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资源环境系统作为地区发展首要的物质条件基础上,确保其合理开发利用以及环境状态向积极方向发展的前提下,能够承载的总人数及其相应的社会经济活动总量。从复杂系统角度上来看,资源环境系统的自组织式发展的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人为干预的存在,生态系统的发展能够以人为的自组织形式来发展,使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对于区域承载力的研究是使这种可能变为可行的重点,是实行区域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必要组成部分。资源环境的自然禀赋是人类社会系统得以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快速粗放的发展模式,导致人类社会活动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冲突逐渐尖锐,随着人口剧增、资源渐近贫乏与环境状况日趋恶化等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社会经济活动凌驾于自然系统的承载能力之上。在此情形下,务必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技术手段等多方积极的因素,在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的同时,保障环境质量,在发展中充分考虑承载能力,致力于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在开展多发展情景模拟下对区域承载状况进行预警,及时保障和增强区域可持续性发展。研究以环渤海地区沿海城市及其近岸海域为研究区,集成大气污染数据、海水水质数据、海洋空间利用数据、土地利用数据、生态环境规划资料及相关经济社会数据,综合GIS空间分析、空间统计分析、高斯烟羽模型(Gaussian Plume Model)、多维状态空间(Multidimensional State Space)模型、生态足迹法(Ecological Footprint)等原理和方法,进行研究区承载力状态评价和不同情景模拟预警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陆海统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通过分析现有指标体系评价模型,综合考虑区域自身的支撑能力、人文社会的干扰能力以及区域承载的总量三个方面,同时考虑陆域承载力以及海域承载力的评价结果能够进行复合,建立指标体系对陆海统筹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本文将欧式几何空间中状态空间方法应用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构建由资源轴、环境轴和人类活动轴组成的多维状态空间,区域承载的现状能够通过比对承载现状点与承载力状态点这两个点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来表示。对于区域调节能力的评价中,首先对区域科技创新水平进行评价,再者结合海域港口以及陆域交通对整个区域的影响作为陆海交通统筹点,通过调整用于污染物扩散的高斯烟羽模型的相关参数,使其适用于区域港口交通网络空间作用的评价中。(2)多维状态空间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量化分析区域资源利用率、环境容量以及社会自我调节能力等方面,采用多维状态空间模型对区域承载状况进行定量评价,从综合角度出发描述区域承载状况。研究区大部分区域处于满载状态,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未超载区域主要集中于威海市、烟台市、丹东市、盘锦市以及葫芦岛市;承载力超载区域集中于天津市中心城区、滨海新区、青岛市、唐山市以及沧州市,其中,青岛市区以及盘锦市区处于超重警状态。从海域空间整体分布上分析,辽宁省大部分区域、烟台市、威海市的近岸海域处于满载状态,天津市、河北省、东营市、滨州市以及葫芦岛市近岸海域处于超载状态,其中青岛市的近岸海域处于超重警状态。(3)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模拟预警对承载力空间影响因子处理,设置人口趋势发展式、创新驱动调节式、港口交通调节式、环境约束式和生态补偿式五种区域活动发展情景,以逻辑斯蒂回归法确定目标年人口规模、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目标环境容量、生态足迹法制定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模拟五种情况下研究区承载力预警情况,对比分析模拟结果,在此基础上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人口的增长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区域资源环境的压力,增长幅度越大,其越容易处于超载状态;环境容量的约束作用对区域承载状态转好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其次是港口交通以及科技创新水平的调节作用,生态补偿机制对区域承载状态的促进作用较弱。区域发展过程中,由于区域本身资源量的约束,需要通过提高区域的科技创新水平及港口交通优势度,进而提高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资源在区际之间的流动,同时携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强化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约束的作用,保障协调可持续发展。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丁冬冬
导师: 李飞雪
关键词: 陆海统筹,资源环境承载力,多维状态空间,模拟预警,环渤海区域
来源: 南京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海洋学,资源科学
单位: 南京大学
分类号: P74
总页数: 149
文件大小: 11516K
下载量: 833
相关论文文献
- [1].跨系统影响视角下海岸带空间规划陆海统筹的内容和方法[J]. 城市规划学刊 2020(05)
- [2].陆海统筹发展的产业链整合路径研究[J]. 海洋经济 2019(06)
- [3].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 提升广西服务“一带一路”能力研究[J]. 桂海论丛 2019(06)
- [4].陆海统筹视阈下的“一带一路”建设[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6)
- [5].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 共享中国发展新机遇[J]. 中国物流与采购 2019(24)
- [6].抓住国家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机遇 推动贵州消费转型升级[J]. 中国经贸导刊 2020(01)
- [7].关于新海关助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思考[J]. 海关与经贸研究 2019(05)
- [8].黄河三角洲陆海统筹可持续发展探讨[J]. 资源科学 2020(03)
- [9].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广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东南亚纵横 2019(06)
- [10].服务西部陆海新通道应用型人才“专业链-专业干-专业支”培养模式[J]. 科教导刊(中旬刊) 2020(02)
- [11].重庆市在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 对外经贸 2020(04)
- [12].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应急物流协同机制研究[J]. 物流科技 2020(05)
- [13].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发展与对策研究[J]. 铁道货运 2020(06)
- [14].中欧陆海快线接轨电商时代[J]. 中国远洋海运 2020(06)
- [15].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经济效益分析[J]. 东南亚纵横 2020(02)
- [16].首批原箱进口巴西牛肉经西部陆海新通道抵渝[J]. 重庆与世界 2020(09)
- [17].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范围增至92个国家和地区[J]. 新西部 2020(Z3)
- [18].陆海联动提振合作开放新脉搏[J]. 当代广西 2019(21)
- [19].坚持陆海统筹 加快建设海洋强区[J]. 广西经济 2017(10)
- [20].诗人陆海及其作品研究[J]. 湘南学院学报 2018(03)
- [21].陆海统筹视角下临海工业用地开发思考[J]. 建筑与文化 2016(09)
- [22].“陆海测绘杯”优秀论文及作者(2016年)[J]. 海洋测绘 2016(05)
- [23].陆海峰作品[J]. 中国篆刻(钢笔书法) 2020(06)
- [24].浅秋[组诗][J]. 诗潮 2016(12)
- [25].大海日出[J]. 作文与考试 2017(09)
- [26].鲜花 盛开在陆海交汇的丝路枢纽[J]. 东方文化周刊 2017(30)
- [27].建设“一带一路”背景下山东发挥蓝色优势、促进陆海统筹发展的机遇与对策[J]. 中国海洋经济 2016(01)
- [28].连云港:陆海融合的时代华章[J]. 一带一路报道 2016(02)
- [29].陆海英:爱的传递者[J]. 法律与生活 2014(21)
- [30].澜湄合作与“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对接:基础、挑战与路径[J]. 国际问题研究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