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雷芸芸[1]2003年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普遍提高全民教育水平,是当今全球开发人力资源以增强综合国力的大趋势,也是基于我国基本国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抉择。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人才竞争,面对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趋势,面对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如何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并发挥这一优势,如何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人才、创新人才,教育尤其是中国的高等教育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社会各个领域提供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水平还比较低,发展规模与质量之间的矛盾,社会发展要求与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还很尖锐。对此,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本人试图从人力资源开发这一视角出发,对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问题进行探讨。全文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从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等概念谈起,结合我国人力资源的现状,分析、阐述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及高等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分析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崛起的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形势与挑战及存在的问题。 第叁部分:分析美国高等教育叁百多年的发展史,探究建立世界一流大学所必须具有的先进办学理念以及适应人才发展的完善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 第四部分:从中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对比看,找出自己的不足及从国外可借鉴的经验。阐述如何构建有利于人力资源开发的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创新体制。

马鹏巍[2]2013年在《民办院校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民办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注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高校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特别是民办院校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民办院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拐点,民办院校的办学宗旨也在经受一场洗礼:是以赚钱和盈利为目的,还是以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为目的?如何教书育人、立德树人?这既是民办院校的发展理念问题,也是一个管理理念问题。对于民办院校而言,降低风险的最好手段就是明确办学宗旨,不断地进行管理体制创新。本文紧密联系中国民办院校的实际情况,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跨学科理论和方法,从七个方面论述了民办院校管理体制创新问题:第一章,导论部分,主要探讨了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述评;第二章,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主要探讨了民办教育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民办教育在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民办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以及民办教育管理体制的选择机制。侧重讨论了办学模式多样性,民办院校管理机制的主要特点,建立个性化的教育模式,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第叁章,民办院校管理体制创新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探讨了民办院校管理体制创新研究的社会学基础、教育学基础和管理学基础;第四章,发达国家民办院校管理体制研究,主要探讨了发达国家民办院校管理体制的性质,发达国家民办院校管理体制的模式,发达国家民办院校管理体制的构架,发达国家民办院校管理体制的可借鉴之处;第五章,民办院校管理体制的创新设计,主要探讨了民办院校管理体制的构建原则,民办院校管理体制的逻辑框架,民办院校管理体制的基本类型,民办院校管理体制的价值取向。侧重讨论了民办院校的资源配置,民办院校管理体制的重构,完善民办院校的监督机制,民办院校的公益性原则;第六章,民办院校管理体制创新的实践途径,主要探讨了构建中国特色的民办院校教育体系,创新民办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创新民办院校资产与财务管理制度,创新民办院校人事管理制度,民办院校管理体制创新的政策研究。侧重讨论了模糊的政策环境与营利性民办院校隐性化问题,政府有关民办院校立法“分类管理”营利性、非营利性问题,财政资助高层次、大规模民办院校的经营问题以及创新民办院校经营的市场机制问题;第七章,建立民办院校立德树人教育机制,主要探讨了民办院校立德树人教育机制的文化积淀,民办院校学习型组织建设管理创新,民办院校立德树人教育机制的职业操守。侧重讨论了民办院校立德树人教育机制与隐性课程理论,立德树人教育机制与社团建设,民办院校学习型组织创新。

张志刚[3]2009年在《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迫切要求建构与其相匹配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作为当代整个社会发展的基石和轴心,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直接为社会服务方面显示出比以往更重要、更直接、更有力的作用,对于全方位提升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科技文化的进步,肩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使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种作用将更趋显着。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经过半个世纪的积淀之后却面临着规模与质量的两难选择。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初步形成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形式多样、层次相对趋于合理的教育结构。但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调整和现代化步伐的加快,以适应计划经济为原则导向的高等教育体系存在着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高等教育面临着“适应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积极探索发展的新路子,使规模有较大发展、结构更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的历史性任务。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表明,高等教育发展必须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并综合考虑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可能提供的条件,实事求是地确定其发展的类型结构、规模速度,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结合。1994年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和实施意见。《纲要》强调指出,高等教育发展要坚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根据我国当前国情,高等教育的学校数量和规模在近几年都经历了跨越式发展,近期这种发展速度逐渐放缓。高等教育在经过外延式发展的原始积累阶段之后,将不得不对现有高等教育体系的结构进行内部调整,内涵式发展将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选择。中国高等教育出现的问题是全面的、深刻的、系统的。如何在既有的高等教育资源条件下使高等教育区域发展达到高效、优化,从而提升区域高等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区域优化,既是我国高等教育不平衡发展所提出的现实要求,也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抉择。从我国具体国情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出发,对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研究已经非常迫切。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赖于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则有赖于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整合。我国在高等教育区域优化方面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文章在分析这些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系统论、协同论、结构功能论的研究成果,系统分梳了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内涵、要素、目标与原则等,尝试建构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理论体系,以期对我国区域高等教育的发展有所推进。论文共分八章:第一章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域性与区域优化概述,意在澄明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内容、独特性及其意义。本章首先对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相关概念如区域优化、高等教育的区域性、高等教育区域优化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本章系统呈现了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内容、特点及其意义。第二章我国高等教育问题及高等教育区域优化问题剖析,意在为高等教育优化提供一种明确的实践问题意识,这是论文的逻辑起点。本章从我国高等教育问题到我国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问题再到我国高等教育区域优化问题层层递进,较为详尽地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区域优化诸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并尝试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为高等教育区域优化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条件。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品质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品质。对高等教育区域优化问题的解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第叁章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理论依据,意在为高等教育的区域优化建构坚实的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理论依据有叁个:系统论、结构功能论与协同论。本章分别从系统论、结构功能论、协同论的内涵、在管理哲学中的意义以及对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启示叁个方面揭示了建构高等教育区域优化体系的理论基础。第四章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模式与模型,解决了高等教育区域优化“怎么样”的问题。从我国目前所进行的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研究以及优化实践探索来看,高等教育区域优化一般说来具有叁种优化模式,即规划导向型、功能组织型、空间组织型。这叁种模式显然并非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类型与模式之全部,但它们无疑构成了当前区域高等教育的主要优化模式。本章提供了目前高等教育区域优化评价常用的几个数学模型:基于DEA的区域高等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复合系统整体协调度模型、基于区域集聚的产业价值共享模型研究、中国现代化区域聚类分析。第五章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目标与原则,意在分析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应为”。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目标包括国家目标和地方目标。文章认为,从性质上来看,国家目标涵盖全体,是对高等教育发展目的的一般性和普遍性规定,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而地方目标指向局部,是对高等教育发展目的的具体性和特殊性规定,具有个别性。普遍性是对特殊的抽象和概括,为特殊提供一般性的指导。同时,特殊性是普遍性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局部目标在根本上不得与全局目标相违背,全局目标的实现要有赖于局部目标的实现,局部目标成为实现全局目标的手段。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原则包括因地制宜原则、灵活多样原则、积极差别原则等。本章最后分析了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限度。第六章区域优化的高等教育体制创新,意在对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机制进行创新性探索。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体制创新包括办学体制创新、投资体系创新、管理体制创新等。其中,办学体制创新是关键,投资体系创新是动力,管理体制创新是保障。这叁个创新体系的建构,保障了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可能性与可持续性。第七章高等教育区域优化发展的实践探索,从发达国家与我国部分区域的经验累积两个维度试图为高等教育区域优化提供事实的参照,并进行经验总结。高等教育区域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涉及到区域高等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优化,也涉及高等教育区域优化发展的顺利实施,需要各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从外部讲,区域高等教育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应该为区域高等教育提供最佳的发展条件;从内部讲,区域高等教育诸要素之间应该协调发展,以使高等教育系统能够发挥最佳功能。本章从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区域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区域高等教育的合作、区域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的发挥叁个方面总结了国内外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宝贵经验。第八章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发展策略研究,以先前的理论与实践分析为基础,尝试提出一系列可行的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策略。本章首先从经济产业、形成科学园、社会文化、行政政策、人口素质、管理水平、区域高等教育合作和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等方面分析了高等教育区域优化通常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进而提出了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两个途径:积极优化和消极优化。所谓积极优化,即对区域高等教育的结构优化,其特点是从区域高等教育整体水平提升的角度系统地优化区域高等教育的科类结构、层次结构、布局结构等,以发挥结构的整体效能。所谓消极优化,是对区域高等教育结构内部的某一要素进行的优化。其特点是部门性的、要素性的,针对性的。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提升区域高等教育的整体效能,而是当结构内部某一要素已经不能再满足系统要求时对它采取的一种针对性的优化。消极优化是人们在对区域高等教育的系统认识尚不充分的前提下所采取的一种应对性的优化途径。消极优化是积极优化的必经之路,而积极优化则是区域优化的最终手段。本章最后提出了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几个措施,如区域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实施区域高等教育特色战略、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等。本研究属于基础理论研究,它不是研究区域高等教育优化的个案,而是尝试探讨区域高等教育优化的一般理论问题,试图把握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一般规律。研究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与实践价值。论文采取文献研究法和比较研究等方法,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思维线索,尝试提出了高等教育区域发展的理论方案。论文认为,高等教育的区域优化虽然具有一定的规律,但并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既定模式,因此必须以发展的视野来看待区域优化问题,既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也应基于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文章在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的原则、目标以及发展模式等方面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以期推进当下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安馨[4]2009年在《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是形成高等教育管理传统最重要的基础。正是历史原因导致了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管理具有官方主控、集权管理、科层组织分明、注重行政管理等基本特征。新的发展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必须在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权限和学校自主性等方面进行创新,以保证高等教育的有效管理与科学发展。文章首先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对国内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及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进行了回顾,阐述了我国高校内部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对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成绩和缺失进行了分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高校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的内部管理体制,精简机构、优化结构、推行聘任合同制和全员聘任制、实行编制和工资总额包干制度、实行后勤社会化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措施。

花长友[5]2001年在《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的理论与模式》文中研究表明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论文立足市场化、网络化和全球化的外部环境变化,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的历史脉络、战略构想以及教学科研和支撑保障体系等两大领域创新的具体模式,并对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的绩效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最后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的政策建议。 本研究以委托代理理论、科层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特别是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轨迹和经验教训的研究来构建新一轮体制创新的逻辑起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的内涵与方向以及我国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应处理好的八大关系,主要包括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合理激励与有效竞争的关系、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关系、教育与科研的关系、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规模效益与结构效益的关系、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关系。本研究着重考察高校内部管理的两大重点,即教学科研管理和支撑保障管理的体制创新问题。前者包括学分制与弹性学制、导师制与创新教育、专业教育与学科建设、高校人才培养职能与服务及引导社会职能等:后者包括校院系管理职能、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和内部管理市场化问题。同时,在研究内部管理评估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了综合性的评估指标体系。

张立军[6]2012年在《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研究》文中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少数民族教育体制,民族高等教育体制也是随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民族高等教育体制是我国教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民族特色。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研究涉及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管理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新世纪伊始,面对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世界各国的变革局势,研究与完善我国的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对于科学引导民族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按需培养民族人才、践行高等教育公平、巩固国家民族团结、构建多元一体的和谐社会以及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等,皆凸显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和重要的社会实践价值。某种教育思想往往要通过制度化的形态——教育体制,才能长期地、实际有效地作用于教育实践。本研究打破以往单一体制的研究视角,将“高等教育体制的多维发展”与“新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历史变迁”相结合,从而凸显“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多维变迁”的研究新意。以史为鉴,史海钩沉,改革创新,自然彰显其非凡的研究意蕴。本研究总体上采用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变迁进行较为系统的“多维立体研究”:从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资体制、招生就业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等多维研究视角,对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历史变迁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分析、阐释与探究。全文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导论部分。阐释了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价值及研究方法等前提性的问题,界定了研究的相关概念。其中,研究现状的综述较为翔实,从“民族”到“民族教育”、从“教育体制”到“高等教育体制”、从“民族教育体制”到“民族高等教育体制”,逐步地深入到研究主题。第一章从民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动因”和“直接动因”两个方面,分析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历史动因,明确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揭示了民族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及政治经济发展与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的内在逻辑。第二章翔实阐释了自1949年至2009年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演变,梳理了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60年来的发展历程,并且对民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革的重要性、原因及动力趋向等问题进行具体的分析和论述。第叁章梳理了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办学体制发展的五个历史阶段,详细分析了民族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影响因素、历史归因、改革目标与内容,阐明了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特色。第四章总结了民族高等教育投资体制发展沿革的叁个历史阶段,探讨了民族高等教育经费特殊扶持政策及创建民族高等教育多元化投资体制的相关问题。第五章归纳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民族高等教育招生就业体制四个阶段的演变历程,分析论述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招生就业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与探析了新时期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的新路径。第六章宏观梳理了改革开放前后两大历史时期的民族院校内部管理体制变迁历程,同时微观回顾了60年来民族院校内部领导体制的发展脉络,并结合N民族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与探索之案例研究,探讨民族院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创新模式。第七章是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历史思变,盘点成就,积累经验,聚焦问题,筹划策略。对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进行较为深入的历史反思和理论反思,同时合理借鉴国外高等教育体制的研究理论与实践经验,探究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民族高等教育新体制。最后是结语部分,在对民族高等教育体制进行梳理、分析、研究与反思的基础上,得出研究结论,总结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变迁规律。同时结合中国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民族高等教育的理论诉求,探究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的发展趋向。

唐振平[7]2006年在《当代中国大学自治管理体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力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文献分析、例证、对比和调查的方法,从大学的要义出发,以论证中国大学自治的合理性。在分析中国大学百年演进历史的基础上,提出基于自治的中国现代大学外部管理体制设想,并构思了合大学内在逻辑和普遍精神的大学内部管理制度。 全文共六章。第一章是导论,阐述了选题和研究的依据、对象和方法,指出了本文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结论是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人文精神等大学经久不衰的传统具有普遍性,可作为当代中国大学管理体制改革的借鉴。与此同时,还对大学自治的得失进行了分析。第二章分别从法理学、经济学和教育学的视角,寻觅了我国大学自治的理据,提出了大学自治的社会学依据。第叁章根据我国大学的发展轨迹和管理体制的演变历程,指出了中国现代大学管理存在的问题,预见了大学经营时代的到来,阐述了大学改革的动向和发展趋势。第四章和第五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主要分析了我国大学的多元主体趋势和影响大学发展的关联因素,阐明了大学的沟通机制,构建了政府、大学、社会之间关联互动的大学外部管理体制。此外,还重点对大学校长的质素要求进行了考察,提出了我国大学校长的遴选、法人治理结构和决策模式设想。在分析大学权力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探究了我国大学新的权力结构系统和组织扁平化问题,并重新勾勒与改进了我国大学内部组织机构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及大学管理运营人才的培养,着力讨论了我国大学文化和伦理建设问题。第六章为本文的末章,主要结合前面五章的研究,前瞻了中国大学未来和新时期中国大学的多重使命,阐述了历史给中国大学人的昭示。研究表明,中国大学作为学术性组织,其常青常新的根据依然是世界大学普遍的精神和价值追求,我国大学的发展必须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相结合。中国大学和大学人,只有始终与祖国共命运,与民族共忧患,与人民齐奋斗,与时代同步伐,才能充分实现其价值,圆满完成历史的使命。

孟翔君[8]2001年在《从“寻利”到“分权”: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迁的轨迹与趋向》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变迁大体经历了“寻利”、“寻权”和放权叁个阶段 ,正朝着一个理性、正确的方向发展 ,但还是远远落后于经济与社会体制的变迁。新时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的基本走向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分权。

伊继东[9]2004年在《云南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新世纪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进入了一个变革的新时期,其特征主要表现为:高等师范教育从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教师教育从职前与职后的分离走向一体;社会对教师的需求从片面追求数量的增长走向注重质的全面提升。这些转变是带有根本性的变化,这也是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向和新趋势。然而,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在不同地区之间差异显着,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制定符合区域实际的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战略,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要求和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及云南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成因,是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研究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即高等教育国际化、现代化、多样化、大众化、个性化;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开放性教师培养体制逐步形成,教师教育走向专业化、终生化;教师培养由传统师范教育模式向现代教师教育制度转变,独立设置的师范院校仍然存续一段历史时期,教师教育的分工与竞争格局加剧。云南是一个地处西南边疆、民族众多、发展极度不平衡、人口分散、社会经济落后和基础教育水平很低的省份。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的不适应性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与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竞争力偏低的矛盾;社会转型期人们价值观念转变与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的矛盾;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传统高等师范教育培养模式落后的矛盾;传统高等师范教育管理模式与现代教师教育要求的矛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所产生的新矛盾、新问题,云南高等师范教育的体制、结构、内容、方式如何改革,规模多大为宜,质量怎样提高,资源如何优化,必须从前瞻性的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探究,针对科技兴滇,人才强省的要求,云南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战略要坚持贯彻叁个代表重要思想、叁个面向思想、为基础教育服务思想、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遵循六大原则,即适度超前发展原则、结构优化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科学预测与规划原则和政府主导办学的原则。要坚持以适度超前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教育市场需求为依据,以改革教师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的发展战略思路。围绕高等教育规模、质量、结构<WP=4>和效益协调发展这一核心问题,实现云南高等师范教育规模扩大、质量提高、结构优化、效益增进的目标要求。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云南高等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转型进程相对滞后,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独立的高师院校仍将是教师培养的主体,这是云南教育发展的特殊性,也是云南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战略的重点是要树立现代高等师范教育新观念,即开放化、一体化、专业化、综合化、多样化和现代化的观点;构建综合化高等师范教育模式,其基本内容是教师教育由定向型向开放型过渡,教师培养实施定向型与非定向型相结合,同时推进高等师范院校向综合化发展,创办特色化的高师院校,其特色主要表现在:办学理念、目标定位、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校园的环境建设等几个方面。并从立足本校、立足地方,着眼于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开放化与国际化方向,遵循借鉴与独创、继承与发展的有机统一等四个方面培育云南高等师范院校的特色化。如何解决云南高等师范教育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可行的改革途径、有力的对策措施是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创新管理体制、实施分类建设、突破办学层次、推进开放发展、建立现代制度,是实现云南高等师范教育发展目标的五项基本战略措施,由此,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点和云南特色,符合教师特性的高等师范教育新体系,促进云南高等师范教育健康有序、持续快速的发展,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程萍[10]2018年在《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路径》文中研究说明在终身教育背景下,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已逐渐成为社会人才的重要供给来源,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事业全面推进,成人高等教育也实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诸多成绩,然而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却愈发凸显,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成人高等教育还需要顺应时代潮流,转变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方法,以应对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更高要求,从而实现成人高等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 雷芸芸. 郑州大学. 2003

[2]. 民办院校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 马鹏巍. 辽宁师范大学. 2013

[3]. 高等教育区域优化研究[D]. 张志刚. 山东师范大学. 2009

[4]. 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 安馨. 西南交通大学. 2009

[5]. 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的理论与模式[D]. 花长友. 河海大学. 2001

[6]. 新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变迁研究[D]. 张立军.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7]. 当代中国大学自治管理体制研究[D]. 唐振平. 中南大学. 2006

[8]. 从“寻利”到“分权”: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变迁的轨迹与趋向[J]. 孟翔君.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9]. 云南高等师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D]. 伊继东.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10]. 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路径[J]. 程萍. 中国成人教育. 2018

标签:;  ;  ;  ;  ;  ;  ;  ;  ;  ;  ;  

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