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37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0-0044-02
无论是溃疡病或慢性胃炎,一旦确定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存在,应当选择具有杀菌作用的药物,清除或根除HP,上述病变才能恢复,而且很少复发。清除是指疗程结束后HP消失,根除则指疗程结束后至少4周仍于HP存在。根据较困难,单用一种药物疗效较差,治疗过程中易产生耐药性,联合用药可使根除率提高,但不良反应较大,不易耐受。
1幽门螺杆菌体外药物敏感性
在中性pH条件下,HP对青霉素最为敏感,对氨基甙类、四环素类、头孢菌类、氟嗪酸、红霉素、利福平等高度敏感;对大环内酯类、硝基咪唑类、呋喃类、氟哌酸、氯霉素等中度敏感;对硫胺类、甲氧苄胺嘧啶、万古霉素等有高度抗药性。
2几种药物的抗幽门螺杆菌作用
2.1铋剂:常用的有胶态次枸橼酸铋和次水杨酸铋(BSS)。在体外铋剂能抑帛HP生长,MIC为4~5mg/L。服用单次剂量的铋剂,胃黏液层的铋即可达到足以杀菌的浓度。杀菌的机制还不清楚,有人认为可能是通过抑制氧化磷酰化酶干扰其电子转移而使胞壁破坏。铋剂能阻止HP对上皮细胞的黏附,增加黏液糖蛋白的分泌,加强黏液胶性结构;与黏膜蛋白质结合形成隔离屏障,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与表皮生长因子结合,有助于后者在溃疡部位聚集;刺激内源性前列腺素合成和黏膜碳酸氢盐分泌。此外,还能与胆酸盐结合防止其细胞毒性作用。
2.2羟氨苄青霉素:其MIC为0.003~0.25mg/L,在酸性环境中较为稳定,在Ph3~6时以两性离子的形式存在,这种两性离子离解系数低,可影响其组织穿透力,但可提高其对黏液的穿透力。
2.3甲硝咪唑:甲硝咪唑对消化性溃疡有良好疗效,用药4周溃疡愈合率达76%,可与甲氰咪胍媲美。在体外,HP对甲硝咪唑中度敏感,MIC为0.5~32mg/L,但有15%~50%的菌株对其有原发性耐药。
2.4呋喃唑酮:呋喃唑酮的体外抑菌浓度为0.02~12.5mg/L。
2.5庆大霉素:应用庆大霉素治疗HP阳性消化性溃疡,春愈合率为70%,HP清除率为56.7%。通过对庆大霉素、雷尼替丁、庆大霉素+雷尼替丁对HP相关性十二指肠溃疡的近期治疗效果比较,3组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70%、92.1%和100%,HP清除率分别为56.7%、2.63%和93.3%。庆大霉素和雷尼替丁合用溃疡愈合率虽然不明显高于雷尼替丁,却能显著提高HP清除率,促进活动性胃炎的消散。此外氨基甙类的其他药物,如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链霉素等的抗HP作用与庆大霉素相仿,也可选用。瑞贝克是庆大霉素缓释剂,对HP的根除率超过40%。
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对策
3.1联合用药可提高HP根除率:在体外药敏试验中很多抗菌药物对HP有抗菌作用,但在体内则大多数无效。铋盐、羟氨苄青霉素、甲硝咪唑、他咪唑、呋喃唑酮、呋喃坦啶、庆大霉素等对HP只有部分疗效,对HP的清除率较高,但根除率不到40%。有人主张CBS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或羟氨苄青霉素与另一种抗生素联合应用,可提高对HP的根除率,降低耐药菌株的出现。由于二联疗法对HP根除率仍不理想,加之部分菌株产生耐药性,有人探讨3种药物联合应用。
3.2胃内环境对疗效的影响:HP定居在胃的黏液层之下和上皮细胞的表面,治疗时必须考虑药物在酸性是否失去活性,能否穿过黏液层在局部达到有效的杀菌浓度。
3.3HP对抗菌药物的耐性:治疗过程中HP对抗菌药物可产生耐药性,已见诸多报道:①约15%~50%的受试菌株对硝基咪唑药物出现耐药性,MIC>8mg/L。产生耐药的机制推测由于出现耐药突变株或原先已存在耐药突变株。②尽管体外试验喹诺酮类对HP有良好活性,但在体内效果较差,70%~100%的菌株很快产生耐药性。③HP对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氯林可霉素有交叉耐药性,耐药性比较稳定,且持续很长时间。
3.4抗HP治疗的安全性:目前的三联治疗方案虽可使HP的根除率提高到80%~90%,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约为30%,如不适、恶心、腹泻、喉痛、真菌感染,甚至发生伪膜性肠炎。
3.5抗HP治疗的对象:由于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根除HP的方法,滥用抗生素可导致耐药菌株的出现与传播,3种药物联合应用的不良反应太大等,认为不宜广泛应用抗HP治疗。抗HP治疗只有在肯定疗效优于抗酸药物和细胞保护药时使用。
临床实践已证明,抗HP治疗与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同时应用,可迅速缓解症状,促进溃疡愈合,一旦HP得到根除,溃疡的复发率甚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