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丙酚氯胺酮合用辅助硬膜外麻醉的镇静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刘伟[1](2020)在《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手术是治疗肺癌的主要手段,胸科手术创伤大,涉及皮肤、肌肉、肋骨、胸膜、肺脏等多个器官脏器组织及躯体和内脏感受器,开胸术后疼痛被认为是最严重的手术疼痛之一,目前胸科术后急性疼痛发生率达80-96%,其中约有40-50%患者可以发展成慢性疼痛,麻醉疼痛潜在的影响免疫功能,不利于残留肿瘤细胞清除,如何更加有效控制术后急性疼痛,减少副作用发生,并关注免疫功能的保护,是当前胸外科麻醉面临的重要课题。本临床研究立足一种改进型“程控胸椎旁间歇脉冲注药镇痛”,通过与“连续胸椎旁输注镇痛”和常规“持续静脉输注镇痛”方法相比较,系统论证其对电视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和免疫应答的影响,评估改进型“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模式,应用于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实施肺叶切除后临床镇痛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接受电视胸腔镜外科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0例,进行不同术后镇痛方式的系统比较研究。1.研究分组:将90例行VATS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组”,(简称程控组,P组,n=30);“连续胸椎旁输注镇痛组”,(简称连续组,S组,n=30)和“静脉持续自控镇痛组”,(简称静脉组,V组,n=30),术后分别应用相应镇痛方式。2.临床观察指标和时间点:观察术前(T0)、切皮后40min(T1)、切皮2h(T2)、术毕(T3)、术后 1h(T4)、术后 4h(T5)、术后 24h(T6)和术后 48h(T7)不同时间点静息和咳嗽时疼痛强度数字模拟评分(NRS)、Ramsay镇静评分、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BP)、心率(Heart rate,HR)、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镇痛泵的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镇痛局麻药物罗哌卡因的消耗量、麻醉药品(舒芬太尼、瑞芬太尼、丙泊酚)的消耗量、术后不良反应、QoR-15恢复质量评分。3.免疫应答指标选择和监测方法:(1)流式细胞术延续分析淋巴细胞及亚群中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HelperTcell,Th)、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Treg)、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s,CTL)、NK 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比例在术前、切皮 2h 和术后24h(T0、T2、T6)动态变化;(2)基于吸附细胞因子特异抗体免疫微球的流式细胞术(Cytometric Bead Array,CBA),分析血浆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浓度在术前、切皮2h和术后24h(T0、T2、T6)动态变化。[结果]1.NRS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三组镇痛方式下,静息和咳嗽时NRS疼痛评分方面,“程控组”(P组)[0.0(0.0)~3.0(1.0)]与“连续组”(S组)[0.0(0.8)~3.0(1.8)]和“静脉组”(V组)[1.0(2.0)~4.0(1.0)]分别比较,在术后4h、24h和48h(T5-T7)显着降低(P<0.05);Ramsay镇静评分方面,P组[2.0(1.0),2.0(0.0)]和 S 组[3.0(1.0),2.0(0.8)]与 V 组[3.0(1.0),3.0(0.0)]分别比较,在术后1h、4h(T4和T5)分别有显着降低(P<0.05);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参数方面,三组比较各时间点(T0-T7)无明显差异(P>0.05)。2.镇痛药品和麻醉药品消耗量比较:三种镇痛方式下,自控镇痛追加药物次数方面,P组[0.0(0.0)~2.0(3.0)]与S组[0.0(0.8)~3.0(4.0)]和V组[0.0(1.0)~5.0(5.0)]分别比较,在术后1h至48h(T4-T7)显着减少(P<0.05);在局麻镇痛药罗哌卡因消耗量方面,P 组[30.0(0.0)~525.0(37.5)]与 S 组[40.0(7.5)~540.0(40.0)]比较,在术后1h至48h(T4-T7)出现显着减少(P<0.05)。在阿片类药物(舒芬太尼,瑞芬太尼)消耗量方面,P组和S组与V组分别比较,均出现显着降低(P<0.05)。3.术后不良反应比较:主要包括心动过速和头晕症状,三组镇痛方式下,P组和S组与V组分别比较,发生率显着降低(P<0.05)。4.QoR-15 恢复质量评分变化:P 组(107.0±5.1,114.4±4.2)与 S 组(104.4±5.3,110.5±3.8)和 V 组(103.1±3.5,108.3±4.2)分别比较,在术后 24h 和48h(T6、T7)时分别显着增加(P<0.05)。5.对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浓度影响(1)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对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辅助性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NK细胞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切皮2h、术后24h(T0、T2、T6)三组之间分别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①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组内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总淋巴细胞(P 组:22.1±6.0~6.3±2.0;S 组:25.4±7.5~6.4±1.4;V 组:25.0±5.5~6.2±1.4)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总 T 细胞(P 组:72.9±7.4~64.5±9.9;S 组:73.3±8.0~68.4±9.0;V 组:74.0±7.5~68.2±12.9)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辅助性 T 细胞(P 组:41.9±4.6~35.6±4.2;S 组:42.3±7.4~35.8±5.4;V组:41.6±7.6~35.1±10.6)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降低。②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组内分别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B淋巴细胞(P组:10.8±3.5~12.8±3.9;S组:9.9±2.8~11.1±4.0;V组:9.6±4.4~11.7±6.5)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加。NK 细胞(P 组:16.9±5.8~21.1±8.2;S 组:16.8±8.4~20.3±7.7;V 组:13.9±5.6~17.5±7.8)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加。(2)细胞因子变化:IL-2、IL-4、IL-6、IL-10、TNF-α、IFN-γ 在术前、切皮2h、术后24h(T0、T2、T6)三组之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IL-6和IL-10分别组内比较出现显着差异(P<0.05):①IL-6(P:4.6±2.2~82.4±61.3;S:4.9±1.9~72.9±39.5;V:4.6±1.7~125.4±77.4)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高;②IL-10(P:3.8±1.4~5.4±2.0;S:3.3±0.8~5.2±2.4;V:3.4±0.8~6.0±4.3)各组在T0、T2、T6时分别比较逐渐增高。[结论]1.程控椎旁间歇注药镇痛通过脉冲式给药模式对于VATS术后具有良好的镇痛、镇静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术后镇痛局麻药物的用量少,术后恢复质量好,适用于VATS术后镇痛。2.应用椎旁超前镇痛可以降低术中阿片类药物应用和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3.胸科手术及麻醉镇痛可以导致免疫抑制,程控胸椎旁间歇注药镇痛对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影响,并不比静脉镇痛具有优势,但是胸科术后免疫抑制现象值得关注和必要干预。
王娜[2](2019)在《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对非插管VATS患者应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索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在非插管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中的镇静效果,探究其对机体应激水平、免疫功能的影响,从而为临床非插管VATS的麻醉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0月到2018年7月在我院行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术患者40例,所有患者自愿参加,已签署知情同意书,ASA分级ⅠⅡ级,无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血液系统基础疾病,无常规麻醉禁忌证,年龄18-45岁。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组(实验组)和右美托咪定组(对照组),每组患者各20例。所有患者在消毒铺单后由术者行切口局部浸润,开胸后在脏层胸膜、壁层胸膜及肺部表面喷洒0.5%罗哌卡因,胸腔镜直视下用1%利多卡因作对应肋间及上下肋间神经阻滞,并于迷走神经干旁粘膜下局部注射1%利多卡因2-3ml。每组术前均常规静脉注射枸橼酸舒芬太尼注射液0.2ug/kg和咪达唑仑注射液0.02mg/kg。对照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量1ug/kg,10分钟后以0.5-1ug/kg/h的速度微量泵静脉泵入直至关胸;实验组给予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丙泊酚持续靶控并先以2ug/ml的浓度输注,待患者入睡后调整为0.4ug/ml,右美托咪定一直以0.2-0.4ug/kg/h的速度静脉泵注,两者于关胸前同时停用。术中心率维持在50100次/分范围内,血压波动控制在术前血压的20%上下,血氧饱和度下降时,通过增加氧流量或是短时手控辅助通气,始终保证血氧饱和度在90%及以上,BIS维持在6585的范围内,术中根据血流动力学指标和BIS值变化调整用药剂量,保留自主呼吸,避免呼吸抑制,使病人在手术期间保持睡眠状态,间断测定血气,保证PaCO2控制在65mmHg以下,防止二氧化碳蓄积。观察两组于麻醉开始前(T1)、手术开始20分钟(T2)、手术结束时(T3)的镇静效果,用Ramsay镇静评分进行镇静效果评定;分别于麻醉开始前(T1)、手术结束时(T3)及术后24小时(T4)三个时刻采集静脉血3-5ml,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其应激指标水平:血糖、皮质醇的浓度;在相同时间点取静脉血3-5ml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免疫指标水平:CD4+、CD8+的频数,并计算CD4+/CD8+的比值。结果:(1)两组患者镇静效果的比较:T1时刻两组患者镇静评分接近(P>0.05),T2、T3时间段实验组镇静效果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2)两组组患者应激水平比较:T1时刻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1时刻相比,两组患者T3、T4时刻血糖和皮质醇都显着增高(P<0.05),且实验组增加幅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3)CD4+、CD8+、CD4+/CD8+免疫指标比较:T1时刻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1时刻相比,两组患者T3、T4时刻CD4+、CD4+/CD8+均降低,且实验组减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3、T4时刻CD8+的变化实验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插管VATS中,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比单纯右美托咪定的镇静效果更加显着,降低应激水平、保证循环稳定,且对机体免疫功能有保护作用,加速患者康复,同时为非插管VATS麻醉用药的合理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建议临床上推广应用。
崔永芳[3](2012)在《氯胺酮对右旋美托咪啶辅助镇静时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的氯胺酮对右美托咪啶镇静期间脑电双频指数(B工S)的影响,氯胺酮与右旋美托嘧啶复合应用对患者镇静水平、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麻醉提供参考。方法选择80例择期硬膜外麻醉下行妇科手术的病人,ASA分级I或II级,随机分为K1、K2、K3组和生理盐水组(N组)。在硬膜外麻醉达到项定平面后,开始泵注负荷量(0.5μg.kg-1)右美托咪啶,,继以).5-1.Oug.kg-1.h-1的速度持续泵注,待(BIS)降至≤60并稳定10min舌,K1、K2、K3组分别静注氯胺酮0.2、0.4和0.6mmg.kg-1,N组给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记录给氯胺酮前及后0、3、6、9、12及15min时点的脑电双频指数(BIS)、警觉/镇静(OAA/S)评分、心率(HR)、平均功脉压(MAP)。结果与静注氯胺酮前比较,K1组静注氯胺酮后HR、MAP、BIS差异无究计学意义(P>0.05),但OAA/S评分降低(P<0.05);K2组的HR、MAP给予氯胺酮后无明显变化(P>0.05),BIS值在用药后3min明显升高(P<0.05),6mi n时又恢复,OAA/S评分在给予氯胺酮后明显降低(P<0.05);K3组MAP给予氯胺酮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HR泵注氯胺酮后明显升高(P<0.05),BIS值在泵注氯胺酮后3-9mi n明显升高(P<0.05),而OAA/S评分明显降低(P<0.05)。K1组与N组相比OAA/S平分、HR、MAP、BIS无明显差异(P>0.05);K2组与N组相比在3min时点B工S明显升高(P<0.05),0-15min时点的OAA/S评分明显降低(P<0.05),而HR、MAP无明显差异(P>0.05);K3组与N组相比BIS在3-9min时点明显升高(P<0.05),在0-15min时点OAA/S评分明显降低(P<0.05),而HR、MAP无明显变化。结论在右美托咪啶镇静期间氯胺酮对B工S值影响与剂量有关,氯胺酮≤0.2mg.kg-1时对BIS值无明显影响,氯胺酮≥0.4mg.kg-1时可升高BIS值,但OAA/S评分降低。单次小剂量应用氯胺酮时,BIS值不能反映患者的真正镇静深度,但可显着加深患者的麻醉深度,右旋美托嘧啶复合小剂量的氯胺酮可产生良好的镇静效果、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水平。
刘凡刚[4](2011)在《小儿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小儿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在外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86例外科手术的患儿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43例患儿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对照组43例患儿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氯胺酮。2组患儿均于麻醉前、诱导后,术中、术后分别记录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心率,并对2组患儿入睡时间、苏醒时间、不良反应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诱导后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心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不良反应率大大低于对照组,平均入睡和苏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具有麻醉效果好、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苏醒快的特点,是小儿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林东红,谢昭雄,孙卫江,周爱玲[5](2011)在《胃窦癌行毕Ⅰ式管状吻合器吻合加三腔胃肠管留置术的麻醉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辅助静脉复合麻醉用于胃窦癌行毕Ⅰ式管状吻合器吻合加三腔胃肠管留置术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60例ASAⅠ~Ⅱ级胃窦癌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行T8~T9常规硬膜外阻滞,感觉阻滞平面达到T4~L1后静注哌替啶1 mg/kg、氟哌利多0.05 mg/kg。于消毒铺巾时候,Ⅰ组静注氯胺酮1 mg/kg+安定0.1 mg/kg,术中必要时追加1/2首量1~2次;Ⅱ组连续静脉输注异丙酚-氯胺酮(2:1)混合液,按异丙酚剂量2~4 mg/(kg·h),关腹膜时停止输注。两组术毕均行硬膜外自控镇痛(PECA)。观察术中麻醉效果、不良反应、术毕清醒情况、术中知晓及术后疼痛情况等。结果两组麻醉效果、术后疼痛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呼吸抑制、术中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毕Ⅰ组唤之能睁眼,Ⅱ组手术结束10~13 min清醒。结论硬膜外辅助静脉麻醉用于胃窦癌行毕Ⅰ式管状吻合器吻合,加三腔胃肠管留置术麻醉效果良好。Ⅱ组异丙酚-氯胺酮不良反应少,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是一种较好的复合麻醉方法。
温雪飞,屠伟峰,张春梅,施冲[6](2011)在《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镇静在复杂型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镇静麻醉用于小儿尿道下裂手术的临床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40例尿道下裂患儿随机分为氯胺酮麻醉组(KA组,n=20)和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组(EP组,n=20),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氯胺酮的用量。观察两组术前,切皮时,苏醒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变化程度以及术后意识恢复,镇痛效果,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在手术时间较长的复杂型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两组相比较,EP组氯胺酮用量少,异丙酚用量合适,呼吸循环稳定,术后清醒快,镇痛效果好。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麻醉用于手术时间较长的复杂型小儿尿道下裂手术,安全,临床效果满意,优于氯胺酮麻醉。
李培德[7](2011)在《复方麻醉剂舒眠宁的研制、临床效果、药代动力学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静脉全身麻醉是指将一种或几种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由于目前尚无任何一种静脉全麻药能够单一满足手术的需要,因此临床上的静脉全麻往往是将多种药理性质各不相同的药物,先后或同时使用,以实现迅速完成诱导,麻醉过程平稳,无污染,苏醒快等目的,为外科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动物的安全和术后顺利康复。氯胺酮、赛拉嗪和咪达唑仑是兽医临床麻醉常用的三种药物,可用于小动物的麻醉前用药、化学保定、诱导和维持麻醉,但各药单用时,往往副作用较大,难以使动物进入理想的麻醉状态。本研究旨在通过合理配伍三种药物,组成复方麻醉剂,经正交试验优化其配比,获得最佳处方,并研究其急性毒性、局部刺激性、稳定性、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临床麻醉效果和药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上合理应用本药提供数据和参考。试验共分为以下六个部分:试验Ⅰ舒眠宁注射液处方的研究氯胺酮、赛拉嗪和咪达唑仑是三种广泛应用于小动物临床的麻醉药,本试验将三者配伍使用,试图获得更好的麻醉效果,最低的副作用。在预实验基础上,以小白鼠为试验动物,以氯胺酮、赛拉嗪和咪达唑仑的含量为因素,每个因素设置三个水平,以注射复方药物后小鼠翻正反射消失数为考察指标,选用L9(34)正交表安排试验,优化复方麻醉剂的处方,并制定生产工艺。结果:复方中三种主要成份的含量为氯胺酮(8 g·100mL-1)、赛拉嗪(0.9 g·100mL-1)和咪达唑仑(0.2g·100mL-1),定名为舒眠宁注射液,处方工艺简单,适合工厂化大批量生产。试验Ⅱ舒眠宁注射液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试验为评价舒眠宁注射液的安全性,本试验以小鼠为试验动物,进行了急性毒性试验,经序贯法测定出其ED50和LD50分别为0.706 mL·kg-1体重和2.366 mL·kg-1体重,治疗指数为3.35;在家兔进行了局部刺激性试验,结果表明本药无眼刺激性,对肌肉具有非常轻度刺激性,对静脉具有轻度刺激性,可安全、方便地应用于临床;为确定本药的有效期,以市售包装的三批舒眠宁注射液,进行长期试验,结果表明在常温、避光条件下放置两年后,本品药液澄清、无杂质产生,主药的标示量变化不显着,有效期可初步确定为2年。试验Ⅲ舒眠宁在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为研究舒眠宁主要成份(氯胺酮、赛拉嗪和咪达唑仑)在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本试验建立了一种可同步测定犬血浆内氯胺酮、赛拉嗪和咪达唑仑的RP-HPLC法。采用一步液-液萃取法处理血浆样品。使用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甲醇-10 mmol·L-1庚烷磺酸钠(44:10:46,v/v),加冰醋酸调至pH 3,流速0.7 mL·min-1,检测波长210 nm,柱温30℃。6只犬静注舒眠宁后,采血,测定血药浓度。氯胺酮、赛拉嗪和咪达唑仑三种成份的药时曲线均符合开放二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分别为:氯胺酮Vc= 1.231±0.147 L·kg-1 T1/2α=4.271±0.521min, T1/2β=65.877±15.701min, AUC=147.331±20.5μg·min·mL-1, CL(s)=0.0393±0.0055L·min-1·kg-1;赛拉嗪Vc=0.918±0.299L·kg-1,T1/2α=4.627±2.056 min, T1/2β=55.773±8.62 min, AUC=20.866±1.781μg·min·mL-1, CL(s)= 0.0336±0.00289 L·min-1·kg-1;咪达唑仑Vc=0.339±0.055 L·kg-1, T1/2α=5.675±1.82 min,T,/2p=39.152±6.546min,AUC=13.554±1.059μg·min·mL-1,CL(s)=0.0131±0.00097 5L·min-1·kg-1.试验Ⅳ舒眠宁注射液对灵(?)的麻醉效果研究9只灵(?)不使用麻醉前用药,经静脉注射舒眠宁0.06 mL·kg-1体重,观察其麻醉诱导时间、维持麻醉时间、苏醒时间,记录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数、收缩压、舒张压和直肠温度,评价镇痛、镇静和肌松效果。结果显示:其诱导、维持麻醉、苏醒时间分别为33.11±3.76sec、23±5.83 min、15±5min;麻醉后心率和血压先升高后缓慢降低,但均在正常生理范围内;体温缓慢下降,但变化幅度较小呼吸数先降低后缓慢升高;麻醉过程平稳,未见呕吐、眼球震颤、大量流涎等副作用。试验Ⅴ赛拉嗪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周期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使用α2-AR激动剂赛拉嗪、α2-AR颉颃剂育亨宾、α2A-AR颉颃剂BRL44408、α2B-AR颉颃剂Imiloxan hydrochloride和α2c-AR颉颃剂JP1302,研究α2-AR激动剂与其颉颃剂对ConA介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终浓度为0.01-0.4μg·mL-1的赛拉嗪对ConA介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当赛拉嗪浓度在20-80μg·mL-1范围内时,对ConA介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产生明显抑制,与单纯ConA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且呈剂量依赖性。育亨宾(20μg·mL-1,40μg·mL-1)与40μg·mL-1赛拉嗪联用时,可增强赛拉嗪对脾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α2A-AR颉颃剂和α2B-AR颉颃剂均不影响赛拉嗪的细胞增殖调节作用;而α2C-AR颉颃剂JP-1302在较低浓度(30,60ng·mL-1),就能够明显增强40μg·mL-1的赛拉嗪对淋巴细胞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高浓度赛拉嗪(40μg·mL-1)可抑制细胞进入S期,促进晚期凋亡;JP1302可显着增强高浓度赛拉嗪的促凋亡作用和对淋巴细胞周期的阻滞作用。上述试验结果提示,赛拉嗪对脾淋巴细胞活性的抑制作用可能是由α2C-AR介导的。试验Ⅵ舒眠宁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周期分布的影响本研究使用舒眠宁注射液的三种主要成份(氯胺酮、赛拉嗪和咪达唑仑)单用或联用,研究舒眠宁对ConA介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体外试验中,终浓度为0.0625~12.5μg·mL-1范围内的氯胺酮对ConA介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当氯胺酮浓度升高至25~100μg·mL-1时,可产生明显抑制作用。终浓度为0.01-0.4μg·mL-1的赛拉嗪对ConA介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当赛拉嗪浓度达到20~80μg·mL-1后,则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试验浓度范围(0.01~100μg·mL-1)内的咪达唑仑与脾淋巴细胞作用48h后,均可抑制ConA诱导的细胞增殖。低浓度舒眠宁(0.01~0.4μg·mL-1)不影响ConA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和周期分布,达到较高浓度时(2~80μg·mL-1)可对其产生剂量相关性抑制,与单纯ConA组比较差异极显着(P<0.01)。体内试验结果显示,低、中、高三个剂量的舒眠宁,对ConA介导的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周期分布均无显着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使用舒眠宁注射液麻醉小鼠,不会显着影响其脾淋巴细胞活性。
朱晶,刘丽任,张丽娟[8](2000)在《异丙酚氯胺酮合用辅助硬膜外麻醉的镇静效果观察》文中认为
张雪[9](2010)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对异丙酚靶控输注行宫颈锥切手术效果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比较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复合异丙酚或单用异丙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效果,探讨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在宫颈锥切手术中的作用。方法择期行宫颈锥切手术患者50例,年龄25~55岁,体重45~70kg,体重指数21~25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分为2组(n=25):复合利多卡因局麻组(LP组)宫颈周围阻滞浸润20ml1%利多卡因(内含1:40万肾上腺素),对照组(P组)宫颈周围阻滞浸润20ml生理盐水(内含1:40万肾上腺素)。所有患者在麻醉前30min肌注苯巴比妥钠0.1g,东莨菪碱0.3mg,入室后连接监护仪,监测ECG、NBP、RR、SpO2及BIS。在手术开始前6min分两次静注芬太尼1μg/kg,手术开始前3min启动异丙酚靶控输注,起始浓度为3μg/ml,依据OAA/S镇静评分,宫颈松弛度调整异丙酚的靶浓度(每次0.3μg/ml),维持OAA/S镇静评分在2分,病人无体动反应。手术结束前5min停止靶控输注。手术全程保持患者自主呼吸,面罩吸氧(氧流量3L/min),如出现呼吸抑制(舌后坠阻塞通气道或呼吸频率小于10次/分,SpO2小于95),则给予托下颌、放通气道改善通气或面罩加压通气至SpO2大于95。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0)、手术开始(T1)、手术10min(T2)、手术20min(T3)、手术结束(T4)、呼之睁眼(T5)以及离室(T6)记录HR、SBP、DBP、MAP、RR、SpO2、BIS和TCI泵显示的异丙酚效应室浓度,同时记录手术时间、药物用量、苏醒的时间(停止静脉输注异丙酚至呼之睁眼,OAA/S3分)、离室的时间(停止静脉输注异丙酚至定向恢复,能准确回答问话,OAA/S4分)以及呼吸抑制的例数。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各项指标基础值、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术中LP组BIS高于P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抑制的发生率LP组显着低于P组(P<0.01),手术条件更为满意。诱导后两组患者SBP、DBP、MAP在T1降至最低(P<0.01)。术中各时间点(T2-T4),P组HR较基础值和LP组均明显增快(P<0.05或P<0.01),P组SBP、MAP变化幅度在T2、T4明显高于LP组(P<0.05)。术后(T5、T6),LP组患者SBP、DBP及MAP接近基础值(P>0.05),而P组明显高于基础值(P<0.05或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LP组的苏醒时间和离室时间明显短于P组(P<0.01)。术中各时间点和苏醒时(T2-T1)异丙酚效应室浓度P组显着高于LP组(P<0.01),P组异丙酚用量也明显高于LP组(P<0.01)。结论宫颈锥切手术中,在宫颈周围阻滞浸润利多卡因,可降低靶控输注异丙酚效应室浓度,从而使用药量减少,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呼吸抑制的发生率降低,苏醒及离室时间缩短。
史晓燕,罗宝林[10](2009)在《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小儿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硬膜外麻醉在小儿外科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50例38岁手术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5例。氯胺酮组(K组)和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组(KP组)。观察麻醉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的情况并记录,记录麻醉苏醒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K组与KP组比:MAP、HR明显升高,呼吸频率明显增快,局麻药用量增加,苏醒时间延长,术中及术后躁动且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多。结论氯胺酮复合异丙酚加硬膜外麻醉用于小儿外科手术效果满意,呼吸循环稳定,术后苏醒快。
二、异丙酚氯胺酮合用辅助硬膜外麻醉的镇静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丙酚氯胺酮合用辅助硬膜外麻醉的镇静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目的 |
2.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纳入排除标准 |
2.4 主要药品和设备 |
2.5 胸椎旁神经阻滞穿刺置管方法 |
2.6 麻醉及术后镇痛方法 |
2.7 观察指标 |
2.8 免疫评估技术方法 |
2.9 免疫检测原理、步骤 |
2.10 疼痛、镇静、爆发痛和恢复质量评价标准 |
2.11 统计学方法 |
3.结果 |
3.1 患者纳入流程 |
3.2 病人一般资料和分组情况 |
3.3 三组镇痛方法在静息/咳嗽时NRS疼痛评分变化 |
3.4 三组镇痛方法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
3.5 术后Ramsay镇静评分情况 |
3.6 三组镇痛方法镇痛泵实际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比较 |
3.7 两椎旁镇痛组不同时点罗哌卡因用量差异 |
3.8 术毕麻醉药用量变化 |
3.9 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10 三组镇痛方法QoR-15恢复质量评分情况 |
3.11 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结果 |
3.12 总淋巴细胞、总T细胞、B淋巴细胞变化 |
3.13 辅助T细胞、调节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NK细胞变化 |
3.14 血浆细胞因子浓度分析结果 |
3.15 血浆IL-2、IL-4、IL-6、IL-10 浓度变化 |
3.16 血浆TNF-α、IFN-γ浓度变化 |
4.讨论 |
4.1 程控间歇椎旁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 |
4.2 镇痛对免疫反应的影响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手术和麻醉对免疫反应及肿瘤进展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对非插管VATS患者应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表语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3)氯胺酮对右旋美托咪啶辅助镇静时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及分组 |
1.2 麻醉及检测设备 |
1.3 药物 |
1.4 麻醉过程与方法 |
1.5 观察及检测指标 |
1.6 统计学处理 |
第2章 实验结果 |
2.1 四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
2.2 四组患者BIS值的比较 |
2.3 四组患者OAA/S评分的比较 |
2.4 四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的比较 |
2.5 四组患者不良反应的比较 |
第3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小儿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麻醉方法 |
1.2.1 观察组麻醉方法 |
1.2.2 对照组麻醉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5)胃窦癌行毕Ⅰ式管状吻合器吻合加三腔胃肠管留置术的麻醉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麻醉方法 |
1.3 观察项目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年龄、体重、ASA评级、两组混合液药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2.2 常见不良反应 |
2.3 麻醉恢复情况 |
3 讨论 |
(6)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镇静在复杂型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麻醉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比较 |
2.2 血流动力学变化 |
2.3 手术中及手术后的并发症比较 |
3 讨论 |
(7)复方麻醉剂舒眠宁的研制、临床效果、药代动力学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小动物麻醉研究进展 |
1 小动物临床常用非吸入麻醉药 |
1.1 硫喷妥钠 |
1.2 普鲁泊福 |
1.3 氯胺酮 |
1.4 舒泰 |
1.5 α_2-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 |
1.6 苯二氮(?)类 |
2 小动物临床常用麻醉方案 |
2.1 846合剂 |
2.2 犬眠宝合剂 |
2.3 舒泰 |
2.4 保定灵 |
2.5 其他麻醉方案 |
3 小动物麻醉的新方法—靶控输注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麻醉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1 免疫细胞 |
1.1 T细胞 |
1.2 B细胞 |
1.3 自然杀伤性细胞和杀伤细胞 |
1.4 辅助细胞 |
2 麻醉方式对免疫的影响 |
3 麻醉药对免疫的影响 |
3.1 全身麻醉药对免疫的影响 |
3.2 麻醉性镇痛药对免疫的影响 |
3.3 局部麻醉药对免疫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下篇 试验研究 |
第三章 舒眠宁注射液处方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药品 |
1.2 试验动物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正交试验结果 |
2.2 正交决定性验证试验 |
2.3 舒眠宁注射液制备工艺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四章 舒眠宁注射液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品 |
1.2 试验动物 |
1.3 主要仪器 |
1.4 方法 |
2 结果 |
2.1 急性毒性试验 |
2.2 眼刺激性 |
2.3 急性肌肉刺激性 |
2.4 急性静脉刺激性 |
2.5 稳定性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五章 舒眠宁在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1.3 试验动物 |
1.4 样品采集 |
1.5 样品处理 |
1.6 色谱条件 |
1.7 标准溶液和标准曲线的制备 |
1.8 数据分析及统计 |
2 结果 |
2.1 方法特异性 |
2.2 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
2.3 精密度和精确度 |
2.4 回收率 |
2.5 血浆样品的稳定性 |
2.6 药代动力学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六章 舒眠宁注射液对灵(?)的麻醉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药品 |
1.2 试验动物与主要仪器 |
1.3 方法 |
1.4 数据分析及统计 |
2 结果 |
2.1 一般项目 |
2.2 麻醉后各项生理参数的变化 |
2.3 镇痛、镇静和肌松监测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七章 赛拉嗪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周期分布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验动物 |
1.4 方法 |
1.5 数据分析及统计 |
2 结果 |
2.1 赛拉嗪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药物毒性 |
2.2 赛拉嗪对ConA介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几种颉颃剂对赛拉嗪细胞增殖调节作用的影响 |
2.4 赛拉嗪和JP1302对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第八章 舒眠宁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和周期分布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 |
1.2 试验动物 |
1.3 方法 |
1.4 数据分析及统计 |
2 结果 |
2.1 体外试验研究氯胺酮、咪达唑仑和舒眠宁对脾淋巴细胞的毒性作用 |
2.2 体外试验研究氯胺酮、咪达唑仑和舒眠宁对ConA介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 |
2.3 体内试验研究舒眠宁对ConA介导的脾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
2.4 体外试验中舒眠宁对脾淋巴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
2.5 体外试验中舒眠宁对ConA介导的脾淋巴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
2.6 体内试验中舒眠宁对ConA介导的脾淋巴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摘要 |
全文结论 |
本论文创新之处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专利申请 |
致谢 |
(8)异丙酚氯胺酮合用辅助硬膜外麻醉的镇静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镇静效果判定 |
2 结果 |
3 讨论 |
(9)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对异丙酚靶控输注行宫颈锥切手术效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资料与方法 |
1.1 实验种类 |
1.2 病历选择与分组 |
1.3 麻醉及监测设备 |
1.4 药物 |
1.5 麻醉过程与方法 |
1.6 观察及监测指标 |
1.7 统计学处理 |
第2章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BIS值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呼吸抑制发生率的比较 |
2.4 两组患者异丙酚靶浓度及异丙酚总量的比较 |
2.5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的变化 |
第3章 讨论 |
3.1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 |
3.2 异丙酚对呼吸循环的影响 |
3.3 利多卡因局部浸润 |
3.4 复合麻醉的优越性 |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小儿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麻醉方法 |
1.3 监测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变化 |
2.2 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及苏醒时间 |
3 讨论 |
四、异丙酚氯胺酮合用辅助硬膜外麻醉的镇静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程控椎旁间歇注药对VATS术后镇痛及免疫反应的研究[D]. 刘伟. 北京市结核病胸部肿瘤研究所, 2020(01)
- [2]右美托咪定联合丙泊酚对非插管VATS患者应激和免疫功能的影响[D]. 王娜.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3]氯胺酮对右旋美托咪啶辅助镇静时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D]. 崔永芳. 青岛大学, 2012(09)
- [4]小儿硬膜外麻醉复合异丙酚的应用[J]. 刘凡刚. 中外医疗, 2011(34)
- [5]胃窦癌行毕Ⅰ式管状吻合器吻合加三腔胃肠管留置术的麻醉观察[J]. 林东红,谢昭雄,孙卫江,周爱玲. 中国医学创新, 2011(31)
- [6]硬膜外阻滞复合异丙酚镇静在复杂型小儿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应用[J]. 温雪飞,屠伟峰,张春梅,施冲. 实用医学杂志, 2011(19)
- [7]复方麻醉剂舒眠宁的研制、临床效果、药代动力学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D]. 李培德.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8]异丙酚氯胺酮合用辅助硬膜外麻醉的镇静效果观察[J]. 朱晶,刘丽任,张丽娟. 黑龙江医学, 2000(01)
- [9]利多卡因局部浸润对异丙酚靶控输注行宫颈锥切手术效果的影响[D]. 张雪. 青岛大学, 2010(03)
- [10]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辅助小儿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察[J]. 史晓燕,罗宝林.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09(04)