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汽要放弃海南马自达?(论文文献综述)
尚魁[1](2020)在《W汽车公司的中国市场价格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不可再生资源储量急速下降,全球变暧加剧,人类对于环境保护及新能源应用越来越重视,我国也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新能源汽车列入重点发展领域。由于政府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近几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和销量增长迅速。一大批造车新势力应运而生,与此同时一些传统车企也纷纷地加入了进来,从而催生出了各种新能源车型,消费者在买车时也有了更多的选择。W汽车公司一直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焦点,从其成立至今仅仅过去了五年的时间,在这短短的五年中其已经推出了五款车型,量产了两款车型,并且已经成功上市,这确实是了不起的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自创始以来该公司已经亏了200多亿人民币。如何摆脱亏损,实现盈利是其当前首要问题。现在汽车行业的竞争受多重因素影响,最主要的因素当然离不开价格、质量,续航能力,服务等。本文首先介绍了W汽车公司的背景,接着对新电源电动汽车做了简单介绍,然后分别对W汽车公司的内部营销环境以及外部营销环境加以分析。这里首先运用了PEST分析法,接着采用SWOT分析法,然后通过STP战略分析,找到其市场价格定位问题。最后通过对目前市场上在售车量的价格和及销量做聚类分析,找到一个合理的定价区间。这里主要采用聚类分析中的K-means算法,首先通过SPSS软件做系统分析,然后用K-means算法做聚类分析,最后通过编写python程序把聚类分析的结果在二维平面上打印出来,这样看起来更加直观。通过对市场上在售车辆的销量和价格做聚类分析,找到一个符合W汽车市场定位的合理价格区间,这个区间里的汽车销量远高于W汽车公司的销量。通过这个结果可以得出定价和销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进而给W汽车公司的市场定价做一个参考。
陈晓乐[2](2010)在《中国汽车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指出从2001年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年均增长超过30%,特别是在2008年下半年突然而至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中,汽车产业的迅速复苏有力带动了中国经济的企稳回升。汽车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对国民经济的带动性强等特点,2009年2月9日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围绕着促进市场消费、实施企业重组、技术创新升级三个方面对汽车产业的整体发展作出了战略性的指导和规划,再次突出了汽车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和杠杆效应。本文从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领域入手,根据相关理论,通过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模型,针对影响汽车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因素,采用我国24个主要汽车生产省份2000-2008年的面板数据,使用DEA方法进行分解、测算,并据此进一步选取变量,建立半对数面板数据计量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回归分析。根据结果发现在我国汽车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FP增长的年份中技术效率TE的增长贡献较大,而技术进步TP的增长贡献较小,同时各地区之间的发展存在差异,发展不平衡。发现人力资本(RLZB)对全要素生产率TFP、技术进步TP、技术效率TE的增长均有较大贡献,并且在TFP、TP和TE的影响因素中都最大,这说明人力资本对中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作用;而FDI、R&D主要是通过对TE产生作用进而促进TFP的提升,对TP也有促进作用,但效果不如对于TE的作用明显,这提示我们要正确对待FDI、合资合作与技术研发;生产规模(GM)对TP和TE都产生显着的促进作用,对TE作用占主导地位,说明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形成了一种规模经济,主要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政策并未对TP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鼓励兼并重组主要是产生了规模经济效益。最后,综合理论分析、现状分析和实证分析,提出了诸如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正确对待FDI、R&D、技术引进与合资合作、强化政府产业政策的技术研发导向和产业结构优化引导等政策建议。
戴程[3](2007)在《中外品牌比较 ——以索尼、海尔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以来,“品牌”已经成为中国广告、营销界最流行的词汇。尽管如此,关于品牌比较的研究仍不多见。已有的品牌比较研究大多从消费者文化差异的角度或不同市场对于不同品牌的发展进行比较,忽视了从不同市场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强势品牌具有的共同特征。本研究采用案例比较法,选取国外和国内有代表性的强势品牌索尼和海尔为比较对象,依据贝尔品牌形象模型中的硬性属性和江明华、曹鸿星品牌形象模型中的企业纬度指标提出标准进行比较。本研究从索尼、海尔两个品牌的客观发展情况出发进行比较,试图找到中外强势品牌的共同点,希望能为中国本土品牌提供有益借鉴。结果发现,这两个品牌在以下方面存在共同点:(1)品牌名字简单、国际通用;(2)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3)以质量和创新为基础的差异化品牌定位;(4)要有高识别性的品牌形象(CI);(5)持续不断的广告投放;(6)不断创新;(7)采用单一品牌、多元产品的品牌策略;(8)独特的品牌文化;(9)走国际化道路;(10)注重品牌权益保护;(11)长远持续的公关策略。本研究对两个品牌的共同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了强势品牌的共同特征,并根据结果对本土品牌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廖志春[4](2006)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汽车产品系列和生产体制,建成了一汽、东风和上汽等大型企业,国产汽车市场占有率超过95%。 然而,汽车产业是一个规模效益十分显着的产业。世界汽车企业诞生100多年来,为了提高各自的竞争力,抢占国际市场,重组浪潮风起云涌,从早期全球成千上万家企业的自由竞争,到今天形成只剩下“6+3”少数几家企业的寡头竞争,形成通用、戴克、福特、丰田、大众、雷诺6大集团和本田、宝马、标致雪铁龙3个独立厂商的6+3格局。历史上,美国曾经有过两千多家汽车企业,现有的三大巨头企业,是经过上百年的竞争、淘汰、兼并、联合而形成的。中国汽车业的发展不可能独立于世界市场之外。2003年我国共有汽车生产厂家115家,但是产量却非常低。长期以来国家对汽车产业的政策就是支持三大汽车集团即一汽、上海和东风。近几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世界汽车企业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新颁布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为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中国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一直是国家高关税保护的对象。加入WTO后,中国汽车工业就要全面开放,这将对汽车工业造成很大的冲击。 竞争力问题是全球各个经济领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履行WTO相关协议的承诺,为了更好地溶入世界经济体系,为了在更加开放、激烈的经济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必须对中国的产业竞争力进行系统的分析,并做出合理的预期。长期以来,中国的汽车产业都是在高关税的保护下成长起来的,虽然取得了很快的发展,但企业规模效益不高,产业集中度低,散、乱、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使得其竞争力十分低下。在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取消后,中国汽车企业将直接面临国外进口汽车的竞争,与国外跨国公司相比,中国汽车产业是否具备与之竞争的能力,如何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本文就是从世界汽车工业已发展成为全球性产为入手,在分析中国汽车工业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提升中国汽车工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并认为,中国汽车工业要改变目前散、乱、差等落后局面,必须首先在国内实行强强联合,以此为基础与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合作,走国际化发展的路子。
朱朝寅[5](2006)在《宁波开发区竞争优势培育及对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现有国家级开发区49个。经过20年的开发建设,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无论在吸引外资优化本地产业结构、增强区域竞争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社会事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从本世纪初开始,由于政策环境、体制环境、产业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开发区的发展遇到了种种困难,其发展模式和建区宗旨受到严峻的挑战,国家级开发区面临着如何越出单纯的外向型工业区的狭小天地,在与国际、国内经济交融中,形成自身竞争优势的问题。 该文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宁波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实际,对宁波开发区竞争优势培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文中首先对开发区的起源和发展,以及我国开发区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个概述,介绍了国家级开发区的建设成就和开发区面临的主要挑战。其次,对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竞争力的具体表现作了详实的剖析,着重介绍了产业发展历程、产业结构、FDI利用情况,港口优势以及宁波开发区在国家级开发区中的地位,提出了宁波开发区建设努力的方向。第三,从高级和专业型生产要素创造、精致需求条件培育、相关支持性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宁波开发区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政府产业政策六个方面对宁波开发区产业竞争优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用详实的材料说明宁波开发区只有通过产业集群不断强化竞争优势的各个要素才能形成竞争对手所无法模仿和摧毁的核心竞争力。最后,该文结合宁波开发区竞争优势培育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从管理体制、产业政策、投资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培育宁波开发区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该文以麦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产业集群理论和创新体系理论为分析的主要理论依据,运用理论对开发区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考察分析,并从开发区政府作用的角度提出宁波开发区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进而提升宁波开发区区域竞争优势的措施,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刘吉江[6](2005)在《济铁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研究》文中指出《济南铁路局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研究》,是在广泛深入的前期调研基础上,提出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是对原有传统物流业务的扩展。因此,本论文首先对济南铁路局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现实意义、可行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总体思路,在此基础上,对近期发展的重点课题,即物资配送中心西区的物流发展战略和规划进行了论证,并对西区近期开展的钢材物流业务的投资和收益情况进行了测算,最后对物资工业总公司组建现代企业的方式、重组和改制方案进行了研究。 该论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该部分通过对物资工业公司目前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和现状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基本思路,下一步需要济南铁路局给予的有关政策支持。 第二章为济南铁路局物资工业总公司拓展现代物流业务的总体思路。该部分运用了SWOT分析和PEST分析的相关理论,对济南铁路局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内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对济南铁路局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论证。提出了物资工业总公司扩展现代物流业务的总体思路。 第三章为济南铁路局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战略方案及发展规划。该部分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运用企业战略管理、流通经济学、物流系统分析、物流规划等相关理论,针对近期发展的重点课题,即济南铁路局物资配送中心西区发展现代物流的战略、方案和规划进行了研究。 第四章为济南铁路局物资工业总公司组建现代物流企业的方案建议。运用了企业重组与改制、企业管理、物流企业网络化经营相关理论,对济南铁路局物资工业总公司组建现代物流企业的方式、重组和改制方案进行了论证,并对组建后的物流企业未来如何整合铁路系统已有物流资源,进行网络化经营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陶春宇[7](2005)在《长安福特参股一汽马自达销售猜想》文中研究指明7月20日,长安福特宣布,从8月1日起,现有的长安福特市场、销售和服务部门职能将由长安福特销售公司来行使。 长安福特销售公司成立后,将为福特品牌的汽车提供市场、销售和服务方面的支持。福特(中国)公关部经理姚雨对此解释是,福特品牌的汽车包括长安福特生产的
柳长庆[8](2004)在《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战略联盟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汽车行业在2002和2003年的快速发展,超出了汽车企业老总、经济学家、汽车行业专家及国内外着名咨询公司的预测。汽车产销量“井喷”般的增长让汽车这个面临WTO挑战和机遇的“幼稚”产业更为各界人士所关注。一汽与丰田全面合作,丰田联姻广汽;二汽与日产全面合资且标致卷土重来;上汽进退奇瑞且入主五菱;北汽携手现代又与戴姆勒—克莱斯勒结盟;华晨牵手宝马等等,汽车行业大手笔的合作、重组的声音不断传来。中国三大汽车集团和其他各汽车制造厂商为增强实力、提高竞争能力纷纷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国际汽车巨头更看中中国这一全球汽车产业的亮点加大了投资和合作的力度。应运而生的各种各样的国际或国内的战略联盟在中国汽车行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一汽集团作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和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汽车企业,在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中国进入WTO后新的市场环境,如何生存和发展、如何保住自己在中国市场领先者的地位、如何做大做强是一汽集团高层管理者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汽集团经过五十年的发展,从一个年产三万辆中型卡车的汽车厂成长为年产销量达百万辆、产品覆盖中、重、轻、微、轿、客全系列车型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经历了内部发展、兼并重组和构建战略联盟这三种成长模式。客观地说,前两种成长模式对一汽今天的地位和规模起过极为重要的作用。但一汽在企业管理、汽车的整体设计水平、关键零部件研制技术以及工艺技术方面与国外汽车企业大规模生产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也就是说一汽在很多方面存在着战略缺口,战略缺口的存在决定了一汽要采取一种更快、更有效的发展模式来填补缺口,这种模式就是战略联<WP=84>盟。20世纪90年代初,一汽通过与大众集团采取股权式战略联盟成立了一汽大众汽车公司。一汽通过与大众实施战略联盟,获得了先进的轿车产品和先进的制造技术,填补了轿车产品的“战略缺口”,同时为一汽集团发展轿车获得了宝贵的资金, 并从大众集团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管理经验,如在战略制定、产品开发流程、生产制造、财务控制、物流管理及营销观念和方式等方面,大众集团都有很多成功经验和可资借鉴的作法。此外,一汽还通过与大众集团实施战略联盟,培养了一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通过将这些人才回流到集团本部,一汽集团的经营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2002年8月29日,一汽正式与丰田缔结战略联盟。一汽通过与丰田联手,摆脱了原来在轿车发展上因只有一个合作伙伴从而受制于德国大众的尴尬处境,从而在与大众集团的对话中能获得更多的话语权和灵活的空间;一汽通过与丰田联手,进一步拓宽了轿车产品系列并获得先进的产品技术和工艺制造、质量保证等技术;一汽通过与丰田联手,可以学到丰田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企业运营的成功之处。TPS(丰田生产方式)现在是全球汽车人都在学习与研究的课题。丰田的精益生产、准时化供货、对投资的不断优化、坚决杜绝浪费等成功经验和作法正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汽车人;一汽通过与丰田联手,使产能有了大幅度提高,为一汽在2004年成为中国第一个迈上产销百万辆的汽车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汽通过与丰田联手,为自己提供了一个人才培养的摇篮和难得的培训基地。从1999年4月到2002年9月,一汽与戴克集团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关于在商用车领域结成战略联盟进行合资合作的艰苦谈判,谈判最终以失败收场。一汽本来希望通过与戴克结盟来解决高端大马力发动机及高端重型卡车领域的战略缺口问题,但戴克的要价太高,如一汽与其合作,最终的结果将是一汽被纳入戴克的全球体系,自主产品消亡,一汽将变成戴克在中国的生<WP=85>产基地,从而失去在世界汽车业应有的位置。从以上几次一汽与国际汽车巨头缔结战略联盟的实践可以看出,每一次缔结战略联盟的出发点都是为了弥补一汽当时存在的战略缺口。应该说,一汽与大众公司、丰田公司缔结战略联盟的实践是成功的,对于一汽集团的成长壮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汽虽然未能与戴克成功地缔结战略联盟,但也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教训,这为一汽以后在这方面的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一汽与大众及丰田的战略联盟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考虑到一汽以后还将实施战略联盟这种发展模式,作者在文中分析了战略联盟实施的几个阶段,着重论述了战略联盟伙伴应该具有的一些特点:如互补性、相容性、双赢性、整合性、一致性等,认为谈判是明确界定战略合作伙伴权利、义务的有效手段。为了有效管理战略联盟,特提出了几点不成熟的思路:加强战略联盟伙伴之间的文化协同;实施系统化的战略联盟管理;搭建伙伴间的信息和知识共享平台,促进知识管理;制订风险预案,对风险进行及时跟踪和有效规避。一汽目前所实施的战略联盟实践基本上采用的是股权式战略联盟形式,即与战略联盟伙伴成立合资公司。一汽未来为了获得更快的发展,早日实现做大做强及建设“三化”新一汽的目标,一汽必须采取更高层次的战略联盟形式来增强一汽集团的竞争实力:①从产品联盟发展为以技术合作为主要内容的知识联盟②从强弱联合的互补型联盟发展为强强合作的竞争型联盟③从线?
范爱军[9](2005)在《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主题是经济全球化的现象、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规律、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与风险,研究的目的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利益与风险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对策,以使我国在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条件下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研究的意义。我国已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入世”后我国不断出台各种降低贸易壁垒和开放国内市场的政策措施。这类政策措施今后我国还会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推出并实施,以使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全面接轨,使中国经济全面投入到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去。然而,西方发达国家长期经济开放的实践表明,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他在对一国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推动作用的同时,也会给一国经济带来各种风险,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入世”后,经济全球化可能会给我国经济带来哪些风险?会产生哪些负面作用?这是值得我们保持警觉的问题。我们不能等风险发生后再去想办法克服,而是应提前做好风险的预警和防范措施。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深入地研究此问题,既要从理论上搞清楚经济全球化的风险机理,也要从政策上设置好预防和抑制风险的对策及措施。经济全球化问题之所以成为当前世界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都非常关心的“热点”之一,是因为它给当代的经济增长带来了很多新特点,同时在产生着各种“发展机遇”和“发展风险”,如果研究它,了解并掌握它的规律,就能利用这种“趋势”的推力加快经济发展;反之,漠视它,不熟悉它,就会受到惩罚和威胁。其他国家和地区在这方面的经验与教训很值得我们借鉴。只有认真研究和归纳经济全球化的现象与规律,才能为经贸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论文不仅研究经济全球化自身的规律和对经济的影响,最重要的还在于研究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提出若干具体的对策性建议,以期能对我国各级政府制定相应的经贸策略和保持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起到决策参考作用。 论文共分为10部分。论文的主要观点是: (1)经济全球化不仅能为国家带来利益,也能带来风险。其利益只存在于经济全球化过程之中,不会自动发生和获得,这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去争取利益:但是,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在开放的国家中却会自动发生,影响经济的正常发展,需要采取相关措施进行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风险防范。 (2)经济全球化风险有在我国发生的可能性。20多年的改革开放政策己使我国有了较高的对外开放度,“入世”则会使我国经济进一步外向化。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各种风险在我国发生的可能胜相当大,这必须引起洲门的警觉。 (3)经济全球化风险能循着各种传导机制在国家之间转移。风险在各个开放的国家之间传导主要是循着以下机制和渠道进行的:产业联动效应的传导机制:汇率与外贸的传导机制:国际负债与投资的传导机制:游资与金融市场的传导机制等。 (4)经济全球化风险是可以防治的。通过研究这类风险发生的原因和在国际间传导的规律,并借鉴发达国家防治风险的各种做法,提出在我国防治经济全球化风险的具体对策。探讨并提出风险的预警系统,力争把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中。风险之所以能在各国之间传导、发生并对经济起破坏作用,除了经济开放的原因之外,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国家的体制、政策、制度等方面存在着若干缺陷和漏洞,如果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弥补和完善的对策,这类风险发生的可能行将会小得多,其破坏作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被抑制。 一(5)我国应在一定时期内和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实施适度保护政策。面对经济全球化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我国应对经济进行适度保护。WTO要求各成员国经济应全面开放,但也并不排斥发展中国家可在一定时间内对经济进行适度保护。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并不高,若干的行业和部门仍缺乏竞争力,因此,我国应在一定时期内和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实施适度保护政策,以减弱经济全球化风险给我国经济带来的破坏作用。 本文循着以下思路展开研究和探讨:(1)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系统探讨经济全球化对一个开放的国家和地区会产生哪些利益?对金融、贸易、投资及各类产业会带来何种风险。(2)当一国发生风险后,是怎样传入另一国的?这种风险是循着什么渠道和传导机制在各国之间传导的。(3)在研究各国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风险可能在中国发生的特殊性。(4)针对经济全球化可能给我国带来的风险,我国在经济全球不匕进程中应采取适度保护政策。中国一直在贸易自由化的道路上稳步前进着,中国的市场将会对世界各国更加开放。在这个新时期中,中国已不可能继续实施以往的保护色彩较重的贸易政策,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这是wTO规则所不允许的;但中国也不应立即推行自由度很高的贸易政策,因这是中国的 民族产业所难以承受的。这个新时期中我们应该实施何种贸易政策呢?本文认为,我们应 该实施符合中国国清的开放型适度保护贸易政策。 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调查研究、数理统计与实证分析法。本研究课题首先从调查研究入手,大量、系统地调查和搜集国内外有关经济全球化的资料,然后对所搜集到 的资料进行微机处理和进行数理统计,以便得出科学合理的结论和对策,对经济全球化风 险进行预测和治理。(2)微观分?
武祝德[10](2004)在《中国轿车分销渠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汽车工业刚刚走过了50年的风雨路程,伴随着WTO的加入,中国汽车行业格局的不断演变,汽车工业对我国GDP比重的不断增加,人们对汽车产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我国汽车产业如何利用自身优势更好地打造自己的品牌则变得尤为重要。 “得市场者得天下”,借鉴国外先进的营销模式,评析自身的优劣势,建立起适合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营销模式是重中之重.汽车销售渠道的建设直接关系到轿车生产生存发展的大事。汽车营销渠道是整个销售体系核心与灵魂,构建科学的营销渠道是支撑营销体系高效运作的关键所在。面对我国汽车工业与汽车市场的实际情况,探索出既与国际商务惯例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汽车工业企业商务营销渠道不但是重要的而且是非常急迫的。本文主要分两部分,围绕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与分销渠道现状和分销渠道设计、管理、对策两个主题进行了相关论述。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我国汽车工业分销渠道的合理性以及在总结欧美国家汽车分销渠道的模式基础上,提出我国汽车工业分销渠道的设计管理原则和一些对策。 第一部分首先论述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分销渠道的概念与主要类型、国外汽车工业的分销渠道模式,并对国内汽车市场营销微观和宏观环境进行了阐述,旨在对过外汽车分销渠道的优势有所借鉴。第二部分首先论述国内现有的汽车分销渠道,并对此进一步思考。提出国内现有汽车分销渠道存在的问题和渠道设计的宗旨及原则,以及如何设计。最后对汽车分销渠道建设和服务提出一些对策。本论文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对汽车分销渠道的理论和实际情况的分析,剖析我国汽车工业分销渠道的现状、模式、制约因素与未来发展,旨在能合理地设计和管理汽车分销渠道,从而能为我国汽车工业的分销渠道的制定与执行提供指导。
二、一汽要放弃海南马自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汽要放弃海南马自达?(论文提纲范文)
(1)W汽车公司的中国市场价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W汽车公司及电动汽车简介 |
2.1 W汽车公司背景 |
2.2 纯电动汽车发展状况 |
2.2.1 纯电动汽车简介 |
2.2.2 纯电动汽车的优势 |
2.2.3 国内纯电动汽车行业发展现状 |
第三章 W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3.1 W汽车内部营销环境分析 |
3.1.1 W汽车的品牌定位 |
3.1.2 W汽车的核心技术 |
3.1.3 W汽车的产品布局 |
3.1.4 W汽车的经营状况 |
3.2 W汽车外部营销环境分析 |
3.2.1 政治-法律因素的影响 |
3.2.2 经济因素的影响 |
3.2.3 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 |
3.2.4 技术因素的影响 |
3.3 基于W汽车营销环境的定价分析 |
第四章 W汽车公司在中国市场战略分析 |
4.1 W汽车公司的SWOT分析 |
4.1.1 W汽车公司的优势 |
4.1.2 W汽车公司的劣势 |
4.1.3 W汽车公司的机遇 |
4.1.4 W汽车面临的威胁 |
4.1.5 W汽车公司SWOT分析表 |
4.2 W汽车公司STP战略分析 |
4.2.1 市场细分 |
4.2.2 目标市场 |
4.2.3 市场定位 |
4.3 基于W汽车市场战略的定价分析 |
第五章 基于聚类分析的定价建议 |
5.1 系统聚类分析 |
5.2 K-means算法介绍 |
5.3 W汽车公司销售现状 |
5.4 对W汽车公司的定价建议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2019年1到7月份售量前100车型统计表 |
附录2:Python实现K-means算法代码 |
致谢 |
(2)中国汽车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
1.2.2 汽车产业方面研究文献综述 |
1.2.3 基于DEA汽车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综述 |
1.3 本文的行文思路 |
1.4 创新点 |
第2章 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理论研究 |
2.1 全要素生产率 |
2.2 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模型 |
2.2.1 Solow余值法 |
2.2.2 数据包络分析法(DEA) |
2.2.3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 |
2.3 汽车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影响因素 |
2.3.1 FDI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
2.3.2 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
2.3.3 基础设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
2.3.4 生产规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
2.3.5 人力资本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
2.3.6 产业政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3章 中国汽车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
3.2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特点 |
3.2.1 汽车产业成为经济发展强劲动力 |
3.2.2 汽车产业兼并重组力度加大 |
3.2.3 自主品牌汽车市场占有率提升 |
3.3 中国汽车产业存在问题 |
3.3.1 规模经济效果不显着 |
3.3.2 产业格局有待优化 |
3.3.3 技术研发投入不足 |
3.4 小结 |
第4章 汽车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4.1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 |
4.1.1 指标及数据说明 |
4.1.2 测算及结果分析 |
4.2 汽车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2.1 指标及数据说明 |
4.2.2 模型介绍 |
4.2.3 实证及结果分析 |
4.3 实证结果比较 |
4.4 小结 |
第5章 政策措施与建议 |
5.1 深化人力资本,提高人才素质 |
5.2 加大科研投入,提升研发能力 |
5.3 布局新能源汽车,抢占科技制高点 |
5.4 强化产业导向作用,宏观整体提升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外品牌比较 ——以索尼、海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2 文献回顾和问题的提出 |
2.1 文献回顾 |
2.2 问题的提出 |
3 研究方法 |
3.1 比较标准 |
3.2 资料来源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品牌元素比较 |
4.1.1 重视品牌名字 |
4.1.2 建立独特的品牌识别 |
4.1.3 作大企业规模 |
4.2 品牌策略比较 |
4.2.1 品牌定位 |
4.2.2 品牌创新战略 |
4.2.3 持续大量的广告投入 |
4.2.4 精准有效的公关活动 |
4.2.5 品牌延伸 |
4.3 品牌管理比较 |
4.3.1 不可复制的品牌文化 |
4.3.2 全球化策略 |
4.3.3 品牌权益保护 |
5 总结 |
5.1 讨论和总结 |
5.2 研究局限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背景 |
1.1.2 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3 本文的结构安排和创新 |
第2章 汽车产业的经济学分析 |
2.1 汽车产业 SWOT分析 |
2.1.1 比较优势 |
2.1.2 劣势 |
2.1.3 机会 |
2.1.4 威胁 |
2.2 汽车产业财务分析 |
2.2.1 盈利能力分析 |
2.2.2 偿债能力分析 |
2.2.3 营运能力分析 |
2.2.4 经营效率分析 |
2.2.5 成长能力分析 |
第3章 影响汽车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
3.1 从需求方面 |
3.1.1 居民收入 |
3.1.2 汽车价格 |
3.1.3 消费环境 |
3.2 从供给方面 |
3.2.1 内部资源 |
3.2.2 产业群集 |
3.2.3 规模经济 |
3.2.4 技术进步 |
3.2.5 人力资本和品牌 |
第4章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战略 |
4.1 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 |
4.1.1 发展模式日益全球化 |
4.1.2 跨国重组加剧,寡头垄断格局增强 |
4.1.3 全球汽车工业出现新一轮的技术创新 |
4.1.4 采用平台战略、全球采购、模块化供货等方式己成趋势 |
4.2 进一步加强政府和跨国公司的作用 |
4.2.1 政府的作用 |
4.2.2 跨国公司的作用 |
4.3 改善投资环境,优化投资结构 |
4.3.1 改善政府投资,提高投资效率 |
4.3.2 鼓励民间投资,改善投资环境 |
4.4 加强技术创新,争创民族品牌 |
4.5 加强行业管理,提高行业竞争力 |
4.5.1 调整企业经营方向 |
4.5.2 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 |
参考文献 |
后记 |
(5)宁波开发区竞争优势培育及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导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开发区的含义和主要特征 |
1.1.2开发区的起源和发展 |
1.1.3 开发区在中国的兴起 |
1.1.4 开发区的“二次创业” |
1.2 本文的思路和研究方法 |
1.2.1 本文的研究思路 |
1.2.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2 理论综述 |
2.1 竞争优势理论 |
2.2 产业集群理论 |
2.3 区域发展理论 |
3 宁波开发区竞争优势的培育历程 |
3.1 宁波开发区竞争力的表现 |
3.1.1 宁波开发区基本情况 |
3.1.2 宁波开发区20年建设成就 |
3.1.3 区域港口优势明显 |
3.2 宁波开发区产业发展历程 |
3.2.1 宁波开发区的开发历程 |
3.2.2 宁波开发区FDI利用回顾 |
3.2.3 宁波开发区的产业结构 |
3.2.4 宁波开发区在全国开发区中的地位 |
4 宁波开发区竞争优势四大要素分析 |
4.1 高级和专业型生产要素的创造初步启动 |
4.2 精致需求条件的创造任重道远 |
4.3 相关支持性产业和产业集聚 |
4.4 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 |
5 宁波开发区培育竞争优势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分析 |
5.1 宁波开发区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5.1.1 宁波开发区现阶段面临的实际问题 |
5.1.2 政府产业政策的误区 |
5.2 宁波开发区培育竞争优势的对策分析 |
5.2.1 宁波开发区培育竞争优势的总体目标 |
5.2.2 宁波开发区培育竞争优势的主要任务 |
5.2.3 宁波开发区培育竞争优势的对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英文参考文献 |
MPA学员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6)济铁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现实意义 |
1.1.1 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的必要性 |
1.1.2 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可行性 |
1.2 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基本思路 |
1.3 物资工业总公司扩展现代物流业务需要铁路局的政策支持 |
第2章 济南铁路局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总体思路 |
2.1 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外部环境(PEST)分析 |
2.1.1 政策环境分析(P) |
2.1.2 经济环境分析(E) |
2.1.3 社会环境分析(S) |
2.1.4 技术环境分析(T) |
2.1.5 外部环境分析小结 |
2.2 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内部现状分析 |
2.2.1 物资工业总公司总体经营现状分析 |
2.2.2 物资工业总公司物资配送中心经营和管理现状 |
2.2.3 物资工业总公司物资配送中心西区的现状分析 |
2.2.4 内部环境分析小结 |
2.3 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SWOT分析 |
2.4 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2.4.1 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必要性 |
2.4.2 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可行性 |
2.5 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思路 |
2.5.1 商贸、工业、物流一体化发展 |
2.5.2 路内路外市场并重 |
2.5.3 进行资源重组,实现机制创新 |
2.5.4 由点到面,滚动式发展 |
第3章 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战略方案及发展规划 |
3.1 西区发展现代物流业务的战略方案 |
3.1.1 总体发展战略 |
3.1.2 产品一市场组合战略 |
3.1.3 具体经营战略 |
3.1.4 业务发展战略 |
3.1.5 战略实施步骤 |
3.2 西区发展现代物流业务的可选方案论证 |
3.2.1 西区发展钢材物流业务的方案论证 |
3.2.2 西区开展建材物流业务的方案论证 |
3.2.3 西区开展汽车及零部件物流业务的方案论证 |
3.2.4 西区开展农资产品物流业务的方案论证 |
3.3 西区发展现代物流业务的具体规划 |
3.3.1 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 |
3.3.2 西区发展现代物流业务功能定位 |
3.3.3 西区发展现代物流业务流程规划 |
3.3.4 西区发展现代物流业务总体布局规划 |
3.3.5 西区发展现代物流业务信息系统规划 |
3.4 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预期效益、收益估算 |
3.4.1 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投资估算 |
3.4.2 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收益估算 |
第4章 物资工业总公司组建现代物流企业的方案建议 |
4.1 济南铁路局物资工业总公司组建现代物流企业的模式研究 |
4.1.1 其他类似物流企业组建过程的借鉴 |
4.1.2 物资工业总公司组建现代物流企业的途径 |
4.2 对西区进行重组与改制的基本思路 |
4.2.1 西区目前的资产关系和管理方式 |
4.2.2 重组与改制的政策依据 |
4.2.3 重组和改制的基本思路 |
4.3 对组建的物流企业管理制度和组织制度建设 |
4.3.1 组织制度的确立 |
4.3.2 人力资源的整合和管理 |
4.3.3 企业内部激励和约束机制的建立 |
4.3.4 企业文化和品牌形象的塑造 |
4.4 对组建的物流企业未来进行网络经营的初步探讨 |
4.4.1 国内外物流企业网络化经营现状分析 |
4.4.2 组建的物流企业进行网络化经营的现实基础分析 |
4.4.3 济南铁路局仓储资源网络化整合的必要性 |
4.4.4 构建济南铁路局物流网络的基本思路 |
4.4.5 济南铁路局物流网络的运行机制 |
主要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战略联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的核心问题 |
1.3 研究的方法 |
第2章 国际汽车行业战略联盟分析 |
2.1 国际汽车行业发展趋势 |
2.2 国际汽车行业战略联盟发展现状--6大集团 |
第3章 国内汽车行业战略联盟简析 |
3.1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状况 |
3.2 国内3大汽车集团战略联盟情况简介 |
第4章 一汽集团跨国战略联盟案例分析 |
4.1 一汽集团实施跨国战略联盟的原因分析 |
4.2 一汽集团与德国大众集团战略联盟分析 |
4.3 一汽集团与日本丰田战略联盟分析 |
4.4 一汽集团与戴克公司战略联盟简析 |
第5章 有效管理一汽集团战略联盟管理的基本思路 |
5.1 战略联盟实施的几个阶段 |
5.2 战略联盟的合作伙伴选择 |
5.3 明确界定战略联盟伙伴间的权利、义务谈判 |
5.4 有效管理战略联盟的基本思路 |
第6章 提升一汽集团战略联盟层次,增强一汽集团竞争实力的建议 |
6.1 从产品联盟发展为以技术合作为主要内容的知识联盟 |
6.2 从强弱联合的互补型联盟发展为强强合作的竞争型联盟 |
6.3 从线性的联盟链发展为立体的联盟网络 |
6.4 从“硬约束”的实体联盟发展为“软约束”的虚拟联盟 |
结 论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论文摘要 |
ABSTRACTI |
(9)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摘要 |
1 导言 |
1.1 研究的主题及意义 |
1.2 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
1.3 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点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
2 经济全球化主要标志辨析 |
2.1 生产要素的全球化 |
2.2 产品市场的全球化 |
2.3 产业结构的全球化 |
2.4 经营理念的全球化 |
2.5 经贸规则的全球化 |
3 经济全球化:利益与风险并存 |
3.1 经济全球化的一般利益 |
3.2 经济全球化的一般风险 |
3.3 从41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参加经济全球化的深度看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 |
4 资本全球化利益论 |
4.1 资本全球化发展态势 |
4.2 货币资本移动利益论 |
4.3 跨国投资的内部化优势与内部化利益论 |
4.4 兼顾贸易利益和投资利益的比较优势论 |
4.5 实证分析:从小岛清的国际投资理论看日本汽车厂商的对华经贸政策 |
5 技术全球化利益论 |
5.1 全球性技术转移的渠道与利益 |
5.2 技术周期性跨国转移的规律与效益 |
5.3 实证分析: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使韩国经济快速崛起 |
6 贸易全球化利益论 |
6.1 相互需求动因下的比较利益 |
6.2 用比较成本和机会成本阐释的比较利益 |
6.3 实证分析:从中韩贸易纠纷看世贸组织的保障条款与贸易利益的保障 |
7 经济全球化中的金融危机风险 |
7.1 经济全球化使金融危机国际传导速度加快、破坏性后果加重 |
7.2 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传导机制 |
7.3 防范被国际金融危机传导的策略分析 |
7.4 实证分析:亚洲金融危机对中国外贸的影响 |
8 经济全球化中的债务危机风险 |
8.1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负债经营的发展 |
8.2 从负债经营到债务危机 |
8.3 债务危机监测指标体系探析 |
8.4 实证分析:中国负债经营中潜伏的危机与问题 |
9 实证分析:经济全球化中的中国民族产业风险 |
9.1 中国传统农业的危机与对策思考 |
9.2 中国工业发展在经济全球化中的选择 |
9.3 中国服务业的风险与发展策略 |
10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10.1 研究结论一:自由贸易在理论上经久不衰而实践中困难重重 |
10.2 研究结论二:保护贸易在理论上效应明显而实践中缺陷亦明显 |
10.3 政策建议: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现实选择:开放型适度保护贸易政策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与本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
(10)中国轿车分销渠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我国轿车行业发展现状及分销渠道概要 |
1.1 我国轿车行业发展现状 |
1.1.1 国内轿车行业发展现状 |
1.1.2 国内轿车市场需求状况 |
1.2 国内轿车分销模式概要 |
1.2.1 国内轿车行业分销渠道发展历程回顾 |
1.2.2 国内轿车行业分销渠道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本文的结构及内容 |
第二章 汽车分销渠道理论综述 |
2.1 汽车分销渠道的含义及主要类型 |
2.1.1 含义 |
2.1.2 汽车分销渠道的主要类型 |
2.2 汽车分销渠道的作用 |
2.2.1 对国家的作用 |
2.2.2 对企业的作用 |
2.2.3 消费者的作用 |
2.3 影响汽车分销渠道设计的因素 |
2.3.1 内部因素 |
2.3.2 外部因素 |
2.4 确定汽车销售渠道的原则 |
2.4.1 客户购买行为、购买原则与渠道相匹配原则 |
第三章 国内外轿车分销渠道的模式与思考 |
3.1 国外轿车主要分销渠道介绍 |
3.1.1 专卖店模式 |
3.1.2 汽车商店模式 |
3.1.3 汽车大道模式 |
3.1.4 网络直销模式 |
3.2 欧、美、日分销渠道分析 |
3.2.1 欧洲分销渠道分析 |
3.2.2 美国分销渠道分析 |
3.2.3 日本分销渠道分析 |
3.3 我国轿车分销渠道的模式 |
3.3.1 品牌专卖模式 |
3.3.2 汽车交易市场 |
3.3.3 代理制汽车营销模式 |
3.4 我国轿车分销渠道的思考 |
3.4.1 集约型市场难说再见 |
3.4.2 汽车专卖能否后来居上 |
3.4.3 汽车园区路漫漫 |
第四章 我国轿车分销渠道存在的问题与如何科学的设计和管理渠道 |
4.1 我国轿车分销渠道的问题 |
4.1.1 观念上的失误 |
4.1.2 营销政策的失误 |
4.1.3 营销体制上的失误 |
4.2 渠道设计的宗旨与原则 |
4.2.1 渠道设计的宗旨 |
4.2.2 渠道设计的原则 |
4.3 渠道设计 |
4.4 渠道管理 |
第五章 加强我国轿车分销渠道的对策 |
5.1 渠道建设的对策 |
5.1.1 汽车专卖模式 |
5.1.2 汽车有形市场 |
5.1.3 汽车园区 |
5.1.4 发展互联网销售 |
5.1.5 应大力发展国内二手车市场和汽车租赁市场 |
5.2 加强分销渠道服务的建议 |
5.2.1 制造厂家加强战略营销意识 |
5.2.2 经销商自身加强营销理论的研究 |
5.2.3 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形成核心竞争力 |
5.2.4 树立全新的营销理念,加强诚信度 |
5.2.5 在运营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顾客满意度 |
5.2.6 加强销售人员的技术培训 |
5.2.7 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系统,加强与客户间的联系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个人简历 |
四、一汽要放弃海南马自达?(论文参考文献)
- [1]W汽车公司的中国市场价格策略研究[D]. 尚魁.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中国汽车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陈晓乐. 湖南大学, 2010(04)
- [3]中外品牌比较 ——以索尼、海尔为例[D]. 戴程. 厦门大学, 2007(08)
- [4]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廖志春.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6(08)
- [5]宁波开发区竞争优势培育及对策分析[D]. 朱朝寅. 同济大学, 2006(08)
- [6]济铁物资工业总公司开展现代物流业务的研究[D]. 刘吉江. 西南交通大学, 2005(04)
- [7]长安福特参股一汽马自达销售猜想[N]. 陶春宇. 21世纪经济报道, 2005
- [8]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战略联盟研究[D]. 柳长庆. 吉林大学, 2004(02)
- [9]经济全球化利益风险论[D]. 范爱军. 山东大学, 2005(04)
- [10]中国轿车分销渠道研究[D]. 武祝德. 清华大学, 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