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族聚酯论文_张晓敏,邓金

导读:本文包含了脂肪族聚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聚酯,脂肪,溶液,氢键,羧基,开环,层状。

脂肪族聚酯论文文献综述

张晓敏,邓金[1](2019)在《脂肪族聚酯类生物材料表面仿生磷脂化改性技术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等离子体能量粒子使脂肪族聚酯类生物材料表面分子激发、电离、断键等特性改变,产生新的拓扑结构的可行性较低。研究对脂肪族聚酯类生物材料表面仿生磷脂化改性,运用2-氯-1,3,2-二氧磷杂环戊烷与不同原料溶液反应合成磷脂单体[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脂酰胆碱;将[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脂酰胆碱、丙烯腈和水共聚生成PANCMPC;将[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磷脂磷脂酰胆碱替换为PANCMPC,重复共聚过程,获取PANCHEMA;将PANCHEMA和2-氯-2-氧-1,3,2-二氧磷杂环戊烷实施反应,然后与叁甲胺实施开环反应,生成仿生磷脂化改性PLCANCP。实验证明,改性后的材料具有较好的亲水性、生物相容性和抗污染性。(本文来源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白桢慧,苏婷婷,王战勇[2](2019)在《羧基单体对脂肪族聚酯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4-丁二醇和3种不同的羧基单体为反应物,通过溶液聚合法合成3种脂肪族聚酯——聚(丁二酸丁二酯)(PBS)、聚(己二酸丁二酯)(PBA)和聚(辛二酸丁二酯)(PBSub)。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拉伸测试等分析手段对3种聚酯的结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并对所合成聚酯的酶促降解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脂肪族聚酯综合性能较优,热分解温度均高于328℃,热稳定性良好;力学性能测试发现叁者断裂伸长率均在300%以上;酶解实验表明,24 h时3种聚酯的失重率超过90%,可降解性良好。随着羧基单体中亚甲基数目的增加,脂肪族聚酯的拉伸强度降低,但聚酯断裂伸长率和酶降解性能提高。(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刘硕[3](2019)在《线形脂肪族聚酯/Boltorn型超支化聚酯共混物的氢键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聚合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高分子科学基础性研究内容之一。氢键作为分子间相互作用的重要类型,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采用物理共混中的溶液共混方法,以四氢呋喃为共溶剂,将两种系列的线形聚酯分别与Boltorn型超支化聚酯进行溶液共混、浇铸而得到共混物.。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了不同条件对共混物两组份间形成的氢键作用的影响及其规律。首先,利用熔融缩聚方法制备两个系列的线形聚酯:(1)采用四种不同的二元醇与十二烷二酸进行缩聚反应;(2)采用四种不同的二元酸与乙二醇进行缩聚扩链反应。其次,利用阶梯降温熔融缩聚法,以季戊四醇为中心核,以2,2-双羟甲基丙酸为支化单元,合成出第四代超支化聚酯。再次,将两个系列的线形聚酯分别与超支化聚酯进行溶液共混,研究共混物两组份间形成的氢键作用。结果表明:1、超支化聚酯含量、溶液静置时间、溶液浓度、热处理温度和线形聚酯的柔顺性均对共混物两组份间氢键的形成及数量有重要影响。共混物中超支化聚酯含量越多,末端羟基数量迅速增加,与线形聚酯中酯羰基形成的氢键数量相对越多;2、采用溶液共混制备共混物时,溶液静置时间越长,两组份间形成的氢键含量越多,尤其是在高含量HBP情况下氢键含量越高;3、在高浓度溶液中,共混物两组份间形成的氢键含量更高,但随着线形聚酯柔顺性的提高,线形聚酯的柔顺性对氢键含量的影响程度要高于浓度对氢键含量的影响;4、在线形聚酯熔点附近或超支化聚酯玻璃化转变温度附近对共混物薄膜进行热处理时,共混物薄膜表面的氢键含量均达到较高值或极大值,说明热处理温度对氢键含量具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饶子昆[4](2019)在《功能性脂肪族聚酯的酶催化合成和结构性能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性脂肪族聚酯是一种生物可降解聚合物。与传统的聚酯(如PLA,PLGA,PCL等)相比,其物理-化学性质灵活可调的特点使它们能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如药物递送、组织工程支架等。目前,以各种传统化学方法通过功能性单体均聚或共聚可得到功能性脂肪族聚酯,但往往需要较高的反应温度(大多120℃以上),这可能引发大量副反应,造成产物变色。其中使用的催化剂化学、空间和区域选择性较弱,使聚合过程复杂,可控性较低。此外,有机金属催化剂引入所带来的残留可能对生物体造成潜在的毒副作用。酶催化聚合具有条件温和,化学、区域、空间选择性强,副产物少的优点,在获取结构明确的功能性聚酯方面,比传统的化学催化更具优势。然而,迄今为止大量的工作都集中在反应条件的研究上;包括酶种类、反应溶剂、反应单体的选择,反应温度、时间、真空度的调控,在分子结构设计、合成和性能调控的研究上仍相对匮乏。随着生物医学对生物可降解材料的多功能性、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要求的日益严格,对生物材料结构和性能的控制就显得愈发重要。本文旨在通过酶催化聚合的方式,以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单体为原料,合成结构和性能可控的新型多功能生物可降解聚酯。首先,传统低聚乙二醇(OEG)接枝的聚碳酸酯材料主链受到密集“C=O”的影响而刚性过强,在水溶液中难以形成纳米球体,而多以棒状或无规线团形式存在。通过脂肪酶N435催化PEG400,2-[2-{2-(2-甲氧基乙氧基)乙氧基}-乙氧基甲基]-2-甲基丙二醇(diol-3mEG)和丁二酸二乙酯等单体共聚,我们首次得到了主链侧链同时含有聚乙二醇链段的叁组分聚酯。主链上引入柔性聚乙二醇链段完美解决了纯聚酯主链刚性过强的弱点,所得叁组份聚酯分子在低温下都能通过分子链的缠绕能在水溶液中形成纳米球体,并于18℃附近明显收缩,粒径显着降低。温度继续升高到最低临界相转变温度(LCST)附近时,整个纳米球体会急剧收缩将内部的水分排出,并相互团聚成微米级大颗粒。通过调控PEG400在二元醇单体中的比例,聚合物的LCST可以被精确调控到体温附近。随着主链PEG400含量增加,聚合物溶液随温度升高的相转变速率将会加快。为克服浓度对线性聚酯分子自组装行为影响较大的问题,通过酶催化设计合成了树枝型、窄分布、结构规则的两亲性多元醇聚酯——聚(叁羟甲基乙烷-辛二酸)。将糖类等多元醇与二元酸共聚形成的多元醇聚酯表面拥有丰富的羟基官能团,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智能材料。但目前尚无任何窄分布、结构规则的树枝型多元醇聚酯以酶催化聚合的方式得到。本文不仅以简单的酶催化的方式得到以叁羟甲基乙烷(TME)为单体的窄分布树枝状聚酯,还与以丙叁醇为单体的聚酯的酶催化合成进行对比,深入挖掘了叁元醇聚酯的酶催化聚合链增长机理。TME聚酯通过长时间的“dendritic growth”形成了结构规则的树枝状结构,而丙叁醇由于脂肪酶对伯羟基的选择性催化,通过长时间的“grafted growth”形成了无规则树枝状结构,PDI高达3.5。此外,反应温度,单体投料比等关键因素对聚合物结构的影响也在文中进行了详细的讨论。为明确二元酸碳链长度对聚合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本文进一步探讨了TME与己二酸,辛二酸,癸二酸的酶催化聚合反应。因为高代数树枝状分子往往展现出与低代数树枝状分子不同的物理性质,如结晶性能,并且代数高的分子往往拥有更多的装载空间,因此通过调控反应时间和单体用量,以期待得到高代数的树枝状TME聚酯。结果显示,增加常压反应时间和单体投入量可显着提高TME聚酯分子的代数并保持较小的分子量分布。但本文的反应体系中,由于癸二酸碳链较长,能使“dendritic growth”位阻显着降低,反应位点被随机化,从而使得聚合物规则的树枝状结构被破坏,分子量分布提高。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数据显示,所有组分中分子量较大的产物都显示出较弱的冷结晶性能,这是由树枝状结构代数增加而造成的。最后,本文系统研究了所有树枝状聚酯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所有树枝状聚合物在稀浓度的水溶液中(0.001 mg/ml)都能形成几纳米到几十纳米的单分子胶束及其聚集体。TME-己二酸更容易在稀溶液中形成规则的球形胶束。当溶液浓度在临界大规模团聚浓度(约为0.01 mg/ml)以上时,所有胶束平均粒径都会增加到400-500nm,但是只有TME-己二酸的DLS曲线随浓度升高(0.02-0.5 mg/ml)保持基本不变。这说明TME-己二酸酯聚集体结构最稳定。综上所述,通过酶催化聚合及条件控制本文首次聚合得到了多种不同的线型和树枝状功能性聚酯,并研究了它们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行为。通过对聚合机理的探讨,首次建立了叁元醇聚酯在酶催化合成中的结构设计与结构控制方法,且本文首次以酶催化的方法合成了结构规整、可控的树枝状TME聚酯,并以其获得单分子胶束。与文献中报道的树枝状丙叁醇类聚酯相比,其分子量分布更窄,所形成的结构规整的树枝状单分子胶束,在作为药物载体或催化剂载体或纳米反应器中将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在作为纳米材料的生长模板中也具有不可估量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24)

白桢慧,苏婷婷,王战勇[5](2019)在《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的合成及酶解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溶液缩聚法合成了3种不同的脂肪族聚酯——聚琥珀酸乙二醇酯、聚琥珀酸丁二醇酯和聚琥珀酸己二醇酯。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氢谱仪、差示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接触角测量仪、X射线衍射仪和力学拉伸仪对合成的聚酯进行分析表征,并研究了叁者的酶解性能。实验结果表明:3种脂肪族聚酯综合性能较优,拉伸强度均超过30MPa,断裂伸长率均大于300%;3种聚酯的热分解温度高于294℃,热稳定性良好;酶解实验表明,降解12h时3种聚酯的降解率均超过95%,可降解性良好。其中,聚琥珀酸己二醇酯表现出最优力学性能、热稳定性和可降解性,其拉伸强度为33.4MPa,断裂伸长率为798.3%,热分解温度达到314℃,且在降解4h时失重率高达88.1%,11h可实现完全降解。(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03期)

冷雪菲,王艳色,任莹莹,周城,魏志勇[6](2019)在《支化结构脂肪族聚酯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族聚酯作为一种生物可降解材料在生物医用材料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通过引入和设计支化结构,可以改善聚酯材料的亲水性、生物相容性以及加工性能,调控材料的降解行为等。本文从脂肪族聚酯的拓扑结构、合成方法以及材料性能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支化结构聚酯的研究进展,同时提供一种星形梳状复杂拓扑结构聚酯的合成方法,并对脂肪族聚酯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岭高,杜福胜,李子臣[7](2019)在《脂肪族聚酯的热降解回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热降解方式回收脂肪族聚酯,得到对应的内酯,再将其开环聚合重新得到性质完全相同的聚合物的方法,是一种绿色、高效的闭环式回收方法。这种方法所利用的反应过程本质为聚合-解聚的化学平衡。目前,利用这一方法已经可以对多种主要的市售脂肪族聚酯进行回收再利用。最近,为拓宽这类可以回收的脂肪族聚酯的应用范围,使其具有更好的力学性质或者更低廉的价格,人们又设计合成了多种新结构的聚酯材料。本文对热降解回收脂肪族聚酯的原理、回收效率与聚酯化学结构的构效关系以及近期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希望对这一领域的深入研究有所帮助与启发。(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9年02期)

白桢慧,苏婷婷,王战勇[8](2018)在《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基脂肪族聚酯生物降解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基聚酯的生物降解研究及相关影响因素,分别从微生物降解,生理环境降解,酶降解叁方面进行总结,并对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基聚酯降解的研究方向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8年12期)

毛龙,刘跃军,姚进,吴慧青,白永康[9](2018)在《原位聚合改性纳米层状黏土/脂肪族聚酯嵌段共聚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以预聚体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封端羟基引发ε-己内酯(ε-CL)开环聚合得到了脂肪族聚酯叁嵌段共聚物(PCL-PBS-PCL),以纳米层状双羟基金属氧化物(LDHs)表面羟基引发ε-CL原位开环聚合得到了PCL原位聚合接枝改性LDHs(LDHs-g-PCL),然后再将两者采用溶液浇筑法制备出原位聚合改性纳米层状黏土/脂肪族聚酯嵌段共聚物(LDHs-g-PCL/PCL-PBS-PCL)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PCL-PBS-PCL和LDHs-g-PCL的化学结构以及所制备出的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晶特性、力学性能、阻隔性能等。结果表明,成功制备出LDHs-g-PCL/PCL-PBS-PCL纳米复合材料。随着LDHs-g-PCL的加入,PBS嵌段的结晶受限程度逐渐加强,PCL分子链的结晶却逐渐增多,这导致纳米复合材料的高温熔融峰向低温移动,低温熔融峰向高温移动。当LDHs-g-PCL的质量分数为20%时,纳米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达到最大值772%,相比纯的PCL-PBS-PCL提高了35%,而拉伸强度相比纯的PCL-PBS-PCL(25.27 MPa)仅降低6%。当LDHs-g-PCL的质量分数为50%时,纳米复合材料对氧气的渗透性达到最低值,其相比纯的PCL-PBS-PCL降低幅度达到52%。这不仅与层状结构LDHs发挥的阻隔效应(显着延长氧气分子在纳米复合材料的曲折渗透路径)密不可分,还可能与LDHs-g-PCL加入引起的体积效应有关。(本文来源于《材料工程》期刊2018年12期)

王景昌,杨昌盛,万泽韬,侯维敏,詹世平[10](2018)在《生物医用脂肪族聚酯开环聚合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脂肪族聚酯是一种新兴的生物医用材料,其在合成过程中必须避免使用有毒的催化剂和/或引发剂以及有机溶剂。开环聚合是一种高效温和的聚合方法,利用开环聚合,结合绿色制备方法是脂肪族聚酯医用材料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重点介绍了脂肪族聚酯开环聚合的机制,以及聚合时所用催化剂和引发剂的作用,概述了用非金属和脂肪酶取代金属有机引发剂的发展情况;介绍了超临界流体作为溶剂的绿色合成技术,以及超临界流体技术的优势特点,最后对脂肪族聚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做了简要的阐述。(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8年12期)

脂肪族聚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1,4-丁二醇和3种不同的羧基单体为反应物,通过溶液聚合法合成3种脂肪族聚酯——聚(丁二酸丁二酯)(PBS)、聚(己二酸丁二酯)(PBA)和聚(辛二酸丁二酯)(PBSub)。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差示扫描量热、热重分析、拉伸测试等分析手段对3种聚酯的结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分析,并对所合成聚酯的酶促降解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脂肪族聚酯综合性能较优,热分解温度均高于328℃,热稳定性良好;力学性能测试发现叁者断裂伸长率均在300%以上;酶解实验表明,24 h时3种聚酯的失重率超过90%,可降解性良好。随着羧基单体中亚甲基数目的增加,脂肪族聚酯的拉伸强度降低,但聚酯断裂伸长率和酶降解性能提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脂肪族聚酯论文参考文献

[1].张晓敏,邓金.脂肪族聚酯类生物材料表面仿生磷脂化改性技术的研究[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19

[2].白桢慧,苏婷婷,王战勇.羧基单体对脂肪族聚酯性能的影响[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9

[3].刘硕.线形脂肪族聚酯/Boltorn型超支化聚酯共混物的氢键作用[D].河北大学.2019

[4].饶子昆.功能性脂肪族聚酯的酶催化合成和结构性能调控[D].电子科技大学.2019

[5].白桢慧,苏婷婷,王战勇.可降解脂肪族聚酯的合成及酶解性能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9

[6].冷雪菲,王艳色,任莹莹,周城,魏志勇.支化结构脂肪族聚酯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9

[7].李岭高,杜福胜,李子臣.脂肪族聚酯的热降解回收[J].高分子通报.2019

[8].白桢慧,苏婷婷,王战勇.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基脂肪族聚酯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中国塑料.2018

[9].毛龙,刘跃军,姚进,吴慧青,白永康.原位聚合改性纳米层状黏土/脂肪族聚酯嵌段共聚物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J].材料工程.2018

[10].王景昌,杨昌盛,万泽韬,侯维敏,詹世平.生物医用脂肪族聚酯开环聚合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8

论文知识图

脂肪族聚酯的分子结构(+)-乳酸和D-(-)-乳酸生物基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碳循环示...生物降解高分子的分类Fig.4.2Classif...几种天然高分子的分子结构脂肪族聚酯的生物降解性Fig.1Bi...

标签:;  ;  ;  ;  ;  ;  ;  

脂肪族聚酯论文_张晓敏,邓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