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濮城油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藏,油田,收率,技术,孔道,特征,孔隙。
濮城油田论文文献综述
姚倩倩[1](2019)在《濮城油田南区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储层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东部地区大部分油田已处于开发的中后期,随着油田开采程度不断提高,剩余油的挖潜也越来越难,储层特征研究因此也变得越来越有意义。在储层研究中,无论是前期最基础的岩芯资料,还是较为精细的非均质性研究,都是指导最终储层评价工作和剩余油分布预测的依据。因此,由定性到定量、由宏观到微观分析储层特征,进行储层分类评价,对于后期剩余油分布预测以及提高油田采收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主要以濮城油田南区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油藏的岩芯资料、分析化验资料、测井资料、录井资料等为基础,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研究了沉积相类型,总结相带的空间展布规律,分析了储层的物性、非均质性等特征。最后对研究区储层进行了分类评价,为以后的油藏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根据测井资料、岩芯资料,建立小层对比的连井骨架剖面,利用标志层控制下的旋回对比在全区进行小层的重新划分和对比。以岩石学、沉积学原理为指导,分析储层沉积构造及粒度分布特征,确定沉积微相的划分,进行单井相—连井相的分析,编制了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明确研究层段各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规律。综合取芯井资料、铸体薄片、岩芯分析化验等资料,在储层地质学、沉积岩石学、岩石物理性质等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分析岩石学特征、孔隙和喉道类型、储层物性特征。根据沉积微相及物性分析结果,进行研究区非均质性研究,包括层内非均质性研究、层间非均质性研究、平面非均质性研究。此外,分析了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平面分布、小层砂体平面分布情况。最后在研究区储层沉积微相、岩石学特征、孔隙结构特征、物性特征等基础上,选取评价参数,建立研究区储层分类评价标准。研究区主要分为叁类储层,其中Ⅰ类储层储集性能最好,主要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微相。(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期刊2019-04-01)
孙同英,刘平,张岩,何斌[2](2019)在《水下分流河道岔口剩余油富集特征——以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内老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大部分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大量剩余油受储层强非均质性的影响富集在某些区域,形成的剩余油类型复杂多样。本文主要针对湖泊叁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岔口这一剩余油富集有利区进行研究,结合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藏实践开发效果,研究分析出河道岔口的剩余油富集特征:(1)砂体厚度相对较大,沿分支河道两侧呈"中间薄、两边厚"延伸;(2)河道岔口砂体内发育薄夹层,延展范围较短;(3)河道岔口累积水油比越小,剩余油富集程度相对越高。(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应用》期刊2019年01期)
杨建华,宋红锋,史常平,曹万卿[3](2018)在《濮城油田沙一油藏CO_2驱注采工艺技术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氧化碳驱油技术是一种比注水开采更能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方法。该技术既可适用于埋藏深、储油物性差的油藏,也可适用于低渗透、高粘、高凝油等难开采油层;既可适用于油田的中后期开采,也可适用于新油田的开发。自20世纪50年代美国开始二氧化碳驱油技术研究以来,我国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发展迅速。中原濮城油田通过在沙一油藏实施二氧化碳驱油技术,见到了明显的增油效果。目前,该技术已经成为油田驱油增产的关键技术。(本文来源于《清洗世界》期刊2018年08期)
王志宝[4](2018)在《濮城油田储层微观结构随注水开发时变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多年的强化开采,濮城油田进入高-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储层微观结构随注水开发发生剧烈变化,这种变化影响着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本文旨在研究濮城油田储层的微观结构变化规律,明确其对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8年07期)
于战兵[5](2018)在《濮城油田中渗油藏改善水驱开发的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中渗油藏分类储层的非均质特征和构造的复杂性,着重对这个阶段地下剩余油分布的特征及赋存特点进行了描述。针对不同的剩余油存在类型,研究了不同挖潜方式及调整对策,通过配套的工艺技术,进行了深化水驱提高采收率的探索,分类油藏分类治理方式,提高油藏开发与效益水平,为是实现油藏后期深度开发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8年04期)
杨建华,杨苏南,王庆仓,宋红锋[6](2018)在《濮城油田CO_2驱产出气回注技术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CO_2驱油过程中生产井产出的大量富含CO_2的伴生气放空外排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突出问题,开展了伴生气回收回注再利用技术研究。重点研究了CO_2压缩机四级压缩设计计算、干燥脱水工艺、压缩机安全管控及压缩过程防液化等关键技术环节。通过技术创新与完善,形成了一套适应CO_2驱产出气回注的工艺技术,填补了国内CO_2驱产出气回注技术的空白,并获得较好的气驱油效果。(本文来源于《清洗世界》期刊2018年04期)
冯柳[7](2018)在《濮城油田文51油藏分注技术界限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濮城油田文51油藏含油面积9.3km~2,地质储量939×10~4t。为了提高油藏水驱动用储量,提高二叁类层的动用程度,开展了对分注技术界限的研究,确定不同含油饱和度储层组合下的渗透率级差界限,确定分注井注水层段的小层数和砂体厚度界限,从而实施细分注水及层段重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8年02期)
刘运霞[8](2018)在《叁级细分注水技术在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藏研究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藏地质储量1280万吨,是濮城油田中渗油藏之一,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油藏划分8个砂组,54个流动单元,含油井段长达260米,由于各砂组间储层物性不同导致流动单元之间渗透率级差大,层间及层内矛盾突出,主力层井网流线相对固定,平面波及系数降低,驱油效果变差。(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8年02期)
叶显军[9](2018)在《濮城油田原油有机氯来源调查与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杜绝原油有机氯超标造成炼油化工企业安全事故,通过抓好管理环节、对原油取样做有机氯指标检测了1918个,查清了有机氯超标原因。(本文来源于《化工管理》期刊2018年10期)
刘运霞[10](2018)在《优势渗流通道识别技术在濮城油田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原油田濮城沙二上2+3油藏经过30多年的开发,综合含水高达97.7%,由于历史上合注合采,层间及层内矛盾突出,应用优势渗流通道识别技术了解油水井注采对应关系、计算水线推进速度,判断水淹方向,寻找高渗层和大孔道的存在,实施相应治理措施进行精细注采调整,油藏见到明显治理效果。(本文来源于《化工设计通讯》期刊2018年03期)
濮城油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国内老油田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大部分已进入高含水开发后期,大量剩余油受储层强非均质性的影响富集在某些区域,形成的剩余油类型复杂多样。本文主要针对湖泊叁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岔口这一剩余油富集有利区进行研究,结合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藏实践开发效果,研究分析出河道岔口的剩余油富集特征:(1)砂体厚度相对较大,沿分支河道两侧呈"中间薄、两边厚"延伸;(2)河道岔口砂体内发育薄夹层,延展范围较短;(3)河道岔口累积水油比越小,剩余油富集程度相对越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濮城油田论文参考文献
[1].姚倩倩.濮城油田南区沙河街组二段下亚段储层特征研究[D].长江大学.2019
[2].孙同英,刘平,张岩,何斌.水下分流河道岔口剩余油富集特征——以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为例[J].石油化工应用.2019
[3].杨建华,宋红锋,史常平,曹万卿.濮城油田沙一油藏CO_2驱注采工艺技术的应用[J].清洗世界.2018
[4].王志宝.濮城油田储层微观结构随注水开发时变规律[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8
[5].于战兵.濮城油田中渗油藏改善水驱开发的对策研究[J].云南化工.2018
[6].杨建华,杨苏南,王庆仓,宋红锋.濮城油田CO_2驱产出气回注技术研究及应用[J].清洗世界.2018
[7].冯柳.濮城油田文51油藏分注技术界限研究及应用[J].云南化工.2018
[8].刘运霞.叁级细分注水技术在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油藏研究及应用[J].云南化工.2018
[9].叶显军.濮城油田原油有机氯来源调查与突破[J].化工管理.2018
[10].刘运霞.优势渗流通道识别技术在濮城油田的应用[J].化工设计通讯.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