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斗科论文_刘日林,陈征海,鲁益飞,谢文远,陈锋

导读:本文包含了壳斗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国大陆,亚热带,景宁,腾冲,昭通,生物量,幼树。

壳斗科论文文献综述

刘日林,陈征海,鲁益飞,谢文远,陈锋[1](2019)在《景宁青冈——浙江壳斗科一新种》一文中研究指出描述了采自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的青冈属Cyclobalanopsis(壳斗科Fagaceae)一新种景宁青冈Cyclobalanopsis jingningensis,详细比较了新种与近似种突脉青冈C.elevaticostata、细叶青冈C.myrsinifolia、云山青冈C.sessilifolia、小叶青冈C.gracilis的形态特征、叶片背面表皮附属物微形态,结果表明其与近似种之间区别明显.(本文来源于《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肖正利,胡皓,杨忠书,向昌凤,周丹[2](2019)在《远安县壳斗科植物天然次生林群落物种竞争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远安县3个典型壳斗科天然次生混交林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在森林调查的基础上,利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壳斗科群落物种竞争强度及其动态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群落壳斗科植物竞争强度顺序为:栓皮栎>槲栎>枹栎>麻栎>白栎>锥栗>茅栗>苦槠>绵柯>青椆;林型竞争为:落叶林>常绿林;群落物种竞争强度为:同科种>伴生种。壳斗科群落对象木的竞争强度与胸径之间的关系为幂函数关系。当DBH≥20 cm时,竞争强度趋入减小;当DBH≥30 cm时,竞争强度趋于稳定,且维持在较低水平。群落的竞争压力来自种内竞争、种间(同科种间、伴生种间)竞争;壳斗科单株在Ⅰ~Ⅴ径级时,竞争强度最大。(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9年05期)

陈天成,郝向春,周帅[3](2019)在《5种壳斗科树种1年生幼苗生长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以1年生橿子栎(Quercus baronii)、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槲栎(Quercus aliena Bl.)和欧洲山毛榉(Fagus sylvatica)营养钵幼苗作为试验材料,分析对比其各项生长指标以及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和根系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山西省南部地区,相同的生长环境及育苗措施下,5种壳斗科树种的幼苗在部分生长指标上表现出差异性。其中,山毛榉1年生幼苗苗高、侧根重、1级侧根长、2级侧根数、2级侧根长表现最好;槲栎地径指标表现最好;栓皮栎地下生物量、主根重、根冠比指标表现最好;而辽东栎、橿子栎各项生长指标表现均一般。(本文来源于《山西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3期)

常宏,杨洪国,赵广东,史作民,王兵[4](2019)在《施氮和减水对中亚热带壳斗科叁种幼树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氮素和土壤含水量是森林生态系统中限制植物生长的重要因子。为探讨常绿阔叶树种对模拟氮沉降增加和降水减少的响应,以同质园中自然生长的壳斗科(Fagaceae)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大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jensenniana)和麻栎(Quercus acutissima)五年生幼树为对象,比较了对照(CK)、施氮(+N,施氮60 kg hm~(-2) a~(-1))、减水(-W,减少自然降水的50%)以及施氮和减水(+N-W,施氮60 kg hm~(-2) a~(-1)和减少自然降水的50%)对总生物量、各器官生物量及其生物量分配的影响。研究表明:(1)施氮显着增加了叁种幼树的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P<0.05)。(2)减水未引起叁种幼树的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的显着下降(P>0.05)。(3)除麻栎树叶生物量、树枝生物量外,施氮和减水交互作用对叁种幼树总生物量及各器官生物量没有明显影响(P>0.05)。(4)施氮显着提高了丝栗栲幼树的干重比、大叶青冈幼树的干重比和枝重比(P<0.05),降低了大叶青冈的叶重比和根重比(P<0.05)。(5)减水导致丝栗栲幼树和麻栎幼树的根重比、麻栎幼树的根冠比显着增加(P<0.05),引起丝栗栲幼树的枝重比、麻栎幼树的叶重比、枝重比和干重比显着降低(P<0.05)。(6)施氮和减水交互作用显着提高了丝栗栲幼树的根重比(P<0.05),降低了麻栎幼树的干重比(P<0.05)。(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8期)

郑维艳[5](2019)在《中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樟科、壳斗科物种多样性格局及潜在分布预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优势科樟科、壳斗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从文献获得的大量样方数据和物种分布数据,分析樟科、壳斗科与群落构建的关系、它们各大属的地理分布格局,探讨影响其分布的可能历史原因以及结合最大墒模型(Maxent)和地理信息系统(ArcGIS 10.3)软件定量预测了木姜子属、柯属资源树种在我国的适宜分布区及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的分布格局变化。结果表明:(1)中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森林乔木层优势科为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杜鹃花科。樟科、壳斗科物种丰富度均与其所在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樟科对群落构建的贡献较大。(2)樟科、壳斗科植物种的空间多样性分布中心均出现在我国亚热带中部偏南地区。樟科的厚壳桂属、琼楠属以及壳斗科的锥属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主要在南亚热带及北热带区域,以广西、云南省份的南部为主。樟科的樟属、新木姜子属、润楠属、木姜子属及壳斗科的柯属、青冈属主要分布在我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中部偏南的地区,其多样性分布中心与樟科、壳斗科科水平的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极为相似。樟科的山胡椒属、楠属、黄肉楠属,壳斗科的栎属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中部以西的地区(3)山鸡椒(Litsea cubeba)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区域,在未来时段2061-2080年两种(RCP2.6、RCP8.5)二氧化碳浓度情景下适生区面积分别减少了4.9%、0.5%;毛豹皮樟(L.coreana)主要分布在中亚热带及北亚热带中部位置,分布相对偏北,其在未来2061-2080年两种二氧化碳浓度情景下适生区面积分别增加了5.6%、4.5%;华南木姜子(L.greenmaniana)主要分布在我国南亚热带区域,以广东、广西、福建呈带状分布;毛叶木姜子(L.mollis)高适宜区主要集中分布贵州省、重庆地区。这两种树种在未年来气候RCP2.6情景下减少了1.0%、3.3%,在RCP8.5情景下适生面积减少了 5.6%,8.3%。(4)木姜叶柯(Lithocarpus litseifolius)在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广泛分布,短尾柯(L.brevicaudatus)主要分布在我国亚热带中东部区域。木姜叶柯在未来气候2061-2080年RCP2.6、RCP8.5两种情景下适生区面积变化分别减少了5.1%、3.0%,而短尾柯却分别增加了0.5%、1.5%。白柯(L.dealbatus)适宜区主要分布在云南北部、四川南部,烟斗柯(L.corneus)主要分布在两广省份的南亚热带地区。白柯和烟斗柯在RCP2.6情景下适生区面积分别减少了 12.1%、17.8%,在RCP8.5情景下适生区面积分别减少了3.5%15.9%,这两个种的适宜区面积减少较多。厚斗柯(L.elizabethae 主要分布广西,在未来气候RCP2.6、RCP8.5两种情景下适宜区面积分别增加了7.3%,6.3%。我们的研究结果佐证物种的生态学特性以及生物地理学历史综合作用导致目前樟科和壳斗科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通过以气候变化为主导因素的木姜子属、柯属资源树种潜在适生区分布预测,可为今后其科学的保护、开发与利用提供战略性指导。(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吴银梅,胡桂花,杨顺强,田虹,张新军[6](2019)在《昭通市壳斗科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资料整理、野外调查、访问调查和标本鉴定的基础上,对昭通市壳斗科药用植物的组成花科药用植物资源特点、野生重点调查药用植物、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民族医药文化等进行分析,探讨昭通市内壳斗科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发展与利用的途径。(本文来源于《智库时代》期刊2019年23期)

唐德亮[7](2019)在《云南腾冲上新世壳斗科化石微细构造及古环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新生代以来,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使得云南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复杂,并形成了其独特的植被景观和具有明显垂直分带性的立体气候。云南西部是国内重要的新生代植物化石保存地,在成煤盆地中有众多化石植物群,这些化石植物群中的植物化石,为云南西部地区新生代植物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本研究以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壳斗科植物化石为研究对象,通过共存分析法、气孔指数法等多种方法,进行了古环境、古气候分析,研究结果对认识研究区上新世晚期生态环境演变提供新的参考依据。通过叶结构特征和角质层微细构造的对比研究,共鉴定出植物化石12种,其中3个新种,8个相似种,1个未定种。使用共存分析法定量恢复了腾冲地区上新世的古气候:年均温14.6-19.2℃,最冷月均温7.5-9.9℃,最热月均温22.9-25.7℃,年平均降水量1434-1496 mm。该数据与现代腾冲地区的气候数据较为接近,说明腾冲地区在上新世气候应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利用贵州锥(相似种)、腾冲锥、前秀丽锥、赤皮青冈(相似种)、滇西青冈(相似种)的气孔指数对古大气CO_2浓度进行了恢复,结果显示腾冲地区在上新世晚期大气CO_2浓度为322.66-518 ppmv,平均值为445 ppmv,可见当时大气CO_2浓度比当前略高。本文还选择部分芒棒组上段两个层位中叶片保存较好的化石进行了形态特征测量,通过计算叶片面积、叶柄宽度恢复化石叶片比叶重,对生态权衡策略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壳斗科植物仍以“迅速回报”和“缓慢回报”之间的中间型物种为主,也存在极少数“缓慢回报”类型物种,反映出腾冲地区在上新世晚期,植物生长在降水充沛、气候温暖的环境中。通过对云南新生代壳斗科植物化石记录分析,发现在上新世迅速隆升的横断山脉使得多数锥属(Castanopsis)与青冈亚属(Cyclobalanopsis)植物的分布范围退缩至滇西与横断山脉东侧,而栎亚属(Quercus)受海拔影响较小,在横断山区仍有分布。本文推断云南地区壳斗科植物分布格局是在上新世晚期横断山强烈隆升之后形成并延续至今。(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郭龙清,程明,孙桷芳,江柳春,黎和宝[8](2019)在《江西壳斗科一新记录种——尖叶栎》一文中研究指出报道在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发现的壳斗科(Fagaceae)栎属(Quercus)一江西新记录种:尖叶栎(Quercusoxyphylla),提供该种的整体和局部特征彩色图,并对该种的形态特征与分布进行阐述。(本文来源于《南方林业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邱丽氚,路丹桂,李雅丽,吴晓湲,柳涛[9](2019)在《中国壳斗科植物属的分布区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植物专业网站及发表的论文论着,收集每一种壳斗科植物在中国的具体分布地点(县),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县为空间数据的基本单元,以壳斗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制作属的空间分布图,从图中定量地提取斑块的数目、面积、周长,计算形状指数、最大斑块指数,以及属的Shannon均匀度指数、Simpson均匀度指数,分析中国壳斗科植物属的空间分布及其特点,为植物区系空间分布定量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中国壳斗科植物属的空间分布呈现连续分布或间断分布,间断分布有星散分布、主次分布区、主分布区3种类型,以图形和定量的方式体现出属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2)中国壳斗科植物属的分布区或最大斑块的分布区在中国亚热带,能连续分布到热带,但在温带斑块分散,面积小,由此推断中国亚热带植物区系应划分为古热带植物区。(3)根据叁棱栎属、锥属、柯属在世界和中国的分布,推断它们均为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洲际间断分布。(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郑维艳,曾文豪,唐一思,石慰,曹坤芳[10](2018)在《中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樟科、壳斗科物种多样性及其生物地理格局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中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优势科樟科、壳斗科植物为研究对象,利用专着发表大量的样方数据和物种分布数据,分析樟科、壳斗科与群落构建的关系、它们各大属的地理分布格局,探讨影响其分布的可能历史原因。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森林乔木层优势科为樟科、壳斗科、山茶科、杜鹃花科。樟科、壳斗科物种丰富度均与其所在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樟科对群落构建的贡献较大。樟科、壳斗科植物种的空间多样性分布中心均出现在我国亚热带中部偏南地区。樟科的厚壳桂属、琼楠属以及壳斗科的锥属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主要在南亚热带及北热带区域,以广西、云南省份的南部为主。樟科的樟属、新木姜子属、润楠属、木姜子属及壳斗科的柯属、青冈属主要分布在我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中部偏南的地区,其多样性分布中心与樟科、壳斗科科水平的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极为相似。樟科的山胡椒属、楠属、黄肉楠属,壳斗科的栎属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域中部以西的地区。研究结果佐证物种的生态学特性以及生物地理学历史综合作用导致目前樟科和壳斗科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24期)

壳斗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远安县3个典型壳斗科天然次生混交林群落作为研究对象,在森林调查的基础上,利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对壳斗科群落物种竞争强度及其动态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群落壳斗科植物竞争强度顺序为:栓皮栎>槲栎>枹栎>麻栎>白栎>锥栗>茅栗>苦槠>绵柯>青椆;林型竞争为:落叶林>常绿林;群落物种竞争强度为:同科种>伴生种。壳斗科群落对象木的竞争强度与胸径之间的关系为幂函数关系。当DBH≥20 cm时,竞争强度趋入减小;当DBH≥30 cm时,竞争强度趋于稳定,且维持在较低水平。群落的竞争压力来自种内竞争、种间(同科种间、伴生种间)竞争;壳斗科单株在Ⅰ~Ⅴ径级时,竞争强度最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壳斗科论文参考文献

[1].刘日林,陈征海,鲁益飞,谢文远,陈锋.景宁青冈——浙江壳斗科一新种[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肖正利,胡皓,杨忠书,向昌凤,周丹.远安县壳斗科植物天然次生林群落物种竞争关系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9

[3].陈天成,郝向春,周帅.5种壳斗科树种1年生幼苗生长比较[J].山西林业科技.2019

[4].常宏,杨洪国,赵广东,史作民,王兵.施氮和减水对中亚热带壳斗科叁种幼树生物量及其分配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5].郑维艳.中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樟科、壳斗科物种多样性格局及潜在分布预测分析[D].广西大学.2019

[6].吴银梅,胡桂花,杨顺强,田虹,张新军.昭通市壳斗科药用植物资源调查[J].智库时代.2019

[7].唐德亮.云南腾冲上新世壳斗科化石微细构造及古环境分析[D].兰州大学.2019

[8].郭龙清,程明,孙桷芳,江柳春,黎和宝.江西壳斗科一新记录种——尖叶栎[J].南方林业科学.2019

[9].邱丽氚,路丹桂,李雅丽,吴晓湲,柳涛.中国壳斗科植物属的分布区定量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9

[10].郑维艳,曾文豪,唐一思,石慰,曹坤芳.中国大陆北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樟科、壳斗科物种多样性及其生物地理格局分析[J].生态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壳斗科主要属花粉大小与母体植物...新生代壳斗科植物化石在云南的...西南林学院森林植物标本室壳斗科版Ⅱ壳斗科幼苗发育叶表皮细胞及气...以红栎为参考的壳斗科mVISTA图版Ⅲ壳斗科幼苗发育叶表皮毛

标签:;  ;  ;  ;  ;  ;  ;  

壳斗科论文_刘日林,陈征海,鲁益飞,谢文远,陈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