国的机会格局,通过法律制度建设规范地方债管理、防范违约风险的发生。围绕这一目标,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违约风险法律规制研究运用文义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首先,从我国地方债及违约风险入手,剖析“地方政府性债务”与“地方政府债务”的内涵差异,确立以范畴更广、更符合我国当前债务实际的“地方政府性债务”为研究对象;并在厘清我国地方债产生与发展的来龙去脉基础上,对我国地方债违约风险现状作出评价:虽总体处于可控状态,但局部性、分散性的风险依然不容小觑。其次,对我国地方债违约风险规制进行立法考察,以修改后的《预算法》实施为分界点,将我国地方债违约风险法律规制历程划分为“规章、政策松散调整”及“法律、法规严格监管”两个阶段;并对现行法律规制体系进行重点梳理,发现在修改后的《预算法》及其配套法律制度开启我国地方债违约风险规制法治化进程的同时,依然存在两个法律困境:一是地方债管理缺乏法律规范,二是央地政府间财政关系亟待法律调整。再次,以我国现存问题为出发点,对与我国在体制及文化上有颇多相似之处的日本展开深入研究,得出对地方债违约风险进行法律规制不仅需要依法抓好日常债务管理,更需要在财政体制的法制性提升层面狠下功夫。最后,立足于我国现阶段实际条件与需求,借鉴日本经验,以“疏堵结合”为途径、“标本兼治”为目的,提出规制我国地方债违约风险的法律对策。主要包括:在“中央政府不救助原则”及“分类管理原则”的指引下,短期内,以治标为主,从日常债务管理的事前约束、事中监管、事后处置叁环节入手,逐步建立起“权、责、利”“借、用、还”相统一的地方债管理体制,并形成以《地方债务法》为核心的系统性债务管理法律体系;长期来看,则要达成治本的终极目标,通过修订《宪法》、制定《财政基本法》、采用“地方税纵向授权立法”模式等途径明确划分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权力、全面理顺央地政府间财政关系、切实增强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以多样化、多层次的法律制度构建推动央地政府间财政关系法治化,从体制源头上规避地方债违约风险。

谢保鹏[7]2017年在《基于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债务研究:规模、风险及其传导》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特殊的土地制度安排下,土地资源的市场化运作使得债务融资模式有了"杠杆"。土地出让收入既是地方政府当期举债的资信依据,而且是偿还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来源,在这种债务绑定土地收入的情形下,土地价格走向对地方政府未来的偿债能力形成了约束,使得政府债务对土地价格存在正向影响,从而使得地方政府有了维持乃至推高房地产价格的强烈内在驱动和对土地旺盛需求的驱动。虽然在新《预算法》出台后,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进入一个新纪元,但因整体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和地方政府投资建设任务繁重,体制性投资冲动依然明显,地方可支配财力的扩张依靠土地出让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基于此,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扩张的核心动力问题以及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偿还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问题和债务风险问题仍然需要持续关注。本文首先从制度层面分析土地制度环境对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扩张的重要作用,基于土地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事实关系抽象出土地价格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相互作用和强化机制,分别基于全国时间序列数据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和省级、市级层面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实证验证;并基于地方政府债务对土地财政的高度依赖这一事实从短期静态和长期动态两个层面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的不可持续性,根据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构建了"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利用该模型评价了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并分析了其可能的传导路径;最后,根据地方政府债务的发生及其风险传导提出风险防控措施建议和意见。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以分税制为背景的我国财税制度是地方政府债务出现的基本"动机"和"借口",而以投资拉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等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膨胀提供了"动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使得地方政府举债发展的原始动机得以实现,土地出让及其相关制度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得以运行的制度基础,逐渐演化形成了以土地出让收入为偿还担保、土地抵押为信用担保的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2)土地价格与政府债务规模之间存在一种相互"推动"的作用机制,价格上涨预期是这个机制运行的关键。而土地制度使上述机制存在制度路径;(3)固定资产投资、土地价格、土地出让收入和经济发展水平是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扩张的主要驱动因素,财政缺口并非债务扩张的主要动力。形成了"地价格上涨—土地融资能力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土地价格上涨"的正向反馈关系;(4)伴随土地出让收益逐年降低、土地出让收入增长速度放缓以及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土地出让收入出现拐点,且由于地价及房价受市场波动影响明显,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偿还债务必然不可持续;(5)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从举债冲动、债务状态和偿债能力叁个层面综合考量,"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可以用来评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6)可考虑从土地制度的深层改革入手,打破既有制度环境,进而推动土地财政、金融制度改革。可从遏制过度举债冲动、化解存量债务和提升偿债能力叁个方面防控债务风险。

董亮[8]2013年在《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迄今为止,我国在若干法律和法规中都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自行举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地方政府不存在债务。除一些合法的债务外,突出的表现是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以“多元化融资”等名义,通过建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城投公司等,举借了大量债务。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形成了数额庞大的隐性债务,而且这些隐性债务大多是高风险性的,极易转化成银行的呆账坏账,导致现行体制下,需要由地方政府承担全部或部分最后偿债责任的债务。如果这些债务长期处于政府的统计和监管之外,必将成为诱发和加剧国家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避免风险的长期积累导致危机的发生,用举债方式筹集地方公共建设资金,使债务显性化,不仅可以将公共项目建设成本分摊到项目受益的若干时期内,实现成本与收益相匹配,而且有利于剔除信息非对称性所带来的监管困难。同时,地方政府是政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政府在履行其职能时需要有相应的财力作保证,而举债权则是地方政府财权的应有内容。因此,中央政府应充分考虑地方政府发行地方政府债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行性,放权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公债来为地方公共基础建设项目筹集资金。从这个意义上那说,如何全面认识并规范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降低其债务风险是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这恰恰是本文所要研究的核心命题。目前中国债券市场初步形成,广大居民和机构投资者有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同时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对中央和地方财政以及资本市场都有利,放开地方政府债条件和时机也在逐渐成熟。但是,现行的中央政府代替地方政府发行地方债的方式虽然有利于增强地方政府债券的信用,提高债券发行效率,减轻各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状况,可其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这种发行方式不利于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影响地方债的利率水平和规模、期限等。因此,这不仅表明了该方式具有过渡性特征,也说明我国在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方面还处于相对比较低的水平,为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关于这方面的成功经验,特别是美欧为代表的联邦制国家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地方政府举债实践和地方政府债券管理制度。通过对各国地方政府债券的比较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地方政府举债可以加快地方经济和公益事业的发展,但是地方政府举债的形式、期限与管理手段等将受制于政体和多种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国应大力发展地方政府债券二级市场,强化发债主体预算约束机制,逐步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但决不能简单地照抄照搬国外模式,发展地方债券市场应符合中国国情,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目前我国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四省市实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试点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地方债券市场建设步伐的加快,在全国范围内放开地方政府债券市场仍需在探索的道路上踱步前行。从现阶段看,中国应从建立完备的地方公债制度,大力发展地方公债二级市场并不断推进地方公债融资的配套改革等方面采取具体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地方公债市场发展。

柳金龙[9]2019年在《以XW投资公司为例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是我国现有财政体制下对于政府融资的重大创新举措,推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对于发展地方经济、提高所在地公共服务有着重要作用。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建设与发展,在政策大力扶持的同时,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问题。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现状,对当前融资平台运营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首先,本文将先阐述关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相关理论,包括公共物品理论、地方政府竞争理论、项目区分理论以及财政分权理论,然后介绍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模式,分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特征;其次,分析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发展现状,探讨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融资主体单一、财政风险金融系统风险集中、政府与银行双重监管缺位;再次,选取XW集团这个案例进行分析,介绍XW集团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并归纳现存的问题以及困境,总结出XW集团面临资产规模庞大,缺乏控制力、行政色彩浓厚,缺乏自主决策能力、欠缺长远规划,片面重视融资能力、思想意识保守,融资渠道有待拓展的问题、投资项目资金需求量大,经营业务盈利水平低;最后,借鉴国内几个典型融资平台的运营模式,提出XW集团的发展建议,XW集团需要借鉴其他城市的发展经验,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策略,逐步挣脱束缚,拓宽融资渠道,实现更好发展。

解思婧[10]2011年在《我国地方政府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地方政府融资是指地方各级政府为实现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通过各种资金渠道,筹集财政和建设资金的行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常由各级地方政府及其相关机构出资设立,作为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的功能。本文通过对我国地方政府融资整体情况以及融资平台运行的现状进行研究,客观分析使其形成巨大信用风险、债务风险的原因,并寻找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主要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思路和基本框架,简要叙述了改革开放、分税制体制改革、现行法律法规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对地方政府融资行为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形成及发展的影响。第二部分为理论综述。首先通过对地方政府融资概念的界定,确定本文采用其广义定义作为研究对象;其次简述了包括马克思主义融资理论、资本形成理论、凯恩斯金融发展理论在内的相关理论;最后介绍了国内外文献综述。第叁部分为我国地方政府融资现状分析。首先从融资规模变化、融资结构调整、融资渠道多样化以及融资能力的区域差异四个切入点分析了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基本现状;接着对我国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主要载体(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现状进行分析,包括平台的分类、主要还款来源、现阶段呈现出的特点及国家清理整顿行动对其产生的影响四个方面;然后按股权融资、债权融资、项目融资和资源融资四个类别分别对我国地方政府主要采用的几种融资模式及其特点作了介绍。第四部分分析了现有融资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从财政失衡、制度体系建设、融资平台、土地财政及政府职能定位五个角度进行分析。首先,由于分税制体制改革后,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对等,在可支配收入有限的情况下,投资需求不断加大,纵向财政失衡的状况日益严重;其次,我国融资制度体系不完善直接导致了融资需求得不到法律保障。融资行为得不到合理约束,债务危机处理缺乏法律规制,严重制约了地方政府融资的发展;再次,虽然国家正着手整顿融资平台问题,但并没有出台完善的实施细则,问题依旧突出:再者,平台融资主要还款来源过分依赖土地出让金收入,一方面,目前土地出让金一次性收取的方式极不科学,另一方面,在国家抑制房价地价过速上涨的宏观调控方向下,上地财政难以为继,如不采取措施,恐导致长期内政府债务危机;最后分析了由于政府职能定位的偏离,大量政府资金投向竞争性领域,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生产相对不足,投资结构严重错位。第五部分为国内外融资模式先进经验。国内经验部分,列举了上海、昆明、重庆、天津四个城市在政府融资领域的成功经验;国外经验部分,主要介绍了美国市政债券、日本地方公债及英国私人主动融资叁种在发达国家成功运用的政府融资工具,简述其运作流程和各自特点;而后分析了各种经验的借鉴意义。第六部分为现存问题对策及后续发展建议。主要从分税体制改革、融资体系的建立、融资主体的建设、融资模式的选择以及政府职能改革几个方面进行讨论。首先,从事权划分和财权匹配两方面论述改革现行分税体制的可行方案;其次,通过开放引导地方政府融资行为的规范化渠道以及建立融资行为内部约束体系和融资信用外部监管体系,完善地方政府融资体系:而后建议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予以清晰界定,强化平台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元化融资主体,兼顾年度融资规划的执行和突发财政支出需求的满足,亦可充分利用民间资本;接着讨论了改善依赖土地财政的可行做法,从政府融资改革方面分析了引入地方公债的可行性以及建立公债监督体制的必要性;最后要求政府明确其职能定位,既要防止政企不分,也要规范政府融资行为,避免不合理扩张,此外还应改革业绩考核制度,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货款信用风险研究[D]. 王玉婷. 武汉大学. 2016

[2].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 戴传利. 安徽大学. 2014

[3].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研究[D]. 卢兴杰.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4]. 金诚城投公司融资问题研究[D]. 刘凌菘. 湖南大学. 2016

[5].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问题研究[D]. 周雪敏. 西南大学. 2011

[6].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违约风险法律规制研究[D]. 王艺蓉. 华中科技大学. 2016

[7]. 基于土地财政的地方政府债务研究:规模、风险及其传导[D]. 谢保鹏. 中国农业大学. 2017

[8].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问题研究[D]. 董亮. 辽宁大学. 2013

[9]. 以XW投资公司为例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策略研究[D]. 柳金龙. 华中科技大学. 2019

[10].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问题研究[D]. 解思婧. 东北财经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国地方政府融资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