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6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在西安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张莹[1](2021)在《1952年院系调整背景下的中国力学专业考察》文中提出力学作为科学技术的代表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新中国建立之初,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时刻。研究这一时段技术学科的提出和中国力学专业创建不仅是对学科历史的补充,而且为当今学科建设、学科发展以及人才培养带来一些有益启示,更是为建设中国特色学科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学术界对学科建设的关注度逐渐增强,前人已经在这一领域做了大量工作,但尚存一些薄弱环节。研究着力于以下三方面工作:一、考察在1949年之后中国力学学科从无到有的建立过程,包括对科学家在力学专业建立之初对力学专业性质的讨论;二、梳理三种类型的力学专业的创建情况;三、分析技术科学思想对力学学科在中国建立的影响以及从中获得的启示。对三种类型的力学专业建立过程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力学学科是在科学家的影响下和经济建设的需求下建立起来的,是中国特色学科。研究以科学社会学的视角对力学在中国的建立过程进行历史考察,为技术学科的发展和国家一级学科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韩琳慧[2](2021)在《高中生“化学平衡”知识深度学习现状调查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来临,国家更加重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加大了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为了迎合社会的发展需要,深度学习教育理念也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现阶段对于深度学习的研究已经落实到化学学科中,但是将深度学习与化学平衡部分相结合的研究很少。基于此,开展了关于高中生化学平衡知识深度学习现状调查与研究。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以锦州某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首先,调查高中生化学平衡知识深度学习现状,得出高中生的化学平衡学习介于浅层学习和深度学习之间;其次,进一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分析了高中生化学平衡知识深度学习现状成因。得到学生自身缺乏学习动机、学习习惯较差、具备基本的迁移反思能力,部分教师忽略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观念老旧,教学方法单一、缺少完备评价体系,对学生语言相对严厉的结果。再次,基于以上研究结果,从学生和教师角度分析并提出教学策略。从学生的角度,引导其化学平衡深度学习策略如下:培养学生深度学习的内在动机,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掌握深度学习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深度学习的学习习惯,加强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从教师角度,促进其平衡深度教学策略如下:根据化学学科思想构建知识网络,进行单元教学设计;全面分析知识教学价值,确定教学目标;设计多样的学习活动和学习任务,开展教学实践;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将师生交流融入整个教学活动。并基于此提出高中生化学平衡深度学习教学路线。最后,研究形成了“化学平衡”单元教学设计。以期为一线教师进行化学平衡知识的教学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李全平[3](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研究说明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李东梅[4](2020)在《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是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在实践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国家住建部部署的2016年至2020年的历史建筑“五年划定工作”基本结束之际,总结我国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1)国家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较为笼统,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2)地方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未进一步细化,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3)年代界定不清晰是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的问题之一。(4)“自下而上”的申报机制造成部分历史建筑潜在对象被忽视。本文的研究针对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增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在实践工作中的指导性,促进历史建筑确定工作高效、高质推进展开讨论。为提出这些问题的应对之策,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比较的研究方法及资料调查与归纳的方法展开研究。首先,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厘清历史建筑概念的提出背景及其确定工作历程,然后对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及其申报体系进行分析,再总结了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机制(评价体系)的经验及从《山东省历史建筑确定专项工作第三方评估》项目中获得的启示,最终提出细化地方标准是加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指导性的重要手段。并基于此,提出了地方细化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的三个工作思路:(1)梳理本地的历史文化脉络,总结其历史文化特点。(2)对照国家标准,细化地方标准的各项价值。(3)结合各项价值包含的历史时期,分项确定年代界定标准。结合以上研究,本文以西安为例,借鉴住建部《中华文明历史文化脉络及其城乡载体研究》及陕西省住建厅《陕西文明历史文化脉络及其城乡载体研究》两个课题研究历史脉络的方法,将西安市的近现代历史分为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四大主题类别,以见证国家凝成、工业、商业贸易等9个价值主题对其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并将其历史文化发展特点总结为5条。综合以上研究,参照国家住建部公布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将西安市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为20条,其中历史文化价值标准13条、艺术价值标准5条、科学技术价值2条,针对各价值项分别确定了年代标准,并选取案例对相应的标准进行说明,以期增强西安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在实践工作中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胡阳[5](2020)在《陈云党建思想研究》文中提出全文包括绪论,陈云党建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革命环境下陈云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执政环境下陈云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陈云党建思想的特点、主要贡献和当代意义,结论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本研究的选题背景和意义,对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评析,阐明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提出本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第二部分梳理了陈云党建思想的形成条件,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是的理论渊源,国外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情况和国内党建实际需要是客观条件,陈云沉稳好学的品质和领导工人运动的经验是个人因素。结合陈云任职情况和党建实际需要,将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时期。第三部分集中论述革命环境下陈云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本研究认为,陈云主张通过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实事求是,加强学习来武装全党思想,有利于抵制“左”右倾错误思想带来的危害,有助于党在复杂的革命环境中寻求正确革命方向。陈云关于明确党员要求,壮大干部队伍,加强支部建设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的思想,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壮大和完善的党的队伍,组织发动群众参与革命。在此基础上,强调改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将加强作风建设落在实处。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执政环境下陈云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本研究认为,陈云创造提炼出“十五字诀”,丰富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现路径,对党在新时期解决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关于维护党的安定团结的思想,解决了干部和群众对党内团结的顾虑。关于成千上万提拔中青年干部的思想,使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关于党风建设的思想,强调把党风建设提到前所未有高度的重要性,分析了党风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具体措施。第五部分论述了陈云党建思想的特点、主要贡献和当代意义。本研究从整体上、在理论上、实践上,辩证论述陈云党建思想的特点。陈云党建思想的主要贡献分为历史贡献和理论贡献,历史贡献最具代表性的两个方面,理论贡献最突出的三个方面。关于陈云党建思想的当代意义,本研究从四个方面进行阐释。第六部分是对本研究的总结。
谢军[6](2019)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S省“转型试点”高校为例》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为新时代包括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内的我国高等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自1999年以来,在高等教育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的进程中,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势而生并快速发展。截止2018年底,我国共有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721所,数量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的58%,占据“半壁江山”以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办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提升和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水平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而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关键在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目前,关于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研究,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均还比较欠缺,需要全面、深入的进行探索。本研究以“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为题,以S省“转型试点”高校为对象,按照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实践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深入探究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提出系统加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为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创新作出贡献。在实践层面,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相结合,着眼S省11所“转型试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整体状况和A高校及其三个系(专业),综合运用文本分析、访谈法和问卷调查、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结构、激励措施等现状进行整体扫描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归纳与演绎的思维方法,依据调查问卷数据和访谈获取的资料,从人力资源管理、教师专业发展和激励理论等视角,探究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在理论层面,对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及其“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梳理,根据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特点,综合运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法、因子分析法等,构建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合格标准的指标,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目标导向”。研究发现,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双师”内涵各不相同,缺乏统一认定标准;“双师型”教师数量少,学历和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应用能力不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措施缺乏,保障条件有限等问题,不能适应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导致这些问题,主要有主观认识不到位、院校研究开展不够、增量补充渠道不畅通、能力提升激励机制不健全、硬件条件保障不得力、建设发展的合力未形成等多方面原因。研究还发现,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的合格标准,主要包括职业道德修养、实践应用能力、课程教学能力、理论知识水平和性格心态特征五个方面。其中实践应用能力的占比最高,体现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研究建议,加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应以“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综合施策。政府主管部门要制定“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改革编制管理办法,制定“双师型”激励政策,引导企业履行责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发挥主体作用,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培训、引进、职称评审、绩效考核、实践条件建设、院校研究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教师个体要主动顺应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强化以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专业发展观,增强“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积极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积极投身实践教学,努力促进自身专业不断成长。
赵辉[7](2019)在《当代大学生道德榜样的传播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道德模范的作用,强调要在全社会广泛宣传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道德榜样以其特有的人格感召力、情感共鸣力以及行动力感召人和塑造人,尤其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的大学生而言,更要大力宣传道德榜样的事迹,弘扬道德榜样的高尚品德。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主力军,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任。因此,在新的形势下,研究大学生道德榜样的传播路径,加强道德建设,对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时代的进步需要高尚的道德品质来引导,社会的发展同样也需要道德榜样的力量来推进。大学生道德榜样具有提高大学生个人道德、弘扬大学生大爱无私品德、激励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激发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作用。但是当下大学生道德榜样的传播面临着宣传缺乏合理性、创新性;道德榜样教育与大学生教育相脱离;监督意识和权益保障机制有待健全等诸多困境,因此在实践上我们要遵循三种路径进行把握,一是创设宣传大学生道德榜样的平台,包括优化宣传内容、创新宣传渠道;二是构建有效的榜样教育学习方式,包括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相结合、将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三是铸造大学生道德榜样的监督及保障机制,包括构建合理的权益保障机制,推进建立大学生道德榜样监督、评价机制。
胡虹[8](2019)在《高中生化学概念深度学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中强调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必须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深度学习的提出就是对时代挑战的主动回应。深度学习作为当代学习科学的重要举措,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又是学习科学发展的自然产物,还是课程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必然选择。现阶段,尽管深度学习的研究已经开始落实到各个学科上,但是深度学习与化学相结合的研究相对偏少,与化学概念相结合的研究几乎没有。而化学概念是化学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学生对于它的学习更是要达到理解、掌握、运用和评价等较高能力水平,这恰好与深度学习的特征不谋而合,因此促进学生化学概念的深度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本文研究中,主要分以下六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研究的背景,梳理了国内外有关化学概念和深度学习的研究,阐述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界定了“深度学习”和“化学概念”的内涵,描述了其特征,并基于“三领域六维度”对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的特征进行了区别。阐述了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此外,还阐述了深度学习与化学概念的关系,构建了高中化学概念深度学习特征表,结合布鲁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构建了化学概念深度学习的水平。第三部分,编制了《人教版化学必修1中化学概念的调查问卷》,调查了教师对化学概念的认同情况,确立了《必修1》中的化学概念,共遴选出30个化学概念。从中学化学教育的角度出发,确立了每个章节的概念名称和内涵。同时,还分析了不同教师对“概念”、“化学概念”的理解。第四部分,编制了《高中生化学概念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问卷》,调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此外,还从“三领域六维度”出发,根据不同维度设置的问题,具体分析了学生深度学习情况。最后,还从课堂导入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师评价方式、学生学习状态、师生关系类型五个因素重点分析了影响学生化学概念深度学习的情况。第五部分,编制了《高中生化学概念深度学习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调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质性研究的方法,基于扎根理论将学生的回答进行编码,构建了相应的模型。同时,统计了促进学生化学概念深度学习的教学因素的开放式译码频次并进行了分析。第六部分,构建了高中化学概念深度学习过程。在进行策略探讨时,提出了四条策略。随后,构建了化学概念深度学习的路线,确立了化学概念深度学习四个步骤,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论述了高中化学概念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李璐[9](2019)在《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重担。高校师资队伍的质量关乎青年人才的培养、关乎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指明方向。研究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要求,是引导高校师资队伍革新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选题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梳理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进程,明确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治要求、原则与目标,探索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本文由引言、四章和结语构成。引言:阐释研究的相关背景。第一章:习近平关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概述。主要从全球大环境、国内小环境两个视角探究习近平“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从高校师资队伍的地位、职责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遵循、重要意义等方面梳理“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从战略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全面性与重点性相协调三个方面分析“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特点。第二章: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进程。主要分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政策,总结十八大以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显着成效,直面目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三章: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治要求、原则与目标。主要论述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治要求即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武装,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则即必须坚持“四个统一”,目标是实现“四个有”“六个要”。第四章: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主要阐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严格队伍遴选,加大培训力度,健全管理机制,以提高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效性。结语:总结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得出的结论,反思存在不足,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陈强[10](2019)在《美国庚款退还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庚款赴美留学政策曾经在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过程中发挥过相当重要的作用。庚款赴美留学政策是中美庚子赔款下的主要赔款用途,《辛丑条约》中规定中国共需赔款450,000,000两海关银,其中美国获赔款为34,072,500两海关银。随着中美对于庚款的博弈,美国率先提出了“退还庚款”,经美国国会决议,把已经收到的赔偿款2400万美元退回给中国,1908年退还第一笔退款1078万美元,1924年退还第二笔退款1254.54万美元。先后两笔赔款的时间,相距16年之久,此时的中国已经由清政府变为了民国北京政府,美国也经历了五位总统,但是美方对中国退款的态度没有变。由此可见,中美双方十分重视关于庚款退还的相关问题,同时美方对于中国的外交关系及政策也是十分重视的。美国国会在通过退还中国剩余部分庚子赔款议案的时候,同时决定退化的庚子赔款款项专用于兴办中国文化教育事业,以作为中国向美国各大学派遣留学生前往学习深造的专项费用。美国与当时清政府商议后,最终决定在1909年至1913年4年间,中国需每年派遣100名学生前往美国留学深造,于第5年开始,每年则最少要派遣50名留学生前往美国留学深造,直到庚子赔款款项全部退清。北京于1909年6月依据《派遣游美学生办法大纲》成立了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及学部共同管理赴美留学生事务。包括具体选拨和派遣工作等,中国第一批庚款赴美留学生招收考试成功实行于1909年7月,一直至1925年长达16年间,中国通过庚款留学共向美国共派遣了1031名留学生。清政府成立的游美学务处在北京,进行公开考试选拨的前往美国留学的人员,实行分期派遣,送往美国各院校深造学习。针对该项庚款赴美留学政策,外务部和学部,除制定赴美留学办法大纲外,还成立了驻美游学生监督处,以管理庚款赴美留学生。并且为解决留美学生人选问题,游美学务处经商议决定成立帝国清华学堂作为赴美留学生的预备学堂。至此,庚款赴美留学政策的人员选拨及培养方式便正式步入正规化,拉开了赴美留学教育热潮的序幕。庚款赴美留学政策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后的高等教育发生以往从未有过的大变革和大动荡,为五四运动后高等教育发展提供良多贡献,五四运动变革趋势同时反映中国教育渐渐走向现代化,向民主、科学及自由等方向不断发展、进步和创新。庚款赴美留学政策促进中国教育步入现代化进程,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极为深刻的检验、教训和启示。本文从美国庚款退还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影响、启示、价值层面、制度层面和个案研究为框架,探讨分析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各个层面,从国际化的角度分析其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和启示,以期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些许借鉴。本文共分为五章,具体章节内容为: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指出深入研究中美庚子赔款对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起源的探讨,以及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缺陷和未来发展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教育发展也当以史为鉴,充分研究教育发展史,可以为中国教育现代化,教育世界化发展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文献研究综述指出了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分析中美“庚款兴学”政策的某一领域或方面,尚未针对“庚款兴学”的综合性进行探索,此方面的专着与论文较少,而对于中国学者的研究历史存在的片面性,研究过程中往往只是重视历史,而忘记了应当以史为鉴,研究的目的不在于研究,而在于指导,笔者将在本文的研究中避免出现这种情况的发生。第三,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心态史研究方法、将纵向研究与横向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和将哲学史与思想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四种方法。第四,介绍了本文的创新点。最后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第二章为中美庚子赔款的历史背景与用款过程研究,首先,总结了中美庚子赔款的历史背景,其主要包括《辛丑条约》还款背景、中美博弈过程和美国赔款的确定三个方面的内容;其次,介绍了中美庚子赔款的主要流向,主要通过研究流向对象、管理和结果的内容解读了主要流向的具体内容;第三,分析了中美庚子赔款兴学的决策与用款过程,这也是本章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介绍了中美庚子赔款兴学的具体决策与用款机构,和对于中美庚子赔款兴学决策与用款的主导性,从根本上剖析了用款的本质目的。第三章为第一次中美庚子赔款的教育作用,首先,介绍了庚子赔款促使中国留学生制度形成,成立了专门的庚款留美选派机构,实行选派与考试相结合,并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反映出中国进一步提升教育管理机制;其次,介绍庚款留美学生归国带回教育新理念对中国教育发展的影响,主要从引入西方教育思想与方法、实现学制改旧建新、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和探索适合中国的教育模式4个方面进行阐述。第三,则对庚子赔款留美政策培养的诸多历史人物进行介绍,主要分为时代领军人物以及学科领军人物,详细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和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做出的贡献。第四章为第二次中美庚子赔款的教育作用,首先,介绍了第二次中美庚子赔款背景与中基会的成立,在中国外交总长、驻美公使、在美华侨及国内教育团体等多方努力下,促成第二次中美庚子赔款,进而导致中基会的组成,并对中基会作用及影响进行阐述;其次介绍中基会对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从科学教授席的设立、资助高校科学设备、中基会与北大的“合作特款”以及邀请国外知名教授来华讲学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第三介绍中基会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通过介绍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建立过程,以及中基会与高校图书馆合作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第四介绍中基会对中国科研事业的资助,主要阐述了中基会对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静生生物调查所以及对其他研究机构的资助。第五章为中美庚子赔款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的综合分析,首先,从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兴起、强调教育功能论与教育独立论、积极倡导教育科学化运动3个方面,阐述中美庚子赔款对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影响;其次,从庚款与《壬戌学制》的诞生、《壬戌学制》的具体内容、《壬戌学制》对教育体制的影响3个方面,阐述中美庚子赔款对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影响;第三,从教育课程改革以及教学教材改革2个方面,阐述中美庚子赔款对中国近代教育形式的影响,最后,对本文上述研究内容进行研讨分析,对中美庚子赔款于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及消极影响分别进行分析阐述。第六章为结语,综合分析了全文的研究结果,得到了研究结论。
二、第6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在西安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6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在西安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1952年院系调整背景下的中国力学专业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力学学科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力学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 |
1.5 资料来源 |
第2章 中国力学学科的建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
2.1 国家的政策支持 |
2.2 力学家的推动作用 |
2.3 对力学学科性质的讨论 |
2.4 力学学科的建立 |
第3章 基础学科视野下的力学发展——以同济大学数理力学系为例 |
3.1 师资建设历程 |
3.2 课程设置沿革 |
3.3 历年人才培养统计 |
第4章 应用学科视野下的力学发展——以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为例 |
4.1 师资队伍建设进程 |
4.2 课程历史沿袭 |
4.3 历届毕业生统计分析 |
第5章 技术学科视野下的力学发展——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为例 |
5.1 师资力量优化过程 |
5.2 专业课程设置变革 |
5.3 历年毕人才统计 |
第6章 三种不同类型的力学专业建设对中国力学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
6.1 力学专业与人才培养 |
6.2 科学家的影响 |
6.3 社会经济建设的需求 |
6.4 摆脱西方的模式构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高中生“化学平衡”知识深度学习现状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依据 |
1.时代发展对深度学习的要求 |
2.新时代核心素养的提出 |
3.“化学平衡”知识的学科地位及价值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外深度学习的研究现状 |
2.国内外“化学平衡”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纸笔测验法 |
(五)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一、“化学平衡”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1.建构主义理论 |
2.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理论 |
(二)概念界定 |
1.关于深度学习 |
2.关于“化学平衡”知识 |
二、高中生“化学平衡”知识深度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1.调查问卷的编制 |
2.调查实施 |
3.数据处理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1.问卷整体分析 |
2.调查结果分析 |
3.结论 |
三、高中生“化学平衡”知识深度学习现状的成因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1.调查问卷的编制 |
2.调查实施 |
3.数据处理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1.问卷整体分析 |
2.研究结果 |
3.结论 |
四、高中生“化学平衡”知识深度学习策略及教学路线构建 |
(一)促进高中生“化学平衡”知识深度学习的策略探讨 |
1.从学生角度出发,引导“化学平衡”深度学习策略 |
2.从教师角度出发,促进“化学平衡”深度教学策略 |
(二)高中“化学平衡”深度学习教学路线——四步教学法 |
五、“化学平衡”单元深度教学设计 |
(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 |
(二)深度学习目标 |
(三)深度学习活动 |
(四)持续性评价 |
结束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1:“化学平衡”单元测试卷 |
附件2:“影响高中生化学平衡知识深度学习现状因素”调查问卷 |
附件3:教学设计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3)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4)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我国历史建筑概念的提出及确定工作历程 |
1.4.2 我国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现状及相关研究概述 |
1.4.3 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标准(评价体系)及相关研究概述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我国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现状及应用中存在主要问题分析 |
2.1 我国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 |
2.1.1 国家住建部公布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 |
2.1.2 各方地政府制定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 |
2.2 历史建筑确定标准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2.2.1 国家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较为笼统,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 |
2.2.2 地方的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未进一步细化,在实践工作中指导性不足 |
2.2.3 年代界定不清晰是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的问题之一 |
2.2.4 “自下而上”的申报机制造成部分历史建筑潜在对象被忽视 |
2.3 本章小结 |
3 地方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工作思路 |
3.1 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标准(评价体系)的启示 |
3.1.1 美国的历史建筑登录标准 |
3.1.2 英国的历史建筑登录标准 |
3.1.3 法国的历史建筑登录标准 |
3.1.4 加拿大的历史建筑评价体系 |
3.1.5 国外历史建筑登录标准(评价体系)的启示 |
3.2 山东省历史建筑确定专项工作第三方评估过程的启示 |
3.3 细化地方标准是加强历史建筑确定标准指导性的重要手段 |
3.4 地方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的工作思路 |
3.4.1 梳理地方的历史文化脉络,总结其历史文化特点 |
3.4.2 对照国家标准,细化地方标准的各项价值 |
3.4.3 结合各项价值包含的历史时期,分项确定年代界定标准 |
3.5 本章小结 |
4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现状 |
4.1 西安市第一阶段的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4.2 西安市第二阶段的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现状及不足 |
4.3 本章小结 |
5 西安近现代历史脉络梳理及历史文化特点分析 |
5.1 西安近现代历史脉络梳理思路及技术路线 |
5.2 西安近现代历史脉络 |
5.2.1 西安近现代历史发展脉络概述 |
5.2.2 政治变迁历史脉络 |
5.2.3 经济发展历史脉络 |
5.2.4 社会发展历史脉络 |
5.2.5 文化科技发展历史脉络 |
5.3 西安近现代历史文化特点总结 |
5.4 本章小结 |
6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方案 |
6.1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的历史文化价值标准细则 |
6.2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的艺术价值标准细则 |
6.3 西安市历史建筑确定的科学技术价值标准细则 |
6.4 关于年代界定的补充说明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表目录 |
图目录 |
致谢 |
(5)陈云党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文献评析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
2 陈云党建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 |
2.1 陈云党建思想的形成条件 |
2.2 陈云党建思想的发展历程 |
3 革命环境下陈云党建思想主要内容 |
3.1 加强思想建设,武装全党思想 |
3.2 壮大党的队伍,为革命组织力量 |
3.3 强化作风建设,解决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问题 |
4 执政环境下陈云党建思想主要内容 |
4.1 提出“十五字诀”,丰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实现路径 |
4.2 维护党的安定团结,重视选拔培养中青年干部 |
4.3 强调执政党党风问题,把党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5 陈云党建思想的特点、贡献及其当代意义 |
5.1 陈云党建思想的特点 |
5.2 陈云党建思想的主要贡献 |
5.3 陈云党建思想的当代意义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S省“转型试点”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一、我国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 |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的关键 |
三、现实需要与问题聚焦 |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 |
二、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 |
三、教师队伍建设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五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 |
一、高等教育功能向应用型拓展的国际趋势 |
二、我国应用型本科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 |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特点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和政策依据 |
一、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
三、管理学激励理论 |
四、研究的政策依据 |
第三章 S省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
第一节 S省转型试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调查研究 |
一、研究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
二、转型试点高校探索应用型发展道路基本情况 |
三、转型试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整体扫描 |
四、转型试点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机制 |
第二节 A学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个案研究 |
一、研究方法、思路和案例选择 |
二、A学院探索“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与困惑 |
三、A学院三个专业(系)“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 |
第四章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一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双师”内涵各不相同,缺乏统一认定标准 |
二、“双师型”教师数量少,学历和结构不合理 |
三、“双师型”教师实践经验缺乏,应用能力不足 |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措施缺乏,保障条件有限 |
第二节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主观认识不到位 |
二、院校研究开展不够 |
三、增量补充渠道不畅通 |
四、能力提升激励机制不健全 |
五、硬件条件保障不得力 |
六、推进发展的合力未形成 |
第五章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合格标准的指标构建 |
第一节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合格标准要素的获取 |
一、文献回顾法初步筛选合格标准要素 |
二、行为事件访谈法再次筛选合格标准要素 |
三、问卷法最终筛选合格标准要素 |
第二节 合格标准指标因子的提取 |
一、因子的适应性检验 |
二、因子提取 |
三、因子旋转 |
第三节 合格标准指标的确定 |
一、合格标准要素命名及解释 |
二、合格标准指标及内涵 |
第四节 信度和效度分析 |
一、信度分析 |
二、效度分析 |
第六章 加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
第一节 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发挥政策引导作用 |
一、制定“双师型”教师基本标准,引导高校规范认定 |
二、改革编制管理办法,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权 |
三、制定“双师型”激励政策,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
四、引导企业履行责任,强化校企合作意识 |
第二节 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教师队伍管理体系 |
一、加强计划管理,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 |
二、完善“双师型”职称评审办法,强化实践能力导向 |
三、加大“双师”培训工作力度,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
四、拓宽渠道,做好“双师型”教师招聘工作 |
五、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发挥激励导向作用 |
六、加强实践基础设施建设,为“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条件 |
七、大力开展院校研究,建立完善教师发展工作机构 |
第三节 教师个体努力提升自身“双师”能力和素养 |
一、秉持以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的专业发展观 |
二、增强“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 |
三、大力开展应用性科学研究 |
四、积极投身实践教学,推进“产学研”协调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当代大学生道德榜样的传播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研究现状简要述评 |
第一章 大学生道德榜样的内涵、功能、形成原因 |
第一节 大学生道德榜样的内涵 |
一、道德榜样的内涵 |
二、大学生道德榜样的内涵 |
第二节 大学生道德榜样的功能 |
一、提升了大学生孝老爱亲的传统道德情操 |
二、弘扬了大学生无私的品德操守 |
三、为大学生的责任担当精神提供示范 |
四、激励大学生实现人生目标 |
第三节 大学生道德榜样形成的原因 |
一、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发展 |
二、精神文明建设的大力提倡 |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宣传 |
第二章 大学生道德榜样传播的困境 |
第一节 大学生道德榜样宣传缺乏合理性、创新性 |
一、宣传内容呈现失真化倾向 |
二、宣传方式呈现单一化倾向 |
第二节 大学生道德榜样教育与大学生教育相脱离 |
一、榜样教育与高校“基础”课未实现有效衔接 |
二、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未实现有机结合 |
第三节 大学生道德榜样监督意识和权益保障机制有待健全 |
一、欠缺对大学生道德榜样的后期培养 |
二、道德榜样权益保障机制不完善 |
第三章 创设宣传大学生道德榜样的平台 |
第一节 优化大学生道德榜样的宣传内容 |
一、大学生道德榜样力求真实性 |
二、善于整合大学生道德榜样宣传内容 |
第二节 创新宣传大学生道德榜样的渠道 |
一、发挥网络媒体载体的作用 |
二、拓展大学生道德榜样活动的方式、形式 |
第四章 构建有效的榜样教育学习方式 |
第一节 将大学生道德榜样融入“基础”课教学 |
一、大学生道德榜样融入“基础”的教学计划 |
二、大学生道德榜样贯穿于“基础”的教学内容 |
第二节 建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 |
一、奠定家庭在大学生道德榜样传播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 |
二、发挥学校在大学生道德榜样传播中的引领作用 |
三、突出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大学生道德榜样传播中的保障作用 |
四、统筹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五章 铸造大学生道德榜样的监督及保障机制 |
第一节 推进建立大学生道德榜样监督、评价机制 |
一、注重对大学生道德榜样的跟踪和培养 |
二、建立有效的高校教育效果评价机制 |
第二节 构建合理的权益保障机制 |
一、完善大学生道德榜样激励制度 |
二、健全有效的立法、联动制度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高中生化学概念深度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化学概念的重要性 |
1.1.2 信息时代对学习的要求 |
1.1.3 课程标准对深度学习的落实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化学概念的研究综述 |
2.1.1 国外研究现状 |
2.1.2 国内研究现状 |
2.2 深度学习的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3 化学概念深度学习的理论研究 |
3.1 化学概念的内涵 |
3.1.1 概念 |
3.1.2 化学概念 |
3.2 深度学习的内涵及特征 |
3.2.1 深度学习的概念界定 |
3.2.2 深度学习的特征 |
3.2.3 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 |
3.3 深度学习的理论基础 |
3.3.1 建构主义理论 |
3.3.2 情境认知理论 |
3.3.3 分布式认知理论 |
3.3.4 元认知理论 |
3.4 化学概念和深度学习的关系 |
3.4.1 化学概念深度学习的意义 |
3.4.2 化学概念深度学习的特征 |
3.4.3 化学概念深度学习的水平 |
4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教科书中的化学概念研究 |
4.1 研究目的 |
4.2 问卷设计 |
4.3 研究对象 |
4.4 信效度分析 |
4.4.1 信度分析 |
4.4.2 效度分析 |
4.5 数据收集与整理 |
4.6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6.1 《从实验学化学》概念梳理 |
4.6.2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概念梳理 |
4.6.3 《金属及其化合物》概念梳理 |
4.6.4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概念梳理 |
4.7 小结 |
5 高中生化学概念深度学习的调查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问卷设计 |
5.2.1 现状调查问卷设计 |
5.2.2 影响因素调查问卷设计 |
5.3 研究对象 |
5.4 信效度分析 |
5.4.1 信度分析 |
5.4.2 效度分析 |
5.5 数据收集与整理 |
5.6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6.1 学生总体水平分析 |
5.6.2 不同年级的差异分析 |
5.6.3 基于三领域六维度的特征分析 |
5.7 影响学生化学概念深度学习的因素分析 |
5.7.1 从现状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
5.7.2 影响因素调查问卷的分析 |
5.8 小结 |
5.8.1 现状调查情况 |
5.8.2 影响因素情况 |
6 高中化学概念深度学习的教学构建研究 |
6.1 构建基础 |
6.2 促进高中化学概念深度学习的策略探讨 |
6.2.1 根据核心素养重新解读化学概念,帮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
6.2.2 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确定深度学习的要求 |
6.2.3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水平发展 |
6.2.4 构建适宜的课堂教学活动,确保化学概念知识的深度加工 |
6.3 高中化学概念深度学习的路线 |
6.4 高中化学概念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 |
6.4.1 化学概念的预评估 |
6.4.2 激活原有的知识 |
6.4.3 获取新知识和概念深度加工 |
6.4.4 评价和反思 |
6.5 教学设计总结 |
7 结论 |
7.1 研究的结论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研究生期间成果 |
致谢 |
(9)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引言 |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概述 |
一、习近平关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
(一) 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锋更为复杂 |
(二)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争夺更趋激烈 |
(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更加接近 |
二、习近平关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一) 关于高校师资队伍的地位 |
(二) 关于高校师资队伍的职责 |
(三) 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遵循 |
(四) 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
三、习近平关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特点 |
(一) 战略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
(二) 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 |
(三) 全面性与重点性相协调 |
第二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进程 |
一、出台若干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政策 |
(一) 出台“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政策 |
(二) 出台“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政策 |
(三) 出台“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政策 |
(四) 出台“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政策 |
(五) 出台“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政策 |
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着成效 |
(一) 队伍数量逐渐增大 |
(二) 师德师风明显好转 |
(三) 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
(四) 科学研究贡献突出 |
三、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突出问题 |
(一) 队伍整体结构不尽合理 |
(二) 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 |
(三) 管理工作尚存薄弱环节 |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治要求、原则与目标 |
一、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治要求 |
(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武装 |
(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 |
二、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四个统一”原则 |
(一) “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原则 |
(二) “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原则 |
(三) “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原则 |
(四) “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原则 |
三、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四个有”“六个要”目标 |
(一) “要有理想信念”目标 |
(二) “要有道德情操”目标 |
(三) “要有扎实学识”目标 |
(四) “要有仁爱之心”目标 |
(五) 思政课教师的“六个要”目标 |
第四章 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
一、严格高校师资队伍的遴选 |
(一) 严把师资准入关口 |
(二) 拓宽人员选拔视野 |
(三) 完善队伍合理结构 |
二、加大高校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 |
(一) 深化师资力量培训 |
(二) 强化岗位实践锻炼 |
(三) 优化以老带新工作 |
三、健全高校师资队伍的管理机制 |
(一) 健全队伍评聘机制 |
(二) 健全队伍考核机制 |
(三) 健全队伍监督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活动及成果 |
(10)美国庚款退还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创新点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中美庚子赔款的历史背景与庚款使用 |
2.1 中美庚子赔款的历史背景 |
2.1.1 《辛丑条约》还款背景 |
2.1.2 中美博弈过程 |
2.1.3 美国退还赔款数额的确定 |
2.2 中美庚子赔款的主要流向 |
2.2.1 流向用途 |
2.2.2 款项管理 |
2.2.3 管理计划 |
2.2.4 计划实施 |
2.3 中美庚子赔款兴学的用款过程 |
2.3.1 创建游美学务处 |
2.3.2 创建留美预备学校 |
2.3.3 创建中基会 |
2.4 小结 |
第3章 第一次中美庚子赔款对中国近代教育制度与理念的促进作用 |
3.1 赴美留学教育管理规范化 |
3.1.1 成立了专门的选派机构 |
3.1.2 选派与考试相结合 |
3.1.3 选拔逐渐严格且正规化 |
3.2 留美学生带回教育新理念 |
3.2.1 引入西方教育思想与方法 |
3.2.2 学制上实现改旧建新 |
3.2.3 推动了高等教育发展 |
3.2.4 探索了适合中国的教育模式 |
3.3 培养了诸多时代人物 |
3.3.1 时代领军人物 |
3.3.2 学科开创者 |
3.4 小结 |
第4章 第二次中美庚子赔款对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
4.1 第二次中美庚子赔款背景与中基会的成立 |
4.1.1 第二次中美庚子赔款背景 |
4.1.2 中基会的成立过程 |
4.2 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
4.2.1 科学教授席的设立 |
4.2.2 资助高校科学设备 |
4.2.3 中基会与北大的“合作特款” |
4.2.4 邀请国外知名教授来华讲学 |
4.3 促进中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
4.3.1 国立北平图书馆的建立 |
4.3.2 中基会与高校图书馆 |
4.4 对中国科研事业的资助 |
4.4.1 对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的资助 |
4.4.2 对静生生物调查所的资助 |
4.4.3 对其他研究机构的资助 |
4.5 小结 |
第5章 中美庚子赔款对中国近代教育影响的综合分析 |
5.1 对中国近代教育思想的影响 |
5.1.1 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兴起 |
5.1.2 强调教育功能论与教育独立论 |
5.1.3 积极倡导教育科学化运动 |
5.2 对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影响 |
5.2.1 庚款与《壬戌学制》的诞生 |
5.2.2 《壬戌学制》的具体内容 |
5.2.3 《壬戌学制》对教育体制的影响 |
5.3 对中国近代教育内容的影响 |
5.3.1 教育课程改革 |
5.3.2 教学教材改革 |
5.4 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 |
5.4.1 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积极影响 |
5.4.2 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消极影响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第6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在西安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1952年院系调整背景下的中国力学专业考察[D]. 张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2]高中生“化学平衡”知识深度学习现状调查与研究[D]. 韩琳慧. 渤海大学, 2021
- [3]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4]历史建筑确定标准细化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李东梅.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陈云党建思想研究[D]. 胡阳.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以S省“转型试点”高校为例[D]. 谢军.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7]当代大学生道德榜样的传播路径研究[D]. 赵辉.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8]高中生化学概念深度学习研究[D]. 胡虹.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5)
- [9]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 李璐. 西南大学, 2019(01)
- [10]美国庚款退还对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影响研究[D]. 陈强. 吉林大学, 201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